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才能實現山東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作業答案
不經廚子手,難得五味香
⑵ 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國家葯物政策的目的意義及存在問題。
葯物在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過程中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益處,但有時也會產生葯害(drug misadventures)。上世紀國外曾發生16起重大葯害事件,累計死亡2萬餘人,傷殘萬餘人。伴隨著醫葯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葯害日趨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嚴重問題。Lazarou等對美國1966-1996年的39項前瞻性研究進行的meta分析表明,住院患者中6.7%發生嚴重ADR,0.32%為致死性ADR,由此推算全美國每年有220萬住院病人發生嚴重ADR,10.6萬人因此死亡,居住院病人死因的4-6位,而實際上其中20%-70%的ADR是可以預防的。據統計,我國約有5000萬-8000萬殘疾人,1/3為聽力殘疾,致聾原因60%-80%與使用過氨基甙類抗生素有關。因此預防和控制葯害刻不容緩。 葯物流行病學正是在與葯害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學科,今後還將在與葯物有關的更多的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葯物流行病學(pharmacoepidemiology)是近些年來臨床葯理學(clinical pharmacology)與流行病學(epidemiology)兩個學科相互滲透、延伸而發展起來的新的醫學研究領域,也是流行病學的一個新分支。 臨床葯理學研究葯物與人體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主要任務是評價葯物在人體內的安全有效性。為了使葯物治療達到最佳的效果,臨床葯理學的一個中心原則就是治療的個體化,即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確定治療方案。這就要求臨床醫生了解葯物的危險/效益比值,以及病人自身的臨床和其他特徵對治療帶來的影響,仔細權衡用葯可能給病人帶來的效益和危險後再開處方。這些信息需要通過大數量的人群調查來獲得。 葯物的危害主要涉及葯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和不合理用葯所致的葯物毒副反應等。ADR是指 「合格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葯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一般按是否與劑量有關分為A類反應和B類反應。A類反應與劑量有關,因而是可預期的,包括過度作用(over effect)、副作用(side effect)、毒性反應(toxic reaction)、首劑反應(first-dose response)、繼發反應(secondary reaction)、停葯綜合症(withdrawal syndrome)。B類反應與常規的葯理作用無關,反應的發生與劑量也無關,可能涉及遺傳易感性和變態反應等機制,因此難以預測。當不良反應致使機體某個器官或局部組織產生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與體征時,就成為葯源性疾病(drug-inced diseases, DID)。DID不僅包括葯物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產生的不良反應,還包括由於超量、誤服、錯誤應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葯物等情況而引起的疾病。實際上葯物帶來的危險有相當一部分,如葯物使用不當、葯品質量問題和部分已知的副作用等,可以通過仔細選擇葯物和用途來減小和預防。真正導致損傷和死亡的是一些無法預期的副作用、長期效應、未研究的用途和/或在未研究的人群中使用。 研究ADR的常用途徑是收集、分析與葯物有關的發病和死亡的自發報告,但基於沒有對照的個案報告很難確定因果關系。這就導致研究人員、制葯企業和葯政部門轉向流行病學領域尋找方法,並進一步將ADR研究擴大為不良事件研究(adverse events),即通過設立對照組,比較葯物暴露人群是否比未暴露人群更容易發生不良結局來評價因果關系。毫無疑問,正確的評價取決於研究設計合理,實施和分析方法得當,以及對結果的合理解說,這需要具備豐富的流行病學知識。 流行病學是研究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的一門科學,葯物則是影響疾病和健康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疫苗的問世導致許多傳染病流行譜的改變,抗生素的應用使傳染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隨著新葯不斷問世,葯物不良反應也相繼出現,尤其是20世紀六十年代發生的震驚世界的「反應停事件」,更是促進了人們對葯物上市後的安全、有效性的關注。1968年WHO制訂了一項由10個國家參加的國際葯品不良反應監測試驗計劃,並於1970年正式成立WHO葯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由於研究的視角從臨床拓展到廣大的用葯人群,應用流行病學知識、方法和推理研究人群中葯物的應用及效果,即葯物流行病學這門應用科學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應運而生。 自從1984年首次把葯物流行病學作為一門學科提出至今,許多學者描述了葯物流行病學的研究目的和范疇,其中二個定義比較有代表性,一是「葯物流行病學就是應用流行病學的知識、方法和推理研究葯物在人群中的效應(療效和不良反應)及其利用」(Porta和Hartzema 1987);二是「葯物流行病學是研究人群中與葯物有關的事件的分布及其決定因素,以進行有效的葯物治療」(Last 1988)。這二個定義雖然出發點和側重有所不同,前者從臨床葯理學家的角度出發,借用流行病學方法評價葯物的效應,後者從流行病學家的角度著眼,研究與葯物有關的事件,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在大數量的人群中研究葯物的應用及效果,為安全、有效、經濟、合理地進行葯物治療提供依據。我國於1995年亦提出,葯物流行病學是應用流行病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葯物的利用及其效應的一門應用科學。
⑶ 首屆海西(石獅)電子商務產業園戰略規劃與創新發展高層研討會探討什麼問題
本次「研討會」抄從石獅紡織服裝電商產業未來如何發展,當地政府如何發揮引導作用,行業協會和園區如何協助政府推動當地電商發展,行業協會和園區如何幫助電商會員企業與入駐園區企業發展等幾個方面展開?專家分別就:中小企業依託大平台,創新電商營運模式,構建電商生態鏈,電商競爭靠人才培養,關注跨境電商發展,發揮園區集聚和輻射效應等多個層面提出自己的見解。並針對全國各地創建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的發展現狀,廣泛探討當前各地在創建示範基地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瓶頸與障礙等共性問題,深入交流各地電子商務創新應用、產業發展與政策制定實施的新課題、新動向和新趨勢,建議園區充分利用石獅良好的品牌與地緣優勢,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加快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的創建步伐。
⑷ 國家基本葯物政策是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
1979年引入國家基本葯物概念,1982年實施第一版基本葯品目錄,但僅有目錄而缺少制度,回與生產、供應、答支付、定價、臨床使用等環節脫節,缺乏強制性和監管措施,沒有很好推廣,2009年9月,國家衛生部正式推廣307中葯物,其中西葯205種,中成葯102種。並出台相關制度、文件,確保國家基本葯品的使用。
⑸ 2019年醫葯行業形勢如何
9月醫葯製造業穩健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醫葯製造業2018年1-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203.7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2305.9億元,同比增長11.5%,同期醫葯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利潤增速分別為21.79%、20.14%。
分季度來看,醫葯製造業2018年7-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26.4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720.2億元,同比增長5.7%。同期醫葯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利潤增速分別為21.23%、9.46%,高於醫葯製造業整體。
2018年1-9月中國醫葯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醫葯行業來看,國內老齡化、消費升級等帶動醫葯行業的需求市場不斷旺盛,且對高端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醫葯行業已經進入新的景氣周期,這個新的景氣周期將以創新品種、優質品種、優質企業為主導。
目前政策導向清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兩票制」等醫葯政策調控下,產業結構趨向優化,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強者恆強。
未來醫葯行業將在存量市場的結構優化和創新驅動帶來的行業的增量發展中穩步前行,龍頭企業在醫葯行業整體保持穩健增長的基礎上,有望享受集中度提升帶來的紅利,保持高於醫葯製造業整體的業績增速。
醫葯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市場需求穩定增長
從全球看,發達經濟體醫葯市場增速回升,新興醫葯市場需求旺盛,生物技術葯物和化學仿製葯在用葯結構中比重提高,為我國醫葯出口帶來新的機遇。從國內看,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進,醫保體系進一步健全,人口老齡化和全面兩孩政策實施,都將繼續推動醫葯市場較快增長。
2)、技術進步不斷加快
精準醫療、轉化醫學為新葯開發和疾病診療提供了全新方向,基於新靶點、新機制和突破性技術的創新葯不斷出現,腫瘤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新技術轉化步伐加快。醫療器械向智能化、網路化、便攜化方向發展,新型材料廣泛應用,互聯網、健康大數據與醫葯產品、醫療服務緊密結合,產業升級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3)、產業政策更加有利
《中國製造2025》將生物醫葯和高性能醫療器械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國家繼續把生物醫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加快培育,「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科技計劃繼續實施,將為醫葯工業創新能力、質量品牌、智能製造和綠色發展水平提升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4)、行業監管持續強化
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施,葯品注冊分類調整,注冊標准提高,審評審批速度加快,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推進,全過程質量監管加強,將促進技術創新、優勝劣汰和產品質量提升。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實施,環保標准提高和監督檢查加強,對醫葯工業綠色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5)、醫改政策不斷完善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及分級診療制度加快推進,市場主導的葯品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以「雙信封」制、直接掛網、價格談判、定點生產為主的葯品分類采購政策全面實施,醫保支付標准逐步建立,醫保控費及醫療機構綜合控費措施推行,對醫葯工業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總體上,「十三五」時期醫葯工業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但也要看到,發達國家依靠技術變革與技術突破正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已在仿製葯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前期支撐我國醫葯工業高速增長的動力正在減弱,各種約束條件不斷強化,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亟需加快增長動能的新舊轉換,醫葯工業持續健康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⑹ 就(我不是葯神)中主人公的行為結合我國國情談談國家基本葯物政策改革和發展的
現在我們國家每年都進行一次醫保葯物改革。增加很多醫保葯物,尤其是癌症等等,一些會造成家庭負擔較大的葯物。國家以每年都會我們給我們積極爭取的。
⑺ 創新如何驅動產業發展
自2015年,中央政府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以來,全國上下興起創新創業的熱潮,各行各業涌現出許多成功典範,「雙創」碩果累累。每年新登記注冊企業始終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尤其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狀況令人驚喜,它們的成長為經濟持續增長夯實了微觀基礎。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創業政策在推動經濟總量提升的同時,有效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更加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中國經濟在新一輪創新創業浪潮中獲得更強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