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食用菌產業在農業生產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具體記述食、葯用菌最多的國家,也是有關物種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領土遼闊,地形復雜,各地距海遠近差異很大,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特點,是菌類良好的滋生地,孕育著豐富的食用菌資源。目前,我國已知食用菌近950種,其中人工栽培和菌絲體發酵培養約100種,葯用蕈菌及試驗有效的500種(卯曉嵐,2001)。按照Hawk Worth(2001)提出的估計方法估計,我國蕈菌可估計為13000種,佔全球估計數9%,食用蕈菌約為6500種。
食用菌已成為中國農業中一個重要產業,是種植業中僅次於糧、棉、油、菜、果的第六大類產品,超過了茶業與桑蠶業。多年來,食用菌產業為當地農業增收、財政增長、企業增效,以及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2004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達103.87 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65%以上,產值達437.84億元,出口創匯6.22億美元,出口量占亞洲出口總量的80%以上,佔全球貿易量的40%以上(中國食用菌協會,2005)。
有些專家把食用菌產業比喻成大農業的「垃圾處理場」,意思是說食用菌生產能科學而有效地利用農業、林業、畜牧業的秸稈、枝條木屑、畜禽糞便等「垃圾」,這個比喻很貼切。據統計,我國農作物秸稈(禾穀類、豆科類、錦葵類)積累量約3.7億噸,林副產品數量上億噸。除用於機械還田、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秸稈氣化和工業原料外,每年仍有2000多萬噸以粗纖維的形式存在,任其在大自然中自生自滅。污染環境、佔用土地、影響交通……,從物質和能量的利用角度看,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了光、熱、水、肥、氣,所積累的光合產物卻有75%~90%是不能被人體所直接利用的秸稈和糠殼。而食用菌生產正是將這些「垃圾」按照科學的配方組合起來,食用菌菌絲體在纖維酶的協同下,將農作物秸稈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最能起到降解作用,並將碳源轉化成碳水化合物,氮源轉化成氨基酸,生產出集「美味、營養、保健、綠色」於一體的食用菌產品,使高蛋白有機物進入新的食物鏈。分解後的廢料施入大田後,可大大提高地力肥力,增加土壤腐殖質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結構,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同時,這些廢棄的培養料因含有大量蘑菇菌絲體,散發著濃郁的蘑菇香味,營養豐富,經處理後可作為畜禽的飼料添加劑,還可用來培養甲烷細菌產生沼氣,用來養殖蚯蚓,蚯蚓又可作為家禽的飼料,魚、蝦的餌料,家禽的糞便又可栽培食用菌,進入了新的生物循環(圖1-1)。這樣,有了食用菌這一環節,便形成了一個多層次搭配、多環節相扣、多梯級循環、多層次增值、多效益統一的物質和能量體系,構成了食物鏈和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如每年發展雙孢菇棚1萬個,每棚實用面積為200米2,就能使1萬個家庭脫貧致富,可消耗廢棄秸稈1億多千克,解決2萬餘人的勞動就業問題,總產值可達7千萬元人民幣,而且生產完雙孢菇後的廢料還田後,可節省復合肥 1500餘噸,使每千克秸稈增值10倍以上。這充分說明了食用菌產業在廢物利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圖1-1 食用菌在農業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
(蔡德華,1995)
所以說,食用菌產業是生態農業的典範。不僅如此,由於食用菌生產過程中需水量很少,又是典型的節水農業;由於它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效益高,技術簡單、管理方便、栽培場所靈活,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又是一種高效農業;又由於食用菌具有「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行業優勢及「美味、保健、綠色、安全」的產品特點,在國外被譽為「植物性食品的頂峰」,我國的食用菌產品在國際上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它又是一種創匯農業。
2003年12月,國家領導同志在視察山東省定陶縣馬集鎮雙孢菇生產基地時,對該縣以食用菌生產為突破口,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區域布局,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和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姜春雲同志在考察了北京市朝陽區食用菌生產基地後強調指出,「食用菌在我國既是一個傳統產業,又是一個新興產業,也是朝陽產業,發展潛力很大,前景廣闊,應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
㈡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特點
西方國家的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經過60年的發展,已發展成為專業化分工,機械化、自動化作業和智能化控制的高度發達的蘑菇工業。培養料由專業化堆肥公司生產,覆土由專業覆土公司提供,菇場從堆肥公司和覆土公司購買培養料和覆土栽培出菇。
培養料生產系統
蘑菇培養料由大規模集中堆制發酵公司生產,每周生產1000噸以上。以小麥草和禽糞為主要原料,一般經過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近年來,一次發酵已從室外翻堆發酵法轉向更利於質量控制的室內通氣發酵法,培養料二次發酵在集中發酵隧道內進行,經二次發酵的培養料,銷售給各地的菇場播種出菇。最近幾年,英國、荷蘭等國家採用三次發酵--即在隧道內進行集中播種發菌,經集中發菌培養,長滿菌絲的培養料,壓塊後銷售給菇場,大大縮短了栽培周期。
栽培出菇系統
歐洲和澳大利亞,機械化操作的床栽系統已代替了勞動密集型塑料袋栽和箱栽系統。如愛爾蘭,10年前普遍應用袋栽系統,現在大多已被採用機械化進料和覆土的床栽系統所代替。栽培菇房普遍採用電腦控制系統調控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等環境條件,能很好地控制蘑菇產量和質量。 金針菇的工廠化栽培於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興起,發展較為迅速。主要有瓶栽和袋栽兩種工廠化生產模式,機械化程度高的工廠化生產企業一般都採用瓶栽系統。瓶栽系統中,拌料、裝瓶、搔菌和栽培結束後的挖瓶等均採用機械化作業。已建立起從培養料配製、拌料、裝瓶、滅菌、冷卻、接種、培養、搔菌、催蕾、抑制、生育、採收到挖瓶一整套標准化生產工藝。袋栽系統不需要挖瓶機等,目前尚沒有袋栽搔菌機,因此機械化程度沒有瓶栽系統高,投資較瓶栽系統低,但操作用工量較大,產品外觀不如瓶栽結實整齊。
福建等地採用再生法袋栽出菇。初次形成的菇蕾通過間歇吹風,讓針尖菇蕾失水萎蔫,再移入另一催蕾室,在倒伏菇柄基部重新形成菇蕾的栽培方法。其基本工藝模式是:配料-裝袋-滅菌-接種-發菌培養-誘導催蕾-通風摧蕾-催蕾再生-馴化-抑蕾-發育-採收。 杏鮑菇人工栽培研究起始於法國、義大利和印度。日本於上世紀90年代實現商品性工廠化生產。杏鮑菇工廠化生產比雙孢蘑菇和金針菇遲,發展時間不長,其工藝技術尚未成熟和完善。
其基本工藝模式是:配料-裝瓶-滅菌-自動化接種-發菌培養-後熟培養-搔菌-催蕾-育菇-採收。
國內大多採用袋栽方式進行工廠化周年生產,其基本工藝模式是:配料-裝袋-滅菌-接種-發菌培養-催蕾-育菇-採收。 真姬菇栽培也有瓶栽和袋栽二種方式。其基本工藝模式是:配料-裝瓶-滅菌-自動化接種-發菌培養-後熟培養-搔菌-催蕾-育菇-採收。
㈢ 簡述食用菌基本特點
食用菌可供人類食用的大型真菌。具體地說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質(或膠質)子實體或菌核類組織並能供人們食用或葯用的一類大型真菌。
食用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幾倍到幾十倍。如鮮蘑菇含蛋白質為1.5-3.5%,是大白菜的3倍,蘿卜的6倍,蘋果的17倍。1公斤干蘑菇所含蛋白質相當於 2公斤瘦肉,3公斤雞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量。
食用菌不僅味美,而且營養豐富,常被人們稱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僅含有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治療高血壓的作用,還發現香菇、蘑菇、金針菇、猴頭中含有增強人體抗癌能力的物質。
(3)食用菌產業發展特點擴展閱讀:
菌類食用價值
營養價值高。食用菌的特點為高蛋白,無膽固醇,無澱粉,低脂肪,低糖,多膳食纖維,多氨基酸,多維生素,多礦物質。食用菌集中了食品的一切良好特性,營養價值達到植物性食品的頂峰,被稱為長壽食品。
高蛋白。野山菌的蛋白質含量大大超過其他普通蔬菜,同時避免了動物性食品的高脂肪、高膽固醇危險。據測定,菌類所含的蛋白質約占乾重的30%-45%,是大白菜、白蘿卜、番茄等普通蔬菜的3-6倍。
野山菌不僅蛋白質總量高,而且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也十分齊全,約有十七八種。尤其是人類必需的8種氨基酸,幾乎都可以在野山菌中找到。豐富的蛋白質提供鮮味,這也是野山菌口味鮮美的奧妙所在。
㈣ 我國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優勢有哪些
我國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優勢
有如下幾點。一,原材料資源豐富。二食用菌人工種植歷史悠久。栽培技術經驗豐富。三,土地資源豐富。四。勞動力相對比較便宜。五,市場需求量大。
㈤ 食用菌有哪些特點
食用菌栽培做為一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好項目在中國得以迅猛發展,回食用菌產品曾一答度供不應求,賣價不菲。
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集食用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於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展項目,食用菌又是一類有機、營養、保健的綠色食品。
發展食用菌產業符合人們消費增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農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徑。
㈥ 食用菌生活特點是什麼
食用菌通過生長於基質內的菌絲體吸收水分、養分.菌絲體由孢子萌發產生或由菌絲體的片段生長而成.菌絲大多數無色,具有分隔的管狀結構.菌絲以先端部分向前生長,在基質中伸展蔓延,反復分枝,組成菌絲群,通稱菌絲體.\x0d子囊菌的單核菌絲發達,生活周期長.由單元體菌絲扭結形成子實體原基,再經過體細胞的接合,形成雙核化的產囊絲,才能發育成含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子實體.這中間不僅需要滿足其營養生理的要求,還要激發其性過程產生,亦即體細胞的接合,因此這類食用菌人工栽培難成功.如羊肚菌、馬鞍菌、塊菌、盤菌等.\x0d擔子菌由單核孢子萌發產生初生菌絲.初生菌絲多核、有分隔、菌絲不發達,生活周期短.由初生菌絲生成次生菌絲,經過性別不同的兩初生菌絲結合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通過鎖狀聯合的結構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含父母親本的雙核.雙核菌絲生長到一定時期,頂端細胞膨大,雙核結合,形成二倍體核,此核再經過二次分裂,其中一次減數分裂,產生四個單倍體的子核.這時頂端膨大的細胞成為擔子,擔子長出四個小梗,四個子核進入小梗,發育成各個擔孢子.大多數擔子菌的雙核菌絲體形成緊密結構的子實體,如牛肝菌、香菇、蘑菇、草菇、靈芝、木耳等.\x0d食用菌的菌絲體在基質內或表面伸展蔓延,是疏鬆的.但當環境條件改變或進入繁殖階段,菌絲體則緊密地扭纏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形態的菌絲組織體:常見的有菌核,如茯苓、豬苓;子座,如蟲草、竹黃;菌索,如密環菌.\x0d食用菌的子實體及少數種類的子囊菌是生長在地下或半埋在地下,如瘤孢地菇.大多數種類的擔子菌的子實體是長在基質面上的.形狀有墊狀、塊狀、球狀、陀螺狀、棒狀、珊瑚狀、葉狀、貝殼狀、喇叭狀、傘狀等.食用菌大多數屬蘑菇類,子實體如小傘,通常由菌蓋、菌褶、菌柄、菌環、菌托等幾部分構成.但不同種類食用菌子實體的形態結構和微觀特徵各有差異.
㈦ 食用菌產業「短,平,快」效應特點具體是指什麼「短,平,快」分別是指什麼
發展食用菌大棚是加快農民致富步伐的短、平、快項目。短,即時間短,從建棚投入內到出蘑菇銷容售,僅需三四個月時間;平,即發展大棚蘑菇風險小,如果鮮菇賣不出去,可採用腌制的方法儲藏,可長達2-3年不變質,以靈活應對市場銷售;快,即投資小、見效快。
㈧ 當今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十大趨勢是什麼
據國內有關食用菌專家分析,當今食用菌業的發展方向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品種多樣化
目前,我國規模栽培的食用菌有20餘個品種,近年來還有些新品種馴化栽培成功。要在目前品種結構基礎上,積極推廣具較高經濟價值和市場潛力大的新品種。
(2)資源持續化
要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發展菇耳專用林,充分利用果、桑業下腳料及農作物秸稈,擴大袋料栽培;通過對食用菌營養生理及原料成分的分析,研究合理的栽培配方,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菌種優良化
我國食用菌生產仍存在「重產量、輕質量」的傾向,致使一些食用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同時,在菌種選育方面的科研力量較為薄弱,生產品種的更新換代相對緩慢。加快優質、高產、抗病、抗蟲、耐貯等優良菌株的選育,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必由之路。要不斷通過國際交流,引進國外新菌種和先進的育種技術,並開展野生菌種的馴化研究,研究有我國知識產權的菌種。
(4)生產規模化
食用菌生產將由傳統的家庭副業向產業化、集約化轉變,採用合作經營方式,擴大生產規模。有條件的地區要搞「一鄉一品」,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有實力的企業可進行工廠化栽培。統一供應原輔料、統一培育供應菌種、統一加工流通,形成規模優勢,提高市場綜合競爭力。
(5)質量標准化
產品的市場流通要與國際市場接軌。菌種和產品質量都要按照行業標准進行檢驗,菌種要實行生產和經營許可證制度;產品要進行注冊商標,零售要有包裝,樹立品牌意識。
(6)管理嚴格化
栽培管理要有技術操作規程,尤其要加強預防雜菌污染和對生產投入品的限制,每個環節建立責任制,嚴格管理。
(7)加工增值化
加大對食用菌加工產品的研發力度,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實現增值,向保健食品、葯用品方向開拓新產品。
(8)市場網路化
主產地區培育食用菌加工龍頭企業,出口創匯;產區建立專業交易市場,在銷往地城市建立批發、倉儲公司,在菜市、超市設立食用菌專櫃,健全信息與市場體系。
(9)菇餐大眾化
廣泛宣傳食用菌的營養及食療價值,開設食用菌專業餐館、連鎖店,在飯店餐館有食用菌菜譜,食用菌進入家庭餐桌,擴大消費。
(10)貿易國際化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擴大產品出口創匯,還可以到國外辦菇場。
㈨ 食用菌發展的歷程
中國食用菌機械的發展歷程與趨勢
機械化、工業化是世界食用菌生產發展的共同趨勢,是進入21世紀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最大主題,這是市場的呼喚,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是中國從食用菌產量大國向產業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中國食用菌生產機械化的探索與研究正逐步走上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道路。
一、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的發展歷程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的研究起步較晚。美國在二戰之前就已廣泛應用簡單機械於雙孢菇生產,二戰後率先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並迅速帶動了其它發達國家。我國食用菌生產機械的研究開發從無到有,先後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 初始開發階段(50年代—70年代)
這一階段我國的食用菌主要完成了野生採集到木段栽培,木段栽培發展到代料栽培。這個階段的食用菌機械廠家主要是當時的農機廠、校辦廠生產的用於木段生產的打眼機、製作菌種用的裝瓶機、小型的滅菌設備。應用的省份主要是福建、浙江等省。70年代代料栽培興起後,食用菌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出現了枝椏切片機、秸桿粉碎機、切粉兩用機、拌料機、裝袋機和一些簡易的滅菌和噴灌設備及烘乾設備。
2、引進吸收消化階段(80年代—90年代末)
這一時期,我國食用菌產量迅速增加,品種不斷增多,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一些食用菌集中產區和生產大戶及龍頭企業逐步出現,社會化分工已露雛形。這些變化促進了食用菌機械的發展。
我國先後引進了西方國家的雙孢菇生產線,我國台灣省菇農相繼在北京、上海、廣州建起了金針菇工廠。還有一部分從業者為改變等季節生產保證鮮菇常年上市而上馬的簡易生產線或出菇房。近年上海的天廚,豐科等菇廠引進國外設備,自行投資建廠。他們為中國食用菌產業走向工業化、標准化率先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3、質量提高階段(2000年以後)
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食用菌生產大國,食用業已成為我國一些市縣的支柱產業,傳統的、分散的、靠天吃飯的落後生產狀況所創造的效益已達極限,單單靠消耗資源和拼勞力取得的簡單、初級栽培效益正在被行業所淘汰。
採用機械化、工業化生產符合標準的食用菌已引起各級政府和行業協會的重視,這既是市場的呼喚,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進入新世紀,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生產建設正在加快,各級政府也在資金政策上培育龍頭企業,完成原始積累的菇農正在向機械化生產轉變。在別的領域完成原始積累的投資者從事食用菌的越來越多,這些人一上馬就是高起點、工業化。樂觀地講,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生產已到了質量提高階段。
這個階段的食用菌機械已覆蓋了食用菌制種、栽培、加工等各個環節,包括菌種發酵、空氣凈化、培養基製作、菌包生產、環境控制、產品干制、保鮮及深加工提取等,形成了由原料生產到菌種製作和菇房溫濕光風自動控制及加工的較為完整的體系。
二、中國食用菌機械的現狀
我國食用菌機械生產起步晚、起點低,發展中有先天不足,也有近二十年我國食用菌快步發展帶來的大好機遇。承認不足,把握機遇才能使中國食用菌機械生產走向健康快速發展之路。
我國食用菌機械生產存在很多先天不足:
一是食用菌機械研製生產單位良莠不齊、規模小、實力差、科研人員和設備設施不到位,停留在簡單農機水平狀態上的多,模仿復制的多,有很多企業生產的食用菌機械竟連標准都沒有。笨重、低效、不安全,嚴重製約著食用菌機械的發展。
二是食用菌從業人員對食用菌機械化生產認識不夠,缺乏投資意識,寧可重復投入沒保證,不一步到位標准化,造成大量原料和勞動力的浪費,產品沒標准,效益沒保證。
三是行業沒標准。一些粗製濫造的偽劣假冒設備靠廣告,靠低價格去贏取行業買便宜貨的心理。因這些設備沒標准、沒質量、沒服務造成用戶的損失,擾亂了食用菌機械的市場。
我國食用菌機械生產正呈現如下趨勢:
1、多元化:
一是開發主體多元化。既有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又有企事業單位,既有國家研究機構又有民間科研組織,既有國內投入又有外資企業投入。
二是適應品種的多元化。目前世界各國食用菌機械化栽培品種較單一,歐美是雙孢菇,日、韓是金針菇、秀珍菇,我國有四十多個食用菌商品化栽培品種,每個品種又有多種模式,既有草生菌模式又有木生菌模式,既有床栽模式又有袋栽模式,既有室內栽培模式又有園田式栽培模式。
三是自動化水平的多元化。我國食用菌生產處於小農生產向工業化生產的轉型期,我國食用菌生產主體生產方式十分復雜,既有千家萬戶手工作坊式生產,又有半機械化生產場,又有自動化現代菇廠,菇廠規模從小到大相差懸殊。
2、標准化:
食用菌機械國家、行業和企業標准正逐步建立,開發單位大力申辦國家專利,食用菌生產企業法規的逐步健全,使食用菌機械朝著標准化方向發展。比如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僅食用菌機械方面向國家技術監督部門申辦的企業標准達20多項,注冊商標10枚,專利30多項,並開始向國外注冊專利。
3、國情化:
發達國家的食用菌生產機械,投資和運行成本昂貴,自動化水平高,特點是大、洋、貴,且品種單一。很難適合中國的國情。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食用菌生產機械,使之適於中國的投資者、適應中國的多品種,特別重要。
4、國際化:
近年來,我國研製的許多先進機械設備不斷被世界各國引進。發達國家要逐漸發展多品種栽培,一些發達國家食用菌生產水平與我國相近,都需要中國小、精、廉的食用菌生產機械,比如全禾菌業的液體菌種培養器及標准化菌包生產線已銷往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機械化、標准化是中國食用菌產業強大的必由之路
中國食用菌業隨著市場的變化、生產技術的變革,到了戰略轉折和革命的時候了,單純追求產量的時代正在結束。我們採用傳統思維、傳統模式、傳統技術,靠透支資源,拼勞動力追求產量的方式必將被淘汰。中國食用菌的出路就是工業化、標准化,在種植業、養殖業、食用菌業中,最易工業化的是食用菌業,他不像植物天天需要陽光,不像動物天天需要飼料,制好培養基,分解吸收完成一個生命周期。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正在拉動食用菌產業的革命,催生新的產業模式。
中國食用菌只有實現了機械化才能實現標准化,中國食用菌實現了機械化、標准化之日就是中國食用菌產業騰飛之時
㈩ 國內外食用菌的發展現狀
整體規模發展平穩
2014年以來,我國食用菌總產量平穩增長,2019年12月,中國食用菌協會發布《2018年度全國食用菌統計調查結果分析》,該調查會對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西藏、寧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等省區)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842.04萬噸,同比增長3.50%。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罐頭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