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州主要產業有哪些
河南省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全國產業集群數目最多的省份。
全省共有63個產業集群,位列全國第一,佔全國產業集群總數(526個)的11.98%。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其擁有的產業集群數目也居於各市之首。全市(包含下屬區、縣、縣級市)共包含產業集群18個,佔全省產業集群總數的28.57%。
產業集群在鄭州市的具體分布如下:
按行政單位來分:中牟縣(1個),鞏義市(2個),滎陽市(2個),新鄭市(3個),登封市(3個),新密市(3個),上街區(1個),二十七區(3個)。
按所屬行業來分:建材(5個),五金鋼鐵(4個),機車配件(1個),機械製造(2個),食品飲料(2個),包裝印刷(1個),服裝服飾(1個),電子電工(1個)。
這些產業集群的具體名稱為:
河南鄭州高新區超硬材料產業集群、河南登封市三里庄高溫元件產業集群、河南新鄭市辛店建材產業集群、河南鞏義市北山口耐火材料產業集群、河南鞏義市北山口耐火材料產業集群、河南新密市曲梁鄉服裝產業集群、河南鄭州市二七區馬寨食品產業集群、河南新密市大隗鎮造紙產業集群、河南登封市磨料磨具產業集群、河南鄭州紡織產業園產業集群、河南滎陽市建築機械產業集群、河南滎陽市高山鎮閥門產業集群、河南登封市陽城鋁加工產業集群、河南新鄭市薛店鄉中原食品工業園產業集群、河南鄭州市上街區裝備製造業基地、河南新鄭市龍湖鋼製品產業集群、河南新密市超化鎮耐火材料產業集群、河南中牟縣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
我碩士論文就是要寫這方面的,錯不了。如果覺得我的回答還行的話,請給我贊一個。
Ⅱ 廣州文化特點
1.越秀區
越秀區是廣州老市中心,也是廣州人口最稠密的區域和舊中軸線所在地。
越秀區文物古跡很多,有五羊石像、鎮海樓、千年古道北京路、五仙觀、六榕寺、光孝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
也有北京路、英雄廣場、一德路等知名商貿區,商貿發達,GDP也比較高。
另外,廣州大部分的教育醫療資源都集中在越秀。
但越秀區作為老城區,面積小很擁擠,而且部分老房子因成本太高很難拆。
2.荔灣區
荔灣區俗稱西關,因轄區內有荔枝灣而得名。
荔灣區有三個商業發達區域,分別是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康王路以及中山七路和八路。
景點有荔枝灣、沙面島、陳家祠、西關大屋、華林寺等。
荔灣面積比越秀大,但GDP差很多,兩個區的經濟結構相似,但越秀區位更好,因此發展的更好一點。
荔灣區作為廣州老城區,城建相對一般,教育和醫療資源沒越秀區好,房價也較低。
荔灣區和越秀區有許多低調的土豪,很多人都做商品批發生意或者出租土地房屋等,賺了不少錢,那些穿著拖鞋、短褲的大叔,說不定就是身家億萬的土豪。
3.海珠區
海珠區得名於以前珠江中的海珠石,面積不大,但區位很好。
海珠區有很多城中村和老舊小區,建築也不像荔灣和越秀那樣有特色,比較大眾化。
近些年海珠區發展的不錯,轄區內也有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塔等地標。
另外,中山大學本部也在海珠區。
4.天河區
天河區是廣州新中心,區位優越,位於城市新中軸線上,GDP領先廣州其他區,是廣州的金融、高新科技、製造研發、商業等中心。
廣州CBD位於天河區珠江新城,天河城、正佳廣場和天環廣場、時尚天河組成了廣州最繁華的商圈。
近些年天河區也在往南邊員村、科韻路、東圃等地發展,並建設了廣州國際金融城。
天河區的教育資源也很雄厚,有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景點主要有花城廣場、海心沙、天河體育中心、華南植物園等。
不過,天河區也還有不少城中村,北邊還有的大片未開發區域。
天河區作為廣州傳統和現代化的交融之地,在廣州未來的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5.白雲區
白雲區在廣州北邊,是廣州人口最多的區,外來人口比例也很大。
白雲區有一半是建成區,另一半基本上還是農田、村莊,屬於城鄉結合部。
近些年廣州的發展重心偏向南邊,北邊的白雲區發展有些滯後,城區規劃比較混亂,有些地區也很破舊,到處都在修路。
白雲區比較有存在感的是白雲山,另外做外貿和網店的個體戶也非常多。
6.番禺區
番禺區近些年存在感比較弱。
不過在以前,南沙部分區域、海珠區、黃埔區、天河區和白雲區都屬於番禺縣,所以番禺土著都不太願意稱自己是廣州人。
多次區劃調整後,今天的番禺區面積只排在廣州第六位。
番禺主要以汽車工業為主,這幾年汽車行業不
景氣,也影響了番禺的經濟增速。
番禺還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有專門吃走地雞、燒鵝、鴿子、蟹、蛇、新鮮豬雜的飯店和餐館。
另外,番禺還擁有長隆旅遊度假區、余蔭山房、寶墨園、蓮花山、大夫山森林公園等景點。
廣州南站也在番禺區,大學城在番禺區的一個小島上。
7.黃埔區
近些年廣州向南發展,希望把黃埔區打造成深圳南山那樣的高新科技城,黃埔區前幾年也合並了蘿崗區,轄區進一步擴大。
黃埔區實力很強,在全國百強區排名前六,GDP位居廣州第二,趕超天河區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黃埔區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待開發狀態,知識城、科學城離市區都挺遠,而且黃埔區的轄區比較狹長,發展也不太均衡。
8.增城區
2014年增城撤市劃區,成為廣州市轄區。
增城區面積僅次於從化區,有三個黃埔區那麼大,比較靠近東莞,因此還有大片區域沒有開發。
增城比較繁華的地區,往往都挨著地鐵,整體上看,還有待發展。
增城是全國著名的荔枝之鄉、牛仔服裝名城,因此,有個廣場叫做掛綠廣場。
9.南沙區
南沙是廣州副中心,但距離廣州市中心很遠,還隔著番禺區。
05年,南沙區從番禺區分離出來,12年南沙新區成為國家級新區,番禺區的東涌鎮、大崗鎮、欖核鎮等也被劃入南沙區。
15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掛牌。
南沙作為廣州唯一的出海通道,也是粵港澳大
灣區中心,其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
蕉門和金洲等地比較繁華。
10.花都區
2000年花都撤市劃區,成為廣州市轄區,花都區是廣州第三大區。
花都離廣州市區太遠,而且在北邊,近些年廣州的發展重心都在南邊,所以存在感很低,經濟也一般。
另外,白雲機場在花都,不在白雲區喲。
11.從化區
2014年,從化撤市劃區,從化區的面積在廣州各區里最大,但人口卻最少,離廣州很遠,通常被認為是廣州的郊區。
從化區的溫泉很出名,有溫泉之都美譽,是廣州後花園。
Ⅲ 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何影響
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到了四個「體系」。其中,除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外,其他三個都是「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所沒有的,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體系的建立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利於可持續發展。在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進行全方位的統籌顯得十分必要,以期更好的發展。
而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系統布局和籌劃。從社會環境到人才培育,從流通體系、金融支撐到國際貿易等,這些要素都是「體系」中缺一不可的。
重視「網路文化」建設
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新增了「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凈化網路環境」這一表述。隨著互聯網的快速
發展,網路文化成為了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就專門提到大力發展網路文藝,推動網路
文學、網路音樂、網路劇、微電影、網路演出、網路動漫等新興文藝類型繁榮有序發展。由此可見,網路文化必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同時,互聯網的發展給文化建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因此,「十三五」時期的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對網路文化安全予以高度重視。
Ⅳ 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為什麼要制定文創十條騰飛園可以享受政策便利嗎
為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精神,推動廣州市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辦法。騰飛科技園是黃埔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綜合性科技園區,可以享受黃埔區文創十條的全部政策紅利。
Ⅳ 十三五文化產業政策謝謝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重申,到2020年要將「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表明中央在「十三五」時期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目標的決心和信心。「十三五」是文化產業發展新的歷史機遇期,且呈現出諸多新的發展趨勢。抓住機遇、把握趨勢、依照中央頂層規劃、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適時調整發展策略,對於推動文化產業提質提效、變革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文化行業「十三五」市場前瞻與發展規劃分析報告》
一、「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十三五」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全方位拓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許多新機遇。
1.「互聯網+」為文化產業的全方位創新、集約化經營提供了新機遇。「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以移動和泛在的網路、龐大的資料庫和超強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推動了諸多傳統產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引發了社會生產、生活、思維方式的變革。文化產業是以知識和創意為主要資源的新興產業,「互聯網+」為文化產業的創新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渠道的技術平台;同時,便於對傳統信息傳播方式進行深度改造,從根本上推動文化產業實現高層次的集約化經營、科學化管理和專業化發展。
2.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已經和即將出台,為文化產業進一步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煥發活力提供了新機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對文化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諸多具體要求,並連續下發諸多與之配套的政策文件。按照中央深改辦的部署,今後還會有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陸續出台,如《關於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傳媒企業開展特殊管理股試點的指導意見》《國有控股上市文化企業股權激勵試點辦法》等。可以預見,這將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釋放新的活力。
3.文化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為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提供了新機遇。「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也是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但是第三產業的消費佔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文化消費的佔比還亟待提高。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必將使潛在的文化消費大市場拓展更大空間,推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4.「一帶一路」建設為文化產業跨地區融合並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機遇。「一帶一路」既包含經濟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一帶一路」的發展空間是一個立體化全方位發展的產業格局,文化產業可以在此戰略格局下突破傳統區域環狀分布而代之以線性帶狀分布,突破行政區劃的阻隔和產業門類的分割,以國際化的視野,整合國際化資源,開拓國際化市場。「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給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二、「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十三五」乃至今後更長的一段時期,中國文化產業進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呈現出互聯互通的諸多新趨勢。
1.文化生產跨界化。文化資源的跨時空整合、文化人才的跨領域聚合、文化元素的多樣化重組更為便捷和可能,文化生產可以突破在地文化生產(裝備製造、印刷包裝等)、在場文化生產(表演、放映、會展等)、在線文化生產(數字內容、互動娛樂等)等不同的門類,形成開放、包容、立體、多元的鏈條和系統。這種企業,突破了過去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與各類科研中心、網站、院線、開發公司等形成智能型聯接,高密度地交換信息、創意、技術和其他要素,並進行合作聯盟,重新打造文化資源的供應鏈、文化生產的價值鏈、文化服務的品牌鏈,推動了文化生產力的高速成長。同時,在互聯互通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並不局限於文化產業內部的跨界融合,而正在和工業、數字內容產業、城市建設業、現代農業等相關行業跨界融合。從全球范圍看,製造業和服務業向科技型、創意型升級是一個歷史性的潮流,也是我國製造業、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服務平台信息化。信息技術的全方位滲透和大數據處理能力的全方位應用,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支撐平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服務形式,並幾乎覆蓋了文化產業中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協同創新平台、多元化投融資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發布平台、在線交易和消費評價平台等的諸多服務平台,能夠發揮更多的功能,如資源集聚和交易配對功能、企業孵化和產業培育功能、跨業融合和集成創新功能、國際交流和貿易功能等,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加速了資源的集聚、整合和流動。
3.科技研發迭代化。迭代是通過大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採用可量化的精確市場定位技術,重復反饋過程的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更快地逼近預定的目標。每一次對過程的重復稱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結果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在螺旋形的上升中達到一個更高的技術和商業層次,如實現用戶的廣泛分布、信息的海量選擇、隨機消費和可度量、可調控的服務對接。隨著現代技術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迭代反饋的頻率越來越高。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企業正在不斷地迭代更新,大量整合新的科技創新資源,形成一個可持續化的迭代生態系統。
4.文化消費體驗化。在網路時代,新技術的應用極大推動了全新個性化體驗形式的出現,如電子游戲、移動式景觀、虛擬世界和擴增實境等。消費者角色發生了轉換,即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成為主動感受者、體驗者,甚至是參與文化生產的創造者,獲得了參與創新的體驗樂趣。在文化產業領域已經出現了「消費即生產」的態勢,必將引發「大批量定製」和「個體創造」時代的到來,引起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一輪變革。
5.文化產品虛擬化。文化產業不同於傳統產業,除了能夠提供有形的文化產品外,還提供大量具有象徵意義的無形產品,如文本、聲音、圖像和符號等。在大眾媒介和新媒體營造的模擬社會下,這些無形產品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傳播,在契合大眾消費心理的同時引發新的消費熱點,它能讓人們在缺席於某種場景時,獲得臨場的感官享受和神經的快感,擴大了人們的視聽和娛樂空間,從而加劇了社會的虛擬特性。文化產品的虛擬化總體看是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產物,而由虛擬現實等技術帶來的任何「不適應」的現象,則應置於時代大環境和多種文化角度下加以審視,這也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注意的問題。
6.文化貿易國際化。我國藉助文化貿易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斷加快。總體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明顯提升,文化產業的國際貿易有望進入新的歷史節點和快速增長期。這意味著本土文化得到保護和發揚光大的機會增加了,本土的文化、習俗、藝術、風格、文學、觀念和思想等將更多參與全球化。這為中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市場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結論與應對策略文化產業在「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內,都將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詮釋了一系列最新的前沿問題和產業現象,也清晰地顯示出,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揮二者協同創新,仍將是未來中國文化產業和科技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面對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大而不強、多而不精、原創不足、活力不夠等諸多問題,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既要抓住機遇、把握趨勢,還應充分考慮當下的困境及原因,謀劃合適的發展策略。一是要樹立全局觀念,不斷提升前瞻性戰略研判能力;二是要推進與文化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數字、網路等核心關鍵技術突破;三是要推進制度創新和政策配套;四是要培育消費市場,不斷拉動新興領域文化消費;五是要加強包括素質型、創新科技型、跨界復合型、貿易經營型等多類型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內容原創及其轉化能力,提升產業能級,促進產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