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發展提案

文化產業發展提案

發布時間:2021-03-07 01:13:10

㈠ 對於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你有何好的建議

一、適應宏觀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發揮文化產業對於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戰略樞紐作用「十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發展速度並沒有提高,這種情況在「十一五」期間有望扭轉。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預測,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可能大大提前,2015年提前實現小康,到202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我國人均消費到2020年將可能實現年均10.8%的增長,新的消費高峰就要來臨,文化消費將真正成為拉動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軍。這兩年來已經出現了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代表的消費升級,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由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下一輪消費升級的帶動性項目將是教育、醫療、旅遊、電信、信息和家庭娛樂商品等。此外,「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加強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約居民消費支出的因素將進一步得到解除,消費升級的速度將會更快。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動向充分說明,以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對於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樞紐性作用。我們應該加快改革步伐,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的重大舉措盡早地啟動新一輪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增長周期。建議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制訂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為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描繪出藍圖。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新的產業格局和市場格局2006年是文化體制改革在全國推開的第一年,體制改革的效應將開始全面釋放,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2003年以來,試點地區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體制改革目標模式已經基本清晰。可以預見,存量領域國有文化資產之間兼並、重組、整合的速度將加快,迅速產生一批跨行業、跨媒體、具有品牌競爭力和戰略投資力的產業集團,大大提高我國文化市場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浮出水面。新型的文化產業格局將有利於政府對文化產業實施基於市場的內容監管,推動「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的形成。我國文化管理體制將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統一框架,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全面融入國民經濟的統一市場。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諧發展,走向現代國家的一場革命。建議吸取經濟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組成多部門參與的文化體制改革指導機構,開展全面調研,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積極穩妥地加以推進。三、統一和規范市場,推動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經過「十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文化產品和服務比較豐富,人民群眾自主消費文化產品的權利基本得到落實,但是自主生產文化產品的權利還沒有得到充分落實。具體表現為:產品市場已經形成,要素市場還沒有統一(投融資體制改革還在破題階段);不同所有制之間,增量領域和存量領域之間還存在壁壘。隨著「十一五」規劃對於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的明確,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系正在積極推進,國有文化企業中現代企業制度正在逐漸建立,股份化過程將逐步實現,投融資市場將形成,統一規范的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將真正建立起來。國有和民營文化資本在統一市場體系中並軌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有利於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特點。在國有文化機構不能迅速松綁的情況下,民間資本挾技術與資金雙重優勢異軍突起是不可避免的。從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看,「增量改革」在體制轉型的特定階段必不可免。就目前而言,開放市場、鼓勵非公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在文化領域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的重點,具有明顯的促進改革的積極作用。活躍民間投資將提高體制內閑置資源要素的價值,並提高延遲改革的「機會成本」,使得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產生「內生動力」,並使加快改革以「盤活存量資源」更為容易。「十五」以來我們一直實行以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市場開放的戰略,「十一五」期間應該轉變為以全面開放和構建文化市場推動產業發展的新階段。四、關注技術進步,在文化產業結構重組中實現體制和機制創新2006年文化產業的結構變化將可能由技術和資本唱主角。由於技術進步,寬頻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歷史性結合已經實現,廣電和電信統一的技術平台和商業平台正在出現,商業模式趨於成熟,資本市場再度活躍,新興文化產業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局面,打破廣電和電信分業經營的格局,推動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和鏈條發生歷史性的重組,對文化體制改革產生巨大壓力。在這個意義上說,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加強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的建議具有重大意義。新興文化產業領域歷史包袱較少,將成為新型的傳媒監管體制的試驗場所,從而與體制內文化體制改革遙相呼應。我們應該抓住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的歷史性契機,最大限度地放開市場准入,統一體制性環境和政策性環境,將發展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建議有關部門抓住數字電視、網路電視、以及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的歷史機遇,革除束縛國有文化資本發展壯大的體制性障礙,主導終端消費市場的整合,抓住這一契機,走向新的發展階段。五、加強區域協調,尋求產業發展新機遇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國家將區域協調發展列為「十一五」規劃的重點。2005年以來,各地都在積極制訂「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經濟、社會現代化呈現一種從東到西、從城市到農村逐步展開的分梯度非均衡發展態勢。處在經濟、文化發展歷史邏輯的不同階段上的各個地區,應該在差別競爭的基礎上,加強整合與合作。沿海發達地區,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發展程度較高,已經處在與全球化最前沿領域「接軌」狀態,可以制定「外向型發展戰略」,著眼於盡快成為全球性文化產業競爭的「一極」,並帶動中西部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市場;如果進一步對近年來兩岸四地文化產業的發展與互動的新態勢在戰略和政策層面予以關注和鼓勵,將有效推動中華文化在東亞以至於全球文化產業競爭中佔領先機。中西部地區發展程度較低,應該在政府主導下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市場建設,整理文化資源,找造文化品牌,開發特色文化產業。從全局著眼,我國文化產業東部實力強大而西部資源豐富,因此,產業發展的龍頭在東部,但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西部。無論在東部還是中西部,文化產業都將成為下一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心。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到了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以替代傳統產業的階段,中西部地區也應該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結構調整的整體戰略,作為「新興工業化道路」的一種重要選擇。中西部地區是我國文化資源的富集地區,文化產業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特點,如果成功替代傳統產業,將改寫中西部地區現代化的發展邏輯和路徑。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新局面「十一五」期間將成為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轉折時期。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闡述。我們應該認識到,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極不平衡,既有所發展又極為不足;廣大農村文化市場的發育極不平衡,既有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費需求不能滿足的問題,又有基本文化權益不能保障的問題。對此,我們既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克服市場失靈,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又需要積極培育市場機制,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將文化建設轉移到新的體制基礎上來。

㈡ 請就發展湖南文化產業的途徑提幾點建議

你好!
我有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建議
希望湖南電視台承擔起弘揚戲曲的認為
以湖南電視台的營銷力量打造弘揚京劇的娛樂欄目
讓年輕人接觸京劇
了解京劇
這是我的肺腑之言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㈢ 試從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角度為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幾點建議

(1)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有利於發展文化生產力,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加劇了對文化資源的爭奪;一些地方文化創新力弱,發展文化產業的辦法不多
(2)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遊業,尊重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從而取得成功。脫離實際,靠虛構歷史文化名人等來搞文化旅遊,無視客觀規律的制約,不可能取得成功。
(3)發掘歷史文化資源蘊含的民族精神,打造優秀旅遊文化產品;堅持保護優先,防止破壞性開發。

㈣ 如何做好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編制

2010年是中國文化產業未來年黃金發展期的開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關機構制定文化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關鍵年份。基於陳少峰教授多年來參與制定各項規劃和策劃的經驗,北大三方文化咨詢網近日就「如何做好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采訪了陳少峰教授,現謹就其中關鍵事項和重點要素整理如下,以供各界參考。
1,文化產業規劃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必須充分體現發展文化產業的對策、重點項目和細化方法。
2,結合我國發展文化產業重視產業園建設的特點,規劃中應當對如何定位、發展文化產業園,乃至如何提升已有的產業園的集聚效益做充分的思考、反思與對策提案。
3,規劃中的每個文化產業園區應當重視企業集聚,重視扶持龍頭企業,培育出1-2個今後的上市公司,以促進產業集聚度的提升。
4,在文化產業的具體產業選擇上應當突出(或者大中城市至少應當包括)「數字文化產業」、「3D技術與3G技術」、新媒體發展、本地文化資源和產業資源整合、文化旅遊與活動經濟、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若干個文化品牌等。
5,建設若干個具有品牌效益的特色項目,如中國文化出口基地、中國藝術產業基地、3D技術與影視動漫基地、網路文化產業基地、茶道文化產業基地、中國工藝美術產業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品牌文化產業基地等重點項目,實現品牌化、集聚化和規模化發展。
6,規劃中應當注重以文化產業帶動旅遊、本地其它相關產品銷售和城市營銷等的項目建設,推動當地經濟和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7,注重具有專業化水平和產業高集聚度的產業鏈建設,如創意、策劃、企業集聚、產品研發、產業配套、營銷、出口、廣告、品牌授權、對外連鎖經營、文化旅遊、夜間娛樂、人才培訓和本地產業升級等產業鏈的打造。
8,避免硬體式思維、盲目跟風、重復建設、佔用過多土地資源、缺少財政收入從而需要財政長期補貼、個人藝術家為主、重點不突出、企業發展無力等的做法和項目,實現效益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陳少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國文化產業30人論壇召集人)

㈤ 從政治生活角度,提出政府解決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的建議

新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文化產業在我國的興起與發展,主要是新時期以後的事情。回顧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史進程,可以看到我國新時期的文化產業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8年。文化市場出現並逐步得到認可,文化產業在艱難困苦中萌生並緩慢發展;第二階段,1989-1998年,文化產業浮出水面,在艱難前行中得到社會認可。總體上來說,在文化與經濟的關繫上,是「文化搭台、經貿唱戲」,文化只是經濟發展的配角;第三階段,1999-2007年,文化產業取得重大發展。

2000年,在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正式使用了「文化產業」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任務和要求,標志著我國對於文化產業的承認和對其地位的認可,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1年,發展文化產業被列入國家「十五」規劃,文化產業從此成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用專章論述了文化建設,指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完善文化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2004年,在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提出了中國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時代要求。

在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及2006年通過的國家十一五時期發展規劃綱要中,都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內容。2007年,十七大報告又多次提到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其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貢獻。

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這第三個10年當中,文化產業觀念深入人心。文化的產業功能、經濟屬性得到普遍認可,文化不再是經濟發展的樓梯和舞台,而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角之一,「文化搭台,文化唱戲」,文化經濟、文化產業本身就是目的。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第一,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尚未建立,制約了文化產業的正常發展。

成熟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包括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文化要素市場。建立並完善我國的文化市場體系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場能夠促進各類文化產品和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

當前我國文化市場的發育還不夠完善,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不夠發達,文化要素市場的發展就更為滯後,例如,資金市場、設施市場、人才勞務市場、中介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急需建設和發展。這種狀況無疑阻礙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流通,限制了我國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的深入發展。

第二,豐富的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國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方面,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不勝枚舉;民族文化資源方面,56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資源多姿多彩,極為豐富;現代文化資源方面,在20世紀,中國在政治上經歷了帝制、總統制、共和制,在經濟上發生了從小農經濟、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型,在文化上則是各種社會思潮、思想流派異彩紛呈。但是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很少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流傳久遠的《花木蘭》故事,讓許多人熟視無睹,但在被好萊塢加工成動畫片後,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票房豐收。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的深厚文化積累、多樣文化形態,是怎麼估計也不過分的寶貴文化資源。如何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等途徑,把我國令人稱羨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第三,文化產業法規建設滯後。

早在1993年,就有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建議制定文化市場管理法,以解決當時存在的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市場立法滯後的問題。但由於部門利益紛爭、職能嚴重交叉等原因,文化市場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當前,根據以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要盡早推出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法律法規,使文化產業在發展在法律層面得到保障。例如,可以出台「文化產業促進法」、「文化產業振興與發展條例」等法律法規。

第四,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著體制不順、管理不暢等問題。

只有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思路,以及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制改革嘗試中,考慮組建統籌管理我國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的機構或部門,集中力量推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既可以考慮對現行的宣傳文化部門設置體制進行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組合,形成一個整合現有各部門與文化產業發展有關的職權和職能的新的綜合性部門。如果組成一個負責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大部」的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成熟的話,現階段至少也要建立一種部際聯系會議制度,盡可能有效整合各部門的力量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㈥ 如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圍繞如何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民主黨派中央提交了相關提案,提出了許多意見建議。
拓寬發展思路 增強原創力
【聲音】文化產業具有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耗能低、污染低等優勢和特點。大力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形勢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
【回應】民革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從總體上看,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還不足3%。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和矛盾,文化產業要成為我國的支柱性產業,仍然任重而道遠。
【建議】民革中央提出,拓寬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與空間,關注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學習國際先進的成功經驗;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原創力;協調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並加強區域間的合作;努力構建文化產業的人才優勢;健全完善發展文化產業的保障機制,清除影響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
完善稅收政策 促進產業發展
【聲音】2009年我國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8400億元,占同期GDP初步核算總數的2.5%,但離支柱性產業所應有的比重尚有差距,需要國家在經濟政策上繼續予以扶持,尤其是在財政稅收上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回應】民建中央在提案中認為,目前我國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還存在不完善之處:現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不但稅收立法層次不高,而且相關政策之間缺乏配合協調;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優惠力度不夠;稅收征管能力尚待提高。
【建議】民建中央提出,強化戰略發展意識,完善文化產業稅收制度體系;實施差別稅率,減輕文化產業稅收負擔;完善促進高端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制定針對中小型文化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從企業所得稅方面看,為體現國家對文化產業扶持的稅收政策導向,可考慮對所有文化企業適用高新技術企業適用的15%的優惠稅率。
理順管理職能 鼓勵文化消費
【聲音】一些管理部門尚不能深刻認識文化發展與綜合國力、國家軟實力的內在聯系,認為文化投入大、見效慢,因此動力不足,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流於形式。
【回應】民盟中央在提案中認為,目前,我國文化事業發展與我國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與新需求並不適應:對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界定不清,政府管理部門職能尚未理順;國家對文化事業投入資金過少;尚未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出現浮躁、淺薄之風;農村先進文化真空現象嚴重;有利於文化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

㈦ 為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提建議

1.經濟: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專,促進產業結構優屬化升級
統籌城鄉發展,縮小收入差距
加強宏觀調控,制定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拓展對外開發的深度和廣度
文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和人們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政府對文化市場應該加強管理和正確引導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政治: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和自由
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㈧ 文化創意產業十二五規劃

2010年是中國文化產業未來10年黃金發展期的開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關機構制定文化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關鍵年份。基於陳少峰教授多年來參與制定各項規劃和策劃的經驗,北大三方文化咨詢網近日就「如何做好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采訪了陳少峰教授,現謹就其中關鍵事項和重點要素整理如下,以供各界參考。
1,文化產業規劃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必須充分體現發展文化產業的對策、重點項目和細化方法。
2,結合我國發展文化產業重視產業園建設的特點,規劃中應當對如何定位、發展文化產業園,乃至如何提升已有的產業園的集聚效益做充分的思考、反思與對策提案。
3,規劃中的每個文化產業園區應當重視企業集聚,重視扶持龍頭企業,培育出1-2個今後的上市公司,以促進產業集聚度的提升。
4,在文化產業的具體產業選擇上應當突出(或者大中城市至少應當包括)「數字文化產業」、「3D技術與3G技術」、新媒體發展、本地文化資源和產業資源整合、文化旅遊與活動經濟、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若干個文化品牌等。
5,建設若干個具有品牌效益的特色項目,如中國文化出口基地、中國藝術產業基地、3D技術與影視動漫基地、網路文化產業基地、茶道文化產業基地、中國工藝美術產業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品牌文化產業基地等重點項目,實現品牌化、集聚化和規模化發展。
6,規劃中應當注重以文化產業帶動旅遊、本地其它相關產品銷售和城市營銷等的項目建設,推動當地經濟和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7,注重具有專業化水平和產業高集聚度的產業鏈建設,如創意、策劃、企業集聚、產品研發、產業配套、營銷、出口、廣告、品牌授權、對外連鎖經營、文化旅遊、夜間娛樂、人才培訓和本地產業升級等產業鏈的打造。
8,避免硬體式思維、盲目跟風、重復建設、佔用過多土地資源、缺少財政收入從而需要財政長期補貼、個人藝術家為主、重點不突出、企業發展無力等的做法和項目,實現效益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陳少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國文化產業30人論壇召集人)

㈨ 政府,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①政府應切實履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專,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秩序的職能屬,為文化產業發展搞好管理和服務.如:搞好規劃,提供資金支持,培育市場主體,完善產業政策,搞好人才培養,加強市場監管等.
②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以人為本,求真務實,保障人民的文化權益,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堅持依法行政.完善相關法規,嚴格執法,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規范管理,為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它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發展提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