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文化產業管理的人前途何在
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具有專業知識的文化產業管理與經營人才的短缺問題已經成為了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制約性因素。鑒於此,教育部於2004年首次批准了山東大學、雲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設置本科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全國已有50多所高校開始招收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本科學生了。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是一門不同於傳統的文化教育專業的新興專業,它將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文化產業的特殊屬性結合起來,特別強調綜合性、滲透性和學科的交叉性。這一點從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趙興勝的介紹中就能體現出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設立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縱貫古今的文化視野和現代產業理念以及經營技能的復合型文化管理人才,為國家文化資源的有效管理、文化市場的科學運營和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提供高層次的專業人才。」
然而,熱門專業如今變成「冷門」,著實令人尷尬。
資料一
據一項數據顯示, 2006級博士與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再次成為歷史文化學院「專門史」方向的最熱門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報名錄取比例為5:1,碩士研究生報名錄取比例也接近於4:1。此外,在最終錄取的近100名碩士研究生當中,初試與復試成績的最高分數又都集中在這一專業上。與許多傳統學科「吃不飽」的招生情況相比,「文化產業管理」這一僅僅開設兩年的新專業無疑是「一枝獨秀」,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熱門專業」。
資料二
據了解,小李是北京一所財經類院校的應屆畢業生,所學的專業是文化產業管理。但到目前為止,工作的事情還沒有著落,還在為找工作左右困惑著,2004年,這一專業才由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校開設。小李和她班上的20多名同學是這一專業第一批畢業的本科生。盡管「文化產業有前途、文化產業最缺人」的說法不絕於耳,但落實到小李他們身上,工作特別是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卻並沒有那麼好找。細究個中原因,既有受就業形勢緊張大背景影響的因素,更反映了文化產業人才供給與需求本身的特點。
一個熱門專業的誕生
2004年1月,在壓縮、整頓、合並現有本科專業的大背景下,在各界「破解文化產業人才荒」的呼聲下,教育部破例在全國高校中增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授管理學學士學位。當年,首批獲准招生的中國傳媒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雲南大學都招收了這一專業的全日制本科生班,招生人數在20人至60人不等。此後至今,全國又先後有50多所院校獲准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再加上雖然沒有被批准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但設立了這一專業方向的學校,文化產業管理可以說已經是遍地開花。
從宏觀上說,這一專業的設立,打破了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僵局,突破了以往此類人才多由藝術類院校培養的模式,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產、學、研格局的形成補上了重要的一環。
從微觀上看,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人才缺口,也使得很多家長和學生對這個專業寄予了很高的熱情。「我們招生情況一直不錯,第一年招了36個人,2006年達到了60個人,去年是68個人,2008年計劃還是60個人。」最早一批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中國海洋大學文化產業系系主任張勝冰對記者表示。而在2006年,由於受到山東省召開文化產業博覽會的影響,山東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與法學類、經濟學類以及工商管理類一起成為了山大19個文科專業門類中錄取分數最高的四大熱門專業。同樣地,在記者采訪到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有關工作人員也都向記者證實了這一專業的招生情況一直不錯,生源質量也一直呈現提高的趨勢。
在寬與專之間
「學的課程挺多的,藝術類、管理類、經濟類的都學了」小陳告訴記者,「本專業的學生既要必修影視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中國電影市場概論等專業性課程,也要學習文化消費學、文化市場學、文化政策學、文化產業學,還包括財務管理、經濟學、線性代數等經濟類和基礎類課程。」
顯然,相對於外行對這一專業的「看熱鬧」來說,對於設立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校來說,能培養出什麼樣的文化產業人才是個更根本的問題。「按照我們的理解,這一專業要培養的是復合型的人才,綜合素質要很高,實踐操作能力要強。」張勝冰表示。據悉其它三家首批設立這一專的業高校采訪中,相關負責人也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復合型」這一概念,覺得這是一個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專業。
通俗地說,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的是既懂藝術又懂市場的人才。學生在學習中,不但需要掌握必要的管理學和經濟學知識,還需要培養對文化產品和產業的敏感和把握,而最難的則是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並應用到實際中去的能力。
從各高校的教學實踐來看,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的既寬且專這一定位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並不容易。「這個專業必須找準定位,因為就名字而言太寬泛了,沒有針對性。」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文化產業系系主任何群對記者表示。與她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產業系系主任包曉光,「文化產業管理這個專業的面有點太寬了,它相比於其他專業而言特點在哪裡,這是搞這個學科建設的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大學教授就解決專業面過寬問題,提出一個方法就是在專業下面再設置細分的方向。比如說,首都師范大學的文化產業專業下面就開設了出版、網路媒體編輯、傳播學三個方向,中國傳媒大學也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下開設了文化經紀人的方向。
的確,作為一個年輕的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一點,從各高校關於該專業五花八門的課程設置中就可以看出。而這一新專業掛靠的院系也是各具特色,文學院、傳媒學院甚至歷史學院都可能是它的「婆家」。簡而言之,對於這一年輕的專業而言,學生應該怎麼學、學校應該怎麼教、企業應該怎麼用,一切都還在摸索之中。
「缺人」和不要應屆生
「我們找工作有點茫然,好多地方不知道這個專業,還有好多地方只要有經驗的。」 小陳說道。一位反復強調不要透露學校名字的老師對記者說,「不過現在還沒到簽約的高峰期,最後的情況怎麼樣還不好說。」據了解,從目前的情況看,就業形勢並沒有當初想像的那麼樂觀。
在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社會問題的今天,就業率幾乎成了很多學校和專業能否生存的「標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亦是如此。在記者采訪到的學校中,今年畢業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除去考研的1/3外,剩下的都面臨著找工作的壓力,而目前簽約率並不高。「很多文化企業乾脆就不知道這個專業,感覺上文化產業在國家這個層面上挺熱,但是在企業這里似乎還沒熱起來。」何群老師解釋道。
「我知道這個專業,我們也可能會嘗試招一些這個專業的學生。」北京保利演藝經紀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張小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過,她同時還強調,企業找人考慮最多的其實就是兩個字:實用,而不是專業的名字,也不是學歷的高低。「我們很看重學生的實習經歷,更看重他們對這個行業的敏感度和認知度。」
另一位來自北京派格太合環球文化傳媒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總監徐先生則直言:「我們去年招了不少應屆畢業生進公司,但是效果很不好,他們的動手能力也有問題,學校給他們的就業培訓也不足,現在留下的很少。」但他同時也表示,這不僅僅是學生的原因,「這個行業整體就沒有做好接納大量應屆畢業生的准備,因為實際上這個行業還是一個小圈子,它留給新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並不多,而且它需要從業者具有大量的行業資源,包括信息、人脈等。」
文化產業用人的這一特點,已經被很多學校意識到了,「我們的學生參加的很多招聘會都不要應屆的學生,他們大多也缺乏培養人才的意識。」何群老師說道。是否有從業經驗,成了橫亘在學生和工作之間的一座大山。
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的怪圈,「根據我們對江西、安徽、湖南三個省文化企業的問卷調查,他們是缺人才的,而且是很缺人才。」張勝冰老師表示。但顯然,從企業反饋的信息來看,他們對招攬文化產業專有人才的意識並不強烈。
這種現狀使得很多學校都意識到了加強學生實習的重要性,「我認為解決培養和就業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產學研結合,學校和企業間應該加強合作。而在業界對這一專業了解不夠的情況下,我覺得政府部門應該幫忙架設這個溝通的橋梁。」
可以為這一觀點佐證的是,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有關負責人表示,由於學校給他們的學生提供了不少的實習機會,現在學生的就業前景還不錯,還有好幾個自己開公司創業的。
同時,另一個制約了學生就業的問題則更為根本,那就是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並不大。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企業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且多以民營為主,變動性也很大,在很多學生的觀念里,去這樣的公司工作「不算工作」,他們也大多不會把這個看作是一個穩定的職業。
❷ 大學生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去學校咯。我們學校就是全國唯一的一所文化產業學院。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
❸ 作為一名大學生,談談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參考一下,加點大學生之類的詞應該可以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和著力點
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沖擊的形勢下,我國文化產業卻逆勢上揚,呈現可喜的發展態勢,為我國經濟實現回升向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文化產業不僅是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深刻認識發展文化產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地位與作用?如何解決當前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本期「本周話題」刊發的3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
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
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 葉文成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知識密集和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低成本、無污染、可重復開發等特點,在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近年來,安徽省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把文化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根本動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根本動力。為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安徽省委、省政府下發「任務書」、細化「時間表」,並制定科學的調度和督查制度,實行「一月一調度、一季一督查、年底總驗收」;重點推動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非時政報刊和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推動市縣電台、電視台合並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努力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適應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以培育文化企業「航母」為發展重點。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一批品牌效應好、競爭實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的帶動。安徽省著眼於進一步提高國有文化資本的影響力、控制力、競爭力,充分發揮時代出版、皖新傳媒兩家上市公司的資本平台優勢,積極推動安廣網路、新安傳媒、華文經貿等公司股份制改造,大力推進跨地區、跨領域、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抓住國家批准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的重大機遇,研究出台《加快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意見》,高起點、高標准規劃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精心謀劃和推進一批成長性好、牽動性強、市場空間大、發展前景廣闊的重大項目,加快要素集聚,實現集群發展。同時,積極扶持各類「專、精、特、新」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形成了一批專業特色鮮明的民營文化產業板塊。
以培育新興業態為目標取向。以高新技術提升文化產業水平,增強文化傳播力,引領和擴大文化消費,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安徽省積極利用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促使其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大力推進文化產業與工業、農業、旅遊業等對接,支持和引導文化企業運用高新技術拓展產業領域,催生新的文化業態,積極培育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動漫等新興產業;制定實施全省動漫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加快推動合肥、蕪湖、馬鞍山動漫基地集群化發展,努力把安徽省建設成為動漫產業強省。
以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為重要支撐。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能夠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安徽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加快文藝演出院線、電影院線建設,積極推動廣電網路數字化轉換和大容量、雙向交互改造;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強出口平台和海外營銷渠道建設,大力推動安徽文化「走出去」,支持皖版圖書、音像、影視、版權、演藝等拓展國際市場;鼓勵安徽出版集團等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借船出海」,通過獨資、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在境外興辦實體,實現落地經營,加快推進由出口產品向出口品牌乃至出國創牌轉變。
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強大保障。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大量富有創意、精通技術、善於管理、敢於開拓的復合型人才。安徽省以「六個一批」雙百人才工程為龍頭,抓緊培育和引進文化產業高端人才和領軍人物;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文化創意、數字動漫、新技術、新媒體等專業;以出版傳媒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及工程碩士培養點為基地,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立文化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把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納入安徽省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范圍;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管理制度、與社會結構變動相適應的流動制度、與文化的創造性勞動相適應的分配製度,努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
正確處理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三個重要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 金民卿
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諸多領域,需要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在實踐中,應正確處理三個重要關系。
正確處理政府文化力量與民間文化力量的關系,把政府的助推力量同民間的自發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長期以來,政府集中了大量文化資源,一直承擔著管文化和辦文化的雙重職能。這不僅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也制約了民間文化力量積極性的發揮。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各種民間文化力量開始逐步釋放出來,形成了活躍的民間文化生產力。但是,民間文化力量較為分散,難以形成規模,而且往往缺乏全局戰略,這是影響其積極作用充分發揮的一大因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進一步明晰政府的文化服務職能,使政府的文化資源更多地集中在發展公益文化方面,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真正得到實惠;另一方面需要強化政府的文化管理職能,完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發展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民間文化力量的積極性,釋放民間文化資源的能量,引導和規范民間文化實體規模化發展,把民間文化資源真正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實現政府文化力量與民間文化力量的良性互動,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
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既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化路徑,又確保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引入市場機制,走市場化道路,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正確理解和准確把握市場內涵,真正確立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中的資源優化整合作用。但同時必須看到,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領域。文化產品不僅具有商品屬性,而且具有精神文化屬性,承擔著文化傳播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如果在市場化進程中放棄或者弱化文化的引領功能,文化產業發展就有可能走向歧路。因此,應在促進文化企業充分發揮其市場能量的同時,不斷引導其提升社會服務功能,把文化的經營性和公益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
正確處理借鑒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與保證國家文化安全的關系,在大力借鑒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同時,增強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比較落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與做法,盡快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但必須注意的是,文化不僅有世界性和普遍性,也有民族性和國家性。在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今天,出現了意識形態文化化與生活化的趨勢。一方面,文化產品中融入越來越多的意識形態內容,文化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的承載者;另一方面,意識形態也越來越向文化靠攏,一些意識形態的東西開始變換形式,由原來直接的政治方式向以文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綜合方式轉變,一些原本帶有較強意識形態色彩的內容在戴上文化的面紗後呈現「中性」的色彩。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注意在借鑒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同時,強化國家文化安全意識。
努力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西南財經大學 鄒燕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取得了突出成績。但也要看到,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主要是:總體投入不足,投融資支持體系比較滯後,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文化經營人才短缺,文化產業創新能力不強、競爭力有待提高;文化產業的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市場結構不夠合理;文化單位規模小、實力弱,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程度低,低水平無序競爭現象在相當程度上存在;文化貿易逆差較大,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有待加強;等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應堅持多措並舉,努力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攻堅階段,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具體而言,應加快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步伐,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的文化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盡快實現由管微觀企業向管宏觀規劃轉變;進一步降低文化產業的市場准入門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保護,營造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整合行政和執法資源,提高行業管理和市場監管能力,積極探索整合城市文化部門和市場監管隊伍的有效途徑,逐步實現統一管理、統一執法,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促進產業集聚集中。促進產業集聚集中,可以培養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更好地發揮其示範和帶動作用。應以文化企業為主體、以資本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龍頭,通過聯合、兼並、重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資等方式,盡快組建一批骨幹文化企業,以此來提高研發和營銷能力,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著力培育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主業突出、綜合競爭能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積極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研發基地和產業集聚區。
加強財政金融支持。各級政府可以通過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對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和保費補貼。支持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財政注資引導,鼓勵金融資本參與。在工商登記、土地徵用、規費減免、財政扶持、信貸等方面,給予民營文化企業與國有文化企業同等待遇。積極探索以國有資本、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資等為資本來源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文化產業投資來源的多元化。以股份合作制為主,探索政府以資源入股、企業以資金入股、農(漁)民以土地(漁場)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合作方式,鼓勵社會民間資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發展文化產業。同時,推動金融機構加強金融創新,提供金融支持。對於處於成熟期、經營模式穩定、經濟效益較好的文化企業,可以優先給予信貸支持;對於具有穩定物流和現金流的企業,可發放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貸款;對於租賃文化設備的企業,可發放融資租賃貸款;對於融資規模較大、項目較多的文化企業,鼓勵商業銀行以銀團貸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積極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產品,如開發分期付款等信貸品種,擴大對文化消費品的消費信貸。支持處於成熟期、經營較為穩定的文化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文化企業在創業板市場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集合債和公司債等方式融資。
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交易。抓緊制定和完善專利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評估、質押、登記、託管、流轉和變現的管理辦法;積極培育流轉市場,充分發揮文化產權交易所的作用,為文化企業的著作權交易、商標權交易和專利技術交易等文化產權交易提供專業化服務;創新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❹ 作為中國大學生如何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做一些貢獻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當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外局勢發生了空前劇烈的變化。要在新的形勢下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方位,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對全球化的狹義理解,主要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世界市場的一體化,國際金融的一體化等等。廣義的全球化的理解則是指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一體化,指人類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圍內全方位的聯系、溝通、交流和互動。 二是信息化。電子計算機和全球互聯網的發展,跨越了民族和國家的界限,把世界連成一體,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和文化交往,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文化消費模式。如果說,農業時代以犁和手推磨為特徵,工業時代以蒸汽機和發動機為特徵,信息時代則是以計算機和網路為特徵。 三是市場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這種經濟體制不僅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而且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結合在一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於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如果說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主流是軍事競賽,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主流是經濟競爭。那麼,二十一世紀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競賽。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對人類的作用,可能超越軍事、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乃至民族與國家。"一個人的思想風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認識水平、智慧程度、創新能力,一個民族的靈魂與脊樑,一個社會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進取精神,一個時代的變革力量、開拓勇氣、知識積儲和道德素養等。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大。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為此,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先進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禦腐朽文化。第二,加強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三,把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建立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第四,貫徹科教興國方針,培養高素質人才。第五,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三 .面對著國際國內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從方法論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一 是先進性與人民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毫無疑義的。在堅持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先進性的同時,也必須注意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的人民性,離開了人民性和群眾性而盲目追求先進性,就會使文化發展失去活力,失去對象。不僅人民大眾的生活是文化發展的源泉,而且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必須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與願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和出發點。 二 是時代性與民族性。如何處理時代性和民族性的關系,是五四以來圍繞當代中國文化選擇所展開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可迴避的關鍵問題之一。三 是繼承性與創新性。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民族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可以借鑒的資源。繼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四 是主導性與多樣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導性,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中國文化建設的主旋律。為此,必須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五 是吸納性與輻射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提高兩個能力。一是吸納兼容外來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輻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說就是拿來主義與送去主義並舉。六 是開放性與自主性。對外開放,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特徵。當今時代是開放的時代,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與當代中國的發展一樣離不開世界。
❺ 哪些大學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開設學院
一本院校:山東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湖南師范大學、雲南大學、同濟大學、西南大學、貴州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湘潭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
二本院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寶雞文理學院、吉首大學、山西傳媒學院、浙江傳媒學院、四川傳媒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山東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大學、山東經濟學院、河北農業大學、廣東商學院、廈門理工學院、廣西師范大學 、信陽師范學院、亳州學院等。
三本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寧波大紅鷹學院等。
(5)高校文化產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文化產業管理這是一個全新的專業。2004年首次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出現。文化產業管理,它的前提是文化,文化是這個專業的深層基礎,是這個專業的靈魂所在。沒有文化之根,管理就難以為繼。中國缺乏管理人才,但更缺少真正了解本土文化底蘊,能把握文化內部深層的豐富性和同一性並因勢利導對他們進行保護、管理並使其健康發展的人才。
文化始終是這個專業的靈魂所在。學習者不僅要看到物質層面的文化,更要看到精神層面的文化。應該充分的吸收和發掘社會的文化底蘊,把文化、生態環境、輿論導向和管理結合起來。
這又是一個飛速生長的專業。
該專業一出現,便引起全國各高校,尤其是綜合類、文科類高校的極大關注。受該專業潛在的就業市場前景的誘惑,以及投資少(幾乎不用投資),師資好找 (歷史老師可以迅速轉向)的誘導,短短幾年,該專業便在全國各地雨後春筍般地茁壯成長起來。
據初步統計,截至2008年,全國已有30所左右的高校開設了這個專業,這還不包括在相關專業設立專業方向的高校。預計今後幾年,該專業還會以更快捷的速度登陸其他高校。
1993年,中國第一個以「文化經濟」為專業方向的四年制本科專業——「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標志著文化經濟學的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進入了中國學術界的視野和高等教育領域。
2003年10月,山東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七家高校聯合成立發起「全國高校文化產業研究與學科建設聯席會議」。會間商定,依託山東大學文史見長的學科優勢,牽頭向教育部申請在高校中增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2004年3月,教育部下發《關於公布2003年度經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的高等學校本專科專業名單的通知》,正式批准在山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時為北京廣播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和雲南大學四所高校中首先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授管理學學士學位。這標志著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正式設立。
❻ 談談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認識
新華網深圳5月18日電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還在進一步蔓延和擴散,但在第五屆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現場,熱鬧的展示、紅火的交易卻讓人感受著文化產業特有的活力。
據統計,18日閉幕的第五屆文博會入場觀眾達351.7萬人次,比上屆增加83萬人次。專業觀眾總數達到36.8萬人次,其中境外專業觀眾7.46萬人次;總成交額達到877.62億元,比上屆增加了175.3億元,其中文化產品出口達87.66億元。
金融危機之下,中國經濟受到巨大沖擊,然而文化產業卻逆勢飄紅,文化出口蓬勃發展。據統計,2008年中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158.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在跨境文化服務貿易方面,2008年實現文化服務進出口48.16億美元,同比增長29.5%。
歷屆文博會回顧
第五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到877.62億元。
第四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到702.32億元。
第三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到499.13億元。
第二屆文博會:簽約金額211.4億元。
首屆文博會:合同總成交額31.36億元
目前各省市都在積極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本人對我市的文化產業狀況了解,濟南市將重點培育108個文化產業項目,並面向全社會招商融資,投融資總額達人民幣172億元。
據相關報道,濟南市要對金鑾大廈、金帝利大酒店、普利大廈、東航三角地片區、濟南市藝術大廈、濟南箱包市場等幾處地產進行整合,從而打造濟南市規模最大的動漫影視藝術文化創意中心,力爭成為濟南及山東省動漫產業核心區和示範區。
另外重點開發的齊魯文化產業中心,位於長清大學科技園,距濟南主城區16公里,規劃佔地面積800畝,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景色宜人,周圍現有高校9所,主要建設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會展中心等約20萬平方米,將成為濟南、山東的公共文化中心,同時具有公務和交易功能,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藝術中心。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據有關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佔GDP總量50%,目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還是中國目前政策上對文化產業的各種支持所帶來的引導效果值得深思。
數據來源:齊魯文化產業園
❼ 大學生如何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論文
參考一下,加點大學生之類的詞應該可以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和著力點
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沖擊的形勢下,我國文化產業卻逆勢上揚,呈現可喜的發展態勢,為我國經濟實現回升向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文化產業不僅是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深刻認識發展文化產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地位與作用?如何解決當前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本期「本周話題」刊發的3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
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
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 葉文成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知識密集和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低成本、無污染、可重復開發等特點,在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近年來,安徽省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把文化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根本動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根本動力。為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安徽省委、省政府下發「任務書」、細化「時間表」,並制定科學的調度和督查制度,實行「一月一調度、一季一督查、年底總驗收」;重點推動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非時政報刊和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推動市縣電台、電視台合並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努力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適應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以培育文化企業「航母」為發展重點。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一批品牌效應好、競爭實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的帶動。安徽省著眼於進一步提高國有文化資本的影響力、控制力、競爭力,充分發揮時代出版、皖新傳媒兩家上市公司的資本平台優勢,積極推動安廣網路、新安傳媒、華文經貿等公司股份制改造,大力推進跨地區、跨領域、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抓住國家批准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的重大機遇,研究出台《加快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意見》,高起點、高標准規劃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精心謀劃和推進一批成長性好、牽動性強、市場空間大、發展前景廣闊的重大項目,加快要素集聚,實現集群發展。同時,積極扶持各類「專、精、特、新」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形成了一批專業特色鮮明的民營文化產業板塊。
以培育新興業態為目標取向。以高新技術提升文化產業水平,增強文化傳播力,引領和擴大文化消費,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安徽省積極利用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促使其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大力推進文化產業與工業、農業、旅遊業等對接,支持和引導文化企業運用高新技術拓展產業領域,催生新的文化業態,積極培育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動漫等新興產業;制定實施全省動漫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加快推動合肥、蕪湖、馬鞍山動漫基地集群化發展,努力把安徽省建設成為動漫產業強省。
以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為重要支撐。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能夠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安徽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加快文藝演出院線、電影院線建設,積極推動廣電網路數字化轉換和大容量、雙向交互改造;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強出口平台和海外營銷渠道建設,大力推動安徽文化「走出去」,支持皖版圖書、音像、影視、版權、演藝等拓展國際市場;鼓勵安徽出版集團等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借船出海」,通過獨資、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在境外興辦實體,實現落地經營,加快推進由出口產品向出口品牌乃至出國創牌轉變。
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強大保障。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大量富有創意、精通技術、善於管理、敢於開拓的復合型人才。安徽省以「六個一批」雙百人才工程為龍頭,抓緊培育和引進文化產業高端人才和領軍人物;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文化創意、數字動漫、新技術、新媒體等專業;以出版傳媒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及工程碩士培養點為基地,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立文化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把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納入安徽省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范圍;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管理制度、與社會結構變動相適應的流動制度、與文化的創造性勞動相適應的分配製度,努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
正確處理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三個重要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 金民卿
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諸多領域,需要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在實踐中,應正確處理三個重要關系。
正確處理政府文化力量與民間文化力量的關系,把政府的助推力量同民間的自發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長期以來,政府集中了大量文化資源,一直承擔著管文化和辦文化的雙重職能。這不僅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也制約了民間文化力量積極性的發揮。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各種民間文化力量開始逐步釋放出來,形成了活躍的民間文化生產力。但是,民間文化力量較為分散,難以形成規模,而且往往缺乏全局戰略,這是影響其積極作用充分發揮的一大因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進一步明晰政府的文化服務職能,使政府的文化資源更多地集中在發展公益文化方面,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真正得到實惠;另一方面需要強化政府的文化管理職能,完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發展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民間文化力量的積極性,釋放民間文化資源的能量,引導和規范民間文化實體規模化發展,把民間文化資源真正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實現政府文化力量與民間文化力量的良性互動,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
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既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化路徑,又確保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引入市場機制,走市場化道路,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正確理解和准確把握市場內涵,真正確立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中的資源優化整合作用。但同時必須看到,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領域。文化產品不僅具有商品屬性,而且具有精神文化屬性,承擔著文化傳播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如果在市場化進程中放棄或者弱化文化的引領功能,文化產業發展就有可能走向歧路。因此,應在促進文化企業充分發揮其市場能量的同時,不斷引導其提升社會服務功能,把文化的經營性和公益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
正確處理借鑒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與保證國家文化安全的關系,在大力借鑒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同時,增強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比較落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與做法,盡快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但必須注意的是,文化不僅有世界性和普遍性,也有民族性和國家性。在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今天,出現了意識形態文化化與生活化的趨勢。一方面,文化產品中融入越來越多的意識形態內容,文化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的承載者;另一方面,意識形態也越來越向文化靠攏,一些意識形態的東西開始變換形式,由原來直接的政治方式向以文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綜合方式轉變,一些原本帶有較強意識形態色彩的內容在戴上文化的面紗後呈現「中性」的色彩。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注意在借鑒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同時,強化國家文化安全意識。
努力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西南財經大學 鄒燕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取得了突出成績。但也要看到,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主要是:總體投入不足,投融資支持體系比較滯後,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文化經營人才短缺,文化產業創新能力不強、競爭力有待提高;文化產業的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市場結構不夠合理;文化單位規模小、實力弱,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程度低,低水平無序競爭現象在相當程度上存在;文化貿易逆差較大,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有待加強;等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應堅持多措並舉,努力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攻堅階段,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具體而言,應加快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步伐,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的文化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盡快實現由管微觀企業向管宏觀規劃轉變;進一步降低文化產業的市場准入門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保護,營造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整合行政和執法資源,提高行業管理和市場監管能力,積極探索整合城市文化部門和市場監管隊伍的有效途徑,逐步實現統一管理、統一執法,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促進產業集聚集中。促進產業集聚集中,可以培養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更好地發揮其示範和帶動作用。應以文化企業為主體、以資本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龍頭,通過聯合、兼並、重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資等方式,盡快組建一批骨幹文化企業,以此來提高研發和營銷能力,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著力培育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主業突出、綜合競爭能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積極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研發基地和產業集聚區。
加強財政金融支持。各級政府可以通過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對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和保費補貼。支持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財政注資引導,鼓勵金融資本參與。在工商登記、土地徵用、規費減免、財政扶持、信貸等方面,給予民營文化企業與國有文化企業同等待遇。積極探索以國有資本、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資等為資本來源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文化產業投資來源的多元化。以股份合作制為主,探索政府以資源入股、企業以資金入股、農(漁)民以土地(漁場)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合作方式,鼓勵社會民間資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發展文化產業。同時,推動金融機構加強金融創新,提供金融支持。對於處於成熟期、經營模式穩定、經濟效益較好的文化企業,可以優先給予信貸支持;對於具有穩定物流和現金流的企業,可發放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貸款;對於租賃文化設備的企業,可發放融資租賃貸款;對於融資規模較大、項目較多的文化企業,鼓勵商業銀行以銀團貸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積極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產品,如開發分期付款等信貸品種,擴大對文化消費品的消費信貸。支持處於成熟期、經營較為穩定的文化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文化企業在創業板市場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集合債和公司債等方式融資。
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交易。抓緊制定和完善專利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評估、質押、登記、託管、流轉和變現的管理辦法;積極培育流轉市場,充分發揮文化產權交易所的作用,為文化企業的著作權交易、商標權交易和專利技術交易等文化產權交易提供專業化服務;創新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❽ 大學生如何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國復的文化產業,就好比日本的制av產業,不僅僅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人才,還需要有大豐富的利潤,才能形成大規模的市場,在日本一個拍av片的女優每次簽約都可以得到巨額的報酬,所以做的人多了,做的人多了大家也就把這件事情慢慢的接受了,在日本拍完幾年的片的女人照樣可以結婚生孩子,因為他們的生活觀念不同。
我國的文化產業也是需要這樣的發展方向,首先要解決「文化產業收入低」這樣的面貌,讓做文化產業的人能夠有利潤可圖,能夠依靠這個工作豐衣足食,繼而活躍文化市場,然後投身於文化產業的人才也會越來越多,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❾ 大學生如何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學生也是需要這樣的發展方向,要解決「文化產業收入低」這樣的面貌,讓做文化產專業的人能夠有利潤可圖屬,能夠依靠這個工作豐衣足食,繼而活躍文化市場,然後投身於文化產業的人才也會越來越多,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