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天津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天津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1-03-07 00:25:30

Ⅰ 天津文化市場的現狀

我覺得哪裡的文化市場都一樣,都不太景氣

「十五」期間天津市文化工作呈現佳績

第6期

(總第428期)

「十五」期間,是天津市文化事業發展最快、最好的一個時期。在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文化系統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立足建設,奮力拚搏,圓滿完成了「十五」期間的主要工作目標,使文化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格局,文化實力明顯增強,文化品位進一步提高,都市文化形象日益彰顯,整個城市的文化氛圍更加濃烈。

一、藝術創作佳作紛呈。共創作新劇(節)目39部,整理加工劇(節)目195台,在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群星獎和中國京劇藝術節等文藝評獎比賽中共獲得各類獎項370個,以《華子良》為代表的精品力作享譽全國。新創作了一批優秀劇目,如話劇《望天吼》、河北梆子《三個女人一台戲》、京劇《媽祖》、評劇《鳳陽情》。十五期間,藝術院團共演出10057場,觀眾達676.8萬人次。

二、大型文化活動高潮迭起。舉辦了天津國際滑稽藝術節、天津國際少年兒童藝術節、「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天津媽祖國際文化旅遊節、相約環渤海中外交響樂演出季、中外芭蕾舞團精品劇目展演、「華夏神韻」中國民族戲曲優秀劇目大匯演、紀念張君秋誕辰85周年活動等一系列產生廣泛影響的文化活動,展示了賢達都市文化的風采,增強了城市活力,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擴大了天津的影響,為形成環渤海地區演藝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社會文化長足發展。累計有11個區縣進入全國先進文化區縣行列,9個社區進入全國文化先進社區行列,16個區縣成為市級先進文化區縣,創建先進文化區縣活動走在全國前列。天津市家庭文化藝術節、濱海藝術節、農民藝術節、老年藝術節的成功舉辦,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家庭文化的蓬勃發展。農村電影2131工程、公共圖書館現代化建設取得突出進展。全市公共圖書館藏書量達到826.9萬冊,接待讀者1736萬人次。精心組織了京劇、芭蕾舞進大學演出活動,送電影進社區活動,文化大講壇活動,維護和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四、文博事業成績顯著。先後對獨樂寺、大沽口炮台、梁啟超故居、廣東會館等55處重要古建築、紀念建築和古遺址進行了維修搶救,闢建博物館、紀念館10處。全市博物館共舉辦各類展覽260個,接待觀眾680萬人次,凸現了「中華百年看天津」的品牌。平津戰役紀念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自然博物館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在演出業、文物藝術品業、文化旅遊業、電影發行放映業、舞台技術工程業、音像業等方面形成了若干亮點,創造了良好效益。西青區文化旅遊公司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天津市電影公司和天津滾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為全國文化產業先進典型。到2004年底,文化系統經營性文化單位共有58家,從業人員1095人,資產總額達到2.6億元。2004年經營收入16907萬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利潤總額4578萬元,比2000年增長了8倍。

六、文化市場活躍有序。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各類文化經營場所和機構 2820家,初步形成了演出市場、文化娛樂市場、文物藝術品市場、音像市場等門類比較齊全的文化市場體系。制定和頒布了《天津市文物市場管理條例》、《天津市文化娛樂業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建立了天津市文化市場稽查隊,對文化市場進行依法管理,使之健康有序發展。

七、文化設施建設成就突出。天津博物館、華夏未來少兒藝術中心、泰達圖書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相繼落成,完成了6個區縣圖書館、文化館的新建和改擴建。目前,全市已擁有21座博物館,32個圖書館,19個文化館, 62家影劇院和一批大型文化廣場,文化載體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

八、對外文化交流開創新局面。到2004年底,我市已和11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並保持了文化往來關系。五年間共引進和派出文化交流項目562個、13500人次,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水平之高都有了顯著提升。義大利天津周、比利時中國天津文化藝術節、天津民樂團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天津歌舞劇院《溢彩流金》赴日本演出、天津京劇院赴南美演出、天津芭蕾舞團赴西班牙演出、天津交響樂團赴日本演出、華夏未來少兒藝術團「環球之旅」、南開大學合唱團赴德國演出等增進了天津與世界各國文化與人民的相互了解、溝通與交融,進一步擴大了天津文化的影響力。義大利國家交響樂團、奧地利薩爾斯堡管弦樂團、林茨樂團、世界青年交響樂團等高水平的藝術團體來津演出,天津城市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九、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成果喜人。創辦了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和藝術職業學院。落實青年文藝人才工程,舉辦了連續3屆「文藝新人月」,推出了一批在全國嶄露頭角的文藝新人。引進了一批京劇、芭蕾舞和藝術教育等方面的急需人才。「十五」期間,先後有295人次在國內外文藝比賽和評獎中獲獎。特別是我市京劇院實驗團、青年京劇團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五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中,取得六金一銀的佳績,名列前國第一。目前,文化系統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和進入市131人才工程分別達到96人和43人。(文化部計劃財務司、天津市文化局 2006年2月22日)

天津市文化部門計劃從近期開始,在文化市場管理中推行「聽證制度」,受處罰人如果對管理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可以向管理部門要求舉行聽證會,為自己「喊冤」。
據天津市文化市場管理部門介紹,推行聽證制度之後,那些違法經營的當事人如果對執法部門給予處罰不理解,或者認為處罰太重時,有權利要求針對這些處罰舉行聽證會。舉行聽證會時,當事人可邀請律師或朋友為所受的處罰作「辯護」,並要求文化執法部門說明作出處罰的理由、依據等;而文化執法部門則要在聽證會上用證據、相關法律證明所作出的處罰合法、合情、合理。雙方陳述完自己的理由之後,文化部門的法規處將根據雙方提供的證據來決定是否「維持原判」,並向雙方說明理由,做到讓雙方心服口服。
據介紹,在文化行政處罰中推行聽證制度,能夠進一步維護行政管理相對人的被告知權與辯護權,同時又對行政機關履行行政處罰的告知義務和維護行政管理相對人的辯護權的義務提供了可靠的保證,有助於密切管理部門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同時也有利於防止「暗箱操作」的產生。

從28日在塘沽區召開的天津市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會上獲悉,天津市將針對文化市場出現的新變化,採取多種辦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

近年來,文化市場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如網吧、嘉年華、主題公園、新類型的音像製品、多種多樣的營業性演出場所等等,都是文化市場管理的新課題。為了長期有效管理文化市場,具有前瞻性地引導文化市場健康發展,本市將多管齊下加強文化市場管理,主要措施包括:緊緊圍繞「網吧接納未成年人」這個工作重點,加強網吧市場管理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盜版,提高正版音像的市場佔有率,成立「天津市音像製品鑒定中心」,推動本市音像製品市場的規范發展;做好營業性演出的審批和備案登記工作,適時深入農村,活躍農村演出市場;進一步加強行政審批和執法數據備案匯總工作,及時了解文化市場動態。

文化部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專程來津進行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指導,對《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和《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等法規的出台背景和立法精神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並現場解答了區縣文化市場管理幹部提出的一些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Ⅱ 天津傳統文化的現狀

還可以 有識之士如馮冀才者流做了很多保護發掘工作 使得天津傳統文化得以較好地承繼和發揚

Ⅲ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我國文化產業低水平供求關系與非對稱結構性矛盾

我國的文化市場已有"長足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條件迅速改善,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需求正在被迅速釋放;另一方面,各種新型文化產業門類不斷產生,文化產業結構性變化頻繁。但是現有統計數字顯示,我國文化產業還處在一種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對稱結構性矛盾的狀況之中。

從絕對值來看,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需要與文化產業部門的供給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出入。

從需求方面說,2000年,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49美元,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水準的恩格爾系數也降至50%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80元,人均消費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統計的,與文化相關的旅遊、娛樂和耐用消費品、教育、文化服務、通訊等項消費總計949元,佔到可支配收入約19%。按照我國目前大約有4億城鎮人口計算,我國目前城鎮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大約有379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253元,人均消費支出中通訊和文教娛樂類支出280元,總計達到2520億元。這樣算下來,我國與文化相關的消費需求應該在6000至6500億之間(6314億元)。

從供給方面看,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匯總,我們的文化產業各行業近年來(1998或1999年)進入統計的產值大約是6000多億(1998年6240億),其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1812.9億元(1998年),國內旅遊收入2831.92億,圖書報刊355億元,郵電通訊是1235.1億元(1998年),音像製品12.7億。(廣告業等尚未計入。

以上兩個大致相符的數字不過是分別從供需兩個方面描繪了我國文化市場的規模,卻還無法得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可以令人滿意的結論。略做分析就可以看出,文化市場的現狀只是一種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更何況,由於還存在著各種體制性問題,所以它還只是一個存在結構性矛盾的、非對稱性的平衡。

根據國際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時,消費支出中吃穿用類比重大大下降,住房類基本不變,而文化精神消費類支出開始大大上升;第三產業應該佔到GDP總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類產品的產值所佔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國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是第三產業的比例(33.2%)低於這個標准達6個百分點,其總量大約是5000億人民幣。盡管我們可以去除由於消費習慣和體制因素而出現的誤差,並去除可能用於非文化類消費的支出(如醫療等),餘量也應該有3000至4000億人民幣。

對於這3000至4000億人民幣的市場空缺應該做如何理解?

一種解釋是,我國居民文化消費能力被大大壓抑了,因此制約了文化產業的成長。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說,根據我國文化產業部門各種散見的數字,我國的電影業、電視業存在大量的經營不善和虧損,許多作品出版後無人問津,庫存積壓嚴重;而一些作品卻不明原因地驟然獲利。有統計表明,電影的生產近年來在走下坡路。1992年我國共生產了170部故事片,為近10年來之最,此後1995年是146部,1996年是110部,1997年是88部,1998年只剩下82部。我們本應不斷增加的觀眾都上哪裡去了呢?近年來,火爆一時的傳統文化娛樂業如歌廳舞廳等經濟效益迅速下滑,成為虧損行業。這些現象說明,我國文化產業部門所提供的產品,有相當一部分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著的文化消費需要。

還可以做另一種解釋,即我國居民事實上已經實現的文化消費有相當一個部分沒有被列入統計。目前音像界有一個被公認的市場容量計算方法,即根據居民的消費類視聽技術設備的擁有量估算音像製品的市場容量。根據這種方法,我國居民目前大概擁有:電視3.5億台、CD機1000多萬台、VCD機3000多萬台、LD影碟機500多萬台、多媒體電腦1500多萬台,等等。如果按照每個硬體每年均需要10件(套)新的音像製品統計,據信每年音像產品的總銷售額應有超過1000億元的規模,但根據有關部門1996年的統計,我國的音像製品只有不足20億元的正版收入,占總量的2-3%;根據1999年的統計,正版收入約有50億元 ,即使由於政府加大"掃黃打非"的力度,正版率有所提高,據信實際市場規模也應該在1500億至2000億左右。這方面的事實說明,有相當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正在流失。我們的文化市場供需之間存在巨大的結構性缺口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文化市場巨大的供求差別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和經濟安全問題的隱憂。目前我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已經達到9萬億元左右,銀行存款約7萬億元,隨著我國在住房、養老、醫療和教育等方面各項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們對文化、教育和娛樂的消費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無法填補的真空。加入WTO後,國外文化產業集團將可能以技術與內容的多重優勢大舉進入,迅速佔領我國的文化市場,文化市場"有限開放"的政策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可能會在不長的時間里遭遇嚴峻挑戰。

近年來,人們頻繁地看到這樣的數字: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將近600億英鎊,從業人員約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其視聽產品出口額已經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40%以上的份額。根據媒體的報道,我國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允許一些國際知名傳媒集團進入我國媒體市場。這是一個重大的信號,說明文化產業國際化的進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國文化市場已經暴露在國際文化資本的強大壓力之下,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積累的經濟和文化之果已經成為國際文化資本垂涎的目標。

(二)我國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眾多但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不高

面對巨量的市場需求,以及國際傳媒文化集團大兵壓境,我國的文化產業在總體上缺乏競爭力,難以滿足人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要,這一點足令我們憂慮。我國的傳統文化產業誕生於計劃體制之下,長期以來既被行政體制分割又被各種政策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總體格局,表現出經營單位眾多,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極度分散和不講經濟效益的突出特點。在文化市場迅速成型的今天,這些特點全部轉化為弱點。

從人員規模看,僅以文化部所屬文化產業機構為例。截至1999年,我國文化部下屬的企事業機構共33.07萬個,這里包括了藝術演出團體、影劇院、圖書館、群藝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從業人員共166.15萬人;當年國內演出場次是42.3萬場;國內觀眾達4.69億人次。文化娛樂業有機構17.47萬個,90.3萬人;文化市場其他經營機構9.7萬個,23萬人 。這些單位的特點是大多機構較小,如文化部下屬每單位平均才有5人左右。

從經營規模看,音像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音像製品的生產、復制單位近600家,每年生產正版音像製品(盒帶、VCD、CD和DVD)兩萬種約2億件(盤),平均每家企業年生產34萬件,月生產不足3萬;而銷售單位約有7萬個,每年全部正版音像製品銷售2億件,平均每個銷售點一年不過賣3000來件,日平均竟不足10件。圖書批發零售業是另一個例子。1999年文化部所屬圖書批發零售機構有13056個,2.3萬人,營業收入只有5.45億元,人均2萬3千元左右,每天營業額為60來元。

資源分散和集約化程度低的問題在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中表現得極充分。我國新聞出版體制與傳統工業經濟管理體制有共同特點:新聞出版單位必須是以一定級別的行政機構為"上級單位",並且建立在其財政撥款的基礎上。這些新聞出版單位一旦形成就被固化,既不能淘汰也不能重組;新的需求一般產生於新的行政機構,通過新的撥款來建立,同樣先天不足。長此以往,新聞出版機構就隨著行政機構的膨脹而膨脹起來。這些新聞出版機構大都規模狹小、重復建設、效益低下,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近20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各有關方面一直在嘗試對文化管理體制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實驗,但是基本狀況並沒有根本性改變。

據1999年的統計,我國報紙有2038種、期刊8178種、出版社500餘家,電台電視台3000餘座。這是一筆經數十年積累形成的巨大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我們自己不迅速對其加以整合、優化,轉變其經營模式,增強其競爭實力,必然成為國際性傳媒巨頭的獵取對象。

(三)我國文化產業的傳統的資源配置機制與市場化要求之間正在形成尖銳矛盾。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開始進入"快車道"。 1998年,我國政府職能部門不再直接辦刊辦報,退出出版經營領域,切斷了新聞出版單位與各個政府機構的傳統依附關系;2000餘家報紙和8000餘家刊物被"逼"上產業化運行的軌道。1999年,開始了傳媒集團和多傳媒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2000年,"傳媒概念"走紅股市,開始嘗試傳媒集團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後浪推前浪,從分行業的、局部的改革,逐步進入整體性改革的階段。

但是,資源配置機制混亂,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矛盾仍然困擾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基礎是市場,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公開、公正和公平的競爭,反對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壟斷;我國傳統的文化事業單位是按"條塊"(地方和行業一縱一橫)分割的方式設立的,目前盡管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開始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實行"專業歸口管理",但是,離真正的市場競爭還有相當的距離。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利用與行政機構的傳統聯系,利用企業特殊的社會公益性質和意識形態功能,壟斷資源,操縱市場,謀取暴利;而另一些文化企業在做大以後,要做跨行業跨地區的資產重組甚至兼並,卻往往遇到阻力。在加入WTO的形勢下,在國際性"傳媒匯流"趨勢的影響下,一些廣電、報刊、出版企業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成立了集團公司,實現了"強強聯合"和"資產重組"甚至在當地從事了一些跨行業、跨媒體經營。這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我們也注意到,"媒體匯流"在西方是一種市場趨勢,在中國則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將結構調整與體制轉型結合起來,仍然是個問題。

這樣,文化產業的發展就與深層次改革問題相遇了: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既具有一般的行業屬性,又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其中的核心產業門類如傳媒產業,既具有大眾傳媒的特點,又是黨和國家的宣傳渠道。如何基於這些特點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康發展,又保證先進文化的主導作用,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需要我們以創新的精神大膽開拓。

但是,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是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也是我黨和國家確保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領導權的基礎。應該看到,在加入WTO和深化改革的形勢下,在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傳統傳媒制度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基礎已經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的實現方式也已經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從以國家行政機制為中介的非自主方式,轉向以市場為中介的自主選擇方式。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發揮傳統政治優勢的新辦法。因此,我們應特別注意研究調控文化市場發展的新體制、引導精神產品流通的新機制,以及活躍文化生產的新組織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文化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看到,在出現了全球性的"傳媒匯流"和"放鬆管制"之後,由於文化內容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甚至是西方發達國家也在重新考慮如何以新的產業政策、新的制度性安排對待文化內容產業的問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確保民族文化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對全球化的共同戰略主題,將會出現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我們的政策制訂人員需要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四)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性要求與文化原創能力不足之間形成戰略矛盾,資源潛力不能轉化為產業實力

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是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是中國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世界上使用華語的人口為世界之最,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除在中國境內,還在東南亞、北美及歐洲的華人區具有廣泛的影響。這應該說是中國的文化企業進行市場開拓的最有利條件,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交往中的最大消極因素。在經濟學的壟斷競爭理論中,保持產品差異被認為是維持產品在市場上的壟斷力量的關鍵。文化產品的差異首先是來自價值觀及表達手段的獨特性的;文化差異也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和在趕超發達國家時可以依賴的比較優勢。

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看,中國的文化資源異常豐富,舉世公認。幾千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文明發展,幅員遼闊的國土上還留存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跡,還有各種類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觀;圖書館、博物館里保藏著數以百萬計的藝術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國人的言談舉止、風情習俗、節日慶典中保留著大量有形無形的文化符號;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對傳統文化進行了不間斷的研究和播傳。凡此種種,都為中國文化產品乃至其他可以負載文化符號的耐用消費品的設計、生產、創新提供了不竭的靈感源泉。

但是僅僅滿足於此顯然落後於時代。當今世界,文化已經具有原生形態、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新興文化產業得益於資本市場和信息技術兩駕馬車拉動,才有了前所未見的高速度,才將大批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和財富。我國正是在上述兩個方面都顯得被動和遲鈍。

比如,文化旅遊是將民族文化資源潛力化為產業實力的重要方式,旅遊業在我國文化產業各門類中還是產業化程度最高的部門,但是,在該領域將文化遺產轉化為產業的成功案例至今還極為鮮見。從多年前全國各地災難性的"人造景觀熱",到近年來有關部門關於文化遺產所有權和管理權能否分離,市場機制如何引入問題上的多次爭論,許多問題還沒有進行徹底討論,並轉化為合理的政策法規。事實已經證明,憑空建造的主題公園永遠不會有信譽,而文物的粗放利用則無異於破壞,正確的道路顯然應該在這二者之間。但是,在如何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做到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推動了文化旅遊,我們還未能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方針,因此而貽誤了諸多發展的機遇。

文化遺產數字化是將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新興產業基礎的一個關鍵環節。目前,"文化內容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世界各國為迎接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大規模地將文化遺產轉換成數字化形態。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項目,該項目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圍內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眾公平地享有。1999年,在芬蘭倡議下,歐盟國家開始啟動一項多國框架性合作項目,名為"內容創作啟動計劃",文化遺產數字化被確定為基礎性內容。我國的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因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的啟動(1996年)可以說動手並不晚,但直至目前,還沒有形成國家發展戰略,還沒有將其上升為國家文化產業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深層危機。

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國際性信息技術集團和文化傳媒集團早已開始著手整合世界各國的數字文化資源,為開發新的世界市場做好准備;中國文化資源關繫到對中國文化產品市場的佔有,這塊市場也為他們覷覦已久。1999年,美國大片《木蘭》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中國的文化資源已經經國際傳媒資本之手轉化為文化產品,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界的強大競爭對手;2000年五一節,我國經歷了第一個"假日經濟"高峰,敦煌洞窟壁畫在大量遊人參觀的壓力下"不堪重負",美國的基金會開始與我商談"數字化虛擬洞窟"計劃;同年,日本信息技術企業加速了與我國故宮博物院關於建立數字化多媒體網上故宮博物院的談判進程。這兩件事說明,發達國家已經藉助經濟與技術雙重優勢,開始謀求對我國文化資源的新一輪開發,這一動向值得我們關注。

(五)WTO規制與現行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之間的矛盾

WTO是一種法律體系和政策系統。WTO所形成的諸多協定、協議廣泛涉及到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有關文化產業的規章條例主要包括在WTO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規則,即《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之中。因此其基本原則也就自然地成為各成員政府制定和執行國內文化貿易政策的文本基礎,這就必然地要給這個國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帶來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響。

我國自80年代以來開始進行文化體制改革,90年代開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至今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規和規章構築起來的文化產業政策系統,以及由這個系統建立起來的文化管理機制,包括:《文化娛樂場所管理條例》、《演出市場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等,基本上涵蓋了現行文化產業領域。

然而問題是,現有的文化產業政策文本系統,基本上都是在兩種體制轉型過程中制定和形成的,並不是為加入WTO、或根據WTO原則而制定的游戲規則,因此,很大程度上帶有計劃體制的痕跡,這就出現了現存政策的目的性與WTO對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同時,由於我國不同領域里的現行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政策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以政府的名義發布的,因此,行業和部門的利益保護色彩比較濃重。這樣一來,在整個政策的價值規定、功能及政府對社會文化資源的權威性分配中,應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就比較差。而所有這些都是與WTO貿易自由化原則、透明度原則、市場准入原則等存在著明顯的不一致和內在的規則沖突。

我國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修訂頒布已經在國內法與國際法的規制對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於這些措施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在體制和制度上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如行政壟斷、市場准入、投資主體多元化、文化企業產權關系改革等,因此,舊有的矛盾不僅沒有消除,還進一步激起了新的沖突。同時,由於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統並未因機構的改革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合並而失去政策效能,還出現了新機構執行舊政策,"新瓶裝陳酒"的現象。在有的地方和領域,文化行政權力在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的名義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這種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不僅沒有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礎,反而獲得了新的支持。

我國文化產業管理部門已經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於缺乏政策系統的創新支持,預期的改革效果並未出現,於是政府也就難以實現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戰略轉變。對中國來說,順利進入WTO的關鍵是實現制度創新和政策系統創新的有機聯動,倘若在制度和政策的層面上不能實現整體性創新,我國文化產業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也就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的。

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而且目前還處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問題還是體制性的。任何國家的產業政策的基點都是兩個,即以市場為基礎,以政策為導向,更何況我國的文化產業是生存和成長於一個更為特殊的環境中的。在一定意義上,我們今天對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認識,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的合理性,將影響著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並還會進一步影響我國整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共識,但是一個真正合理的產業政策的制定過程才開始,目前我

Ⅳ 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公司怎麼樣

簡介: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公司成立於1992年,是天津市文化局所屬國有獨資文化企業,
法定代表人:劉建超
成立時間:1992-11-14
注冊資本:7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20103000030624
企業類型:全民所有制
公司地址:河西區佟樓向榮里45號

Ⅳ 文化產業的當今現狀

淺談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專業:文化產業管理 摘要: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對其進行大力扶持、深入開掘,逐 漸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戰略選擇。基於對文化產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我國近 年來無論從政策制定還是資金投入,對此都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但是,應當 看到,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處於初級階段,有眾多難題亟待釐清和破解;尤 其是如何從學科建設方面為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夯實理論基礎,尚需深入探 討。 關鍵詞: 關鍵詞:中國 文化產業 發展現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隨著經 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作為 21 世紀兩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的文化產業,已成為世 界經濟增長的一大新亮點。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但卻始終未能走在世 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前列。對此,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 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 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提升國家文化 軟實力。建議中將文化產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該如何審時度勢,緊抓歷 史機遇,做強文化產業,使文化成為引領我國新一輪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 力量,已是我國當前的緊迫任務和重要課題。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000 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 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 ,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隨著文化體 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從小到大,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整體規模和實力快 速提升。2010 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 11052 億元,比 2004 年增長 了 221.3%,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 1.94%上升到 2010 年的 2.75%。2010 年全 國共出版圖書 32.8 萬種,總印張 604.7 億印張;全國新聞出版、印刷和發行復 制業總產出為 12698 億元,實現增加值 3503.4 億元。2010 年全年製作廣播節目 681 萬小時、 電視節目 274 萬小時, 生產電視劇 14685 集, 國產動畫產量超過 22.05 萬分鍾,電影產量 526 部;全國廣播電視系統總收入達到 2302 億元,電影綜合 效益達到 157.21 億元。2010 年我國藝術品成交總金額達 1694 億元,成為世界 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之一。互聯網和移動網游市場規模達到 349 億元。同時, 涌現出一批總資產和總收入超過或接近百億元的大型文化企業, 成為文化產業領 域的領軍力量;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資產、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 文化要素市場逐步完善。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繁榮社會主 義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創造就業機會、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 發展方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階段,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 發展,先後出台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指導、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 策文件,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統一部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更是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 柱性產業」 。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顯著提升,文化產業的盈利模式逐步 得到認可,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熱情高漲,為產業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 融資環境。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傳承、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寶庫。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增 強,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長,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 基礎。 同時,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還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 構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產業在調結 構、促增長方面的作用尚待進一步發揮。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走勢分析 (一)文化產業生長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 27 年,預測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今後將進一步加快。 按 照 GDP 年均 8.5%的增長率計算, 十一五」 GDP 總量將超過 26 萬億元,人均 GDP 「 末 近 1.9 萬元,折算美元將超過 2000 美元;2015 年將達到 3000 美元,提前實現小康; 到 2020 年將達到 5000 美元,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文化消費將成為拉動消費 結構升級的主力軍。近兩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由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 出現了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代表的消費升級,在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 居民消費已由以實物消費為主走上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並重的軌道,下一輪消費 升級的帶動性項目將是教育、醫療、旅遊、電信、信息和家庭娛樂等等。 「十一 五」期間國家將重點加強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約居民消費 支出的因素將進一步減少,消費升級的速度將更快,從而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巨 大的市場空間。 (二)體制改革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和總結,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經驗開始向方針政 策轉化。200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陸續下發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 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 、 《關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 的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將深化改革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 將履行入世承諾放開准入和加強規范結合起來,將完善管理與促進發展結合起來, 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發展的目標、 原則和方式方法,宏觀思路更加清晰,方法舉措更 加配套,為進一步的改革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使文化產業發展逐步進入到有 序推動的階段。 「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全面啟動,已有大約 2/3 以上的省、市、自治 區和直轄市提出建設「文化大省」和以「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有關國家機關 和地方行業管理部門,在機構設置、 力量調配等方面,也在著重加強宏觀管理能力 的建設。監管方式不斷改進,審批事項和程序得以簡化,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 對文化國有資產監管的有關問題也進行了有效探索。 試點地區政府部門的職能轉 變和改革思路的探索,將對其他地區產生很強的示範帶動作用。 (三)文化產業的區域特色將逐步顯現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 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頗具特 色的文化資源,這為通過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縮小地區差距提供了基礎條件。從國 家發展思路上看,已將區域協調發展列為「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思想,並將發 展各個地區的文化產業作為重要著力點。 通過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產業促進 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布局的優化,已成為國家超越傳統產業更替的重要戰略選擇, 將為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持。 東部地區人均收入超過 1000 美元,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經 開始進入 3000—5000 美元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些地區文化消費活躍,消費層 次不斷提高,不少省市力求通過大力發展創意產業推動文化產業升級,並力求走 出去。中西部地區人均收入大部分在 500—1000 美元之間,文化消費剛剛起步, 這些地區注重利用豐富的區域性文化資源,藉助現代傳播手段,面向全國市場,打 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開發特色文化產業。 (四)「三網」融合將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產業是社會文化與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傳播技術高度融合的產物,傳 播媒介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技術進步,寬頻和移動通訊 技術的結合已經實現,廣電和電信統一的技術平台和商業平台正在出現,相應的 技術標准即將出台,商業模式趨於成熟,新媒體產業憑借多媒體的綜合優勢快速 成長。比如,2005 年盛大公司上市以後,「家庭互動娛樂平台」戰略浮出水面,內 容領域涉及電影、音樂、游戲、在線廣告和電子商務等多方面,昭示著廣電業和 電信業共同的發展方向。 傳播形態正在醞釀著革命性變革。傳播的時空局限被打破,媒體信息幾乎無 處不在;傳受雙方主客易位,受眾變被動接收為主動選擇,變單純接收為雙方甚至 多方互動交流,播出內容的安排也將變供給主導為需求主導。這些變化將促使傳 播內容向分眾化、個性化、專業化發展,最大限度地刺激受眾的文化消費需求, 為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提供強大牽引。加強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 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已被國家「十一五」規 劃確定為重要發展目標,大的政策已經明確,廣電和電信分業經營格局的打破也 將為時不遠。這種發展和改革,將促進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和鏈條發生歷史性重 組,在促進文化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走向深入。 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是提高文化對國民經濟貢獻率的需要。縱觀當今發達國 家發展歷程,經濟國際化程度愈高,其文化產值所佔比重也越高。根據需求結構 變動的經濟發展規律,隨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也將發 生重大變化,信息、教育、娛樂、旅遊、體育等文化消費所佔比重越來越大。 (一)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必須構建結構合理、 門類齊全、 科技含量高、 富有創意、 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一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結構。按照結構優、布 局佳、效益好、可持續的要求,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 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 數字出版、 移動多媒體、 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 二是堅持走集約化發展道路。 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培養文化產業領域 戰略投資者,發揮其對產業的整合和示範帶動作用,使文化企業盡快做大做強, 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三是著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加大 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產業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國優秀傳 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打 造蘊涵中國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提升文化品牌價值。四是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 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文化產業要積極借鑒其他領域發展成果,進行技術研發 和創新,開發新型文化消費終端,提升文化產業的裝備製造水平;另一方面,要 在工業產品以及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中融入文化元素,通過開 發產品文化內涵、加強工業設計、提高產品藝術品位等舉措,提升產品和服務的 附加值,延長文化產業鏈條。 (二)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 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逐步形成公有制為主 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文化產業格局。一方面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通過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國有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培育一 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通過直營、控股、 參股等多種形式,牢牢把握決定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領域和關鍵環節, 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文化領域的非公 有制經濟發展。積極探索完善相關政策和管理辦法,從投資核准、信用貸款、土 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 支持,為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提供有利 的政策條件,依法加強服務和監管,在國家許可范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 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 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專、精、特、尖的中小文化企業,為文化產業發展注 入新鮮血液,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打造富有 活力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三)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現代科技創新,尤其是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文化藝術 的新形態,拓展了文化發展的空間和平台,增強了文化的創造力和傳播力,是推 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必須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 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抓住一批具有全局性、 戰略性的重大科技課題,加強科技創新攻關,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體、系統等的研 制和自主發展,提高文化產業裝備水平和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大力推動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制定相關技術標准,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 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善於利用科技手段強化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提升藝術魅 力和感染力,實現式樣和載體的極大豐富,加快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文化 傳播體系和創新體系,努力掌握文化發展和文化傳播的主動權。三是要健全以企 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產學研戰略聯 盟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把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 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形成良好的文化科技創新體制 機制,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 (四)擴大文化消費 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擴大 文化消費尤其是國內文化消費需求,是實現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一是 要著力培育文化消費習慣。不斷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的新需 求,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增加學校文化藝術課程安排,培養青少年的文化消費 習慣和藝術欣賞水平。引導文化企業投資興建更多適合群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場 所,鼓勵出版適應群眾購買能力的圖書報刊,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 一定數量的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路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有條件 的地方要對困難群眾和農民工文化消費提供適當補貼,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 培育文化消費潛在市場。二是要積極開拓文化消費市場。文化市場是擴大文化消 費、滿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要立足擴大內需,積極創新商業模式,拓展文化 消費渠道和平台,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培育農村文化市場,擴大文化服務消 費。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 消費增長點。要大力推動文化走出去,加快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對外文化貿易, 拓展國際市場。擴大文化消費信貸,規范市場價格秩序,優化消費環境。三是積 極發展文化旅遊。充分利用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 托文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文化資 源,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消費與旅遊消費的結合,發揮旅遊對文化消費的促 進作用。 回顧過去的歷程我們可以發現, 我們國家的發展理念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 兩位一體, 即「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到後來的三大文明「物質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現在又到了四位一體的階段,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我認為把文化擺到「四位一體」的位置已經 很合適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及文化產業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已經講 得很清楚了,關鍵是要把這些理念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2009 年 9 月 (2) 《文化產業概論》 胡惠林 2005 年版 (3) 《中國文化產業年鑒 2010》 2011 年 中國經濟出版社

Ⅵ 天津市發展狀況及面臨的問題。

天津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這座擁有6 0 0 多年歷史的近代中國著名的工商業城市重新煥發了活力。天津地處中國環渤海地區的中心,距首都北京僅1 2 0 公里,面積1 . 1 9 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 0 1 0 萬,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國東部沿海開埠最早的城市之一。這里擁有著輝煌的近代中國工商業發展的歷史,建國初期,天津更是創造了像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台拖拉機、第一隻手錶、第一台縫紉機等幾十項新中國的「第一」。今天的天津由於有了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宏偉戰略,由於有了中央政府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由於有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由於有了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在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的諸多方面都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出現了一個日新月異的變化。
一、經濟總量快速增長
天津作為中國的四大直轄市之一,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中央政府為了帶動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後,把加快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了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確定濱海新區做為全國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近幾年來,天津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 0 0 7 年,全市生產總值超過5 0 0 0 億元,比上年增長1 5 % ,比2 0 0 0 年增長1 . 5 倍,人均G D P 接近6 0 0 0 美元,全市財政收入超過1 2 0 0 億元,增幅3 0 % 。在對外開放領域,截至目前,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資項目超過2 萬個,累計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突破7 0 0 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 7 0 億美元,世界5 0 0 強企業有1 2 8 家在天津投資,天津已成為全國外商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對外貿易2 0 0 7 年前1 1 個月實現進出口總額1 1 7 億美元,同比增長2 7 % ,其中出口6 8 億美元,同比增長3 2 % ,進口4 9 億,同比增長2 0 % 。天津口岸貿易從2 0 0 6 年開始成為全中國第4 個突破千億美元的大港。

二、一批優勢產業不斷壯大
電子信息、汽車、冶金、化工、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及環保是天津傳統六大優勢產業,產值超過全市工業的7 0 % 。目前,我市手機年產量超過1億部,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無縫鋼管產量達到2 0 0 多萬噸,居全國之首。轎車產量達到4 0 多萬輛,佔全國產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近兩年,在大型石化、航空、裝備製造等領域,隨著國內外一批世界級產業基地項目落戶天津,一批新優勢產業不
斷壯大。在大型石化方面:天津已被確定為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我們在沿海規劃啟動了8 0 平方公里的濱海化工區,目前已有包括中石化、殼牌、道化學等十多家世界5 0 0 強企業入區,區內包括百萬噸乙烯和千萬噸煉油項目在內,總投資超過1 0 0 0 億元的2 0 多個項目已經或馬上開工建設。很多中外投資者已經用中國的「休斯敦」來展望天津化工發展的未來。在航天航空領域:全球矚目的總投資規模超過7 0 億歐元的空客首家海外生產廠—A3 2 0 系列飛機總裝項目已經正式落戶天津,2 0 0 9 年第一架飛機將從這里起飛,天津繼美國西雅圖、法國圖盧茲、德國漢堡之後,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大飛機總裝線的城市。我市規劃了佔地1 0 0 平方公里的現代化臨空產業區,國家民航總局將中國唯一的國家級民航科技產業化基地落戶在這里,包括中國航天運載火箭大型發動機、美國孟菲斯等一批大型飛機配套項目也逐步落戶。天津正在成為世界航空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天津良好的投資前景不僅吸引著境外投資,今年以來,包括中遠、中鋼、中國一重等在內多家大型國有部屬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向天津轉移,或將物流、研發基地設在這里。2 0 0 7 年6 月,中船重工決定建設華北地區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天津的年造船能力將達到3 0 0 萬噸。

三、城市載體功能日趨完善
近年來天津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大,最近五年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 1 %,年均投資規模超過1 3 0 0 億元。在港口方面:圍繞南疆散貨物流中心、北疆集裝箱物流中心等重點,天津港近期3 0 萬噸級原油碼頭、2 5 萬噸級深水航道、多個1 0 萬噸級的集裝箱泊位等項目正在加速啟動,2 0 0 7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突破7 0 0 萬標准箱,並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個貨物吞吐量超3 億噸的港口。在空港建設方面: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投資3 0 億元,新建1 1 萬平米航站樓和一條新跑道,機場綜合保障能力將躋身於國內大型機場的前列,預計到2 0 1 0 年左右,天津機場將成為華北地區第二個年旅客吞吐量千萬人次以上的大型機場。在路橋建設方面:投資1 2 0 億元,全長1 1 5 公里的京津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已於2 0 0 7 年底全線竣工,今年將正式投入運營,屆時京津兩地的旅程拉近到半小時以內。第二條京津塘高速公路今年內也將達到通車條件。天津在地鐵1 號線基礎上,還有5 條線路正在或准備開工,到2 0 1 0 年累計實現軌道通車總里程1 3 0 公里,位居國內城市前列。在各項基礎工程投入帶動下,天津交通承載能力大幅提升。

四、綜合配套改革不斷深入
2 0 0 5 年6 月,國務院批准天津濱海新區作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並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這是國家給予天津最大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市已編制上報了對於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主要涉及9個方面的內容,方案即將得到國務院的正式批准。2 0 0 7 年以來,我市在金融、科技、涉外經濟體制、土地、行政管理體制五個方面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包括金融改革順利推進,2 0 0 6 年1 月開業的全國首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渤海銀行已在外地設立分支機構。天津市商業銀行更名為天津銀行,獲准跨區域經營。全國第一隻總量為2 0 0 億元、首期募集6 1 億元的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及管理公司已經設立。在涉外領域,國家已經率先批准在津設立全國目前最大的保稅港區—東疆保稅港區。這里將成為國內條件最好、政策最優、效率最高、通關最便捷、環境最寬松開放區域。現已圍海造陸1 0 多平方公里,並有4 平方公里已於2 0 0 7 年1 2 月實現首期封關運作。另外,在土地改革、稅收改革、科技改革方面各部門也正在開展多項先試先行的嘗試。

五、國際交流不斷增多
天津近幾年在文化、體育方面,與國際的交往也不斷增多。作為2 0 0 8 年奧運會的分賽場之一,天津在去年9 月份成功舉辦了「2 0 0 7 』女足世界盃」的比賽。為此興建的包括可以容納8 萬人的天津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在內一批現代化的體育設施業已陸續竣工。另外,經過我們的積極申辦,天津獲得了2 0 1 3 年「第六屆東亞運動會」的主辦權。全球矚目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成長峰會也將於今
年9 月登陸天津,屆時將有來自全球近1 0 0 0 家跨國公司代表雲集這里。 天津的快速發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 0 0 7 年,全市客運量增長了2 4 % 。世界上最著名郵輪集團——嘉年華旗下的義大利歌詩達郵輪公司,已正式將天津港作為中國的第二個母港航線,擬建設的郵輪母港將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融為一體,推動環渤海區域走向世界高端旅遊市場。

中央政府對於天津的最新城市定位是:要建設成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未來幾年,天津將進一步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我們的奮斗目標是: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全市生產總值達到8 0 0 0 億元,人均超過8 0 0 0 美元;開發開放實現新突破,人民生活達到新水平,社會和諧創造新局面,城鄉建設展現新面貌,生態環境得到新提升。
同時,天津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還面臨一些現實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認真對待,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比如,如何進一步保持和發揮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一個地區發展的後發優勢主要來自技術引進、制度創新、結構變動、規模擴張、要素資源等五個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天津正是利用這些優勢,實現了快速發展。站在新的起點上,要求我們的思想意識、思維模式、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都要隨之發生顯著變化。推動天津經濟社會實現更大發展,必須進一步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智慧和汗水。比如,如何進一步增強實體經濟的整體競爭力。近年來,天津的經濟規模迅速擴大,但怎樣做強,提升產業引領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有強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是值得高度重視和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比如,如何進一步提高聚集和輻射能力。建設北方經濟中心,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勢頭,必須依靠強大的聚集和輻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天津在高效率配置資源中的核心作用,通過聯系國內外、服務各省區市源源不斷地獲得發展動力。高度發達的服務業是增強經濟中心城市聚集和輻射能力的關鍵,天津服務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仍然較低,這既是差距,也是潛力,更是需要我們盡快解決的重要問題。比如,如何緩解資源環境的約束。天津是一個城市經濟體,「兩頭在外」、資源能源的對外依賴性較強,必須認真對待資源環境約束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下大力量解決水資源、能源、土地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Ⅶ 文化產業的現狀

中國文化產業特點中國本身文化底蘊豐厚,且文化沒有排他性,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進入中國後都能取得不錯的市場效益。
中國的文化產業大多有政府介入,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由政府提出,重點文化企業由政府扶植或是經營。
文化產業總體起步晚,市場發育度低,沒有健全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流動和獎勵機制。
現行教育制度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懂文化的不懂技術,學技術的輕視人文,文化產業實力偏弱,規模小,管理方式滯後。
中國文化產業分類新聞服務
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
廣播、電視、電影服務
文化藝術服務
網路文化服務
文化休閑娛樂服務
其他文化服務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演藝業:建設10家左右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全國性或跨區域的文藝演出院線,形成1至2個國際知名的演藝產業集聚區,為實現從演藝大國到演藝強國的跨越奠定基礎。
娛樂業:打造5至10傢具有較大產業規模和較強競爭實力的娛樂業品牌,使國產娛樂設備、國產原創娛樂內容占據國內市場60%以上份額。
動漫業:力爭到2015年,動漫業增加值超300億元,著力打造5至10個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產動漫品牌和骨幹動漫企業。
游戲業:到2015年,游戲業市場收入規模達到2000億元。
文化旅遊產業:使文化旅遊成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支撐。
藝術品業:到2015年,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2000億元。
工藝美術業:到2015年,全國工藝美術業增加值超過6000億元,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
文化會展業:形成3至5個覆蓋全國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會展。
創意設計業:舉辦1至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意設計展會和賽事活動,支持打造3至5個世界知名的「設計之都」。
網路文化業:提高網路文化產品的原創能力和文化品位,進一步增強網路文化核心競爭力。
數字文化服務業:形成一批採用數字技術提供製作、傳播、營銷、推廣等服務的文化服務企業,為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融合發展提供支撐。 隨著文化產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各大文化產業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文化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
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高書生從近幾年在政策協調和在基層調研中掌握的情況出發,認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引人注目的趨勢:
一是我國文化資源進入到大調整、大整合的時期。文化資源的行政化配置體制已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嚴重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不僅造成了地區的封鎖,還造成了行業的壟斷,最終對文化企業非常不利,表現為現文化企業非常弱小、同構化非常嚴重。中國和德國的出版業相比,我們全國有579家出版社,每年的產值都在600億左右徘徊,而德國貝塔斯曼2008年一年的銷售額就達139億歐元。我們產業集中度低,低到什麼程度?全國所有的圖書出版社加在一起不如國外的一家公司,包括我們的演藝也是如此。
因此,改革方向應該是打破這種舊體制,讓市場機制更多地在文化資源配置上起基礎性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資源的調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誰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市場和資本的力量在推動它整合。
二是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出現了行業融合的趨勢。以前把文化細分成「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這三個領域,由於傳播技術和手段的日益多樣化,今後將逐漸出現融合的趨勢,行業界限將不再明顯。比如,廣電的兩張網,即有線電視網路和無線移動網,隨著技術改造和規模化發展,將成為整合文化資源的重要平台,出現電視圖書館、電視互聯網、電視報刊、電視劇場以及手機電視、手機電影、手機報刊、手機圖書等新業態,到時就很難說這些是屬於上述哪個領域中的了。
三是文化與旅遊以及製造業的結合越來越明顯。今後隨著文化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文化和旅遊的結合——也就是深度旅遊必將會在中國出現。同時,把文化的內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築裝修材料當中——這種文化和製造業的結合,既提高了產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四是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從自發轉向自覺。文化體制改革將向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方向發展,但是市場機制也有弊端。為了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基地的孵化和集聚功能,加強規劃及調控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當務之急是研究和制訂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布局規劃。 在2012年12月15日舉行的「2012年中國文化金融創新峰會」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文化和金融合作的共識已經開始形成,這對產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他還透露,正和財政部門一起研究財政資金來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
截止到2012年12月,文化部與各銀行機構部行合作的機制下,實現重點信貸融資項目97項,累計余額210.96億元,部行合作帶動了文化產業信貸余額的新高。
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已有77家文化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已有64家文化企業注冊發行了1449.5億元各類債券,為保證文化產業投融資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參與文化產業投資的基金是135個,資金總規模超過1795億元,多渠道、多種形式的融資方向極大的拓展了文化產業的投融資體系,為文化企業選擇多樣化的融資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劉玉珠表示,將進一步的探索文化與金融結合的新規律、新渠道,擴大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打造文化產業金融服務的全鏈條,鼓勵各類機構積極參與文化企業在建融資試點,文化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文化類無形資產的評估、流通工作。打造銀行、保險、證券等多方面參加的文化產業投融資全鏈條建設,在拓展延伸文化產業鏈的同時來順暢文化金融服務的鏈條。同時,注重於扶持小微企業,鼓勵民間投資、金融改革等政策的配合,依託文化金融工作的實施來推動文化企業的財務管理、資產評估、公司治理等相關工作的開展。投融資高潮
2012年文化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各地繼續加大投資興建文化產業園;文化與資本領域對接推陳出新,文化基金仍層出不窮。展望2013年,國家對文化產業大力支持的宏觀政策環境不會改變,文化產業投融資高潮或將再現;文化與科技結合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主題,各地有望出台相關落地政策,促進新興文化業態強勢發展。金融資本和文化產業的對接進展迅速。4月27日,人民網[微博]在上交所上市,這是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聞網站。此外,新華網、華聲在線、央視網等50家中央、地方新聞網站也加入了改制上市大潮。同時,2012年下半年以來,文化產業基金再度大規模集中設立,其中,中誠騰龍旅遊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西部文化旅遊產業基金和西安曲江影視投資基金在9月設立的基金目標總規模高達202億元。資本之所以青睞文化產業與國家宏觀層面的支持是分不開的。2012年年初,文化部發布《「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高於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十八大報告又再次強調「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預計2013年這樣的宏觀政策面將得到延續,文化產業投融資高潮或將再現。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高於同期現價GDP年均增長速度4個百分點。我們預計,得益於宏觀層面的支持和資本的介入,2012年、2013年文化產業可望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產業舞台成為「主角」。多部門聯合出台《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提出「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優化和升級,重點圍繞演藝、工藝美術及新聞出版全產業鏈等產業發展開展技術創新和應用服務示範,同時促進廣播電視網升級換代及新技術推廣」等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方向;十八大報告更是強調「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在文化消費領域,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以電影產業為代表的大眾文化消費持續強勁,毫不理會經濟的「寒意」;而以藝術品拍賣為代表的高端文化產品消費則打了個「寒顫」,未來的發展還有賴於實體經濟增長的回暖。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31億元。《「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產業黃金五年發展研究報告》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票房將突破300億元,沖擊400億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已經徵求意見一年多的《中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預計在2013年初即可出台。廣東省廣電局電影管理處處長黃昌寧說,在廣播電視這個大領域裡面,電影將是國家從法律層面進行扶助的首個產業。在《促進法》的推動下,2013年的電影產業必將有突破性的發展。與大眾文化消費的「旺」勢相比,高端文化消費明顯遇「冷」。業內人士觀察,藝術拍品市場減少3至5成,拍賣成交破億元人民幣的藏品近35件,但2012年卻屈指可數。展望2013年,因為經濟增長不可能快速「回暖」,高端文化產品的消費或將繼續「走冷」。湖北省博物院研究員蔡路武認為,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正處在深度調整期,體現為激情回歸理性,投資與收藏統一,發展策略調整以及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Ⅷ 天津發展工業的優勢以及現狀的情況

天津本來就是重工業城市。 現狀嗎,你看看濱海新區。國家砸進去老多錢,來發展
(一)天津工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1、總量和效益邁上新台階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呈現出不斷加快的發展態勢。1993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5年後1998年突破2千億元,4年後2002年突破3千億元;此後,一年一個台階,2003年突破4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5年突破6千億元;2006和2007年更是一年跨越兩個台階,分別突破8千億元和1萬億元(見表1)。在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同時,2007年工業企業實現利稅也突破千億元,使得工業總量和效益共同邁上新的台階。

2、形成以濱海新區為龍頭,以區縣工業為骨乾的「雁形」工業布局

隨著天津市工業嫁接、改造、調整,工業戰略東移的實施,天津市工業布局發生明顯的變化,濱海新區成為天津市工業最大的增長點。2007年濱海新區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到四分之一(24.4%)的單位數,完成全市近60%的工業總產值(58.7%),濱海新區工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1個百分點。就像領頭的大雁,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帶動周邊,特別是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工業的發展。2007年,除濱海新區和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量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9.7%,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的29.4%,比重近30%,逐步成為天津市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

3、建立起以支柱行業為骨架的「弓形」產業結構

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確立起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石油化工、現代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2007年這六大優勢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72.3%。在全市36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和骨幹行業。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2010.74億元,超2000億元,增加值達到488.2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一大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產值1544.95億元,超過1500億元,增加值501.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二大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1051.37億元,超過1000億元,增加值186.45億元,為第三大行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產值707.97億元,超過700億元,增加值462.49億元,為第四大行業。2007年這4個行業產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52.8%,增加值佔62%,是目前天津市工業第一板塊的4個主要支柱行業。除這4個主要支柱行業外,近年來天津市工業的其他一些行業發展也不斷加快,產值規模逐步增大,如,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產值581.88億元、增加值97.31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產值583.39億元、增加值119.98億元)、通用設備製造業(產值418.94億元、增加值92.69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產值418.98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值379.31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鉛枯金屬製品業(產值334.8億元、增加值58.39億元),這6個行業2007年產值規模均超過300億元,產值合計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7%,增加值佔19.6%,為天津市工業第二板塊的骨幹行業。第一板塊的4個支柱行業和第二板塊的6個骨幹行業,產值和增加值合計佔全市工業的80%。這10個行業有如弓弩的骨架,支撐著全市工業的發展,成為拉動全市工業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

4、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斷加快,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是目前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形式。到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中,股份制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6%,兩者合計佔全部工業的比重近九成。私營工業企業迅猛發展,2007年私營經濟實現工業總產值1080.8億元,比2000年增長14.2倍槐扒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0.7%,比2000年提高8個百分點。而國有企業除在煙草製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此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重點領域和行業佔有較大比重外,在全市工業中的份額已明顯縮小,2007年天津市國有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5%,不足10%,較2000年回落5.3個百分點。中小型工業企業也快速發展。2007年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98.88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4倍,年均增長27.4%,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60.5%,比2000年提高17.6個百分點。

5、部分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電子、冶金、汽車製造等一些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較高市場佔有率。2007年天津工業生產移動通信設備(手機)9778.77萬部,佔全國總產量的16.1%;天然原油1924.28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0.3%;轎車45.43萬輛,佔全國總產量的9.2%,光通信設備佔42.3%,自行車佔26.1%,焊接鋼管佔24.9%,移動通信基站設備佔21.2%,熱軋窄鋼帶佔15.1%,無縫鋼管佔14.8%,照相機佔8.3%。特厚板、中小型型鋼、熱軋薄板、厚鋼板、冷軋薄板、大中型拖拉機、發電設備、家用吸塵器、縫紉機、空調、氫氧化鈉(燒鹼)、碳酸鈉(純鹼)等重點產品產量均佔全國的5%以上。

(二)天津工業發展與建成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盡管近年來天津市工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為天津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但從全國看,天津工業發展還不夠快,同胡錦濤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時提出的天津發展要「兩個走在全國前列,一個排頭兵」的要求,以及中央對天津要建成我國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1、天津工業總量規模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位置

盡管2007年天津市工業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但從全國看,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快。2007年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2644.79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14位,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中。山東、廣東、江蘇、浙江、河南、上海、遼寧、河北、四川和福建等10個省市工業增加值總量規模依次排在全國的前10位,增加值總量規模均在3000億元以上,處於全國第一板塊。2007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增幅比全國平均增幅(18.5%)低0.3個百分點,明顯低於經濟總量相近的省份,在全國排第21位,比2006年後退兩位,導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排名比2006年下降三位,被湖北、山西、湖南三省超過。目前比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低的內蒙古、安徽等省份工業增加值增長迅猛,大有趕超天津市之勢,需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2、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天津近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7年創造的工業總產值有10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億元;而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的產值為22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3億多元,比天津市高出2倍多。目前天津市18個行政區縣,平均每個區縣的工業總產值為500多億元,產值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區縣僅有塘沽區和西青區,產值分別為3038.18億元和1853.43億元;而上海包括浦東新區在內的19個行政區中,平均每個區的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多億元,是天津市區縣平均水平的兩倍。2007年上海就有6個區產值超千億元,其中,浦東新區4689.38億元,松江區3440.96億元,閔行區3020.68億元,嘉定區2132.15億元,寶山區2075.31億元,金山區1122.3億元,產值接近千億元的還有南匯區和青浦區。上海每個區縣的土地面積大體為天津市各區縣的一半,而創造出的產值卻是天津市各區縣的兩倍,可見,天津市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3、行業競爭力還不強

盡管目前天津市工業已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但從全國來看,天津市支柱行業的競爭力還不夠強,在全國市場中所佔的比重還不高。作為天津市最大的支柱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其整個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重為6.2%,遠低於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區,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兩個主要支柱行業佔全國的比重為4.6%和3.9%,比重也比較低,不足以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從天津市工業行業結構看,發展也不平衡,支柱行業偏少。全市36個工業行業中,主要依靠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10個行業支撐,這10個行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0%,其中產值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行業也僅有3個。其他26個行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0%,服裝鞋帽製造業、文化體育用品製造業等20個行業產值規模都不足100億元。

4、「天津製造」效應沒有得到充分顯現

天津工業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總量和效益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但「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還沒有顯現,「津產」名牌產品較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創產品更少。2006年天津市的名牌產品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14%,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6%,比重和貢獻率還比較低。而國際國內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製造業的知名品牌。日本製造業在50、60年代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三菱、索尼、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品牌,70、80年代韓國崛起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三星、現代、浦項制鐵等一批製造業名牌。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珠三角和山東半島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也都形成了很多像格力電器、美的電器、海爾、澳柯瑪、海信等一批製造業品牌。而天津市製造業品牌除「TPCO」石油套管、「海鷗」手錶、「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等品牌外,自己培育出的知名品牌相對偏少,影響力還不大,沒有形成「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

二、加快天津工業發展的幾個條件

工業是創造物質財富,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的基礎產業,也是由不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轉變的發展基礎。工業化發展程度如何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據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9個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河北、上海、遼寧、四川,這9個地區中除上海和四川兩地二產比重為47.3%和43.7%,不到50%外,其他七個地區二產比重都在50%以上。從這9個地區的發展軌跡看,工業對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快天津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就是要在目前天津工業快速增長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挖掘增長潛力,構築新的發展優勢,成為全國工業增長的排頭兵,為盡快壯大天津綜合經濟實力提供強勁動力。加快天津工業發展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工業投入的大量增加

在全國各地技術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實現工業的快速增長首先必須要有投入的大量增加,每年都要有一大批產業層次比較高,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的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項目投入做保障,使工業投入強度高於其他地區,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2007年天津市籌劃了四十項重大工業項目,總投資額2649億元,全市各區縣又籌劃了包括工業在內的145個重大項目。

但從全國發展的形勢看,天津工業投入的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夠快,與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形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07年天津市城鎮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8.44億元,比上年增長35.9%,總量規模在全國31個省市中位居第24位,增幅居第14位。安徽、河南兩個省2007年工業投資增幅超過50%,吉林、西藏、湖南、陝西、重慶、江西、寧夏、福建等8個省市工業投資增幅都在40%以上,山東工業投資總量更是突破7000億元大關,江蘇、河南、浙江、遼寧、廣東等5省工業投資總量在3000億元以上,河北、四川、安徽和內蒙古等四省區工業投資額在2000億元以上。相對於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相對於中央對天津建設北方經濟中心的要求,天津工業的投入還遠遠不夠,需要籌劃更多更好的項目。高強度的投入光靠天津自身實力遠遠不夠,必須要眼睛向外,向國際、國內宣傳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政策機遇,宣傳天津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政策環境,吸引國內外的大企業、大集團來津投資,在國際和國內掀起投資濱海新區、投資天津的熱潮。

(二)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

加快發展就是要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而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就要有生產要素做保障。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保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除了要有投入增加作為原始動力外,還要使生產要素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

土地是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近年來,隨著中心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國內許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發展空間縮小、土地成本攀升的矛盾,天津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但相對於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天津的發展空間要大一些,土地成本也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天津的濱海新區擁有大量的鹽鹼荒地,開發成本遠低於中心城區,這使得天津的土地投入產出效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天津市要特別注重利用好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落戶天津濱海新區的良好機遇,積極創新土地管理制度,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為天津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從勞動力成本看,由於天津市的人均勞動報酬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從全國來看優勢不明顯。而另一方面天津人均勞動報酬水平低造成的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劣勢,對經濟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卻更為明顯。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勞動力資源,更需要形成人才優勢,人才優勢對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夠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是天津工業加快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資本方面看,充沛的資金是加快經濟發展的保障。深圳、浦東開發開放之初都曾出現全國的資金向這兩個地區匯聚的趨勢。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以來,也開始出現資金流動向天津市匯聚的徵兆。2007年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115.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實際到位52.78億美元,增長27.8%,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31.2個和3.7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內資超過600億元,達612.05億元,增長41.7%,增幅比上年提高14.7個百分點。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資金的吸引。對資金流的吸引要靠利益驅動,只有投資利潤回報率高才會對資金流有吸引作用,這就要求天津市要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有利機遇,加快包括金融服務和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在內的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

(三)技術創新優勢

加快天津市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必須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擺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技術創新優勢。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2007年,全市6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科技活動的企業771家,比上年增長3.5%,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12%;有R&D活動的企業535家,增長0.2%,佔8.4%;有新產品開發的企業605家,增長3.8%,佔9.5%;有科技研發機構的企業318家,增長11.2%,佔5%,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還不足以確立技術創新的優勢。相反,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市技術創新還存在不小差距。標志著一個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的R&D經費佔GDP比重,2007年天津市為2.3%,比北京和上海分別低3.3和0.3個百分點。目前天津市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仍以技術引進為主,自主創新為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主要靠外資企業支撐,還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模式。

加快技術創新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央對濱海新區先進製造基地定位要求的關鍵環節,必須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動,盡快形成天津市工業技術創新的比較優勢。要建立健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優化企業創新環境;積極搭建重大產品研發平台,推動企業建立技術中心;要建立促進企業開發研製新產品的政策機制,鼓勵企業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形成企業產品的技術優勢。與此同時,要不斷加大名牌戰略實施力度,盡快培育一批知名企業,使科技創新、名牌產品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能。

(四)制度創新優勢

制度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其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國務院在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濱海新區要成為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基地,其目的就在於從制度方面探索推進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條件。天津市工業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好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實驗機會,以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最終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加快推進企業體制、科技體制、金融體制、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要在企業體制創新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把加快企業組織機制創新擺在重要位置,推進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改革,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管理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現代企業集團,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領軍企業。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優勢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國內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來濱海新區發展創業。三是要特別重視創新中小企業發展機制,積極為中小企業發展搭建資本、技術、信息服務平台,盡快培育出一大批經營管理水平比較好、產品技術含量比較高、市場適應能力比較強的中小企業。

三、深刻認識天津工業發展外部環境發生的新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工業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外開放,得益於三資企業的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天津工業發展的一些條件有所改變。

首先從國際市場看,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而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使得世界經濟增長的格局向多極化轉變,世界貿易不平衡狀況有所改善。而另一方面,由於美元匯率不斷走低,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以及我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使得我國過去那種「兩頭在外,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近兩年來,廣東等地出現的民工荒、山東青島等地小型韓國企業外逃,部分跨國公司將投資和在中國的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和地區等一些現象,都說明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天津工業發展的外向度比較高,加工貿易更是佔有很大比重,近年來全球通脹形勢加劇,包括原油、鐵礦石、銅等主要原材料在內的生產資料價格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食品、食用油等消費價格趨升,面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新變化,天津工業必須加快轉變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發展模式,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積極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努力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形成製造業發展新優勢,保持天津工業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

其次從國內情況看,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而立之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始之年。中國對外開放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東南沿海,向縱深擴展,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產業結構也開始由東部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向東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200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排在前10位的全部是中西部地區。區域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另一方面,投資和消費等內需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採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斷擴大國內需求,投資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消費需求明顯提升。2008是黨的十七大後各級領導班子換屆的第一年,各地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盡管企業成本有了明顯增加,但投資回報率依然較高,企業的投資意願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7年,全國城鎮投資新開工項目231894個,比上年增加27931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86258億元,增長28.7%。在近年來國家採取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後,城鎮居民的消費傾向明顯提高,同時,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市場的改善,農村消費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消費需求有望超過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Ⅸ 天津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天津市的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從對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和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文化產業具有五大特點:
1、吸納從業人員效果良好。2004年底,天津市文化產業共有從業人員13.63萬人,佔全市社會從業人員的2.6%,這一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1.7%)高出0.9個百分點。其中從業人員在萬人以上的行業有4個,依次是: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行業6.55萬人,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行業2.29萬人,文化休閑娛樂服務行業1.57萬人,其他文化服務行業1.08萬人。
2、人均產出水平遠高於全國。天津市文化產業人均創造增加值4.91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2.81萬元/人)高出74.7%。其中相關層人均創造增加值6.02萬元/人,產出效益最好,核心層為4.51元/人,水平居中,而外圍層僅為2.49元/人,效益欠佳。
3、發展潛力巨大。從總量看,2004年天津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6.91億元,北京2002年實現163.50億元,上海2003年實現368.44億元;從比重看,天津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2.3%,北京為5.1%,上海為5.9%。這表明目前天津市文化產業的總體規模偏小,今後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4、相關文化產業較為發達。天津市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行業是全市文化產業的主體,其從業人員佔到全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53.2%,比全國水平(49.4%)高出3.8個百分點,實現的增加值佔到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65.3%,比全國水平(52.0%)高出13.3個百分點。
5、新興文化產業有待發展。天津市文化產業雖然已經初具規模,但主導部分所佔比重偏低,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三者的增加值之比為24.6∶10.1∶65.3,全國平均水平為24.7∶23.3∶52.0,從中可以看出,天津市文化產業的主導部分――核心層與外圍層構成的「文化服務」僅佔34.7%,而全國水平為48.0%。其中,核心層比重與全國水平相當,而外圍層比重比全國水平低13.2個百分點,直接影響了全市文化產業的規模,因此我們還需進一步採取措施,推動諸如網路文化服務、旅遊文化服務、文化藝術商務代理服務以及廣告和會展文化服務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天津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