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內相關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
給你分析下
⑵ 中國制葯工業的發展情況
中國制葯工業發展歷程
中國醫葯產業的發展主要由13億人口疾病治療、保健康復、生育等必須的醫葯消費所帶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葯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間發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長率為22%,九五期間仍保持年平均增長率17%的發展速度。醫葯產業規模在2001年總值為2770億元人民幣,佔大陸GDP的2.9%;2002年醫葯工業總值為3300億元人民幣,佔GDP的3.2%左右,增幅達18.8%,高於全球醫葯產業年平均增長率13%。
目前中國醫葯行業面臨的挑戰
加入WTO以後,醫葯行業既面臨著發展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長遠看,有利於中國醫葯管理體制與國際接軌,有利於醫葯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及知識產權保護,有利於獲得中國醫葯發展所需的國際資源,有利於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化學原料葯、中葯、常規醫療器械產品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也有利於中國醫葯企業轉換經營機制與體制創新,總之,有利於提高醫葯行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從近期看,醫葯行業面臨的挑戰有三個方面:一是關稅的降低,二是葯品知識產權保護,三是開放葯品批發、零售服務。
中國醫葯產業發展趨勢
◆醫葯產業將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
◆強制實施GMP認證,產業格局出現巨大變化
◆生物制葯潛力巨大
◆國際市場中葯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化學原料葯的國際競爭優勢明顯
◆連鎖葯店競爭「白熱化」,葯品價格仍將不斷下降
◆鼓勵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非處方葯品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正在興建的醫葯項目
◆強強合作:打造全球最大的麻黃鹼生產基地
2003年3月,赤峰制葯集團與上海實業聯合集團達成合作協議,上海實業聯合集團投資7018萬元,用於赤峰制葯集團子公司艾克公司和蒙欣公司化學合成麻黃鹼及相關產品技術開發和制劑產品生產。
上海實業聯合集團繫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擁有凈資產超過14.4億元,總資產超過20億元。形成了生物醫葯、商務網路和傳統製造業三大產業板塊並存的產業結構,以生物醫葯產業為主導產業。同時,艾克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快發展,力爭在「十五」期末,將公司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麻黃鹼原料葯及其系列制劑產品的生產基地。
⑶ 中葯的發展前景
中葯產業是我國傳統的民族產業,是當今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又是我國醫葯經濟獨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中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葯現代化是提升中葯產業的重要途徑。當今國際國內醫葯市場的各種變化及21世紀醫葯市場的發展趨勢,在給中葯產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的同時,也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中國加入WTO以後的世界醫葯市場,就成了中國中葯產業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本刊記者走訪了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高新技術產業司。該司產業處處長顧大偉博士就我國中葯產業的行業前景、現狀、發展思路和近期主要工作目標作了詳細的闡述。
醫葯行業是全球經濟中的一個熱點,作為醫葯行業的分支,中葯行業更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顧大偉認為,中葯行業是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的。眾所周知,醫葯行業是全世界公認的國際化產業,在國際最新標准劃分的28種產業中,醫葯品是國際交換量最大的15類產品之一,也是世界各國出口量增加最快的5類產品之一。預計未來10年裡,全球葯品銷售額每年將增長7%左右,到明年醫葯市場銷售額將達到4000億—4060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6800億—72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植物葯市場也呈現出了快速增長勢頭,在現有每年銷售額300億美元的基礎上,正以平均10%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另據國際組織預測,今後一段時間,國際植物葯將快速增長至1000億美元,達到國際醫葯市場銷售總額的1/6—1/4。
隨著全球范圍「回歸自然」浪潮的湧起和對化學葯品副作用的深入認識,國際市場對中葯的歡迎度在逐漸增強。在一些發達國家,中葯正在走俏,這為中葯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同時,由於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我國人均用葯水平低,僅為美國的1/40,葯品消費的空間是巨大的。
中葯產業是我國醫葯產業中獨具特色和優勢的領域,中葯在我國使用已有五千年的歷史積累,擁有系統的中醫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現代科技手段開發中葯,與化學葯物和生物技術葯物相比,具有風險低、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顯著優勢,是參與葯品市場競爭、擴大出口和解決12億多人口用葯問題的重要手段。
我國制葯業,特別是中成葯工業,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1999年,全國中葯工業總產值已達到384.56億元。目前,中葯產業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體系,涌現了一批中葯骨幹企業和市場龍頭品種,由於現代中葯產業巨大的市場前景和高附加值的吸引力,而且有國家強大的產業政策導向,中葯產業已成為投資者選擇的熱門行業。中葯產業必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但是,國外天然葯物領域競爭日益激烈。而有關資料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中葯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並不理想。在中葯行業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中國加入WTO以後,更加嚴峻的挑戰、更加激烈的競爭會隨之而來,國外企業將搶灘中國市場,對中國企業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脅。
國外企業的威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國際植物葯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中葯產品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國中葯占國際市場的份額和效益卻在下滑,1996年—1998年連續3年滑坡,1999年略有回升,但市場份額不足5%,而日韓兩國卻佔到了25%。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某些發達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他們在無傳統經驗和理論的情況下,依靠現代科技理論取得了產業化成功之路,並大舉向我國市場推進。
2、國外企業競相低價收購我國中葯材資源的情況愈演愈烈,中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國外企業憑借其資本、技術、產品優勢,設置高門檻的技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給中葯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設置屏障。
3、生物技術領域的高速發展以及中國加入WTO帶來的挑戰等,都對我國中葯產業構成了全方位威脅。不過機遇與挑戰並存,從積極意義上講,機遇帶來有利於發展的外部條件,而挑戰則是激勵發展的內在功力。
我國中葯產業化發展已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條件,蓄勢待發,中葯行業正蘊育著一場即將到來的產業革命
在談到中國中葯產業的現狀時,顧大偉說,改革開放20年,我國中葯行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有需求、實施高技術改造的中葯骨幹企業;已有了一批可以產業化的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的高新技術;通過實施「中葯現代化產業行動計劃」、「九五」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為中葯高技術產業化提供了一批可應用的成果,並初步形成了中葯產業化的科技支撐條件,擁有了良好的政策及融資投資環境。總之,中葯產業化發展已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條件,毫不客氣地講,我國中葯產業正萌動著蓄勢待發的巨大能量,蘊育著一場即將到來的產業革命。
我們不能否認,我國中葯產業家底較薄弱,相對落後,仍然存在「一小、二多、三低」(企業規模小,企業數量多、重復產品多,企業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產能力低)現象和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較多,但主要問題是產業過程化中高科技含量低。目前,有幾個關鍵問題急需解決。一是先進適用的制備工藝、高新技術和裝備,急需推廣應用。當今醫葯工業技術革命的發展趨勢正朝著製造過程自動化、系統集成化的方向迅速發展,因此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內在質量和質量的穩定性。然而,作為需高度保證產品質量的中葯產業來說,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技術及其裝備卻嚴重滯後,與國外有20年的差距,尤其是中葯提取,精製工藝的科學性、先進性、嚴謹性距國際先進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工藝條件客觀化控製程度不高,製造技術及裝備缺乏集成化,仍有相當一批中葯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共性技術急需解決。因此,要積極地依靠官、產、學、研、金結合,研究或借鑒其他領域的先進技術,實施對中葯制葯過程中各項單元製造技術與裝備的智能化組合應用,及其關鍵工藝參數的在線檢測連續採集和程序化、自動化控制。這是中葯產業走向高技術產業化首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如果能將上述過程的關鍵環節進行控制和優化,並開發出高質量的控製成套裝置和技術平台,按日前1/3的中葯企業需要改造的話,僅此一項就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二是我國可集約化、規范化生產的高技術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亟待提高,可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型現代企業集團急需發展和培育。三是符合中葯特點,並為國際社會所認可的質量標准和質量控制體系急需建立,中葯產業化創新體系亟待建立和健全等。如果這些關鍵問題能得到解決,中葯產業的市場份額必將大大提高。
在扶持壯大中葯現代化產業方面,國家計委有著明確的發展思路,也採取了不少舉措來支持中葯發展
顧大偉介紹說,計委在扶持壯大我國中葯現代化產業方面的整體發展思路是:以療效優勢突出、市場需求量大的現代中葯高技術產品為龍頭,以實力強規模大的企業為主體,組織產、學、研、金相結合的隊伍,依靠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在政府的扶持指導下,通過實施對中葯產業全過程關鍵環節的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全面提高中葯產品的高技術含量,形成中葯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快速提高中葯產品在國內與國際市場的佔有率,使中葯產業發展成為以高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為基礎、具有強大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大型現代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國家計委決定採用「專項扶持」的形式貫徹這一戰略。通過現代中葯示範工程建設提升我國中葯工業的整體水平,促進中葯產業的結構調整,開辟新的產業領域,通過強化現代中葯產業的基礎支撐條件,為實現跨躍式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培養一批單品上規模的中葯企業,如在抗癌領域具有一定影響的哈葯慈航等制葯企業。特別是加速高技術中葯產業化發展,示範應用先進的提取、分離、制劑及生產過程系統控制技術,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葯骨幹企業在生產工藝和裝備水平上全面實現技術提升,建立對全行業進行技術輻射的示範工程和產業化基地,促進「大企業、大品種、大市場」戰略的實施。加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現代化產品的產業化,使我國中葯在中國加入WTO後具有強勁的競爭力。
現代中葯產業化專項扶持的實施,將使我國中葯產業(主要指中葯種植農業和中葯工業)規模到2005年達到年產值800億—1000億元,年均遞增16%以上;中葯產品年出口額達到100—120億元,佔中葯工業產值的10%以上,年均遞增20%;年實現利稅150億元,年均遞增10%,其中利潤50億元,年均遞增10%;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品佔中葯工業總值的比重達30%,技術進步對中葯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45%以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中葯工業重點依託企業50個,產值佔全行業70%,大型企業集團重點產品200個,其中年產值超5億元的30個,超1億元以上的100個,約佔中葯產品產值的30%,使中葯產業成為名符其實的支柱產業。
⑷ 中國加工貿易的現狀及發展研究
加工貿易發展現狀
加工貿易由無到有發展至今,占我國對外貿易半壁江山,成為一種以外企為主體,以進料加工為主要經營模式,以機電、高技術產品為主要出口品,以發達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伴以本地采購比重不斷增加的貿易方式,對我國民經濟、就業、國際收支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做出突出貢獻。
過去的外匯缺口、資本缺口和供給缺口已轉化為知識缺口、競爭力缺口和需求缺口。
在單純鼓勵出口和優惠外資的導向下,國外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和企業向我國轉移,而我國資源價值和環保成本沒有完全補償,加劇能源、資源和環保壓力。
我進出口擴大不僅對國際市場供給端造成沖擊,而且對國際市場需求端形成沖擊,如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增長已成為影響國際價格的重要因素。
新形勢下加工貿易發展面臨新問題
在加工組裝工序和環節上仍處於中低端,競爭優勢仍為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成熟技術,分工檔次處於低端。
外企成為我國加工貿易微觀主體,其戰略和目標影響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向。
有些地區加貿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在逐步減弱,影響我國加工貿易本地化持續發展。
加貿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基礎好、發展快、規模大,中西部地區在承接加工工序轉移的條件還不成熟有很大差距。
國內中小企業配套能力不強,有條件的大企業發展境外加工貿易仍然還有較多困難。
人民幣升值會形成促進我國產品和技術結構轉型升級的外部壓力。但我國產業鏈的前、中、後端的支撐明顯不夠。
在境外發展加工貿易體系仍處於起步階段。
目前與美歐發生貿易摩擦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開放程度最高、混合所有製成分比例最高、貿易互補性程度最高的產業和產品,如紡織服裝、彩電、傢具、鞋,這些產品並不形成對美歐本土產業的沖擊,只是形成對其全球利益的沖擊,是需求端的摩擦而不是供給端摩擦。
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隨著加工貿易國內采購率的不斷提高,加工貿易正在由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向采購在內,銷售在外轉變;
二,加工增值鏈條也正在逐步由實體加工環節向服務環節延伸;
三,隨著我國對境外加工貿易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境外加工貿易也取得了不斷的發展;
四,出口加工區加貿基數雖小,但增長很快;政策優勢將不斷顯現,與區外加工貿易落差加大。
五,本地企業積極參與加工貿易生產體系,並形成全球綜合運作能力。
中央政府對加工貿易未來方向的引導
1.提高加工貿易招商引資的層次。在嚴格控制二高一資項目基礎上,重點引進跨國公司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製造環節、研發中心、運營中心、營銷中心以及售後服務中心,重點引進具有創新科技能力的新興產業。
2.加貿應重點考慮對國內產業的帶動、輻射和擴散。在吸引外資和大力發展加貿的同時,要考核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本地企業的發展,尤其中小民營企業為跨國公司加工配套的情況,鼓勵中小民營企業參與加工貿易和全球采購體系。
3.要不斷提升與跨國公司開展深層次合作的檔次。使加工貿易環節由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到附件輔件加工製造,到一般零部件加工製造,到主要零部件加工製造,到關鍵零部件加工製造,再到高級復雜的知識技術人才密集型組裝轉型。
4.加貿要由外企為主體逐步向國內企業、尤其民營企業為主的結構轉型,包括「走出去」戰略。加貿把不同國家比較優勢在空間上組合生產和貿易鏈。主體是誰,就決定了資源配置權、供應鏈管理的決策權、剩餘支配權以及市場控制權。
5.加工貿易要從嚴密監管向風險管理、貿易投資便利與規范高效科學的新監管方式轉型。雖然加工貿易星羅棋布、遍地開花是中國特色,但監管體系建設仍應逐步向國際規則接軌。
6.加貿應有一個長期戰略,把引進來(本地提供投資環境和配套能力),紮下根(允許有一定內銷比率),本地化(轉化為本地配套能力),走出去(企業主導的進料加工貿易)作為不同階段的目標,通過開放競爭、加快模仿、主動配套、自主作業,來創造產品和工序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機制。
7.加工貿易應由加工製造為主向采購、加工製造、分銷服務、售後服務以及研發、信息資訊為一體的方向轉型。應與新發展觀相一致,向經濟、社會和自然相協調的方向轉型。
8.加工貿易應逐步適應成本和市場混合驅動型跨國公司的發展需要,制定國內采購、銷售、深加工結轉的高效、靈活、現實的引導和監管機制。包括加工貿易的針對不同產品、產業和地區的分類管理。
⑸ 中葯現代化未來發展趨勢
中葯產業未來發展前景十分看好,與化學制葯相比, 中葯產業受外資沖擊會小一些,因為從化學制葯角度講, 與國外一些大公司相比,國內企業並不擁有優勢。市場放開之後, 國外企業一旦進來,其先進的管理模式、 對市場的控制能力都比國內企業強得多。市場一放開, 跨國公司瞄準化學制葯會多一些, 當然也會有一些外國的公司看中中葯,但在中葯這個領域, 有許多傳統中華文化背景,外國公司就是進來了,也有一個「 本土化」過程,不會那麼快。所以,我認為, 中葯產業從發展趨勢來講好於化學制葯。 近年我國中葯產業始終處於高速增長中,這樣的發展勢頭, 化學制葯產業是難以達到的。2004年,化學制葯增幅有所下降, 而中葯行業平均增幅達25%,仍然處於「高速增長」過程中。 有一部分化學制葯原料葯是與國際市場聯動的, 而中葯市場主要是本土市場。 中葯產業下一步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療效。 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對企業來說將是優勝劣汰過程, 下一步國家將強制推行GAP、 指紋圖譜等這些中葯現代化概念的技術手段, 一些實力小的企業會被迫退出市場。 中葯現代化最主要的標志是中葯數字化、可重復性, 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葯的質量穩定,以前我們達不到這個水平, 現在正逐步往這個方向努力。
⑹ 與中葯學相關的產業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⑺ 我國中葯材市場發展趨勢如何
中葯作為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我國早在唐代就已開始了中葯材的栽培種植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葯材開始進行多品種大規模種植,近年在「健康中國」戰略與國家支持中醫葯行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下,我國中葯種植發展壯大,中國中醫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葯資源龐大,中葯種植面積總體回升
中葯資源以自然資源為物質基礎,極為廣博。物種間的形體構造、生理機能以及生態環境千差萬別,但從自然屬性來講分別屬於植物、動物和礦物,即我國中葯資源基本上是由葯用植物、葯用動物和葯用礦物三大類構成的。
據統計,我國的中葯資源種類有12807種(含種下分類單位),葯用植物佔全部種類的87%,葯用動物佔12%,葯用礦物不足1%。
「十二五」時期,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中葯材生產研究應用專業隊伍初步建立,生產技術不斷進步,標准體系逐步完善,市場監管不斷加強,50餘種瀕危野生中葯材實現了種植養殖或替代,我國中葯種植已經可以基本滿足了中醫葯臨床用葯、中葯產業和健康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十三五」時期,隨著我國中醫葯行業政策的不斷落地,中葯種植科技水平將會不斷提升,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的種植基地建設,提高我國中葯材產量,提高行業運行質量,未來行業整體向好。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中葯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⑻ 中國三大產業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啊
第二產業:市場化與開放程度提高正向效應大大超出預期
(一)「入世」後,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大幅增加,中國正在成為全球跨國公司
的重要製造業基地。
製造業在「入世」之前就是我國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也是引進外資最多的產業
。「入世」後,中國正在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的製造業基地之一。前八個月,我國加工
貿易出口達110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5%,加工貿易一躍而成為出口主導方
式。今年以來加工貿易的大幅度上升表明,西方國家一些加工製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
。其中,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機電行業出口增長最為明顯,1—9月份,我國
機電產品出口超過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30%,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
8%,外資企業是帶動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二)「入世」以來我國
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呈現三個特點。
第一,中國的出口結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出口的產品主
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前三個季度,勞動密
集型的輕工、紡織、消費類電子產品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50%。即使是技術
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中國出口的產品也是以滿足工業化國家低端產品的需求為主,
同時還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第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製造業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除少數關系國計民生
的行業(如國防軍工)外,基本上放開了所有的製造業領域。製造業對外開放的程度
,已超出了「入世」時的承諾和當初人們的預期。
第三,越是全球化特徵明顯的產業,其受「入世」的積極影響就越明顯,越是外
商直接投資多的行業,「入世」後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越快。中國與WTO成員實現
了「雙贏」。
第三產業:全面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密切關注經濟效應走向
2002年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一批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法規和條例,「入世
」協議中的承諾正在逐步變成現實,經濟運行中服務業全面開放的格局開始初步形成
。服務貿易領域利用外資呈現強勁增長,今年1至7月共吸收外資合同額77.7億
美元,同比增長26.5%,實際吸收外資59.3億美元,同比增長76.5%。
銀行、保險、證券以及商貿等壟斷程度較高的行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外資敞
開大門。
(1)銀行業————「入世」後,我國取消了外匯業務的地域、服務對象限制
,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范圍將由去年「入世」時的上海、深圳、天津、大連進
一步擴大到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等城市,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環境明顯
改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明顯加快。到今年9月底,外資銀行在華已有4
5家營業機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總額為477.97億元,
其中貸款總額為385億元。
預計「入世」5年後,外資銀行外幣存款份額將佔15%,人民幣存款佔10%
;外幣貸款份額將佔20%—30%,人民幣貸款佔15%;中間業務可達50%。
「入世」10年後,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將接近1/3左右,需要關注對我國銀行業
的沖擊。
(2)保險業———「入世」以來,已有34家外資保險經營機構獲准在我國營
業,19個國家和地區的112家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14個城市設立了199個代
表處。據分析,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業務經營特點,一是在取得更多的壽險份額的同
時,占據中國目前的保險空白點。目前我國的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農業保險、
工程保險等險種占總保費收入的比重很小,這些空白點或者不發達的領域可供外資運
作的空間很大,要關注外資保險在這些領域可能逐步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二是實行
集中性市場營銷戰略,加強對收入水平相對較高,金融意識相對較強的東部沿海地區
市場的開拓。三是爭取快速擠進再保險市場。
(3)證券業————從目前有關政府管理部門頒布的政策法規看,我國證券市
場第一步是形成「入世」協議框架下的證券業和基金業的開放;第二步是開放並購轉
讓市場,使外資通過國有股、法人股的收購間接進入國內證券市場;第三步是在條件
成熟時,通過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向外國機構投資者開
放A股市場。
「入世」後,外資證券類公司的競爭主要是鞏固傳統的中資企業境外上市業務;
全方位介入B股業務;爭奪財務顧問等A股一級市場的輔助性業務;通過中外合資證
券公司、中外合資證券投資基金以及控股國內證券公司的大股東的方式滲透到中國的
A股二級市場業務。
(4)零售業————總體來看,「入世」前後我國分銷領域沒有明顯變化,目
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銷售總額,大約佔全國消費品市場份額的5%,對整個中國消
費品市場的影響很小。
中國開放分銷領域後,沒有出現外資大量進入的原因,首先世界零售市場普遍不
景氣,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外資零售企業對我國市場份額的影響。其次,我國現行的國
內零售市場開放政策已經超出了「入世」所作的承諾,政策上的突破要到「入世」
第二年後才逐步實施,影響程度有待進一步觀察。第三,近幾年我國呈買方市場
狀態,流通領域競爭激烈,流通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新的零售企業包括外商零售企
業在進入時大都比較謹慎。
(5)電信業————「入世」第一年,中國履行電信服務市場開放的承諾,開
放了14個城市的增值服務和移動服務,並對合資電信企業的成立條件、外商資質、
網路互聯、資源使用、網際結算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中國電信服務業的對外開放
格局初步形成。
由於中國電信業的漸進式開放和目前國內電信運營業的格局,因此外資進入中國
電信服務業的領域將主要集中在增值電信服務方面。目前無論是在面向商業用戶提供
的電子數據傳輸、信息管理查詢、在線數據處理、一站式全面解決方案等方面,還是
在面向居民用戶的寬頻網路服務、社區區域網、在線點播、遠程醫療和教育等領域,
我國企業都才剛剛起步,市場整體上處於拓荒時期。而根據有關承諾,外資進入這些
領域的最高比例可以達到50%,因此外資在這些增值電信服務市場上將具有廣闊的
發展空間。而在基礎電信或移動電信領域,由於對外資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因此單獨
建網的可行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