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6 14:05:42

㈠ 什麼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指根據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結構的變化改變農產品的生產結構,從而使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相協調的過程。

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比改革開放時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目前仍要繼續優化。總體上說,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是新階段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2、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是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

3、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4、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是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的重要手段。

(1)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擴展閱讀:

世界農業生產結構發展趨勢:

綜觀世界各國農業生產結構的發展,雖然各不相同,但總的趨勢可用三句話概括:

畜牧業的發展速度快於種植業,畜牧業在農業生產結構中的比重愈來愈大。在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一般超過農牧業總產值的50%,有的國家甚至達到90%。

糧食結構調整的趨勢以發展飼料業為主。這是因為一些發達國家的食物結構中不斷提高動物蛋白的比重,對畜產品需求量增大了。目前在世界糧食總產量中,人吃的口糧佔59%,飼料糧佔41%,一些發達國家的飼料糧甚至佔70%以上。

㈡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是什麼

針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基本狀況,中央明確提出,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版作的中權心任務是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調整的重點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快畜牧業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等。調整的目標是,通過農業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通過農產品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實現我國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專用化;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農村就業結構調整,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㈢ 如何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適應市場發展規律,反映一個國家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過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通過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以及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㈣ 農村產業結構從哪些方面調整

不太明白題目的意思。農村產業結構通常最基礎的是一產,即農業,包括種植業和養殖內業生產,產容品附加值較低;通過產業調整後可以與二產融合或與三產融合,如農產品深加工即與製造業結合,實現產品附加值提高,或者發展鄉村旅遊、景觀農業,即與服務業融合,實現農民增收。因此主導產業從農業轉化成為了製造業或旅遊業,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初步調整。

㈤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以蘋果產業開發為重點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蘋果是我國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農產品之一。慶陽地處世界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是國家區劃的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勢區域。加快蘋果產業開發,是市委、市政府加快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戰略決策,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周邊地區的成功經驗和我市的生產實踐證明,蘋果產業經濟效益良好,市場前景廣闊,開發潛力巨大,是我市最具優勢的特色產業。我們要以戰略的眼光審視慶陽蘋果產業發展,認真學習先進經驗,採取有力措施,促進慶陽蘋果產業加快發展。

產業開發既要找准方向,又要鍥而不舍。慶陽蘋果產業與陝西省咸陽、延安和我省平涼等市都起步於80年代初,20多年後,其他市州蘋果產業已從規模擴張轉向精品高效和內涵發展,形成了眾多名符其實的基地縣,而我市蘋果產業雖有發展,但規模不大、管理不善、效益不高,全市總面積甚至不及陝西一個基地縣。差距如此之大,固然有許多客觀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信心不足、決心不大、堅持不夠,缺乏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今後,慶陽蘋果產業開發要有一個大發展,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堅定信心,持之以恆,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要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規模擴張。沒有規模就無所謂產業。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採取現場觀摩、算帳對比、典型示範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導群眾轉變觀念,自覺投入結構調整,加快蘋果產業擴張速度,堅定不移地在短期內把基地規模做大。二是堅持集中連片。要規劃建設規模片帶,發展千畝村、萬畝鄉,實現連片栽植,展示規模效應,促進群防群管。要採取租賃、入股等形式,積極推動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促進土地向大戶集中。三是堅持抓點帶面。市、縣、鄉都要建立不同規模的示範園,瞄準國際一流目標,整合資源要素,突出科技含量,開展試驗示範,輻射帶動整個區域的果業生產。

質量是產業競爭的生命,質量管理是產業開發成敗的關鍵環節。要著力研究加強蘋果產業管理和果園管理兩個方面的工作。產業管理要建立健全7種長效機制。一是布局規劃機制。規劃是產業開發的大綱和藍圖。市、縣都要制定蘋果產業布局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做到長遠有目標,近期有任務,形成上下配套銜接的規劃體系,並按規劃組織實施,堅決防止隨意變更。二是品種優化機制。在主打紅富士、澳洲青蘋的同時,准確把握市場需求,積極引進篩選適合本地生態條件的新品種,形成早中晚熟品種、鮮食果與加工果合理搭配的種植結構和「栽植一代、引進一代」的動態發展格局,從品種上搶占果業發展的制高點。三是苗木繁育機制。市、縣都要建立苗木繁殖中心,大力發展果樹無病毒苗木,嚴把質量關,集中向農民提供各類果樹苗,努力實現蘋果生產無毒化、良種化。四是隊伍建設機制。充分發揮市、縣果樹站、果業局的職能,聘請專家教授,吸收林果專業大中專畢業生,造就一支為蘋果產業服務的專業技術隊伍。五是質量認證機制。全面推行無公害生產,積極開展綠色認證、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出口注冊果園認證,提升慶陽蘋果知名度。六是技術培訓機制。下功夫整合培訓項目,切實開展蘋果栽培管理技術全覆蓋培訓,培養一支懂技術、善管理的果農隊伍。七是財政支持機制。市、縣財政每年要列支專項經費,支持蘋果產業開發,保證各項發展措施落到實處。

果園管理要借鑒「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的經驗,加強技術組裝配套與推廣普及,重點研究優質蘋果生產的8項關鍵技術,總結制定出符合慶陽實際的果園管理模式。一是樹形修剪。主推疏散少層型和小冠疏層型,試驗開心型。

二是栽植密度。主推稀植園,避免矮化密植弊端。三是生態配套。推廣「畜、草、果、沼、窖」五配套的路子,增施有機肥。四是病蟲防治。研究病蟲害規律,制定周期防治表。五是定花定果。確定具體合理的密度和技術措施。六是果實套袋。確定套袋、取袋時機及相關配套措施。七是測土配方施肥。制定蘋果栽植土壤肥力標准,因園制宜,按需施肥。八是新園撫育。堅持高起點、高標准,力爭三年開花、四年掛果。只有以上這7種機制和8種規范建立了、落實了,慶陽蘋果產業核心競爭力才會大幅度提高,開發水平才會邁上新的台階。

效益是衡量產業開發成功與否的主要標志,市場營銷是實現生產效益的根本所在。果品營銷必須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研究終端需求,吸引高端客戶,著力構建五個體系,力促銷售上層次。一是宣傳推介體系。加大在中央及主銷區媒體廣告宣傳力度,策劃專題報道,增設慶陽蘋果網頁,主動參加各類果品展銷活動,讓更多的客商和消費者了解慶陽蘋果。二是品牌包裝體系。加強果品產後商品化處理,提倡清洗打蠟,嚴格分級分等,扭轉目前「一流產品、二流包裝、三流價格」的現象。積極開展商標注冊和品牌包裝,實行強強聯合,避免分散經營,提高果品的商品率。三是加工儲運體系。認真落實中央、省上關於扶持龍頭企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改進技術,開發產品,建設基地,搞好產銷銜接。按照訂單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經營組織形式,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擴張蘋果加工、儲藏、運銷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四是市場開拓體系。建設專業批發市場,為果品貿易搭建服務平台。採取直銷、果行代銷、設立專店、進軍超市等方式,有計劃、有組織地拓展銷售渠道。積極爭取出口資格認證,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努力擴大自營直接出口規模。五是專業合作體系。引導建立果農協會、行業協會和果業商會等組織,把服務延伸到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聯合起來為果農提供優質服務。積極推行果農協會代表果農與企業簽訂合同,防止壓級壓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果農利益。

當前是我市蘋果產業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搞好蘋果栽植是產業開發的重中之重,也是農村和農業生產中的頭等大事。各級黨政組織要充分認識蘋果產業開發的重大戰略意義,堅決貫徹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做到資金投入到位,農民培訓到位,技術扶持到位,管護責任到位,監督檢查到位,切實提高蘋果栽植質量。要迅速組織力量,盡快調運苗木,加快栽植進度,在全市上下掀起大抓蘋果栽植、大力發展蘋果產業的高潮,確保完成全年30萬畝的栽植任務。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轉變作風,自覺深入到產業開發第一線,研究具體問題,解決具體困難,逐項逐條抓落實,真心實意地助農增收,為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㈥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容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適應市場發展規律,反映一個國家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過內程。農容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通過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以及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㈦ 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談談如何發展當地經濟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應緊緊依託區位資源優勢,著力發展有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的產業。在區域里邊通過專業化生產提高市場佔有率和樹立產地品牌。鑒於將繼續長期存在的小生產方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應主要借鑒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和專業協會+農戶的模式。龍頭企業帶動型因更接近市場在開拓市場方面更具優勢所以應成為主要推廣的方式。首先要扶持在流通或深加工領域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基地示範帶動引導農戶參與生產,對農產品實行保護價回收(在市場價低於保護價時)。通過龍頭企業把千千萬萬的農戶聯合起來,實現小生產與大廣場,小生產與大產業的有機銜接。

㈧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

[摘要]正確理解農村產業結構不同於農業結構的基本內涵,確立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及其定位原則,以及調整農業、農村工業和農村服務業內部三者之間及各行業內部關系的戰略措施,是當前農村工作急需認真研究的戰略性問題。
一、農村產業結構的基本內涵及調整的重要性
農村產業結構是一個多層次的復合系統,它是指農村地域內產業之間、產業內部各層次之問及其產業各層次內部的相互關系的結構,包括農村三次產業之間、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部門內部各項目之間、項目中各產品之間的關系。農村產業結構與農業產業結構不是一個意義上的概念,農村產業結構強調的是產業在農村這個地域,是個區域性概念,而農業產業結構強調的是產業結構中的行業構成,從組成內容上看,農業產業主要指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等,而農村產業由第一產業一農業、第二產業一農村工業、第三產業一農村服務業組成,因而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局限性太大,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對農業、農村工業和農村服務業三者之間互不協調的狀況進行改變,同時改變其各行業內部的關系。過去我們狹隘地把農村產業結構理解為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單一的農業結構,並按照這種思路發展農村經濟,導致農村產業結構極為不合理,使得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村產業結構的層次是在農村經濟活動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同時又受著消費需求、自然資源及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索的影響。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使其趨於合理化、高級化是生產力發展規律和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客觀要求。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能實現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增強社會穩定、保證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源泉。農村產業結構是全國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農業結構是基礎的基礎,而農村非農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的鏈條,溝通著全國地區產業之間的聯系(包括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
農村產業結構與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和農村經濟效益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在同樣的經濟總量基礎上,合理的產業結構能夠使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比較合理的配置,從而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產業結構失調,雖然也可能在一定的時期內取得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從整體上和長遠上看,經濟發展的質量差,效益低,後勁不足。農村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直接關繫到農村經濟發展的素質和持續發展的後勁。因此,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使整個農村社會生產基本適應社會總需求的水平,是當前農村工作急需認真研究的戰略性問題。
二、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及其定位原則
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的現實情況和長遠發展需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主要應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積極增加糧食生產,保證食物供給的安全實現農產品供求總量的基本平衡;其二是提高農產品優質品種和優質產品的比重,使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能夠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需要;其三是通過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促進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的增效與農民的增收;其四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比較合理的區域分工和布局,形成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格局;五是通過採用現代生產工具、技術和管理手段,在各個產業部門之間能夠合理配置與利用農村資源,科學處理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技術進步、環境保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關系,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調整和優化我國農村產業結構,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採取因地制宜、比較優勢原則。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必須符合當地自然經濟條件特點的要求,不同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能否與當地的資源、地理、生態環境、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市場狀況相適應是農村產業結構是否具有長期合理性的基礎。衡量農村產業結構是否優化的首要標志就是能否充分有效地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並使其優勢長期保持,資源永續利用。因此農村產業結構在進行調整時,要堅待因地制宜原則,以保證各種資源得到更好地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使各種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既強調發揮資源優勢,又要強調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區域優勢。
2、堅持二元導向原則。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不少地方將過去的以政策主導型急轉為現在的以市場主導型,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同等重要,特別在目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過渡時期,更應兼顧政策主導與市場主導作用的適宜發揮。國家為了糧食安全採取限量、限質的高價保護收購政策,在歐盟、日本等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均已採用,我國更應如此。政策導向還體現在農業投資政策、信貸政策、稅收政策等方而,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場導向是農業商品生產的必然趨勢,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措施,它對商品性生產、農村工業和農村非政府性服務業的結構調整都起著導向作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時必須堅持以市場導向為主兼顧政策導向。
3、農村產業部門的比例協調原則。目前我國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比較落後,第一產業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產業之間、各產業部門內部生產項目之間未能配套成龍,協調發展,綜合效益差。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應能做到產業部門之間和產業內部對資源利用和配置的優化組合,互相促進,以實現農村中的農、林、牧、漁、工、商、運、建、服務等各個產業全面發展,共同提高。
4、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原則(綜合效益原則)。經濟效益是農民、農業、農村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農村各項新興產業的形成,農村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業新產品的開發等等表現為現實的經濟活動。作為一項有投入的經濟活動,必須講究投入產出比,即講究經濟效益,宏觀的與微觀的,直接的與間接的,眼前的與長遠的經濟效益都應追求。按照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要求,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應能促進各業生產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而農村經濟又是個多功能的生態經濟系統,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各種產業,還必須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必須能夠保護和促進生態平衡,實現農村自然生態良性的物質與能量循環。社會效益同樣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不可忽略的問題,農村產業結構的基本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滿足農民物質文化的需要。結構調整應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關系,努力提高結構的社會效益,在保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實現全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5、整體性原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樹立整體性觀念:一是農村產業結構,必須從全國整體性出發,實現專業化生產布局;二是農村產業的經營必須實現一體化和大市場化;三是要從整體性角度創新農村金融組織制度,建立農村戶業結構調整基金;四是要從農村產業組織整體性出發,大力發展中介組織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五是要站在市場經濟整體性高度,加快農地產權制度改革,構建獨立的農村產業市場化微觀主體;六是要從農村產業整體發展的角度,加快農村科技產業化發展;七是要從城鄉產業整體性、一體化角度推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加快小城鎮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必須自始至終貫徹整體性原則。整體性是我國全球化背景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基點和歸宿。
三、目前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
1、農村產業部門結構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是以解決二元結構矛盾為目標,根據市場需求、資源優勢與產業政策,對農村三次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加強帶動第一產業,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從我國目前的農村產業結構現狀看,我們應該先調整農村工業結構,其次調整和發展農村服務業,在此基礎上調整農業結構。通過農村工業結構調整,從根本是解決農副產品加工的問題,通過農村服務業的調整和發展,解決農副產品的銷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帶動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解決農產品相對過剩和農民增收問題。
2、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的矛盾非常突出,供求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作用使得農業增產目標和農民增收目標不一致,而根本的問題是農業面臨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這樣一個深層次的結構問題。當前,我國農產品供給總量相對不足的問題已經基本上得到解決,農產品品種雷同多,特色品種少,低質產品多,優質產品比率低,優質產品產出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滿足市場對產品優質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因此,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放在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兩個方面。產品品種結構調整主要是調整各業生產的用地面積和投資比重,實現種植業、林果業、養殖業、水產業生產的協調發展;在品種結構調整上應該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產品品種的更新換代,提高農產品的優質品率和優質產品的產量。除此以外,還有農業區域結構調整等。
3、農村工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針對目前農村工業結構與城市工業的重復率高,農村特色工業少,農村工業與農業的關聯度很低;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農村工業布局結構分散,企業資產結構的不合理,農村工業企業的產品結構等問題而進行調整,包括農村企業組織結構、農村工業產品結構、農村企業產權結構、農村工業布局結構等的調整。
4、農村服務業結構的調整。我國農村服務業歷來主要重視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銷售和農業技術推廣等生產性服務,而嚴重忽視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的建立和市場信息發布等經營性服務。因此,要調整農村服務業。目前,農村服務業調整的重點,首先是改造傳統農村服務業,而改造傳統農村服務業的關鍵是要建設好為農服務的流通網路和流通設施。其次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村服務業。再次是建立配套完善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措施
1、更新經營理念,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第一,要以消費為主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要調整傳統的糧食與飼料用糧的關系,改「糧食作物一經濟作物」二元種植結構為「糧食作物一經濟作物一飼料作物」的三元種植業結構;要大力發展畜牧業,重點建立畜禽商品基地、現代化養殖示範工程和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市場前景看好的特種畜禽和蜂產業,按照國際市場的要求,提高畜產品衛生質量標准,擴大畜產品出口份額;要加快林業的發展,其調整的方向是以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為基礎,建設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綜合開發利用林業資源。第二,要積極調整農業的區域結構,加強農業區域之問的分工與協作,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行區域化、規模化開發,同時注意避免區域農業產業結構雷同,著力形成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帶和關聯產業群。各地要科學分析本地區的資源、產品優勢,充分利用優勢條件,大力發展「新、奇、特、優、名」產品的生產,佔領國際市場制高點,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進而轉化為效益優勢,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發展大循環全面實現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環境優化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第三,要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從制度經濟學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制度選擇和制度創新,是一種制度變遷。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村產業一體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具體措施是在堅持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服務的基本原則指導下,結合具體條件採取不同的經營模式和措施,將千家萬戶農民的生產經營過程與國際、國內市場聯結起來,通過全社會的力量幫助農民盡快擺脫在市場競爭和談判中的弱勢群體地位,增強農業和農民抵禦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做到以農業生產的持續增長促進農村各業生產的綜合發展。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現代組織形式,是結構調整重要的推動力,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第四,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和集體投入為主體,龍頭企業和各種金融機構投入為骨幹,外資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新機制。
2、多管齊下,優化農村工業結構。調整農村企業組織結構,首先要打破社區限制,以市場為導向大力促進專業化的發展,在加強城鄉工業聯系的基礎上,要使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各類企業之間,尤其是大、中、小企業之間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關系。其次要徹底克服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之間、企業之間的各種制度與觀念壁壘,在市場作用下,進行廣泛的專業化分工協作。農村工業產品升級的主要途經,一是通過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品的質量與性能,同時通過規模經營和品牌競爭,繼續佔領和擴大市場;二是要大力進行新產品開發,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名特優新產品;三是要加大科技投人,引進與培養企業所需的各類人才。改制是調整農村企業產權結構的有效措施,在大企業改制方面,主要要解決較大的資產盤子與有限的社會出資能力之間的矛盾、企業富餘人員多與社會接納能力弱之間的矛盾、鄉鎮財政收支緊張與較大企業支撐作用之間的矛盾;具體可以在認真評估企業現有資產總量的基礎上,核算出社區集體(可以量化到村民身上)、經營者、職工(包括退休職工)等各方面的貢獻,並以此為依據摺合成相應的股份,將企業改造成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對改制後的企業進行規范,特別是要不斷完善公司制,改革企業的治理結構。
發展小城鎮是調整農村工業布局結構的關鍵環節。鄉鎮企業的過於分散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通過發展小城鎮,可以促使鄉鎮企業從分散逐步集中,徹底改變「鄉鄉點火、村村冒煙」的分散狀況,實現連片發展。同時,小城鎮建設將為鄉鎮企業「第二次創業」,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在城鄉之間形成統一的產業鏈條,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未來10年小城鎮的建設,必須與農村工業布局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必須與城鎮建設體制的改革、創新結合起來。
3、發展現代農村服務業,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農村服務業必然要求我們對傳統農村服務業進行改造。改造傳統農村服務業的關鍵是要建設好為農服務的流通網路和流通設施。建設為農服務的流通信息網路,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內部經濟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若干個「龍頭」或集團公司聯合起來組成一個聯合體,建立一個經濟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為核心,在全國各大中城市、主要銷售站建立信息站,進行信息採集、過濾、分析、綜合,形成科學抉擇,引導生產,溝通產銷。二是要完善經濟信息市場的服務體系。在建立內部經濟信息網路的同時,還要要不斷加強民間信息網路建設,完善系統化服務功能,注重信息價值和使用價值,加快經濟信息傳遞速度,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准確性,更有價值地促進農副產品的流通。三是要創造條件建設「信息高速公路」,使農副產品信息的傳遞達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建設為農服務的流通設施,重在四個方面:一要改善倉儲條件;二是要增加必要的加工設施;三要強化運營功能設施;四是建立多層次的專業市場。農村現代服務業必須提高服務水平和技術含量,要大力發展農村信息、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旅遊服務等行業,帶動服務業整體水平提高。目前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除了要大力發展農村現代信息、咨詢、法律服務業外,要重點發展農村現代金融和旅遊業。完善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總目標應是:建立健全農業服務組織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具體說來,是要完善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完善農村科教服務體系、完善農村資金服務體系、完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等等。當然,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必須規范政府服務行為。從目前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組織結構看,有政府辦的農業服務組織、農村集體服務組織、新型合作服務組織和民營服務組織等形式,其中,政府辦的農業服務組織是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4、搞好農村小城鎮建設,全面實現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小城鎮可以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產業升級。鄉鎮企業相對集中是工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小城鎮是農村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依託。通過發展小城鎮,可以促使鄉鎮企業從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應。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以一定規模人口和集聚為基礎的,要改變農村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局面,就必須著力發展小城鎮。因此,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有著光明的前景。加強小城鎮建設規劃,突出重點,著力推動小城鎮體系升級;圍繞發展,強化功能,著力優化小城鎮經濟結構;深化改革,創新體制,為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證;強化城鎮管理,發揮城鎮建設功效。根據我國國情特點在組織農村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要處理好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城鎮規模與市場容量、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統一規劃與地方特色、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關系,幫助農民逐步實現產品生產工廠化、聚落條件城鎮化、生存環境生態化和生活方式現代化,使小城鎮真正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現代化建設的中心。

㈨ 1, 如何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和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建立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對宿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必須解決好三個層次的關系,一是種植業內部的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生產之間的關系,二是農業內部的農,林,牧副漁等業之間的關系,三是農村內部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第,我國建設現代化家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為此,必須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一是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質量和種糧效益,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二是調整農產品結構,大國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林業,畜牧業及漁業,四是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五是調整農業布局結構,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使主要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促使優勢農產品實現區域化布局

閱讀全文

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