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切實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數據正處於快速推進期 三大方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具有巨大潛在價值的大數據成為新的礦產資源,正極大地影響並改變著經濟發展、社會治理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大數據不僅是世界各國搶占的戰略要地,更是衡量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大力發展大數據,促進數據價值釋放,可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和集約化程度,提升政府服務效率。應加快構建以大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
伴隨著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產生了大量的數據資源。這種資源既能直接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也可以間接地帶動或者服務於其他產業,成倍放大其價值作用。
目前,我國大數據正處於快速推進期,相對於發達國家,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相關制度還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度較低、驅動創新不夠、政務數據開放程度比較低等問題比較突出,減緩了大數據的應用和發展。當前,應從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精準施策入手,大力發展大數據,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8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分析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大數據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為3820.4億元。預計2018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將達4974.2億元。隨著智慧城市、數字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升級等概念持續引領產業增長,預計到了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將超8000億元,達到了8354.7億元。
1、要發揮大數據「加速器」作用,加快創新驅動
創新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將我國打造成全球優質企業的聚集地,培育全球高端企業的福地,需要強有力的創新體系支撐。
大數據作為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重要工具,輔助技術創新,掌握創新進度,記錄和模擬創新過程,分析創新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進一步增強以創新破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意識,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創新型企業,聚集創新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主要動力,需要大力推動大數據採集、存儲、分析、流通等各環節技術創新與升級。
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整合各方資源力量,加快大數據核心技術攻關,建立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大力培育大數據核心業態、關聯業態、衍生業態,推動數據處理加工交易、智能終端產品製造、電子商務等產業創新發展。
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大數據在新材料、新能源、機器人、生物制葯、第五代移動通信等行業的深度融合,建設大數據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提高製造業供應體系質量和產品附加值。
要依靠大數據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製造業的技術改造,提高製造業智慧化、生態化、個性化、服務化水平,培育新興業態。
要推動依靠大數據的創新能力,成為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從而提升發展質量。
2、要發揮大數據「新動能」作用,推動融合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大數據是推動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的重要手段,大數據通過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貫穿於傳統行業的生產、流通、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生產過程中,大數據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把人從繁雜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以最少的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等要素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在流通領域,大數據具有「跟蹤器」的作用,可以讓消費者和商家隨時隨地知曉產品的位置等信息;
在人才建設方面,大數據具有「助推器」的作用,可以幫助企業選人、用人、培訓等,培養大批研發人員和熟練的技術工人,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
在消費市場,大數據具有「監聽器」的作用,可以對市場加強監測,保護消費者權益,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安心、省心。
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打破資源由低效部門向高效部門配置的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促進區域協調。
要堅持數據開放、市場主導,以數據為紐帶,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培育造就一批領軍企業,不斷完善區域分工,優化空間布局,增強優勢互補,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釋放經濟發展潛力,形成更加高效、均等的新格局,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3、發揮大數據「導航儀」作用,強化精準施策
大數據是精準制定政策和實時監測政策實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大數據可以促使政府決策者樹立大數據思維,藉助大數據手段,提高現代化治理能力。
大數據能讓管理者清楚地知道哪些產業產能落後需要淘汰、哪些產業需要扶持、怎樣充分利用好宏觀調控,以便科學地做出決策,使政府決策由過去的經驗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藉助大數據打造整體政府、開放政府、協同政府、智慧政府,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此外,大數據還有利於建立健全更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通過大數據構建評價體系,對高質量發展政策進行評價,及時調整政策,對高質量發展出現的問題對症下葯。
同時,政府必須進一步提高政務數據開放程度,加強大數據在政府治理中的運用,加大大數據項目的投入,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Ⅱ 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如何選擇
專家預測:未來,文化旅遊的市場空間將有望達到2萬億元。在這個背景下,把文化與旅遊攥成「拳頭」,既抓住了文化與旅遊的內在聯系,又順應了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相融合的規律。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1、聚焦「大融合」,在統籌兼顧上發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提速增效,必須以統籌全局的視野加快推進「三個融合」,充實完善旅遊產業內容、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撬動地方經濟騰飛。
2、規劃「大項目」,在強化支撐上發力。文化旅遊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個個項目的支撐。當前,正從點狀開發、線路統籌向區域聯動轉變,必須通過區域內規劃布局和實施重大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建設在優化結構中的強大引擎作用,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聚集發展,在更大時空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發休閑、體驗和度假型產品。
3、開發「大產品」,在有效供給上發力。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引領消費。當前,我國文化旅遊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旅遊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為此,必須以「用戶為王、體驗至上」為核心,充實完善旅遊產品供給、優化旅遊產品結構,更好地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旅遊消費需求。
Ⅲ 了解江蘇省體育局在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哪些具有特色的政策舉措,並
針對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訴求,主動尋求上海的輻射和溢出支持,如充分利用上海金融業高度發達的優勢,引入更多外部資金支持江蘇的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再如,發揮江蘇產業體系完整、科技成果轉化水平高的特點,主動對接上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理論成果進行消化應用,提升江蘇產業價值鏈全球競爭力。
策應上海總部經濟加速集聚和大虹橋高端CBD在長三角布局的態勢,使蘇州、無錫、南通、鹽城等與上海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城市,能在長三角一體化深度合作的更大格局上獲益。
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加強交流,讓浙江經濟基礎好的互聯網和江蘇發展水平高的物聯網強強聯手,把兩省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尤其是發揮阿里巴巴江蘇總部的更大作用。
在生態綠色發展方面,加快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使之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經濟走廊、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區、宜游宜業宜居示範區,共同打造世界有影響、全國能示範的長三角綠色發展增長極。
(3)推進體育產業融合助力高質量發展擴展閱讀
江蘇以製造業起步,實體經濟見長,但長久以來,江蘇的實體經濟大而不強。十九大後,江蘇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把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目標,為我國經濟升級作出「江蘇貢獻」。
2018年新年剛過,江蘇省提出了「6個高質量」發展要求,多個地市密集出台政策。南通正規劃建設創新社區;揚州出台了知識產權13條新政,以保護創新成果;而無錫、常州等沿江8市正申報創建「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
Ⅳ 運用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說明如何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Ⅳ 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分析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將如何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數據產業的發展,符合新發展理念,切合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線,有利於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推進先進製造業發展,讓大數據產業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促進生產效率提高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Ⅵ 「全域融合」如何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旅遊經濟快速增長,產業格局日趨完善,市場規模品質同步提升,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域旅遊」從提出概念到上升為國家戰略,正是我國旅遊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據統計,過去五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次由8300萬增加到1.3億。2017年中國旅遊總收入為5.4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長15.8%;2017年全年國內和入境旅遊人數超過51億人次,比五年前增長69.1%,年均增長11.1%。
國務院辦公廳的上述《意見》中,重點部署了「推進融合發展,創新產品供給」工作,包括推動旅遊與城鎮化、工業化和商貿業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農業、林業、水利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交通、環保、國土、海洋、氣象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等。融合發展有助於旅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將融合發展戰略用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形成旅遊業發展的「全域融合」思維,推動一定區域以及更大區域內旅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並以旅遊業帶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將是我國旅遊業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提升。
Ⅶ 第十一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推介會的最佳選擇地是哪
10月21日,以“發展非遺游·共享新生活”為主題的黔東南州第十一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推介會在丹寨萬達小鎮舉行。
10月21日,以“發展非遺游·共享新生活”為主題的黔東南州第十一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推介會在丹寨萬達小鎮舉行。黔東南州委書記桑維亮,黔東南州委副書記、州長羅強,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芳,貴州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錫廣,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主任湯越強,黔東南州政協主席文松波,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明、毛有智、劉建新,黔東南州副州長胡國珍,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賀代宏,州政協副主席、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王鎮義,丹寨縣委副書記、縣長徐劉蔚,萬達商管集團首席總裁助理陳洪濤,華僑城集團辦公室總經理、扶貧辦主任賀國鋒出席推介會。
Ⅷ 體育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1、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由外資主導 銷售額穩步增長
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很多是做國際品牌代工起家,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經營品牌和快速發展經銷體系,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都順利把握住了體育運動用品行業發展的第一次掘金時代。
然而,在經歷了快速的外延增長周期後,產品導向的經營模式及粗放式經銷批發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
2011年,隨著1)2008年後奧運熱潮褪去;2)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競爭加劇;3)國內品牌渠道管理粗放、庫存堆積嚴重等原因,整體運動鞋服行業於迎來了寒冬。應收賬款及庫存周轉出現問題,各品牌商不得不關閉大量店鋪,減少開支。
我國自2010年之後國內體育用品品牌的市場份額逐年下降,Nike、adidas兩大巨頭市場份額總和則常年占據我國體育用品行業總體市場份額的30%以上。在安踏、李寧、特步三大本土運動品牌中,安踏是行業里市值最高的公司。
總的來說,我國體育用品行業相繼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目前,9年前的產能過剩危機和隨之而來的行業震盪已暫成過去時,行業進入上升期。
2015-2017年中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總產出逐年增長,2017年總產出達到13509.2億元;2018年國家統計局對體用產業核算分類進行了調整,採用《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9)》,在新的統計分類口徑下,2018年中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總產出為13201億元,根據測算,2019年中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總產出在14200億元左右。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2018年中國體育用品零售商品銷售額逐年增加,2018年中國體育用品零售商品銷售額達到282.02億元。根據測算,2019年中國體育用品零售商品銷售額在326億元左右。
2、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出口遠超進口 進口中鞋類佔比高
2019年全年,中國體育用品行業進出口總額約為202.88億美元,同比增長5.53%;實現貿易順差178.76億美元,同比增長3.72%。其中,進口額為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21.21%;出口額為190.82億美元,同比增長4.67%。
對體育用品行業出口產品進行歸類,可分為運動服、運動鞋、球類、訓練健身器材和其他相關產品。2019年,訓練健身器材出口額為34.30億美元,佔比為17.97%,除其它外所佔份額最高。
對體育用品行業進口產品進行歸類,可分為運動服、運動鞋、球類、訓練健身器材和其他相關產品。2019年,運動鞋進口額為35221.95萬美元,佔比29.21%,除其它外所佔份額最高。
3、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區域集中度高 前七省份佔比高達到70%
截至2020年6月,國內共有體育用品製造相關企業數量為9534家,其中大部分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1411家)、浙江(1177家)、江蘇(1021家)、福建(929家)、上海(853家)、山東(708家)、北京(358家)七個省/市,前七省份產業集中度達到70%左右(按照企業數量)。
結合各省發布的體育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可得出我國2025年體育產業目標為71100億元;其中,福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五省體育規劃目標規模全國居前,分別為10000億元、9000億元、7200億元、6000億元、5000億元。
4、體育用品行業讓位於體育服務業 政策引導行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國家層面對體育服務業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持續推動體育產業結構的改善。例如國務院發布的《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力爭到2022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0%。
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用品行業原本的主導地位逐漸喪失,讓位於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製造業轉而追求高質量發展,推動智能製造、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在體育製造領域應用,預計未來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將保持的30%左右。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進一步優化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製造業及相關產業結構,實施體育服務業精品工程、體育用品製造業創新提升工程和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工程。
另外根據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積極支持體育用品製造業創新發展,採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提升傳統體育用品的質量水平,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綜合上述文件中提出的目標及對於體育用品業的相關敘述,前瞻預計到2025年,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業總產出將超過2萬億元。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