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蔬菜大棚產業發展指引

蔬菜大棚產業發展指引

發布時間:2021-03-06 05:18:03

A. 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第四章 生產發展重點

發展蔬菜生產是保障市場穩定供應的基礎。在優勢產區和大中城市郊區,重點加強菜地基礎設施建設,著重品種選育、集約化育苗、田頭預冷等關鍵環節,加大科技創新和推廣力度,健全生產信息監測體系,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蔬菜生產發展,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進一步加大蔬菜品種選育力度,促進現代生物技術和常規技術有機結合,加強種質資源創新,改進育種方法,培育一批優質、抗病、高產、抗逆性強的蔬菜優良品種,以提升國內優勢品種,替代部分進口品種。重點培育適合設施栽培的耐低溫弱光、抗病、優質的黃瓜、番茄、辣椒、茄子、西甜瓜等專用品種,適宜春、夏、秋等不同季節露地栽培的白菜、蘿卜、結球甘藍、菠菜等系列品種,適合出口、加工的番茄、胡蘿卜、洋蔥等專用品種,適應不同市場和飲食文化需求的芥菜、蓮藕、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品種。支持科研單位與種子企業緊密結合,推進育繁推一體化。
按照良種良法相配套的原則,加快栽培技術集成創新步伐,推出一批安全優質、省工節本、增產增效的實用栽培技術,重點研究連作障礙治理技術,制定適合不同生態區、不同栽培方式的技術模式,在菜地土壤次生鹽漬化、酸化治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掌握根結線蟲、粉虱、韭蛆、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十字花科根腫病等蔬菜病蟲害發生規律,集成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研究輕簡栽培技術,開發土地耕整、精量播種、水肥一體、設施環境調控等設施設備,促進農機農藝結合,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全方位增強科技對蔬菜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的原則,改造升級原有生產基地,適當規劃新建一批高標准高起點的生產基地,保障市場穩定供應。加強以水利設施和溫室、大棚為重點的菜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機耕道、電網配套,增加低毒、低殘留、高效及生物農葯施用比例,增施有機肥,逐步建成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災能力較強的高產穩產蔬菜生產基地,切實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露地蔬菜產業重點縣要加強高標準的生產基地建設,改善蔬菜生產條件。主要完善灌排設施,灌排渠溝網路分設,泵房和田間貯水池齊全,根據條件和可能,推進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同時,建設路面硬化的田間主幹道和支道,配備生產用電設施,配套農資、農機具庫房及田頭貯肥(沼液)池或堆肥場。
設施蔬菜產業重點縣要通過建設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北方)、鋼架大棚(南方),提高蔬菜持續均衡生產能力。灌溉系統盡可能採用管道輸水和微灌等高效節水技術,配備田間貯水池和排灌泵房,完善排水系統,有條件的地方採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完善田間道路、供電及其它設施。
在搞好菜地灌排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水源及配套渠道等工程建設,提高灌排保障能力。在灌溉設施配套較差的地區,加強小微型灌溉工程或配套設施建設,配備小型抗旱應急機具,提高抗旱保收能力;在水資源緊缺地區,積極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和雨洪集蓄利用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水源保障能力;在降雨較多較集中的蔬菜生產區域,加強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提高抗洪排澇能力。
第四節 加大田頭預冷等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
把田頭預冷等商品化處理設施作為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主要內容之一,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切實提高蔬菜商品質量、減少損耗。在外銷量較大的產地和大中城市郊區,按菜地面積和商品化處理需求,配置相應的預冷設施、整理分級車間、冷藏庫,以及清洗、分級、包裝等設備,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擴大銷售半徑,增強市場調劑能力。 蔬菜產銷批發市場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要在現有基礎上,統籌考慮城市人口、蔬菜基地規模、交通區位、物流走向,加快完善以大型銷地批發市場為中心,產地蔬菜批發市場為依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保障蔬菜供應、穩定市場價格。在蔬菜優勢區域核心生產基地根據需要新建和改造一批產地蔬菜批發市場,在大中城市規劃布局一批與產地市場相銜接的大型銷地批發市場,在交通物流結點規劃布局一批集散型批發市場,重點建設冷藏保鮮、加工配送、電子結算、信息與追溯平台、質量安全檢測、交易廳棚和廢棄物處理等流通基礎設施,建成靈敏、安全、規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
第二節 增加城市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店等零售網點
全面推進農貿市場、社區菜店基礎設施、管理等方面升級改造,重點建設交易廳(棚)、檔口、追溯平台、給排水設施等基礎設施,積極推進城鄉菜市場標准化建設。各地要改造或建設一批公益性農貿市場,在居民社區配建或改造一批公益性社區菜店和標准化菜市場,增加零售網點,降低零售環節經營成本,穩定蔬菜價格。新建城市居住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配套建設社區菜市場或相應的商業設施,不得隨意改變用途。規范發展早市、晚市和周末農貿市場,為流動菜販、直銷菜農提供便利條件,方便居民購買。 大中城市根據本地消費需求,主動與優勢產區加強協作,建立蔬菜供應保障基地。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向上下游延伸經營鏈條,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零售客戶建立直接購銷關系,開展對團體、超市配送服務;支持大型連鎖超市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農超對接」。著力擴大對接規模,力爭「十二五」末,經超市銷售的蔬菜比例提高至30%。另外,要進一步引進和規范電子商務交易。
協調食品加工企業與主產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上市旺季進行深加工,製成腌制蔬菜、脫水蔬菜、速凍蔬菜與保鮮蔬菜等,緩解集中上市壓力,增加蔬菜附加值,特別是出現蔬菜「賣難」時盡可能減少農民的經濟損失。 主要通過協調整合現有資金渠道安排。一是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在種子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農村沼氣、節水灌溉增效示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冷鏈體系建設、信息平台建設等專項投資中,加大對蔬菜產業投入力度。二是財政資金,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發展、農業標准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區)建設、園藝作物標准園創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農業行業科研專項、重大農業技術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專項資金,對蔬菜產業予以支持。現有資金渠道要根據蔬菜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優化投資結構,突出重點,著力解決關鍵性問題。
根據資金可能,積極研究開辟新的支持渠道,在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安排一定資金,按照以地方、企業、農民投入為主,中央適當補助的原則,支持非城市郊區的蔬菜產業重點縣,建設種苗繁育和田頭預冷等降低損耗、提高產量和質量急需的基礎設施,在安排上向為大城市保障供應貢獻大、潛力大的地區傾斜,重點建設海南、廣西、雲南、四川南菜北運基地等。 進一步完善相關扶持政策,改善蔬菜產業發展環境。
——各級政府將蔬菜生產基地和市場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扶持力度。
——鼓勵地方政府對公益性較強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市場給予補貼和政策扶持,適時回收部分市場產權和經營權,由政府主導建設管理部分重要菜市場,掌握調控菜價的主動權。支持在居民區建立蔬菜直銷點。
——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確保所有收費公路對整車合法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免收通行費,混裝的其他農產品不超過車輛核定載質量或車廂容積20%的車輛,比照整車裝載鮮活農產品車輛執行;對超限超載幅度不超過5%的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比照合法裝載車輛執行。
——在蔬菜生產上盡快建立自然風險保險制度,逐步擴大在大中城市郊區和主產區的覆蓋面,有條件的地方實現全覆蓋。
——落實支持性價格政策,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用水、用電、用氣與工業同價,蔬菜冷鏈設施的冷庫用電實行工業用電價格。規范和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攤位費等相關收費,必要時按法定程序將政府投資建設的農產品市場攤位費納入地方政府定價目錄管理,清理超市向供應商收取的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通道費。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應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優先保障供應,土地招拍掛出讓前,所在區域有工業用地交易地價的,可以參照市場地價水平、所在區域基準地價和工業用地最低價標准等確定出讓底價,土地出讓後嚴禁擅自改變用途從事商業性房地產開發,確需改變用途、性質或者進行轉讓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經依法批准。
——依法完善價格調節基金管理,增強價格調控監管能力。 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合作,加強指導和協調,加大支持力度。各地要重視和加強組織領導,因地制宜確定發展重點,加大本級財政支持力度,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切實採取有效措施推進規劃實施。根據本規劃確定的建設任務,按照「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要求,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編制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編制實施方案,由省級人民政府或其授權部門審批並監督實施。按照國辦發[2010]18號文件要求,進一步完善「菜籃子」食品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農業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督導,確保規劃實施取得明顯成效。
附件:按行政區劃重點縣布局
附表:1. 36個大城市名單(略)
2. 580個蔬菜產業重點縣(略)
附圖:1. 蔬菜播種面積、產量、人均佔有量圖(略)
2. 蔬菜生產優勢區域布局圖(略)

B. 新形勢下設施蔬菜產業如何轉型

設施農業發展情況匯報材料:
設施農業作為高效農業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先進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如何順應形勢,加快設施農業的發展,是龍灣區農業部門面臨的新課題。
一、設施農業(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設施農業及其裝備得到很好發展。據統計,到2009年底,全區已建立蔬菜基地種植面積3萬畝,蔬菜播種面積達6.6萬畝,產量13.61萬噸,產值1.7億元。其中以鋼管大棚為代表的設施大棚共620個,面積達580畝,12連棟大棚面積50畝,普通竹棚面積2500畝,季節性拱棚面積1600畝。種植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共2.7萬畝,推廣大棚管理機械45台,噴滴灌設備及其他配套設備200多台套。設施農業已經成為龍灣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並已取得了較好成績。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政府推動,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設施農業產業工作的領導,成立區、鎮(街道)兩級專項推進領導小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各層面的積極性,為發展設施農業開啟綠燈,逐步形成全社會齊抓設施農業的良好氛圍。
2、資金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發展設施農業,龍灣區加大財政支持,強化項目扶持,相繼出台《蔬菜產業化項目扶持補貼資金實施辦法》,每年在產業化資金中安排一定的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設施農業發展基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搭建鋼管大棚、鋪設噴滴灌等配套設施以及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引進試驗示範推廣進行補助投入。截止2009年底,全區全年共投入扶持建設資金350多萬元。同時,加強與工商企業合作,鼓勵工商企業參與設施農業的開發。
3、典型引導,發展蔬菜基地。通過幾年努力,我區已涌現出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蔬菜基地,成為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亮點。初步建成以永興五溪村蔬菜科技示範園區、靈昆九村蔬菜基地、天河千畝蔬菜基地、永中蔬菜園區等為主的一批具有一定規模、設施先進、科學管理水平檔次較高的基地,同時,建成以海城、永興的榨菜、海濱的甘藍類蔬菜、靈昆的甜瓜等一些特色蔬菜瓜果生產基地,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區已建成天河蔬菜園區、海濱三周示範場及永中蔬菜園區等3家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靈昆九村蔬菜基地、永興五溪村蔬菜園區等2家市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生產的振農牌日本大蔥、愛爾牌蒲瓜、蕃茄均獲得浙江省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稱號,並輻射和帶動全區蔬菜基地創立產地品牌。通過創建綠色品牌,大大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現我區已有瑤溪經濟發展中心生產的黃瓜、番茄、靈昆靈農瓜果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甜瓜、南瓜等12個農產品榮獲省無公害農產品稱號。2009年,我們繼續加大對設施農業蔬菜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主要抓好靈昆九村蔬菜基地三期工程以及永興五溪村蔬菜基地二期工程建設;全面啟動了靈昆鎮周宅村蔬菜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並申報省級重點農業產業項目,建成後又將成為我區無公害、放心菜生產重點產區。
4、依靠科技,提高裝備水平。隨著我區無公害蔬菜基地規模發展,設施大棚應用規模逐步擴大,應用范圍逐步從單一的設施蔬菜向設施瓜、果、花卉等多元化領域拓展。一方面是加強了簡易毛竹棚向鋼管大棚、連棟溫室大棚的技術改造,提高大棚的技術含量。全面推廣與應用蔬菜生產高效節水栽培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和生物防病技術。幾年來共推廣高效節水噴滴灌系統設備19.3萬m2,遮陽網紗18萬m2,推廣使用頻振式殺蟲燈1500盞、防蟲網紗20.5萬m2,性誘劑誘捕器3886個、誘芯4550個;先後引進了蕃茄、黃瓜、芹菜、茄子、四季豆等系列優新品種50個,對改善蔬菜品種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是轉化鎮(街道)、村幹部和農戶產業發展思維,通過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開闊視野,總結經驗,形成共識,堅定發展決心。定期組織幹部群眾到溫州市農科院及各縣(市、區)先進的設施農業園區參觀學習、交流經驗,通過現身說法、效益對比,使幹部群眾認識到「只有規模化,才有高效化」的道理,引導全區設施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C. 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第三章 生產區域布局

按照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給能力和提高全國蔬菜均衡供應能力相結合的原則統籌生產布局。 1、六大優勢區域。綜合考慮地理氣候、區位優勢等因素,將全國蔬菜產區劃分為華南與西南熱區冬春蔬菜、長江流域冬春蔬菜、黃土高原夏秋蔬菜、雲貴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六個優勢區域,重點建設580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區),提高全國蔬菜均衡供應能力。規劃期內,提高全國蔬菜均衡供應和防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重點縣(市、區)的蔬菜播種面積保持基本穩定,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的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1)華南與西南熱區冬春蔬菜優勢區域。包括7個省(區),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和雲南南部、貴州南部以及四川攀西地區,共有94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區)。本區域冬春季節氣候溫暖,有「天然溫室」之稱,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0℃,可進行喜溫果菜露地生產。
——發展目標。94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區),到2015年蔬菜總產量2500萬噸,外銷量1500萬噸;2020年總產量2600萬噸,外銷量1600萬噸。
——目標市場。「三北」、長江流域及港澳地區冬春淡季市場。
——主要產品與上市期。豇豆、菜豆、絲瓜、苦瓜、西甜瓜、番茄、辣椒、茄子等,華南地區集中在12月—翌年3月上市,西南熱區集中在1—4月上市。
(2)長江流域冬春蔬菜優勢區域。包括9個省(市),分布在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和江蘇中南部、安徽南部,共有149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區)。本區域冬春季節氣候溫和,1月份平均氣溫≥4℃,可進行喜涼蔬菜露地栽培,是我國最大的冬春喜涼蔬菜生產基地。
——發展目標。149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區),2015年蔬菜總產量5400萬噸,外銷量2700萬噸;2020年蔬菜總產量5600萬噸,外銷量2800萬噸。
——目標市場。「三北」、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冬春淡季市場。
——主要產品與上市期。結球甘藍、花椰菜、萵筍、芹菜、芥菜、大白菜、蘿卜、普通白菜、芥藍、蒜苗等喜涼蔬菜,集中在11月—翌年4月上市。
(3)黃土高原夏秋蔬菜優勢區域。包括7個省(區),分布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西藏、山西及河北北部地區,共有54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區)。本區域適宜蔬菜生產的多為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原、平壩和丘陵山區,晝夜溫差大,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25℃,無需遮陽降溫設施可生產多種蔬菜。
——發展目標。54個重點縣(市、區),2015年蔬菜總產量2000萬噸,外銷量1200萬噸;2020年蔬菜總產量2100萬噸,外銷量1300萬噸。
——目標市場。華北、長江下游、華南及港澳地區的夏秋淡季市場。
——主要產品與上市期。洋蔥、蘿卜、胡蘿卜、花椰菜、大白菜、芹菜、萵筍、結球甘藍、生菜等喜涼蔬菜,以及茄果類、豆類、瓜類、西甜瓜等喜溫瓜菜,集中在7—9月上市。
(4)雲貴高原夏秋蔬菜優勢區域。包括5個省(市),分布在雲南、貴州和鄂西、湘西、渝東南與渝東北地區,共有38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區)。本區域適宜蔬菜生產的多為海拔高度800~2200米的高原、平壩和丘陵山區,夏季涼爽,有「南方天然涼棚」之稱,7月平均氣溫≤25℃,無需遮陽降溫設施可生產多種蔬菜。
——發展目標。38個重點縣(市、區),2015年蔬菜總產量1000萬噸,外銷量600萬噸;2020年蔬菜總產量1100萬噸,外銷量650萬噸。
——目標市場。華南、長江下游、華北及港澳地區夏秋淡季市場。
——主要產品與上市期。結球甘藍、蘿卜、大白菜、芹菜、胡蘿卜、花椰菜、青花菜、生菜等喜涼蔬菜以及辣椒、番茄、菜豆、西甜瓜等喜溫瓜菜,集中在7 -9月上市。
(5)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優勢區域。包括4省(區),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和新疆建設兵團,共有41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區)。本區域緯度較高,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25℃,無需遮陽降溫設施可生產多種蔬菜。
——發展目標。41個重點縣(市、區),2015年蔬菜總產量1800萬噸,外銷量1000萬噸;2020年蔬菜總產量1900萬噸,外銷量1100萬噸。
——目標市場。京津、長江中下游夏秋淡季市場。
——主要產品與上市期。番茄、辣椒、黃瓜、菜豆、大白菜、洋蔥等蔬菜,集中在6—10月上市。
(6)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優勢區域。包括8個省(市),分布在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及安徽中北部、江蘇北部地區,共有204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區)。本區域冬春光熱資源相對豐富,距大城市近,適宜發展設施蔬菜生產。
——發展目標。204個重點縣(市、區),2015年蔬菜總產量15300萬噸,外銷量10700萬噸;2020年蔬菜總產量16300萬噸以上,外銷量11600萬噸。
——目標市場。除當地市場外,主要銷往長江流域和北部沿邊地區的冬春淡季市場。
——主要產品與上市期。番茄、黃瓜、辣椒、茄子、菜豆、西葫蘆、西甜瓜、結球甘藍、芹菜、蘆筍、韭菜、食用菌等,日光溫室蔬菜集中在10月-翌年6月上市;塑料大棚喜溫果菜集中在4—6月和9—11月上市,塑料棚喜涼蔬菜集中在1—3月上市。
21世紀以來,我國食用菌、西甜瓜生產發展迅速,消費量越來越大,在上述蔬菜優勢區已經涵蓋,各地應一並規劃發展。
2、蔬菜產業重點縣選擇標准。本規劃重點依託全國580個蔬菜產業重點縣進行建設。選縣原則和標准如下:
(1)選縣原則。為發揮比較優勢、均衡全國蔬菜供應,以各省(區、市)發展改革委、農業部門聯合上報的2009年分縣(市、區)蔬菜生產數據為基礎,按照地域優勢明顯、生產規模大且在冬春(12、1、2月)、夏秋(7-9月)淡季蔬菜外銷量較大、統籌兼顧特殊地區的原則,對蔬菜產業重點縣進行篩選。
(2)選縣標准。按照蔬菜生產面積、外銷量和人均佔有量由大到小排序,篩選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考慮到露地蔬菜與設施蔬菜品種、復種指數、單產水平、調出量差異較大,採用不同標准分類篩選。
——露地蔬菜產業重點縣。以解決全國冬春、夏秋兩個淡季蔬菜供應為核心,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西藏、新疆、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23個省(區、市)及江蘇中南部、安徽南部、河北北部 冬春季或夏秋季露地蔬菜生產優勢明顯的區域篩選重點縣。
篩選條件為:播種面積≥10萬畝、外銷量≥10萬噸、人均佔有量≥350公斤,選定368個縣。
——設施蔬菜產業重點縣。以解決冬春淡季蔬菜供應為主,在全國范圍內篩選設施蔬菜產業重點縣。篩選條件為:日光溫室與大中棚面積≥3萬畝、外銷量≥15萬噸、人均佔有量≥350公斤,選定204個縣。
——特殊地區蔬菜產業重點縣。考慮到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既要突出重點,也要適當兼顧各地區蔬菜消費需求,增加以下8個縣(市):西藏自治區的白朗縣、日喀則市、堆龍德慶縣;青海省的大通縣、樂都縣;上海市的崇明縣、青浦區、金山區。
根據上述原則和標准,31個省(區、市)共有580個縣(市、區)入選為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其中,36個大城市市轄區26個,糧食大縣285個,其他縣(市、區)269個(詳見附表2)。

D. 蔬菜大棚日常操作制度

蔬菜大棚日常管復理制度

一、樹立制質量第一的思想,工作認真負責。

二、精心培植,認真搞好每一個種植環節,特別是預防病蟲害。

三、管理人員要勤觀察、勤動手,確保棚內溫度適中,無雜草。

四、做好記錄,及時匯總。

五、保持大棚內及周圍環境的干凈衛生,嚴禁室內堆放雜物及有害物品。

六、非大棚管理人員,嚴禁進入種植區。

E.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如何實現蔬菜產業大發展

臨邑縣臨南鎮是德州市的蔬菜生產明星鄉鎮,目前全鎮已發展冬暖大棚1.6萬個,露地菜2萬余畝。去年,全鎮農民人均蔬菜收入3600多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全鎮農民靠蔬菜生產的收入同比增長15%。蔬菜名副其實的成為臨南群眾致富的「頂樑柱」。
一、以示範園帶動群眾生產無公害蔬菜
群眾要的是樣板,看的是效益。臨南鎮邀請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德州農科所等13家科研院所參與指導,規劃建設了投資2000多萬元的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在示範園高標准建設大棚362個,通過示範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引導群眾進行無公害規范化種植。在此基礎上,他們又建設了1萬平方米的智能化育苗溫室,進行工廠化育苗。示範園內的蔬菜價格比普通棚內的菜每公斤要高出10%,而且搶手。群眾看到了進行無公害種植的好處,紛紛加入到無公害種植的隊伍中。基地的面積越來越大。
二、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途徑
為推動無公害蔬菜生產走上規范化軌道,該鎮聘請省農科院等部門,按照無公害生產的要求,編制了一整套生產流程,製作成明白紙、小冊子在全鎮范圍內宣傳推廣,在每個地塊都製作了「放心菜安全操作規程」的標牌,標明禁止使用的農葯名稱及蔬菜生產操作規程,使無公害生產的概念深入人心。他們創出的「齊歐」牌蔬菜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產品。在通過了山東省名牌農產品的基礎上,他們又申報了國家有機食品稱號。
三、嚴格無公害蔬菜生產規程,緊跟市場,做大產業
要想讓無公害蔬菜越做越大,必須實現臨南蔬菜與外地需求市場的鏈接,讓菜走出去。通過考察,他們東北三省及京津等的群眾菜籃子,從而使蔬菜生產沿著綠色健康的道路越走越寬。在膨脹規模的同時,為把好無公害質量關口,臨南按照組建經合組織的形式,成立了科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對生產基地內的菜農實行一戶一碼,將菜農的姓名、產地編碼,種植時間、面積、品種、產量、產品質量、上市時間實行分戶建檔,集中管理,使每一棵蔬菜都有了「身份證」,不論到哪裡都可追根溯源。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一體化運作模式,成為推動全鎮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加速器」。僅去年,全鎮就發展大棚1567個,露地菜2000多畝。目前 ,該鎮連片、跨村、區域化的蔬菜種植已成燎原之勢。(稿件來源:全國農村經濟動態監測點山東省德州市發展改革委)

F. 蔬菜大棚需要那些技術含量

有資金和土地的話,請當地農業系統技術部門,或蔬菜辦支持技術。。會給你大棚的搭建或品種的建議。。有面積和產量了,可以到政府或相關部門申請資金支持產業發展。

G. 大棚蔬菜種植前景如何,大棚蔬菜種植前景分析

大棚蔬菜種植存在的問題
大棚蔬菜種植經歷了近3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我村產業開發的重頭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取得的成績讓人鼓舞,可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集中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棚種植缺乏專業技術支撐,經濟效益低下,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集中反映在:
1、農民缺少蔬菜生產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知識,蔬菜技術人員數量不能滿足需要,且缺乏在田間地頭的實地指導。
2、農戶對引進特優品種力度不夠,主要還是以往的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等大眾化品種,沒有依據本村資源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規模化種植。
3、一些種植戶一遇到蔬菜產品及農葯化肥種子市場價格波動,就會迅速減少種植面積,有的甚至放棄,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村裡大棚蔬菜發展的良好氛圍,不利於大棚蔬菜的穩定協調發展。
4、5.12大地震後,大棚蔬菜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基礎設施受損嚴重,地震時期蔬菜賣不出去,再加上唐家山堰塞湖泄洪,蔬菜不能採摘,很多種植戶資金積壓,大棚種植面積大量減少,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
二是基於傳統農耕思想觀念較重,村民認識不到位,限制了大棚蔬菜發展。
由於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不少農戶對發展大棚的認識不夠,種棚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不能將種植大棚當作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嚴重束縛了思想解放。絕大部分農民思想觀念陳舊,接受新事物意識淡薄,種植停留在傳統的農作物上;還有部分村民缺乏種植技術,別人種啥他種啥,別人幹啥他幹啥,邊種植邊摸索,完全處於被動狀態;也有一部分農民形成了「以土為本」過分依附土地的思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現象,易滿足於現狀,不能把結余投入擴大再生產,無法獲得更多更大的結余,缺乏改變現狀的沖動和慾望;另外,絕大多數農民缺乏開放意識、商品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在生產過程中害怕失敗,怕擔風險,缺乏戰略性和前瞻性眼光。
此外,抱有種地不如打工思想的人很多,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靠種植生活的村民很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
三是銷售渠道不暢,受外地蔬菜市場沖擊,抑制菜農種植大棚的積極性。
我村的蔬菜種植總體上講,由於數量少,技術含量低,種植成本大,在市場上競爭能力太弱,大部分菜農是自種自銷。再加上外地蔬菜的調入,影響了大棚種植菜農的銷售和種菜的積極性。
大棚蔬菜種植前景方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大量的農業人口流向城市,接近兩億農民成為了農民工,城市化進程加快。在農業人口的勞動力不斷升值的同時,原來城市周邊的菜田又變成了高樓大廈,農村人口也改變了吃菜靠田間地頭自給自足的方式。社會逐漸進入到專業分工的時代。
進入九十年代,我國的蔬菜產業迎來了他的一次新的革命。光能利用率高,越冬能力強,作物病蟲害減輕。通過嫁接,作物根系發達,產量成倍提高,極大的豐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籃子,同時又鼓起了菜農的錢袋子。
但是,一家一戶零、小、散、亂的生產模式,很難保證蔬菜的品質,近幾年出現的農葯殘留超標,嚴重的威脅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同時,一家一戶的生產,對市場規律缺乏預見性,難以保證市場供應的同時,又很難規避市場風險。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家倡導公司化的蔬菜基地,農業合作社,卻是恰逢其時。
進入新世紀,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的意識深入人心。生產綠色有機蔬菜,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成為廣大菜農的共識。品牌意識,精品意識,優質優價的意識,成為廣大菜農改進生產設施,改進生產技術,由此而來的就是產品更優質,回報更豐厚。最近幾年,國家積極引導,菜農的科技水平不斷高,我國的蔬菜生產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溫室大棚節水灌溉技術應運而生,以下是河北潤田節水就大棚溫室節水灌溉的滴灌帶技術的一些看法。

閱讀全文

與蔬菜大棚產業發展指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