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村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概況

村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概況

發布時間:2021-03-07 10:26:07

① 生態農業怎樣發展

中國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生態農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綜合性。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多樣性。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持續性。

② 生態農業怎麼發展

中國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生態農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綜合性。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多樣性。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持續性。

③ 鄉村生態農業旅遊產業具有什麼特點

(1)農業旅來游是發生在鄉村地區自,以鄉村自然資源、農業資源、人文資源、民俗文化資源為旅遊吸引物,鄉村特色和鄉土風情是鄉村生態農業旅遊的突出特點。
(2)農業旅遊的目標市場是城市,農業旅遊的消費遊客大多來自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城市是鄉村的客源地,面向城市市場,為城市遊客服務,是鄉村生態農業旅遊的主要任務。
(3)農業旅遊具有強烈的休閑性。到農業旅遊大多是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是城市居民周期性調節生活方式的重要選擇之一,是一種以休閑為目的的短途旅遊。
(4)農業旅遊的形式是自由性的。農業旅遊者主要採取自我服務的組織形式,以單位、家庭和親朋好友為主要團體形式,自己選定旅遊地點和旅遊路線,旅遊的活動安排比較寬松。
(5)農業旅遊具有參與性。農業旅遊除了觀光欣賞以外,還要為城市遊客提供實踐和參與的機會,增加遊客對農村的認識和農村生活、農業生產的體驗。
(6)農業旅遊具有時空性。

④ 生態農村的發展思路

1、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是現代人類社會的兩種基本關系,而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兩個層面來理解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和諧」應是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必然結果,是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諧社會也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層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即人與人的和睦相處,平等相待,協調地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之中;其保證層就是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與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配套,基礎層是必須有一個穩定和平衡的生態環境。和諧社會必須在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中才能保持發展,沒有平衡的生態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不能生存和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會變成空中樓閣,無存在基礎。因而,生態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沒有生態和諧的社會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2、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立足點在於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要用和諧的眼光、和諧的態度、和諧的思路和對和諧的追求來發展生態經濟,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變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對立的傳統經濟學觀念,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環境與發展兩者應是協調統一的整體的生態經濟學新觀念,深刻領會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在發展中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矛盾對立統一體;充分強調生態保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能發展生產力。
3、在我國當前條件下,大力倡導發展生態經濟確實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首先,這是因為我國正處於高速增長的時期,要特別注意發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轍」。這方面我們過去是有深刻教訓的。我們也要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有增長無發展的消極發展模式。實踐證明這種傳統的模式是難以為繼甚至是危險的。我們應當自覺地走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其次,經濟增長是有代價的。我們以什麼樣的經濟增長模式來選擇低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低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生態經濟方式。否則,即使有了高的經濟增長,如果以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種增長的代價也是極其高昂的。第三,我國的發展要發揮後發優勢,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認識和發揮生態經濟的裂變效應。它會帶來工業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即清潔生產;它會帶來農業的新的生產方式,即生態農業;它還會帶來服務業的新的增長方式。
4、發展生態經濟,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21世紀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明確發展目標,確立「立足生態,著眼經濟、全面建設、綜合開發」的發展思路,實現資源開發與資源培植相結合,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創立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要根據我國的國情,發展生態林業、發展水電等清潔能源、發展生態農業、發展有機食品工業、發展生態建築及材料產業、發展生態旅遊業和環境保護產業等。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提升我國經濟競爭力,而且還有利於擴大就業,而充分就業又是人口、經濟、生態相協調平衡的重要內容,是生態經濟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盡量少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高標准、高起點、大力度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綠色通道,發展生態交通,為生態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依託,使生態經濟與基礎設施相互促進。要以發展生態經濟為契機,對經濟結構進行大力度調整。要利用發展生態經濟進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資,擴大開放,同時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生態經濟發展。
5、生態經濟不同於以往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從理論到實踐都是新生事物。這種發展源於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也源於群眾智慧的創造發揮。所以,發展生態經濟的關鍵在於創新,在於發展過程、發展機制和發展環境的優化,在於人的素質的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的高效轉化、企業和基地的帶動輻射、服務網路的全面覆蓋。這是我國在推進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著力抓好的關鍵環節。

⑤ 休閑農業的發展概況

(1)起步階段:19世紀年代,代表:法國巴黎貴族返鄉游;義大利成立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
(2)發展階段:二戰後,特點是觀光農園。
(3)擴張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具體表現為休閑項目加入農場、庄園的規劃,觀光休閑農業繁榮。
(4)成熟階段:80年代以後,度假農庄、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等興起。 2013年3月26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現場交流會在南昌舉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介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遊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3.5萬家典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鄉村旅遊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並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鄉村旅遊開始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鄉村旅遊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但報告分析認為在各地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的同時,選擇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我們的報告是國內第一份對鄉村旅遊發展模式進行系統闡述的報告,現具體介紹其中的三種:
一、個體農戶經營模式
個體農民經營模式是最簡單和初級的一種模式,它主要以農民為經營主體,農民自出經營,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遊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遊景區(景點),能完成旅遊接待和服務工作。通常呈現規模小、功能單一、產品初級等特點。通過個體農庄的發展,吸納附近閑散勞動力,通過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
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的「農家樂」就是這一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陽赫山區的「花鄉農家」和內蒙烏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過旅遊個體戶自身的發展帶動了同村的農牧民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農戶+農戶模式
農戶+農戶模式是由農戶帶動農戶,農戶之間自由組合,共同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經營。這也是一種初級的早期模式,只是通過農戶間的合作,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在遠離市場的鄉村,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遊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農戶不願把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範戶」。在這些山村裡,通常是「開拓戶」首先開發鄉村旅遊並獲得了成功,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遊接待的行列,並從示範戶學習經驗和技術,在短暫的磨合後,就形成了「農戶+農戶」的鄉村旅遊開發模式。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遊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是最受歡迎的鄉村旅遊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遊的帶動效應有限。
在湖南漢壽縣的「鹿溪農家」,從2001年7月起開發鄉村旅遊,最初只有兩戶村民參與,在不到一年的旅遊接待中,「開拓戶」獲純利8000元,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到2003年全村30多戶中有14戶條件較好的農戶參與旅遊接待服務,還有不少農戶為旅遊提供特種家禽、綠色蔬菜、山裡野菜、生態河魚等農產品和參與民俗表演,逐漸形成了「家禽養殖戶」、「綠色蔬菜戶」、「水產養殖戶」、「民俗表演隊」等專業戶和旅遊服務組織,吸納了大量富餘勞動力,形成了「一戶一特色」的規模化產業,通過鄉村旅遊的開發,順利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三、公司+農戶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公司開發,經營與管理,農戶參與,公司直接與農戶聯系與合作。這種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買斷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通過分紅的形式讓農戶受益。它是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實踐中,由高科技種養業推出的經營模式,因其充分地考慮了農戶利益,在社區全方位的參與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它通過吸納社區農戶參與到鄉村旅遊的開發,在開發濃厚的鄉村旅遊資源時,充分利用了社區農戶閑置的資產、富餘的勞動力、豐富的農事活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豐富了旅遊活動,向遊客展示了真實的鄉村文化。同時,通過引進旅遊公司的管理,對農戶的接待服務進行規范,避免不良競爭損害遊客的利益。
(1)發展及產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休閑農業開始發展,到2l世紀初,休閑農業己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全國休閑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己發展至150多萬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至12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接待遊客7億人次,年經營收入達900億元左右1J。休閑農業產業幾乎各縣都有,在東部沿海城市郊區尤為多見。僅紹興一縣,休閑農園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從投資規劃看,100元萬以下的7家,佔15.2%,101萬~500萬的23家,佔50.0%,500萬~1000萬的8家,佔17.4%,1000萬以上8家,佔17.4%。從經營面積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達280hrn2;從實際投入看,已經有資金投資的占總數的3.5%,其中投資100萬以下的27家,佔58.7%,投入101萬~500萬的l5家,佔32.6%,500萬~1000萬的1家,佔2.2%_2J。
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當前應著力解決好基礎設施條件差,人才隊伍短缺,規劃滯後,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2)產業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國家旅遊局共評選出農業旅遊示範點359處。其中,農業觀光旅遊點112個,佔31.2o%;農業科技觀光旅遊點60個,佔16.71%;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點56個,佔15.60%;民俗文化旅遊點20個,佔5.57%;休閑度假村(山莊)26個,佔7.24%;古鎮新村39個,佔l0.86%;農家樂l8個,佔5.01%;自然景區28個,佔7.80%。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東部地區100個,佔49.76%;中部地區65個,佔32.1%;西部地區38個,佔l8.7%。從省、市、區分布來看,最多的是山東55個,佔15.32%,江蘇43個,佔11.98%,遼寧34個,佔9.47%,貴州l8個,佔5.01%,安徽、四川各17個,分別佔4.74%,河北l5個,浙江、廣東l4個,山西13個,河南l2個,廣西l1個,內蒙古、新疆各l0個,黑龍江、重慶各9個,北京、甘肅各7個,湖北、雲南各6個,江西、上海各5個,其餘均在5個以下。 (1)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園。
(2)農業多產化: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
(3)農村景區化:鄉村風貌成為旅遊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遊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遊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
(4)農民多業化:鄉村旅遊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遊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並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
(5)資源產品化: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閑價值的旅遊產品,並且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遊、民俗風情旅遊、農家樂旅遊、村落鄉鎮旅遊、休閑度假旅遊、科普教育旅遊等模式。

⑥ 生態農業的發展歷程

生態農業,簡稱ECO,ECO是Eco—agriculture的縮寫,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
生態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縱觀人類一萬年的農業發展史,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原始農業,約7000年;二是傳統農業,約3000年;三是現代農業,至今約200年。
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現代農業在給人們帶來高效的勞動生產率和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同時,也造成了生態危機:土壤侵蝕、化肥和農葯用量上升、能源危機加劇、環境污染。
面對以上問題,各國開始探索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模式。生態農業便是世界各國的選擇,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是相對於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是一個原則性的模式而不是嚴格的標准。而綠色食品所具備的條件是有嚴格標準的,包括: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標准;綠色食品包裝貯運標准。所以並不是生態農業產出的就是綠色食品。
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主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作為「石油農業」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概念,被認為是繼石油農業之後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主要是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等,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產出,並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於良性循環中。
生態農業不同於一般農業,它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並發揮其優越性。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葯等,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它既是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相結合的綜合體,又是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工程和高效的、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體系。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中國的生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和某些鄉鎮企業在內的多成分、多層次、多部門相結合的復合農業系統。20世紀70年代主要措施是實行糧、豆輪作,混種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機肥,採用生物防治,實行少免耕,減少化肥、農葯、機械的投入等;
80年代創造了許多具有明顯增產增收效益的生態農業模式,如稻田養魚、養萍,林糧、林果、林葯間作的主體農業模式,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結合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雞糞喂豬、豬糞喂魚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通過食物鏈網路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生態農業最早於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至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均有了較大發展。建設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 90年代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的共同響應,可持續農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在規模、速度還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如奧地利於1995年即實施了支持有機農業發展特別項目,國家提供專門資金鼓勵和幫助農場主向有機農業轉變。法國也於1997年制定並實施了「有機農業發展中期計劃」。日本農林水產省已推出「環保型農業」 發展計劃,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機農業標准,於2001年4月正式執行。發展中國家也已開始綠色食品生產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國家為了加速發展生態農業,對進行生態農業系統轉換的農場主提供資金資助。美國一些州政府就是這樣做的:依阿華州規定,只有生態農場才有資格獲得「環境質量激勵項目」;明尼蘇達州規定,有機農場用於資格認定的費用,州政府可補助2/3。這一時期,全球生態農業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由單一、分散、自發的民間活動轉向政府自覺倡導的全球性生產運動。各國大都制定了專門的政策鼓勵生態農業的發展。

⑦ 生態農業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隨著農業的發展,生態環境也隨著化肥使用、資源開采等遭到破壞。因此,農業的出路必定是要建立在保障生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基礎上,也就是說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生態農業的本意是農田推行輪作、間作、套作,多種牧草,防止水土流失,讓肥沃的土壤長出良好的作物,飼養出健康的牲畜,發揮農牧結合的作用。但是,生態農業中的「生態」二字,隨著生態學的迅速發展,不斷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容。

我國的農業、生態、經濟等方面的科學工作者,在進行生態農業理論研究的同時,和農民一道,創辦了許多如「生態戶」、「生態村」和「生態場」的生態農業點,甚至還出現了「生態縣」的雛形。盡管這些試點存在規模小、現代科技和設備缺乏等不足之處,但是,它們代表了農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南方的農田栽種水稻,已經是歷代相傳,習以為常了。前些年,有些聰明的農民不甘守舊,他們想到過去有人在稻田養魚及田裡放養紅萍,能夠使稻田水肥沃,水肥了會長出很多的水生浮游植物和動物來。水稻田又常常有許多害蟲,而這些浮游生物和小蟲及紅萍又是魚兒求之不得的餌料。何不把它們結合起來呢?這就是生態農業的觀點。農業科技工作者根據生物「共棲」的原理,把農民的實踐經驗集中起來,提出了「稻、萍、魚」共棲的技術方案,在和農民一道進行試驗、示範後發現:水稻開溝栽培,通氣,根系長得好。肥料增加,害蟲減少,產量提高。水上放萍,固氮肥遮蔭,相當於30~35千克尿素的氮素化肥。水裡養魚,可鬆土、吃蟲,又吃多餘的萍。畝產鮮魚50~75千克。一項小小的生物「共棲」技術,就使稻田產值翻了一番,把稻田中的小蟲、雜草變成高價值的魚的動物蛋白。現在,這種「稻、萍、魚」技術正在南方稻區發展起來。

你看,生態農業巧奪天工,不是一項很有希望的現代化工程嗎?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人們利用農作物的生物物質,僅佔20%~30%,而70%~80%的生物物質,如秸稈、糠蝣和動物的血、毛、骨、內臟、糞便等,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往往作了肥料或燃料。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動物糞便中的粗蛋白質的含量,比動物採食飼料中的粗蛋白質的含量高出50%。草食動物瘤胃裡的微生物,幾乎能分解動物糞便的全部代謝物。因此多級利用生物物質,大幅度提高生物物質的利用率,是生態農業面臨的又一項任務。

1987年,北京市大興縣長子營留民營村被確定為我國第一個生態農場,有120個國家的朋友曾前來參觀訪問。

1982年起,留民營村走生態農業之路,發展養殖、加工業,實行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全村初步形成了生物物質多級利用體系。村級規模體系是:將秸稈粉碎作飼料送入牲畜場,動物糞便送入沼氣池生產出沼氣燃氣,沼渣送入魚塘、蘑菇房、菜田等,用作飼料和培養肥。家庭規模體系是:雞糞和豬糞送入家庭小沼池,沼渣作為自留田和承包田的肥料。由於推行了生態農業,每年節煤100噸,環境污染減少,村裡衛生狀況得到改善,人均收入也有了增加。

生態農業的成功範例,國內外已有很多。它們雖都尚在萌芽之中,卻已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它還有巨大的潛力正等待人類去開發。

⑧ 生態產業的發展

中國生態工業發展對策
1加強生態工業方面的基礎研究
國際上生態工業的研究是在清潔生產研究之後,作為其升華和補充,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迅速發展起來。中國起步更晚,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基礎研究,根據國際研究趨勢,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研究可減輕工業對環境影響的具體技術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廢物零排放系統、物質替代、非物質化和功能經濟。
(2)研究對整個工業生態過程進行分析、監測和評價的方法,包括物流平衡分析、產品或過程的生命周期分析與評價、工業生態指標體系的建立。
(3)研究可促進生態工業實現的制度,包括如何在市場規則、財務制度、法律法規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使生態工業的思想可以貫穿整個生產和生活過程 。
2加強生態工業園的規劃與建設
生態工業園是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網)原理,把一定地域空間內的不同工業企業問,以及工業企業、居民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轉移、能量轉換統籌起來,建立產業系統內的「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次利用的地域綜合體,從而達到物質能源充分利用,向系統外零排放的目的。
丹麥的卡倫堡鎮是生態工業園的典型,燃煤發電廠向煉油廠、制葯廠以及居民供應余熱,煉油廠把用過的冷卻水提供給發電廠做預熱用水,煉油廠把液化氣送到發電廠和生產石膏的工廠。而生產石膏的工廠的原料來自發電廠凈化空氣的脫硫設備產生的硫酸鈣。這個系統已成為一個包括發電廠、煉油廠、生物技術製品廠、塑料板廠、硫酸廠、水泥廠、種植業、養殖業和園藝業,以及卡倫堡鎮的供熱系統在內的復合系統。各個系統單元(企業)之間通過利用彼此的余熱、凈化後的廢水、廢氣,以及硫酸鈣等副產品作為原材料等。一方面實現了整個鎮的廢棄物的最小化;另一方面,各個系統均從相互作用中降低了成本,獲得了直接的經濟效益。現階段世界上有幾十個生態工業園項目在規劃或建設,其中多數在美國,此外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較多:亞洲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等,正在開展生態工業園的項目。中國還沒有建立生態工業園,因此應加強研究與開發建設。
3推行產業生態管理
產業生態管理的方法可以分為五類:一類是面向產品環境管理的方法,即生命周期評價;第二類是面向綠色產品開發的方法,即產品生態設計;第三類是面向區域的規劃方法,即生態工業園的規劃;第四類是面向生態產業開發的方法,即生態產業孵化;第五類是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管理。
現代生態農業
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中國生態農業頗具特色,成績顯著,國際影響大。但畢竟發展僅20餘年時間,生態農業的示範區的面積也僅佔全國耕地總面積7% 。因此,要使中國生態農業上一個新台階,需要加強有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
1加強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建設,規劃應先行,這是首要環節並具龍頭地位。但中國生態農業示範中,規劃設計方面仍感不足,應加強規劃研究。生態農業規劃包括農業生產潛力、生態過程、生態格局分析,生態農業系統敏感性和決策分析。它的第一目標是持續發展,第二目標是資源的高效利用、社會的發達昌盛、系統關系的和諧穩定。
2研究、開發與推廣克服農業發展阻礙因素、全面發展農業的新技術
這些技術包括資源環境保護與開發技術(如水土保持治理技術,防沙治沙技術,鹽鹼地治理技術等),配方施肥技術,以農作系統改革、天敵繁殖捕放和生物農葯研製與應用等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良種選育與繁殖技術等。
3深化生態農業理論研究
把生態農業的經驗升華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下階段的生態農業建設顯得十分重要。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生態農業研究方法論,生態農業模式的總結與設計,生態農業價值評估體系以及生態農業的規范化和標准化等。
中國生態第三產業發展對策
1樹立發展消費觀
發展消費觀不僅包括物質、精神消費,而且包括生態消費。生態環境同樣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要使人類的消費持續發展下去,必須維持和增殖生態資本,這是財富創造過程,也是物質與精神消費得以持續的基礎。當前興起的生態旅遊熱表明了生態消費的發展趨勢。但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自身周圍的環境,從而達到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目的。
2推行功能經濟
所謂功能經濟就是鼓勵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服務功能而不是產品本身,鼓勵企業以對社會的服務功能而不是以產品或利潤作為經營目標。功能經濟認為生產的目的應該是產品的服務功能,而不是產品的數量達到最大。在功能經濟條件下,產品仍由生產者所有,生產者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將產品加工,因此實現了由產品的再利用代替物質的循環。功能經濟的基本原理是增加財富,但並不是擴大生產,其目標是最充分、最長時間地利用產品的使用價值,同時消耗最少的物質資源和能量。為此,作為企業,在產品的設計上要為環境而設計,要進行可拆卸的產品設計。這樣當某個部件壞了後。就只需更換該部件,而不是整件產品的報廢。同時可通過某些設備的使用權(如小轎車)來達到充分利用、減少消耗和排污的目的。

⑨ 美麗鄉村生態農業優點

當代中國的生態農業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協調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效開發回資源並保證資源的可持續答利用且有市場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重視產業結構從種、養、加擴大到一、二、三產業的有效鏈接,健全與完善區域內生態良性循環的清潔生產系統,實現健康安全農產品生產;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要建設優美、文明的新農村環境,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與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有機、綠色等安全農產品生產是當前生態農業的抓手,與此同時,安全農副產品的需求和「綠色戰略」又推動了現代新型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與完善。
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

⑩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村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農村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發展,但由於發展方式大多停留在粗放型的發展階段,因此,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不言而喻了,村官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個人認為要做好以下三點:
要做好「綠色」宣傳,營造和諧發展氛圍。針對村民素質普遍不高的現狀,環境保護宣傳工作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力的助推手之一,村官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當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員,本著「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的理念,努力推廣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做好「方向」引導,轉變生產生活方式。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要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又與農村老百姓平常的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同時,農村相對於城市最大的優勢在於水凈、山青、氣爽、景美。因此,要充分發揮農村發展的優勢,把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融入農村生產生活之中,樹立「生態文明即是財富」的觀念。
要做好「創新」探索,深化利用增創實效。生態理念要在農村紮根,就必須讓村民看到生態文明的價值所在。村官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身體力行,帶頭示範,勇於嘗試以符合當地實際合理利用原生態來增加農民收益的探索。要進一步深化利用當地生態資源。
質優價廉太陽能路燈廠家,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這樣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和人力。當然你如果感興趣,也可以申請潢川利民科技的代理,技術方面廠家會全程負責,你只需要跑單子就行,賺錢也非常容易。

閱讀全文

與村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概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