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確認識媒介產業的屬性和特點
中國傳媒業由單一事業屬性向兼有產業屬性的雙重屬性之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一方面它是轉型期中國傳媒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轉型期中國實行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一些私營報業曾經作為企業經營,有過一段引人注目的經營發展史。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像《申報》、《大公報》和成舍我的《世界報》系列這樣有影響的報業經營實體,積累過一些有益的報業經營與管理經驗。
新中國成立後,一開始,國家承認報紙的這種企業屬性,實行允許守法的私營報業存在的政策,而且對公營報業也鼓勵開展經營,以謀求自身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推動和扶持下,全國報業經營工作取得明顯進展,據有關資料顯示,到1951年,全國省級以上報紙已基本實現自給自養。
但隨後,政府便開始將私營報紙進行公私合營,後來又完全實行公有制,取消了所有的私營報紙。當時雖然私營報紙被取消,但一些公營報紙還在進行有限的經營活動。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化,報紙的意識形態屬性被過分強化,傳媒的經營活動就此完全中斷。
我國傳媒業等到重新啟動企業化經營的車輪,已是20多年後的事情了。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帶來了國家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在1978年底,便出現了人民日報社等首都8家報社聯名向財政部要求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經營方針的報告。這個報告成了中國傳媒業由單一的事業性屬性向兼有事業性和產業性雙重屬性轉變的標志性事件。
報告的核心內容在於希望政府能夠允許傳媒按照企業的運作方式,實行企業式的經營和管理。這種管理方式,強調傳媒業作為事業單位的性質不變,但可以從事一定的經營活動。
財政部很快對報告做出了批復。財政部的批復,不僅為這幾家報紙啟動了開始企業經營的車輪,而且實際上是向全國打開了媒介企業化經營的一道門縫。
但是,中國傳媒業的經營實現真正意義的企業化,從而獲得快速發展,則是從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才逐步開始的。1996年6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快第三產業的決定》中,把報刊經營管理列入第三產業,成為我國報刊進入產業化改革階段的一個標志。傳媒業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和產業化運作的大門就此敞開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原先計劃經濟體制下事業經費由政府統一劃撥,新聞產品(報紙、雜志)也由黨政部門統一派訂的事業管理方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需要。政府的撥款逐年減少,最終「斷奶」的時間已給出期限,這就等於逼得傳媒業不得不面向市場,考慮如何順應市場去求得生存和發展的問題。中國傳媒業的產業屬性及特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轉型期中國傳媒業的產業屬性的形成,同社會轉型後傳媒社會功能的轉變也有著直接的關系。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傳媒業一直有著明顯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特徵。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媒業從誕生起就是作為一種「思想武器」存在的,毛澤東稱之為拿筆的「文化軍隊」。在這種理念和指導思想下,傳媒業始終把自己看作是黨和政府實現其政治理想、歷史使命和當前任務的輿論工具,強調其思想宣傳和輿論導向功能。這也正是轉型前中國傳媒業始終是單一的事業性屬性的根本原因。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使傳媒業必須考慮如何充分滿足社會與公眾的各種信息需求,如何實現自己作為信息媒介的生存價值,發揮自己的社會功能,開始重視發揮自己在信息傳播、文化娛樂,以及經濟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功能。
中國傳媒業在社會功能上的這些變化,逐漸衍生出了傳媒業的產業屬性。因為正是這些多樣化功能的形成,使得傳媒業有了適應市場需要,作為產業經營,實現社會化生產,追求經濟效益的價值與條件。
中國傳媒業事業性和產業性這兩個屬性之間是一種互為補充、相互制約的關系。事業屬性決定著傳媒業基本的存在形式、行為方式和根本的利益方向、工作原則,產業屬性決定著新聞事業長遠的生存基礎和發展潛力。它們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系,各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又制約著對方的存在方式和發展狀況。我們要注意全面和正確地體現這兩個屬性所內涵的積極功能,發揮它們的有效作用,以使新聞事業能夠健康、全面的發展。
媒介的產業化運作程度將越來越高,媒介的產業屬性也將被更加重視。
媒介產業的運作。媒介的產業屬性及其「利益組織」的特點,集中表現在媒介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取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獲取利潤以保持媒介的生產與擴大再生產。媒介產業化使每一個媒介無可避免地面對著媒介市場問題。媒介市場,實際就是媒介、媒介的受眾和媒介的廣告商所有關系的總和。媒介的產業化運作程度將越來越高,媒介的產業屬性也將被更加重視。
「事業性質,企業化運作」是傳媒業雙重屬性的具體運作模式。雖然這一模式造就了中國傳媒業的10年繁榮,目前它卻深深地困擾著中國的傳媒業。
傳媒業作為事業單位,卻得不到政府財政撥款,少數媒體有一點財政支持,也是象徵性的,媒體必須自己去打拚市場,自己養活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傳媒業作為事業單位,卻得不到政府財政撥款,少數媒體有一點財政支持,也是象徵性的,媒體必須自己去打拚市場,自己養活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作為企業,中國傳媒必須自負盈虧,依法納稅(營業稅、所得稅一項都不少)。為此全國近萬家媒體(約2000家報紙,約2000家電台,約3000家電視台,約3000家生活時尚、新聞財經類雜志)都齊步走向市場,以廣告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其中電台、電視台95%以上收入來自廣告,報刊除發行收入外,98%收入來自廣告。廣告市場僧多粥少,競爭之激烈近乎殘酷。
但是,傳媒業卻享受不到企業的任何權利,不能自主經營、自主決策;它們的發展除了自我積累、銀行借貸之外,不允許有業外資本注入。中國的傳媒是產業卻不允許產業化,是獨立法人卻不能獨立行事,實行企業化管理卻不能企業化。中國的傳媒業就處在這樣一個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尷尬境地。
2. 簡述媒介產業的本質特徵
1媒介存在於傳播活動之中是傳播的過程產生了‚傳者‛、‚受者‛這樣不同的身份角色‚媒介‛則作為中介和渠道得以存在從這一意義上說‚媒介‛是個抽象名詞。而談到某類具體媒介我們指的不僅僅是它作為一種傳播物質載體的單獨存在而是涵納了與此物質載體相關的技術、人員、組織、社會資源以及一整套與之相關的流程機制等。
2媒介不是一個靜態的存在它‚處於傳播過程的每個環節並與整個傳播過程融合在一起‛其作用的發揮具備動態性、過程性。媒介的意義與價值
就在於它在此過程中為傳播授受者所構建的傳受關系以及基於這種傳受關系所生發出來的後續效應。
3歷史的發展已經推進到一個‚泛媒介‛時代。泛媒介時代‛表徵的絕不僅僅是路牌廣告、燈箱廣告、車載媒體、樓宇媒體這些新的媒介載體形態而是一種深層的媒介理念變更(傳統的5W傳播模式遭遇空前挑戰、媒介的碎片化拼貼及其帶來的傳播內容與傳播環境的割裂、電子媒介
在使得社會地點和物質地點相分離後社會場景的重新配臵對人們行為方式和身份觀念的影、時空分離導致的社會關系的脫域disembedding和再植入reembedding的可能連同社會關系的反思性定序和再定序、個人作為多種媒介復合傳播的接受主體、商業利益對於媒介擬態環境的滲透、由此帶來的媒介和社會新景觀及其對傳媒經濟的影響。
4. 不同媒介之間的關聯性、延展性和互動性都不斷增強傳媒運營必須基於這種視野和思路去開展活動。
3. 什麼叫新聞媒體及其特點與作用回答謝謝)
一、抄新聞媒體定義:
新聞媒體 亦稱大眾媒體,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出現的一個概念。新聞媒體包括紙質媒體(報刊)和電子媒體(廣播、電視)兩種。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作為「新電子媒體」的網路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媒體類型。典型的新聞媒體網站:新報網、鳳凰網、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搜狐新聞等等。
二、新聞媒體的特點和作用:
1、監測社會環境
2、協調社會關系
3、傳承文化
4、提供娛樂
5、教育市民大眾
4. 簡述網路媒體的發展特點
一、即時性
即時性是網路新聞傳播時效性強的形象表述。上世紀末,網路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就不斷創造了發稿時效第一的記錄。如:1999年5月8日清晨 5點50分(北京時間),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導彈襲擊。國內新聞網站中第一個對此作出反應的是人民網。該網站 9點25分發布了使館被炸的第一篇報道;11點55分發布電話采訪人民日報駐南斯拉夫記者呂岩松的現場目擊,報道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已殉職。中央電視台在12點的《新聞30分》中加以報道,新華社在午後才向新聞媒體發稿。近幾年來,滾動快訊讓網路新聞傳播的時效性進一步體現。隨著網路圖文直播、音頻直播和視頻直播的出現,網路新聞的即時性日臻完美。網路媒體為凸現新聞時效性,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有時甚至將新聞電頭的時間精確到分鍾。即使是日常新聞報道,新聞內容頁面一般都標注了精確到秒鍾的發布時間,一些新聞列表的每個標題後也標注發布時間。
二、海量性
網路媒體可實行全天24小時發稿,人民網、新華網等新聞網站和新浪網、搜狐網等門戶網站實行全天候發稿已有近10年時間。網路媒體的每日發稿量(包括條數和篇幅)遠遠大於傳統媒體,如新浪網僅新聞頻道首頁的新聞鏈接總量就高達80 0 多條,各欄目還源源不斷地滾動播出新聞,發稿量可見一斑。點擊打開任何一條網路新聞網頁,呈現給讀者的除該新聞的內容之外,還有關鍵詞、相關新聞和新聞專題等鏈接,廣為集納追蹤報道和相關信息,全面報道事件始末,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外延和背景資料,讓讀者充分享受新聞盛筵。除非人為清理或伺服器在沒有備份的情況下遭到破壞,理論上網路媒體所發稿件將以數字形式長期保存在資料存儲容量巨大的伺服器上。在這種意義上,網路媒體簡直就是一個浩瀚的新聞資料庫。
網路媒體新聞傳播的海量性,還體現在具有強大的檢索功能及易復制、易存儲等特點。谷歌、網路等專業搜索引擎及一些網站自有的檢索工具,使網上查找新聞變得十分便捷。讀者可以通過拷貝粘貼、下載、收藏、列印網頁等方式復制、存儲所需資料。
三、全球性
網路媒體的傳播范圍遠遠大於報紙、廣播和電視,是全球性的。「網路傳播無國界」,網路傳播空間理論上沒有國家和地區的限制。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不採取特別的技術措施對境內外個別有害網站實施封鎖(事實上通過代理伺服器可突破封鎖),世界上任何一個網站登載的內容,都有可能供全球網民訪問、瀏覽和下載。同樣,世界上任何一個具備上網條件的地方,均可輕松瀏覽全球網站。1998年,美國獨立檢察官斯塔爾的「柯林頓性丑聞」調查報告首先通過互聯網公諸於世,著名網站Yahoo!、AOL等以最快時間轉載,長達 4個多小時的柯林頓供證錄像視頻在互聯網上隨後播出,斯塔爾報告的主要內容通過電子郵件廣為傳播,這一案例成為世界新聞傳播史上史無前例的「第一次」。網路媒體新聞傳播的全球性,在使一些網路媒體「走出國門」的同時,使一些目標受眾為特定語種讀者的網路媒體提升了全球影響力。如香港的星島環球網、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等中文網站,紛紛躍入全球華人的視野范圍內。
四、互動性
網路媒體新聞傳播是媒體與受眾、受眾之間的多向性、互動性傳播。互動性又稱交互性,包含「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傳播方式,體現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相結合的傳播方式,是網路媒體的特性和優勢。網路論壇、討論區、留言板、聊天室、電子郵件、ICQ及MSN等即時通訊軟體等,吸引著大量網民積極參與傳播信息、評論新聞、討論新聞話題等活動,極大地提高了網路新聞傳播的社會影響力。1999年5月9日,人民網開通「強烈抗議北約暴行BBS論壇」,不久改版為「強國論壇」,截至目前,已有482004人注冊為該論壇用戶,同時在線瀏覽人數最高達到209211人。近年來,網路論壇在「劉涌案」、「孫志剛事件」、「寶馬撞人案」以及「虐貓女事件」等幾起社會新聞事件上,發出了強大的聲音,產生了巨大影響。
五、多媒體性
網路所擁有的一大特性是多媒體性,它使網路媒體有能力在技術上實現多媒體傳播。網路傳播的多媒體性是指互聯網路運用數字技術,兼容報紙、廣播和電視多種媒體的傳播手段,全面刺激受眾的多種感官。網路傳播採取文字、圖片、音頻、視頻、FLASH動畫等多種形式,豐富了報道手段,使新聞更為直觀、形象、生動,增加了新聞的現場感和沖擊力。由於傳統媒體只能實現單媒體傳播,受眾選擇了什麼媒體,就只能選擇這個媒體所具有的傳播方式,所以報紙、電視和廣播一直處於一種「三分天下」的格局之中,彼此不能涵蓋,而網路媒體集文本、聲音、圖像等傳播形式於一體,這就打破了傳統媒體之間的界限,使網路媒體作為一個整體的概念,不再有現實生活中傳統媒體三足鼎立的勢力劃分。
六、新媒體特性
網路媒體既具有大眾傳播的優勢,又兼具小(窄)眾化、分眾化傳播的特點,通過強大的信息技術正把不同的媒體形態融合,體現了媒體變革最明顯的特徵。近年來,互聯網融合報紙運作模式產生了網路報紙。隨著網路流媒體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融合電台技術產生了網路電台,融合電視技術產生了網路電視台,融合移動通訊技術產生了網路/手機簡訊、手機網站,變革編輯理念和模式產生了博客,基於互聯網的新媒體層出不窮,異彩紛呈。根據香港互聯網交易中心的紀錄顯示,2006年世界盃賽事期間,網上流量最高是午夜,到約凌晨五點流量便急劇下降,粗略估計,每晚約有三、四萬部計算機上網看世界盃。湖南衛視節目《超級女聲》連續兩年不停地以P2P技術直播,上海文廣傳媒除了IPTV外,也廣泛使用P2P技術。
5. 新聞的三個基本特徵是什麼
1、新聞的三個基本特徵是公開性、真實性、針對性。
2、每則新聞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一般包括引標題、正標題和副標題;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干,它用充足的事實來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
3、新聞的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也可以暗含在主體中。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4、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1)廣義上:除了發表於報刊、廣播、互聯網、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於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等等。
(2)狹義上: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附近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使一定人群了解。新聞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
(5)新聞媒體產業發展特徵擴展閱讀:
新聞分類有:
1、按事實發生狀態分:突發性新聞、持續性新聞、周期性新聞;
2、按事實發生與報道的時間差距分:事件性新聞與非事件性新聞;
3、按新聞發生的地區與影響范圍分:國際性新聞、國內性新聞、地方性新聞;
4、按新聞事實的材料組合分:典型新聞、綜合新聞、系列新聞;
5、按傳播渠道與信息載體分:文字新聞、圖片新聞、電聲新聞、音像新聞;
6、按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分:政治新聞、經濟新聞、法律新聞、軍事新聞、科技新聞、文教新聞、體育新聞、社會新聞等。
6. 研究各種新聞媒體的特點、差異及其發展趨勢
用比較學角度寫吧,從很簡單的角度切入,從時間上、載體上、傳播方式上、傳播受眾和傳播方式上論述。
7. 傳媒產業的特性
作為一個產業,傳媒既有與其他產業相近或相同的共性,也有區別於其他產業的特殊性和內在的規定性。
(1)傳媒產業是注意力產業。
傳媒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一個重大區別是,傳媒機構並不依賴出售自身產品獲得全部回報。傳媒機構一個重要經濟回報來自於「第二次售賣」——將凝聚在版面或時段上的受眾「出售」給廣告商或一切對於這些受眾感興趣的宣傳者。也就是說,媒體所吸引的受眾的注意力也是傳媒經濟價值所在。作為一種「注意力產業」,傳媒產業的市場價值與它是否有效吸引受眾的眼球密切相關,其實質是強調「受眾本位」。傳媒產業的市場價值與以下3個因素息息相關:受眾關注程度、受眾注意力保持、有效人群選擇。
(2)傳媒產業以信息服務為主體。
同其他產業一樣,傳媒產業是由若干個子系統構成的龐大產業體系,包括傳媒信息服務、傳媒製造、相關信息資源服務和多種經營等,各系統互為條件、相互補充和支持。傳媒產業中,信息服務是主導。
(3)傳媒產業經營主體是傳媒企業或企業型組織。
在傳媒產業內大量存在的傳媒企業,無疑是傳媒活動中最為活躍的經濟細胞,是傳媒產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它們擁有完整法人財產權,以營利為基本目標,追求經濟效益。同時,傳媒產業內另一類主體是企業型傳媒組織。它們承擔著提供公共傳媒產品和行業所需公共服務等特殊使命。盡管營利不是其主要目標,但其組織、營運仍具有一般傳媒企業的共同特徵。它們與傳媒企業一起總稱傳媒機構。
(4)傳媒產業資源配置主要手段是市場。
在健全的傳媒市場中,傳媒產業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宏觀引導,更依賴於完善的市場機制。傳媒生產力要素依賴市場途徑進行組織。除公共傳媒產品外,一般傳媒產品消費完全商品化。通過價格引導傳媒資源向效率高、效益好的部門或傳媒機構集中,從而有效提高傳媒資源的利用價值,促進傳媒產業結構優化,更好地滿足受眾對傳媒產品的需要。
(5)傳媒產業生產方式具有工業化的典型特徵。
在傳媒產業發展過程中,一便士和一美分的報紙功不可沒(如美國本傑明·戴伊創辦的《紐約太陽報》)。它使價格昂貴的傳媒產品由奢侈品轉變為普通消費品,成功地融入百姓生活,由此開創了傳媒普及化與大眾化時代。而這一切得益於由科技革命形成的傳媒工業化生產體系。
傳媒工業化生產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傳媒製作,標准化、程序化、格式化、系列化、規模化是其基本特徵,它使傳媒再生產活動(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改變了手工型、作坊式的傳媒生產方式下傳媒產品復制規模受限、效率低下的狀況。
更重要的是,工業化生產方式改變了傳媒產品成本構成,工廠製作成本讓位於信息採集成本,物質成本讓位於智力成本,信息內容和經營創意成為傳媒的核心生產力,它們為傳媒開辟了前所未有的獲利空間。受此鼓舞,更多產業資本加盟傳媒,使傳媒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良性的傳媒投入產出機制。需要指出的是,此處所稱工業標准化是指工業生產中的專業化、程序化、系列化、規范化等一般內容,側重於生產過程中的物化勞動,而非精神勞動與智力創新活動部分的模式化與標准化。
8. 新聞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新聞的基本特徵是真實性、時效性、准確性。
1、真實性
新聞要求報道真實的事實。人們通過這樣的真實事實,可以洞察宇宙萬象的恢弘,社會發展的趨向、生活演進的動態......新聞中所列舉的真實事實還必須是典型的、帶有普遍意義的能反映本質和主流的真實事實。
2、時效性
時效性就是其特性,就是衡量新聞的一個決定性標尺。在媒體高度發達、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人們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變得更加苛刻。
3、准確性
在新聞學上,准確性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新聞文風的范疇,指的是在新聞寫作表現方式和技巧中要准確地表達和描述新聞事實。准確性是新聞報道的一項基本原則。
(8)新聞媒體產業發展特徵擴展閱讀:
新聞的報道形式有以下幾種:
1、倒金字塔式
這種寫作方式是媒體常用的寫作方式。這種模式將新聞中最重要的消息寫在第一段,或是以新聞提要的方式呈現新聞的最前端,有助於受眾快速了解新聞重點。由於該模式迎合了受眾的接受心理,所以成為媒體應用最為普遍的形式。
2、正金字塔式
這種寫作方式是以時間發生順序作為行文結構的寫作方式,剛好與倒金字塔式相反,依序分別是引言、過程、結果,采漸入高潮的方式,將新聞重點擺在文末,一般多用於特寫。
3、折衷式
折衷式又叫新華體,這種寫作方式將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兩者進行了折衷,新聞中最重要的訊息仍然在導言中呈現,接下來則依照新聞的時間性或邏輯性敘述。
4、平鋪直敘式
此種寫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 、承、轉、合,力求文字的流暢精準,此種寫作方式反而適合組織在發表聲明時使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聞
9. 新聞事業的基本特徵
我手打的啊~~
新聞事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新聞輿論性,所有新聞機構版和新聞媒介都把傳權播新聞與信息、引導輿論視為己任,這是新聞事業區別於其他文化教育事業的基本特徵。
傾向性,新聞事業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必然帶有鮮明的思想傾向,在階級社會里,思想傾向主要表現為不同階級的階級性。
社會性,新聞事業所屬的新聞機構和傳播媒介,都面向社會,面向受眾,強調為廣大讀者、聽眾和電視觀眾服務,在我國,新聞事業強調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准則。
經濟實體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的新聞事業已經開始具備了經濟實體的特徵和屬性。
10. 新媒體產業的基本特徵
新媒體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三產業的重要分支,也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分割的有機成分。同所有「產業」一樣,新媒體產業具備各種產業化特徵和產業經濟屬性。根據產業經濟學的詮釋,「產業」這一概念屬於中觀經濟學的范疇,它指具有某些相同特徵或共同屬性的或生產同一類產品的企業、組織、系統或行業的組合。新媒體產業具備所有產業共有的經濟學屬性。
首先,新媒體產業具有集群性。單個企業不能構成產業,只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企業、組織、系統或行業按照某種規律組合在一起,才能稱其為產業。新媒體產業是由新媒體硬體製造商、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運營商等不同環節組合而成的,每一個環節都與前後環節存在競合關系。集群性可以使新媒體產業降低成本,形成規模效應,促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其次,新媒體產業的價值鏈具有增值性和循環性。構成新媒體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每一個價值鏈環節都由大量的同類企業構成,以內容生產、服務集成為主的上游產業鏈環節同以平台運營、產品營銷為主的下游產業鏈環節緊密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各環節交換物質、信息和資金,共同推進新媒體產業的價值遞增。
再次,新媒體產業具有生產性。新媒體產業的產品是無形的內容,它通過對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等的整合、加工和重構,不斷地生產無形的內容產品,為社會創造價值,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新媒體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分支,除了具備所有產業的普遍屬性之外,還有其特殊性;也正是這些特殊性,將新媒體產業同物質生產部門及傳統媒體產業區分開來。
(一)新媒體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文化屬性
新媒體產業不同於以物質生產為主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它屬於廣義的文化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文化屬性。眾所周知,媒體具有雙重屬性,即事業屬性和經濟屬性。媒介既是社會公共服務單位,也是經濟單位:既為統治階級和社會公眾服務,也為自身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和生存追求利益最大化。媒介產業化是媒介經濟屬性的延伸,但同時也不可能擺脫事業屬性的滲透和制約,媒介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和文化屬性正是其事業屬性的表徵。
任何媒介產業都處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不可避免地被注入該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精神,新媒體產業也不例外。文化研究學派的領袖人物斯圖亞特·霍爾在《「意識形態」的再發現》一文中指出,現代文化領域是一個「意識形態戰場,不同文化形式在這里相互爭奪霸權,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就是在各種話語斗爭的事件中被製造出來的」,新媒體的互動性、草根性、個性化等特點為意識形態的互動提供了足夠的平台和運作空間,也就在客觀上將各種意識形態滲透進新媒體內容產品之中,使得新媒體產業相對於傳統媒體產業更加強調意識形態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主導意識形態的絕對控制。
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分支,新媒體產業是一種新型資源產業,文化、信息和教育等新型資源是產業的主導,並賦予新媒體產業以鮮明的文化屬性。新媒體產業所生產的內容產品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文化產品,具有文化產品的基本特徵。從這個角度來說,新媒體產業的產品既要包含社會基本價值觀和思想文化精神,又要滿足消費者對新媒體產品「使用價值」的功能性需求,而這種功能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過思想文化精神來滿足。
(二)產業融合是新媒體產業的特質和發展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媒體產業最為典型地承載和反映了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
首先,新媒體產業本身就是「媒介融合」的產物。例如,在網路媒體的細分產業中,網路報紙是互聯網與傳統報紙融合的結果,網路廣播電視則是互聯網同傳統廣播電視融合的產物;類似的,在手機媒體的細分產業中,手機報紙是手機媒體與傳統報紙的融合,手機廣播電視則是手機與廣播電視的融合。新媒體技術是新媒體產業興起的先導力量,然而,僅僅依靠技術並不能推動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內容」才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由於新媒體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內容積淀,因此,它只能藉助「媒介融合」的力量從傳統媒體和其他新媒體中獲得內容資源。另外,新媒體形式的創新也需要「媒介融合」的推動,無論是諸如數字電視、IPTV的硬體融合,還是諸如網路雜志、手機報紙的軟體融合,都是在媒介融合的思想指導下誕生和發展的。
其次,產業融合是新媒體產業的生存和發展方式,是新媒體產業存在、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融合」是新媒體產業與生俱來的特質,也是推動新媒體產業向前發展的中堅力量。新媒體技術、形態、內容不斷融合,推動新媒體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有機整合,為新媒體產業帶來新的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新媒體產業的融合式發展,「不但促進了新興信息傳播產業形態的形成,同時也促進了新的信息傳播產業生態環境及新的產業結構的形成」。
(三)新媒體產業是增強國家軟實力和硬實力的生力軍
從根本上說,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成長在於綜合國力的提升,這不僅需要提高科技、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也需要增強思想文化精神以及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即「軟實力」。
一方面,新媒體產業以全新、互動、平民化的傳播載體為運營平台,以一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將用戶或消費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高了軟實力傳播的情感聯動力,增進了文化傳播及意識形態滲透的效率和效力。要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就需要利用媒介進行思想文化精神和意識形態的傳播。新媒體的興起及產業化,大大改變了傳統的媒介生態環境,也改變了構建與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手段。新媒體產業的崛起和迅速發展,為提升國家軟實力提供了關鍵平台和全新渠道,成為增強國家軟實力的生力軍。
另一方面,新媒體產業本身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或推動力量,能夠像物質生產部門一樣直接貢獻於國民經濟,從而通過提高經濟水平來增強國家的「硬實力」。另外,新媒體產業作為信息產業的重要分支和最新發展,能夠為國家的信息化戰略提供網路平台,推動軍事信息化和國防信息化建設,從側面提升國家「硬實力」。
(四)新媒體產業模式具有內在不穩定性
相對於傳統媒體產業,新媒體產業從發展之初就表現出明顯的融合性、競爭性和變動性。融合性是由新媒體產業所處的「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決定的,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壯大又反過來印證和重構了「媒介融合」的內涵;競爭性是每個產業形態的基本特徵之一,但在新媒體產業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原因之一便是新媒體產業的融合式發展使得上下游產業鏈環節之問不斷滲透、整合,加劇了產業鏈各環節的競合重組;融合性和競爭性相互激盪,塑造了新媒體產業與時俱進的變動性。目前,新媒體產業的這種變動性大多表現為一種良性的、積極的變動,即日新月異的增勢發展。
新媒體產業的融合性、競爭性和變動性,使新媒體產業模式也具有了內在不穩定性。產業模式只有不斷調整、完善,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媒體產業結構的要求,適應整合後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要求,適應新媒體產業內外部市場競爭的要求。新媒體產業模式的內在不穩定性實際上是新媒體產業鏈尋求自身穩定的合理應答。由於新媒體產業具有融合性、競爭性和變動性,新媒體產業鏈也不斷整合、變化,這就造成新媒體產業鏈的不穩定,而產業鏈本身具有趨向穩定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屬性,因此它必然要尋找能夠使產業鏈各環節趨向平衡的作用機制,唯一出路就是根據需要不斷調整產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