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
1、1978—1999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預熱期。
這一階段,我國政界、學界和企業界對文化產業展開了熱烈討論,討論的焦點是文化可不可以產業化、文化能不能夠產業化、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文化是否構成生產力等問題。
2、2000—2005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初創期。
在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概念提了出來,強調:「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3、2006—2011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改革攻堅期。
這一階段,我國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視製作、發行、廣電傳輸、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首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政企、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逐步推進。
(1)文化產業開放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的未來趨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對於我國文化產業來說,新時代意味著我國文化產業將從粗放的鋪攤子式的發展模式向高質量、高層次、精細化發展模式轉變。
這就要求文化產業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好未來發展藍圖;突出創新、創意、創造性發明和原創知識產權掌控,堅持內容為王;推動互聯網、數字技術、人工智慧等與文化、審美、藝術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新業態;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進一步跨界運行,創造出一批適應市場化運行的新形式;注重以文化產業新業態、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費新模式。
『貳』 發展文化產業的要求與意義
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有這樣幾方面意義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發展文化產業主要有以上幾方面意義和作用。肯定還不乏更多種的、更深入的積極意義。明確了其意義和作用,我們各有關方面的行動,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綠色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具有較強的拉動性和「溢出效應」,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催生了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進了全球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技術、新媒體更是直接拉動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從質量到數量均處於弱勢地位。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也讓我們看到當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審視、去培育,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乘勢而上,採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著力點。
第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要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
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二,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要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第四,不斷加大文化領域各類人才培養力度。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頸,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動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
『叄』 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發展文化產業主要有以上幾方面意義和作用。肯定還不乏更多種的、更深入的積極意義。明確了其意義和作用,我們各有關方面的行動,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綠色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具有較強的拉動性和「溢出效應」,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催生了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進了全球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技術、新媒體更是直接拉動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從質量到數量均處於弱勢地位。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也讓我們看到當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審視、去培育,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乘勢而上,採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著力點。
第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要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
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二,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要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第四,不斷加大文化領域各類人才培養力度。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頸,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動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
『肆』 如何認識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認識階段(1979-1992年)
該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國有企業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文化的發展則相對滯後,嚴重製約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目前,市場經濟體制與文化發展現有機制的嚴重矛盾造成國家財政統包的藝術團體、出版業、影視業面臨著自身生存、發展的重大危機。人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管理體制嚴重製約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必須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協調。1979年,廣東東方賓館誕生了大陸第一家音樂茶座,這標志著我國文化娛樂市場發展的開始。這一時期,由於缺乏法律支持,政府對個體和私營文化經營活動的管理相當混亂。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關部、國家工商局聯合發出了《關於改進營業性舞會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確了舉辦營業性舞會的合法性質,政府從法律上確認了文化市場的合法地位。
2.初步發展階段(1993-2002年)
著一階段最顯著的特點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文化的經濟屬性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且逐步深化。1993年,文化部頒布了 《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管理辦法》,對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的申報和審批、場地和設施、經驗與管理、獎勵和處罰做出了規定,這是對娛樂業經濟屬性的充分肯定。1996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同意,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了廣州日報社進行報業集團改革試點,廣州日報業集團正式掛牌面世。這標志著文化產業的價值屬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隨後,廣播影視業、圖書出版業等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革逐步進行,部分建立起企業化運營機制。
3.全面推動階段(2002年至今)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3]68隨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展開,特別是在經營機制、投融資機制、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的產業化改革全面展開。在投資機制上,資本開始進入傳媒,廣電系統的上市公司有湖南電廣傳媒、北京歌華有線、中央電視台中視傳媒、陝西廣電網路、上海東方明珠等5家。在管理體制上,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深化了文化企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
1.對文化產業的理論認識逐步形成共識,文化產業政策有了基本框架
經過對文化的產業屬性的理論探討,人們對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逐步取得共識。文化產業也真正落實到了具體實踐中。
2.文化產業發展的勢頭好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音像、娛樂、報刊、影視、演出等行業的文化進程推進很快,有些行業或文化門類已經完全市場化產業化了。第二,國內多家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以各種方式投資文化產業。第三,是文化產業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並逐漸成為了大中城市的支柱型產業。
3.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推進
在1993年,原國家體改委對媒體管理體制進行了創新,成立了有公司投資創辦的《中國改革報》,打破了以往僅靠政府辦機關報的先例。1998年,湖南廣電集團成立,打破了行業界限,涉及到多種媒體經營。
4.文化產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快 入世之後,我國將在3至5年內逐步取消包括廣告領域的限制,允許外資參與改造、改建中國影院等。
『伍』 簡述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之路
中國的文化產業伴隨改革開放產生,發展壯大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的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中期,一些文化單位在以文補文工作中開展經營活動,部分單位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使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商品屬性顯露出來。進入九十年代,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談話發表,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頒布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方針政策,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挑戰也帶來了機遇。文化產業開始進入加速發展時期。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1990年至1998年全國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的增加值由12.1億元,增加到83.7億元,增長了6倍;文化產業機構由6.8萬個,增加到9.2萬個,增長了35%;從業人員由49.5萬人,增加到72.1萬人,增長了46%。與此同時,社會所辦的文化產業發展更為迅猛。1990年,社會所辦的文化產業在總量上還遠遠小於文化系統,但到1998年,社會所辦文化產業,的機構總數已經是文化系統的2.7倍,從業人員為1.5倍,所創增加值為1.5倍。初步形成了由文藝演出市場、電影電視市場、圖書音像市場、文化娛樂市場、文化旅遊市場、藝術培訓市場、廣告傳媒市場等門類構成的文化市場框架體系。
在看到文化產業加速發展的同時,必須看到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不充分,總量規模偏小、社會化、產業化程度低、結構不合理,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1998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26%,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0.8%。而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199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部分項目合計)僅占其經常性消費支出的2.35%,這種狀況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一般的發展中國家。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國民收入水平將逐步提高,閑暇時間增多,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會有大幅度提高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效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把它塑造成下一世紀的經濟增長點。
『陸』 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柒』 文化產業發展的形式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捌』 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發展和強盛,民族的獨立和振興,人民的尊嚴和幸福,都離不開強大文化的支撐。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而這種特有的文化就成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淵源於中華五千年文明、植根於當代偉大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徵,是最廣泛團結全國人民乃至全球華人的旗幟,是激勵各族人民建設偉大祖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要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
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實力和民族精神的競爭。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不僅帶來貨物、服務、資本、人員等在各國之間的頻繁流動,而且帶來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在世界范圍的激烈碰撞。總體上處於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上面臨巨大壓力,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優勢,就難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捍衛自己的戰略利益,就會處於被動守勢。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競爭中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在中國人民中間,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間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應當有繁榮的經濟,也應當有繁榮的文化。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長足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不僅給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也使得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堅持以人為本,加快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著眼於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著眼於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玖』 文化產業的興起背景主要有其發展有哪些基本規律
文章編號:1009-4318(2003)01-0038-04 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及其發展特點分析 X 汪建明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連雲港222006) 摘 要:當代文化產業興起的三個重要原因: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經濟市場化的運作。當代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一體化、高智化、共融性、開放性等特點,文化產業的興起帶來了文化觀念的多元化、存在形態的多樣化、接受方式的非線性、整體格局的發展不平衡性等新變化。 關鍵詞:文化產業;高技術;原因;特點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化產業)))這個被經濟學界認為是21世紀最具有發展前景的/朝陽0產業,近年來,正挾高科技迅猛發展之勢,蓬勃成長於世界各國,在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創造著巨大的經濟效益,給物質生產相對過剩的世界經濟疲軟注入了強心劑,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人類素質提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產業形態。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文化產業的興起?它在當代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又會給文化發展帶來什麼樣的新變化?本文主要圍繞這些問題作一初淺的探索。為了便於討論,本文把文化產業界定為,是指通過了工業化、信息化和商業化方式所進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再生產、交換和傳播。 一、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 文化產業是以人類腦力勞動為基礎的精神生產力發展的現代形態,是一個集中代表了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趨勢的新興產業。它的興起,既有經濟發展的原因,又是社會體制變革的結果,既受到科學技術的內在推動,又是文化自身發展的歷史要求。 1.科學技術革命,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是文化產業興起的技術前提和直接推動力 從文化傳播來看,口頭語言是人類最初的傳播形式,但語言傳播存在著傳播范圍小、數量少、速度慢和不易保存的先天性缺點。文字的產生,使信息有了便於攜帶和傳載的載體,但信息難以大量復制,也不易普及,傳播只能在特定的群體中進行。直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人類才第一次具有大批量、高 速度復制信息的能力。中國宋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 刷術傳到歐洲後,15世紀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機,金屬活版印刷是傳播媒介的第一次革命,印刷術的誕生和改進使文字以比此前手抄本根本無法比擬的速度傳播開來,它代表的是一致的重復為基礎的機械進程的誕生,提供了第一批重復生產的商品,第一條生產流水線,第一次大規模生產。比如報紙盡管在這之前,中國唐代就有了邸報,德國就有5福格斯新聞6之類的手抄報,但只有印刷術發明推廣後,世界報業才有了全的生命。 電子技術的出現,是傳播媒介的第二次革命。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電報、電話相繼發明,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無線電廣播、電視技術與媒介相繼出現。按照美國的社會學家庫利的觀點,現代媒介有四個特徵。一是可表達性,它能承載思想和感情;二是記錄的長久性,也即對時間的超越;三是快速性,即對空間限制的超越;四是擴散性,可以達到所有階層的人群。隨著這些現代技術的發明和運用,技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入侵文化領域,生出一種以工業生產的方式製造文化的行業,也產生出許多新的文化產品,如電影、電視、唱片等,/文化產業0轟然問世。 從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的發明開始,特別是近十多年來,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激光技術、數碼技術等信息技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並迅速形成產業化。有人把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稱為/信息時代0,這一時代的文化主體,就是文化產業。高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帶來了傳播媒介的第 第16卷 第1期
2003
年3月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Vol.16No.1 Mar.2003
X 收稿日期
:2002-11-20
三次革命,推動了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互聯網的興起,以其多媒體、互動式、個性化的特點,迅速成為公認的第四媒體,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2.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是文化產業興起的內在動力 行為科學認為,人的需要分不同層次,對食品的需要是人最低層次的需求,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是較高級的需求。人們滿足需求的順序一般由低級到高級。對食品的需要量受生理條件的制約,增長到一定程度就會飽和,所以在食品需求逐漸滿足的情況下,居民伙食費開支占家庭生產開支的比重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這種現象被稱為/恩格爾定律0。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恩格爾系數的逐步下降,對文化的消費需求的增長成為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必然。 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是教育普及,權利平等,文明人類的大多數都有能力也有權利消費文化產品,少數天才藝術家的創作已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文化需求,消費的需要引發文化生產的組織化、產業化。由此生產的文化產品在數量上超過此前全部歷史時期的文化產品,它的質量和普及也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傳統文化產品那樣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和經典的審美性,而只能是通俗化和大眾化。 由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閑暇時間增多也有力地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品消費與工農業品消費的明顯差異是閑暇時間對消費量的影響不同。相當多的文化產品,如文藝表演服務、藝術展覽服務、書籍、報刊、影視、上網,其消費需要佔用大量閑暇時間,如果沒有閑暇時間,即使收入水平很高,人們對這些文化產品的消費量也不會有大幅度提高,人們也許因沒有時間而不能去看電影,但是不會有人因沒有閑暇時間而不消費食物、飲料和衣服。閑暇時間已越來越成為一個文明社會人們追求的目標,成為高生活質量、高消費水平的標志。 3.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化的運作,制度的創新是文化產業的興起的制度保證 文化產業的出現,是產業分化、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發展,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提高,非物質生產領域里的大部分勞動,由原來的勞動者自己經營轉變為資本主義經營,由個體勞動轉變為社會化勞動,使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大批量勞動力由物質生產領域轉向非物質生產領域。作為精神生產的文化產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並不斷發
展壯大的。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產 業的興起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導入了市場競爭機制,使文化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從而也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經營水平。當文化產品是一進入市場,它就已經被賦予了商品的屬性,它再不是在書齋裡面供文人墨客游戲玩賞的東西,它必須受到市場規律的制約,受到市場檢驗。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追逐最大的生產經營利潤,就必須不斷生產出質優價廉、受人歡迎的文化產品。在市場競爭面前,生產者不斷分化,文化生產資源得到重新配置和優化,刺激並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既受制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反映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文化的產業化只有在精神文化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市場發育到一定程度後才成為可能。 當前,以制度創新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啟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新的世界性發展趨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美國到歐洲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上解除了通信業、傳媒業、信息業之間的行業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傳媒手段匯流的制度創新。隨著世界各國紛紛拆除其自身的行業壁壘,以及國家間的關稅壁壘,一個超越民族、國家的文化內容市場正在形成,文化交流、文化產品的國際貿易日益頻繁,文化產業步入了一個大發展、大跨越時期。二、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路技術迅猛發展,大大地推動了全球的信息化、網路化進程,引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信息革命,作為與新科技革命息息相關的文化產業,除了具有高技術產業的高投入、高產業、高風險等特徵外,同時,呈現出當代這一時期的新特點。 1.一體化 主要表現在各種媒體採用的技術相互滲透,報刊業、廣播電視、新聞網站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於一致,以數字信息技術為中介,採用衛星、光纜、計算機技術等傳輸手段,使媒體之間技術特徵日益趨同。數字化技術構成了當代媒體的新平台。信息已經同物質和能量一起成為社會的基本財富和基本資源,多媒體技術的普遍應用,以前報紙、廣播、電視等相互區別的傳播媒介相互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行業之間分工界限不斷突破,以新聞集團為代表的綜合性傳播集團迅速崛起,超大型媒體集團充分利用報刊業、廣電業、網際網路三種媒體的優勢互補,走綜合發展的道路,進一步強化了文化產業一體化的趨勢。 #39# 第16卷 第1期 汪建明: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及其發展特點分析
2.高智化 文化產業是與知識經濟特徵相吻合的精神生產產業,從資源的配置來說,文化產業是一種精神生產,它更多地依賴於精神的創造和消耗,而不是物質的消耗,它把智力、無形資產作為資源配置的第一要素,通過知識智力對自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綜合、集約的配置來創造新財富,逐步替代工業經濟依賴的、已經短缺的自然資源。在文化產業中對智力資源)))人才和知識的佔有比工業經濟中對稀缺自然資源)))土地和石油的佔有更為重要。從生產過程特點來說,文化產業的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產品的構思、策劃,作品更多地凝聚了作者的知識、智慧,勞動者以腦力勞動為主,生產起決定因素的是人的知識和智力。從社會消費來說,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是在知識的獲取、信息的掌握和精神的滿足,而不是為了物質需要。從產業結構來說,文化產業是包括影視音像製造業、工業藝術製造業、圖書報刊印刷業、大眾娛樂業、廣播電視業、文藝演出業、信息服務業、廣告業等為代表的/高文化含量0產業,是地道的/知識密集型產業0。文化與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出現了深刻全面的互滲關系,文化成為經濟效益巨大的經濟資源。文化產業是/高技術0與/高文化0聯姻的經濟。 3.共融性主要表現在文化產業與其它產業有共生性和融合性。任何一個產業形態,都融入不同的文化內涵,文化的/外部性0特徵非常明顯,它在被消費的同時,也深刻影響消費者的意識形態、道德修養、審美趣味和行為方式,特別在文化經濟一體的初級階段,文化與經濟之間出現了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優勢互補的共生性發展趨勢,影響著經濟活動的結構、規模和效率,提升著生產、交換和消費等經濟環節的文明,由此形成了各具特點的文化形態。這些經過產業/化0過後的文化,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精神文化,而是與產業行為、產業理念高度融合的文化,它構成了文化產業演進的隱性階段。比較突出的表現為信息咨詢服務的預見性、科學性、指導性對各種傳統產業的滲透和改造。從文化產業的顯性形態來說,這種共生性和融合性更為明顯,特別是近年來,信息技術產業和電信業的超前發展,在文化生產中造成了最為注目的產業關聯效應。1999年是網路熱,2000年信息化突入傳媒領域,引發傳媒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部門迅速/觸網0,出現了信息產業與
文化產業的
/大匯流0的壯觀景象。文化產業賦予了 信息產業更多的文化內容,信息產業也給文化產業帶來了/技術革命0。 4.開放性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伴隨著經濟的一體化、全球化而不斷走向開放。1994年美國正式向全球首倡信息高速公路之後,既開啟了知識經濟時代之門,也拓寬了知識和文化交流、傳播的廣闊渠道。光訊、星訊、衛星電視、激光照排、電腦傳真、光子圖書館,特別是英特網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社會能夠獲取的信息量和知識量不僅總量呈幾何級數增加,而且獲得的時間空前縮短,獲得的空間可以遍及世界各個角落,世界因此變成了/地球村0。經濟、科技一體化、全球化,必然帶動文化產業的全球化。憑借發達的載體和傳媒,文化交流的頻率提高,范圍擴大,深度加強。東西方文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沖突、滲透和碰撞在所難免,此時的文化產業呈現出開放的氣度和精神,其發展的政治色彩、意識形態色彩正淡化,而其開放性、趨同性和為本國、本地區的經濟、文化服務的功能和作用愈益加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美國到歐洲,發達國家已基本上解除了通信業、傳媒業、信息業之間傳統的行業管理壁壘,以及各國之間對傳媒業的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傳媒手段匯流的第一次制度創新,目前正在進入針對文化產業內容的第二次制度創新時期。 三、文化產業帶來文化發展的新變化 文化產業作為20世紀的獨特現象帶來了文化存在的形態、結構和格局的重大變化,導致了文化的商品化和消費化,也使傳統的文化觀念、文化存在形態、接受方式及整體格局發生了質的變革。 1.文化觀念的多元化可復制性、批量化、標准化生產是現代技術的一個主要特徵,當它運用於文化生產時,則徹底瓦解了傳統文化生產所特有的獨一無二性,經典式的/韻味0走向倫落。過去被小部分人壟斷,代表著某個特殊階級標志的文化藝術,通過復制的橋梁,走向大眾,使文化的封閉保守走向民主化。在19世紀文化還被理解為只是聽高雅的音樂,欣賞繪畫或者看歌劇,文化仍然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方法,而到了當代,由於科技的滲透,無論高雅文化還是通俗文化都被大眾化,文化不再只是/象牙塔0中的/風花雪月0,文化享受不再只是少數社會/精英0的專權。在文化產業化的過程中,文化產品可以成為商品進入市場,它的商品屬性在人們的觀念中增強,文化的/意識形態化0、/政治化0的色彩被淡化;在文化產業的全球化過程中,文化從封 #40#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年3月
閉進一步走向開放,文化的包容性進一步凸顯,文化的世界性進一步強化。文化觀念的變化促進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使人們更多地接受現代文明,更快地走向現代化。 2.存在形態的多樣化 由於文化生產已經與商品生產普遍結合起來,以最快的周轉速度生產更新穎的新潮產品,這種經濟上的狂熱的迫切需要,賦予文化的創新和實驗以一種日益必要的結構和地位,各種新奇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消費不斷問世,網路文學、激光音樂會、電子游戲、光子圖書館等新的文化消費載體和形式層出不窮。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電子出版物,使書刊、報紙的界線變的模糊;而多媒體則打破了音像製品的框框,繼錄音帶、錄像帶、縮微膠卷之後,光碟及互聯網已經使傳播媒介的內容突破了過去/書籍0的定義,成為集/視、聽、看0於一體的新書籍。而隨著電腦和網路廣泛使用,人們更多的是以個性化、互動式地來收看新聞和進行娛樂。報刊、廣播、電視、網路以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優勢,既競爭又合作,傳統媒介與電子信息媒介並存發展。 3.接受方式的非線性 文化不再僅僅是個體的生存方式和環境,而是在不斷重復、復制符號的過程上,為大眾所經歷、認同和排斥。麥克盧漢用/地球村0這一概念來描述現代人的生存環境,太多太快的信息傳播和交流,使現在的人類如同隨時隨地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中,巨大的地球變小了,成為一個喧囂興奮的群居場所。文化不再是孤獨的個體行為,而是屬於整個社會中的大眾,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不是過去那種金字塔式的逐級運行,而呈現網狀式、立體化交替進行。人們可以從不同渠道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處理信息的思維方式發生變化,特別是多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使受眾所接受的信息呈現一種主體化、非線性的結構。在多媒體信息出現以後,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於由以往的閱讀紙張出版物、收聽廣播聲音、觀看電視畫 面的方式所培養起來的被動的線性方式,人們對多媒體信息的領會是以主動的方式去選取,在短的時間內 去吸收全方位的內容,它的接受方式是立體化、非線性的。 4.整體格局的發展不平衡性 隨著高科技的運用和各種社會思潮的此漲彼伏。傳統意義上的各藝術門類的布局和比重,它們之間的強弱態勢和平衡關系正在發生急劇的重大變革和調整。一些與新興科技聯姻的新的藝術門類、種類和樣式相繼出現和發展,在藝術競爭中占據強勢地位而前程遠大,一些原來屬於強勢地位的傳統藝術卻受到沖擊,陷入困境。隨著人們對物質慾望的滿足,各種新的文化形態不斷衍生,文化的大部分正與物質消費、日常活動融為一體,諸如時裝、美容、廣告、室內裝修以及種種娛樂休閑方式等等都成為/文化0。傳統的與現代的、經典的與通俗的,後現代的與超現實的,各種文化在時尚信息的潮流中分化或融合、出現或消失。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利用其高科技優勢和雄厚的資本,向發展中國家強制推行和宣傳自己的本國文化,在/文化霸權主義0、/文化殖民主義0的入侵下,文化的民族性和區域性逐漸消融,世界文化的整個格局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