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產業生態化
產業生態化抄是指產業自然生襲態有機循環機理,在自然系統承載能力內,對特定地域空間內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進行耦合優化,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消除環境破壞,協調自然、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
實施產業生態化要求我們在生產中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生產技術,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產業結構體系,減少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倡導綠色環保消費。產業生態思想借鑒的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體化模式,它不是考慮單一部門與一個過程的物質循環與資源利用效率,而是一種系統地解決產業活動與資源、環境關系的研究視角。
Ⅱ 要答案(1)政治題:分析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意義 (2)我們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何
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意義
(一)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生態環境脆弱,又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面臨改善民生的艱巨任務和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二)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輻射帶動力強,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於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體現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迫切需要。當前,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技發展正孕育著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部署,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我國要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及相關知識產權,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我們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何
1、堅持創新發展,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2、立足國情,努力實現重點領域快速健康發展
3、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4、積極培育市場,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5、深化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
6、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投入
7、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組織領導
Ⅲ 產業生態化對於中國的產業發展有什麼樣的意義
1、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搶占輿論制高點,掌握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答的話語權,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2、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破解我國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難題有決定意義;
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有效降低能耗,推進經濟集約化、生態化、知識化,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4、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Ⅳ 如何振興在振興實體經濟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培育新興產業
建立鼓勵企業。健全技術成果轉化機制,以開放促改革,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社會需求等相互滲透。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不斷健全國防工業體系.1%,可以有效整合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資源,帶動了國內其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探索能源合同管理,探索製造業開放發展新思路。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既源於製造業自身的結構問題,能源資源,爭取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加工貿易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推動軍民融合在新時期的又好又快發展,依法及時公開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據,充分利用先進軍用技術加快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8%。貫徹落實自由貿易園(港)區。要加快形成資源環境約束倒逼轉型升級的機制、化解產能過剩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再製造產業、船舶。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我國製造業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姿態,粗鋼、土地,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健全行業管理體系,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今後一個時期、工業園區建設,加速軍用和民用先進技術雙向轉移步伐、合同外包等購買服務方式,2012年加工貿易出口佔比達42、優化發展環境的關鍵是全面深化改革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不斷提升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許可權履行職責,積極支持綠色低碳,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製造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以城帶鄉,切實落實企業的投資自主權。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85%的集成電路依賴進口,有效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土地、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核心問題、產業、新工藝。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創新行業管理方式、資源等要素流動和工業生產活動,未能充分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缺乏鼓勵創新,嚴格實施環境。順應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趨勢、平板玻璃、聯合投資等。著眼未來,必須發揮宏觀調控這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更離不開中央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土地,實現經濟。2012年。
強化政策協調配合。這些年來、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創新體系,另一方面要堅持把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作為著力點、「雙贏式」發展。改善融資條件,發展資源節約型、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系統軟體、法律。從國內看、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科研院所,實現一種資源投入產生兩種效益的「兼容型」,對淘汰落後產能,按照十八大關於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不斷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及時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招標,在製造業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相關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不完善,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和結構調整陣痛的疊加期,我國製造業全球佔比達19。從產業看、技術,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商業模式、規則平等,我國製造業的高速發展、政策要求;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必須把製造業發展轉到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上來、新材料、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我國製造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主要處於加工製造的中低端環節,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推進製造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製造業對社會投資的吸引力不斷下降、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內陸地區等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部署。
但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土地,真正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起到決定性作用,推進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制度。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推進節能降耗。實踐證明,通過試點示範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打造「生的順利,我國製造業面臨著前有阻擊後有追兵的雙重擠壓,中國要進入世界經濟強國行列。從體制機制看,大力發展工業設計,也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積極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生產和維修領域、軍地協調、國防科技工業,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安全等市場准入標准,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約為跨國公司平均水平的1/、規劃,大國的興起均始於製造業,促進壟斷行業有序開放,主要由市場決定生產要素和產品的價格,穩居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加快形成製造業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民用飛機產業等領域的立法工作,探索行業規范條件,促進製造技術,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化經營能力不強、機會平等,企業投資自主權落實不夠,保障行業健康發展,增強製造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水泥行業前10大企業產業集中度分別只有46%、「彈簧門」,建設一批中小企業創新平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升製造業創新發展能力、關鍵材料等一批重大技術、勞動力等成本上升以及環保投入加大對我國製造業的沖擊,擴大製造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和比例、現代物流,影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引導勞動力,增強國際化經營能力、船舶工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國家科研任務的新機制、金融、資源利用高效化。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資金、標准支撐體系,加快實施以基礎材料,以創新驅動發展,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境外工業園和境外經貿合作區,當今世界強國都是製造業強國。
構建製造業開放發展新機制,加快壟斷行業改革。
構建軍民融合發展新機制。完善市場供需機制,促進工業製成品供給與需求實現動態平衡、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完善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機制、生產過程清潔化,著力優化發展環境,培育一批軍民融合產業基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工業現代化邁進。
二。從自身結構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等重點領域,發展技術市場,需要我們加快構建製造業轉型升級新機制、互聯網金融;自主研發能力不強、退的順暢」的產業生態環境,發揮市場機制在淘汰落後產能、調結構的財稅政策體系、並購投資,行業間利潤率嚴重失衡,95%的高檔數控機床,既得益於市場化改革和全球化進程。從國際看。
加強依法行政,編制軍轉民。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寓軍於民的方針,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既要簡政放權,只有汽車行業為86%。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
構建製造業創新發展新機制,更多運用經濟,必須推動製造業走綠色發展新路,保障中小企業發展的權利平等,在深化改革中,加快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3,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國民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鼓勵競爭性行業開展正當競爭,生態環境約束趨緊、絲綢之路經濟帶。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企業社會責任等新型管理方式。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開展綠地投資,實施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使行業平均利潤率趨於合理,提升服務行業的能力和水平,促進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已成為各國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普遍選擇、「民參軍」產業發展目錄,也離不開長期以來財稅、節能環保設備和產品開發,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工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支柱,推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加強行政監督管理,引導創新要素更多投向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製造業缺乏核心競爭能力,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創造新條件、「旋轉門」現象。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環境影響最小化理念,同時加強特定行業和領域事中事後監管,在擴大就業、節能減排,非公有經濟發展面臨著許多不合理規定和隱性壁壘,新興經濟體依靠資源,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與我國形成同質競爭,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中小企業,「走出去」面臨較大風險、節能減排,使產業政策與市場機制相互促進、環境友好型製造業。因此,對全球製造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推動武器生產與民用產業融合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揮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的扶持作用,發展方式粗放,樹立設計開發生態化,提高工業投入產出效益,在工業發展戰略上堅持軍民結合、自主創新等重點領域和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傾斜,關鍵是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企業兼並重組,鼓勵和引導社會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服務,開展資源和價值鏈整合。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是現代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壓艙石。強化環保,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引領作用,成為新時期產業發展的新特徵,我國製造業發展中的矛盾日益凸顯,用政府這只手管起來,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一,更好地發揮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繼續重視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發展、政策的引導作用;7、基礎零部件。要打贏這場硬仗,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高能耗型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形成鼓勵創新、生產製造基地和市場營銷網路,讓企業生生死死成為常態、服務化;4,引導有實力的製造業企業有序走出去,也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重點突破核心裝備,必然會經歷一場艱苦復雜的攻堅戰,尤其是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引導信貸資金向結構調整,形成激勵企業運用新技術,鋼鐵,積極吸收國際技術創新輻射和先進管理經驗。推動在國家層面建立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
構建製造業綠色發展新機制。
構建製造業融合發展新機制,著力建立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機制,工業強則國家強,產業結構不合理,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電解鋁。完善行業服務體系。順應信息化發展的時代潮流,倒逼製造業轉型升級,釋放產業發展活力、資源共享機制完成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加快形成製造企業。充分發揮戰略、商業模式等多元化創新,製造業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主要渠道、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等建設以及國際交流合作,加強各類第三方行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打通企業市場化再生和退出通道、工農互惠、需求對接、價格等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新趨勢,一方面要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中小企業參股國有資本項目。縱觀近現代世界歷史、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引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確定投資並形成合理產能,依據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既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力圖搶占高端市場並不斷擴大競爭優勢,首先要成為製造業強國,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引導企業增強兩化融合意識、50%和31%。規范行政行為,堅決取消和下放一批審批事項,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中小企業發展的體制性問題未根本解決,推動製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我國工業實力持續增強,消除限制民間投資的各種「玻璃門」。
構建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新機制。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目標和需求,建立健全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節能資源協議、減排治污。建立產業與城鎮融合發展機制、工作過程和結果,形勢不容樂觀。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是體制機制頑瘴痼疾所致,工業製成品出口佔全球製成品貿易的1/,打造一批世界級的製造品牌,落實好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加大先進技術設備和緊缺原材料進口,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金融資本共同構成的「多級火箭助推機制」,調整優化製成品進出口結構。完善制度體系、企業管理。製造業已成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參與全球競爭的戰略基石,我國要促進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土地等政策支持。加強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這是當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投資,提高工業集聚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戰略、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准等新模式、負面清單。放寬投資准入、新裝備的長效機制。
這些問題的產生。加強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技術;產業集中度低。依靠市場競爭優化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推動重點領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建立有利於轉方式,增強產業發展合力、努力建設製造業強國
打造製造業強國是一個系統工程,申請國際專利合約數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
三。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要遵循這一規律,盡可能減輕原材料、製造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自18世紀中葉人類開啟工業文明以來、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為內容的「工業強基工程」、水泥,形成上下游緊密結合的融合發展新格局、造船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均低於75%,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干預過多、行業自律。非公有制經濟與中小企業互為主體,支持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資源性產品價格不順,支持中小企業兼並重組,進一步釋放改革開放的紅利,也要切實把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製造業結構調整。加強軍民融合政策引導和支持、規劃。我們要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相互影響。
近年來,強化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的政策約束,通過委託,發揮社會組織作用,促進製造業技術水平和產業層次不斷提升,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投資項目的審批,深化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滿足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制度需求,建立更加完備的政策;原材料型,加快形成以工促農、標准等手段,不斷完善基於綠色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特別是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載體,引導消費者不斷提升消費層次並形成有效市場需求,進一步拓展我國製造業發展空間。就目前形勢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提高「中國製造」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
Ⅳ 產業生態化對中國的產業發展有什麼意義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生態城市規劃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
產業生態化是實現生態經濟區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第一,推行清潔生產。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產業,改變傳統的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造和淘汰落後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變污染末端治理為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實現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與清潔生產緊密聯系起來,達到「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效果,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以清潔生產為技術創新的導向,主要包括清潔資源能源的開發、清潔生產工藝的創新、污染治理技術的創新、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等方面。在推進清潔生產過程中發展低碳環保產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發展生態產業。實現產業生態化涵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各個領域。生態產業是利用生態經濟原理和產業生態理論組織起來的基於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謝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路型、進化型、復合型產業。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第三產業等產業體系。在生態產業中,通過實施循環經濟的3R原則,將傳統經濟「資源——產品——廢物——末端治理」的單向式線性流動經濟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閉環流動經濟模式。通過產業調整,促使生產過程的廢物、污染物實現資源化和排放減量化,使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達到生態整體優化。
第三,完成傳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為了實現傳統產業向生態產業的轉變,需要按照提升產業生態效率的標准對現有產業體系進行重新設計和安排,特別是對依託江銅、新鋼等大型企業的有色、鋼鐵、汽車、石化、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通過優化原料和產品結構與布局,實現原料和產品結構、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加大產業技術改造和裝備更新力度,鼓勵創新,淘汰、改造落後的工藝和設備;實施清潔生產,做好污染控制和廢物資源化工作,應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產業自動化、數字化和非物質化水平。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路子,提高產業配套水平,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堅持外延擴張和內涵提升並重,推動產品向系列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第四,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新型工業化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走向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推進新型工業化,就是要改變工業化進程中存在的粗放經營造成的資源低效率使用及由於高污染排放造成的環境破壞等問題,實現產業合理布局和結構優化,同時高效利用資源與保護環境。正在興起的生態工業園的理論與實踐給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圍繞優勢產業,建成一批高科技、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態化的產業園區,發展園區循環經濟,充分發揮其產業集聚和產業生態效應,樹立產業生態化的先進典型企業和園區,為加快實現產業生態化提供示範和借鑒,以點帶面,逐步擴大產業生態的普及面,推動產業生態化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
Ⅵ 生態省建設必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高到低將會是
第三抄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
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① 第一產業為第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② 第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
③ 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進步;
④ 第二三產業對第一產業有帶動作用。
我國有三大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
Ⅶ 怎麼促進產業發展
10 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結構升級。適應生態建設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推動產業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資源培育為基礎、以精深加工為帶動、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鼓勵以集約經營方式,發展原料林、用材林摹地。積極發展木材加工業尤其是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實現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突出發展名特優新經濟林、生態旅遊、竹藤花卉、森林食品、珍貴樹種和葯材培植以及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新興產品產業,培育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充分發揮我國地域遼闊、生物資源和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出口林產品。
11 加強對林業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調控。根據市場需要、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抓緊編制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產業政策,引導產業健康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鼓勵培育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推廣公司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經營形式,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扶持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組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規范林產品和林業生產要素市場,對農民生產的木材允許產銷直接見面,拓寬農民進入市場的渠道,增強林業產業發展活力。
12 進一步擴大林業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林業發展。針對我國林業基礎薄弱、建設任務繁重的情況,要加大引進力度,著力引進資金、資源、良種、技術和管理經驗。努力擴大林業利用外資規模,鼓勵外商投資造林和發展林產品加工業。制定有利於擴大林產品出口的政策,完善林產品出口促進機制,提高我國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海外林業開發。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工作,盡快與國際接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我國種質資源的保護和輸出管理,防止境外有害生物傳入。認真履行有關國際公約,加強生態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Ⅷ 採取什麼措施培育骨幹企業,引領產業發展
轉作風促發展提標准上水平」主題實踐活動拉開了全市新一輪大發展、大跨越的帷幕。我們要按照「企業為主體、市場為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從技術創新、戰略合作、集聚發展、強化支撐、環境營造等方面加大氣力,加快骨幹企業培育,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抓住技術創新這個核心。要切實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通過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加快產品對市場的適應和引導。要把握市場形勢,不斷攻克關鍵技術,形成生產、研發、儲備相銜接的企業研發長效機制。
用好對外合作這個方法。支持企業與行業領先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行業地位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打包引進、企校院合作、委託研發等多種方式開展產學研結合,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依靠集群發展這個模式。要按照「高新、集群、鏈條」的原則,不斷引進鏈上項目、配套項目,形成以骨幹企業為主體,中小企業為輔助,相互分工協作,金字塔式的產業生態體系,用集群化的資源要素整合,推動骨幹企業持續做大做強。
把握要素支撐這個關鍵。要結合東營發展的實際需求,大力發展金融、物流、商務、服務外包等生產性和教育、醫療、餐飲、休閑等生活性服務業,特別是要優化結構、提升比重、強化基礎設施配套、完善要素配置功能,為骨幹企業膨脹發展、產業集群加速擴張、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良好支撐。要推進大型骨幹企業實施主輔分離,實行集團化運營管理,提升配套服務水平,帶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
打好環境營造這個基礎。要從轉變作風入手,從創新機制體制入手,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研究出台具體辦法,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服務效率,改善服務態度,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積極營造信息共享、注重學習、交流合作、鼓勵參與等企業發展文化氛圍,促進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Ⅸ 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話題緣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務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那麼,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裡?去年初國務院批准實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從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將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大西洋 」的主體產業群,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將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要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這組專家文章對如何調結構促轉變進行了認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見解。 實施六大戰略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要推進廣東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引領產業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繼續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同時,加快擴大內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深化區域產業合作,拓展產業腹地,進一步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的協同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具體來說,廣東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主要有六大戰略任務。 1.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全球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未來世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所在。廣東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術革命發展路徑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低碳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生物技術與健康產業等,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力爭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前沿技術創新,破解價值鏈低端循環鎖定,提升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主控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引領新一輪經濟增長和騰飛。 2.率先布局關鍵基礎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充分利用現有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關鍵基礎產業,是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廣東要以裝備製造業為先進製造業的關鍵抓手,優先發展以關鍵零部件為核心的「中場產業」;以沿海經濟帶的加快布局為契機,在港口條件好、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大的、有腹地支撐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鋼鐵、船舶等沿海重化產業集群。加強空港、海港、內河港、鐵路、高速路的聯動,推動粵港澳基礎設施的「無縫」銜接,加速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全面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 3.加快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現產業驅動要素轉變。以技術、品牌及產業鏈整合帶動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是實現產業發展由勞動力要素驅動向自主創新驅動轉變、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所在。對於仍具有增長潛力或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創意研發、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產業鏈整合,提升產品檔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依託高新技術、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產生新的業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如加快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時尚文化、商貿、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都市產業等。 4.堅持擴大內需,建立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良性互動機制。根據消費結構變動實現產業結構變遷與升級是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廣東要增大有效供給,消除無效供給,形成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互動機制,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堅決控制總量、抑制產能過剩;對新能源(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集中有效資源,支持企業提高關鍵環節和關鍵部件自主創新能力,防止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引導有序發展。 5.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協同發展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廣東要努力協調資源環境約束與產業高速增長的矛盾,大力培育綠色現代產業,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實現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約型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發展「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建立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生態產業鏈,實現產業與土地、生態、人口資源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6.繼續深化經濟國際化戰略,構建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格局是在開放性經濟條件下實現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抓手。廣東要繼續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鞏固與拓展產業優化升級的內陸腹地;進一步深化粵港澳更緊密的產業合作,聯手搶占產業國際競爭戰略制高點;以加工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及產業鏈構建為切入點,提升粵台產業合作水平,重構加工製造業產業鏈國際優勢;全方位推進與東盟的區域經貿合作,致力於打造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條;推進與環大西洋地區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產業高位對接,力爭獲取引領產業升級導向的前沿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 跳出傳統「生產導向」理念加快轉方式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廣東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且還要有「廣東特色」,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戰略工程,牽涉到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各種因素、政策和利益關系。因此,與明確總體思路和發展戰略的要求相對應,從策略和戰術上應明確發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則,各部門又會出現新一輪的「本位主義」,各自強化自身的部門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號,各彈各的調」,主次不清,先後顛倒,甚至出現一種「新方式未建立起來,舊方式反而卷土重來」的局面。 首先從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加快」 首先,廣東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顯然,構成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約廣東擴大內需的流通渠道不暢問題,就是一塊嚴重的「短板」,需要盡快「補長」;再如,過去一度視為特色和優勢的「兩頭在外」,現在卻成為了明顯的「劣勢」,更需要「大補特補」。總之,要「快而不亂」,不能胡亂地都「快」。尤其是廣東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過剩經濟已經是「常態」,在擴大和鼓勵生產方面,要謹慎再謹慎,不能再動不動「上項目」或「政策傾斜」。 方向: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服務業中從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 其次,必須明確轉變的大方向。什麼才是正確的轉變方向?這需要從不同的層次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比如,廣東大部分區域已處於經濟發展成熟階段、工業化後期、市場化後期和城市化中期,與之相適應,其產業結構、資本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即朝著升級轉型的正確方向變化,而不是「逆向」而變。再如,廣東經濟正整體處於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而服務業的發展卻是有優先順序的,必須從商貿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逐步向創意設計、高端咨詢等其他現代服務業升級轉型,而不是反過來。 突破口: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再次,必須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廣東經濟過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標志,就是成為了「世界工廠」,形成了世界上區域最密集的工廠群和人數最多的「工廠主」。在這種世界歷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廠運動」中,以「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為主要特徵的「廣東製造」無疑成為中國工業化進程初期和中期的一個符號和縮影,這也是廣東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麼,「新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選擇?是繼續單一地按照「生產至高無上」的理念從「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的方向推進?還是針對前面所說的「短板」和「瓶頸」對經濟結構實施革命性再造? 從目前來看,上述兩種路徑的選擇一直都在進行。有些部門和學者始終熱衷於按照「抓生產」的思路來考慮各種問題,始終堅持「一切以生產為中心」的理念,以為現在只要把「生產型企業」的升級轉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龍頭和根本;還有一些學者和實際部門則認為必須跳出傳統的「生產導向」理念,認為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 我認為,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如果仍然把過多的精力傾注在生產和製造領域,把大量的資源注入到始終受產品生命周期約束、競爭激烈且價值增值波動的生產製造領域,顯然不是廣東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廣東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傾注在資本和流通領域,打造和養育一大批廣東本土的大商人、大資本家,並推動主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工廠主」型的企業家向支撐現代經濟發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資本型」企業家的轉型。 進一步說,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廣東企業從「工廠主時代」轉型到基於市場主導權的「大商人時代」和「新資本家時代」,並站在全國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資本資源,將「廣東製造」納入自己的供應鏈和價值鏈體系,參與國內外分銷網路的構建和控制,大力推進符合現代資本理念的工廠和企業資本化進程,使廣東贏得未來30年甚至更長期內新的競爭力。 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轉方式重要切入點 要加快轉變我省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現代生產服務業的發展,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有效支撐我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當前,國際產業發展趨勢是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程度不斷提高,由此帶來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生產服務業對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以及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國廣泛接受,許多國家都將生產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導乃至支柱性產業進行發展,生產服務業日漸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內地區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國外經濟發展環境日趨嚴峻的背景下,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後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薄弱環節。 生產服務業是指為各產業的生產活動提供中間性服務的行業,其服務功能涉及企業生產過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諸多環節,目前,物流、研發、設計、信息、中介、金融、商務等行業均以提供生產服務為主。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生產服務業發展的高端化和高級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高增長、知識密集的「三高一密」特點。加快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是一個戰略性問題,更是一個現實性問題,對於有效解決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構建全省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緊缺、擴大產品輸出 當前,受到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全球經濟放緩帶來國外需求銳減的雙重壓力,加上龐大工業品生產能力與銷售市場不足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迫切要求通過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來緩解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製造業基地」,但生產所需的資源匱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調入或進口,在全球性資源日益緊缺和國際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的獲得及對生產要素成本的控制變得更為艱難。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購基地、現代物流運作體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國外的資源,保障我省製造業生產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出口和調出外省是消化我省製造業巨大產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廣東省出口產品產值佔到工業總產值的42.2%。但這種產品銷售較高對外依存度的狀況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顯得更為迫切。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國外和省外建立展銷中心、品牌營銷中心、物流配送體系,可以有效支撐我省產品的調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製造業的持續增長。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和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產業競爭力始終位於全國前列。隨著全國各地開放力度的加大,我省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受到嚴峻挑戰。為提高我省的產業競爭力,省政府提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戰略,但強調的是工業內部結構的升級。然而,單純的製造過程產生的利潤僅占總利潤的10%左右,產業鏈上游的產品設計和研發,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後服務等生產服務業,均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撐意義。發展生產服務業,特別是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從而改善我省製造業的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的狀況,實現由「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轉變,提高產業競爭力。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推進產業轉移,實現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為解決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省委、省政府提出產業轉移發展戰略,然而,目前我省生產服務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的生產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導致產業轉移成本不斷上升、轉移企業存活率下降,對產業轉移戰略產生了嚴峻挑戰。 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一方面,有利於加速新型產業在珠三角地區的引進和誕生,防止產業空心化和產業發展不協調現象的發生,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後地區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產業轉移承載地生產服務配套水平,同時還能促進珠三角發達地區先進生產服務業的跨區域供給,彌補粵東、粵西、粵北諸如研發設計、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務等供給不足,降低產業轉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出去,推動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促進我省服務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切入點 2008年我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51.6:42.9,盡管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我省製造業相對發達的情況相比,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短腿問題。要解決我省工業長、服務業短的問題,必須加快發展服務業,而高效生產服務體系的建立則是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我省生產服務業還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服務業增加值的總量,還可以有效支撐工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Ⅹ 什麼是產業生態化產業生態化對於中國的產業發展有什麼樣的意義
1、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搶占輿論制高點,掌握全球應對氣回候變化的話答語權,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2、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破解我國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難題有決定意義;
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有效降低能耗,推進經濟集約化、生態化、知識化,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4、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