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國做海水淡化前景如何何時有大發展
海水淡化產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生產海水淡化水為主要目的,包括相關技術研發、設備製造、工程設計與建設、生產運營、原材料生產與銷售、咨詢服務、宣傳培訓和交流等工序和環節,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生產體系。
根據2012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到2015 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將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對解決海島新增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對沿海缺水地區新增工業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15%以上,海水淡化產業產值將達到300億元以上。
而截止於2012年底,我國海水淡化日產能僅為70萬噸,與2015年220萬噸的產能目標存在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我們認為未來2年我國海水淡化工程建設有望加快!
近年來,隨著海水淡化各項政策的陸續出台,海水淡化產業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同時隨著各地海水淡化試點、示範工程的落地以及產業聯盟工作的逐步推進,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以及關鍵設備國產化的進程。
但從我國已投入運營的海水淡化工程運行情況來看,卻不得不讓人對海水淡化的短期應用心存擔憂。以我國領先的海水淡化重點發展城市天津為例,目前天津已建成投產的6家海水淡化廠產能利用率不足30%,產能過剩的背後折射的是市場需求的不足。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海水淡化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當前制約我國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的主要原因為成本過高。目前我國海水淡化供水價格約為8元/噸,相比於城市自來水價格4元/噸明顯偏高。因此短期內要想實現海水淡化的規模化應用,就必須依靠政府的補貼,而目前國家並未出台針對海水淡化的補貼政策。此外,由於淡化的海水普遍呈酸性,而我國現有的城市供水管網仍然以水泥和鑄鐵管為主,因此淡化的海水輸送必然要求更換現有的供水管網,這必然會加大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
綜上來看,我國海水淡化的市場前景雖然很美好,但在成本未得到解決前,規模化應用仍尚需時日!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2. 海水資源及利用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水不僅是寶貴的水資源,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加強對海 水(包括苦鹹水,下同)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沿海和西部苦鹹水地區淡水危機和資源短 缺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
海水淡化,是開發新水源、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
海水淡化,是指從海水中獲取淡水的技術和過程。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紀30年代主要是 採用多效蒸發法;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級閃蒸法(MSF),至今利用 該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當大的比重;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電滲析法(ED)、20世紀70年代的 反滲透法(RO)和低溫多效蒸發法(LT-MED)逐步發展起來,特別是反滲透法(RO)海水淡化 已成為目前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
據國際脫鹽協會統計,截至到2001年底,全世界海水淡化水日產量已達3250萬立方米, 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供水問題。這些海水淡化水還可用作優質鍋爐補水或優質生產工藝用水 ,可為沿海地區提供穩定可靠的淡水。國際海水淡化的售水價格已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 的2美元以上降到目前不足0.7美元的水平,接近或低於國際上一些城市的自來水價格。隨著 技術進步導致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經濟合理性將更加明顯,並作為可持續開發淡 水資源的手段將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國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歷經"七五""八五""九五"攻關,在海水淡化與反滲 透膜研製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現已建成反滲透海水淡化項目13個,總產水能力日產近1萬 立方米。目前,我國正在實施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和海水膜組器產業化項目。
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天津大港電廠引進兩台3000立方米/日 多級閃蒸海水淡化裝置,於1990年運轉至今,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 技術經過"九五"科技攻關,作為"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青島建立3000噸/日 的示範工程。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措施
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為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關技術的總稱 。包括海水冷卻、海水脫硫、海水回注採油、海水沖廁和海水沖灰、洗滌、消防、製冰、印 染等。
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有關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著技術已基本成熟 。目前我國海水冷卻水用量每年不超過141億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約為3000億立方米,美國 每年約為1000億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等國家已大規模應用,是海水冷卻技術的 主要發展方向之一。我國經過"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完成了百噸級工業化試驗,在海 水緩蝕劑、阻垢分散劑、菌藻殺生劑和海水冷卻塔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 間,通過實施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建立千噸級和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示範工程。
海水脫硫技術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是利用天然海水脫除煙氣中SO2的一種濕式煙 氣脫硫方法。具有投資少、脫硫效率高、利用率高、運行費用低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可廣泛 應用於沿海電力、化工、重工等企業,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 水脫硫產業化技術亟待開發。
海水沖廁技術20世紀50年代末期始於我國香港地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處理系統和管 理體系。"九五"期間,我國對大生活用海水(海水沖廁)的後處理技術進行了研究,有關 示範工程已經列入"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技術,正在青島組織實施。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是形成產業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化學品)及其深加工技術 。主要包括海水制鹽、苦鹵化工,提取鉀、鎂、溴、硝、鋰、鈾及其深加工等,現在已逐步 向海洋精細化工方向發展。
我國經過"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鹵水直接提取鉀鹽 、制鹽鹵水提取系列鎂肥、高效低毒農葯二溴磷研製、含溴精細化工產品及無機功能材料硼 酸鎂晶須研製等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五"期間正在開展海水直接提取鉀鹽產業化技 術、氣態膜法海水鹵水提取溴素及有關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卻排放的濃縮海水,開展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 、海水冷卻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體現。
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是實現沿海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方向
展望未來,增強海水是寶貴資源的意識,制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 ,建設國家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示範區和產業化基地,強化海水資源開發利用裝備研發 和生產基礎,培育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資源綜合利用技 術、裝備和產品體系,是推動我國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朝陽產業形成、發展、成為我國沿海地 區的第二水源、並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參考資料: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64028
3. 海水淡化項目發展前景
我國是淡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且時空分布不均。發展海水版淡化產業,對緩權解我國沿海缺水地區和海島水資源短缺,促進中西部地區苦鹹水、微鹹水淡化利用,優化用水結構,保障水資源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能力快速增長,已具備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力求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20萬-260萬立方米/日,對海島新增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對沿海缺水地區新增工業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15%以上;海水淡化原材料、裝備製造自主創新率達到70%以上;建立較為完善的海水淡化產業鏈,關鍵技術、裝備、材料的研發和製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 海水資源的利用!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水不僅是寶貴的水資源,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加強對海 水(包括苦鹹水,下同)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沿海和西部苦鹹水地區淡水危機和資源短 缺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
海水淡化,是開發新水源、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
海水淡化,是指從海水中獲取淡水的技術和過程。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紀30年代主要是 採用多效蒸發法;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級閃蒸法(MSF),至今利用 該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當大的比重;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電滲析法(ED)、20世紀70年代的 反滲透法(RO)和低溫多效蒸發法(LT-MED)逐步發展起來,特別是反滲透法(RO)海水淡化 已成為目前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
據國際脫鹽協會統計,截至到2001年底,全世界海水淡化水日產量已達3250萬立方米, 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供水問題。這些海水淡化水還可用作優質鍋爐補水或優質生產工藝用水 ,可為沿海地區提供穩定可靠的淡水。國際海水淡化的售水價格已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 的2美元以上降到目前不足0.7美元的水平,接近或低於國際上一些城市的自來水價格。隨著 技術進步導致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經濟合理性將更加明顯,並作為可持續開發淡 水資源的手段將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國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歷經"七五""八五""九五"攻關,在海水淡化與反滲 透膜研製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現已建成反滲透海水淡化項目13個,總產水能力日產近1萬 立方米。目前,我國正在實施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和海水膜組器產業化項目。
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天津大港電廠引進兩台3000立方米/日 多級閃蒸海水淡化裝置,於1990年運轉至今,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 技術經過"九五"科技攻關,作為"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青島建立3000噸/日 的示範工程。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措施
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為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關技術的總稱 。包括海水冷卻、海水脫硫、海水回注採油、海水沖廁和海水沖灰、洗滌、消防、製冰、印 染等。
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有關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著技術已基本成熟 。目前我國海水冷卻水用量每年不超過141億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約為3000億立方米,美國 每年約為1000億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等國家已大規模應用,是海水冷卻技術的 主要發展方向之一。我國經過"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完成了百噸級工業化試驗,在海 水緩蝕劑、阻垢分散劑、菌藻殺生劑和海水冷卻塔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 間,通過實施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建立千噸級和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示範工程。
海水脫硫技術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是利用天然海水脫除煙氣中SO2的一種濕式煙 氣脫硫方法。具有投資少、脫硫效率高、利用率高、運行費用低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可廣泛 應用於沿海電力、化工、重工等企業,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 水脫硫產業化技術亟待開發。
海水沖廁技術20世紀50年代末期始於我國香港地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處理系統和管 理體系。"九五"期間,我國對大生活用海水(海水沖廁)的後處理技術進行了研究,有關 示範工程已經列入"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技術,正在青島組織實施。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是形成產業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化學品)及其深加工技術 。主要包括海水制鹽、苦鹵化工,提取鉀、鎂、溴、硝、鋰、鈾及其深加工等,現在已逐步 向海洋精細化工方向發展。
我國經過"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鹵水直接提取鉀鹽 、制鹽鹵水提取系列鎂肥、高效低毒農葯二溴磷研製、含溴精細化工產品及無機功能材料硼 酸鎂晶須研製等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五"期間正在開展海水直接提取鉀鹽產業化技 術、氣態膜法海水鹵水提取溴素及有關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卻排放的濃縮海水,開展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 、海水冷卻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體現。
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是實現沿海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方向
展望未來,增強海水是寶貴資源的意識,制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 ,建設國家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示範區和產業化基地,強化海水資源開發利用裝備研發 和生產基礎,培育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資源綜合利用技 術、裝備和產品體系,是推動我國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朝陽產業形成、發展、成為我國沿海地 區的第二水源、並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5. 什麼是海水淡化以及海水淡化的前景和趨勢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內增加淡水總量容,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水質好、價格漸趨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 從海水中取得淡水的過程謂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主要是為了提供飲用水和農業用水,有時食用鹽也會作為副產品被生產出來。海水淡化在中東地區很流行,在某些島嶼和船隻上也被使用。
我國已建和即將建成的工程累計海水淡化能力約為60萬噸/日,從政策規劃來看,未來十年內行業市場容量有5 倍以上的成長空間,前景較為樂觀。淡化海水成本已降到4-5元/噸,經濟可行性已經大大提升,考慮到未來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以及策扶等因素,未來海水淡化產業有望出現爆發式增長。
6. 為什麼說海水淡化成本很高
大規模海水淡化將具備成本優勢,海水淡化技術目前已較為成熟,耗能指標也大幅降低。淡化技術主要分為蒸餾法(熱法)和膜法兩大類。具體細分超過20餘種,國際上已商業化應用的技術主要包括反滲透法、低溫多效、多級閃蒸等,以及微濾、超濾、納濾等多項預處理和後處理工藝。
雖然海水淡化技術業已成熟,但由於其成本比其他淡水資源的成本高,因此在我國還沒有發展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階段。如不考慮初期基建投資,淡化水成本約為4.5元~8元/噸。
但有專家表示,雖然目前這一價格仍高於自來水用水價格,但是隨著水資源日益缺乏,自來水價格也將節節攀升,不久的將來,或將與海水淡化成本並「價」齊驅,大規模海水淡化應用將具備成本優勢。而且,相比南水北調,對於北方沿海地區,海水淡化更具有經濟價值。
目前,我國海水淡化主要有3方面用途:一是生產城鎮居民和海島軍民的生活用水。二是生產工業企業生產用水,特別是作為鍋爐補充水等工業用高純水。三是進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培育海水利用產業鏈。
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個,產水規模92.69萬噸/日。全國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27個,千噸級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4個,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51個。近年來我國實現了海水淡化關鍵技術突破,成為世界上少數能完整自主設計建設海水淡化工程的國家之一。
7. 求問未來幾年我國水處理產業鏈發展前景看好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先天的劣勢,而水源污染、水生態惡化則歸咎於後天粗放生長與管控的失位。在無法影響水資源供給量的情況下,控制污染、保護及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是保障供水安全的主要途徑。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水處理產業投資額將達8000億,較「十一五」期間上升113%。
其中,水價提升、管網建設、提標改造和再生水利用都將成為水務領域可期待的增長動力,未來幾年我國水處理產業鏈的發展前景看好。
原水行業:水資源日益稀缺,看好海水淡化與水質監測產業。海水淡化:技術成熟,十二五產能規劃增長260%,受益個股包括反滲透膜製造商南方匯通、碧水源,高壓泵以及耐腐蝕管製造商海亮股份、久立特材、南方泵業。水質監測:污水運營監管投資促使行業加速增長,「十二五」期間污水運營監管領域的投資為27.4億元,受益個股包括聚光股份、天瑞儀器、先河環保、華測檢測、雪迪龍等。節水灌溉:技術與市場制勝,看好行業龍頭快速發展。個股方面建議關注掌握核心技術及不斷擴展市場份額的行業龍頭大禹節水、新疆天業。
供水行業:運營商圈地擴張為王,設備商受益升級改造。新增供水能力未來變化不大,預計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僅2-3%。我國水務行業市場集中度還很低,隨著水務市朝的推進,兼並收購壁壘降低,大型水務集團必將出現,行業集中度會逐步提高。管網建設:新建管網以及升級改造投資為十二五水務行業之最。十二五期間新建和改造管網的投資合計2678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65%左右,成為「十二五」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項目的最重要環節。個股方面建議關注行業龍頭新興鑄管。
污水處理行業:工業污水處理細分行業加速發展,膜法水處理受益項目升級與再生水市場爆發。十二五期間工業廢水污染治理投資總需求約為1250億元左右。個股方面建議關注工業廢水工程龍頭,在煤化工、石油化工、電力領域擁有領先優勢的萬邦達,以及具有工業廢水深度處理能力,專注電力、石化等細分市場的巴安水務。現有污水產能升級改造和再生水增長將直接推動膜技術的使用,預計十二五增速達到40%以上,個股方面關注全產業鏈覆蓋,強強聯手外延式增長迅速的碧水源以及擁有全面和領先的膜技術,積極開拓工程領域的津膜科技。
我們看好中國水處理行業在十二五期間的整體發展。各級政府對水務環保重視程度的逐漸提高和供水標准提高以及水價提升都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最看好膜法水處理子行業,其次看好海水淡化、水質監測、管網升級、工業污水處理、污泥處置等相關子行業。
8. 海洋資源
海洋資源: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蘊藏著80多種化學元素。有人計算過,如果將1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質全部提取出來,除了9.94億噸淡水以外,可生產食鹽3052萬噸、鎂236.9萬噸、石膏244.2萬噸、鉀82.5萬噸、溴6.7萬噸,以及碘、鈾、金、銀等等,由此可見海洋資源的價值。
海洋食物:僅位於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年產量已相當於目前世界年產小麥總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海洋中還有眾多的魚蝦,真是人類未來的糧倉。
海水能源:海水不但可以通過其熱能和機械能等給我們電能,從海水中還可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樣的燃料——鈾和重水。鈾在海水中的儲量十分可觀,達45億噸左右,相當於陸地總貯量的4500倍,按燃燒發生的熱量計算,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萬年。
海洋葯物:鮑可平血壓,治頭暈目花症;海蜇可治婦人勞損、積血帶下、小兒風疾丹毒;海馬和海龍補腎壯陽、鎮靜安神、止咳平喘;用龜血和龜油治哮喘、氣管炎;用海藻治療喉嚨疼痛等;海螵蛸是烏賊的內殼,可治療胃病、消化不良、面部神經疼痛等症;珍珠粉可止血、消炎、解毒、生肌等,人們常用它滋陰養顏;用鱈魚肝製成的魚肝油,可治療維生素A、D缺乏症;海蛇毒汁可治療半身不遂及坐骨神經痛等。另外人們還從海洋生物中提取出了一些治療白血病、高血壓、迅速癒合骨折、天花、腸道潰瘍和某些癌症的有效葯物。
海濱砂礦:從礦帶分布的特徵上可以看出,金和錫石等比重大的礦物的分布,離海岸較近,鋯石、獨居石、鈦鐵礦、磷釔礦、金紅石等比重較小,沉積的地點較遠,而耐磨性很強卻又較輕的金剛石被搬運到幾百公里遠的地方,然後沉積成礦。
海底石油:據科學勘察和推算,海底石油約有1350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目前,世界上公認,舉世聞名的波斯灣,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而我國的南海、東海、南黃海和渤海灣,都先後發現了油田。
9. 海洋資源開發
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天津大港電廠引進兩台3000立方米/日 多級閃蒸海水淡化裝置,於1990年運轉至今,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 技術經過"九五"科技攻關,作為"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青島建立3000噸/日 的示範工程。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措施
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為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關技術的總稱 。包括海水冷卻、海水脫硫、海水回注採油、海水沖廁和海水沖灰、洗滌、消防、製冰、印 染等。
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有關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著技術已基本成熟 。目前我國海水冷卻水用量每年不超過141億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約為3000億立方米,美國 每年約為1000億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等國家已大規模應用,是海水冷卻技術的 主要發展方向之一。我國經過"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完成了百噸級工業化試驗,在海 水緩蝕劑、阻垢分散劑、菌藻殺生劑和海水冷卻塔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 間,通過實施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建立千噸級和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示範工程。
海水脫硫技術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是利用天然海水脫除煙氣中SO2的一種濕式煙 氣脫硫方法。具有投資少、脫硫效率高、利用率高、運行費用低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可廣泛 應用於沿海電力、化工、重工等企業,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 水脫硫產業化技術亟待開發。
海水沖廁技術20世紀50年代末期始於我國香港地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處理系統和管 理體系。"九五"期間,我國對大生活用海水(海水沖廁)的後處理技術進行了研究,有關 示範工程已經列入"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技術,正在青島組織實施。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是形成產業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化學品)及其深加工技術 。主要包括海水制鹽、苦鹵化工,提取鉀、鎂、溴、硝、鋰、鈾及其深加工等,現在已逐步 向海洋精細化工方向發展。
我國經過"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鹵水直接提取鉀鹽 、制鹽鹵水提取系列鎂肥、高效低毒農葯二溴磷研製、含溴精細化工產品及無機功能材料硼 酸鎂晶須研製等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五"期間正在開展海水直接提取鉀鹽產業化技 術、氣態膜法海水鹵水提取溴素及有關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卻排放的濃縮海水,開展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 、海水冷卻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體現。
10. 海水制食鹽的設備和工藝流程
1、技術原理
以新的提取技術為基礎,經過科學的鏈接集成,並融入新的研究成果,完成「濃海水綜合利用制液體鹽新工藝」
2、性能指標
完成濃海水綜合利用制液體鹽新工藝研究,鏈接集成工藝科學合理。
⑴ 溴素:符合行業標准QB2021-1994
⑵ 氫氧化鎂:Mg(OH)2≥45%;CaO≤1%
⑶ 硫酸鈣:符合國標GB1892-80
⑷ 液體鹽:符合行業標准QB/T1879-2001
⑸ 氯化銨鉀:K2O≥8%;N≥20%
3、技術的創新性與先進性
改變了元素提取順序和產品品種,提高了海水化學元素的提取率,實現了以海水為原料製取液體鹽技術的突破,發揮海水淡化及濃海水利用的綜合效益。
4、技術的成熟程度,使用范圍和安全性
海水綜合利用一直是海洋科技領域的優先發展主題。美國、中國、印度、丹麥、馬來西亞等國,近年來正在研究開發海水淡化與發電廠相結合利用電廠余熱,以多回收淡水和為後續鹵水綜合利用、節省佔地為目的,開發研究節能濃縮濃海水和優化鹵水綜合利用工藝流程的技術,並正在成為該領域的技術發展趨勢。
採用新技術分別提取濃海水中的溴素及鎂、鉀、鈣鹽,最終將濃海水的氯化鈉資源轉化為鹼廠所需的液體鹽。通過濃海水資源利用產業鏈的縱向集成及相關產業的橫向耦合,使能源、化學資源及土地資源得到有效配置。本課題與國際上海水綜合利用新技術同步,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