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要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
我國一直在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我認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整體方向應該是以擴大內需為目標,實現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安全發展和包容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別於存量的產業升級,這是一種增量發展的思路。新興產業的發展,又能支撐和服務於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相輔相成。這種創新驅動的新型產業發展,讓我國經濟發展能夠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發展機遇,實現結構升級。 經濟轉型首先要做的是體制機制轉型。沒有體制機制的轉型、政府行為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難以進行的。為了更有效地推動轉型升級,新一屆政府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釋放改革紅利促進轉型升級。我們現有的體制基本上是為實現規模和速度擴張服務的,但在轉型的時候,特別是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現行的體制機制反而形成了約束。在體制機制的問題上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核心是解決政府行政審批事項過多。最近,國務院決定取消和下放62項行政審批事項,拉開了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這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
2.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含義
2012年底召開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我們黨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
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就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率先發展。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義:
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
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以及十七大都明確提出科技發展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中心任務,要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尤其是明確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高技術不再是獨立發展的產業,而要與傳統產業全面結合。十八大的「創新驅動發展」是對上述認識的精闢總結,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現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必須充分認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抓住重點,形成合力。
3.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踐要求是什麼
一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二是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阻礙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著力營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 三是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四是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大趨勢。要著眼於全球產業發展和變革大趨勢,瞄準世界產業發展制高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先進製造業,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盡快形成結構優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五是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措。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完善評價這個指揮棒,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要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制定更加積極的國際人才引進計劃,吸引更多海外創新人才到我國工作。
4. 如何全面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義:
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回傳統的勞動力以答及資源能源驅動;
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以及十七大都明確提出科技發展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中心任務,要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尤其是明確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高技術不再是獨立發展的產業,而要與傳統產業全面結合。十八大的「創新驅動發展」是對上述認識的精闢總結,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現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必須充分認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抓住重點,形成合力。
5.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點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應抓住以下重點著力推進。
細化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一般在70%以上,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超過2%,技術對外依存度低於20%。目前,應將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進行分解和細化,建立完成目標的組織架構和任務體系,讓各部門、各層面、各單位按照明確的目標任務推進。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我國很多產業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潤低,受制於人。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瞄準國際創新趨勢、特點進行自主創新,使我國的自主創新站在國際技術發展前沿;二是要將優勢資源整合聚集到戰略目標上,力求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進行多種模式的創新,既可以在優勢領域進行原始創新,也可以對現有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還應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首先,進一步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為技術需求選擇、技術項目確定的主體,成為技術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的主體。其次,高校、研發機構、中介機構以及政府、金融機構等應與企業一起構建分工協作、有機結合的創新鏈,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協同創新體系。
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科技創新資源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讓市場充分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政府充分發揮引導、調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創新的協同機制,以解決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封閉低效、研發和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等問題;建立科學的創新評價機制,使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
2015年8月24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進行二審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規定,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轉化科技成果所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本單位,在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後,主要用於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工作。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謝經榮在作關於本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時說,按照中央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的要求,草案將對科研人員獎勵和報酬的最低標准由不低於職務科技成果轉讓或者許可收入,或者作價投資形成的股份、出資比例的20%提高至50%,並明確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規定或者與科技人員約定的獎勵、報酬的方式和數額應當符合上述標准。
我國現行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6年起實施。本次修法旨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規范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加速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專家們認為,本次修法的亮點是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下放和科研人員獎勵、報酬比例提高。
6. 如何通過創新驅動經濟新常態發展
經濟新常態是我國戰略性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判斷,也是經濟社會今後一個時期發展運行的根本特徵。其體現的趨勢背景包括: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從依賴增量轉向調存優增,從傳統模式轉向創新模式。可概括為「中高速、講質量、調結構、重創新」。金融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支撐力量。在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格局中,金融業同樣需要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和增長模式,順應新常態下的發展要求,適應新常態下的真實需求,理解新常態下的市場訴求。而「創新驅動」是順應經濟新常態,實現金融新常態的必由之路。
一、以金融模式創新增強競爭能力
在經濟新常態戰略布局的統領下,經濟各領域的深化改革步伐都將加速邁進。消費、投資、進出口的「三駕馬車」都將步入「更新升級」階段。這既包含了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優化和揚棄,更是對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創造和拓展。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現代化改造與國民經濟改革推進一脈相承,一些銀行對於傳統經濟運行方式更為熟悉,甚至更為適應。通常表現為:一是業務經營依靠規模擴張;二是盈利模式依靠重資本業務;三是市場拓展依靠價格競爭。
在新常態環境下,商業銀行需要同步適應產業格局的調整和升級,跟進新常態的推進步伐,構建符合自身稟賦優勢和市場定位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理性設定發展預期。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這是新常態的政策導向和發展要求。商業銀行的業務擴張和盈利模式同樣需要遵從宏觀經濟的總體規律和運行基調。單體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業務增長不應依賴於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應基於差別化競爭力形成的特色溢價;不應依靠過度承擔風險搶占市場,而是具備准確定價能力科學實現風險溢價;不應集中於短期當期收益,而是通過前瞻性規劃布局持續獲得戰略溢價。未來,單體金融機構對其發展速度的預期將必然進一步回歸現實、理性。
二是科學把握發展機遇。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向質量型增長和創新型增長,企業優勢專業化、商業運營平台化、盈利機會數據化、行業跨界合作化、客戶行為互聯網化等新型商業模式將有可能逐漸成為主流。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傳統盈利來源在利率市場化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下也面臨挑戰。原有的收益來源可能變為免費領域,但原有的服務空白也可能變為增值空間。金融機構需要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持續優化自身資產負債的來源、形態和價格,應用大數據、雲計算把握商業機遇,將直接的收息收費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收益模式。
三是創新構建競爭能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商業銀行既是市場中的競爭參與者,更是實體經濟中的金融服務供給者。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代表著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意願和訴求。例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論述:在消費領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將呈現主流方向;在投資領域,服務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遇將更多涌現,要求新的投融資方式提供支持;在進出口領域,培育新的比較優勢成為重點。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一些依託傳統模式構建的競爭優勢可能會轉化為劣勢,萌發階段的新興行業領域可能創造更大金融發展空間。這需要商業銀行敏銳把握市場的趨勢性變化,在產業布局、客戶布局、組織架構布局上早思考、早規劃、早變革,將創新思維貫穿於經營理念、戰略規劃、經營管理、產品研發、服務提供的全流程之中,鍛造新常態條件下新的服務能力,保持核心競爭力。
二、以金融產品創新增強服務效力
產品和服務是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直接對接點,也是檢驗金融服務有效性的最直觀標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體現為產品服務供給的充分性、效率性和針對性。隨著經濟新常態和社會現代化變革的不斷推進,金融服務的對象、需求和渠道都將產生深刻變化,其特徵表現為:
一是新興產業行業對金融產品的綜合化提出要求。傳統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其驅動能力正在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產業格局和企業優勢也必將更多建立在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上。這種變革要求金融產品能夠有效契合創新型行業、科技型行業、智力密集型行業的運行發展特點,既要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縱向提供適宜的服務支撐,又要善於把握企業在產業鏈、價值鏈上定位,橫向形成跨界綜合化的服務組合。以往單純重有形資產、重抵質押物、重成熟企業的傳統產品模式可能不完全適應我國新常態下產業革新的方向。
二是新興企業形態對金融產品的精細化提出要求。從國家戰略角度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在產業結構中發揮的作用將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將更多源自市場中新價值的創造。除必要的傳統基礎性產品外,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的客戶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金融產品的創設、供給和服務模式更加強調以客戶為中心,更加需要下沉服務重心,細化服務思維、適應小微特點。
三是客戶行為習慣對金融產品的科技化提出要求。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普及,企業居民的行為將更多依託信息渠道、技術渠道和網路渠道。金融機構也同樣需要藉助IT新技術的手段創新產品服務、提升管理效率、監測控制風險。這要求金融機構應更加善於理解科技、運用科技,促進金融與科技的緊密結合。要准確把握社會互聯網化對金融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動與互聯網經營模式融合和合作,使用新興的技術手段提升服務質量、提高響應效率、擴大金融覆蓋、節約金融成本。同時,要關注信息化、網路化帶來的新生風險,用新的技術手段加以應對和管控。
三、以金融監管創新增強市場活力
對創新實施有效監管必然要求監管創新。監管的目的是守住風險底線,維護金融穩定,為市場主體構建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面對金融業的深刻變革和創新追求,監管者也必須持續更新監管的方法和手段,主動適應金融創新的趨勢性規律,實現「釋放活力」和「管住風險」的動態平衡。
一是要完善優化制度法規體系。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要與深化改革的方向緊密銜接,對於方向性、趨勢性的科學金融創新在法律上應給予探索的空間。在經濟新常態的框架下,要立足於「中高速、講質量、調結構、重創新」的基本特徵,尊重市場主體的創新規律,使得法律法規體系能夠適應新常態的要求。從銀行業的發展角度看,產融結合、投貸聯動、信息化展業、多元化的風險管控都是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也需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完善和修改予以明確和規范,豐富商業銀行服務功能和手段,使得銀行和銀行服務的對象在創新上有空間、有活力、有規則。
二是要完善改進監管方式。更加密切市場准入、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之間的銜接聯動,做好「銀行全經營周期」監管的無縫對接。
三是更新監管工具。強化數據化、網路化、信息化的監管手段,增強指標監測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及時性。
四是科學分類監管。根據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競爭的銀行戰略經營路徑,構建適合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監管體系,釋放差異化的發展活力,促進金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共生性。
五是加強監管協作。跨市場、跨界的金融行為是金融創新的重要表現,增強不同金融領域監管者的相互協作,增進監管聯動,及時提升監管標準的一致性是防範新生風險的重要措施。特別是針對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務形態,要堅持創新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的原則。監管標準的協調一致性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的跨界套利預期,減少以監管套利為目的的所謂「創新」行為。真正將金融創新的動機引導到服務真實需求上來,降低「貓鼠博弈」的無謂成本,充分發揮科學金融創新的正向作用。
經濟新常態將推動金融業步入新的改革發展階段,「創新驅動」是金融適應新常態的根本動力和必由路徑。商業銀行需要在新常態中尋找機遇、降低轉型風險、構建競爭能力,主動適應市場、客戶、同業、監管在經濟改革進程中呈現的新要求、新變化、新規則,實現可持續的穩健、健康發展。
7. 創新驅動為什麼是經濟發展的核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因為:
第一,從緊迫形勢看。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更加廣泛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科技發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一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各種全球性問題相互交織,影響世界經濟全面復甦的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路、生物產業、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加大投入,著力推進。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已經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二是我國已經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科技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完全有條件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步伐。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目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許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還依賴進口;科技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迫切要求仍不適應,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要求仍不適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不適應,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世界科技創新格局整的機遇、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調高和市場不斷擴大的機遇,堅定立足自主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體制機制保障,爭取在不太長時間內確保國家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第二,從艱巨任務看。我們要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從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為重點,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要求我們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爭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原始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幅增強,關鍵領域科學研究實現原創性重大突破,戰略性高技術領域技術研發實現跨越發展,若干領域創新成果進入世界前列;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效益大幅提高,創新人才競相涌現,全民族科學素質普遍提高、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求我們大力發展與民生相關的科學技術,把科技進步和創新與提高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科學技術,大力發展新材料和先進製造科學技術,大力發展信息網路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大力發展健康科學技術,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空間和海洋技術,大力發展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學技術,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重大科技問題,不斷強化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環境、保障民生安全。
8. 如何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涵
「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襲義:
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
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以及十七大都明確提出科技發展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中心任務,要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尤其是明確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高技術不再是獨立發展的產業,而要與傳統產業全面結合。十八大的「創新驅動發展」是對上述認識的精闢總結,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現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必須充分認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抓住重點,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