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文化給你的印象
一個浪漫的來國家,一個源充滿藝術感的國家,一個敢作敢當的國家。人類歷史上有四次比較有影響的革命,分別是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的資產階級大革命,美國的獨立革命,俄國的十月革命。法國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是影響最大的一次革命。
❷ 我要做一份作業,是關於法國文化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各位有誰對法國的文化特點比較了解的,可否幫幫忙
法國人講究飲食是世界聞名的,就連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豐盛。
午餐一般分為冷盤或稱開胃菜
主菜以肉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雞腿,羊排,小牛肉,煎魚排,及什錦海鮮。
晚餐除了以湯代替冷盤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湯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國,似乎是浪漫與品位這兩個名詞的化身。提起法國,我們會不自禁地想起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衣香鬢影,塞納河畔的幽暗燈光,新橋上的浪漫愛情……當然,還有的就是如藝術品一般的法國美食了。
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以其簡約而不簡單,狂野而不浮誇。華貴而大度的時尚品位和感召個性,成為時裝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國的國土面積不大,卻出現了不少馳名世界的建築群體,像艾菲爾鐵塔,凡爾塞宮,聖母院,歌劇院,凱旋門……以前看過一些漫畫,幽默的法國人竟然將他們絢麗多姿的建築物予以詼諧的色彩,比如將凱旋門畫成是一隻烏龜的龜殼,烏龜正在步履維艱地行走著;將鐵塔的四周畫成小孩的身軀,小孩子正看著自己的「小傢伙」而沾沾自喜。
法國文化富有多樣性,數世紀以來法國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人干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我們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幾頓午餐或晚宴是3個月以後的。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如果事先不預約又會怎樣?首先,對方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怪.
不過,從整體上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並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有人說法國人最缺乏靈活性,這話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有靈活性;喜歡照章辦事,並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並不是說他們有多強的原則性。「約會文化」已使他們養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國人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❸ 法國發展史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什麼啟示
推薦閱讀《來舊制度與大革源命》,托克維爾有句話大概是說,革命過後的法國披著資本主義的外表,學習了英美的制度,而本質上還是原封不動,所以封建王朝才會復辟了一次又一次。對於我國的啟示應該是:建設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別人的東西,而應該將所謂「先進制度」和本國國情結合起來(就是中國特色啦),從根本上改造我們的文化。
❹ 都說法國是一個浪漫之都,法國的文化有什麼獨到之處
一說起法國就給人一種愛情國度,非常浪漫的感覺。法國也成為每個人都想去旅遊的勝地,在這里你可以慢慢的享受時光,體會不一樣的風景,領略不一樣的人情味道。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感覺跟法國文化息息相關,在這里不管是建築物花草還是身邊的人,都給你非常舒服,愉悅的感覺。以法國文化的獨到之處就是讓你舒服開心。
三、法國的歷史意義法國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法國,這是一個充滿和平和浪漫因素的國度。這里有美麗端莊的女人,優雅如畫的風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熱情洋溢的建築,這些點點滴滴,匯聚成了法國輕松自在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靠近。
❺ 法國文化特點
法國文化的特點是古典文學、藝術設計、戛納國際電影節、遺產日、飲食等。
1、古典文學。17世紀以來,法國古典文學先後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杜馬、雨果、福樓拜、杜馬、左拉、羅蘭等文學巨擘。他們的巴黎聖母院,紅黑相間,老人,基督山伯爵,悲慘的世界和約翰·克里斯托夫都被翻譯成了世界文學。
❻ 法國文化年帶給我們哪些傳統的文化精品
法國文化年於2004年10月10日開幕。屆時法國總統希拉克將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與胡錦濤主回席進行會晤。開幕當答天不僅有法國音樂家雅爾的紫禁城激光音樂會和法國空軍「法蘭西巡邏兵」飛行表演隊的精彩表演,「法國時尚100年」大型設計展和「印象派」繪畫珍品展也將同期開幕。幾百場各種演出、展覽、聯歡活動將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及其它中國城市陸續展開,多種視聽媒體也將對此次活動進行長期廣泛的報道。
這是官方網站
http://cul.sina.com.cn/cfcy/france/
❼ 請問 法國文化對中國現代的影響有哪一些
法國人講究飲食是世界聞名的,就連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豐盛。
午餐一般分為冷盤或稱開胃菜
主菜以肉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雞腿,羊排,小牛肉,煎魚排,及什錦海鮮。
晚餐除了以湯代替冷盤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湯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國,似乎是浪漫與品位這兩個名詞的化身。提起法國,我們會不自禁地想起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衣香鬢影,塞納河畔的幽暗燈光,新橋上的浪漫愛情……當然,還有的就是如藝術品一般的法國美食了。
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以其簡約而不簡單,狂野而不浮誇。華貴而大度的時尚品位和感召個性,成為時裝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國的國土面積不大,卻出現了不少馳名世界的建築群體,像艾菲爾鐵塔,凡爾塞宮,聖母院,歌劇院,凱旋門……以前看過一些漫畫,幽默的法國人竟然將他們絢麗多姿的建築物予以詼諧的色彩,比如將凱旋門畫成是一隻烏龜的龜殼,烏龜正在步履維艱地行走著;將鐵塔的四周畫成小孩的身軀,小孩子正看著自己的「小傢伙」而沾沾自喜。
法國文化富有多樣性,數世紀以來法國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人干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我們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幾頓午餐或晚宴是3個月以後的。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如果事先不預約又會怎樣?首先,對方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怪.
不過,從整體上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並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有人說法國人最缺乏靈活性,這話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有靈活性;喜歡照章辦事,並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並不是說他們有多強的原則性。「約會文化」已使他們養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國人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求採納
❽ 法國旅遊業發達給我國的啟示是什麼(給點詳細的,這是作業啊!)
個人覺得法國這個國家旅遊也發達給中國的啟示就是。文化浸潤在國家的骨內骼之中。與去美國主要是采購不同容,去法國更深的是感受到其文化
旅遊的理由是什麼:獨特的文化
一個人去旅遊,總是希望看到不同,感到不同。以至於大開眼界。西方現在這個世界作為文化的最大輸出端,自己的文化有得到相當好的傳承。不僅僅是指建築這些看到的東西。還有的是人們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姿態。進而造成的一種氛圍。這氛圍是外國在學也學不到的,也是讓人心生嚮往的地方。
對比中國,現在就我接觸到的,上海這邊很多古鎮都在建設起來,但是我去過之後也沒什麼感覺。而且越是新建的越是沒有古的一種感覺。應為人是新的,文化是新的,所以韻味是新的,沒有古老的沉澱在裡面。遠沒有之前沒有興建的時候留下的那種老街來的有感覺。
所以對中國的旅遊最大的啟示是:關注我們的文化傳承。這文化傳承,不是單單的有人去學,而是在生活中的體現。而且這體現還要造成影響,形成氛圍。這才能成為吸引別人前來旅遊的理由。
❾ 法國的歷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巴黎和約簽訂後,在大歷史的規制下,法國逐漸形成了戰略配合性的綏靖外交機制,形成了具有法國特色的綏靖政策.英法綏靖推行方以維護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既得利益和霸權為宗旨,一廂情願的進行調整與懷柔,力求"避戰求和";它又以損人利己為原則,通過大量犧牲弱國利益,企圖實現"禍水東引".基於特殊的歷史,國情和戰略取向,迫於英,德,美主導的國際綏靖體系特定的政治安排,法國面對法西斯勢力逐漸處於戰略上"被動綏靖"的二律背反境地.處於綏靖"物自體"不可逆狀態下的法國,"被動綏靖"逐漸在決策層占據主導地位,最終引火燒身,亡國敗種.綏靖政策的惡果對法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現在依然可以從中獲得啟示.
),"綏靖政策"的概念及歷史提法
1,"綏靖政策"的含義:"綏靖"一詞來源於《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君基茂昭明德,修乃懿績,敬服王命,綏靖四方."其意大致為:"安撫平定,合和致遠".現代意義上的綏靖政策特指在國際關系中對侵略者採取姑息縱容,讓步妥協,以犧牲他國利益或犧牲本國微小利益去滿足侵略者慾望,謀求自身安全,保護自己既得利益的政策;它表現為損人不利己的姑息養奸的外交理念及其政策執行過程.
2,"綏靖政策"概念的歷史淵源:最早出現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英法等國簽訂的條約和聲明中,作為"自我預設","自我證實"式政治褒義詞出現在政治外交戰略和活動中.這段時期內,在德,意,日法西斯蠶食式侵略擴張面前,英國,法國等國出於國家極端自私利益的判斷,推行綏靖政策,英國首相鮑爾溫,張伯倫為失敗主義綏靖政策的始作俑者和主要代表."綏靖政策"的實質,兼有"禍水東引"和"避戰求和"兩層含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有取重.綏靖政策是源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絕對沒落現狀的恐懼及相對一戰前黷武主義而反動的懦弱的民眾和平主義思潮的根本作用,在國內民主機制的消極影響下,對法西斯主義及其惡劣行經的無原則縱容,它以犧牲自己微小的經濟利益或弱小民族的主權為代價,以求得到暫時的脆弱的和平;同時出於對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仇恨,加之法西斯勢力的假象宣傳和心理的先預作用,企圖實現"禍水東引"的一箭雙雕的幻想.我認為該政策主要目的是"避戰求和",而兼有"禍水東引",只是到了綏靖後期,綏靖方迫於無奈而盲目的幻想實現"禍水東引",以自我安慰.
(二),法國"綏靖政策"的政治地位及歷史發展分期
1,法國式綏靖政策的歷史根源與政治地位:嚴格意義上,英國是真正的綏靖政策的始作俑者與推銷者,是"綏靖主動"方;而法國更多的是綏靖政策的追隨者,是"綏靖被動"方.在整個"綏靖均衡"中,英法是"綏靖推行"方,德意是"綏靖利用"方."綏靖政策"破產的標志,是以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與1940年5月法國滅亡,英國首相張伯倫下台為前後呼應的"綏靖均衡"徹底破碎的完整過程."凡爾賽體系"和"綏靖均衡"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協約國(尤其是英國,法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英,法兩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英法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在德國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勝國強加的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而更不幸的是,基於對德國存在的恐懼和雄霸大陸的幻想,法國在對歐洲形勢作出錯誤的判斷後,對德國做出了諸多愚蠢的傷害.因之國內錯綜復雜的形勢的醞釀這個綏靖政策的充分條件,加上英國強行施與的綏靖政策這個必要條件,法國的大戰略選擇出現了十分狹隘的漏斗效應,不得不隨在英國的屁股後面,一直被英德雙方牽著鼻子走.
2,法國綏靖政策的具體歷史表現:根據兩次世界大戰前後規制的二十年左右的大歷史,我將法國綏靖分期廣義的劃作以下四個歷史階段:綏靖政策反對期,綏靖政策分娩期,綏靖政策反動(執行)期,綏靖政策破碎期.一般認為,綏靖政策到德國閃擊波蘭時宣告徹底失敗.我認為這樣的劃分是狹隘的,只看到了"綏靖利用"方所獲得的絕對收益,沒有看到作為綏靖推行方的法國所喪失的相對收益,即是第三共和國的滅亡和法國社會的徹底分裂.限於文章規制,現將歷史分期簡述如下:(1),綏靖政策反對期,從巴黎和會到魯爾危機結束(1919年—1923).這一歷史時期,法國在內外政策上有盲目自大的表現,這是對以後近16年的軟弱外交的反對.(2),綏靖政策孕育期,從道威斯計劃到外長巴爾都遇刺(1924—1934).這一時期,法國國內政府更迭頻繁,如果加上前一時期,共有17屆政府執政,左右勢力互相絞織,嚴重的影響了具有前瞻性的外交戰略的出台,並為綏靖政策的產生提供歷史溫床.(3),綏靖政策反動(執行)期,賴伐爾對意妥協到達拉第簽署《慕尼黑協定》(1935—1939).此一階段內,按照綏靖的性質和程度,我將法國綏靖分作積極綏靖期(賴伐爾內閣時期),消極綏靖期(薩羅內閣到勃魯姆內閣時期),失敗主義期(肖當內閣到達拉第內閣中期).(4),綏靖政策破產期,希特勒德國閃擊波蘭而法國進行"靜坐戰"到法國敗亡(1939—1940).具體的講,這一時期可以劃分為"靜坐戰期"(1939年3月15日至1940年5月9日),"第三共和國敗亡期"(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2日).
二,法國推行"綏靖政策"的歷史動因
(一),法國"綏靖政策"的大歷史動因:
1,從國際尤其是歐洲體系,格局,秩序三個層面上考察綏靖政策出台的大歷史必然性.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在由自由競爭階段到壟斷競爭階段過渡過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物化為"凡爾賽和約"及其體系,機制,這是根本原因."凡爾賽和約最後定稿是兩頭落空的東西:既不是鐵一般的和約,也不是和解式的和平.它既不是象法國希望的那樣足以永遠把德國人踩在腳下,也不是寬大得足以使被征服的人安於自己的新處境."二十年代初期,當法國人試圖按凡爾賽和約逐字逐句實施時,他們沒有從英國人那裡得到足夠的支持;1924年後,當法國人轉而採取和解態度時,卻為時已晚,已經不能消除深深埋藏在德國人心中的憤恨了.因為"強加給德國的賠款"對德國來講"是既不公平又不可能徵集到手的","而企圖說明賠款合理的'戰爭罪責'那段話則從根本上歪曲了這場沖突(一戰)的根本原因······關於賠款的條文說明這些條約作為一個整體的極大的錯誤:它忽視了解決方案的經濟方面,幾乎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民族問題和領土問題上了".這使得一戰前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及異化了的唯意志論,借著特殊國家地理地緣論和希特勒的"民族生存空間"論,在德意志民族的社會土壤中劇速成長開來,德國的復仇之劍毅然的走上了鍛造之路.
十九世紀的三大歷史主流—科學社會主義,民族獨立主義,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到二十世紀前期,已經取得重大的歷史性突破.最核心的體現是,共產主義政權的出現打亂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蘇俄成為歷史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資本主義在這個蛻變時期必然的出現了以經濟危機為中心的一系列體系下的格局和秩序危機,以"大蕭條"為高峰標志.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已經進入成熟的條約體系社會,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還有封建(封貢)體系因素的存在,德,日獨特的帝國主義體制就是最大的特徵;而壟斷資本主義社會需要的是制度(機制)體系狀態,美國作為新興的成熟的帝國主義國家很有這種理念和機制需求.老牌的英法,面對三種類型的新生對手,惶惶如喪家之犬,忽忽如驚弓之鳥,只是消極持守,惟恐生變.國聯的產生及二戰後聯合國的發展充分說明了這種時代需求性.新生的力量渴求進行利益的再分配,舊有的既得利益所有者頑強反抗,導致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和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然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無力進行一場決定性的大戰,因為他們正站在超強國家和二流大國地位的邊緣上,戰爭將加速他們的衰敗.其既得的相對收益要求避免戰爭,這純粹是幻想.因為無政府狀態下的霍布斯效應必然的使新生的勢力,尤其是帶有封建殘余的渴求"高峰體驗"的德日等法西斯勢力,不會畏懼於高風陷的,因為風險的背後是廣闊的利益.但是幻想落實到外交實踐,必然的形成客觀的綏靖政策的形成;希特勒德國的戰爭邊緣政策更加刺激了他們的懼戰心理,主觀上促進了綏靖政策的徹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