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世界文化產業發展概要

世界文化產業發展概要

發布時間:2021-03-03 18:16:30

Ⅰ 概述西方文化的發展脈絡[階段,特點]及基本特徵,發展脈絡作重講

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所以,「分子論」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二、住留期:工業經濟使西方文化達到鼎盛

西方的物質文化對於促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向人類展示了物質境界的光華,使神學中對物質境界的描述成為人類社會中的現實,並向東方文化展示和證實了物質運動的力量。西方的物質文化因此而與東方文化並列,但是,西方的物質文化呈上升趨勢,東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趨勢。
從「分子論」到工業經濟的鼎盛,或者說是到知識經濟的前夜,這是西方物質文化的正向發展時期,主要特徵是創造嶄新的人類物質境界,完成人類對物質本質的認識。他的不足之處,在於思想境界不高,思維空間很小,所看到的是與人類生活很近的物質范圍,再往宏觀和微觀深入,對稍微遠離人類生活的物質運動,就很難看到了。而且,人們越來越偏重於技術的發展,涉及到對物質本質認識的那種科學發現會越來越少。
這個時期,西方物質文化的發展極其迅速,並很快以物質的發展力量而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質觀念從神學中拉出來了,而且由於高速發展的慣性,以物質的有形、凝重和光華,牽引著人類的心靈,人們趨之若騖。西方物質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渦,使整個世界文化都旋進去了,工業經濟創造的物質奇跡,顯示的物質力量,使西方的物質文化達到了鼎盛。

三、敗壞期:知識經濟使西方文化敗相顯露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物質決定精神的,西方社會從物質文化中獲得了精神的快樂,但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又使精神變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墮落為促使物質文化敗壞的「腐蝕劑」,因為西方物質文化的精神是附屬於物質的。
西方物質文化的內涵隨著工業經濟的日益發展而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過去有新的科學原理出現,人們便以此加深對物質本質的認識,增強文化的精神內涵,擴大認識的思維空間。到後來,新的科學發現,激發的是人們用新科技去搞經濟競爭,去顯示國家實力,甚至搞國家霸權主義,不太關注物質本質是個什麼東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對文化精神內涵的增強,不太理會新科技是否會擴大人類對宇宙和物質認識的思維深度,人們的目光越來越短淺。
高度發達的物質境界,太快的物質發展速度,物質文化缺少人類精神的制約,使西方物質文化的敗相顯露。金錢政治,黑社會,販毒,偷稅,走私,色情,恐怖,霸權,核競爭,同性戀,嬉皮士等,這些丑惡現象不僅泛濫,而且還被製造成商業文化以圖賺錢,商業意識導致黑色文化的產生和泛濫,是西方文化發展的悲劇。
知識經濟被人們推崇,但是對西方文化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過去,孔子有一句話:「學而優則仕」,講的是把經書學深學透,你就能「齊家衛國」,干一翻為國為民的大事業。文化大革命時期也有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與孔子那句話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經學不是知識,而是對精神與物質共性的揭示。知識卻是「見物不見人」的物質文化,不管人類精神是什麼,不管掌握知識的人是什麼德性,人們只推崇物質知識,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這樣的知識越多,當然是「越反動」的,因為它干擾、破壞人類精神的發展。
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物質文化至極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是禍不是福。知識,以其物質性擠佔了人們心中的精神空間,以其概念和定義使人的思維空間局限於物界,斷掉了與心靈空間的溝通和交流。長期陷於在知識中思維,人們可以不管知識的用途是否會損害他人或社會,所以會出現高科技犯罪現象。在中國經學中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常讀經書的人,經學學得越高深,越不會到社會中去犯罪。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人們掌握的知識程度越高,社會的安全隱患就越大,因為一旦出現科學狂人,出現精神極度空虛的具有高知識才能的人,他們一旦不好的德性發作,就會對社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華和凝重會象黑洞一樣吞噬著人的精神光輝。古人說:「福兮禍所伏」,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彩下伏著巨大的禍事,這是西方物質文化末期出現的敗壞現象。

Ⅱ 概括新時期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特點

新時期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特點有很多,概括而言大約有這幾方面:
一、具有更大內的開放性——從容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的開放。
二、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從來不像今天這樣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三、具有更明顯的與時俱進能力——中國文化頑固的穩定性從來不曾如今天這樣的活躍。(戰國等時期是內部思想文化交鋒活躍,五四是中外、古今思想文化交鋒活躍,而今天是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大檢閱,大交流。)
四、具有更明顯的多樣性——無奇不有。
五、具有更廣泛的參與性——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進入全民思考等。
六、網路化使新時期我國文化事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知識量的爆炸化與系統知識碎片化;真知灼見與謠言肆起(不是四起,是大肆的肆,微軟提供的片語有誤——這也是電腦網路等帶來的對傳統文化本意的破壞與曲解)等。
還可以舉出不少。
供參考。

文化產業有哪些分類和概述,什麼是文化產業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發展形態和文化現象,文化產業在世界上引起人們普遍關注並對其展開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世界文化發展浪潮中,文化產業的概念不斷嬗變,內涵日漸豐富,專家學者對文化產業的概念進行了系統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個權威、標準的定義,沒有形成統一的稱謂。准確把握文化產業的概念和分類,對於中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發展的嬗變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進而能夠促進國內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推動新時期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概念;分類

「文化產業」概念源起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1947年對「大眾文化」的爭議和批判。自從他們把「文化產業」納入研究范疇以來,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便得到了學術界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文化產業的變遷和發展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在我國學術界,文化產業同樣是內涵豐富、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

一、文化產業概念區分

目前給「文化產業」這一概念界定一個准確的定義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從最為廣泛的人類學意義上來說,「文化」是一個「獨特人群或社會團體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的產業都是文化產業,因為所有的產業都與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有關。然而事實上,倘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社會秩序得以傳播、再造、體驗及探索的一個必要(雖然並非唯一)的表意系統(signifing system)」的話,「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的表述和使用就會更加精準和嚴謹。簡言之,文化產業通常指的是與社會意義的生產(proction of social meaning)最直接相關的機構(主要指營利性的文化企業機構,但有時也包含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和國家組織及非營利組織)[1]。因此,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大都應該包括廣播電視、書報刊出版、廣告以及表演藝術等。而所有這些文化活動的首要目標都是與受眾溝通並創作文本,最終多以文化產品的實體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從廣義上講,所有的文化製品都是文本,但由於它們可以任人解讀,必然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有些概念甚至還時常混雜在一起。

(一)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相對應的概念,長期以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在很多場合和領域混合使用,人們沒能准確認識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伴隨著快速發展的高新科技和不斷進步的現代生產方式,文化產業日益融入大眾日常生活視野並風生水起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體兩翼。

一般來說,文化事業是由政府主導,具有公益性質,通過提供無差別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而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則由市場主導,是經營性的,主要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推動文化企業發展壯大,調動更多非公益性資源和民營資本激活文化市場,以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2]從資本來源上看,文化事業的生產資本由國家或社會統一集中提供;而企業商品生產的資本來源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多元化,廣泛吸收民營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經營領域。從管理體制看,文化事業通常實行公益性管理體制,文化產業實行經營性企業管理體制。從調控方式上看,對企業單位,國家主要通過稅收政策、法律制度和價格杠桿進行間接調控並進行合理引導;而對文化事業,則偏重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

文化事業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公益性。絕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都是國家投資興建和撥付日常經費進行管理的,理所應當歸社會全體公民所有。二是社會共享性。公益性文化事業為社會公有並且共享。三是社會公用性。主要是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事業。

在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方面,文化事業起著重要的文化服務引導作用,文化事業導向和滋養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可以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激發社會開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加快文化消費步伐,滿足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事業的建設具有基礎性的補充作用,兩者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都是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現形式。[3]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行十多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明確了新的文化建設理念,明確區分了文化事業由政府主導,文化產業由市場主導。文化產業既有商品消費的經濟屬性,又有精神享受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業既可以成為一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強大經濟實體,又能體現國家軟實力,是一個具有無限生機的經濟增長點,能夠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的體制基礎。[4]在全面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兩手抓、兩加強」,要尊重兩大規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處理好兩對關系——文化發展之「魂」與文化傳播之「體」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並不意味著只注重市場規律而不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不能隨意誇大或簡單理解發展文化產業就是文化產業化或文化市場化。在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始終要引導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自覺擔當社會責任,絕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影響和諧穩定及國家安全來獲取經濟效益。[5]

(二)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

在國家層面,我國對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這兩個概念的使用有著明確的區分,並沒有不加區別地對待。在《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以及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涉及有關文化產業內容時,普遍使用「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創意」二字,文化產業並不是創意產業,創意只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而所有的文化產業都只是圍繞著創意來展開活動的。

英國最早提出「創意產業」這個概念。20世紀末,英國政府提出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英國振興經濟的聚焦點,專門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將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高度,首次明確提出了「創意工業」(creative instries)的概念,主要指那些充分運用個人的天分、技藝、智慧,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通過循環開發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和潛在財富的藝術思維活動[6]。「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①根據「有想法的人,特別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在很多情況下比操縱機器的人更有力量」的基本判斷,對創意產業做出較為寬泛的定義,他認為構成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藝術設計、專利申請、商標營銷和版權保護。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依靠人的靈感和創新,藉助現代科技提升傳統文化要素的內涵和品質的,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加工和移植,創意活動融注了最大的個性特質。

創意產業區別於文化產業的最大特徵主要在於它高度集納了創意元素、文化因子和科技力量,三者相互作用並深度融合,形成了高智慧、高文化的新型產業集群。[7]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中,知識產權、文化產品及服務被認為是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在國內,北京最早認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標准,側重從文化產業價值鏈的角度重新定義創意產業——以創新為根本要素和途徑,突顯文化內核和創意價值,主要體現了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徵的行業集群特徵。[8]而相對於文化產業,具有信息密集性和高知識性特徵的創意產業是高智慧和創意的結晶,始終處於價值鏈的高端。任何一種創意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利用人文積淀,通過重塑傳統產業結構來完成創意點燃和價值實現。如當今的3D電影、3D列印和高清數字電視等高科技文化產品都是通過數字新技術完成的。沒有創新也就沒有創意,創意是一種新科技理念。由於創意產業處於文化產業價值鏈條的高端環節,因此它的創新思維凝結在文化產品及服務當中,通過價值傳導進而實現它的附加值增加,完成跨行業、跨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進而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深度發展。

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關聯極為密切。文化中有創意,創意中有文化。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領域還是在政府制定實施決策方面,對「創意產業」一直存有較大分歧,特別是一談到文化必然提及文化產業,這一對平行的概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也有顯著差異。有時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有明確的區分,有時二者之間又可以互換使用。[9]在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形勢下,雖然強調創意產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知識創新、產業升級和效益倍增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量空間,但由於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所限,且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側重點等方面有所不同,與我國倡導的自主創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看來,盲目照搬英國等國的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既不符合我國國情,也不利於政府的統一管理。在理論和實踐上加強兩者研究,有助於明晰各自歸屬的產業邊界,廓清文化產業與創意之間認識上的誤區。

二、文化產業的分類

文化產業包含的內容和門類非常豐富,是一個多系統多組織構成的有機整體,長期以來沒有一個規范科學的分類標准,現在的分類標準是在各種產業分類標準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因為對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加之文化產業概念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多義性,世界各國地域、經濟、文化背景、產業政策等各不相同,所以與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相對應的文化產業分類標准和體系也不盡相同。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措施,根據各自的國情和發展目標制定本國的文化產業分類體系,以應對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目前在國際上各種產業分類標准中,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費希爾在其1935年出版的《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提出的三大產業分類法最廣為人知。根據社會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順序將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為農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即為生產和消費服務的部門,包括除第一、二產業之外的其他相關產業。除此之外,一些國際組織根據組織內部的產業劃分原則也制定了自己的產業分類標准。從世界范圍看,文化產業從組織結構上基本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製品等行業);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信息咨詢、文化旅遊等)。

當文化產業的內涵較為明確時,其外延描述就會更清晰。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准基本上全面反映了近年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客觀進程和可喜成就,特別是新的四層次劃分較為合理,對文化產業鏈條進行了新的提煉和梳理,更符合文化生產規律[13],更好地適應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這既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熱切關注,同時也澄清了以往在文化產業認識上的不確定認識,為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文化產業統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標准和行業導向,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人們對文化的認識逐步深入、文化與其他領域的加速融合,文化產業的涵蓋范圍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逐步完善文化產業的科學劃分體系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文化產業內涵進行科學界定和系統劃分,能夠正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恰如其分地定位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坐標,以便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進行有效的區別管理,推進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既要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同時也要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門類。

Ⅳ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的產業概述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 創辦於2002年,為在香港注冊的非牟利慈善機構,在過去數年,受到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及宗教各界的信賴和認同,由已故著名香港僑領庄世平先生及宗教領袖如意寶白瑪奧色法王(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共同創立,
成員由社會勛賢、各佛教領袖及不同宗教的領袖組成,先後聘請了中央委員、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及第一副院長葉小文(原國家宗教局局長)任永遠榮譽主席、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任榮譽主席、一誠長老、凈空法師、覺光長老等成員任永遠榮譽顧問,成員近千人遍布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蒙古國及其他歐亞地區等世界各地,是一個包容了不同宗教及不同佛教宗派人士的組織,為對佛教文化有興趣之人士及組織創造的一個平台。本會成立之初得到佛教界及政商界的廣泛支持,收到了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全國人大常委曾憲梓博士、香港特區署理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等,及各大道場、諸山長老及社會各界人士題寫的50多份賀詞。
本會在2002至2005年間,向各地寺廟贈送了大量佛像廣結善緣,在2006年啟動名為【慈悲與和諧的傳播】的活動向全世界108座寺廟贈送108尊60-70公分千足純金銀鑄造釋迦牟尼佛金像,期間獲得當時的中央統戰部朱維群、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接見和宴請;由2006開始,出訪蒙古國、韓國、斯里蘭卡、日本、美國等多國進行交流活動,歷年來獲多國元首、政要的熱情接見和設宴。更主持策劃多個國際性大型活動,包括中韓建交十五、十六、十七周年大型佛教國際文化交流及【世界和平祈禱大法會】;並積極參與各界社團活動,包括在2012年承辦【推動聯合國發展目標世界和平祈禱大會 慶祝香港回歸15周年】大型活動,分別在維園、九龍及新界舉行巡迴嘉年華會暨大型花燈展和老人慈善千人宴。大會更免費派發12 萬斤「世界和平吉祥米」,三百多個社團組織參與,出席人數超過20 多萬人,展現人類追求和平、博愛的理想;同年9 月在美國洛杉磯再度舉辦同類活動,凝聚了兩岸三地和越柬寮僑界百多家社團組織共襄盛舉,這是美國華人社會第一次突破性合作,受到美國國會、加州政府及多個市議會多項表彰。 【宗旨】:
由佛教界各宗派、商業界、文化藝術界、傳媒界、社團領袖、各宗派信眾及社會知名人士組成的,為對佛教文化有興趣之人或組織創造一個平台。
【原則】:
南傳、北傳、顯教、密教、出家、在家、教徒、非教徒,皆可平等參與。
【目標】:
繼承傳統佛教文化工藝,開創現代佛教文化產業,增進世界各地佛教文化交流,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加強佛教文化與時並進,弘揚佛教的包容與博愛的精神,推動佛教文化具有學術性、教育性、科學性、使佛教文化達到藝術化、生活化、現代化的社會全面影響力,開展佛教文化慈善工作,正確地引導信眾,分辨及反對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主義和邪教活動,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世界和平,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立會緣於:這個世界,老人家愈來愈少--以下節選自香港《盛世》雜志專訪
創會時,庄老已年屆92歲高齡,社會公識早已多得數不清,而且他本身並非佛教徒,為何仍然創立此會?庄老有條不紊地表示:「我想,佛教是很好的,它提倡和諧,對人的精神有好的凈化作用,弘揚佛教,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以至整個世界,以佛教的精神,讓世界人民,走向和平和諧的路。大家有善良慈悲的愛心,對世界是很有作用、很有好處的。所以我想這個時候來提倡比任何時候更重要、更需要。」
高齡的庄老,思維靈活清晰,早在創會前,已常常與香港佛教文化產業另一創辦人如意寶白瑪奧色法王無所不談,以法王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沒有重要的事,什麼都聊。」有一次兩人在庄老家中一起喝茶,庄老思考了一會兒,慢慢說道:「這個世界,老人家愈來愈少。」然後沒有再作聲。仁波切說,這話像禪宗的禪,他聽感覺震撼,像當頭棒喝。庄老以他的人生智慧,有感社會上有智慧、有地位、有經驗的老人愈來愈少,即有內涵的人愈來愈少,於是整個社會變得愈來愈浮躁、表面和不真實。庄老表示:「我覺得現代社會發展,大家都以功利為主,功利太重了,對社會不好;我還是覺得大家和諧、社會和睦,這個是最重要的,因為社會要進步,主要是靠這種精神。離開這個精神去完全追求名利或偏重於這個東西,社會上會造成很多障礙,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有的事情會發生。提倡佛教,可以調和這個東西(功利)。」兩人都有感社會需要正氣,需要正統佛教,大家於是興起成立佛教文化產業的念頭。
庄老清晰地說:「我想,佛教文化產業在香港這個地方,是個開端,過去沒有人這么來說,這么新的一個概念,做起來也相當有困難,但是我們也是要排除萬難,應該做的事情,如果理念對了,對社會有好處的,我們會一步一步地走,相信這個會起著良好的作用。對國家也有好處,因為國家過去一個時期比較動盪,人心在過去一個時期,在解放之後曾經有很多斗爭,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之後,這個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都不大和氣,但是改革開放之後,以經濟為主導來搞我們的國家,所以現在改過來了,我想我要改變一個觀念,觀念一改變,講斗爭,現在講和諧,大家提倡努力,搞生產、發展精神文明。除了物質文明之外,我們還注重精神文明,這恰恰需要佛教這種文化來推動。」 佛教文化+產業--以下節選自香港《盛世》雜志專訪 其實「香港佛教文化產業」這個名字的意義深遠,它蘊含著創會的宗旨。以庄老的話說就是:「因為佛教沒有產業的支持,就好像很絕對,好像是只搞精神,不搞物質,但其實這是同一樣的東西。我們發展精神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大家知道(需要)有物質來支持,兩者並不矛盾。」
如意寶白瑪奧色法王解釋道:「『佛教』是內心的、精神上的,要弘揚這種『文化』,就要用具體的表達,例如佛像、音樂、書籍和報刊等;而『產業』,則是『方便和智慧』,這是佛教語言,『方便』即是『方法』、『物質』,它可以用物質的方式表達,例如佛像,而『智慧』是內心的修為『精神』,兩者結合起來,便是精神與物質的結合,即『產業』。」

Ⅳ 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急需

世界經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部大環境;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是世界的內在組成部分。在新世紀將要到來的時候,以和平與發展這個當今時代主題為大背景,世界經濟諸主要趨勢呈現為新的發展狀況,這些趨勢同時並存、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邁向21世紀的世界經濟發展圖景。觀察和分析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形勢,對於正在從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我國,是十分重要的。這里僅就當前世界經濟主要發展趨勢的狀況,作一個概要的闡述。
一、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名詞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經出現,很快風靡全球。對其意義作怎樣高的估價都不過分。有人說,全球化是「一場為期50年不可逆轉的世界經濟變革。」還有人說,「在現代國際關系中,沒有哪一種關系比世界全球化進程更為突出」。「全球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在中國領導人的正式報告中——***總書記在中共十五大的報告中提出,「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關繫世界經濟全局的、長期的發展大趨勢。諸如東亞金融風波,以及今後可能出現的其他世界經濟重大事件,都離不開經濟全球化這個大背景。試想,若無貿易、投資自由化,何來東亞國家的出口導向、大進大出、經濟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資源和市場的狀況?若無金融自由化、信息化,何來大量資金(特別是「游資」)出入自由的方式和劃撥便捷的手段?若無生產、資本的國際化、一體化,何來觸動一點,牽及其他,金融風波迅速蔓延、擴大的傳導機制?諸如世界經濟兩極分化、多極化、區域化等等趨勢的新發展,都與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有著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各國都要正視和加深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認識。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一,是經濟資源愈益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流動,這種流動是愈益自由的,即弱化國家界限的障礙,實行經濟自由化。例如,就以關稅率大幅下降為主要特徵的貿易自由化而言,二戰結束後初期,世界各國進口關稅平均水平為40%,而現在工業品的加權平均關稅水平,發達國家降至3%,發展中國家降至14%。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二,是經濟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是愈益全面的,即包括商品、勞務、技術等在內;是愈益大量的,即流動速度加快、規模容量增大。這具體體現在資源國際流動的各個領域的擴張上。世界商品貿易額在1948至1998年年均增長6%,遠高於同期世界生產總值的增長(年均增長3.8%)。1998年世界商品貿易額高達5.8萬億美元。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70年的64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1.3萬億美元。世界跨國直接投資額(年流量)從1970年的40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4200億美元;世界跨國銀行的國際貸款額(累積量)從1970年的45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8萬多億美元;全球外匯市場日交易額從1973年的1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7年的1.5萬億美元。特別是作為國際分工、跨國生產和資源流動主體力量的跨國公司,在當代有了迅速的發展和壯大,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其產值、對外直接投資、國際貿易和專利、技術國際轉讓,已分別佔世界相應總額的1/3、70%、2/3和70%。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三,是把世界各國經濟更緊密地聯結為一個全球經濟的各種資源流動方式、紐帶愈益相互結合、影響,而非各自互不相乾地平行、孤立發展。這種諸資源國際流動方式、領域相互結合、一體化發展,主要表現為促進、轉換、互補三個方面。相互促進,是指某種資源流動方式、領域自身發展的同時,兼及促使其他方式、領域也得到發展。譬如資本流動帶動商品流動(出口信貸支持商品出口)。相互轉換,是指某種資源流動方式、領域發展的動機,既可以通過自身的發展來實現,也可以轉換為其他方式、領域的發展來實現。譬如商品貿易轉換為對外投資,技術貿易轉換為對外投資。相互彌補,是指某種資源流動方式、領域發展的不足,由其他相近的方式、領域的長足發展所彌補。譬如,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的互補。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四,是世界各國經濟日益相互開放和融合。具體而言,各國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與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的相互依賴一般用「貿易依存度」來體現,戰後幾十年中世界經濟的貿易依存度迅速上升。全球貨物與服務的出口佔全球總產出的比重,1950年僅為7%,而到1998年已達23%;而且不僅世界各國平均的外貿依存度超過了20%,諸如美國、日本等經濟大國的這一比重也突破了20%的傳統界限。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五,是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與整個世界經濟的變動愈益相互影響和制約。世界各國經濟相互融合、依賴愈益加強的狀況,決定了兩個方面的影響和制約。一方面,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深受外部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和制約。譬如美國,近年來其經濟狀況不錯。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較低的失業率,與此同時通脹率沒有上升,這是25年來獨一無二的。美國經濟狀況較好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說經濟全球化和美國對外經貿的發展,是美國目前經濟「一高二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經濟增長而言,據美國前總統福特、卡特等人寫的一份報告,美國近4年來的經濟增長中有1/3來自外貿出口,就失業降低而言,據美國商務部的經驗數字,每年美國有1800萬人的就業是靠商品和勞務的出口解決的;就通脹降低而言,連美國總統柯林頓都在說,經濟全球化以及美國「相對開放的經濟」正在抑制著通貨膨脹。另一方面,一國國家經濟的發展狀況,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產生影響和制約。譬如1997年泰國發生金融危機,引起東南亞金融危機,又波及到韓國、日本,使佔世界經濟1/5比重的東亞經濟體出現嚴重衰退,從而使整個世界經濟增長下降。
二、世界經濟兩極分化趨勢

發展不平衡,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重要規律和趨勢。這一趨勢在當今世界,表現在西方國家之間,那就是由大戰結束之初的美國一極獨霸演變成美、歐、日三足鼎立;表現在南方國家之間,那就是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分成了「最不發達國家」、「中等水平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高收入石油生產國」四種類型;表現在南北之間,那就是世界經
濟南北鴻溝的擴大。特別是其中的南北不平衡,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意義尤為重大。
(一)世界經濟的南北靜態不平衡——實力地位懸殊

在當代世界體系中,原來的殖民地、附屬國,已成為政治獨立的主權國家,但仍是經濟上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而原來的帝國主義國家,盡管殖民地喪失殆盡,但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是發達國家,並且在世界經濟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這種形成於60年代不結盟運動產生、第三世界興起的南北兩方的世界經濟「域格局」,伴隨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而最終得以確立。從靜態觀察的角度,世界南北不平衡可從目前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體現出來。

第一,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實力中處於主體地位。發達國家其國家數僅佔世界的一成,人口佔一成半,但體現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它佔世界的比重卻很高——GNP佔七成半,外貿佔七成,國際投資佔八成,信貸佔九成。
第二,發達國家在世界產業結構和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優勢地位。
西方國家第三產業比重大(60%以上),製造業、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發達,使其經濟的應變能力較強,財富的增值幅度較大,並在國際經濟交換中攫取較大的利益。
第三,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處於制約地位。西方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世界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
第四,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事務中處於支配地位。西方國家在相當程度上支配著國際經濟機構的活動(例如世界銀行的五大常任執行董事由美英、法、德、日各居其一;該5國的投票權佔全部投票權的近40%);支配著世界經濟主要因素(如國際價格、利率、匯率等)的變動。
(二)世界經濟的南北動態不平衡——貧富兩極分化

世界經濟發展不僅是不平衡的,而且這已不是一般的不平衡,它已帶來世界的兩極分化,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換言之,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趨勢衍生出另一個趨勢——兩極分化趨勢。

從經濟增長率來看,近十多年來發展中國家的確要比發達國家高一些;人們一般預測未來的經濟增長率發展中國家仍會高於發達國家(例如1998年底世界銀行預測1998、1999、2000年三年的經濟增長率,發達國家分別為1.7%、1.6%和2.3%,發展中國家分別為2.0%、2.7%和4.3%)。但是,考慮到經濟粗放性、基礎差等因素,發展中國家需在經濟增長速度上有較大的優勢才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像非洲這樣的經濟落後地區,盡管在1994到1998年連續5年經濟增長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它的1998年3.7%的增長率雖然比世界平均增長率1.8%高,但不足以縮小差距,改變世界經濟的兩極分化趨勢。再者,發展中國家自身發展很不平衡。在過去的十多年,只是東亞(主要是中國、四小龍、東盟)和南亞(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的增長率高於發達國家許多,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普遍低於發達國家或與發達國家差不多。可以說,過去十多年3%的發展中國家總體平均的增長率,以及未來更高的增長率(世界銀行1997年9月9日發表的《1997年全球經濟前景和發展中國家》的報告預測,從現在到2020年期間發展中國家的年均增長率可能達到5%—6%),主要是反映發展中國家的佼佼者在以較快的速度追趕發達國家,並不說明世界經濟兩極分化趨勢的減弱。再考慮到人口因素,世界兩極分化趨勢更為明顯。由於貧富兩極分化主要是指人均經濟水平而非經濟總量,而發展中國家不僅人口多而且人口增長過快。因此,對比一下世界兩端的人均水平的貧富差距狀況,可以看到兩極分化趨勢在加強。1950年世界銀行統計的人均收入,發達國家為低收入國家的24.3倍,這個差距在世界銀行1998年的統計中,擴大為70多倍。
三、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

目前的多極化世界經濟格局表現為美歐日三極並存。在進入90年代以來至21世紀初的一個可預見的時期,不僅三極之間發生著實力地位消長的新變化,而且新的經濟力量中心也在崛起著。
1.多極之首的美國的實力地位主要表現為:

第一,速度優勢。自1991年3月美國經濟走出低谷至今,已連續增長逾8年。相比於歐、日,美國經濟增長率居三極之首;1993—1998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發達國家總體為2.2%,其中,美國為3.1%,歐盟為2.0%,日本為1.1%。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優勢主要基於其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及高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在這方面,歐、日落後於美國。

第二,經濟總量優勢。據世界銀行「1998年全球經濟指數報告」所列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美國為74335億美元,居世界首位,日本為51492億美元居第二,德國為23646億美元居第三。

第三,市場優勢。美國擁有一個巨大的(日本不如)、統一的(歐盟不如)的國內市場,內需是發展的主要動力;美國也有一個龐大的,對經濟發展日益重要的國外市場(1998年美國商品出口6711億美元,佔世界出口貿易的12%);美國還有一個世界最大的進口市場(1998年美國商品進口8000多億美元),這個市場在世界消費不振特別是日本進口不振的今天,尤顯出其對世界市場、世界各國經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第四,金融優勢。東亞金融風波及而後相繼發生的一些金融危機使得美國在金融領域的美元貨幣優勢、金融體制優勢和金融手段優勢尤為突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作為惟一世界貨幣的地位無存,但美元的第一世界貨幣地位和「有毒的特權」仍是獨一無二的。「美國的中央銀行是世界央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政策、措施影響著整個國際金融的運作;「世界銀行是美國的中央銀行」——國際金融組織的「游戲規則」、政策、措施偏離了美國的利益,意圖就難以制定和實施。

第五,地緣經濟優勢。美國的地緣經濟關系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本身所處的北美(組織框架為「北美自由貿易區」)以至整個美洲(1998年4月正式啟動建區談判的「美洲自由貿易區」),也包括西向亞洲、大洋洲(「亞太經合組織」)和東向歐洲(擬議中的「歐美自由貿易區」),這使得美國的對外經濟聯系和影響力在世界任何地區都舉足輕重的。相比之下,歐盟、日本的地
緣經濟重心基本是單一的,前者在於東西歐和歐洲大陸鄰近地區,後者在於亞太地區,從而經濟影響力更多地帶有地區性的色彩。無疑美國也有其自身的矛盾和缺陷。例如赤字的削減、通脹的降低轉化為高國債的凸現;國內儲蓄率較低和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靠高外債(目前美國對外債務已逾1萬億美元)替代;相對於生產能力擴大而國際市場有限的矛盾表現為貿易赤字(1998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達1686億美元)居高不下;實際經濟中勞動成本的上升
使勞動生產率增長不力;虛擬經濟中股市、房地產正在「冒泡」,等等。
2.泡沫破裂的日本的實力地位

進入90年代的三極中,日本的經濟發展勢頭、狀態與美國發生了此消彼長的位置互換。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每一個10年,日本的經濟發展速度都是既快於西歐、更快於美國的,從而使日美經濟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國民生產總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約相當於美國的6%上升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然而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經濟達到高峰的同時,其經濟泡沫也達到了頂點。1989年末,日本的資產價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資產的價格)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近15倍;日本的國土面積僅為美國的4%而其市場價值卻是美國的5倍多。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長期膨脹的。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到1992年,其股價跌落60%以上,房地產價格跌落70%以上。泡沫經濟破裂使得在這之前大量貸出資金的日本銀行陷入巨額壞帳的泥潭而不能自拔(1998年初數據顯示,日本146家銀行持有的不良債權高達76萬億日元),並使日本經濟在90年代以低於美國經濟增長率2個百分點的劣勢陷入經濟停滯,這是日本自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在這個時候又遇上了東亞金融危機的發生,這對日本經濟是再糟糕不過的事情了。這場風波既充分顯露了日本實力地位的下降和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反過來又對不振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現0.7%的負增長,1998年進一步惡化為2.8%的負增長,1999年開始有所好轉,但仍不能說已走出衰退。然而,如果根據近年來日本經濟不振的狀態,得出日本經濟就此衰落的結論,尚為時過早,根據不足。日本的經濟實力、影響力只是相對於美國而減弱或相對於泡沫經濟高漲時而收縮,而非基礎上的元氣大傷和實際經濟的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國民生產總值比排世界第三、四、五的西歐三大國德、法、英的國民生產總值之和還要多;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逾4萬美元,高居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7大國之首;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並擁有居世界第一位的高達22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日本的國內儲蓄率大大高於其他發達國家,同時其銀行海外融資金融佔全球國際資本市場融資余額的20%;日本自1985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凈債權國,這個地位一直繼續至今,連美國國庫券的10%以上(約為3200億美元)都被其海外最大買家的日本所掌握。

總之,「21世紀是日本世紀」或「日美合霸主宰世界經濟」已屬氣泡之語,受泡沫經濟破裂和東亞金融危機雙重打擊的日本經濟也困難重重,但目前日本經濟實力猶存,邁向21世紀的日本經濟仍是多極世界經濟中的重要一極。
3.一體化的歐盟的實力地位

西歐的經濟發展態勢在美歐日三者中始終處於中間的位置。80年代以前,西歐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如日本,但快於美國;進入90年代後,西歐的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日本,但落後於美國。以一個國家集團的實力計,歐盟的一些主要實力指標不僅大大高於日本,甚至超過美國。例如,國內生產總值,歐盟佔世界的29%,美國佔25%,日本佔18%。然而,不能簡單地據此認為歐盟的實力地位世界第一。

歐盟是一個國家集團,15個國家的集合,盡管其一體化程度較高(即不是15國簡單相加之和),可以作為一個實體與美、日並立,但畢竟不像美、日那樣作為單一國家立於世界。歐盟的地緣經濟關系的地區重點決定了其對外經濟影響力與日本一樣帶有更多的區域性質,這不同於美國的全方位地緣經濟關系從而全球性的經濟影響力。例如當1992年、1993年發生英鎊、義大利里拉危機時,西歐傾全力千方百計平息風波的沖擊;而當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時,雖不能說歐盟完全側身其外,但其作為不大。

歐洲貨幣一體化倒是歐盟的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重要所在。作為一個15國組成的國家集團,一體化進程是決定歐盟在世界格局中實力地位增強的一個關鍵。而目前的貨幣一體化,既會使歐盟一體化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為歐盟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創造更好的條件,也會在動盪不已、危機迭起的世界金融領域,為歐洲貨幣地位的提高增加一個新的籌碼。作為美國、歐盟、日本三極世界經濟格局的組成部分的美元、歐洲的貨幣、日元三極世界貨幣格局,隨著1999年1月1日歐元的問世,發生了新的變化。歐元比之原本就地位最弱,現又受到東亞危機打擊的日元,其地位會進一步增強;就是比之雄風猶在且在東亞危機中大逞威風的美元,從長遠看歐元也會構成挑戰(盡管歐元誕生大半年來,其表現並不如原來預想的那樣好),這種挑戰的結果不一定是歐元取代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之王,很可能是歐元搶佔美元的一些地盤,縮小在地位上與美元的差距,形成「兩強(美元、歐元)一弱(日元)」的三極世界貨幣格局。

總之,歐盟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並在不前不後、不高不低的較為平穩的經濟發展態勢中加強了自身的一體化,盡管其經濟發展面臨著高失業等等困難,一體化也並非一帆風順,但在一個統一的歐洲中央銀行和統一的歐元貨幣條件下,歐盟在多極格局中的地位,可能會進一步增強。
四、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趨勢

區域一體化,即地理相近的國家相互採取比對區域外國家更為開放、自由的政策,並在體制框架上結成經濟聯合組織以至國家集團的進程。區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按其一體化程度排序主要有:①「特惠關稅區」:其特點是區內成員相互給予第三國不能享受的關稅特別優惠待遇。②「自由貿易區」:其特點是對區內取消關稅,對區外不統一關稅標准。③「關稅同盟」:其特點是對內取消關稅,對外統一關稅。④「共同市場」:其特點是成員之間不僅商品貿易,其他生產要素流動的限制也都取消。⑤「經濟聯盟」:其特點是除了共同市場的要求,還要統一經濟政策,建立超國家的權力機構等。

區域一體化趨勢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尤顯其強勁的勢頭。據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國際機構的統計,目前全世界區域性經濟組織已逾100個,其中約70%是90年代以後建立的。在這眾多的區域組織中,「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是世界經濟區域化趨勢的代表。該三大區域組織的貿易額佔了世界貿易總額的85%左右,GNP約佔世界總值的
80%。

區域一體化趨勢的主要動因有兩個:一是對內可使區域組織的成員享有區域一體化的好處。因為任何一種形式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內部都有其特殊的優惠待遇。如果區域一體化的市場優惠從而帶來的好處低於全球性一體化、全球多邊安排,那就失去了意義。正是這些好處使得區域內資源流動更方便自由。例如目前歐盟國家60%的出口是在歐盟內部進行的;二是對外可以增強區域集團及其成員的實力地位。在國際舞台上,以單獨一個國家的面目出現畢竟不如以一個國家集團或集團的成員的面目出現更有分量。例如東盟以其集團的身份就可以倡導和組織「亞歐會議」。正是在上述動因趨動下,世界經濟區域化成了相對於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另一大趨勢,並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三個問題在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世界經濟政治局勢復雜多變之際,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與其他趨勢的關系就必須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一、全球化是否等同於資本主義化

在西方國家把全球化等同於資本主義化是十分流行的觀點。美國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羅伯特·海爾布隆納曾經聲稱「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體制的競爭,在其正式開始後不到75年時間內已經結束,資本主義獲得了最終勝利。」這種觀點在「全球經濟變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後,尤其顯得具有「說服力」,似乎全球化的發展已經使資本主義脫離了特定的歐洲歷史的淵源,成為普遍認可和接受的「全球的抽象」。這種看法首先就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對不同社會形態或不同社會生產方式本質特徵的總結,是分別涵蓋不同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范疇在內的社會制度集合。而經濟體制只是對經濟調控形式和運行機制的抽象,是整個社會制度解決資源配置的具體方法。它不僅受到社會經濟活動方式和水平的制約,同時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現實國情也決定著經濟體制的各種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由於社會制度具有相對穩定性,社會經濟活動方式和水平卻處在變化之中,所以在既定的社會制度內經濟體制調整在所難免。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經濟體制可以脫離社會制度獨立存在,但以經濟體制的調整作為判定社會制度成敗的依據難以站得住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當生產關系不再是生產力的促進要素,反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根據社會經濟活動方式和水平(生產力)對舊有的經濟體制(生產關系)進行修正,是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小平同志說得好,只要不觸及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避免兩極分化,經濟體制的改變就不會改變社會主義的性質,況且市場經濟體制本身並不專屬於資本主義。(這一點將在下面論述)全球化進入資源全球配置,國際分工精細化,全球統一市場完善的階段是社會生產力循序漸進發展的內在要求,試圖以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推翻人類社會發展史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邏輯順序,不是沒有常識,就是別有用心。

其次,之所以會加深全球化等於資本主義化的錯覺,是因為長期以來社會主義國家對計劃和市場的關系、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關系、社會主義國家能否搞市場經濟等一些重大理論問題認識模糊,把市場這種經濟調節手段和社會主義制度人為地對立起來,把屬於全人類的生產方式片面地理解為資本主義的「專利」。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分別與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掛鉤,賦予階級內涵。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事實上,資本主義國家在國民經濟計劃管理、國民收入分配調節、在集中資源進行重大科技項目開發等方面也都借鑒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社會主義國家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經濟杠桿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利用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一切經濟建設成果,積極參與全球化競爭,同樣不應該狹隘地被視為資本主義化。

第三,這種觀點的要害在於根植於西方社會骨子裡的「資本主義中心論」,在他們看來「第一世界」所處的中心地帶控制著世界的政治、經濟命脈,大肆推行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實行全球資本主義戰略。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誠然,從全球化的歷史進程看來,全球化的動力緣於西方國家,後來廣大的邊緣國家並沒有選擇的餘地,被迫參與其中。然而誰也無法否認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一度使資本主義全球體系前所未有地受到強烈地沖擊,盡管社會主義運動暫時陷入低潮,但並不能因此而抹殺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化歷史上寫下的厚重一筆。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兩種體制斗爭的形式已經由冷戰時代劍拔弩張激烈對抗轉向後冷戰時代的發展之爭。全球化導致的資本主義蔓延同時意味著全球范圍內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固有矛盾的傳播,由此造成的無序與混亂必將成為人類尋求更理想社會制度的現實基礎。而社會主義強調公有制為基礎,強調按勞分配,它所倡導的平等、效率、反對剝削與壓迫的理念不會因為具體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真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事實證明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非西方社會力量強大,「資本主義中心論」正在遭到來自各方的挑戰,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化的觀念遭到越來越多的反對。既然雙方交鋒不會完結,也就不能把全球化簡單地看作資本主義一元化的過程。

Ⅵ 青島文化概要答案

1.文化的特徵有哪些?
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徵:
(1)文化(也稱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並一直延續到現在,它是一個活的、動態的系統;
(2)文化是積淀在民族意識深層的穩定的東西;
(3)文化的內涵不僅表現在各種程式化了的理論觀念形式,而且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心理動態等。從表層看還有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等。
2.簡述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的關系。
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城市文化是城市經濟活動的助推器,而經濟的發展又可形成其文化特色,兩者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是不可分離的。
第二,城市文化是城市經濟品位提升的基礎。城市文化融入經濟活動之中,可以提升經濟的價值和品位,以形成行業特色,可增強吸引力,推動消費,增加經濟的總值。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文化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基礎。
第三,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個性與特色形成的條件。城市個性與特色,是與民俗風情等文化積淀分不開的。
第四,城市文化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城市文化對經濟,尤其是對旅遊業、服務業的發展起著潛在的拉動作用。
總而言之,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兩者是互為條件和動力的。城市發展,應重視城市文化的發展;只有城市文化的發展,才能提升城市經濟價值品位,才能增強城市吸引力,擴大經濟輻射力,才能塑造和完善城市形象,拉動經濟的全面發展。
3.文化型城市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文化型城市的主要特徵如下:
(1)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歷史文化對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2)有先進的現代文化。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先進文化的導向和帶動城市發展和提升品質已被實踐所證明。
(3)文化產業發達,文化在經濟和城市發展中具有核心和主導地位。文化是生產力資源。文化產業發達,城市文化生活豐富,既傳播和弘揚文化,滿足市民對文化的需求和享受,又塑造城市人的精神;既是城市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文化型城市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
(4)擁有發達的現代化的文化傳播方式和文化娛樂方式及其載體。
(5)城市文化呈現出主題突出與多樣化同步發展的特點。文化型城市應當有其最具特色的主題,這一主題不但承繼了城市的歷史文化,而且具有突出的現代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特徵。
4.簡述城市文化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城市文化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經濟價值來看,城市文化及文化力是推動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第一,旅遊是依靠文化而活的,而這就是文化在旅遊業中的作用。第二,文化部門是世界發達經濟中增長最快的一個部門,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城市經濟的增長,其經濟效益力顯而易見。此外,城市文化對於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所起的作用還表現在:通過發展城市文化,可以減少其社會成本而增加社會收益。
(2)從社會價值來看,城市文化是促進市民提高自身素質,建設文明城市的內部動力。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有利於城市居民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有利於廣大市民文明習慣的形成,有利於社會文明風氣的鞏固,有利於文明城市的建設,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從生態效益來看,城市文化對城市生態環境有深刻的影響。建設「生態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們精神追求太少,文化觀念落後,缺乏系統觀念和長遠目光,這是導致城市建設難以盡如人意的根本原因。
5.青島市城市性質定位和城市主體功能定位分別是什麼?
青島市城市性質定位為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中心和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勝地;城市主體功能定位為以港口為主的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際海洋科研及海洋產業開發中心,區域性金融貿易、信息中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綜合化工、輕紡工業基地,旅遊、度假、避暑、文化娛樂中心。
6.列舉青島市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稱和地點。
青島市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處:
(1)天柱山摩崖石刻,位於平度市城區北25公里處的天柱山。
(2)德國提督舊址,位於市南區信號山南麓、龍山路26號。
(3)德國提督府舊址,位於市南區觀海山南坡。
四、論述題
什麼是城市精神?談談你如何理解「青島精神」的內涵?
(1)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最本質、最深刻的體現,是一個城市的內在品質和積極的價值取向,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內涵。它既反映了城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水平,又對提高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城市形象、推動城市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內在動力。
(2)「青島精神」的內涵
「誠信、博大、和諧、卓越」的青島精神,既准確地把握了青島的人文特色、思想胸懷,又充分反映了城市的天然特徵、固有性格;既體現了新世紀青島人的開放格局、發展模式和創業觀念,又表達了青島人的生存狀態、價值取向和不懈追求。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所謂誠信城市精神,包括政府誠信:公開公正,依法行政;市場誠信:公平競爭,承諾信用;公眾誠信:誠實文明,仗義守信。誠信的城市精神要求我們的政府、單位和每一位公民都要重信然諾,誠信為人,誠信建業,誠信立城,誠信興市,培育和弘揚質朴親和、誠實守信的人文精神,努力把我們的城市建設成為我們誠信靚麗、充滿幸福歡樂的家園。
「博大」是指有「海納百川」的氣魄和胸襟。第一,「博大」體現在尊重包容上。第二,「博大」體現在全面開放上。第三,「博大」體現在公平競爭和民主管理上。第四,「博大」體現在聚集吸引上。第五,「博大」體現在學習借鑒上。第六,「海納百川」體現在團結協作上。
「和諧」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和共同發展。青島的地域特色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建設的小康社會,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均衡發展,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的小康社會。因此,把「和諧」作為青島城市精神的內容之一,與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卓越」就是「追求卓越」。它表明了青島城市的精神境界、工作和生活態度及價值觀。第一,「卓越」體現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上。這是「追求卓越」的基本精神內涵。第二,「卓越」體現在更高標准、更高水平上。第三,「卓越」體現在永不滿足、永無止境上。第四,「卓越」體現在勤懇努力、愛崗敬業上。第五,「卓越」體現在敢為人先、勇於創新上。第六,「卓越」體現在講究質量、追求效率上。

Ⅶ 文化產業概述!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一般是與公共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文化事業單位主要靠政府扶持、社會贊助,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單位則主要面向市場,依法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其范圍隨著國家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我國現實情況看,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藝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藝術培訓業和藝術品業等。從國外情況看,文化產業的范圍涵蓋了文化藝術業、廣播電視業、新聞出版業、信息網路服務業、教育業、旅遊業、體育業、廣告業、會展業、咨詢業等。(
國家統計局將以下8類列為「文化產業」的范圍:(1)新聞服務;(2)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3)廣播、電視、電影服務;(4)文化藝術服務;(5)網路文化服務;(6)文化休閑娛樂服務;(7)其他文化服務;(8)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服務。

文化產業的業態包括:
1.書報刊出版、印刷和發行業;2.文化藝術業;3.文物保護業;4.廣播電影、電視業;5.文化娛樂業;6.體育;7.攝影及擴印業;8.園林業(包括公園、動植物園和自然保護區);9.廣告業。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0273.html

Ⅷ 如何概括文化產業發展規律

重復建設是限制中國文化產業增量釋放的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園區惡性競爭和產業項版目同質化嚴重。而權管理不順則導致一些產業園缺乏內容支撐,出現空殼化。
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是政府引導、專家論證、市場運作、群眾參與。政府第一步是要做規劃,同時著眼設計和推動產業政策體系。他認為,文化產業政策需要「普惠制」,「稅收政策的設計首先要讓所有的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文化企業都能夠享受到國家的支持力度。」

Ⅸ 旅遊的發展史及世界旅遊史該如何劃分

旅遊概論教學基本要求
(36課時)
一、課程性質和任務
本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旅遊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一門主幹專業課程。其主要任務是:通過介紹旅行和旅遊現象的產生、發展及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分析構成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的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旅遊活動的基本規律,為理解我國的旅遊方針、政策和發展旅遊事業服務。
二、課程教學目標
(一) 知識教學目標
1. 了解旅遊的產生和發展。
2. 理解旅遊及旅遊業的基本概念。
3. 理解旅遊市場的概念、分布及特點。
4. 掌握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的構成。
5. 掌握生態旅遊和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 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良好的旅遊從業意識,對旅遊市場的開拓精神和競爭意識。
(三) 思想教育目標
1. 使學生初步了解旅遊業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
2. 激發學生對旅遊事業的熱愛和愛國熱情。
3. 培養學生良好的旅遊意識和服務意識。

三、教學內容和要求
(一) 旅遊概述
教學內容
1. 旅遊的概念:定義;旅行與旅遊的區別;內容。
2. 旅遊的特點:廣泛性;綜合性;參與性;季節性。
3. 旅遊的屬性:本質屬性;社會屬性。
4. 旅遊的類型:根據不同標准進行劃分。
5. 旅遊組織:世界旅遊組織;我國旅遊組織。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的屬性、旅遊組織。
2. 理解旅遊的定義和內容。
3. 理解旅遊的特點。
4. 掌握旅遊的類型。
(二) 旅遊簡史
教學內容
1. 世界旅遊簡史:古代;近代;現代。
2. 中國旅遊簡史:古代;近代;現代。
教學要求
1. 了解世界旅遊歷史發展的概況和各時期旅遊的特點。
2. 了解中國旅遊歷史的沿革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聯系。
3. 理解世界現代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
4. 理解我國近代旅遊的特點。
5. 掌握我國發展現代旅遊業的方針。
(三) 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
教學內容
1. 旅遊者:概念;必備條件;類型;基本要求。
2. 旅遊資源:概念;特點;類型;主題公園;開發與保護。
3. 旅遊業:概念;性質;特點;地位;作用。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2. 理解旅遊資源的類型、旅遊業的特點和作用。
3. 掌握旅遊者的概念、必備條件和基本要求。
4. 掌握旅遊資源的概念。
5. 掌握旅遊業的概念。
(四) 旅遊業的構成
教學內容
1. 旅行社:概念;類型;作用;職能和業務、質量保證。
2. 旅遊交通:概述;作用;類型;旅遊者的選擇。
3. 旅遊飯店:概述;類型;等級;旅遊者的要求。
4. 旅遊景區(點):概述;等級;旅遊者的要求。
5. 旅遊商場:作用;類型。
6. 旅遊娛樂:概念;作用;現代旅遊娛樂方式及設施。
7. 旅遊會展業:概念;作用。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商場的作用。
2. 了解旅遊娛樂的作用。
3. 理解旅行社質量保證。
4. 理解旅遊者對旅遊飯店的基本要求。
5. 理解旅遊景區(點)的概述和等級情況。
6. 掌握旅行社的基本概念、類型、職能和業務。
7. 掌握旅遊飯店的等級和類型。
8. 掌握旅遊交通、旅遊商場和旅遊娛樂的類型。
9. 掌握旅遊會展業的作用。
(五) 旅遊市場
教學內容
1. 旅遊市場的概述:概念;形成的條件;旅遊者流動規律。
2. 旅遊市場的劃分:概念;標准。
3. 我國的旅遊市場:入境旅遊市場;國內旅遊市場;出境旅遊市場。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者流動規律。
2. 理解旅遊市場的概念。
3. 掌握旅遊市場形成的條件、旅遊市場的劃分。
4. 掌握我國客源市場的分布和特徵。
(六)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
教學內容
1. 生態旅遊的定位:生態旅遊的概念;對生態旅遊的認識。
2. 國際比較與生態環境游:生態的區分;中外生態現狀比較;生態環境游的意義。
3. 旅遊可持續發展:完整的產品體系;嚴格的管理體系;新型的綠色體系。
教學要求
1. 了解生態的分類。
2. 理解生態環境游的意義。
3. 掌握生態旅遊的概念。
4. 掌握旅遊可持續發展概念。
(七)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教學內容
1. 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適;方式日趨多樣化、個性化和文化化;流向繼續向東亞及太平洋地區轉移。
2. 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完善的產業結構;促進協調的區域發展;完成集約式增長方式的轉變;開創國際化發展模式;大中華旅遊圈的興起;假日旅遊。
教學要求
1. 了解世界旅遊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2. 掌握我國旅遊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前景。
四、學時分配建議
序 號 課 程 內 容 課 時 分 配
1 旅遊概述 4
2 旅遊簡史 3
3 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 8
4 旅遊業的構成 8
5 旅遊市場 4
6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 3
7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2
機 動 4
合 計 36

Ⅹ 「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園」、 「創意文化產業園」要份詳細的概述、是什麼!等等之類的!

從不同的角度,文化創意產業園有不同的劃分方法。Hans. Mommaas在分析荷蘭5個文化創意產業園時提出,文化創意產業園類型的區分有7個核心尺度可以參考:園區內活動的橫向組合及其協作和一體化水平;園區內文化功能的垂直組合—設計、生產、交換和消費活動具體的混合,以及與此相關的園區內融合水平;涉及到園區管理的不同參與者的園區組織框架;金融制度和相關的公私部門的參與種類;空間和文化節目開放或封閉的程度;園區具體的發展途徑;園區的位置.。Walter Santngata根據功能將文化創意產業園分為四種類型:產業型、機構型、博物館型、都市型 。[4]
1、產業型。這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積極的外形、地方文化、藝術和工藝傳統為基礎而建立的。此類園區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工作室效應」和「創意產品的差異 」。
2、機構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產權轉讓和象徵價值為基礎而建立。其基本特徵是有正規機構,並將產權和商標分配給受限制的生產地區。
3、博物館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網路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尋為基礎而建立。園區通常是圍繞博物館網路而建,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市區。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統性效應,吸引旅遊觀光者。
4、都市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信息技術、表演藝術、休閑產業和電子商務為基礎而建立。通過使用藝術和文化服務,賦予社區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業經濟的衰落,並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閱讀全文

與世界文化產業發展概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