① 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如何有何特點
當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很多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在發展上呈現出如下特點:
(1)食用菌生產品種日趨多樣化
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食用菌生產發展緩慢,且一直呈區域性單一品種發展的局面,如山東的平菇生產、福建的雙孢菇生產、浙江的香菇生產及東北地區的黑木耳生產等。經過近10多年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有力推動下,全國各地的新品種、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各地也注重了品種結構與區域布局的完善與構建。我國迄今代料栽培的種類,如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香菇(Lentimda edode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平菇(Pleurlus osrtealus)、美味側耳(Pleurotus sapis)、鳳尾菇(Pleurotus plumonarius)、亞側耳(Hohenoueheha serolina)、榆黃蘑(Pleurolus citrinopileatus)、黃白側耳(Pleusolus comucopiae)、鮑魚菇(Pleurolus abalone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銀耳(Tremella fuoiformi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灰樹花(Grifola frondosa)、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棘托竹蓀(Dictyophora ochinovolvala)、茯苓(Wolfiporia cocos)等的生產得到鞏固和發展,各種新開發的珍稀食用菌如雞腿菇(Coprinus comatus)、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皺環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刺芹側耳(Pleruolus erynggii)、阿魏側耳(Pleurolus ferulae)、真姬菇(Hypazigus mamoreus)、楊樹菇(Agrocybe aegerita)、茶薪菇(Agrocyoe chaxinggu)、巨大口蘑(Tricholomu giganteum)也普遍應用於規模生產,促進了我國菇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黃年來,2000)。
(2)以傳統的季節性栽培向反季節周年生產發展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菇農生產經驗的不斷積累,在經濟效益及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傳統的季節性生產模式已被打破,季節安排越來越靈活。在對各品種生物學特性及市場規律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很多地方開始進行了夏香菇、夏平菇、高溫蘑菇及深冬菇房增溫栽培的推廣與發展,各品種尤其是珍稀品種的工廠化、反季節生產發展迅速。此外,在品種選育、栽培模式改進等方面也都有頻繁的技術革新,使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成倍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3)以傳統的栽培模式向立體高效模式發展
我國傳統的栽培模式是以室內菇房栽培為主導的,近10多年來,各種各樣的栽培場所和栽培模式得到空前發展,如雙孢菇生產目前可在廢棄房屋、養殖場、地溝棚、簡易棚、蔬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場所進行地面或架式栽培;木耳栽培由室內吊袋轉移到室外畦式地栽;夏香菇、高溫平菇、靈芝等中高溫型品種的室外豐產林、桑園、果園、玉米等高稈作物、芸豆等高蔓作物的立體組裝復合種植。同時在食用菌行業內部也形成了科學的多層次間混套輪作種植體系,如在春栽香菇棚內吊袋木耳,金針菇、平菇廢料種植草菇等菌—糧、菌—菜、菌—菌間作或輪作。
(4)由自發分散的家庭副業向支柱產業發展
10多年前,我國的食用菌生產還處在分散的、自發的一般家庭副業。隨著該行業體系和規模的逐步完善和擴大,也逐漸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部分縣、鄉及時地出台了系列發展措施,相繼確立了規模拉動、科技推動、龍頭帶動、政策驅動、市場牽動的發展戰略,宣傳引導、組織發動、參觀學習、試驗示範、推廣上規模,周而復始。到目前為止,已成為很多縣、鄉的支柱產業,且建立了規范的組織領導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和市場營銷體系,對我國的食用菌行業進入規范化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由粗放的經營管理向產供銷一條龍,科工貿一體化方向發展
在以前,由於政府部門和從業人員對該行業的認識程度不足,缺乏經營、管理經驗及統一協調和宏觀調控手段,也有地方政府部門缺乏長期規劃和長遠目標,曾一度使當地食用菌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但凡是能始終以菇農效益為中心,遇到問題能正確對待的地方,食用菌產業都能穩步、健康地發展。很多地方政府和當地食用菌科技、加工龍頭企業已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在食用菌科研、技術、推廣、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計協調產供銷關系,加強了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力度,為菇農的生產保駕護航。當前,越來越多名副其實的食用菌生產專業縣、專業鄉、專業村異軍突起,加工流通企業層出不窮,逐步形成了集約經營、規模發展、產供銷一條龍的發展格局。
(6)食用菌產品的國內外市場日益活躍
食用菌產品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葯效、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保健食品,被國際營養學家推薦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及膳食結構的改善,國際市場上食用菌及其加工品的交易日趨活躍,我國食用菌產品的出口量逐年上升(圖1-2)。在國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消費量每年以7%的速度持續上升,在這樣一個具有 13億多人口的國家內,其市場潛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再者,我國加入WTO後,在給我國帶來全局性戰略利益的同時,也使許多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這就迫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不斷向縱深發展,傳統的農業結構和種植模式將受到嚴峻挑戰,糧、棉、油等大宗產品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這為這種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為特點,及以科技含量高、資源利用率高、投入產出比高、商品率高、加工增值高、綜合效益高為優勢的食用菌產業騰出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的食用菌產品以質優價低、產量大的優勢,將為世界各地的消費需求提供方便。為此,我們的市場將更大、更廣闊。綜上所述,我省食用菌發展現狀從總體上看是好的,新技術、新模式、新典型、新產品、新政策層出不窮,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但由於食用菌行業畢竟是一個新興行業,自身素質相對較差,雖大而不強。由於地區之間政府的重視程度、發展力度及實施方法不同,使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組織者和生產者如果不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違背了該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勢必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最終使行業發展受挫,菇農蒙受損失。
圖1-2 1990—2001年我國食用菌總產量、出口量及世界產量(鮮重)資料圖
② 中國產業結構現狀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就增長速度來說,第一產業增長相對緩慢,第二產業增長快速,第三產業則突破以商貿、餐飲為主的單一發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險、研發、咨詢等行業的發展。
1、就業比重來說,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增長緩慢,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增長速度高於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
2、總體上看來我國產業結構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調整優化。但是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3、比如,到2007年底,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產值來看,第一產業增加28910億元,佔GDP比重為11.7%;第二產業增加121381億元,佔GDP比重為49.2%;第三產業增加96328億元,佔GDP比重為39.1%。
(2)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狀擴展閱讀:
中國產業結構現狀衡量標准:
產業結構高度化表現為一國經濟發展不同時期最適當的產業結構,其主要衡量標準是:
(1)收入彈性原則(所得彈性標准),即每增加一個單位收入與增加對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於收入擴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轉化為收入彈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長率則可隨之提高,對整體經濟增長則較為理想。
(2)生產率上升率原則(生產率上升原則)。為了使收入彈性高的商品能夠出口,必須具備充分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最佳選擇是把生產上升率高的產業或技術發展可能性大的產業作為重點。
(3)技術、安全、群體原則,即從長遠觀點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技術革新,從而對於能成為將來技術革新核心部門的產業,目前雖然處於比較劣勢地位,也不能輕易放棄。
③ 當前,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三農」問題是我國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特點,農業和農村
(1)林、牧、漁;種植;糧食 (2)ABC (3)小;補充勞動力,活躍經濟(市場) (4)粗放經營傳統;旱作;水田;熱帶種植園;地域;自然 (5)ACDF |
④ 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運用所學經濟常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如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信息來源:縣政府 作者:周金平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全面做好「三農」工作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戰勝了重大自然災害,克服了多種困難風險,農業農村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局面。2008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0.35萬畝,總產7.86萬噸,增長5.1%,單產441.8公斤。生豬飼養量14.7萬頭,出欄9.2萬頭;家禽存籠56萬羽,出籠195萬羽;肉類總產量10484萬噸。漁業生產面積4.2萬畝,水產品總量2.82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增長3.7%。現有龍頭企業18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南梨北茶」的發展思路得到體現,「奇味」食品、「饞妹」果蔬糕、「嘉鴻」面條等一大批特色產品已打開市場。沼氣池建設、陽光培訓工程等民生工程項目進展順利。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0餘家,涉及成員327戶。科技興農的理念深入人心、舉措扎實有力。農村公共事業加速發展,黨群干群關系繼續改善。
但當前農村發展仍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民穩定增收依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依然滯後。農業發展還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階段。目前我縣農業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下面,我就我縣如何發展現代農業談四點看法:
一、夯實農業基礎,加快現代農業設施建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根基。必須下決心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後的局面。
1、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是優化農業用水配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水土環境的關鍵,是直接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基礎性事業。要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就我縣而言,一是要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搞好末級渠系建設,重點抓好蘇家壋、蓼南、澤泉、蛟塘等沿湖鄉鎮的引水渠系疏浚和排澇泵站改造;二是要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綜合開發力度,提高水庫的灌溉能力、防汛能力和收益能力,在確保水庫安全的同時,對水庫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爭取在2009年4月底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並加大對觀音塘水庫、中堂水庫等水庫的綜合開發利用;三是要加強血防工程和人飲安全工程規劃,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引導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設。
2、切實提高耕地質量。一是強化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實行最嚴厲的耕地保護政策,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穩定耕地數量。二是加快實施沃土工程,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點支持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積極支持高標准農田建設。三是合理引導農村節約集約用地,切實防止破壞耕作層的農業生產行為,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基本實現農田土壤肥沃、田地平整、路渠配套、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3、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繼續增加農村沼氣建設和太陽能使用的投入,以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為中心,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普及沼氣和太陽能使用。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形成邊遠鄉鎮「戶集-村手-簡易填埋」和縣城周邊鄉鎮「戶集-村收-鄉轉運-縣處理」兩種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
4、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大力推進生態林保護、退耕還林及「一大四小」造林綠化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並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鞏固現有成果。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嚴格執行「三個一樣」和「七不準」的防火要求。
二、加快科技創新,強化現代農業技術支持。
加快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的支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著眼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1、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開展科技人員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位的技術服務方式,切實抓好「151」掛牌服務,組織科技人員對全縣種養大戶開展一對一掛牌服務。繼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和「雨露工程」免費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同時要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改善推廣條件,提高主講人員素質。推進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積極作用。繼續支持水稻豐產技術、果樹栽培技術、特種數產養殖技術、庭院經濟綜合開發技術等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
2、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要積極開發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范圍,進一步推廣診斷施肥、精準施肥等先進施肥技術,為農民節本增效。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開展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普及水稻拋秧、水稻直播、水稻少(免)耕、油菜免耕機開溝、水梨梳花梳果套袋、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等技術。積極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種養技術,推廣稻(魚)鴨共棲、頻振燈誘殺、豬-沼-稻(池、果)有機肥、生物農葯等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
3、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要改善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走符合我縣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拓展沿湖鄉鎮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在重點農時季節組織開展跨鄉鎮的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服務。建設農機化試驗示範基地,大力推廣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等農機化技術。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產業化。
4、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用信息技術裝備農業,對於加速改造傳統農業具有重要意義。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積極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的作用,每旬定時發布氣象預報。農技部門及時發布病蟲害預報。推動農業信息數據收集整理規范化、標准化。加強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充分利用市「農信通」發布的農業信息。
三、加快產業升級,健全現代農業體系。
加快產業升級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的保障。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1、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努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優化品種、改善品質。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種子、植保和糧食豐產科技等工程。推進糧食優勢產業帶建設,鼓勵蘇家壋漿灘聯圩等有條件的地方適度發展連片種植。加大「天鵝湖」米廠等糧食加工轉化企業的扶持力度。
2、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一是發展綠色產業。抓好以蘇家壋、沙湖山、澤泉、蓼南、蓼花、蛟塘等沿湖鄉鎮為重點的無公害綠色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建設,做大無公害優質大米生產規模。抓好溫泉、白鹿、澤泉等沿山鄉鎮為重點的茶葉基地建設,搞好精深加工,提高產品品質和品位,打響「饞妹」奇味生薑糕、酸棗糕綠色品牌。二是做大「兩水」產業。要結合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盡快做大水產水果兩大產業。圍繞河蟹、珍珠、鱖魚、小龍蝦、黃鱔等特種水產,著力抓好以蘇家壋、蛟塘、沙湖山等鄉鎮為重點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建設;重點抓好沿山鄉鎮水梨、澤泉蜜桔、溫泉西甜瓜等基地建設。三是做優農家樂產業。把新農村建設與環廬山旅遊休閑觀光農業帶相結合,抓好環廬山沿線村莊整治美化和生態建設,打造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帶。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加快105國道沿線特色美食帶、溫泉特色餐飲區和沿環山路鄉村風俗餐飲區等特色餐飲開發,培育一批「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3、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龍頭企業是引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帶動力量。通過貼息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引進與改造。落實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政策,逐步增加對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要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萬畝油茶基地建設,鼓勵如廬山艾格菲種豬有限公司、御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天鵝湖精製米廠等企業實行「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重點解決農產品收購資金困難問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指導和服務。
4、發展健康養殖業。健康養殖直接關系我縣養殖業長久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做大做強畜牧產業。按照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的要求,積極推行健康養殖方式,加強飼料安全管理,從源頭上把好養殖產品質量安全關。加大動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強基層獸醫隊伍建設,健全重大動物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置機制,建立和完善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水產養殖業要推廣優良品種,加強水產養殖品種病害防治,提高健康養殖水平。
四、壯大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
培養新型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動力。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1、加強農民素質教育。要抓好農村幼兒教育,提高農村中小學的九年義務教育質量,同時辦好成人教育學校,為農民開展中、短期培訓,把提高農民「應知應會」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對於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人員,切實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提高其實際水平和能力,努力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知識型農民。
2、轉變農民思想觀念。要樹立和運用大資源、大農業、大食物、大市場和大生態的理念,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要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3、聯合鬆散農民。以行業為類屬、以利益為紐帶,大力發展茶、果、禽等產業合作社,繼續壯大沙湖山養牛、溫泉甜瓜、澤泉生豬、蘇家壋養鴨、蘇家壋土雞等全省農業產業化「雙十雙百雙千」工程項目,鼓勵成立發展前景好,符合本地實際的新合作社。實現千家萬戶的個體化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社會化大市場有機結合,增強對市場的「話語權」,共演現代農業發展「大合唱」。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們要緊密結合我縣實際,揚長避短。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定信心,扎實苦幹,奮力開拓,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我縣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增長作出新的貢獻。
⑤ 我國蔬菜生產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菜籃子工程的實施,蔬菜生產在新品種選育、育種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無公害生產新技術、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對蔬菜品種改良及其產業化方面都得到迅猛發展,並取得了長足進步。截止l999年底,我國蔬菜人均佔有量已達到31lkg。另一方面,蔬菜生產面臨的生態問題,如三廢污染化肥污染、農葯污染和有機肥污染等而導致蔬菜質量下降,安全性受到威脅等,給綠色蔬菜的生產帶來良好的市場空間。綠色蔬菜,是綠色食品中的一種,是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蔬菜的統稱。2001年4月,一項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的「無公害食品行動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以「菜籃子」為突破口,對農產品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自此,綠色蔬菜革命已在我國悄然興起,正在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將會造福於整個社會。一、我國綠色蔬菜生產現狀蔬菜是綠色食品產品中發展速度較快,整體水平較高的一類產品。從1990~1998年,我國共有95家企業的144個蔬菜產品注冊綠色食品標志,佔全國綠色食品產品總量的14.2%,綠色食品蔬菜實物產量達328.8億kg,種植面積l9萬hm2。但從總體上,綠色蔬菜的種植面積僅佔全國蔬菜種植面積的1%,年綠色蔬菜產量僅占壘國蔬菜總產量的1%,且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北京、山東開發的綠色蔬菜產品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27.8%和25.7%,而在四川、甘肅、新疆、海南、寧夏等省(區)還沒有開發。在我國蔬菜總量呈結構性、區域性和季節性明顯過剩的情況下,發展綠色食品蔬菜潛力巨大。蔬菜產品是較為特殊的商品,多以鮮食為主,許多產品無包裝而直接進行零售,消費者難以區分哪一種是綠色蔬菜。並且有些綠色食品蔬菜企業不能完全按照綠色食晶生產技術規程操作。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仍然是「重治輕防」,農葯和亞硝酸鹽殘留量超標仍是我國蔬菜產品的瓶頸。二、發展綠色蔬菜的前景我國是蔬菜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發展綠色蔬菜有著巨大的國際市場和潛在的國內市場。一方面,隨著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於綠色蔬菜的呼聲越來越高,在目前許多地區蔬菜總產量新趨飽和的形勢下,以質取勝無疑是蔬菜業再上新台階的出路。我國已具有發展綠色蔬菜的很多有利條件,在我國適度規模地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蔬菜產品是切實可行的。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存在著蔬菜產品需求量增加與弱化蔬菜生產之間的矛盾,發展綠色蔬菜,增加蔬菜出口,為使我國進一步成為蔬菜貿易強國提供了機會,也為我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綠色蔬菜生產主要技術對策(一)合理布局,選擇無污染的生意環境潔凈的生態環境和安全無污染的生產過程是生產綠色蔬菜的基本保證。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應該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要選擇大氣環境、水體 土壤中的有害物質達國家標準的地區、遠離工礦區、在遠離城鎮的鄉村建立新的蔬菜生產基地城鎮近郊以設施栽培 無土栽培 高度集約化經營種植為主一在遠郊新建蔬菜基地以種植耐貯運的大路菜為主,形成一個以城市為中心,遠近郊相結台,多層次、多類型、合理布局的蔬菜生產模式,加強城市附近菜田的基本建設,灌溉水要清潔,排灌分家,減少「三廢」污染。(二)加強對優質、豐產、挽逆性好品種的選育。各地應該因地翎宜,加強對優質、豐產、抗逆性好品種的選育。根據當地氣候條件耕作制度、栽培制度,研究與之配套的綠色栽培和管理措施,做到良種和良法一一起推廣。(三)科學施肥在綠色蔬菜生產過程中,通過深耕曬地熟化土壤、輪作換茬、間作套種、養地用地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協調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平衡,不斷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化學肥料用量,通過增施優質的有機肥料,提高土壤中多種養分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滿足蔬菜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條件。由於鉀對改善蔬菜品質,減少硝酸鹽積累有明顯效果,因此應增施鉀肥。冬季日照弱,應不施或少施氮肥。高肥菜地富含腐殖質,應以有機肥作基肥,生物菌肥作追肥。菠菜、油菜等葉菜類蔬菜對硝酸鹽極敏感,分期施用氮肥可降低硝酸鹽累積,要重視「攻頭控尾」、「重基肥輕追肥,基肥比例為50%~70%時,有利於後期控制蔬菜硝酸鹽積累和提高蔬菜的品質。施有機肥料是一項有效降低蔬菜硝酸鹽累積的農業措施,有機質能促進土壤反硝化過程,從而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硝態氮的吸收。此外,有機肥料中含有多種酶類和生長促進物質,對蔬菜生長有促進作用。有機肥使用時,最好經高溫腐熟,並逐步實現標准化和規范化。特別提倡施用經沼氣池轉化後的有機肥。(四)設施栽培設施栽培是在相對可控制條件下進行蔬菜生產的一種方式,可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以至工廠化生產,因此綠色蔬菜應成為設施農業的主導產品可採用的技術方法有選育專用的抗病蟲和抗除草劑品種,根據蔬菜種類及季節的不同加蓋不同類型的無紡布、遮陽網,採用輪作、間作、嫁接換根、光照抑制、秸稈和CO2,施肥、昆蟲授粉等栽培管理技術,利用防蟲網隔離、天敵、性誘、色板誘殺、紫外線和臭氧水殺菌、弱毒性病毒防治病毒病等綜台防治病蟲,創造有利於蔬菜作物生長而不利於病蟲發生發展的生態環境,真正實現高投入、高產出、高收益。(五)病蟲害的綜合治理蔬菜種類多,生產周期短,生態系統不穩定,導致病蟲害種類多,發生演替規律復雜,防治難度高,目前,尚無一種防治措施和技術是絕對安全、有效的。病蟲害是蔬菜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納入作物管理的系統范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預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走綜台治理的道路。即要協調運用農業的、生物的、物理的防治技術,必要時科學台理地運用化學防治手段,經濟、安全、有效地將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⑥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調整勢在必行。原因是
當前我國抄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主體是個體,難於形成規模;二是農產品生產難於適應市場變化;三是農產品生產信息與消費不對稱;四是農業科技水平落實於社會發展;五是勞動力向城市轉化造成人力不足等。
⑦ 從我國和發達國家在人均GDP、產業結構、農業發展、科技現狀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來談為什麼我國要長期處在社會
好像問題沒問完哇?我國人均GDP、產業結構、農業發展、科技現狀:1、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排世界127位。表明世界發展中國家
經濟都在快速增長,速度都不慢,連續幾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排名都沒啥變
化啊!
所以看我國總的GDP我國還是算可以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國情是人口眾多,如果我們將我們的人均GDP和別人比較的話那我們就得往後靠了由此可見我們國
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甚遠。
2、我國的第一產業是農業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我國大部分的是農民,而且農民是個很龐大的的隊伍。但是進入近現代以來,在工業文明的發展中,中
國落伍了,這不僅表現在工業上,而且在曾經創造燦爛文明的農業也大大落伍了。水平遠遠比不上發當發達國家都是飛機播種的時候我們大部分還是人工插秧,當發達國家都是飛機施肥的時候我們還是人們到田地裡面去撒。發達國家的農民一個人可以擁有幾十畝或者幾百畝地的時候,我們每個人最多也就十幾畝。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的。
3、政府的引導、支持和協調在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
我們國家的措施就沒有他們那麼健全我國農業還處於過渡性農業階段。在中國,
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相對於市場力量、企業家力量,農民還處於相對劣勢,而
在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體系中,大多數農戶就是企業,農戶的主人就是農場主,
或叫農業企業家。農戶做為企業,在這條企業鏈上沒有任何特殊,不存在受欺負、
被剝削的問題。在農業發展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的距離還是有的。4、我國的人口眾多,出現的人才應該也是不少,但是在科技方面我們還是比
不上發達國家,可能一方面是我們國家對於科技人才的回報這方面的有些欠缺,
缺乏吸引、調動科技人員服務基層的有效政策和措施,所以導致了人才流動。而
且科技管理部門缺乏基本工作條件,職能弱化,相當數量的)科技管理部門工作
條件很差,不能有效開展工作。所以我國有必要加強在科技方面的投資和關注。由以上方面可看出我國在和發達國家的比較時,我們還是有相當大的進步空
間的,所以我國要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⑧ 我國農業現狀,成因及對策思考
我國農業現狀,成因及對策思考
本文由古道精靈2010貢獻
我國農業現狀,成因及對策思考
1農業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問題的本質及其重大意義。中國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失衡,工業和城市得到迅猛發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農業和農村發展卻掉隊了。與此同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國在農業方面的基礎地位日漸薄弱。然而,在強勁的GDP增速背後,農民的收入水平卻提高不夠。
2 相比較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發展總體水平落後,家庭式的農業生產普遍,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投入產出不協調,總而造成了農村大量勞動力的浪費。於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日漸提上日程,被人們所關注。
3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語。 4我國農業是社會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產業,農業的發展是全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由於國家長期在資源配置上的傾斜政策,農村投資比重小,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造成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一直生產率低下,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民在生產中為降低成本,使用價格低廉、高毒、高殘留農葯,導致農業污染嚴重;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我國耕地被侵佔現象日益嚴重,與此同時,大量土地被粗放利用,甚至浪費。再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次生鹽漬化面積擴大,土地肥力下降,農業水利設施投入不足等嚴重問題阻礙著農業的發展。
針對以上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的表現,應採取以下調整思路:
1.要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調整種植業結構,適當減少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增加飼料用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同時,還要提升農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都市農業、休閑農業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2. 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發展生態農業要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強化基層農業科技指導機構的作用,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的農業生產,降低農業成本。發展生態農業要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加快城市化的過程中,同時也保證了農業的基礎地位。杜絕地區強征耕地,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加強政府廉政建設。發展生態農業需要我們繼續關注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再教育,同時也應該進行政策引導,鼓勵農業院校高材生到基層農業部門就業,指導農業生產。與此同時,大力投入農業建設資金,繼續推進農業機械化。
4由現代技術代替傳統農業技術,是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基礎。農業生產力現代化的主流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志。
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政府政策的強有力支持與引導。加快「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確保農民安居樂業,使農民實現現實利益和長期穩定收入,充分提高農民在農業方面的生產積極性。
4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創新.由現代技術代替傳統農業技術,是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基礎。農業生產力現代化的主流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志。
5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公平的社會分配製度,強化政府部門職能,加強對有關部門的監督,規范政府部門行為,克服官僚主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政府政策的強有力支持與引導。加快「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確保農民安居樂業,使農民實現現實利益和長期穩定收入,充分提高農民在農業方面的生產積極性。
⑨ 舟山市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問題和調整策略分析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階段。湖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應適時而又有序地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壯大農村經濟,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農業政策起著十分重要的調控、引導和保障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業迅速發展,農產品在數量、質量與品種上均有較大幅度提升,農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但是,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系統性、結構性問題,如農業生產區域結構雷同,農業內部發展不平衡,農業經營組織單一等等。 本文通過闡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涵義、模式及原則,從以往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及演變趨勢著手,介紹了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在綜述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的現狀的基礎上,主要從農業政策方面分析了湖南省農業 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策略研究 摘要7 第一章 緒論 8-16 第二章 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16-30 2.1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 16 2.2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模式 16-17 2.3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四項基本原則 17 2.4 湖南農業概況 17-18 2.5 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及其影響 18-20 2.6 湖南農業產業結構演變趨勢 20-21 2.7 湖南省糧油及幾種主要經濟作物生產現狀 21-27 2.8 湖南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27-30 第三章 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因子分析 30-35 3.1 農業政策演變的影響 30-31 3.2 宏觀經濟體制改革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 31 3.3 農產品價格和購銷政策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 31-32 3.4 財政投入政策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 32-33 3.5 土地使用政策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 33 3.6 農村就業政策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 33 3.7 農業科技政策及科技進步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33-34 3.8 地方各級政府職能和政府行為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 34 3.9 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 34-35 第四章 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策略分析 35-51 4.1 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 35-40 4.2 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措施 40-51 第五章 結論 51-52 【訂購價格】可編輯電子版(Word版)1560元,電子版+印刷版 1760元 【報告作者】本網行業研究報告專家或本網合作專家(相關課題組) 【交付時間】電子版4小時 E-mail或QQ發送;客戶指定內容2個工作日;印刷版特快專遞 【溫馨提示】好報告網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還可依據客戶需要對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策略分析增加或修改指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