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湖北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湖北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發布時間:2021-03-03 21:21:46

㈠ 湖北荊州職業技術學院

首先我也是荊州人,樓上的各位是不是收了錢了?我不是來砸場子的啊,只是作為一個荊專州人想實話屬實說,職業技術學院在本地也算不上什麼好的中職學校吧,其它學校我不點名,免得有嫌。平心而論職業技術學院只能是差強人意,別有三無四拿些什麼這國家那國家什麼的說事,都是些虛東西,人家陝西孩子想得到的是真實客觀的回答,這個學校師資一般,校風一般,硬體一般,環境一般,被騙倒不至於,有前途不敢說,因為這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不是說到一個好環境學生一定能成才,也不是說到一個相對差的環境學生一定成不了才。說實話看圖不看圖沒有實際的意義,既然你的孩子這么遠來上這個學校一定有你選擇它的理由,那就需要孩子在這幾年的學習中好好的把握這個機會,即使這個學校確實不算好,但只要肯學還是可以學到東西的,畢竟它還是個正規的學校開在那裡。雖然各方面一般咧。至少荊州環境還可以,沒有大城市的諸多誘惑,適合居住學習,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衣食住行都很方便,消費也不高,以上都是實話,不是說我是荊州人就吹之捧之的。
希望樓主和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祝心想事成。

㈡ 求各位大神幫寫一篇《武漢中央文化區的投融資分析》 本科論文。報酬你懂的

今年以來,武漢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組織專門班子,對武漢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在市老領導、武漢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會長殷增濤的主持下,歷時三個多月形成了調查報告,本版現予編發。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天賦等,藉助現代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意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文化創意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它推崇創新,強調個人的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
文化創意產業在各國的定義不盡一致。英國以及加拿大等原英聯邦國家和地區稱之為創意產業,美國則稱之為版權產業,日本稱之為內容產業,韓國稱之為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北京稱為文化創意產業,上海則稱為創意產業。
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世界晚了整整十年。十年中,有人列舉了一個數據:僅美國好萊塢所創造的影視收入,就可以建 150個北京「鳥巢」,相當於深圳10年所創造的財富總和。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雖然起步很晚,但憑借強大的文化資源為動力,藉助已經成型的科學技術, 以本土化、民族化的文化重構與文明再造為內容,正在掀起一場中國式的文化復興與文化創意熱潮。
北京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選擇,組織制定了文化創意產業規劃、產業集聚區建設發展規劃,積極引導各區縣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十一五」期間,北京文化創意產業保持15%的年增長速度。未來幾年,北京將繼續完善政策,強化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
上海將創意產業與歷史建築保護結合起來,突出「時尚」與「科技」,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區聯動、市場運作、中介服務的發展路徑。2004年11月,上海市經委組織成立了「上海創意產業中心」,進行了創意產業明晰化工作, 以准確把握創意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戰略地位。其戰略目標是:用10年時間,建成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創意產業中心之一;用20年時間,和倫敦、紐約、東京一起,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創意產業中心。
廣州近年來原創性國產網游動漫產業以年增長超過50%的速度發展,網路游戲開發和運營能力、動畫製作和發行能力、漫畫雜志發行量以及衍生物的生產能力和交易,在全國都名列前茅。
深圳早在2004年就明確提出建設「創意設計之都」,動漫、建築設計、工業設計等創意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此外,成都、南京、杭州、重慶、蘇州、大連、青島等城市,也紛紛依託各自的人才、區位及資源優勢,建設各具特色的創意產業基地或示範園區,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
二、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與情況分析
武漢自2001年全面啟動文化改革,先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戰略支柱性產業來培育。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將創意產業作為全市重點培育的8個千億元產業之一,明確產業發展思路舉措,加快建設創意城市。2009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動漫、軟體與服務外包等創意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重點發展,出台《武漢加快動漫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致力建設我國重要的動漫遊戲企業孵化基地、生產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內動漫交流交易中心,加快打造「中國數字創意之都」。目前,我市文化創意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以設計創意、科技創意為主導,以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平台,以重大項目為帶動,以骨幹企業為支撐,以文化生產與市場擴散為支持體系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格局。主要特點如下:
1、重要行業優勢明顯,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武漢現有各類創意設計機構500多家,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構築了較高的發展平台。已形成以設計創意與科技創意領軍的主導產業優勢,其中以鐵四院領銜的鐵道設計板塊,以大橋局橋梁設計院領銜的橋梁設計板塊,以武船、709所領銜的船舶設計板塊,以中南勘設院領銜的勘設板塊等,設計創意水平和產能規模均位於全國前列。2010年,工程設計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全行業綜合產值達485億元,合同總額在全國僅次於北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設計之都」已見雛形。
軟體設計開發具有相當規模與基礎。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已形成武大、華科大、中科院武漢分院為主體的國家軟體基地。武漢開目、安珞、博彥、軟通動力等企業的軟體開發,地大信息、吉奧信息等企業的數據處理,佰君成等企業的服務外包,藍星科技、菲旺計算機等企業的系統維護和用戶培訓,均已形成一定產業規模。目前,軟體和服務外包企業達550餘家,從業人員5萬餘人,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218億元,同比增長15.6%。
旅遊休閑業發展勢頭迅猛。動車與高鐵的開通,進一步拉動了武漢文化旅遊服務業。2010年,旅遊業實現總收入753億元,增長47.4%;接待遊客8945萬人次,增長39.2%。
2、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如雨後春筍,方興未艾。已建與在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達45家,成為功能齊全的創意孵化平台和產能平台。創意地產正成為催生新型創意集群與文化綜合消費的載體。
光谷數字創意產業園,以大創意建設創意園,國家動漫產業園、國家數字媒體中心、集成電路設計園、工業設計產業園幾大核心區域,將使該園區成為武漢創意企業最大的集合區。園區規劃面積60萬平方米,設計產能達60億元。
洪山創意大道,已成為聞名省內外的文化創意園區品牌。園區集合十八類企業,入駐企業總數達400多家,年產值高達11億元。
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以歷史品牌為推廣,以文化主題空間設計引領社區的改造,打造多種專業交叉,多元文化包容,生態時尚的創意社區。現已雲集時尚設計、文化展示類企業50家,一個具有「798模式」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呼之欲出。
181楚天創意園,現已建成集孵化、展示、交易、原創為一體的復合性創意園,入駐企業已達142家,產值可達13億元。
外灘里設計藝術中心,集合設計企業54家,成為江岸區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集聚區。以老房子、「紅」房子為基本元素的創意產業帶,現已在江岸區形成規模。
硚口江城壹號文化創意時尚區,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時尚概念,打造華中最大的時尚產業園。現已完成基礎建設,企業全部入駐後總數可達180家。
以武漢天地為開端的創意地產在武漢方興未艾,文化創意地產全面進入武漢。武漢天地引入文化創意元素,不僅使地產價值陡增,而且帶動了文化消費方式與消費層次的改革。
西北湖的花園道創意地產首次以創意的方式,將一個廢舊的工業場所,改造成一個集時尚文化與商業文化於一體的創意項目,使一個常年虧損的企業陡變為年盈利達2000萬元的文化創意企業。
萬達集團投資的武漢中央文化區,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大創意大手筆,將國際上一流的百老匯文化演藝項目及大量時尚文化消費項目引入一流的地產領域,以楚河漢街為主幹,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前後聯動的產業鏈,橫向相關的製造商、服務商、營銷商,文、商、旅相互融合的時尚產業集群和商圈。
3、重點工程與項目建設加快,為武漢文化創意產業步入快車道奠定基礎。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展館工程已基本完工,該中心項目全部投入運營後,會展供給能力緊隨北京、廣州、上海之後,單體面積居全國第三。武漢中央文化區項目進展順利,「漢街」已正式開業。武漢華僑城歡樂谷預計明年5月開園。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已正式開展。武漢創意天地等重點文化項目正抓緊實施。這些重點工程與項目的深入實施,將全力助推武漢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
4、龍頭企業帶動、民營企業為主導的文化創意產業企業格局已經形成。武漢的工程創意設計以國家級企業為龍頭,報業集團、出版印務以國有報刊出版集團為主力,而在軟體開發與服務、游戲動漫創意設計、廣告設計及培訓服務等領域,則主要以民營資本進入為主導。據不完全統計,我市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企業近萬家,涉及傳媒、出版發行、廣告、印刷、計算機軟體、網路、照相攝影、演藝、體育、娛樂、休閑等領域,數量大、覆蓋面廣,形成了各具特色、共同發展的格局。企業數量在全國同類城市居第八位(前七位分別為:北京、上海、香港、廣州、台灣、天津、杭州),為我市文化創意產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較為雄厚的基礎。如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武漢動漫業,已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從研究原創、人才培養、企業孵化到製作生產、公共技術服務,一個近於完整的產業生產體系正逐步形成。在江通動畫之後,相繼涌現出一批快速發展的動漫企業,如古南都數碼、海豚文化股份、銀都文化、世紀長青動畫、魔素動漫、訊彩科技、盛科網路等,生產出《天上掉下個豬八戒》、《阿樂特歷險記》、《7攝氏度》、《蜜里逃生》等一批優秀作品。
5、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逐步優化。市委、市政府搶抓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機遇,將一系列金融激活、股本激勵、人才獎勵、市場培植與產業孵化政策引入文化創意產業,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爭取金融界工、農、交行及漢口銀行分別對我市文化創意產業確立可觀的授信額度,為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搭建信息平台、投融資平台、人才保障平台和產業推廣平台。武漢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於2010年9月成立,在企業與政府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武漢先後舉辦首屆中國中部(武漢)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青少年數字創意節、國際數字娛樂嘉年華以及光谷國際動漫節等文化創意會展活動,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武漢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雖然取得較大發展,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同中部中心城市地位比,同其他兄弟城市發展態勢比,還面臨諸多困難與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產業總體規模不大,水平還不夠高,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比相對較小。2010年,全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3億元,占 GDP比重為5.5%。而北京2009年全市創意產業實現產業增加值 1497.7億元,佔GDP比重為12.6%。2009年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產業增加值642.4億元,佔GDP比重為12.6%。
2、產業鏈條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不高。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無論是企業間的合作,還是企業自身的續接程度都不夠高。以動漫為例,武漢的動漫作品從數量到質量已躋身入全國第一方陣,但動漫影視品牌的附加值不高,缺乏有效的延伸開發。比如《天上掉下個豬八戒》,至今為止,在教育、玩具及兒童生活用品領域,孵化產業產品與無形資產的轉化率僅為7%。在影視生產、圖書出版、藝術品開發方面,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
3、發展環境尚需進一步改善。從調研情況獲悉,武漢文化創意產業不少企業首先面臨資金投入不足。如武漢動漫行業里所屬各類企業在後期衍生產品開發、軟體研發、市場拓展等環節所需資金300億元,而現有動漫企業注冊資金不足2億元。武漢文化創意產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缺乏高端人才,更缺乏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領軍人才。體制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如市區管理口不統一、不協調。相關支持政策還不夠細化,不夠明晰,缺乏操作性。資源整合與優化不夠、區域分布不科學,優勢、特點不明顯,存在低水平重復的現象。
4、領軍企業和文化創意名牌缺失。文化創意產業與產品同樣存在著名牌效應。2010年人民時報每年一度的中國文化領軍企業推評榜,武漢乃至整個湖北榜上無名。領軍企業和文化名牌是政府、企業搶占國內外市場競爭制高點的主要武器,具有較強的市場拓展能力。創造、培育、發展、保護武漢自己的領軍企業和文化名牌,任務十分艱巨。
三、加速發展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的幾點建議
1、堅持規劃先引。借鑒先進城市經驗,凸現武漢文化創意資源優勢,立足建成全國文化創意產業強市的目標,迅速制定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統籌布局,科學規劃,以減少重復建設和同質競爭為出發點,明確中心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重點,體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格局。
2、創建「創意城市」。順應城市化加快的浪潮,結合「兩型社會」建設,在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中,倡導以創意項目孵化為亮點,以「科學+藝術」、 「創意+時尚」為特色,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社區、品位街道、創展中心等;推動影視演藝、圖書展示與旅遊觀光結合,設計產業、美食產業與創意經濟結合,發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集聚區,進而推動「創意城區」、「創意城市」的建設。
3、整合文化資源。以文化創意優勢企業為龍頭,以資本為紐帶,加強創意產業行業之間、行業與區域間的合作與聯動,提高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拓展文化創意產業鏈,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產業聚集的溢出效應,把優勢企業、品牌企業做大做強。
4、實施人才戰略。進一步制定優化人才激勵的政策措施,大力培養和加快引進高端文化創意人才和領軍人物。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專門人才資料庫,組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高級顧問團,建立中外文化創意產業管理與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在市人才專項資金中專門安排一塊用於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交流、引進和獎勵。加強對現有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特別是管理人才、營運人才的培養,讓更多的管理者弄懂並掌握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發展規律、營運本領。

5、完善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資金),創造多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融資環境和良性資金支持,以解決當前企業面臨的資金困難。目前國家尚未明確文化創意產業統計范圍及口徑,各地統計的文化創意產業占經濟份額也是「各自為政」,需要積極探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營造有利的法制環境。結合武漢實際,制定落實國家關於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措施。充分運用武漢自身媒體資源優勢,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及相關知識的介紹,大力推介武漢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優勢企業、優勢品牌,培育和提升文化創意產業整體形象,為武漢建設「創意之城」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㈢ 國家對烹飪大師有啥補助

餐飲業是重要的服務業,直接關繫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水平。科學發展餐飲業,對於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擴大市場消費、拉動相關產業、增加社會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促進我國餐飲業科學發展,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特製訂本綱要。一、我國餐飲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餐飲業發展經歷了起步階段 、數量型發展階段、規模化發展階段和品牌建設階段,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業態多樣化、經營方式連鎖化、品牌建設特色化、市場需求大眾化、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的發展新格局。當前我國餐飲業發展正處於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一)行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權形式趨於多元餐飲業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2007年,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2352億元,佔全國GDP比重達5%,同比增長19.4%,連續17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全年上繳利稅逾1155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2.25%。餐飲市場細分不斷深化,中餐、西餐、中西合璧餐,正餐、快餐,火鍋、休閑餐飲、主題餐飲等業態快速發展。隨著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不斷湧入,風險投資和股票上市的成功運作,我國餐飲業產權形式趨於多元化。(二)品牌經營效應凸現,現代化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注重品牌經營,餐飲連鎖經營擴張步伐加快。2007年,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餐飲企業集團共有410家,平均擁有門店數量為41家,平均零售額為1.8億元。全聚德、小肥羊等知名餐飲企業通過加盟、合資等方式走向海外。現代科技成果不斷融入餐飲的產品加工、管理經營、產品開發等各個環節,加速了餐飲業標准化和工業化進程,促使餐飲業從傳統手工生產轉向現代化生產。(三)促進消費作用明顯,擴大內需貢獻突出餐飲業是居民休閑消費、社交消費、喜慶消費、會展消費和旅遊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從事商務活動的重要場所。強勁的餐飲消費對化解收入存量、拉動經濟發展效果顯著。1991-2007年,餐飲業零售額年均增長22.3%,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高7.2個百分點,增幅位居國民經濟各行業前列。2007年,餐飲業零售額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7。(四)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著力點餐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農業和工業轉移剩餘勞動力主要途徑,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餐飲就業人數逾2000萬,每年新增就業崗位200多萬個。很多城市將發展餐飲業作為改善民生的工作抓手,大力興建便民餐飲網點和美食街區,創造性地開展大眾化餐飲和早餐工程等工作,促進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五)推進城市化進程,助推新農村建設發展餐飲業,有利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推動建立現代化的原料種植、養殖基地,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帶動食品加工業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我國餐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一)歷史機遇1.國家擴大內需的方針為餐飲業發展帶來新空間。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將繼續保持平穩健康運行,大力發展餐飲業符合中央擴大內需的方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方式不斷變革,對餐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健康、環保和綠色消費成為時尚。我國餐飲市場將進一步擴大,並帶動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建築裝潢業、製造業、教育培訓業等相關產業聯動發展,更好地發揮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2.國家加快服務業發展戰略為餐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目前我國服務業總量相對較小,2007服務業產值比重不到40%,與全球服務業產值平均比重60%(發達國家超過70%)相距甚遠。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為服務業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政策基礎,為餐飲業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3.經濟全球化為餐飲業發展帶來新生機。加入WTO後,大量的外資、外企進入我國,不同飲食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外國人匯聚我國,為我國餐飲業發展提供更大空間。我國對外開放加速,世界知名的餐飲企業將更多地進入我國市場,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科學的運作模式和經營理念等更深地融入我國餐飲企業。與此同時,中式餐飲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以及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的舉辦,為弘揚中華餐飲文化提供了新舞台。(二)主要挑戰我國餐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既有行業自身發展過程中伴隨的問題,也有來自國外餐飲的競爭壓力。1.法規建設滯後。目前,我國餐飲行業缺乏規劃引導,在快速發展中有盲目、無序和低水平發展的現象。尚未建立適用於餐飲業的國家級法規,缺乏系統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和強制性標准,餐飲企業的標准參差不齊,內容不全面、技術知識含量低,缺乏全國統一性。2.市場秩序有待規范。我國餐飲業缺乏統一的行業執法,市場秩序不規范,餐飲環境不衛生,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市場管理和行業管理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3.餐飲結構失衡。由於競爭加劇、經營成本不斷上漲,大眾化餐飲在一些地區發展很不平衡。行業內高檔餐飲勢頭強勁,中低檔餐飲服務明顯不足。4.產業化程度偏低。我國餐飲業總體仍處於小、散、弱的狀態,90%以上的餐飲企業為小企業,2007年規模最大的100家餐飲企業營業額僅占整個餐飲市場的8.5%。與國際知名餐飲公司相比,中國知名餐飲公司的企業規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經驗等差距較大。此外,餐飲業上游供貨商不成熟,農業、牧業、農副產品食品初加工過於分散、生產初級,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5.餐飲人才不濟。餐飲教育科研滯後,全國沒有本科烹飪院校,餐飲職業經理人隊伍培養和專業培訓工作滯後。行業人員素質不高,缺乏高層管理人才和烹飪技術人才。尤其是廚師資格認證混亂,名師大師認證失范,出現花錢買證現象。外資餐飲企業以各種優惠條件吸引中餐技術、管理、服務、文化等方面人才,導致中餐企業人才大量流失。6.中外餐飲企業競爭加劇。與國外餐飲相比,國內餐飲企業在硬體、軟體,尤其是在管理、服務方面的差距較大。加入WTO後,更多外資餐飲企業的進入加劇我國餐飲行業的競爭。國外餐飲企業進入中國,對我國餐飲經營理念、服務質量標准、文化氛圍、飲食結構、從業人員素質要求等將產生深刻影響。而中國本土品牌餐飲走出去步伐較慢,競爭力不強。在國外,中餐企業大多表現為規模小、環境不佳、服務不到位,中餐特色不明顯。在國內,中餐企業面臨著外國品牌餐飲企業的擠壓。三、餐飲業發展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在傳承、創新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大眾化餐飲、綠色餐飲,統籌城鄉餐飲發展,拓展現代經營方式,提高產業集聚度,逐步形成各類餐飲業態互為補充、相互滲透,高、中、低檔餐飲協調發展,中外餐飲相互融合,區域餐飲特色鮮明,大眾化餐飲較為普及的現代化餐飲發展新格局,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餐飲需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二)發展原則1.以人為本。努力提供豐富多樣的餐飲產品,搞好食品安全,注重營養保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餐飲需求。2.因地制宜。堅持從實際出發,突出地方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形成不同地域的差異化餐飲風格。3.突出重點。明確發展重點,狠抓餐飲龍頭企業,培育餐飲品牌,力求重點突破。4.分類指導。各地針對不同餐飲業態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標准規范,予以分類指導,促進其科學發展。5.傳承創新。要在弘揚中華餐飲文化精髓的同時,不斷進行管理、服務和產品創新,改良創新菜系、菜品,滿足餐飲消費需求。(三)發展目標到2013年,全國餐飲業將保持年均18%的增長速度,零售額達到3.3萬億元;培育出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圍濃烈、社會影響力大、年營業額10億元以上的品牌餐飲企業集團100家;全國餐飲業吸納就業人口超過2500萬人;在全國大中城市,建設800個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16萬個連鎖化、標准化的早餐網點,規范一批快餐品牌,初步形成以大眾化餐飲為主體,各種餐飲業態均衡發展,總體發展水平基本與居民餐飲消費需求相適應的餐飲業發展格局。(四)主要任務1.提高餐飲規范化水平建立健全餐飲業標准體系,加大餐飲業行業標準的推廣實施力度,全面提升行業標准化水平,有條件的要建立餐飲業標准化培訓、推廣、示範中心。建立健全餐飲企業信用體系,引導企業開展規范經營、誠信經營。嚴格餐飲企業采購環節管理,建立食品和原材料的采購追溯制度。規范餐飲市場秩序,重點加強衛生、質量等方面的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企業、消費者、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四位一體」的監督管理體系,促進餐飲業健康有序發展。2.增強餐飲便利化功能要將餐飲業統一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把發展大眾化餐飲與城市改造和社區商業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過程中,合理配置餐飲網點,完善服務功能,使大眾化餐飲網點與社區居民需求相適應,具備條件的城市可集中建設餐飲美食街、餐飲特色街等大眾化餐飲街區。3.加快餐飲現代化步伐大力推廣現代管理模式,加快發展連鎖經營、網路營銷、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加盟連鎖和特許連鎖,積極引進世界知名的餐飲連鎖公司,促進我國傳統餐飲業的改造。大力發展特色餐飲、快餐送餐、餐飲食品等多種業態的連鎖經營。培育一批跨區域、全國性的餐飲連鎖示範企業。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鼓勵引進先進的食品加工、製作和包裝技術;加快餐飲業信息化步伐,推廣建立餐飲呼叫中心,構建移動餐飲服務平台,提供快捷的電話訂餐查詢和訂餐服務,在餐飲資料庫、行業資訊、美食搜索、在線訂餐、電子商務等方面提供現代化餐飲服務。4.提升餐飲品牌化水平鼓勵創立餐飲品牌,實現企業發展多元化、系列化、功能化。以餐飲品牌帶動相關產品或品種的開發與銷售,以品牌信譽吸引外商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擴展經營領域。5.推進餐飲產業化發展積極實施餐飲產業聚集戰略,加強縱向與橫向的餐飲協作,鼓勵資本運作,推進餐飲業集約化生產,通過大力發展餐飲業連鎖經營、特許加盟店等形式,加快我國餐飲企業集團化、規模化步伐。6.加快餐飲國際化進程要把中國餐飲文化的優良傳統與世界先進的餐飲文化結合起來,吸收國外先進的經營理念、先進技術,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餐飲,提升中餐國際競爭力。重點引導有實力、品牌效應好的中餐企業到國外開辦餐館,佔領國際餐飲市場。四、餐飲業發展格局(一)餐飲類別格局努力形成各類餐飲互為補充、相互滲透的餐飲發展新格局。1.傳統正餐。包括酒樓、飯庄、賓館餐廳等在內的主流餐飲店,以經營傳統飯菜為主,兼供酒水飲料等。重點推動菜品創新和菜系融合,增加服務功能和提升服務水平。2.快餐小吃。包括快餐店、小吃城、面館、餃子館等形式,基本上以滿足消費者的日常基本飲食需求為主。重點發展特色餐飲,加強衛生安全管理,提高成品和半成品的機械化程度,完善中心廚房建設,增強便利化程度。3.休閑餐飲。包括茶餐廳、飲品店、咖啡館等。重點完善基礎設施,改造環境,增強其旅遊服務功能,形成以餐飲為主,集休閑、娛樂、洽談、表演、健身等於一體的餐飲形式。4.其他餐飲。包括團體膳食、外賣店、主題餐廳等其他餐飲形式。重點發展規模生產加工,發展連鎖經營,完善配送及服務功能,增強食品安全,培育知名品牌,建立信用體系。(二)餐飲空間格局1.區域餐飲格局:在對傳統菜系改良、創新的基礎上,建設五大餐飲集聚區。--辣文化餐飲集聚區:以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為主的餐飲區域。重點建設重慶美食之都、川菜產業化基地、長沙「湘菜文化之都」和湖北淡水漁鄉,引導江西香辣風味、貴州酸辣風味餐飲發展。--北方菜集聚區:以北京、天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陝西、甘肅及東北三省為主的餐飲區域。重點建設魯菜、津菜、冀菜創新基地,建立遼菜、吉菜、龍江菜研發基地,大力推廣山西、甘肅等地麵食文化。--淮揚菜集聚區:以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省為主的餐飲區域。重點建設淮揚風味菜、上海本幫菜、浙菜、徽菜創新基地,建設中餐工業化生產基地。--粵菜集聚區:以廣東、福建、海南等省為主的餐飲區域。重點建設粵菜、閩菜創新基地。--清真餐飲集聚區:以寧夏、新疆、甘肅、內蒙、青海、西藏等省區為主的餐飲區域。重點建設烏魯木齊「中國清真美食之都」、蘭州「中國牛肉麵之鄉」和寧夏清真食品工業化生產基地。2.城市餐飲格局:形成高中低檔餐飲協調發展的城市餐飲格局,著力發展三大城市餐飲集聚群:--商務餐飲集聚群:以滿足商務活動為目標,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商務區,建設若干商務餐飲集聚群。--中低餐飲集聚群:以滿足家庭節慶消費為目標,在城市流動人口集中區,建設若干美食一條街。--社區餐飲集聚群:以滿足家庭日常消費為目標,在居民社區,建設各具特色、老少皆宜的餐飲門店。3.農村餐飲格局:提升農村餐飲的衛生水平,規范發展「農家樂」,開發鄉土菜餚和民族特色小吃,提高農村餐飲服務質量和水平。五、餐飲業發展重點(一)著力發展大眾化餐飲大眾化餐飲是指面向廣大普通消費者,以消費便利快捷、營養衛生安全、價格經濟實惠等為主要特點的現代餐飲服務形式。要以規劃、標准和政策支持為保障,以實施早餐工程為突破口,以餐飲龍頭企業為依託,以店鋪式連鎖經營為主體,送餐和流動銷售為補充,加快推進大眾化餐飲的規模化發展。要切實解決大眾化餐飲企業的網點經營權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引導和支持餐飲龍頭企業整合現有資源,延展服務網路,實現加工配送中心或中心廚房的合理布局和服務功能的提升。充分發揮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在解決大中城市早餐供應等大眾化餐飲中的作用,2010年前,在各大中心城市建設一批主食加工配送中心。(二)建設餐飲產業化基地鼓勵建立餐飲產業化基地。餐飲龍頭企業通過整合現有資源積極發展直營網點,或通過特許加盟方式開展規模化經營,實行統一生產、加工和配送,有條件的還可將業務延伸到餐飲原輔料種植基地建設。著力建設一批餐飲原輔料基地:--長江中上游山野菜蔬基地:主要包括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長江中下遊河鮮基地:主要包括湖北、安徽、浙江、江蘇、上海等地;--黃河流域牲畜基地:主要包括內蒙古、甘肅、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嶺南地區家禽基地:主要包括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地;--西北清真食品原料基地:主要包括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三)加快推進餐飲工業化加強餐飲工業化生產研發,把技術開發、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中餐工業化水平。研製先進生產線,實現中式菜點成品和半成品工業化生產。積極發展中式快餐,走工廠化、標准化、連鎖化、規模化和因地制宜的道路。鼓勵發展便民利民的新型加工食品,引導大型餐飲企業建立中心廚房。重點建設上海市、常州市餐飲工業化基地。(四)培育一批餐飲品牌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餐飲企業集團。進一步推進餐飲企業等級劃分工作,各中心城市要加快培育5-10個餐飲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餐飲品牌。保護並弘揚老字型大小餐飲品牌,積極引導老字型大小開拓創新,融入現代消費理念,提升老字型大小整體形象。鼓勵支持老字型大小餐飲企業開拓特許經營業務,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餐企業國外巡迴展,引導中餐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五)大力發展節約型餐飲要在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自覺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等為重點。加快推廣廚房現場管理(6T管理)法;建立食堂、飯店等餐飲場所「綠色餐飲」文明規范;實施「綠色照明」工程,推廣使用節能型設備,提倡用清潔能源代替污染能源;採用環保技術、進行清潔生產減少廢棄物;大力開展餐廚垃圾的回收利用,發展節約型餐飲;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用具;對廢品、廢水包括泔水嚴加控制管理、防止污染;禁止使用保護動物、保護植物為原料,盡可能使用綠色原料,創辦綠色餐廳;積極提倡分餐制。(六)鼓勵企業管理創新鼓勵餐飲企業進行產品創新。強化菜餚研究和服務研究,不斷改進老品種,引進新品種,創名牌菜點,運用多種服務方式。加強成本管理,降低原材料進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建立績效獎勵機制,對管理業績卓越的職業經理人、菜餚改革創新成功的廚師、顧客滿意度很高的服務員予以獎勵。(七)加強人才基地建設產學結合、校企結合,著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餐飲人才。積極發展烹飪中等職業教育和烹飪高等教育;加強餐飲培訓工作,提高培訓質量,規范職業資格認證。推廣餐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開展餐飲業職業經理人認定和技能大賽等活動。鼓勵建立餐飲人才培養基地,重點建設上海、武漢、合肥、長春、成都、濟南等城市餐飲人才培訓基地。(八)做好中餐申遺工作中華烹飪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要加強對「中華烹飪」文化要素、技藝的研究,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工作,加快將「中華烹飪」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程,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六、保障餐飲業科學發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一)加強法規制度建設加快制定餐飲業管理的國家級和地方性法規,建立健全行業法規體系。要制定餐飲業發展規劃,並將其納入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健全餐飲標准體系建設,盡快制定一些餐飲業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加強餐飲業統計工作,建立統計調查體系,增強行業運行分析。開展餐飲創新理論研究,深入研究行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提出解決的政策措施。(二)政府部門形成合力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加大協調力度,積極會同當地發改委、財政、稅務、工商、質檢、衛生、市政、交管等部門,研究制定促進餐飲發展的政策措施。要落實好餐飲企業在農副產品采購、吸納下崗工人再就業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落實連鎖經營企業實行總部統一辦理工商注冊登記、簡化經營審批手續等政策;在用地選址、網點規劃、工商登記、衛生監管、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減免收費以及便利運輸等方面,為大眾化餐飲經營企業創造良好條件;要積極貫徹實施十七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集中設立連片的餐飲基地,實現規模化的餐飲原輔料基地和產業化基地建設;要推動盡快將餐飲業與工業一視同仁,在水電氣方面給予等價待遇;對大眾化餐飲企業用水適用居民用水價格;通過建立重點餐飲企業聯系制度,在輿論宣傳、政策導向、市場開發、技術引進、扶持上市等方面予以幫助。(三)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要積極運用財政資金,支持全國性餐飲產業化基地、餐飲原料基地、餐飲工業化基地和餐飲人才基地的建設;支持餐飲企業技術創新,建設餐飲公共服務設施;支持以改善民生為核心的早餐工程、城市中心廚房建設,鼓勵餐飲企業發展連鎖經營,開展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商務部將利用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的有利條件和有關政策,根據合作區功能配套的需要,採取有效措施鼓勵具備條件的餐飲企業到境外經貿合作區內建店設點,在為園區服務和累積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所在國餐飲服務市場。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重點餐飲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發行股票債券等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餐飲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發行股票債券、上市融資等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搭建中小餐飲企業融資平台,國家和地方的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重點資助或貸款貼息補助。加大對糧油生產者和規模化養殖戶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擔保方式,擴大抵押品范圍,強化餐飲產業鏈建設。(四)加大宣傳貫徹力度加大餐飲輿論宣傳,形成加快餐飲業特別是大眾化餐飲發展的社會輿論氛圍。加強典型引導,推廣餐飲先進經驗。廣泛宣傳節約型餐飲,引導科學飲食、健康消費。加強餐飲標准和規范的貫徹落實。認真貫徹實施《早餐經營規范》等餐飲業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進行貫標達標培訓和檢查驗收。(五)充分發揮協會作用充分發揮餐飲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支持行業協會在加強行業自律、維護企業利益、溝通行業信息、加強業務交流、推廣先進技術以及人員培訓等方面做好工作。(六)抓好《全國餐飲業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工作《全國餐飲業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的實施,關繫到民生福祉,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繫到和諧社會的構建。要切實加強對《綱要》實施的組織領導,各級商務主管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具體指導,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共同推動《綱要》的組織實施。國家對烹飪大師有啥補助

㈣ 湖北盛世天愛醫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盛世天愛健康體檢連鎖機構是經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在中國醫師協會、北京慈銘醫院管理有限公司、鼎暉國際投資公司大力支持下由湖北叄鼎集團、湖北盛世天愛仁愛醫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從武漢開始,以發展成遍布全國各重點城市健康體檢產業集團為目標。截止2006年9月,北京慈濟健康體檢連鎖機構在北京、上海、浙江、山西、江蘇、湖北、遼寧等地擁有21家連鎖機構,70餘萬忠實客戶。擁有IBM、聯邦快遞、可口可樂、聯想集團等世界500強在內的千餘家大型企事業團體客戶,同時被20餘家保險公司委託為定點體檢單位,成為國內擴張速度最快、拓展空間最大、體檢人數最多的專業體檢機構。 為加快發展步伐,天愛與慈濟攜手打造與國際接軌醫療機構,真正意義上的做到了同步國際健康管理標准,並引領中國本土體檢行業步入國際化之路。盛世天愛體檢得到了中國醫師協會及北京慈濟連鎖的強力支持。專業醫師隊伍中,由中科院胡亞美院士、劉玉清院士、胡大一教授等11位著名專家組成的健康管理顧問團。並從湖北叄級甲等醫院聘請了涵蓋內、外、婦、兒等眾多醫學領域的全科醫師,投入了大額資金購置設備,法國Lisa3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德國KJ—2彩色顱多普勒等近千台國際先進專業儀器設備,所有設備經衛生部檢測中心認證,確保了檢驗結果的精確。武漢盛世天愛健康體檢中心是經湖北省衛生廳批准,按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准設定服務的專業健康體檢機構。中心座落於武漢市解放大道永清街長江二橋引橋南側,傍鄰有武漢綠肺之稱的解放公園,環境潔雅,交通便利,截止2009年底,公司在湖北省內外擁有近5萬忠實客戶。公司技術力量雄厚,專業人員齊全,現有員工300餘人,85%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具有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高級經濟師等高級職稱人員叄十餘人,具有主治醫師等中級職稱人員四十餘人。並在華中地區民營醫療機構中率先通過ISO9000與14000標准質量和環境雙認證。在公司規模急劇擴充的前提下,盛世天愛將為您提供極大的個人發展空間,並執行競爭、激勵、淘汰叄大機制以確保競爭的公平合理,真正實現能者上、庸者下,天愛提倡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企業文化,會讓您在天愛大家庭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到極強的內部親和力;天愛強調實現對員工的終身規劃,承諾對員工的責任是生涯規劃、安家樂業,公司隨時舉辦大規模的教育培訓活動,為您自身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並提供養老保障計劃,真正解決您的後顧之憂。
法定代表人:胡秋麗
成立日期:2005-04-20
注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湖北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201007745589218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英文名:Hubei Shengshi Tianai Medical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o., Ltd.(Shengshi Tianai Health Phys
人員規模:100-500人
企業地址:武漢市江岸區袁家墩俊華雅苑1棟3層
經營范圍:對醫療行業的投資;健身服務。 (國家有專項規定的項目經審批後方可經營)

㈤ 貧困地區專項計劃有什麼優惠政策

記者賴柱武通訊員李應青晚報訊今年我區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招生辦法已經確定,共有381個招生名額,考生報考時,須有我區29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連續6年戶籍和戶籍所在縣高中連續3年學籍。
自2012年起,國家每年在全國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1萬名左右專項計劃,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源,實行定向招生,並鼓勵學生畢業後回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和服務。今年教育部給我區下達了381名專項計劃,其中中央部屬高校本科計劃84名,區外其他高校本科計劃103名,廣西大學本科計劃94名,區內國家示範性
(含骨幹)高職院校計劃100
名。招生專業以農林 、水利 、
地礦 、機械 、師范 、醫學以及其他適農涉農等貧困地區急需專業為主。29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中含我市融水苗族自治縣 、三江侗族自治縣 、融安縣。
根據報考要求,考生須具有29個縣戶籍且連續滿6
年(截止2012年6月30日) 、
戶籍所在縣所轄高中從高一
到高三連續3年學籍(戶籍
與學籍須在同一個縣)的學生,均可填報專項計劃志願。
專項計劃學生入學報到時不遷轉戶口,戶籍暫時保留在原戶籍所在地,就業報到後可按有關規定遷入工作所在地區。考生須特別注意,最新公布的專項計劃戶籍年限
要求與 《2012年高考指
南—— —招生計劃篇》中刊登的年限要求不一致,以此次最新公布的年限為准。 按規定,今年區內外本科院校的專項計劃單列為「貧困地區專項計劃批次」,放在本科提前批之後 、自主選拔錄取批之前進行投檔錄取,實行平行志願,設4個學校志願,每個學校設6個專業志願。區內高職院校的專項計劃放在高職高專提前批進行投檔錄取,實行順序志願,設2個學校志願,每個學校設6個專業志願。
專項計劃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轉學 、不轉專業,與其他學生同等享受獎助學金政策,畢業後按當年我區的就業政策就業,不做專門限制。畢業後按自治區有關政策規定到貧困地區就業和服務的專項計劃學生,在享受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等優惠政策方面,與本校其他畢業生同等待遇。

㈥ 湖北應城發展怎樣,人口多少,經濟情況好不好

應城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地處江漢平原與鄂中丘陵過渡地帶,江漢平原北部,東以漳水和氵員水與雲夢縣為界,東北與安陸市毗鄰,西與天門、京山兩市接壤,南與漢川市為鄰,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45公里,跨東徑113° 19′至113° 45′,北緯30 °43′至31° 08′,中心城區東距武漢90公里。南及江漢漢宜公路穿境而過,漢丹、長荊鐵路橫貫東西,處在武漢、襄樊、荊州、宜昌大三角經濟區的中心,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境內地形為丘陵、崗地、平原與河湖相間,海拔高程25—110米,其中大部分海拔高程為41—8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5.8℃。全市現轄5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1個良種場417個村,324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5.99萬戶,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67萬,漢族佔99%以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595人。國土面積1103平方公里,耕地57.2萬畝。應城物華天寶,資源富集,素有「膏都鹽海」之稱,是一座新興的工礦城市。石膏、岩鹽、溫泉並稱「應城三寶」,名揚四海。石膏儲量達13億噸,已有400多年的開采歷史。纖維石膏儲量、品位居全國之冠,一級品纖維石膏佔全國儲量的82%以上,被譽為「亞洲纖維石膏王國」,岩鹽儲量大、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岩鹽儲量280億噸,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湯池溫泉為全省五大高溫溫泉之一,地熱能儲量大、水溫高、水質好,常年水溫70 ℃以上,且富含鈣、鎂、鉀等20多種礦物質,適於發展旅遊、醫療、科研和特種養殖業,是旅遊度假、休閑療養勝地。應城境內地勢平坦,河湖密布,物產豐饒,亦有「魚米之鄉」美譽。應城是全國優質米生產基地、商品糧大縣(市),也是國家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區之一。
應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古蒲騷故地,以「因地處要沖,應置城為守」而得名。自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始置縣,門板灣、四龍河等新時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出土,展示了應城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遠古時代的動、植物化石、象乳齒化石,新石器時代的石斧、陶輪,商代的青銅器,周代的銅鼎、銅戈以及戰國時期的銅劍、玉器等;西河古渡、宋代孔廟、玉女溫泉、義馬文峰,更是應城古老文明的歷史見證。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唐代大詩人李白留下了「神女歿幽境,湯池流大川」的佳句。李白、歐陽修等歷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劉少奇、彭德懷、賀龍、陶鑄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先後在這塊革命的熱土上印下了光輝的足跡。
建國以來,尤其是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應城撤縣建市以來,應城人民憑籍悠久的歷史文化,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堅持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揚長避短,搶抓機遇,主攻特色,扎實奮斗,取得了兩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近年來,應城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科技創新為動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保持了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1999年和2000年,全市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兩年位居全省「十強」縣(市),2000年,經濟效益目標考核進入全省「十強」行列。2001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8.1億元,財政收入30172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億元。。應城工業依託豐富的礦藏資源,形成以鹽業化工、機械製造、石膏建材、食品飼料、紡織塑料五大支柱產業為主的特色工業經濟體系,建成全國最大的聯鹼生產、石膏開采加工和摩托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鹽業化工和摩托車生產基地。 培植出「金鷹」摩托、「華中」系列啤酒、「白玉」面條、「義馬河」黃灘醬油、「玉蘭」膏粉、「熊貓」、「牡丹」碘鹽等一批暢銷海內外的名牌產品,建成全國最大的純鹼和摩托車零部件生產基地;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集約化水平提高,以豪豐大米、三結豆皮、白湖蓮藕、人和荸薺等為代表的特色農副產品生產規模和市場覆蓋面不斷擴大;改革開放成效顯著,招商引進勢頭強勁,三資企業、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發展後勁持續增強;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增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農業以生產糧食、棉花、油料、禽蛋、生豬、水產品為主,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江漢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市之一。

㈦ 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設31個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
負責文秘事務、會議組織、文電檔案管理、政務信息、提案建議承辦、電子政務、政務公開、信訪、目標責任制管理、督辦等機關日常政務;承擔機關財務、部門預算、資產管理、保密保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行政事務。
(二)政策法規處。
起草重要政策文件;組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承擔新聞發布和信息引導工作;參與有關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起草和實施工作;承擔機關有關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核工作;負責全省發展改革系統行政執法和法制宣傳教育的指導和監督檢查工作;承擔相關行政復議及行政應訴工作;按規定指導協調招投標工作。
(三)發展規劃處。
提出全省經濟和社會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生產力布局的建議及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政策;組織擬訂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並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測和評估;提出推進城鎮化的發展戰略和重大政策措施;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
(四)國民經濟綜合處。
組織擬訂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進行全省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測預警;分析研究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及時提出措施建議;提出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研究改革和完善年度發展計劃的編制工作,指導全省發展改革委系統經濟形勢監測分析和年度計劃編制工作;擬訂並協調安排重要物資儲備計劃。承擔省經濟形勢分析聯席會議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處(省武漢城市圈綜改辦改革試驗綜合處)。
研究全省經濟社會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重大問題;組織擬訂綜合性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協調有關專項改革方案;跟蹤調查研究改革開放重大方針、政策的實施情況,及時提出對策建議;對關系重大的深層次和全局性問題進行超前研究;組織協調指導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協調解決上市公司有關問題。承擔省推進企業上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負責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總體策劃;負責綜合配套改革有關政策、法規的研究論證;負責綜合配套改革各類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發布。
(六)固定資產投資處。
研究省內有關投資的調控政策,提出計劃期內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結構和資金來源,監測分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狀況;提出投資體制改革的建議;安排省預算內投資計劃;負責全省財政性資金項目的立項審批工作。
(七)服務業發展處。
研究提出全省服務業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組織編制並指導實施服務業發展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負責服務業經濟運行情況的監測、分析;負責全省服務業重點建設項目的立項並檢查、監督項目實施情況;承擔省服務業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八)對外經濟處(省利用國外貸款項目辦公室)。
提出全省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外貿發展戰略、規劃、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的目標;負責組織安排利用外資、境外投資項目的審核和申報;組織安排和監督省利用國外貸款項目實施和資金的使用;商有關部門擬訂地方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編制全省重要農產品進出口計劃,並負責指導和監督計劃的實施。承擔省利用國外貸款項目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九)地區經濟處。
組織擬訂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和規劃;組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參與協調與周邊省市的區域合作;協調國土整治、開發、利用和保護政策;參與擬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地質災害防治和地震預防規劃和政策措施;擬訂並組織實施老、少、邊、窮地區經濟開發計劃、以工代賑計劃;組織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組織或參與編制重點流域、湖泊綜合治理規劃,參與編制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規劃,組織實施重點流域綜合整治規劃項目。承擔省「數字湖北」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
負責貫徹落實國家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提出我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鄂西地區大開發的戰略、規劃、重大問題、重大項目布局和有關政策、法規的建議並協調實施;爭取國家相應的政策、項目、資金支持;負責我省與中部地區省份的聯絡工作。
(十一)農村經濟處。
研究提出全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重大戰略和政策建議;組織編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指導計劃;編制農業(水產、畜牧)、林業、水利等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檢查監督計劃的執行情況;負責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情況的監測和分析,提出調控措施和政策建議;參與研究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等重大問題,提出有關政策建議。
(十二)能源一處。
研究提出全省能源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組織擬訂能源行業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產業政策,提出相關體制改革的建議;擬訂電力及新能源有關發展規劃、計劃和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行業管理;提出火電、水電、核電、新能源和電網發展布局及項目審核意見,負責相關固定資產投資管理;參與協調有關電價的測算報批和監管工作;指導能源科技進步和能源裝備工作;指導協調農村能源發展工作。
(十三)能源二處。
擬訂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氣(含管道)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政策並組織實施;提出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氣(含管道)發展布局及項目審核意見,負責相關固定資產投資管理;負責全省石油、天然氣(含管道)的行業管理;協調有關部門開展淘汰煤炭落後產能和煤礦安全改造工作;負責能源行業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履行政府能源對外合作和管理職能;協調能源儲備工作。
(十四)綜合交通處(省鐵路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研究提出交通運輸發展戰略、規劃;負責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綜合平衡及發展中重大問題的協調;銜接項目布局,按規定許可權審批、核准、備案有關交通建設項目;銜接平衡全省交通項目的年度投資計劃及專項資金計劃;參與研究、審核交通戰備發展規劃和計劃。承擔省鐵路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五)省交通戰備辦公室。
擬訂全省有關國防交通規定;規劃全省國防交通網路布局;擬訂全省國防交通保障計劃和物資儲備計劃;負責全省國防運力動員和徵用;組織全省國防交通科學技術研究及其成果推廣應用;指導、檢查、監督全省國防交通工作,協調處理國防交通建設的有關問題。
(十六)工業處。
提出全省推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工業協調發展的重大思路、政策措施和重大項目,組織擬訂跨部門的工業發展政策;綜合分析工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提出綜合性政策建議;組織擬訂綜合性產業政策,監督檢查產業政策落實情況;統籌工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的銜接平衡;按規定許可權做好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含合資項目)審核、審批、核准、備案;組織協調全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體系建設;擬訂全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資源型城市轉型及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承擔省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七)省國民經濟動員辦公室。
組織擬訂國民經濟動員規劃、計劃;研究國民經濟動員與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的關系,協調相關重大問題;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動員的有關工作;協調國民經濟平戰轉換能力建設。
(十八)高技術產業處(省技術創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綜合分析高技術產業及產業技術的發展態勢,組織擬訂高技術產業發展、產業技術進步的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做好相關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組織重大產業化示範工程;統籌信息化的發展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的銜接平衡;組織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學研聯合;推動國民經濟新產業的形成。承擔省技術創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生物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省顯示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九)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省人民政府節能辦公室)。
綜合分析全省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組織擬訂能源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和政策措施並協調實施,參與編制環境保護規劃;協調環保產業和清潔生產促進有關工作;組織協調重大節能減排示範工程和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應用;承擔省人民政府節能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十)應對氣候變化處。
綜合分析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組織擬訂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牽頭承擔省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相關工作;協調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和能力建設;組織實施清潔發展機制工作。承擔省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有關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具體工作。
(二十一)社會發展處(省鄂西圈辦綜合處)。
綜合提出全省社會發展戰略,組織擬訂和協調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協調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廣播影視、旅遊、政法、民政等發展政策;推進社會事業建設;協調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的重大問題;組織編制高校和中專招生年度計劃並監督計劃實施情況;組織擬訂和審核各類學校總規模、高等學校校園總體建設規劃,會同有關部門進行高等學校的審核報批、布局和結構調整以及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管理;編制社會發展領域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安排社會發展省財政性建設投資。承擔省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負責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的總體規劃、有關政策法規研究、對外宣傳、信息收集發布和綜合性會務准備等工作。
(二十二)財金貿易處。
研究分析財政貨幣政策的執行情況並提出建議;提出直接融資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建議,按分工核准非上市公司發行企業(公司)債券;研究提出價格總水平調控目標的建議,參與重要價格制定;牽頭推進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的發展;研究提出全省物流業發展戰略及規劃,負責物流業重大項目的規劃布局與審核;負責全省重要商品總量平衡的監控和協調,研究和協調流通體制改革中的重大問題。
(二十三)重點項目管理處(省重點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按照固定資產投資管理許可權,負責省級重點建設項目初步設計、概算調整審核,參與省級重點項目竣工驗收及可行性研究的審查工作;承擔全省重點項目建設管理協調工作;協同有關部門管理與固定資產投資有關的標準定額工作。承擔省重點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十四)就業和收入分配處。
綜合分析就業與人力資源、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的情況,提出促進就業、調整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建議;推進相關體制改革,協調解決相關重大問題。
(二十五)開發區管理處(省開發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研究擬訂和督促落實全省開發區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指導擬訂和審核各級各類開發區發展規劃;負責各級各類開發區設立的審核和申報工作;負責各級各類開發區發展建設的調查研究和協調工作;承擔省開發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十六)人事處。
按管理許可權負責委機關及委屬單位的幹部人事管理和機構編制工作。
(二十七)省重大項目稽察特派員辦公室。
組織開展對重大建設項目的稽察;跟蹤檢查各地和相關行業貫徹執行國家投資政策和規定情況;組織開展對省預算內投資項目實施情況的監督和檢查;按國家有關規定對違規問題提出處理意見。
(二十八)省武漢城市圈綜改辦改革試驗協調處。
負責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專項規劃、重點建設項目及改革實施方案等的銜接工作;負責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重大事項的綜合協調;負責「五個一體化」的推進協調工作。
(二十九)省武漢城市圈綜改辦改革試驗督辦處。
負責省委、省政府和領導小組關於試驗區建設決定事項、領導同志有關指示執行情況的督辦工作;負責試驗區重大政策、部省合作機制、一體化推進工作的銜接落實;負責改革試驗項目資金組織安排及改革項目、重大建設項目的督辦落實;負責組織綜合性和重大改革試點的綜合評估工作。
(三十)省鄂西圈辦協調處。
負責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市(州、林區)及其縣(市)級規劃、重點建設項目組織方案等銜接落實工作;負責「三庫五場」等相關資源整合的推進協調工作。
(三十一)省鄂西圈辦督辦處。
負責省委、省政府和領導小組關於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決定事項的督辦工作;負責重點建設項目督辦落實;負責綜合性政策和重大改革試點的綜合評估工作。
機關黨委負責委機關和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設立機關黨委辦公室,承擔機關黨委的日常工作。
紀檢監察機構按有關規定設置。
離退休幹部處負責委機關離退休幹部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

㈧ 關於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傢具體給了西部十二省直轄市自治區什麼優惠政策

(國務院西部開發辦 二00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做出的重大決策。根據《國務院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發[2000]33號),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研究制定了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 一、政策措施的適用范圍 (一)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和本實施意見的適用范圍,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單列)和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上述地區以下統稱:西部地區)。其他地區的民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實際工作中比照有關政策措施予以照顧。 二、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力度 (二)提高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包括中央基本建設投資資金、建設國債資金用於西部地區的比例。國家政策性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在堅持貸款原則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區的項目,爭取提高用於西部地區的比例。 (三)對國家新安排的西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投資主要由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其他專項建設資金、銀行貸款和利用外資以及企業自籌資金解決,不留資金缺口,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收費減免等方面積極配合。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關系西部開發全局的重大工程,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公路國道主幹線、水資源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等。 (四)中央將採取多種方式,籌集西部開發的專項資金,支持西部開發的重點項目。鐵道、交通、水利、農業、林業、信息產業等部門在安排建設資金時,要繼續提高用於西部地區重點項目的比重。 三、優先安排建設項目 (五)以科學規劃為指導,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機制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在西部地區優先布局一些建設項目,包括:水利、公路、鐵路、機場、管道、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特色農業發展,水電、優質煤炭、石油、天然氣、銅、鋁、鉀、磷等優勢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色旅遊業發展,特色高新技術及軍轉民技術產業化。 四、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六)加大對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指民族自治區、享受民族自治區同等待遇的省和非民族省份的民族自治州)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力度。隨著中央財力的增加,中央財政逐步加大對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一般性轉移支付以各地標准財政收支差額作為計算的依據,按科學合理的原則,根據客觀因素計算標准收入和支出,採用統一公式,不受主觀因素影響。在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方面,對民族地區給予適度傾斜。從2000年起,中央財政安排一部分財力,專項用於對民族地區的轉移支付。 (七)中央對地方專項資金補助向西部地區傾斜。加大對西部地區農業科技發展、旱作農業、節水農業、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農業病蟲害防治和救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支持在西北地區開展空中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水土條件和沙塵暴進行監測、預測。加大對西部地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力度,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促進產業化經營;有選擇地建設現代化農業示範區和科技示範區。從2001年起,根據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減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地方配套比例,增加對土地治理的投入。對西部地區財政困難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因執行1999年出台的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城鎮低收入居民收入政策而增加的支出,由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補助,補助額根據各地機關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和離退休職工人數、月人均工資和離退休費增加額及轉移支付補助系數確定。中央補助地方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適當向西部地區傾斜。教育、科技、衛生、政法、文化、文物等專項資金補助的分配,也要向西部地區傾斜。 (八)中央財政扶貧資金重點用於西部貧困地區。隨著中央財力的增加,逐步加大對西部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的扶貧資金投入力度,主要用於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種植和養殖業、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與培訓等。 (九)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國家在安排基建投資、財政專項補助資金和對地方財政減收補助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基建投資包括封山育林育草、飛播造林、人工造林和種苗設施建設補助等。財政專項補助資金包括森林管護事業費,國有林區森工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補助費、政策性社會性支出補助費、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費補助和下崗職工一次性安置費補助。對因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影響地方財政收入部分,中央財政在一定時期內給予適當補助。對森工企業因木材產量調減造成無力償還的銀行債務實行先停息掛賬,然後在清理核實的基礎上,通過沖銷呆壞賬等方式予以解決。 (十)開展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國家按長江上游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150公斤、黃河上中游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100公斤糧食(原糧)的標准,在一定時期內向退耕戶無償提供糧食,補助糧食的價款(每公斤原糧1.4元)由中央財政承擔,調運費用由地方財政承擔。同時,國家給予退耕戶適當的現金補助,補助標准按退耕面積每畝每年20元計算,所需資金由中央財政負擔;國家向退耕戶提供種苗費補助,補助標准按退耕還林還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種草面積每畝50元計算,所需資金由中央基建投資安排。對因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影響地方財政收入部分,由中央財政在一定時期內給予適當補助。另外,要積極支持防沙治沙工作。

㈨ 怎樣申報2015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關於申報2015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通知

財辦文資〔2015〕2號

黨中央有關部門辦公廳(室),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辦公廳(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有關中央企業:

根據《財政部關於重新修訂印發<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文資〔2012〕4號)有關要求,現就2015年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申報管理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重點支持內容

(一)鞏固文化金融扶持計劃。繼續加大對文化金融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勵銀行、文化擔保、文化融資租賃等機構為文化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引導金融資本投入文化產業。支持企業在項目實施中積極利用金融工具,對於獲得銀行基準利率貸款的文化產業項目給予優先考慮。

(二)繼續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將試點范圍擴大至北京、河北、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陝西、雲南等16個省市。每個試點省市可推薦不超過6家實體書店,中央財政將通過專項資金擇優給予獎勵,用於幫助其購置軟硬體設備、支付房租、彌補流動資金不足等。

(三)開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重點支持新聞出版企業開展相關國家標準的應用,采購或升級用於出版資源深度加工的相應設備及軟體系統,傳統出版業務流程數字化改造軟體系統、內容資源關聯與復合應用軟體系統,版權資產管理工具與系統等,開展環保印刷設備更新和流程改造。

(四)加快推動影視產業發展。繼續支持高新技術在電影製作中的應用、電影企業「走出去」、重要電影工業園區和高科技核心基地建設、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重點影片、重點專業性電影網站建設等,加大對影視內容產品支持力度。

(五)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重點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路化進程,強化文化對信息產業的內容支撐、創意和設計提升;支持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軟體等高新技術支撐文化內容、裝備、材料、工藝、系統的開發和利用;深入挖掘優秀文化資源,推動動漫、廣告等產業優化升級。

(六)支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民族工藝品創意設計、文化旅遊開發、演藝劇目製作、特色文化資源向現代文化產品轉化和特色文化品牌推廣,向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國家重點支持區域傾斜。

(七)推動對外文化貿易發展。重點對列入《2013-2014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目錄》的有文化服務出口業績的企業給予獎勵;對列入目錄的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的境外投資等項目給予補助。

(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支持傳統媒體運用已有技術成果,開展全媒體、大數據應用、視聽新媒體、音視頻集成播控等平台建設;支持傳統媒體發揮內容資源優勢,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核心競爭力;支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拓展傳播渠道與影響力。

二、申報條件

(一)申報企業。

1.申報專項資金的企業應具備下列條件:一是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二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財務管理制度健全,會計信用和納稅信用良好;三是具有一定規模實力、成長性好,其中凈資產一般不低於500萬元。

2.企業申請項目補助的,原則上只能申報一個項目,申請金額一般不超過企業上年末經審計凈資產額的30%;企業集團最多可同時申報兩個項目,合計申請金額不得超過企業集團上年末經審計合並凈資產或母公司凈資產的20%。企業集團下屬單位,通過企業集團統一進行申報。

3.為落實國務院關於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有關精神,凡符合《中小企業劃型標准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標準的小微文化企業,其凈資產規模及申請金額比例不受上述條款限制。

4.除貸款貼息及獎勵類項目外,企業不得就往年已獲支持項目或類似項目再行申報。

(二)其他申報單位。

1.申報專項資金的其他申報單位應具備下列條件:一是具備從事文化產業相關工作的職能或資質;二是已納入財政預算管理。

2.其他申報單位的申報項目應當符合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服務或示範作用,重點是國家或地方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所確定的重點產業項目。

三、申報要求

(一)申報材料。申報單位應按照《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有關規定如實提供申報材料,其中:

1.申請項目補助的,需提供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以及相關合同等復印件,其中申請境外投資項目補助及資產評估、審計、政策法律咨詢等費用補助需補充提供其他文件(見附件1)。

2.申請貸款貼息的,需提供相關銀行已支付利息確認單、相關銀行貸款合同、利用貸款實施重點發展項目情況說明、已支付貸款利息憑證等復印件。付息憑證須與貸款合同所列的項目用途一致(見附件2)。

3. 申請債券貼息的,需提供相關部門核准發行文件、發行情況報告書及公告書、募集資金驗資報告及企業書面申請文件(見附件2)。

4.申報保險費補助的,需提供保險合同、已支付保險費憑證等復印件(見附件2)。

5.申請實體書店扶持獎勵的,需提供實體書店出版物經營許可證、實體書店獎勵資金申請表(見附件3)。

申報專項資金的企業,還需提供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經審計的最近兩年企業財務報告等復印件,具體要求詳見附件1-3。

(二)申報方式。紙質文件申報與在線申報同時進行,申報單位按要求完成在線申報後,還應提交紙質文件。申報單位從財政部政府網站司局頻道(http://wzb.mof.gov.cn/),進入「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申報」模塊,按要求填寫和提供有關資料;其中,申報出口獎勵的單位登陸商務部文化貿易管理系統(http://fwmyzb.mofcom.gov.cn/),進入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申報系統,按要求填報有關數據。申報項目涉及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相關合同文本、付款憑證等,應按要求上傳掃描件。每個項目的電子文件應做到數據准確、資料齊全、掃描圖像清晰,並與紙質文件保持一致。

(三)申報程序。中央各部門(單位)、各省級(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下同)財政廳(局)、財務關系在財政部單列的中央企業負責組織本部門、地區或單位申報工作,並於2015年4月20日前完成在線審核、項目初審,正式向財政部報送申請文件。中央各部門(單位)、財務關系在財政部單列的中央企業應向財政部提交申請文件、初審報告及申報項目資料,其中申請文件需為部發文。各省級財政廳(局)應向財政部提交申請文件、初審報告及申報項目資料。初審報告包括初審工作組織情況、申報項目情況、初審意見等內容,需加蓋單位公章後作為獨立文件上報財政部,不能作為申請文件附件。

四、工作要求

中央各部門(單位)、各省級財政廳(局)、財務關系在財政部單列的中央企業應高度重視2015年專項資金申報工作,重點做好以下幾點:

(一)緊緊圍繞國家文化改革發展戰略和規劃以及本部門(地區)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做好地方重點項目與國家重點項目的銜接,對列入文化金融合作項目庫、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國家動漫企業項目資源庫等國家級項目庫的項目重點考慮。

(二)探索將項目申報與以往年度文化產業項目監督檢查工作結合起來,對在年度和日常監督檢查過程中發現存在違規使用資金情況的申報單位,可實施負面名單制管理,在當年及今後一定年限的專項資金申報中限制或取消其申報資格。

(三)強化項目審核主體責任,注意加強與有關方面特別是地方黨委宣傳部門的協調配合,不斷規范審核程序和標准,提高項目審核透明度,減少人為因素干擾,確保公平公正;同時切實提高申請文件質量,確保申請項目信息真實、准確,並與紙質文件和在線申報保持一致。

(四)為深化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管理,財政部委託駐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以下簡稱專員辦)開展2015年專項資金申報項目前置性審核工作,請進一步加強與專員辦的溝通協調,並在向財政部上報預算申請資料的同時抄報專員辦。

(五)請按申報要求抓緊布置開展申報工作,以往年度曾出現個別單位逾期申報,影響申報工作整體進度的情況。為保證工作進度,2015年度逾期申報將一概不予受理。

特此通知。

附件:1.申請項目補助類企業所需資料清單

2.申請文化金融扶持計劃企業所需資料清單

3.申請實體書店扶持企業所需資料清單

財政部辦公廳

㈩ 湖北省扶貧政策的標准

湖北省扶貧內容與主要途徑: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通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培育龍頭企業,興辦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業,增強財政實力,多渠道轉移貧困農民就業,不斷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大力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戶規模經濟。

第十八條農村扶貧應當堅持突出重點,整合資源,分類指導,將整村整鄉(鎮)、整縣(市、區)推進與區域發展、連片開發相結合,將農村扶貧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統籌解決不同類型貧困區域的脫貧致富問題。

第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支持貧困地區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資源,集中力量扶持優勢產業,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來資本投資貧困地區,參與經營,實施產業化扶貧。

第二十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貧困地區的農業綜合開發、高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低丘崗褲滑地改造、低效林改造和高效經濟林建設。

第二十一條因地制宜地實施扶貧移民和生態移民,對生態保護重點地區、生存條件惡劣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地區實行異地開發、搬遷扶貧,努力改善生存和發展條件。

第二十二條切實加強貧困地區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組織引導貧困地區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關心、幫助解決貧困地區農民工的實際困難。

第二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電力、通訊、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廣播電視、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解決行路、飲水、上學、就醫、用電、聽廣播、看電視電影等困難和問題。

第二十四條加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制定和完善教育資助制度,確保貧困人口受教育權利,提高貧困人口文化教育水平。

建立和完善城市教師到貧困地區支教、任教制度。

第二十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貧困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制定和落實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人才引進制度,建立城市醫療衛生人員支援貧困地區制度。

第二十六條省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完善貧困地區教師、醫療衛生人員和農業技術人員聘用及職稱評審政策,對長期在貧困地區服務的教師、醫療衛生人員和農業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聘用中給予傾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於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鄉村衛生院(室)的醫療衛生人員和農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

第二十七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貧困地區農村文化和體育的組織、設施、隊伍建設,實施文化、體育扶貧工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籌集資金,用於貧困地區圖書館、文化館、體育活動中心等場所建設和歷史文化虧純喊遺跡的維護。

第二十八條重點加強貧困地區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和管理工作,制定計劃生育優惠政策,鼓勵少生、優生,提高人口基本素質。

第二十九條完善與農村扶貧制度相銜接的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養等社會保障制度。對因災因病等陷入暫時性貧困人口提供救濟救助;對沒有勞動能力或者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十條建立、完善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防控體系,加強應急救援、衛生防疫、轉移安置等防災減災知識普及、技能培訓和設施建設,提高貧困地區防災減災能力。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扶貧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實施農村人才培養計劃,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帶領村民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能力。

第三十二條扶貧項目和資金管理應當遵循縣為單位、整合資源、集中使用、規范審批、提高效益的原則。

第三十三條扶貧項目由建設單位依據農村扶貧規劃和相關規定提出申請;重大扶貧項目立項應當提供立項申請報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其他相關材料。

第三十四條扶貧項目立項實行分級分類審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扶貧項目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審批許可權,分類審批扶貧項目,報省扶貧項目主管部門備案。

第三十五條各級扶貧項目主管部門建立扶貧項目庫,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年度扶貧項目建設計劃,年度扶貧項目主要從扶貧項目庫中擇優選擇。

國家計劃投資的開發項目符合貧困地區條件的,應當向貧困地區傾斜。

年度扶貧項目建設計劃批准後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銷野的,報原批准部門審批。

第三十六條扶貧項目建設按照有關規定實行項目責任制、合同管理制、項目監理制、竣工驗收制、項目檔案登記制、項目政務公開制等,並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扶貧項目符合政府采購和招投標要求的,應當按照規定實行政府采購和招投標。

第三十七條項目建設單位負責扶貧項目的組織實施,實施扶貧項目前應當編制項目實施方案,建立項目檔案。扶貧項目工程建成後,應當確定工程管護主體,明確管護責任。

扶貧項目主管部門負責扶貧項目的監督管理。扶貧項目建設完成後,項目審批部門應當組織項目驗收。

第三十八條扶貧資金主要包括財政扶貧資金、扶貧貼息貸款和以工代賑資金,以及有關部門籌集、社會捐贈的扶貧資金等,應當按照下列用途安排:

(一)財政扶貧資金和有關部門籌集的資金重點用於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扶貧產業發展、人力資源開發、扶貧移民;

(二)扶貧貼息貸款重點用於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發展扶貧產業;

(三)以工代賑資金重點用於貧困地區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四)社會捐贈扶貧資金按照捐贈者的意願使用。

各種扶貧資金不得用於規定以外的地區,不得用於地方其他建設,不得用於與扶貧無關的項目。

第三十九條財政扶貧資金主要依據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狀況、貧困村和貧困人口數量、地方財政收入、農民人均收入、資金使用效益等因素進行分配。

第四十條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的項目管理費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地方財政扶貧資金的項目管理費按照百分之一點五提取。項目管理費主要用於扶貧項目管理工作。

第四十一條各級財政部門應當設立財政扶貧資金專戶,扶貧項目建設單位應當設立財政扶貧資金專賬;財政扶貧資金應當實行縣級財政報賬制管理。

財政扶貧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國庫支付、項目直達,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挪用、套取。

第四十二條建立扶貧資金績效考評機制,財政、扶貧開發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財政扶貧資金績效進行考核評價。具體考評辦法由省財政部門會同省扶貧開發主管部門共同制定。

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考評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村扶貧成果、財政扶貧資金管理情況以及財政扶貧資金預算安排和執行情況。

第四十三條財政、扶貧開發和其他扶貧項目主管部門依法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審計部門依法對扶貧資金的分配、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監督。

第四十四條扶貧資金分配及使用情況、扶貧項目計劃及實施情況應當向社會公示。扶貧項目主管部門應當公開受理電話和電子信箱,接受社會監督、咨詢。公示內容包括:項目名稱、實施單位及責任人、建設內容、建設地點、投資規模、完成時間及財政扶貧資金數額等。

第四十五條貧困村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有權對本村扶貧資金使用情況及資金使用效益進行監督,行使知情權、選擇權、民主決策權、參與實施權。

第四十六條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適時聽取和審議同級人民政府農村扶貧的專項工作報告,將農村扶貧工作作為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容。

閱讀全文

與湖北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