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產業維度分析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旅遊發展的基本特點
從產業維度分析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
2. 試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發展的原因
中國的人均GDP 在過去一千年裡幾乎水平不變,而從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國經濟總量也從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長快車道。眾所周知,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黨的十一屆
三中全會以來,經過40年波瀾壯闊的不平凡歷程,我國已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近
40年來,中國在哪些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經歷
了怎樣的曲折歷程?經濟學原理如何闡釋和解讀這一歷
程?改革開放對未來的啟示何在?本報告擬就這些問題進
行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
一、改革開放40年我國取得的成就與世界各國對比
從生產力水平看,我國近40年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個百分點,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躍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從1978年的156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之列。
從經濟結構看,近40年來第一產業佔GDP比重下降了近16.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下降了約7.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
佔比則上升了23.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從財政情況看,由於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近40年來我國多數年份財政收支處於赤字狀態,2016年雖略高於3%的警戒線,但仍處於可控范圍。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門債務佔GDP比重為36.2%,低於世界主要國家,且已連續兩年下降。
從金融市場看,我國金融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銀行業信貸發放量佔GDP比重超過200%,高於高收入國家水平。
從基礎設施來看,人均電力消費從1978年的247千瓦時增
長至2016年的4280千瓦時,是1978年的17倍多,並已超越世界平均水平;鐵路網密度由1978年的0.5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至 1.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幅達到144.3%;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航空總客運量由1978年的154萬人次增長到2016年的4.88億人次,總量位於美國之後列世界第二。
從醫療與基礎教育水平看,人均預期壽命由1978年的65.8歲上升至2015年的76.1歲,增加了10.3歲;每萬人專業醫師數量由1978年的10.8人上升至2015年23.1人;識字率由1982年的65.5%上升至2016年的97.4%,接近發達國家普遍99%以上的水平。
3. 改革開放40年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看:
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
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
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
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
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3)改革開放40年主導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創新才華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創造活力競相進發、文化創造成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8%。
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為2010年的3:l。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
4. 如何認識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抉擇,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
40年來,中國共產黨無懼風高浪急,無畏艱難險阻,聚精會神搞建設,卯足干勁謀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4)改革開放40年主導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結構調整貫穿於經濟發展的40年,是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40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40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工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2.7和32.7%,分別比2005年提高0.9和4個百分點。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提高30.4個百分點。
5. 簡述建國60年我國主導產業的轉換過程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您
建國之初,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主導產業自然是農業。
建國後頭專三十年,新中國屬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主導產業開始向工業過渡。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左」傾思想泛濫,領導人錯誤發動「文革」等原因,新中國直到改革開放前,也只算是工業化起步。主導產業依舊是農業。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新中國工業、科技、教育等各項事業高速發展,產業發展重點以工業為核心。
今天和未來,我國產業發展的重點將是實現以工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轉型升級,向以第三產業發展為重點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