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業產業發展白皮書怎麼寫
傳統農業高速進行著數字化變革 精準農業開始興起
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先導,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業從業者減少,中國農業正迅速告別「鋤禾日當午」的艱辛和粗放。藉助大數據技術,精準農業開始興起。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由於在農業領域應用尖端技術的「農業科技」開始在中國出現增長之勢,讓人不禁驚嘆:「中國下一個科技起爆點是農業?」
傳統農業正在悄然高速進行著數字化變革,成為各種新科技應用的藍海。
先正達(Syngenta)中國業務可持續發展總監朱慶華對記者表示,在全球數字化創新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科技釋放農業生產力的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感測器系統、無人機等技術和新一代作物育種技術打出的一套組合拳,已經為下一次綠色革命做好了准備」。
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金額統計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化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4季度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呈增長趨勢,其中,2018年2季度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增幅最大,相比1季度增長11.45%。2019年1-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下降,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為3731.4百萬美元,同比增長34.3%。
在進口金額方面,2018年2-4季度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逐漸下降,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為8509.2百萬美元,同比增長2.1%。
2018-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金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精準農業開始興起
眾所周知,作物產量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遺傳種質、種植環境(土壤情況、天氣情況)、農藝操作(肥料、作物保護產品使用、灌溉、耕作方式)及差異因素。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黃偉東告訴記者,從選擇合適的種子、適宜的種植密度,到病蟲害防控、精準灌溉、高效施肥,再到收獲和倉儲,農民一年中需做出40~50項決定,這些決定都會影響最終收成。
正是因為流程復雜,業內稱,農業是最後一個需要被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產業。過去,農民往往憑經驗作決策,如今,社會其他領域正在發生的數字革命正深刻地影響到農業的發展,為農民管理農田手段帶來變革。
藉助大數據技術,精準農業開始興起。無人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增長,可謂是最直觀的表現之一。
無人機的應用,主要在於應對農業勞動力不足的挑戰。在中國北方,無人機一天的施葯面積可達約800畝,而人工施葯一人一天最多在30畝左右。同時,作為數字化農場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無人機還能夠用於農場數據採集和精準施葯。
據統計,無人機在中國施葯覆蓋的面積已經達到2.67億畝。
此外,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也值得關注,這一技術能夠讓傳統育種領域變得更精準、更有效率,幫助育種家實現精準設計育種,滿足人們對各種食品的需求。
近幾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台為高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營造了非常積極的環境,高科技將在其落地實施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無人機的未來在農業
無人機,這一「酷炫」的前沿科技正在和農業牽手,使用無人機的農民數量正在穩步增加。在土壤分析、肥料農業的靶向施用、風暴追蹤、安全監測、污染控制以及空氣監測等領域,無人機均有用武之地。未來,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潛力十分巨大。
「無人機的未來在農業。」有人如此預言。的確,當人們試圖在城市裡將無人機用於航拍、物流、娛樂時,發現會受到空域管制、公共安全等多方面的限制。而在廣闊的田間地頭,無人機取得了廣泛應用。
事實上,英國的農業無人機,滲透率已達到18%,並正在改變農民種植作物和飼養牲畜的方式。在中國,隨著無人機技術的迅速提高,農業無人機也正在應用於作物健康、水分應用、土壤分析等土地實時信息的收集,幫助農戶更好地管理作物,實現「精準農業」。
目前,農業無人機最廣泛的應用之一,就是農葯噴灑。以棉田為例,實現機械采棉需要噴灑落葉劑,採用人工方式的成本較高,拖拉機開進棉田則會碾壓棉花、導致減產。而使用無人機噴灑,不僅可以節省人力、降低成本,還可以做到實時、均勻、准確噴灑,最大限度減少滲入地下水的劑量。如今,一些國內的無人機企業已經在新疆等地的農田開展作業,受到農民歡迎。
無人機更深入地介入農業領域,還將影響到農業全行業鏈條,推動農業技術革命。據了解,農業植保無人機背後是至少萬億級的農機和農葯市場,無人機的出現或將促進相關行業提高服務水準。不僅如此,「無人機+感應器+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能夠勾勒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業地圖」:土壤信息、作物信息、氣候信息,乃至農戶信息,都將得到匯總,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識臉辨聲」的高效養殖
傳統養殖業也開始為互聯網企業所青睞。阿里雲就通過ET大腦實現人工智慧養豬,提高豬的存活率和產崽率。這一套叫作ET農業大腦的系統,當中涉及視頻圖像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物流演算法等人工智慧技術。
比如,阿里雲研發出一套「懷孕診斷演算法」來判斷母豬是否懷孕。養豬場內的多個巡邏攝像頭會自動搜集母豬的睡姿、站姿、進食等數據,再由人工智慧(AI)分析母豬是否配種成功,如果發現有母豬沒懷上,系統將提醒工作人員進行人工授精,從而提高母豬產崽量。
豬崽出生之後,為了讓它們健康成長,ET農業大腦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和紅外線測溫技術來監測每隻豬的健康狀況。由於豬在吃奶、睡覺和生病等不同狀態下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通過分析豬的咳嗽、叫聲、體溫等數據,一旦出現異常能夠第一時間發出預警。
與之對應的是,京東也推出了智能養殖技術,整套智能養殖計劃包括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神農系統(SaaS)三大模塊,可實現「養豬智能化」。其中,「豬臉識別」最受關注,養殖場可以通過這項技術來觀測與記錄每隻豬的體重、生長、健康情況。
雖然人臉識別已經在智能手機中普及,但用在動物上難度則要大得多。
而京東的智能養殖技術除了利用「豬臉識別」實現豬飼料的精準配置,豬舍內的溫度、濕度等也都完全由系統自動調節。去年底,在京東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表示,未來我們將以豬為開始,實現養殖過程無人、無線、無干擾、無接觸,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按照京東的測算,這套系統養殖人工成本減少30%~50%,降低飼料使用量8%~10%,並且出欄時間平均縮短5~8天。如果全中國所有豬場都用上這套系統,每年可降低500億元的成本。
中國農企需要長期耕耘
不過,黃偉東認為,就運用高科技推動農業的整體發展而言,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主要表現在大型自動化農機的普遍應用和從業者對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但這也恰恰意味著巨大的潛力和機會。
當前,中國的數字化技術發展迅速,已具備了發展數字化農業的基礎。
與歐美的大農場不同,中國的小農戶居多。朱慶華表示,數字化農業在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
顯而易見的是,大農場在採用現代農業科技方面有一些優勢,比如更方便採用機械化操作,農場生產力提升更具規模效應。而實際上,小農戶採用農業科技也能夠大大提升生產力,但是仍需結合相應的培訓與服務。因此,中國需要針對用戶——大農場、小農戶以及農業的發展需求——進行技術平台和服務模式的開發。
黃偉東稱,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所有趨勢都是在探索方法,更有效地應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宏觀需求或面臨的挑戰。從糧食安全所要求的主糧自給自足,到人口老齡化而導致的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攀升,再到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品質的更高標准,還有生態環境修復的緊迫要求解決這一切問題的核心,就是科技創新。
他說,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幫助人類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應對這些宏觀需求和挑戰。因此,現代農業對高科技的應用和融合都是圍繞著提質增效、安全健康、綠色環保等共同目標,而這些高科技正在涉及越來越多的領域,比如化學科學、生物科學、數據科學等。
他認為,在信息時代,養殖耕種已不再是「看天吃飯」的粗放農業,而是逐步向「知天而作」的精準農業靠攏。
㈡ 您好 企業發展經營情況專題材料(包括企業基本經營情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採取的做法、帶動基地農戶情況
企業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情況專題材料
㈢ 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總結材料如何寫
經查新鄉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新鄉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文件的第五條,其中申報企業需報送的材料中要求的是編定「企業年度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情況」資料,你當地的要求與其它省市的要求不一樣。第五條內容如下:第五條申報企業需報送的材料
1.企業年度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情況;
2.稅務部門提供的該企業無偷逃稅款及欠稅證明;
3.勞動部門出具的不欠交社會保險證明;
4.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審定的該企業年度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
5.銀行出具的該企業的信用證明;
6.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出具的企業與農戶利益關系證明;
有科技成果、專利以及各種獎勵、認定材料的,可作為認定的參考材料,企業應據實出具。
㈣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版
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權業發展。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
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