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宿遷的十年變化
1996年,地級宿遷市成立。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大力宏揚"團結奮進、敢試敢闖、務實苦幹、自立自強"的宿遷精神,艱苦創業,銳意改革,奮力拚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十年艱苦創業使宿遷快速崛起,十年改革創新為宿遷增添了無限活力,十年規劃建設使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十年基本經驗啟示著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宿遷的新征程。
一、建市十年的主要成就
1、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十年來,全市上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市經濟發展保持強勁勢頭。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6.9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遞增12.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9.02億元,年遞增5.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4.14億元,年遞增16.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3.79億元,年遞增14.8%。二、三產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比GDP增速分別高4.0個和2.5個百分點。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70元,年遞增12.0%。
2005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25.85億元,年遞增14.4%。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8億元,年遞增16.8%。200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29.36億元,是1996的4.4倍。其中居民儲蓄155.30億元,是1996年的3.9倍。
2、經濟結構趨向優化。建市以來,全市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1996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47.8:30.8:21.4,呈"一二三"產業結構,當時農業是宿遷國民經濟的主體產業。經過十年的發展,宿遷已由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快速演變。2005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25.6:45.0:29.4,呈"二三一"結構,農業退居末位,第二產業成長為國民經濟的主體產業。就業結構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發生了變化,總的表現出"一產下降、二三產業上升"的格局。全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由1996年的155.48萬人減少到2005年的111.49萬人,佔全市比重由63.8%下降到41.6%;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由1996年的39.7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71.76萬人,佔全市比重由16.3%上升到26.8%;第三產業從員人員由1996年的48.4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84.43萬人,佔全市比重由19.9%上升到31.6%。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總量迅速擴張,私營個體經濟所佔比重不斷提高。2005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237.97億元,是1996年的7.9倍,年遞增(現價)25.7%。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值的比重達61.5%,比1996年提高37.2個百分點。全市擁有私營企業13761戶,個體工商戶83854戶,分別是1997年的9.9倍和2.2倍。實現私營個體經濟入庫稅收8.27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32.0%,比1996年大幅度提高。宿遷經濟已由公有制為主發展成為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民營經濟佔主體的全新格局。
3、工業化進程加快。宿遷"九五"實施"主體突破"戰略,"十五"實施"工業突破"戰略,使宿遷的工業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1年以前,全市第二產業發展速度慢於第三產業,但遠快於第一產業,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2002年實現了二產超一產的歷史性突破,之後,第二產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佔全市GDP的比重從1996年的30.8%上升到2005年的45.0%,奠定了第二產業在宿遷經濟中的主體地位。2004年,又實現了三產、工業雙超一產的歷史性突破。2005年,全市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25.16億元,十年來年遞增14.8%,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32.3%,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的工業化進程。
支柱產業發展較快。"九五"期間,全市以釀酒、紡織、建材、農用化工等四大支柱產業為重點。"十五"期間,市委市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型和成本低廉型產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木材加工、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玻璃建材、化工醫葯五大支柱產業。2005年,全市五大支柱產業實現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1.3%。其中,木材加工、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玻璃建材、化工醫葯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2.98億元、16.35億元、9.85億元、2.68億元和4.36億元,分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2.8%、28.8%、17.3%、4.7%和7.7%。
4、開發區發展勢頭強勁。一方面按照"提升功能、強化特色、降低成本、增加實力"的總體要求,全市大力度推進開發區的基礎建設,另一方面隨著招商引資項目的快速增加以及進區投產企業的效益不斷顯現,有力地推動了開發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全市8個開發區(工業園)始終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對全市經濟的貢獻日益突出,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新亮點。2005年末,全市開發區進區項目1868個,其中已投產項目1048個,外資及港澳台資項目98個;累計完成總投入203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入64億元,進區企業固定資產總投入139億元;累計合同利用資金560億元,實際到帳資金134億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資4.8億美元,實際到帳1.3億美元;累計實現業務總收入173億元,工業總產值166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58億元,財政收入7.1億元,自營出口總額2.2億美元,吸收從業人員10.5萬人。
5、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建市以來,全市按照"強農富民"的發展戰略,著力解決"三農"問題,農業經濟實現穩步發展。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99.02億元,年遞增5.5%。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開展了以培育農村市場主體為核心的"八大創建"活動,全市省級以上龍頭共16家,實現銷售32億元。建立了種植基地119萬畝,水產養殖基地6萬畝,帶動農戶34萬戶。林業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末,全市楊樹成片林面積165萬畝,其中速生豐產林達9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約1000萬立方米。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木材加工企業達到220個,總資產15.0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2.7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2%,木材加工業已成為全市重要的支柱產業。各項惠農政策得到較好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相繼出台了相關惠農政策,農村"一免三補"政策得到較好貫徹落實。2005年八千多萬元的糧食直補資金及時發放到位,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發放辦法進一步規范。農村低保工作進展順利,年人均純收入不足720元的3.9萬農戶、12.9萬農民全部納入低保范圍。農村教育、醫療狀況繼續得到改善,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已經啟動,以"大病統籌"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初步建立,農村"上學難、看病貴"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
6、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建市以來,全市上下緊緊抓住新建市的機遇,大力實施"基礎先行"和"城鎮帶動"戰略,舉全社會之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設。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十年來,全市累計固定資產投資1065.45億元,年遞增31.0%。2005年城市化率32.5%,比1996年提高22.4個百分點。中心城市規劃區面積擴大到2108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1.7倍。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220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6.6倍。市區道路里程達500公里,為建市之初的7倍。交通建設成效顯著。2005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6560公里,其中高等級公里208公里。新長鐵路客運已順利開通。
小城鎮建設趨向規范。建市以來,全市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力度,逐步做到用新的理念規劃設計,用新的機制開發建設,用新的體制管理經營。2005底,全市鄉鎮全部完成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小城鎮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全市涌現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新型小城鎮,成為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郵電通信業發展迅速。建市以來,全市郵電、通信業得到長足發展,"網通"、"鐵通"、"衛通"紛紛在宿遷布點,打通了宿遷與外界的數字通道。2005年末全市電話用戶已達108.28萬戶,是1996年的10.6倍。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7.97萬戶,而建市初宿遷幾乎為零。
7、城鄉市場逐步繁榮。建市以來,宿遷大力推進市場建設,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完善市場體系,優化市場結構。2005年末,全市共有現貨交易市場346個。其中綜合性市場260個,農副產品市場37個,工業品市場20個,生產資料市場23個,生產要素市場6個。特別是近年來,以"蘇果"、"華聯"、"華誠"為代表的一批超市佔領城鄉市場,各種專賣店在市區不斷涌現,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競爭及少流通環節的商品流通新格局。200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9.6億元,十年來年遞增10.6%。
8、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建市以來,宿遷全方位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努力擴大對外出口。2005年,全市進出口總額1.53億美元,是1996年的8.1倍,年遞增26.1%。利用外資規模迅速擴大。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300萬美元,年遞增16.0%。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實現迅猛發展。全市完成外經營業額2109萬美元,年遞增63.0%。全市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5年,全市共引進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開工工業項目323個,計劃總投資120.6億元。竣工項目固定資產投資29.5億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項目118個,5000萬元上項目10個。
9、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建市以來,全市積極實施"強農富民"戰略,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1997年實現了以鄉鎮為單位脫貧,2000年實現了以縣為單位總體達小康目標。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2元,是1996年的2.4倍,年遞增10.5%;農民人均純收入3839元,是1996年的1.9倍,年遞增7.6%。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939元,是1996年的2.1倍,年遞增8.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628元,是1996年的1.8倍,年遞增7.0%。
10、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建市以來,全市積極探索社會事業發展的新路徑,創新體制、機制、制度,教育、衛生、科技等社會事業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教育工作按照"一保三放開"的總體要求,堅持多元化投入,走出了一條具有宿遷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高等教育實現"零"的突破。宿遷學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在校生已超過1.2萬人,其中本科生超過1萬人。全市大力實施"六有"和"校校通"工程,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六有"工程共投入3.5億元,實現了農村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美的環境在學校的願景。全面完成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優質教育資源惠及面進一步擴大。2005年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88.5%,比上年提高8.3個百分點,位居蘇北第一。全市各類普通高校錄取18423人,創歷史新高。民辦教育不斷壯大。2005年全市累計引進民間教育投入16億元,民辦教育機構達到973所,在校生29.6萬人,佔全市在校生總數的26.5%。
公共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建設加快。2005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68個,比1996年增加401個。衛生技術人員9039人,比1996年增加513人。市人民醫院順利通過三級醫院驗收,改變了宿遷無三級醫院的歷史。積極實施"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共籌集1.1億元資金為農民看病作保障,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8%。
科技事業取得較好成績。建市以來,全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含量顯著提升。2005年,全市共獲批各類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28項,獲批科技經費3023萬元,完成專利申報179件,新增省、市高新技術企業26家,高新技術產品64個,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穩步發展。2005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4.5‰,比1996年下降1.84個千分點;計劃生育率93.5%,比2000年提高7.0個百分點。
其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群眾文化趨向活躍,體育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績。
十年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為"十一五"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宿遷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壓力。面對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宿遷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同時宿遷擁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較低,嚴重影響了宿遷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尚未根本扭轉。2005年宿遷農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仍比全省高17.6個百分點。服務業仍以傳統行業為主,新興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較小,不利於全市經濟的協調發展。三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徵更趨明顯。"九五"時期,宿遷二產比一產的增加值增速高7.1個百分點,"十五"時期擴大到13.1個百分點;"九五"時期,宿遷三產比一產的增加值增速高7.2個百分點,"十五"時期擴大到10.1個百分點;"九五"時期,宿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相同,但到"十五"時期城鎮快於農村3.9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與農村經濟的滯後形成了較大反差,不利於全市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更不利於建設和諧社會。
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
1、確立科學的發展戰略,牢牢把握住前進的方向。建市初,按照全省的戰略部署和宿遷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市委市政府確立了"五四三二一"發展思路。其中實施五大戰略:即"強農富民、工業突破、城鎮帶動、全面開放、科教興市";實現四大目標:即"改革開放大突破、經濟結構大調整、中心城市大推進、區域發展大跨越";調整三大結構:即"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所有制結構、調整城鄉結構";提高兩大收入:即提高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建設一座城市:即舉社會之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十年來,全市人民在五大戰略的指引下,突出重點,奮力拚搏,確保經濟和社會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2、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充分利用外部生產要素。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務,作為宿遷突破的主抓手,作為擴充總量的主渠道,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打通對外通道。目前,宿遷已初步建成四通八達的高等級公路網路,特別是市區對外道路十分通暢。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卓有成效,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得到緩解。二是以強化服務為中心,不斷改善投資軟環境。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進一步規范了政府行為,壓縮了收費項目,成立了招商引資服務中心,採用一站式服務,一個窗口對外,大大減化了辦事手續,改善了投資軟環境。三是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富集外來生產要素。各地區、各部門都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強力推進,強行入軌,取得了較好成績,有效地擴大了經濟總量。
3、堅持改革不動搖,不斷創新發展的新思路。改革創新是破除發展障礙的有效手段,全市抓住全省唯一經濟社會綜合改革試點市的機遇,從宿遷實際出發,堅持敢試敢闖,敢於突破,有力地推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一是加快推進改革。按照市場化的要求,用改革的辦法不斷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堅持用新思路、新辦法發展經濟,不斷化解前進中的困難和矛盾。二是堅持重點突破。工業興,則全市興,"工業突破"是全市振興的關鍵。十年來,全市上下把"主體突破"和"工業突破"作為發展經濟的首要任務常抓不懈,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促進工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一些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深化改革、加強管理、開發市場等,生產經營重新煥發生機。三是堅持"三化"化"三農"。堅持把提高農村生產力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不斷破除"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來化解"三農"問題。圍繞"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
4、堅持三大需求同步啟動,保持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拉動力。一是加大投資力度。全市上下採取多種措施,加大投資力度,努力擴大投資規模。十年來,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累計達1065.45億元,有力推動了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二是積極啟動和擴大消費。全市大力推進市場建設,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完善市場功能,優化市場結構,新建了一批具有引導示範作用的市場和商場,對市民的消費觀念進行必要的引導,使居民逐步改變了傳統的消費方式,拓展了消費領域,促進了全市消費穩定增長。"十五"期間,全市消費品零售年遞增11.9%,比"九五"期間快2.6個百分點。三是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抓住世界經濟貿易形勢好轉的有利時機,拓展出口市場,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十年來,全市外貿出口、實際利用外資、外經營業額都保持了較高增速。
5、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針對宿遷實際,全市把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私營個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保證總體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2005年末,全市私營個體經濟入庫稅收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32.0%,比"九五"末提高10.8個百分點。全市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達8.39萬戶和1.38萬戶,分別是1996年的9.9倍和2.2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
三、"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議
"十一五"期間,宿遷經濟社會發展既面臨新的機遇,也有新的挑戰。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和重組步伐加快,全球經濟處於緩和增長態勢。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繼續加大對宿遷的扶持力度,這是宿遷必須緊緊抓住的難得機遇。
1、以發展總攬全局。全市上下要以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宿遷為總目標,把加快發展作為主題,把招商引資作為主抓手,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主動力,把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只有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新的起點上努力工作,強力推進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宿遷才能在"十一五"再創新的輝煌。
2、以改革增添活力。宿遷因改革而得益。要抓住省確定宿遷為全省唯一綜合改革試點市的機遇,在深化完善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改革的同時,在經濟體制、機制、動力等方面繼續探索改革的新舉措。要在工業化進程中探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途徑,在城市化進程中解決入城入市門檻,在推進發展中創新發展環境,在轉變政府職能中提高工作效率。要以改革添活力,以改革增動力,以改革促創新,讓改革在新一輪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推進新型工業化。工業化是宿遷今後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避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老路,注重以科技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來推進工業化進程,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4、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市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宿遷的中心城市和縣城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帶動作用日益明顯。要保持城市化與工業化同步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的格局。要加快中心城市、縣城和中心鎮的發展,盡快解除進城人口在就業、入學等方面的限制,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要為進城人口營造公平舒心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城鄉平等。要解決居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營造寬松的創業投資和公平競爭的環境。要培育壯大城市產業體系,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城入市,以積累財富、吸納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真正發揮城市經濟的龍頭帶動作用。
5、大力突破外向型經濟。利用好外部資源、資金是發展宿遷經濟社會的一條重要途徑。要緊緊抓住招商引資這一重要舉措,推進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要抓住和蘇州共建工業園的機遇,利用蘇州外資實力雄厚、對外開放度高的優勢,把共建工業園建成出口加工區、外資集中區和對外開放先導區,從而突破宿遷利用外資不高、對外經濟發展不快的局面,在經濟國際化進程中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B. 健康產業未來發展趨勢怎麼樣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大健康產業發展前景很好,近幾年呈現蓬勃發展的勢態。預計到2020年國內大健康產業的產值規模有望佔到GDP總值的11%左右。目前,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為2.12億,到2050年將達到4.8億,老齡化水平為15.5%。老人數越多對健康需求、關注、迫切度越高,這也是健康產業飛速發展的一個原因。
C. 健康產業的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健康產品的總需求急劇增加。以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為先導,涵蓋醫療衛生、營養保健、健身休閑等健康服務功能的健康產業成為21世紀引導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產業。在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已經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健康行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5%,而在我國,健康產業僅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4%~5%,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
我國健康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健康產業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特別是保健品行業,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又一新興動力。據相關統計資料,目前我國共有葯品生產企業6000多家,每年1500多億元的消費市場;保健品生產企業3000多家,每年超過500億元的消費市場。目前我國年銷售額也近600億元人民幣,到2010年,中國保健品年銷售額將達1200億元人民幣。預計2015年健康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
雖然我國健康產業發展迅速,但由於涉及的領域眾多,沒有相關比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來規范,也沒有相關的標准作為發展的參照,導致行業發展亂,尤其是保健品行業。同時在健康管理和服務上對於核心技術與相關健康服務的整合還有欠完善,還無法對客戶提供整套解決方案。
D. 在宿遷有多少人是在做寶健健康產業
吧務某個B樣的,勞資送牛仔褲留聯系方式了?留網站了?福利貼你特嗎都刪?問原因你特嗎還封我?換個號問還刪?你覺日碼不能嗎?我這邊全自動發帖,監控樓層,你慢慢忙!
E. 健康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版》顯示,目前,我權國已進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發展大健康產業既具有重要意義,又具有良好條件。這件事抓好了,不僅有利於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而且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可謂一舉多得、利國利民。
我國大健康產業發展面臨良好的政策環境。在政府層面,國家重視以人為本,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新醫改方案和「健康中國2020」的健康發展戰略。「健康中國2020」戰略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主要健康指標基本達到中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人均預期壽命將從2005年的73歲增加到2020年的77歲,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提高兩個百分點。
F. 健康產業的前景發展是什麼
現階段,我國大健康產業主要以醫葯產業和健康養老產業為主,市場佔比分別達到50.05%、33.04%;健康管理服務產業比重最小,只有2.71%。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健康戰略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G. 健康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前瞻網摘要:受10月14日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政策暖風影響,回「健康」旋風正以勢不可擋之答的勁頭高調盤踞於資本市場的上空。IPO咨詢機構前瞻投顧認為,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市場資源,可能會集中於那些創新性強、持續成長後勁足的企業和細分市場。可以預計的是,未來,健康服務相關領域的投資並購將日益活躍,尤其是擬上市的公司,將因為這項政策紅利,受到資本的瘋狂追逐。但資本市場漸趨理性,健康產業里的部分領域,比如醫葯等,發展較早,市場競爭較為充分,增長後勁並不被投資機構所認可,所以,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市場資源,可能會集中於那些創新性強、持續成長後勁足的企業和細分市場。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 2013版中國大健康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指出: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成為老百姓的生活追求。隨之而來的,是健康體檢、健康咨詢、健康養老、體育健身、養生美容、健康旅遊等新興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為人們提供健康生活解決方案,成為大健康服務產業最大的商機。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H. 健康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和前景
【摘 要】在世紀這個人類關注健康、需要健康的大健康時代,大健康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熱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健康產業順應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趨勢,受到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同時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亞健康和老齡化的威脅、健康需求增加等要素也為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大健康;產業;前景
大健康產業是以維護健康、修復健康和促進健康為主要目的的服務業與製造經營業,主要包括以醫療服務、醫葯產品製造經營為主的醫療性健康產業和以健康管理、健康咨詢、養生保健、健康知識傳播等主要內容的非醫療性健康產業。健康產業被國際經濟學界確定為「無限廣闊的兆億產業」。近年來,國家的高度重視、健康需求的不斷提高、經濟轉型的推動等因素都為我國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非常好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機遇。
一、大健康政策導向
2016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健康放到國家戰略高度。提出人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健康產業規模顯著擴大等發展目標。為面保障人民健
I. 健康產業前景如何
我國健康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健康產業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版上升,權特別是保健品行業,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又一新興動力。據相關統計資料,目前我國共有葯品生產企業6000多家,每年1500多億元的消費市場保健品生產企業3000多家,每年超過500億元的消費市場。目前我國年銷售額也近600億元人民幣,到2010年,中國保健品年銷售額將達1200億元人民幣。目前我國健康產業年產值5600億元左右,生產企業共約1700家,銷售企業約2.5萬家。2015年健康產業產值達到1萬億人民幣,預計2020年健康產業產值將達到8萬億人民幣,前景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