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煤炭產業發展歷程

中國煤炭產業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1-03-05 01:46:39

⑴ 中國煤炭怎麼發展將來

今年以來煤炭行業效益繼續好轉,但業績出現分化,虧損面近三成,而且存在負債高的問題,降杠桿任重道遠,其中一些企業以轉產促轉型卻背上了新包袱。下半年將成立央企煤炭資源優化整合專項基金,地方也有相關規劃,兼並重組醞釀新動作。
全國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能過剩態勢沒有改變
全國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但產能過剩態勢沒有改變。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煤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17億噸,同比增長3.9%;煤炭凈進口1.44億噸,同比增長12.6%;初步測算,全國煤炭消費量約18.9億噸,同比增長3.1%,實現了產需基本平衡。但從產能規模看,目前全國煤礦產能40億噸/年左右,在建和改擴建煤礦產能約11億噸/年。其中,已形成生產能力約3億噸/年,進口2.5億噸左右,遠超全國每年40億噸左右的煤炭消費量。
煤炭行業規模以上企利潤分析
從煤炭企業利潤分布看,利潤主要集中在前20家企業,多數企業盈利水平低,少數企業仍處於虧損狀態,相當一部分企業扭虧尚未脫困,個別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現象依然存在,拖欠社保基金、稅費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年前5月4462個規模以上煤企中,虧損企業達1176家,約佔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26.4%。數量增加28個,虧損額上漲5.3%。
而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目前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25家上市公司,2017年4家發布了上半年業績預告,平庄能源和鄭州煤電預計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1119.2%和75%,中煤能源和露天煤業分別增長70%和25%。
煤炭兼並重組或有新動作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聯合12部委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並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要求,將通過兼並重組,實現煤炭企業平均規模明顯擴大,上下游產業融合度顯著提高,到2020年底,爭取在全國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億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發展和培茄搜育一批現代化煤炭企業集團。其中,明確提出推進中央專業煤炭企業重組其他涉煤中央企業所屬煤礦,實現專業煤炭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下半年穩步推進煤炭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以擁有優勢主業的企業為主導,打造新能源汽車、北斗產業、大型郵輪、工業互聯網等協同發展平台,持續推動煤炭等領域資源整合,加快推進煤炭碼頭等專業化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還將大力化解過剩產能,成立中央企業煤炭資源優化整合專項基金,探索市朝、專業化重組整合模式,穩步有序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槐納猜確保完成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萬噸、整合煤炭產能8000萬噸年度目標。毋庸置疑,電煤一體化企業的煤炭業務資產是接下來重組整合的重點。
企業負債高,轉型難困局待破
在煤炭兼並重組過程中,還面臨著債務處置等一系列問題。雖然今年以來煤炭負債率小幅下降,但截至5月份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資產負債率仍在66.4%,總額約為3.6萬億元,部分企業資產負債率逼近80%。
供給側改革促煤價上漲,煤企現金流大幅改善,但煤炭集團有息負債規模不減,償債能力仍未改善。預計2018年至2020年,上市煤企、煤炭集團待償債務合計分別為875億元、5318億元。
此外,企業的壓力鉛型還體現在轉型難上。部分企業以轉產促轉型,投資建設了一批非煤產業,但受人才、技術等制約,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據調研,部分企業非煤產業產值雖然佔80%以上,但利潤僅佔20%左右,甚至有的長期虧損;非煤產業規模大、質量不高、效益低的問題突出。
要正確處理好轉型與轉產的關系,轉型是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的升級;轉產是拓展新的產業領域和發展空間,需要創新的思維、人才支撐和項目正確論證,不能走別人走過的老路。

⑵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各自有著光榮傳統和輝煌成就的原中煤國際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和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兩家中央科技型企業。 成立於1952年,是原煤炭工業部直屬科研設計事業單位,新中國成立最早的專業煤礦設計院。1999年轉制為中央直屬的科技型企業,2001年更名為中煤國際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中煤國際擁有工程總承包及工程設計、勘察、監理等數十項甲級資質;擁有中國煤炭工程技術領域最雄厚的技術力量和人力資源;是中國煤炭工程行業規模最大、技術最強、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工程公司。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依託,以工程全過程服務為主業,加快發展成為科工貿一體化的國際型工程公司的發展方向,建立健全了貫穿工程全過程服務的技術服務體系,形成了咨詢、勘察設計、工程總承包、生產服務四大產品和礦井、露天、選煤、環保、電廠、水煤漿等十大專業的業務板塊布局。其主營業務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60%,在礦井、露天采礦、洗選煤、水煤漿、清潔能源、環境工程等技術應用領域處於領軍地位,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提升我國煤炭工程技術水平、提高我國大中型礦井現代化建設水平的主力軍,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影響力。 成立於1957年,是原煤炭工業部直屬科研事業單位,煤炭行業唯一的綜合性科學研究院,1999年轉制為中央直屬的科技型企業。
煤科總院堅持技工貿一體的發展道路,擁有一大批煤炭工業重點實驗室及國家級、行業級質量檢測中心、研究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大批高端專業技術人才,具備雄厚的科研開發實力。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自主發展為方向,做強做大主業、適度發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形成煤機裝備製造、安全技術儀器設備、工程技術服務三大產業板塊,並積極發展煤化工產業板塊。承擔了70%以上的煤炭行業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取得科研成果5000餘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明獎1000餘項,獲得各種專利500餘項;倡導和推動了我國煤炭工業歷次技術變革,持續引領與支撐了中國煤炭工業的科技進步,為我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8年6月,為適應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需要,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報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國資委決定對兩家煤炭工程和煤炭科技的「國家隊」企業實施戰略性重組,合並組建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⑶ 中國用煤炭的歷史

中國煤炭史料鉤沉,去找這本書吧。

⑷ 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過程

30多年來,煤炭工業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
1949~1952年迅速恢復遭受戰爭破壞的舊煤礦,1952年生產原煤6649萬噸,超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最高年產量。
1953~1957年大規模建設新礦井,改造和擴建老礦井,推廣長壁後退式採煤法,回採工作面採用電鑽打眼放炮,刮板輸送機運煤。部分礦井使用截煤機和聯合採煤機。煤產量以每年遞增14.5%的速度增長,1957年比1952年增長一倍,達1.3億噸,原煤生產全員效率比1952年提高48%,每工0.978噸。
1958~1961年,由於領導工作上的失誤,經營管理紊亂,片面追求產量,亂采亂掘,造成採掘比例嚴重失調,產量大上大下,1960年全國煤產量猛增到3.97億噸,1962年又不得不降到2.2億噸。
1962~1965年,煤炭工業進行調整,使原煤產量穩定在2.1億噸水平上。與此同時,學習國際煤炭開采技術經驗,研製成功了單滾筒採煤機,並且批量生產,裝備回採工作面。經過調整,1965年煤炭工業重新出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煤產量達2.31億噸,採煤機械化程度達8.23%。
1966~1976年,煤炭工業是在動亂中艱難前進的。經過廣大煤礦工人的努力,煤炭產量於1975年達到4.82億噸。但由於十年內亂的影響,煤礦正常生產建設秩序遭到破壞,採掘關系等各種比例失調比較嚴重。1977~1978年,在失調的情況下指標過高,1978年煤炭產量升到6.17億噸,進一步加劇了失調現象。
1979年起,開始了全面調整和整頓,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掘進,發展了採掘機械化,完備了礦區和礦井的生產配套工程、安全技術措施工程和生活福利措施,使全國原煤年產量穩定在 6.2億噸的水平。1982年增長到6.66億噸。這一時期除重點發展統配煤礦外,並積極鼓勵和扶持地方煤礦的發展。到1982年,各省、地、縣、社隊開辦的煤礦共有18532個,年產原煤31642萬噸,佔全國原煤產量的47.5%。其中國營煤礦產煤 17035萬噸,社隊集體煤礦產煤14607萬噸。
在建設新井的同時,還注意革新、改造老礦。1976~1979年,統配煤礦經過改造擴建的礦井共增產原煤4600萬噸,占同期統配礦新老礦井增產7782萬噸的59%。
在發展北部、東部沿海煤礦的同時,注意發展南方和內地的煤礦,改善全國煤炭工業的布局。目前西南、西北地區煤炭已基本自給,江南9省煤炭自給率也有不同程度提高。1957年各大區的煤炭產量佔全國煤炭產量的比例是:西南8.4%、西北4.1%、華東12.2%、中南8.9%、華北33.4%、東北33%;1982年變為:西南10.7%、西北7.8%、華東16.1%、中南15.7%、華北 34.6%、東北15.1%。

⑸ 中國未來煤炭發展

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占世里煤炭儲量的33.8%,可采量位居第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出版口量僅次權於澳大利亞而居於第二位,我國煤炭探明儲量僅供開采100年。我國煤炭1000米以淺保有儲量約1萬億噸,其中探明可采儲量1145億噸。按目前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可以開采使用100年以上

⑹ 中國煤炭工業的歷史

1895~1936年,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家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情況下,又出現一批新式煤礦企業。1896年中美商人合辦門頭溝通興煤礦(後改為中英合辦)。1898年德國根據不平等的膠州灣租借條約,取得膠濟鐵路沿線兩旁15公里內的礦山開采權,首開攫取中國礦權的先例,1901年德國人成立華德公司開采山東坊子、黌山煤礦。繼後,英商福公司(ThePekin Syndicate Ltd.)於1898年取得河南焦作煤礦開采權,1902年正式施工開采(見焦作礦務局)。1898年曾由李鴻章派員創辦於1882年的直隸臨城煤礦,因連年虧損,向比利時借款,全部資金由比國供給,采礦權乃屬比國,至1920年華商還清借款,收回礦權,官商合辦,年產煤20多萬噸。1936年礦井被水淹沒報廢。1898年清朝鐵路督辦盛宣懷委派張贊宸創辦萍鄉煤礦(見萍鄉礦務局)。1899年張連芬集資恢復一度停辦的山東棗庄煤礦,取名中興公司,它是中國人自籌資金開辦的生產規模最大的一個近代煤礦,年產煤100多萬噸。1931年該礦從德國購買兩台割煤機,在薄煤層中試用,每台日產能力160噸左右。1900年英商趁八國聯軍侵入中國之機,騙買開灤煤礦(見開灤礦務局),後又與灤州煤礦公司合並,改名開灤礦務總局,由中英合辦。20世紀30年代開灤煤礦年產煤400~500萬噸,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煤礦之一。1903年中國商人集資開采六河溝煤礦,後因連年虧損,於1911年借德款辦礦,聘德人為顧問,受制於德人。1914年該礦主持人以礦產向華比銀行抵押,借比款償還德債,又為比國人所控制,直到1919年還清比債,收回礦權,成為華商自辦的煤礦,最高年產70多萬噸,1946年後因戰爭破壞,礦井遭水淹沒報廢。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軍佔領中俄合辦的撫順煤礦,後交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經營,直至1945年。撫順煤礦用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方法。其露天開采規模,是20世紀初世界上比較大的。從1914~1945年,撫順露天礦採煤7700萬噸,剝離土石量18921萬米3,其剝離量等於世界有名的巴拿馬運河土石挖掘量的2倍。撫順煤礦的產量在當時是中國產量最多的煤礦,在東亞也首屈一指(見撫順礦務局)。1908年山西省官紳成立保晉礦務公司,贖回英商福公司在山西的開礦權,開采陽泉、大同等地煤礦。1910年中日合辦本溪湖煤鐵礦(見本溪鋼鐵公司)。
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開辦淮南煤礦 (1937年改為商辦,主要投資者是宋子文經營的建設銀行公司),日產能力700噸。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日產300~400噸。至1936年,全國年產5萬噸以上的新式煤礦61個,其中年產60萬噸以上的煤礦8個(開灤、井陘、中福、淄博、中興、撫順、本溪、西安煤礦)。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噸。平均效率每工0.3噸。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各帝國主義相率攫取中國礦權,以單獨經營或同中國合資經營的方式,控制了中國主要煤礦。這期間外人投資的煤礦32個,投資額佔中國煤礦總投資額的 51.78%。1933年全國煤產量屬於有外資的產額佔61.3%;②中國民族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開辦了一批煤礦,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經受不住外煤傾銷的打擊,往往虧損;③生產環節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用新式機器,而回採工作面主要是手鎬刨煤,巷道運輸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5省。1936年這5省煤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的76.5%。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繼1931年侵佔東北所有煤礦之後,又陸續侵佔華北、華中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從「九·一八」事變起至1945年8月)、華北、華中(從「七七」事變起至1945年8月)佔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搶走原煤41950萬噸。
日帝侵佔的煤礦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日帝為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煤田開拓方式主要採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東北有大小煤坑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採煤方法絕大多數為殘柱式,回收率僅20%左右。②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③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年本溪湖煤礦發生世界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後,隨著華北主要產煤區被日帝的侵佔,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發事業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新建或擴建日產50噸以上的煤礦57個,規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30多萬噸。其他煤礦年產量多在2萬噸以下。從 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共計產煤4562萬噸。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所侵佔的煤礦,大部分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這些煤礦因受日帝掠奪破壞和戰爭影響,多數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銷路不旺,產量銳減。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的29個煤礦只生產原煤1252萬噸。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礦,嗣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灣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都曾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進行艱苦的修復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1949年10月,中國解放區約生產原煤2000萬噸。中國1912~1949年煤產量見附圖。 1949年以來,中國煤炭工業在原來破落不堪的基礎上,經過30年建設,形成一個能夠獨立完成勘探、設計、施工、生產、洗選加工、機械製造和科研、教育等各項任務的工業體系。中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垂深1500米(南方1000米)以內的預測儲量為32000億噸,1982年末累計探明儲量 7527億噸,保有儲量7418億噸。煤種齊全,有煙煤、無煙煤和褐煤,主要是煙煤。在煙煤中,氣、肥、焦、瘦等煉焦煤和非煉煤約各佔一半。成煤地質條件較好,有一定儲量可供露天開采。到1982年,擁有407個統配煤礦、2333個縣營以上地方煤礦、101個選煤廠、84個建井工程處、34個重點煤礦機械廠、131個煤田地質勘探隊、29個煤礦設計院,另有為煤炭工業發展培養人才、提供技術儲備、開展科學研究的大專院校12所,中專36所,煤炭科學研究機構34所。共有職工447萬人,其中省屬以上煤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23萬餘人。1949~1982年原煤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9.6%,1982年生產原煤66632萬噸,比1949年的3240萬噸增長19.5倍。煤炭洗選加工和綜合利用也有一定發展,洗煤廠設計處理原煤能力11699萬噸/年。

⑺ 誰知道中國的煤炭發展史謝謝

1 前言
1.1 世界及我國煤炭儲量與分布
1.1.1 世界煤炭資源儲量與分布
世界煤炭資源在地區分布廣泛且具有不平衡性。全世界擁有煤炭資源的約有80個國家,共有大小煤田2,371個。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的侏羅紀,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紀,是地史上最主要的聚煤期。從資源的地區分布看,集中北半球,北半球北緯30°~70°之間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帶,佔有世界煤炭資源量的70%以上,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溫帶和亞寒帶地區。
世界煤炭資源的地理分布,以兩條巨大的聚煤帶最為突出,一條橫亘歐亞大陸,西起英國,向東經德國、波蘭、原蘇聯,直到我國的華北地區;另一條呈東西向綿延於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的煤田。南半球的煤炭資源也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比較豐富的有澳大利亞、南非和波札那。其中地質儲量在5,000億噸以上的7個大煤田是蘇聯的勒拿、通古斯、泰梅爾、坎斯克——阿欽斯克和庫茲巴斯,巴西的阿爾塔—亞馬孫,美國的阿巴拉契亞。此外,儲量超過10億噸的煤田尚有近200個。
各大洲相比,北半球的三大洲都比較豐富,現探明煤炭資源量中,亞太地區296889百萬噸,約佔世界的32.7%;北美洲有254432百萬噸,約佔世界的28.0%;歐洲及歐亞大陸有287095百萬噸,約佔世界的31.6%。南半球各大洲的煤炭資源都比較少,其中中南美洲19893百萬噸,約佔世界的2.2%;非洲和中東50755百萬噸,約佔世界的5.6%。
從各國擁有煤炭資源來看,儲量上100億萬噸的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澳大利亞、南非、烏克蘭、哈薩克、波蘭、巴西10個國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探明儲量246643百萬噸,佔世界煤炭儲量的27.1%;其次是俄羅斯,探明儲量157010百萬噸,佔世界煤炭儲量的17.3%;中國和印度分別是114500百萬噸和92445萬噸,分別佔世界煤炭儲量的12.6%和10.2%。
2005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儲量909064百萬噸,其中:北美洲 254432百萬噸,約佔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28.0%;中南美洲 19893百萬噸,約佔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2.2%;歐洲及歐亞大陸 287095 百萬噸,約佔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31.6%;非洲與中東 50755百萬噸,約佔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5.5%; 亞太地區 296889百萬噸,約佔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32.7%。

圖1-1 世界煤炭資源分區區分布示意圖

圖1-2 世界煤炭資源分布圖
1.1.2 中國煤炭資源儲量與分布
中國也是煤炭儲量大國,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高達70%左右,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1倍。截至2007年底,我國保有資源量約14000億噸,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地域廣,但不均衡,具有東少西多、南貧北富、相對集中的特點。北方已經查明資源量佔90%,其中65%集中分布在晉陝蒙三省(區)。南方查明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0%,且集中分布在貴州和雲南省,佔南方區的77%。資源量與儲量的相對集中反映了與大型含煤盆地的密切關系,也決定了我國煤炭「北煤南運」」、 「西煤東調」的發展格局。
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具有多時代分布,煤類分帶性明顯的特點。晚古生代以中變質煤為主;中生代以低、中變質煤為主;第三紀主要形成低變質褐煤。煤類在地理分布上呈現天山—陰山以北,以褐煤與低變質煤為主;天山—陰山以南,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以北,則分布有各級變質程度的煙煤和無煙煤及少量褐煤;秦嶺—大別山以南,以高變質煤為主,中變質煤有分布,低變質煤很少。煤類品種全,但以優質動力煤為最豐,占保有儲量的72.9%;優質煉焦煤、無煙煤比例偏小,佔25.4%。煤田區伴生礦種類多,可綜合利用產生新效益。

圖1-3 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圖

圖1-4 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及主要產煤基地
1.2 我國煤炭工業發展概述
1.2.1 我國古代煤炭工業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煤炭的開發與利用,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發展和進步,極大地便利和豐富了人民的生活。
1)遠古時代
我國一些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充分說明,我國很早就已發現和利用煤炭。眾所周知女媧氏煉石補天的神話,這就與煤的發現和利用有關。相傳女媧氏在山西平定東浮山上設灶煉石,使用的燃料就是煤炭。明代學者陸深根據民間傳說和當地人民自古以來用煤燒塔火的習俗(「家家置一爐焉,當戶,高五六尺許,實以雜石,附以石炭,至夜煉之達旦,火焰焰然,……是之謂補天」),認定女媧氏用煤來煉石補天,並為此寫了《浮山遺灶記》碑文。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則進而認為「此即後世燒煤之始」。明代另一學者甄敬也認為「石火(燒煤)之利,其始於女媧乎!」。所謂女媧氏補天,並不可信,但平定地處盛產煤炭的陽泉礦區,那裡很早就利用露頭煤來燒火則是十分自然的。
此外,在山西大同礦區還流傳著天火把石頭引著,人們於是知道這里的黑石頭能燒、可以取暖做飯,以及「木頭不著石頭著」的傳說等,都是中國人民很早就發現煤炭的間接例證。
2)從新石器時代到先秦時期
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個別地區一經發現煤炭的可燃性能並從煤層露頭處零星拾取和利用煤炭。
中國2500年前的《山海經》,最早記載了煤並稱之為「石湟」。從遼寧沈陽發掘的新樂遺址內,發現多種煤雕製品,證實了中國先民早在6 000~7 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認識和利用了煤炭。繼新石器時代到夏朝、商朝煤炭逐步得到了更廣泛的利用,到了周代(公元前1122年)煤炭開采已有了相當發展,並開始了地下採煤。采礦業就有了很完善的組織,采礦管理機構中還有「中士」、「下士」、「府」、「史」、「胥」、「徒」等技術管理職責的分工,這既說明了當時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勞動分工,也反映出礦業有相當大的發展。
3)兩漢時期煤的開發與利用
從漢代始煤炭已經用於冶鐵過程中,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時期,開始採煤煉鐵。這是因為周代已出現了鐵器,到了漢代時鐵制兵器數量猛增,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實行鹽鐵官營政策,分別在產鹽和產鐵地區設鹽官和鐵官。從而使漢代的冶鐵業得到較快發展。於是解決燃料問題成為開辦冶鐵業的先決條件。漢代的冶鐵業一般都靠近燃料產地,記載西漢鹽鐵會議情況的《鹽鐵論》一書反映了這一事實:「鹽冶之處,大校(抵)皆依山川,近鐵炭」。這里的「炭」所指的就是煤。
三國時期東漢末年,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後,以城為基,修建三台(銅雀、金虎、冰井)之一的冰井台中就貯藏了大批煤炭。八九十年以後,西晉文學家陳雲登臨三台,見到曹操在三台中所貯藏的煤炭(當時叫石墨),很覺得新奇,於是寫信告訴他哥哥陸機。信中說:「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數是萬斤,雲燒此消復可用,然(燃)煙中不知,見頗見之不」。這里所提可燃燒的石墨,即是煤。
當時曹魏的煤炭開采情況是怎樣的呢?西晉左思《魏都賦》中講:「墨井鹽池,玄滋素液」,又據《魏都賦》唐人李善註:「鄴西,高陵西,伯陽城西有石墨井,井深八丈」。當時煤稱石墨,墨井即石墨井,故《魏都賦》中的墨井以及李善所注的石墨井即煤井無疑。魏都即指鄴都,這條關於墨井的記載及其注釋正好是曹操在三台貯藏煤炭的補充說明,它提示了煤井的位置在伯陽城西。鄴鎮以西,乃今安陽、磁縣以及峰峰、邯鄲一帶礦區。至於井深八丈,當指立井井筒深度,並非包括井下巷道的延深,當時已用深八丈的立井採煤,其生產規模也大致可知。
4)西晉南北朝時期的煤炭開采與利用
晉代以及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9年),江西高安、新疆庫車和山西大同等地區煤炭開發比較突出。
江西高安煤炭開發利用見於《後漢書•郡國志》。該書在豫章郡建城一節的注中載:「《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兩傾,可燃以鬢」。這是我國南方用煤的最早記載。
新疆一些地區煤炭開採的程度,利用規模更為龐大,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載:「屈茨北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故郭義恭《廣志》雲:龜茲能鑄冶」。酈道元所引《西域記》中的這一段話,把新疆煤炭的產地、自燃現象、廣泛用途都講得一清二楚。「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是我國用煤冶鐵最早的文字記載。說明至遲在《西域記》作者所處的晉朝,我國就完全掌握了用煤冶鐵的技術。
「恆充三十六國用」這一記載更為重要。三十六國泛指西域的廣大地區。當年西域戰事頻繁,鐵制兵器及鐵制農具的用量是相當大的,其用煤量之多是可想而知。煤炭開採的具體地點,是「屈茨北而百里」一代的山中,屈茨即龜茲,在今新疆庫車地區。
5)隋唐時期的煤炭開采與利用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宮廷中的正要燃料。任著作郎的王劭在表中說:「在晉時,有人以洛陽火渡江者,世世事之,火色變青。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警火,氣味各不相同」。王劭在關於火的奏報中把石炭放在首位,並與木炭、竹草等其他燃料較其異同,說明石炭已成為宮廷內第一位的燃料了。
到了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煉丹家清虛子發明了黑火葯,使采礦業進入了爆破開採的時代。從唐代開始,我國煤炭開發利用的知識逐漸傳播到國外,在一些外國著作中,記述了中國人民利用煤炭的情況,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
唐代開採煤炭的地區已較多,利用煤炭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因此唐代詩人李婉有「長安分石炭,上黨結松心」的詩句。據山西地質資料記載,太原西山煤田「遠自唐宋年間即有土窯開采」,經地質調查,那裡「虎峪的神底窯,官地附近的林溝窯以及晉祠、梁泉溝的西溝窯等,就是唐宋年間開鑿的」。
遼寧撫順在唐五代時期,特別是遼金時期,已進入了煤炭採掘高潮。當時燒制陶器普遍用煤作燃料。《東北的礦業》一書載:「唐朝時,有國人李氏者,首先開掘,知用煤之方法,惟今日尚可發現高麗人採掘之遺跡,亦即圓形斜坑與容油器等」。《滿鐵十年史》一書也講:「煙台(今遼陽境內)煤炭採掘和利用的方法,是由唐朝李某所傳,且和撫順礦一樣,在唐宋時期為高麗人所採掘」。
山東淄博和棗庄兩個煤田也都是在唐朝時被發現和開發。據吳承洛《今世中國實業通志》記載,山東棗庄「礦區內有唐宋時期舊井甚多」。
在唐代,我國已大致掌握了煉焦技術,當時雖沒有出現正式煉出的焦炭,但已經有焦炭的雛形。據唐人康驕《劇談錄》載:「洛中豪貴子弟……,凡以炭炊飯,先燒令熟,謂之煉炭,方可入暴,不然猶有煙氣」,這里的炭指的就是煤而不是木炭,因為木炭在少制過程中已煉去煙氣,這里還是有煉去煙氣,顯然是指煤是有煙的,先燒一下,使之去掉煤煙,正好炊用,所以才有生熟之分。但是,這里的煉炭並非有目的燒煉而成,僅接近於焦炭,所以只是焦炭的雛形。盡管如此,煉炭的出現,是我國用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表明古人在發明煉焦技術的道路上已前進了一大步。
6)宋代煤炭的開發與利用
宋代的煤炭開發利用以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省最為突出。宋代文人朱翌講:「石炭自本朝河北、山東、陝西方遂及京師。」足見石炭產地之廣。據《汝州全志》卷四載:「宋時寶豐清嶺鎮產煤、礬,故名興寶」。此外,河南文物工作隊於1960年在鶴壁礦區發現了包括一個井口、4條巷道、10個采區、和1處排水井在內的宋元時代煤礦遺址,說明當時已經有了很完整的采礦技術。
此外,在遼寧撫順大官屯金代瓷窯遺址以及山東淄博、河南鶴壁、新安,陝西銅川、旬邑,河北曲陽、觀台等地的宋代或宋元時代瓷窯遺址中,都發現了燒煤的遺跡。這些發現表明,上述地區已經開采利用煤炭了。
特別應該提出,至遲在宋代,我國人民就已經利用焦炭,煉焦技術已臻成熟。宋朝已用焦碳冶鐵了。1961年,在廣東新會縣發掘的南宋咸淳六年(1270)前後煉鐵遺址中,除找到爐渣、石灰石、礦石外,還找到焦碳,這說明那時已用焦碳來冶鐵了。目前所知,這是世界上冶鐵用焦碳的最早實例。歐洲到18世紀才開始煉焦,比中國晚了500多年。
7)元代煤炭開采業
元代,在全國統一之後,以蒙古貴族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鞏固統治,大力發展生產,注重礦業。特別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區,採煤業發展較為普遍,成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據《元一統志》記載:「石炭煤,出宛平縣西十五里大谷(峪)山,有黑煤三十餘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溝,有白煤十餘洞」,「水火炭,出宛平縣西北二百里齋堂村,有炭窯一所」。由於煤窯較多,元朝政府不得不在西山設官吏加以管理。為便於煤炭買賣,還在大都內的修文坊前設煤市,並設有煤場。
在元朝時,從義大利來中國的馬可•波羅(Marc Polo,1254—1324),看到中國用煤的盛況,很感新鮮驚奇。回國後,他寫了一部《游記》,書中描述了中國有一種「黑石頭」,像木材一樣,能夠燃燒,火力比木材強,晚上燃著了直到第二天早上還不熄滅,價錢比木材便宜。於是歐洲人把煤當作奇聞來傳頌。至於歐洲人用煤煉鐵,到16世紀才開始。
元明以後,使用煤炭已經普及。明朝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他的著作《天工開物》「冶鐵」條下說:那時全國冶鐵,用煤炭的約十分之七,用木炭的約十分之三。可見在明末,煤炭已是冶鐵的主要原料了。
8)明代煤炭開采業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我國煤炭開發利用得到了比較明顯的發展。當時煤炭業不僅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有了普遍進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雲南等省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據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鍛煉進士之用」,宋應星還詳細記述了在冶鐵中所用的煤的品種、使用方法、操作工藝等。據他估計,「凡爐中熾鐵用炭,煤炭居十(之)七,木炭居十(之)三」。煤炭在熾鐵燃料中竟佔70%之多,說明煤和鐵的密切關系,再聯繫到明代冶鐵業的發展,不難想像這一行業用煤量之大。在明代,煤炭的勘查、採掘和提升運輸技術都有很大發展。在嘉靖以前一段時間,河南安陽一帶煤窯井下延深已經到數十百丈,煤炭可以大規模地開采,產量不斷增加,煤炭開采范圍十分廣泛,主要產煤區幾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
9)清代煤炭開采業
清代的採煤業,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清初到道光,歷代統治者對煤炭生產都是比較重視,並對煤炭開發採取扶植措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六月十五日,兩廣總督鄂彌達、廣東巡撫楊永斌奏請開發廣東煤炭,陳述了「煤斛為民間日用炊爨之物,未便概為封禁」的道理,雍正皇帝明確指示道:「煤始於薪,乃日用所需,非礦廠之比,何須封禁」。這些區別對待的礦業政策對於煤炭開發是十分有力的。由於和各級官府對煤炭開發比較重視,加上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勞動,從而使清代採煤業有了普遍的發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出現了我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上的有一個高潮。
1.2.2 我國近代煤炭工業發展
中國正式建成的第一個近代煤礦是台灣基隆煤礦。在李鴻章奏請試辦直隸磁州煤礦的同時,兩廣總督沈葆楨奏請試辦台灣基隆煤礦。磁州煤礦試辦失敗了,而基隆煤礦卻試辦成功,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煤礦。基隆煤礦1878年建成投產出煤,與1895年台灣淪陷時關閉。基隆煤礦最高年產在1881年,為54 000t,當年每工工效為0.18t。
1)中國近代煤礦的發展與特點
1887年直隸總督李鴻章任命唐廷樞、丁壽昌、黎壽棠籌辦開平煤礦,1881年建成唐山礦,以後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礦。至1894年還先後開辦了直隸磁州煤礦、湖北開採煤鐵總局、安徽池州煤礦、湖北荊門煤礦、山東峰縣煤礦、廣西富川縣賀縣煤礦、直隸臨城煤礦、江蘇徐州利國驛煤鐵礦、安徽貴池煤礦、北京西山煤礦、山東淄川煤礦和湖北大冶王三石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自台灣基隆煤礦和直隸開平煤礦創建後,中國民族資本家開始對投資煤礦業感到興趣,在19世紀80~90年代初,形成了一個開辦煤礦的小高潮。至1895年為止,各地開辦了十幾個規模較小的近代煤礦,使中國的採煤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此為中國近煤礦發展的第一階段。
1895~1936年是中國近代煤礦發展的第二階段。40年間,帝國主義相繼掠奪了中國的采礦權,外國資本大量侵入中國煤礦,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請王朝為止,外資經營煤礦的產量占當時中國近代煤礦產量的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煤炭工業。從1903年起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回收礦權運動。經過斗爭,全國收回礦權9宗,並創辦了民族資本煤礦企業,主要有陝西保晉礦務局、晉北礦務局、山東中興煤礦公司、華東煤礦公司和河南中原煤礦公司,開辦了陽泉、大同、壽陽、晉城、峰縣、焦作、六河溝、萍鄉、賈江等煤礦。1914~1918年,中國民族資本近代煤礦得到了一定發展,又先後開辦了華東、長興、北票、正豐、長城、柳江、恰立、中和、大通、淮南等煤礦,(煤炭產量雖有所上升,但仍不到外資經營煤礦之半。)
中國近代煤礦是適應洋務派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的需要而產生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結構形成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其主要表現有以下三個方面:
1、創辦人大都既是封建官僚又是大買辦。他們一部分來自清朝政府或政府官吏,一部分來自商人。
2、技術上完全依賴外國。礦井設備要從國外購買,礦師、工匠都從國外聘請,生產技術管理的實權都在外國礦師手中。自1875年試辦新式煤礦起,至1895年止,20年間,居然沒有一個掌握近代開采技術的中國礦師主持過近代煤礦的開采。
3、生產的煤炭主要供洋務派開辦的軍工和民用企業,剩餘部分供國外企業、輪船和城市居民使用。
上述三個特點就是我國早期近代煤礦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據統計 ,在1875~1895年20年間,我國共先後開辦了16個煤礦。從1895~1936年41年間,外國資本在中國開辦的煤礦就有32個,其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總數的1/2到2/3。在同一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亦先後開辦了幾十個新式煤礦,到1936年止,中國年產5萬t以上的近代煤礦共有61個,其中年產達到60萬t以上的煤礦有10個(開灤、撫順、中興、中福、魯大、井陘、本溪、西安、萍鄉、六河溝煤礦)1936年,全國產煤3934萬t,其中新式煤礦產量2960萬t,編造的勞動效率平均每工0.3t左右。在1933年,煤礦工人已經發展到27萬人,占當時全國工人總數的33.5%左右。這期間,政府制定了礦業法,企業制定了若干管理章程,使管理工作略有所循,尤其明顯進步的是,逐步開展了全國范圍的煤田地質調查工作,初步搞清了中國煤田分布於煤炭儲量。

⑻ 中國煤礦開采歷史介紹一下我國從什麼時候

中國式世界上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煤炭探明總儲量在9000億噸以上,居世界第三;已知含煤面積55萬多平方千米,而且煤種齊全。
我國利用煤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國家之一。遠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戰國時期,煤已成為一種重要產品,稱為石涅或涅石。魏晉時期稱煤炭為石墨,唐宋時期為石炭,明朝始稱煤炭。公元前一世紀,煤已經用於冶鐵和煉銅。17世紀中葉,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系統的記載了我國古代煤炭的開采技術,包括地質、開拓、採煤、支護、通風、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術,說明當時的採煤業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煤炭開采技術始終停留在手工作業生產的水平上,1949年全國煤炭年產量只有32.40Mt。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煤炭工業的發展,建設了大批新礦井,原煤產量飛速增長,1996年原煤產量已達13.3億噸,居世界首位。在原煤產量中,國有重點煤炭和地方煤礦產量分別約佔40%和60%。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煤炭工業發展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效果,採煤、掘進、運輸等生產環節的機械化和生產集中化程度迅速提高,平均單產工效增長較快,創造了許多新的記錄。
1996年國有重點煤礦有72個綜合機械化採煤隊年產量超過1.00Mt,工作面平均數目達240.14個,平均年產77.1萬t,平均回採工效 26.14t/工,綜采比重佔47.18%。兗州南屯綜采隊年產達3.50Mt。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共329個普采工作面,平均年產24.7萬t,其中有40個單體液壓支架普采隊,年產超過40萬t ;普采面平均回採工效7.62t/工,產量比重佔23.35%,峰峰(現冀中能源)萬年礦普采隊創年產80萬t的記錄。全國煤礦炮采工作面有4個隊年產超過35萬t,開灤礦區一炮采隊曾創年產50萬t的高產記錄。

閱讀全文

與中國煤炭產業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