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我國中醫葯產業發展問題

我國中醫葯產業發展問題

發布時間:2021-03-07 10:27:17

① 我國國內中醫葯產業發展如何

作為具有原創科技特點的產業領域,近年來,國內中醫葯產業發展迅速,中葯製造工業產值已近萬億規模。

肖偉為此表示憂心:「作為中醫葯的原創國,中成葯如果不能以葯品形式堂堂正正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美主流市場,中葯國際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我國中葯產業也只能處於全球天然葯物產業鏈的低端。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的一張名片,距離邁向全球葯品高端市場仍有很大的距離。」

② 中醫葯產業發展未來的價值是什麼

中醫葯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是研究和發掘古代密方驗方和臨床應用的添加方。(做成濃縮的丸劑,便利世界人服用),就是中醫葯走出國門,為全世界人民服務。讓世界人認識中國認識中醫葯,這就是價值,讓中醫葯為世界人民健康服務的價值。(如青蒿素)

③ 未來中醫如何發展

我國中醫葯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據悉,由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廖福龍等專家撰寫的青蒿素等傳統中醫葯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即將再版的國際權威醫學教科書《牛津醫學教科書(第六版)》。其中,題為「傳統醫葯的典範——中醫葯」的章節已完成定稿,分為「什麼是傳統醫葯」、「青蒿素等中葯發現史、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中醫葯整體觀與辨證論治」和「傳統醫葯便廉可及」四大部分。

此次,屠呦呦團隊的重大創新突破不僅具有重大成研究成果的意義,對於中國中醫葯行業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近年來,我國中醫葯行業不斷發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前景十分廣闊。中醫葯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葯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葯的統稱。即中醫所用的葯物,以植物為最多,也包括動物和礦物。

因此,中醫葯的產業鏈也是從上游的動物養殖、礦物採集、中葯材種植,經過一次列的採收和粗加工後,我們的中葯材材料便流入中葯材專業市場或葯材批發市場,由倉儲、物流、貿易等來到中成葯企業和中葯飲片企業;後進入我們的下游醫院、葯房、超市等,從而到達消費者手中。

未來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突破3萬億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7年間,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持續上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2011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已達6658億元,同比增長13.3%。2014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截止至2017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增長至17500億元,同比增長21.1%。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葯》白皮書,預測至2020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突破3萬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可見,未來我國中葯行業具有強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2011-2020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2011年市場規模增速為13.3%)

中國中醫葯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屠呦呦團隊在「青蒿素」領域研究的突破不僅能夠推動瘧疾防治的進展,對於中國中醫葯行業來說也具有重大的影響。未來,中醫葯行業在世界的影響將加深,對於業內的研究也具有示範意義。總體來看,我國中醫葯行業發展前景入如下:

1、市場空間將持續擴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農村城鎮化進程提速,總體健康需求顯著提高,人民群眾保健意識普遍增強,對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強烈。另一方面,我國進入人口快速老齡化階段,大量有消費能力的老年人群也必然拉動醫療保健市場的需求。

在過去7年間,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持續上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葯》白皮書,至2020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將突破3萬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可見,未來我國中葯行業具有強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2、政策助力,進一步提升中葯產業發展活力

中醫葯是我國重要的衛生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有潛力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發展中醫葯產業。《「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充分發揮中醫葯獨特優勢。提高中醫葯服務能力,推進中醫葯繼承創新。

而根據《中醫葯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制定的中醫葯行業發展目標:到2020年,中葯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5823億元,年復合增速15%,中葯企業收入占整體行業比重從29.26%上升到33.26%。事實上,隨著中醫葯產業的巨大市場空間進一步激發,相關企業也將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3、「互聯網+中醫葯健康產業」將成未來發展熱點

隨著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進入了新時期,新時代、新形勢下老百姓健康需求的變化,醫改攻堅帶來的醫療服務格局調整,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潮流的涌現發展,必將為醫療服務提升優化釋放出巨大空間。

目前互聯網+中醫葯領域的發展來看主要有幾種模式:中葯材電商、在線問診、O2O送葯、O2O推拿保健,以及通過互聯網進行健康管理、中醫媒體、中醫教育及智能化設備等。從投資數量上看,中醫O2O、在線問診、中醫連鎖獲投數量最多。未來隨著5G的快速發展,中醫葯行業市場前景可觀。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中葯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④ 中醫發展現狀和前景是怎樣的

中醫葯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海外市場需求日趨流行

中醫葯行業海外日趨流行

近年來,療效和安全性的逐步提升,使得中醫葯在海外日趨流行。明星效應的推動也幫助中醫葯得到了更多的曝光。但是,中醫葯的海外推廣並不盡如人意。如今英國中醫葯行業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沉澱期」。盡管在爭取英國醫保體制認可上屢屢碰壁,業界仍在為推動英國中醫立法這一終極目標而努力。

海外傳播效果頗豐

中醫起初是為海外華僑華人服務,隨後傳播給了華人圈子附近的外國人。如今,中醫葯在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傳播效果最好,在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也有所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中醫葯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中葯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葯品形式注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葯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葯人才。

中醫葯行業發展阻礙分析

盡管海外傳播取得喜人成果,但中醫仍處於相對邊緣的地位,在醫學實踐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除韓日以外,中醫並未進入當地醫療體系的主流,大都停留在「個體戶式」的診所模式。在中醫接受度較高的荷蘭,中醫有4000多人,卻開有1500多家中醫診所,每間診所受訓的中醫人員亦不過3人,中醫在立法、標准制定、教學體系、職業系統和社會聲譽方面都不樂觀。

立法限制人才缺乏

中醫葯在海外傳播的困境,與立法監管方面的缺陷具有密切關系,英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之前,包括針灸在內的中醫葯診療方法在英國發展迅速,其對於部分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良好治療效果,贏得了英國主流媒體關注和社會認可。然而,英國政府對中醫葯治療的零監管也使低水平的中醫診所混入市場,中醫診療整體水準出現滑坡。90年代末爆發的「中葯致癌」事件大大損害了中醫葯的聲譽,其負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2011年《歐盟傳統草葯製品法令》正式實施,占據中葯市場份額達60%的中成葯被禁止出售。目前西方國家對中草葯進口的限制仍然是中醫葯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海外中醫葯人才缺乏

海外中醫葯人才的缺失也是影響中醫葯長足發展的因素之一。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學習中醫的人越來越少,後備人才不足成為一個重要制約因素。部分在英國行醫的中醫葯醫生來自中國,年齡較大,在專業術語的英語表達和新的信息技術掌握方面有一定局限,影響其行醫效果。在英國的中醫診所良莠不齊,通過市場優勝劣汰,服務不佳的診所被市場淘汰也符合正常市場規律。

完善產業加強監管

如今,中醫葯的海外傳播獲得了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來,中央部委和各省區市陸續發布的中醫葯行業發展扶持文件多達50份,據《中國的中醫葯》白皮書稱,中國政府致力於推動中醫葯全球發展,支持國際傳統醫葯發展,促進國際中醫葯規范管理。目前,中國政府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中醫葯合作協議86個,中國政府已經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個中醫葯中心。

中醫葯的國際化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各國推進。據《中醫葯「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中醫葯「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葯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葯國際標准,注冊100種中葯產品,建設50家中醫葯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中醫葯已成為中國與東盟、歐盟、非洲、中東歐等地區和組織衛生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

未來,中醫葯在海外的發展應致力於人才供應鏈、產業供應鏈、金融供應鏈的搭建。中醫葯在海外的推廣需要構建相關的政策、市場、科研、教育等全體系專業人才結構;同時搭建貫穿產地種植、生產加工、運輸物流、零售服務終端的產業供應鏈;利用人參、紅豆杉等具有金融屬性的中草葯產品,結合創新金融投資模式,藉由金融渠道推進中醫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推動中醫葯的國際化。

⑤ 有誰了解我國中醫葯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情況絕對重金!!!

有點難找,這個看一下,不過要一步注冊,很快,內容你應該滿意
http://www.gotoread.com/s/e/?vo=1293&p=31

我國中醫葯企業邁向國際市場策略

一是要弘揚中醫葯文化。

醫保商會綜合部主任許銘說得好:「中、西醫各自擁有不同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各有一套臨床方法與評判標准,要消除國外對中醫葯的疑慮,中醫葯文化認同是根本。」中醫、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如果沒有文化的認同,就不會有對中醫葯學體系的認同。可喜的是,許多中葯企業正在做著中醫葯文化的普及傳播工作。

同仁堂在全國率先創辦了同仁堂中醫葯博物館,生動展示了中醫葯學從始創到成熟、從形成到繁榮、從繼承到創新的發展軌跡,向中外遊客免費開放。在歐美市場,同仁堂藉助當地電視台播放《大宅門》、《大清葯王》等電視劇的機會,宣傳中醫葯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走進同仁堂;在海外的網點,同仁堂經常參與當地的公益活動,定期舉辦中醫葯講座,讓國外民眾感受到同仁堂的文化魅力。

河南宛西制葯以張仲景中醫葯文化為根基,通過舉辦張仲景醫葯文化節等活動,傳播祖國中醫中葯的博大精深,弘揚現代制葯人為傳統中醫葯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上這些文化傳播活動,不僅要在國內做透,還要走出國門,讓文化為營銷開路。中葯企業要有先付出後索取的准備。

二是要利用典型事件,讓事實說話,擴大中醫葯的影響力。

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在服用了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後逐漸恢復大腦意識,使得以同仁堂為代表的中葯在海外華人中受到熱烈追捧。據說,新加坡、馬來西亞市面上的安宮牛黃丸被搶購一空。通過海外華人來影響外國人,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途徑。

在對抗「非典」中,經臨床證實,中醫中葯對緩解症狀、縮短發熱時間上有幫助。今年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已經發現對專用葯「達菲」產生耐葯性的情況下,中葯再一次顯示出安全、有效和低成本的優勢。

然而,這些典型事件對外傳播卻非常不夠。中醫葯企業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利用以上典型事件,以事實說話,借勢向國外傳播。

文化為營銷開路

為何我國中醫葯產業「跨國」遲遲難以破局?廣葯集團廣州采芝林葯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路山說:「標准化問題是關鍵。當前,中醫葯『走出去』的戰略要點就是要解決標准化問題。」

有人認為,只要我國在國際社會中影響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後,我國的中醫葯檢測標准就會自動升級為國際通用標准。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醫葯產業自身的短板,「中醫葯為國際通用標准。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醫葯產業自身的短板,「中醫葯理論與西醫理論不同」並不能成為其不現代化的理由。

在中葯現代化方面,天津天士力集團走在了前面,值得借鑒。天士力建立了現代中葯大發展的中葯產業平台,形成了從種植到生產的全新數字化模式。比如建立數字化在線控制的GEP(中葯提取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平台,實現分離中葯有效成分、精確分析作用機理,有效成分分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創了中葯現代化、工業化的新格局。

更有意義的是,天士力主打產品復方丹參滴丸經過美國FDA臨床試驗項目,確定了切實可行的新臨床適應證,符合歐美臨床要求。天士力公司創建了復方丹參滴丸「峰值加和技術」,以「峰值面積百分比」判定指紋圖譜相似度的質量控制標准。該技術在生產質量控制過程中,將有效解決批次之間的計算差別,是中葯質量標准控制國內首創的技術方案,解決了中葯國際申報的一大難題,復方丹參滴丸將有望通過FDA認證。

省不掉的「標准化」

「中醫在國外漸受歡迎,而外國人對中葯卻非常謹慎。這里就存在著傳統文化觀念的差異。」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中葯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委員周超凡教授說。其實,豈止是文化觀念差異,因為沒有中葯用葯傳統,外國的消費者根本就不可能自主選擇購葯。

國內許多像三九胃泰、烏雞白鳳丸等口碑較好的中葯品牌,到了海外,消費者幾乎無動於衷。一方面葯名不好翻譯,另一方面因為在歐盟,中草葯仍是作為食字型大小出口的,因此包裝上只寫有成分,而沒有功能性的介紹。因此,要想讓中葯進入西方市場,必須讓中醫開路,以醫帶葯,葯在其中。

2008年6月12日,英國衛生部宣布把針灸、草葯、中醫三種補充療法納入輔助醫學療法學會統一管理。這其實是20多年中醫葯在英國推廣與實踐的結果。因此,中醫葯要想在西方國家打開市場,不能指望對方國家先敞開大門,然後我們堂而皇之地進入,再做普及推廣工作,那是白日做夢。中葯企業要想方設法使中醫進入對方國家的百姓生活當中,讓他們在醫療實踐中認識中醫葯,喜愛中醫葯。

現在在西方國家開中醫診所的幾乎清一色是「個體戶」,中葯企業在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可以以企業品牌整合資源,整體出擊,形成品牌,這是個潛力巨大、前景巨大的市場。

除了「同仁堂」等一些中葯老字型大小,新興的HerbMedic,Dr.&Herbs等,都是以大型購物中心為基地的連鎖集團,瞄準的是英國的中低端市場。近幾年,香港「森」集團這樣的連鎖公司,以標榜時尚求新來叩響英國中醫葯高端市場的大門。連鎖店典型的模式是,一位中醫加一位前台經理,經理主要負責銷售經營,口語好,老中醫負責診療,不一定能講英語,這是比較理想的組合。

今年6月,我國第一次評選國家級中醫大師,30位當代泰斗級名老中醫(民族醫)榮獲首屆「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中醫葯企業一定要抓住這個寶貴的資源,加速西方的消費者對中醫中葯的了解。我們再也不能坐等日韓等非主流中葯國家,在國際植物葯市場上以正宗自居,大出風頭。世界需要中葯,中葯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企業家手裡走向世界!

⑥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中國中醫葯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老齡化和經濟的發展,人們保健意識不斷增強,這是多年來專刺激屬全球醫葯行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葯材過度開發還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
我國中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受到國外醫葯公司越來越強烈的沖擊,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⑦ 我國中醫的起源及現狀是什麼要具體的~ 謝謝

中醫的起源: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中醫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第一個代稱是歧黃。這個名字來源於《黃帝內經》。因其是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著,便稱《黃帝內經》為歧黃之術。自然,歧黃也就成了中醫的別名。

第二個代稱叫青囊。現在知此名字並使用者甚少。它的來源與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有關。據說,華佗被殺前,為報一獄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將所用醫書裝滿一青囊送與他。華佗死後,獄吏亦行醫,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據此,後人稱中醫為青囊。

第三個代稱喚杏林。這個名字的起始,也與三國有關。有資料介紹,三國時吳國有位名醫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廬山隱居。附近百姓聞名求醫,但董奉從不收取錢財,只求輕症被治癒者種一棵杏樹,大病重病被治癒者種五棵杏樹。數年後,董奉門前杏樹成林,一望無際。從此,人們便喚中醫為杏林。

第四個代稱稱懸壺。傳說河南汝南的費長房在街上看到一賣葯老者的竿桿上掛一葫蘆,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後,老者就跳入那葫蘆中。為弄清底細,費長房以酒款待,老者後來約他同入葫蘆中,只見玉堂儼麗,甘餚旨酒。費長房即拜老者為師,學修仙之道。數載後,他術精業成,辭師出山,又得壺翁傳贈的治病鞭鬼之竹杖,從此懸壺行醫。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中醫的標志。 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後,中醫亦被稱為「皇漢醫學」。在日本中醫被稱為「漢方醫學」。

中醫的現狀與機會:

長期以來,中醫葯承擔著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的任務,這也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的優勢。中醫葯臨床療效顯著,治療方法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特別是隨著健康觀念的變化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葯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優勢,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在開始應用傳統醫葯。特別是在中國政府提出「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之後,對傳統醫葯的推廣更應不遺餘力。中醫葯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和精髓,值得我們大力的發揚和傳承。

新醫改中,主要提出了三個目標:一是讓老百姓少生病、少就醫;二是通過新的醫改政策能讓老百姓看得起病;三是讓老百姓看得好病,這三個目標都實現了,才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醫療效果。其中,談到少生病,就談到了國家層面對醫療保障的投入,即拿出相當一部分錢,提高醫療保障服務,提升農村合作醫療水平,擴大城鎮職工醫保覆蓋面。在少生病方面,中醫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我們可以用一些社會資源建一批中醫預防保健類的醫療機構;可以打造產品體系,在預防保健型機構建起來之後,企業可以生產開發一些按照中醫理論評估人體健康狀況的的儀器和設備;還可以生產一些中醫葯的保健品,這個市場比較大。而看得好病,是指國家投入巨資來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每一個縣級醫院包括中醫院都有2000萬。為什麼中醫院也要投產?就是為了把服務體系建好。現在拿到投入的有2000家,還有1600家沒有拿到投入,他們需要繼續投資。很希望能夠做到多元化辦醫,中西醫結合,讓社會上的資金能夠參與到這方面的建設上來。

「看病難、看病貴」是當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而中醫葯的普及和預防康復、保健一體化的醫療模式,能夠為民眾提供直接或間接的保健服務,並有可能為現代社會提供新的醫療保健服務模式。而對傳用醫葯的推廣,也必然給中醫葯行業帶來廣闊的前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葯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中醫葯的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在縮小,中醫葯專家的思想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的技術方法創新跟中醫葯發展不協調等現象,也使得中醫葯產業破壞嚴重,中醫葯發展基礎面臨條件差、人才匱乏的瓶頸問題。國家一直在採取積極的措施,全面加強中醫葯工作,力爭開創中醫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局面。我們也一直在探索,試圖通過各方面的力量,提升我國中醫葯事業的發展水平,加強醫療健康領域的國際合作,充分的調動資源、整合力量、提高效率。因此,我今天來參加本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峰會」,也是希望能為我們的中醫葯事業引入海內外的風險資本,打通學術學、技術學、資本學、產業學這些環環相扣的循環系統,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必將加快國際化的步伐。(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醫政司司長 許志仁)

⑧ 我國對中醫葯事業的方針是什麼

中醫葯(民族醫葯)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並版不斷豐富權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葯工作,中醫葯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要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
一、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堅持中西醫並重基本原則
三、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
四、推進中醫葯繼承與創新
五、加強中醫葯人才隊伍建設
六、提升中葯產業發展水平
七、加快民族醫葯發展
八、繁榮發展中醫葯文化
九、推動中醫葯走向世界
十、完善中醫葯事業發展保障措施

⑨ 中葯要如何發展

中葯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海外市場需求不斷上升

中葯企業經營現狀分析

2014-2018年品牌中葯收入增速始終維持在10%以上,2017
年開始逐季提升,2018Q1受流感影響收入增速大幅提高至20%以上。14-18年品牌中葯利潤增速維持在10%-30%,業績穩定。
而非品牌中葯17年開始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且利潤有所下滑。17年開始,品牌與非品牌中葯凈利率水平呈現分化趨勢,品牌中葯企業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中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分析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7500億元,同比增長21.1%。我們預計到2018年中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0780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6.04%,2022年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7680億元。

中國中葯材市場規模分析

2010年我國中葯材行業市場規模僅為232億元。到2016年我國中葯材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670億元。
2017年我國中葯材行業市場規模約746億元,同比2016年的670億元增長了11.3%。

1、政策支持

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做出了一系列具有中醫葯特點的重大制度創新,奠定未來中醫葯發展基礎。《「十三五」中醫葯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出加快推動中醫葯的傳承與創新,實現中醫葯事業振興發展,並提出「完善中醫葯國際標准,形成不少於50項葯典標准和100項行業標准,實現20-30個中成葯品種的葯物注冊以及5-10個中成葯品種在歐美的葯品注冊;加強中醫葯研究的國際合作」等戰略目標,為中醫葯產品的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市場需求大

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與城鎮化、老齡化人口結構使得國民對醫葯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提升,疾病譜的變化也造成了醫葯消費結構的變化,過去以各類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為主的疾病譜患病率逐步下降,逐步被以心腦血管類疾病、消化類疾病為代表的各類與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病所取代,而中成葯對這些慢性病的治療效果已被不斷的實踐驗證,因此國內對中成葯的需求在未來將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中醫葯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要加強中醫葯的國際貿易,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穩步推進,中醫葯的海外市場需求也會逐步上升。

3、中醫葯+互聯網+人工智慧

近年來,智能葯房開始進入大中型醫療機構,在中西醫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用葯安全。智能中葯房系統的出現,更是解決了中醫醫療機構葯房需要「確保中葯配方顆粒與傳統中葯湯劑的葯效一致」、「提升配葯效率」、「方便患者服用中葯與提升用葯依從性」等痛點和棘手的問題。

4、推進中醫葯供給側改革

在中醫葯產業領域,從六大方面推進中醫葯供給側改革:從消費需求看,人們對中醫葯服務無論是質和量都產生了「井噴式」的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特徵日益明顯;從服務領域看,中醫葯服務正由主要提供葯事服務和醫療服務向提供融葯事、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於一體、全鏈條服務的方向發展;從服務供給看,中醫葯服務正從主要由政府舉辦向由政府和市場共同舉辦發展;從服務模式看,中醫葯服務正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發展;從服務產品來看,中醫養生產品、小型保健理療設備等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從國際形勢來看,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重視開發和利用中醫葯,對國內發展形成倒逼態勢。

未來,國家將著力推進中醫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中醫葯健康服務,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我國中醫葯產業發展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