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銀行同業調研有哪些可實施性的方案
參考:http://www.doc88.com/p-8899037923751.html
㈡ 跪求關於銀行業的活動策劃。活動形式不限,要求有創意和新意。並附有具體的實施方案。
推薦一家叫海納團隊的策劃公司,我們之前與他們合作覺得還挺不錯的
㈢ 銀行信貸業務發展實施方案怎樣寫
你可以上貸神吧學習一下
㈣ 銀行卡及支付產業的發展方向及前景
移動支付,便捷支付,應該是大方向,但是這些現在做的還是不夠好,安全性有待加強。(個人意見)
㈤ 中國銀行業發展前景簡明扼要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銀行信息化從 20 世紀80 年代起步,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銀行業在業務需要的驅動下,通過信息化建設,與業務進行較為深度的融合,不斷提升銀行信息化發展內涵,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銀行信息化
支撐業務發展體系。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深入應用於銀行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各銀行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借鑒國內外現代銀行經驗,從銀行實際出發,通過技術
創新和管理創新促進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信息系統的應用在銀行業日常運營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支撐手段,銀行業也已經成為我國信息化建設水平最
高的行業之一。
2012 年我國銀行業信息化投資約為669.6 億元。隨著我國銀行業電子化工程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信息技術在
銀行業的應用不斷深入,銀行對信息技術的依賴將不斷增加,未來的銀行業將不僅僅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業務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而是通過信息技術改變或創
造新的銀行業務模式、業務流程。因此,銀行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17 年,我國銀行業整體IT 市場規模將達到1,163.2
億元,2013-2017 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1%。銀行信息化投資的增長將為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帶來發展契機。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隨著銀行業的市場化進程和金融創
新步伐的加快,IT 系統建設的步伐也大大加快,銀行業務與IT
走向深度融合,搭建中間業務平台、核心業務系統升級、管理信息系統成為建設重點,我國銀行業IT 解決方案市場將更加重視專業化和產品化。中國銀行業
IT 解決方案市場主要分為業務、渠道、管理和其他等四大類,其中業務解決方案包括核心業務、支付業務、中間業務和信貸操作等,管理解決方案包括風險管理、企業資源管理(ERM)、資料庫/決策支持、財務審計和客戶關系管理(CRM)等。
㈥ 誰能幫我寫寫銀行公司業務發展計劃
摘要】經過研究發現,在銀行風險中,信用風險一直處於首當其沖的地位,是我們需要首先關注的風險。本文從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出發,說明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在分析國際先進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強化信用風險管理的各項內外部措施的建議。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金融行業是個高風險的行業,這些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等,銀行業面臨的風險以信用風險所佔比重最高,約佔60,其次為操作風險,越佔30,市場風險和其他風險如法律風險則較低,約佔5。本文僅從風險比重較大的信用風險入手,來研究其管理問題。
信用風險是指債權人由於債務人違約或債務人信用等級或履約能力發生變化造成損失的風險。對於商業銀行而言,這種風險主要源自借款人違約或資信惡化而使債權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這種損失包括預期損失、未預期損失和意外損失三部分,其中前兩部分構成了損失的主體,是對銀行最有意義的部分[1]。
隨著商業銀行業務日趨多樣化,信用風險不僅產生於傳統的貸款業務中,而且在票據貼現、透支、開立信用證、開立銀行承兌匯票、同業拆放、債券包銷、擔保等業務中也涉及到實際的信用風險。現代意義上的信用風險則包括由交易對手直接違約和交易對手違約可能性發生變化而給銀行資產造成損失的風險,因為從組合投資的角度看,資產組合的價值不僅會因為交易對手的直接違約發生變動,而且,交易對手履約的可能性也會因信用等級降低,盈利下降等因素發生變化從而給資產組合帶來損失。現代信用風險概念涵蓋了傳統的信貸風險以及因交易對手信用水平和履約能力變化而導致資產損失的風險。
一、我國信用風險管理現狀[2]
(一)尚未形成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
目前,我國銀行工作人員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夠,管理理念較陳舊,首先,對銀行發展的眼前利益與長遠目標的協調認識不充分;其次,對銀行業發展與信用風險管理的關系認識不充分;再次,信用風險管理的意識在整個行業的職員中和經營管理過程中貫徹不充分,總認為信用風險管理是風險控制部門的職責。
(二)信用風險管理人才匱乏,缺少分析與預測專家
由於我國開展信用風險管理的時間較短,無論是管理經驗的積累,還是管理人才的培訓都相當匱乏,導致風險分析與預測行家較少,制約了國際先進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和方法在我國的推廣應用。
(三)銀行信用風險定量管理落後,尚未建立信用風險的質量與管理的先進技術。
現代信用風險管理與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不同的是越來越重視定量分析,大量運用數據統計模型和金融工具,但在我國銀行業的定量分析中主要還是參考資產負債指標和頭寸匹配指標,風險測算統計工作還未能實現制度化和科學化。
(四)尚未建立起一個健康的社會信用體系,企業信用情況難以真實反映。
由於我國社會上普遍存在信用缺失,企業財務數據真實性不高,加上信用評級未完全用在貸款決策上,基層信貸人員又沒有過多時間隨時跟蹤企業財務變化情況,導致信用風險管理中的財務數據不全面、不準確,風險得不到真實反映。
(五)基礎資料庫有待充實,管理結果有待檢驗。
根據歷史數據資料對不同信用級別的實際違約率和損失程度進行統計分析,是檢驗信用風險管理結果客觀性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國起步較晚的信用風險管理中,信息披露、管理方法還缺乏效力,難以收到企業的真實財務資料,從而導致分析結果缺乏可信度,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難以運用到銀行實際的信用風險管理當中去。
二、國際先進銀行風險管理趨勢及特點
國外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實踐,積累和總結了許多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從1988年《巴塞爾協議》的誕生,其間經過VAR、CreditMetrics等定量分析信用風險的數理模型的運用,至1999年和2002年《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徵求意見稿的出台,不僅強調用先進的工具量化風險,而且在當前金融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國際先進銀行越來越重視從全球范圍管理銀行面臨的所有風險,強調風險管理貫穿於銀行業務的整個過程,風險管理正在從高深的理論變為所有從業人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具體說來,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點[3]:
(一)全新的風險管理方法。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企業經營區域逐步跨國化,股權逐步多樣化和復雜化,業務領域逐步多樣化,這給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國際活躍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已經從信用風險,擴大到既重視信用風險又重視市場風險和操作性風險;信用風險管理的重點從關注單筆交易、單項資產和單個客戶,擴大到既重視單筆交易和單個客戶的風險管理,又高度關注所有信用敞口的總體風險控制。為了避免各類風險在地區、產品、行業和客戶群的過度集中,國際活躍銀行採取統一授信管理、資產組合管理以及資產證券化、信用衍生產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防範和轉移各類風險。國際活躍銀行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視定量分析,大量使用盯市模型中KMV、CreditMetrics等、違約模型中的CreditRisk+等數理統計模型來識別、衡量和監控風險,這使得風險管理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客觀性和科學性的特徵,也使得風險管理成為藝術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工作。
(二)全面的風險管理范圍。
所謂全面風險管理是指對整個銀行內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各個種類風險的通盤管理,這種管理要求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性風險等不同風險類型,公司、零售、金融機構等不同客戶種類,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等不同性質業務的風險都納入統一的風險管理范圍,並將承擔這些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納入到統一的管理體系中,對各類風險依據統一的標准進行測量並加總,依據全部業務的相關性對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全面風險管理是銀行業務多元化後產生的一種需求,其優點是可以大大改進風險—收益分析的質量。該原則說明,作為銀行的風險管理部門有責任對銀行的所有風險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在風險管理方面不應該存在任何「死角」。風險管理部門要通過風險管理規劃、制定風險管理政策等方式,在銀行系統內實現風險管理理念的統一、目標的統一和標準的統一,從而實現風險管理的全面化、系統化。
(三)全球的風險管理體系。
國際活躍銀行都是經營地域遍布全球的跨國公司,由於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導致的國別風險成為了危及銀行業安全的重要因素。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要求風險管理體系必須是全球化的,應該根據業務中心和利潤中心建立相適應的區域風險管理中心,與國內的風險管理體系相互銜接和配合,對各國、各地區的風險進行甄別,對風險在國別、地域之間的轉化和轉移進行評估和風險預警。
(四)全程的風險管理過程。
商業銀行的業務特點決定了業務的每個環節都具有風險,伴隨著風險,銀行的風險管理也應貫穿於業務發展的每一個過程,哪一個環節缺少風險管理,就有可能出現損失,甚至導致整個業務活動的失敗。
(五)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
風險存在在每一個業務和環節,商業銀行的這種內在風險特性決定了風險管理必須體現為每一個員工的行為,所有銀行工作人員都應該具有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自覺。為了有效地識別、防範和控制風險,國際活躍銀行一般都設有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專司風險控制之職。但是,風險控制又決不僅是風險管理部門的事情,無論是董事會還是管理層,無論是風險管理部門還是業務拓展部門,每個崗位、每個人在做每項業務時都要考慮風險因素。董事會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最高機構,負責衡量銀行的總體風險敞口,並對風險管理承擔總的、最終的責任。董事會下設獨立於管理層的風險管理委員會,通過風險管理委員會對銀行風險管理的重大事項進行判斷和決策,管理層必須執行。
國外先進銀行風險管理經驗對我國銀行業的啟迪:
與國外先進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在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借鑒其先進經驗,我們應著重從內外兩方面進行改進:從外部來看,應致力於強化外部監管,改進企業信用,規范會計事務所的行為,為銀行的貸款投資決策建立良好的外部經濟環境。
從內部來看,應致力於構建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樹立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先進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提高風險管理技術,從而提高自身風險管理水平。
三、強化信用風險管理的內部途徑
強化信用風險管理的內部途徑主要是從風險管理體系的健全風險管理技術(特別是控制技術)的提高、內部控制制度的強化、風險文化的樹立等方面加以論述。
(一)健全風險管理體系[4]
1、構建完善、靈活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1)在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變化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組織構架。
(2)在風險管理的執行層面上,要改變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實現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新的管理結構應該兼顧風險控制的任務目標和以顧客為中心、爭取市場取得盈利最大化的最終目標,這就要求在矩陣式管理的基礎上實現管理過程的扁平化。
2、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決策體系
建立以盡職調查、風險評審和問責審批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的風險決策體系。盡職調查有針對性的對項目疑點進行深入調查,獨立提出專家意見,風險管理委員會是一個權威的專家審議機構,它不具有決策權,但具有一票否決權,決策層作出決策時要遵循「YES-NO」原則,即對風險管理委員會審查通過的項目,決策層可以同意或否決,但對風險管理委員會否決的項目,決策層不得同意。上述科學的風險決策體系,其核心是堅持公正和透明原則。
3、建立風險管理的評價體系
風險管理政策制度要適應業務發展和變化的需要,就必須建立風險管理的評價體系,從事後對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進行檢查和回顧。
後評價體系要以風險和收益的量化為基礎,在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量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可以資產質量和資本回報率為主要內容,降低不良資產的比率,提高資本回報率;而隨著風險管理技術的提高,在銀行能比較准確的量化其面對的風險時,應採用新型的以風險為基礎的考核盈利指標——RAROC(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意即:根據風險調整的收益,其計算公式為:
RAROC=(凈收益—預期損失)/CaR(未預期損失)[5]
式中:CaR——capitalatrisk,意即在險資本,也就是彌補未預期損失的資本。
RAROC的考核思路打破了原有的「以利潤絕對額多少、不考慮風險」論英雄的作法,而將收益與風險緊密的聯系在一齊。
(二)提高風險管理技術
1、建立先進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1)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必須具有一個集中化的資料庫,目前,這一步最為關鍵,我們要在力保資料庫數據真實、完整的情況下,從銀行前台採集數據,匯總到數據倉庫,以備後台分析。數據倉庫至少要容納以下信息:客戶基本信息、授信合同信息、信貸帳務信息、擔保品信息、清償數據信息、企業財務信息。
(2)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必須具有極強的分析系統——銀行信用風險分析系統,它取決於銀行的現狀及管理層要求的復雜程度,從傳統、簡單的信用分析系統到更復雜的信用風險系統,如J.P摩根的信用矩陣.
(3)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必須具有監督功能:首先會對風險分析系統產生的數據進行驗證,發現問題,確保數據健全,剔出干擾數據,錯誤數據。
2、提高對信用風險的控制能力
商業銀行在充分量化其所面臨的信用風險的基礎上,可以提高對風險的控制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銀行通過對貸款的未預期損失來對貸款資產進行科學的定價,貸款價格=資金成本+風險費用+營運成本+利潤,其中風險費用又分為計提和風險資本成本。計提體現的是可預見的風險損失,風險資本成本覆蓋的是不可預見的風險,這些都是決定一筆貸款價格的重要因素,雖然國內利率尚未完全放開,目前商行對企業的貸款僅有很少的浮動空間,但利率放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早一步掌握定價技術對商業銀行的未來發展十分有利。
(2)信用風險的度量結果可以為銀行的資本配置提供參考,幫助銀行決定滿足巴塞爾協議風險資本充足率要求的經濟資本數量。
(3)銀行可以通過對個體分析和組合分析風險收益的比較,並獲得相互之間的相關性,掌握貸款組合分散風險的方法和技術,從而有效分散(而不是隨機分散)風險,更加完善風險分散機制。
(4)通過對風險的度量,完成對風險的轉嫁,可以實行貸款保險制度,擔保,風險資產出售,不良資產證券化。
(三)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1、建立一個賞罰有度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激勵機制,要充分發揮信貸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中的約束機制;建立公正、合理的綜合評價體系,定期對信貸管理人員進行審定。
2、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對銀行從業人員的約束力隨著職位的提高而減弱,因此,在提高人員素質,特別是高層管理者素質的基礎上,必須加強總行到各級分行、支行的垂直領導,加強從總行到各級分行、支行的各級業務主管部門的自身監管和對下級的監管。
3、完善內部稽核機制,加強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加強內部監督力量配備提高人員素質;加大內部稽核頻率,使其及時履行職責;建立內部控制的綜合評價體系,通過評價可以起到促進內部控制的不斷完善和加強、保證內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作用。
(四)樹立風險管理文化[6]
風險管理文化這一術語自1996年起才首見於金融管理文獻,但歷史上成功的銀行經營實踐證明,營造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無疑是銀行的致勝之道。風險管理文化的塑造通常要求銀行對內在的風險管理活動進行分析,明確並倡導一定的風險收益價值觀,通過正式和非正式渠道的傳播以及銀行內外各類溝通活動加以強化,形成獨具特色的風險管理作風、意識和習慣,覆蓋銀行的每一角落,並在環境的沖擊和挑戰中,不斷提高和優化,現在它已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成為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總的說來,風險管理文化可從知識、制度及精神層面進行塑造:
風險管理文化的知識層面:指銀行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形成的技術和藝術。具體來說,它包括銀行對各種風險的評估能力、辨識能力、在風險收益上的權衡藝術以及對風險管理模型的開發運用技巧。風險管理的知識層面主要內含在銀行的信貸人員、稽核人員、金融工程帥以及高級管理層的能力之中,並且越來越體現在銀行開發的專家系統、人工智慧等一系列信息軟體上,它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智力基礎。
風險管理文化的制度層面:指銀行對經營活動中對能出現的各種風險進行預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內控機制和激勵機制。制度層面是風險管理文化的體制保障。
風險管理文化的精神層面:指銀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包括銀行員工的風險觀、風險內部控制意識、風險管理道德規范和價值標准等精神因素。它是風險管理文化的最高層次。
四、強化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外部途徑
(一)來自銀監會的監督[7]
強化風險外部監管是完善風險管理體系的必然要求,如何進一步強化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使之更加有效、更富針對性,從而保證商業銀行運行的穩定性、安全性,目前銀監會應從以下兩點著手:
1、實現從注重合規性監管向注重風險性監管的轉變:改進和提高監管效能需要將合規性與風險性相結合,以風險性監管為主,以合規性檢查為輔,真正重視風險監管工作。
2、健全非現場監督體系,並保持監督的持續性:建立統一、科學和規范化的非現場監督體系:監管報表實現標准化;建立非現場監控資料庫,實現信息共享;實行非現場監督評級,可考慮通過對銀行報表的分析,進行合規性和風險性評級。
(二)來自市場的約束
通過信息披露以加強對風險的市場約束:《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明確規定資本充足率、監管當局的金融監管、市場約束為金融監管的三大支柱,強調銀行應及時、准確地向市場披露銀行財務業績;財務狀況;風險管理戰略和措施;風險暴露;會計政策;業務、管理和公司治理等6個方面的信息,為此,監管當局應通過制定信息披露准則及指引等措施,促進商業銀行披露的信息具有可比性、可靠性與及時性,並將對銀行合規性和風險性評級的有關內容向社會披露,加強社會監督。
(三)改進企業信用狀況
1、積極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積極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規范政府行為,強調政府宏觀調控,打造政府信用。在企業和全社會樹立講誠信的公德意識,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信用即財富的共識和理念,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
2、加強信用制度建設,培育信用社會監督機制,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應依靠法律力量和制度政策來約束信用關系各方面的行為,盡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懲罰機制,加大失信懲治力度,鼓勵誠信經營。
3、加快培育企業信用服務中介行業,由於目前企業信用服務機構存在企業信息採集渠道不暢、提供的信用產品尚較單一而無法滿足企業信用管理需求等方面問題,建議依託政府建立統一的企業信用查詢網路系統,改變目前由於多方進行信用登記與信用管理而出現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支持信用評級行業發展,實現對企業信用的有效調查與監控,從而達到各部門聯手改善目前企業信用狀況、改善社會信用環境、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目的。
(四)規范會計事務所的行為
銀行在向客戶貸款時都要求客戶提供財務報告。目前,不少企業會計報表缺乏真實性。不僅中小企業財務報表和未經會計事務所審計的報表普遍存在假賬,即使是經過會計事務所審計的財務報表也存在相當嚴重的作假行為。
作為一般規律,企業會計處理上總會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在貸款審查中極少見到專業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對企業的會計處理提出異議,甚至出現過當天要求企業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第二天審計報告已經完成的案例。客戶的財務報表是銀行判斷客戶好壞的主要依據,如果這個依據不真實,銀行將難於做出准確的判斷,也就難於保證貸款的質量。因此,我國有關部門應加大治理作假賬、出假審計報告的力度,為銀行的貸款投資決策建立良好的外部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