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畢業論文 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想要個提綱嗎?
B. 國內外中央空調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我國空調來產業一直沿用家用空調源和中央空調的分類,家用空調和中央空調的兩類生產廠家互不涉足。目前,市場出售的兩類空調都有其局限性:一般家用空調使用於小面積、居室少的環境中,大型建築採用中央空調。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隨著居民居住面積的增大,對室內空氣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中國的建築行業正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生活環境最主要的就是居住環境,這種需求帶動了中國的空調製冷業的發展,人們對室內空氣品質(IAQ)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室內空氣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原來使用的空調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對環境的需求意識已經不是簡單的冷熱意識,而是趨向於健康化、衛生化的需求。因此採用更先進的空氣調節方法提高空氣品質滿足人們的要求成了當前製冷行業發展的熱點和重點之一。
C. 國內外研究現狀
總體看,國外偏重資源、環境保護、人口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題,較宏觀。而國內偏重的是理論方法、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微觀。有關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研究的著述相對較少。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提出以人為本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理論
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問題,眾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諸如環境決定論、人口中心論、增長方式轉變核心論等各種側重點迥異的理論觀點。如1994年開羅會議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這個新的發展觀逐步演變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其基本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途徑為實現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逐步過渡到以人力轉變積聚和集中為主要手段的發展;基本模式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技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由此形成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為全方位適度人口論、資源稀缺論、生態系統論、總體經濟效益論、社會協調論等。
(二)提出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類國際文獻以及召開的一系列會議(如基多的「綜合發展觀」專家會議和北京的國際社會發展會議等)都在世界范圍內深化了社會發展理論,強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就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而社會發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紀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同時也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全球發生了三大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生產力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空前擴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質財富,從而迅猛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長,20世紀人口翻了兩番,超過62億,並仍以每年7800萬的速度繼續激增;三是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貧富分化加劇已成為21世紀困擾人類文明進步的桎梏,表明人類社會當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續,四者的惡性循環為舊工業生產方式掘下墳墓,那種「先污染後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
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緊密相聯,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必須納入人口、資源、環境、生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社會系統與地球自然系統協同進化、良性循環。1992年183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聚會,其中102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討論並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發展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一系列文件,對國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提上了日程,並付諸實踐。
(三)社會資源利用與保護發展模式
西方社會也從先前的發展模式中認識到社會發展必須是「整體的」,「綜合的」,也是「協調的」。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台政策,制定法規、採取措施,對國土資源進行重新的定位和開發利用。從大量的消耗資源聚集財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到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新的理論和發展模式,即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總體看,從國外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各國都從自身國情出發,提出的理論和制定的發展模式具有針對性,雖然國外少有直接針對像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相關研究,但國外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規律則為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和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研究常常欠缺對社會背景和社會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種發展模式忽略了各國內部存在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之間的巨大差異,從而使理論及模式的預期指導意義相對弱化。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對於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認識是在西方發展理論的輸入,以及我國社會實踐的雙層擠壓中逐漸領悟到的,並部分在國土規劃等研究實踐中得到了應用。
(一)十八大報告等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從我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戰略規劃來看,國內相關的研究在沿襲、借鑒國外發展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提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統一,並在有些細節上有所充實、完善和發展。如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關系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系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在十六大報告中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提出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概念,認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必須使「社會更加和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更加註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直至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築「和諧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了政策的著力點將轉到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這些表述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區域國土規劃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
從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一般採取「層次推進」的模式。堅持讓部分地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原則,這種政策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傳統的發展觀偏重區域發展,卻忽視了區域間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
我國「十一五」規劃首次把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完整地闡明了四大區域的戰略布局,即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地區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地區振興。這種全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的調整充分體現了「全國一盤棋」、各地區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貫思想,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同時,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和整個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得到了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相關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下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關於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樊傑等(2009)對中國主體功能區的科學基礎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區劃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相關理論研究
從相關理論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從當前國土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土地資源、固體礦產資源、能源礦產為研究重點,設計了我國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以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評價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國耕地糧食生產能力指標、城市用地集約利用指數、礦產品價格指數、礦產資源國際競爭力指數、石油安全度和國土資源管理績效等6個綜合性指標。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從國土資源規劃理論與實踐出發,主要針對國土資源規劃體系、國土資源規劃理論基礎、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及國土資源規劃實施等專題進行闡述,重點對國土資源五年規劃編制、國土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評價等實例進行了專題研究。李新玉等的《國土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就中國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區域特徵進行分析,總結出這些資源在空間布局、發揮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參與世界經濟分工協作、法制建設、技術進步等方面相應的對策。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的《民族語發展》、樊勝岳等的《西北地區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徐建華等的《中國西部地區遲發展效應與後發優勢及創新對策研究》、王文學主持的《甘肅民族地區大開發的戰略與對策研究》、《西部大開發與甘肅區域經濟》,劉敏主編的《西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和王永亮主編的《西北回族社會發展機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進行了研究。
另外,還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都有效地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包含了大量的理論見解,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利用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對本項目研究的順利開展具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四)阿勒泰地區相關研究成果
近年來,已有一些針對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5種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論文、專著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單一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有獨到的見解,為本項目研究提供了參考。
有關土地資源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有地區申報土地整治項目所形成的部分資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論證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區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實際經驗和資料,這些材料主要對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了闡述。上述成果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具有參考借鑒價值。
礦產資源及礦業發展成果。阿勒泰地區此類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管理研究》(2012)。主要論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的可利用性》,研究報告有《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報告》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概況、礦業經濟發展等進行了研究探索。為本書的編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針對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論著有:《阿勒泰草原的無奈和期盼》(2009)、《裂變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區草地資源分類經營機制與可持續發展研究(2008)》(碩士論文)等。這些文獻資料為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了研究支撐與參考。
阿勒泰地區為我國重要的旅遊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阿勒泰地區先後編制實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阿勒泰地區旅遊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旅遊資源與環境分析、旅遊業發展總體目標和保障措施等進行了闡述。2006年國家旅遊局、新疆旅遊局組織中山大學編制了《大喀納斯旅遊區總體規劃(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阿勒泰地區旅遊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9~2020年)》(徵求意見稿)等。
(五)總體評述
從國內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現有的成果涉及我國某一固定區域單項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專注於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研究較少,尤其是針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更少。總體考察與本項目相關的研究成果,不足之處主要在於:
(1)大多數研究是將國土資源分種類,具體細化到每種資源不同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方式,專門研究單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但並沒有同其他相關資源統籌考慮,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與綜合性。
(2)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困境和途徑等方面,特別是脫貧、基礎教育、轉移支付等層面,而涉及該類地區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綜合性戰略研究較少,系統總結研究的更少。事實上,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是自然資源豐富和潛力較大的地區,對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研究,將更有利用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縮小地區差距,縮短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同時保護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3)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本質是要求用社會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而任何發展都需要現實的物質基礎,國土資源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應對其加以重視。目前學術界對於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分散,系統性不強,亟待相對系統完善的成果問世,以期對這類地區的國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促進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會發展理論和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結合起來,借鑒切實有效的理論成果,提出發展戰略、選擇適合該類地區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效保護,是開展本項目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本書研究的重要內容。
D. 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或設計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2008年以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在改革實驗區的示範下,區域合作將繼續推進。從四大區域板塊看,在積極財政政策向基礎設施領域傾斜的背景下,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經濟增幅將可能繼續超過東部地區。建議建立區域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雙調控機制,重點解決地區公共服務差距,盡快細化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將城鄉一體化與城市經濟圈結合起來。
2008年以來,中央政府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制定和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6個中部老工業基地享受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243個東中部縣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多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獲批,發布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劃規劃等,通過政府的引導,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合作進程加快推進,區域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區域經濟相對差距有所縮小。
一、2008年區域發展出現的新特點
1.地區經濟增長格局發生一定的變化
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均超過東部地區,改變了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增速一直居各大區域之首的局面。沿海地區增長放緩幅度大於其他地區,當然,其他地區經濟增幅也大多出現不同程度回落,但相對回落幅度較小。
以在經濟增長中處於重要地位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情況看,2008年1—11月與上年同期相比,除青海、天津、陝西、新疆4個地區增幅提高外,其他地區的增幅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回落,回落幅度最大的海南省達到了29.4個百分點。分大區域看,東部發達地區特別是長三角、廣東、北京等回落幅度較大,與全國平均增幅差距進一步拉大。詳見表1。
2.區域合作、布局向縱深推進
環渤海區域在交通物流、環保、人才等領域合作上實現了新突破,積極落實
「京津科技合作協議」、「京津城市流通領域框架協議」,共同打造以京津為核
心的環渤海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和區域流通一體化體系。
9月7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08〕30號)明確提出,「積極推進泛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為未來長三角向中部、西部繼續擴容提出了要求。在長三角城市中,
包括土地政策、戶籍管理制度和法律體系、農村金融體制、行政管理體制在內的
各項城鄉統籌管理的試驗正在悄然進行。
9月27日,《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
驗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復,該方案確定的總體目標是: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
全國宜居的生態城市圈、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
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成為與沿海三大城市群
相呼應、與周邊城市群相對接的充滿活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
加上之前的幾個特區或實驗區,我國已在東中西、南北中形成了大的改革試
驗區的布局。
二、地區差距特別是公共服務差距仍比較大
近年來,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十分突出。廣大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城鄉居民收入、消費水平、市場化程度,特別是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方面的差距在拉大。針對各地統計數據分析,近年來人均GDP相對差距確實在逐步縮小,但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還在拉的。
三、影響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兩個基本因素
影響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等等,不過從區域發展格局看,我們認為有兩個因素影響比較大,一是區域政策,二是產業轉移態勢。
1.區域政策從圍繞經濟發展向更看重和諧社會建設轉變
目前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包括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推進中部地區崛起、以及鼓勵東部率先發展戰略。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近年來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了細化和調整,從過去以行政區劃分,改為功能協調發展,由此成立多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設定不同的戰略目標、功能和任務。目前已有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包括深圳、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成渝經濟區、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這顯示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正在由南向北、由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從城鄉開放向城鄉結合,以及向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變化。
2.產業轉移對中西部的作用不能寄希望過高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產業轉移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有效配置資源、開拓市場,將土地、資源、勞動力、運輸等成本敏感的生產加工環節有選擇地遷移到成本相對較低或靠近終端市場的地區,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過程。近年來,東部地區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正在不斷消失,加之節能減排和新勞動合同法等一系列促進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的政策出台, 「成本倒逼」迫使東部地區實現產業升級,促進了東部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但是我們注意到,對於東南沿海企業來說,產業轉移可以擺脫企業成本不斷上升的「瓶頸」,集中資金進行產業升級,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發展的市場,增強企業競爭實力。但很多企業從沿海轉移到內陸以後往往遭遇到產業鏈不配套的問題。無疑,雖然很多企業希望有優惠政策,但越來越多企業更看重當地是否有配套能力,而這種配套能力需要較長的發展過程逐步積累。一些東部沿海地區擔心產業轉移中發生「產業空洞化」現象,在普遍重視經濟增長的背景下,「築壩攔水」現象頻繁發生,而且在經濟景氣不佳的情況下可能還會加劇。
四、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判斷
在國際環境不佳、國內經濟調整的大背景下,2009年各地區經濟增幅普遍下調。基於保增長、促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前提,考慮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我們對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判斷如下:
1.創意產業在各地經濟發展中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創意產業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產業,其核心生產要素是人、信息和知識,特別是文化和技術等無形資產。據資料顯示,全世界的創意產業每天創造的產值高達220億美元,並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近年來,創意產業在我國也獲得了很快發展,形成了京津創意之都、成渝創意走廊、長三角創意產業群、珠江創意研發都市圈等一批創意產業聚集區,還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創意產業園區和增長點,如北京的798藝術區、DRC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上海的「8號橋」創意產業集聚區,杭州的「西湖創意谷」,長沙的「藍貓」動漫產業等,已經成為著名的文化和工業旅遊的品牌、體現城市文化品位的名片,成為各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城市軟實力、提高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鑒於發展創意產業,可以培植區域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形成更加鮮明的特色,可以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各地對創意產業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在外部環境不景氣、國內經濟面臨轉型的情況下,創意產業在各地經濟發展中將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2.產業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動態勢更加明顯
目前,我國已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的城市集群帶。在這些產業高度集中的地區,企業產品生產成本低,新產品新技術研發速度快,使這些地區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這種經驗正在被不同地區學習和借鑒,從而促進各地區城市群的發展。預計2009年產業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動的態勢將更加明顯。
3.中西部地區經濟增幅有望繼續高於東部
從支出角度看,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更加依賴內需,而東部地區對外需依賴程度相對要大一些(見表4)。僅就外需的直接影響看,顯然東部地區所受的影響比較大,中西部地區受到的是間接影響,相對要小一些。
從生產角度看,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將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如果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發生,2009年我國第一產業發展前景比較樂觀,由於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第一產業佔比相對較高(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東部為6.88%、中部為14.60%、西部15.97%、東北為12.12%),第一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作用更大。從第二產業的發展看,東部地區由於外向度更高,中小企業地位更加重要,在外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所受影響更大。由於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從產業轉移的角度看,對勞動密集型產業會產生一定的吸引作用。目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資源型經濟的發展。以東北為例,遼寧省生產與盈利對石油煉化行業依賴程度較大,黑龍江省則依賴石油、煤炭的發展。中西部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市場對資源的需求明顯減少,會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產生較大影響。從第三產業看,由於中西部地區基數較低,增長空間更大一些,在相關政策支持下,其增幅可能會更樂觀一些。
總體上看,2009年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有望繼續維持略高於東部地區的態勢。
4.中西部投資增幅與東部地區差距會拉大
近年來,中西部、東北地區投資增幅基本保持領先東部的局面,預計2009年這一態勢將繼續,而且增幅差距有可能拉大。原因有三:
一是國家投資重點有利於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將繼續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涉及交通、能源、水利、機場、油氣管道等多個方面。特別是2009年國家支持投資的重點將是基礎設施與民生方面,中西部地區這些方面的欠帳較多,投資空間更大。
二是政策導向與支持。相關部門正在完善各項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便吸引外資向中西部投資。相關措施包括: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在中西部地區設立產業轉移示範園區;在長三角、珠三角設立產業轉移促進中心,使中西部在沿海地區的招商推介更加正規化、常態化;鼓勵有意投資中西部地區的外資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整合中西部股權結構分散、治理結構規范的企業,使真正依託中西部市場並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行業得到內外資共同的參與而受惠等。政策導向的變化,加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環境的逐步改善以及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增強,為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繼續保持較高增幅創造了條件。
三是企業構成不同對投資的影響不一。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較看,中西部、東北地區的大企業比重相對大一些,中小企業比重小一些。由於企業效益增幅的下降和市場前景的不明朗,企業自籌投資能力普遍會出現一定的下降,但總體上看大企業融資還是更受金融機構的青睞,其投資會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同時,大企業投資受周期性因素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市場佔有、長期戰略、競爭力等因素考慮更多一些,而中小企業對短期市場變動更為敏感。兩相比較,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的資金條件會好於東部地區。
5.消費品需求各區域可能會出現共振局面
消費需求的增長與收入水平、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熱點轉換密切相關。從收入水平及其增長看,各地區居民收入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相對較小,因而消費差距很難進一步拉大。特別是由於國家公共財政體制的建設加速,中央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為追求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使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嚴重不足的貧困地區所獲得的財政轉移支付規模不斷擴大。中央財政支出方向的這種調整,相對降低了不同地區城鄉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促使欠發達地區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對增長,獲益最大的是中西部地區。從收入對消費的影響角度分析,各地區消費增長差距趨於減小就成為必然。從消費結構升級看,東部地區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較大消費升級速度將放慢,欠發達地區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對消費升級的影響也要小一些。
近些年,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總需求中有一種消費共振現象,即這兩類收入差距懸殊的地區消費出現同升同降的現象。這是由於發達地區企業有大量來自欠發達地區的員工,這些勞動力輸出地的收入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輸出的勞動力,當勞動力輸入地經濟減慢工資下降時,不僅影響當地的消費,也影響到勞動力輸出地的消費。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建議
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除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設、建立明確的地區財政支出平衡機制外,我們建議:
1.建立與功能區相匹配的地區發展評價體系
主體功能區規劃是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重要措施,按照要求,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要在2008年編制完成。當前,一些地區仍然存在盲目攀比、重復建設、產業結構趨同等狀況,不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不利於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利於地方和全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體功能區的推進,有利於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明確各區域的主體功能和發展方向,促進區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協調發展。科學的評價體系和績效考核,是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保障。只有按照不同主體功能區發展的要求,制定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體系和考核辦法,才能使功能區規劃真正落到實處。
2.建立區域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雙調控機制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方面要求提高國家競爭力,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求國內區域間協調發展,縮小國內地區之間發展上的差距。實踐證明,要同時縮小這兩個差距,唯一的辦法就是按照健全市場機制和合作機制的要求,建立區域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雙調控機制,同時調節「分子」和「分母」,允許包括人口在內的經濟要素在空間上完全自由流動,做到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在集聚經濟資源的同時,也能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和人口,這樣才能既提高區域競爭力,又能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兩個差距」同時兼顧的目的。
3.差別化的區域政策要盡快細化
總體上看,我國區域劃分仍比較粗糙,不僅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區域內部的差異問題,而且容易造成區域之間的政策攀比,最終導致區域政策缺乏差別性,容易趨同化。從趨勢上看,區域的劃分和區域政策的制定都是朝著細化的方向發展的,主體功能區的加快推進,就是為解決區域政策針對性不強的問題。為此,需要切實制定差異化的區域政策,抓緊調整和完善與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環境政策,尤其要抓緊研究加大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進而明確主體功能區與四大板塊發展戰略的相互作用機制。
4.產業轉移謹防走「彎路」
目前中西部地區的資源、成本優勢十分明顯。但同時中西部生態脆弱、經濟基礎薄弱、配套設施不足,面臨很大的發展壓力。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中西部的城鎮建設、產業布局、生態風險、生態安全問題都需要認真考慮。產業轉移必須要有長遠眼光,在承接轉移的過程中,中西部地區要根據產業的運行規律和產業發展的規律來選擇,主動科學地承接。中西部地區如果不顧土地、資源、生態以及勞動力等等方面的承載能力,過分誇大在這方面的優勢,可能會使中西部在承接轉移的過程中盲目樂觀
E. 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國內外背景和現狀都有哪些呢
「通用航空規模快速擴大」已列入民航「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回,提出「加快基礎設施建答設,擴大服務領域和規模,促進通用航空快速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新興增長點」,通用航空在未來十年或迎來爆發式增長,並將帶動相關產業鏈的迅猛發展 。
在中國目前通用飛機數量加起來不到1千輛,在美國大概23萬輛,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差距。所以,中國通用航空基本上剛才也說了還沒有起步,國際上已經發展很成熟了。所以,我們經常做出一個結論和判斷,中國通用航空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唯一沒有開放發展的產業,這是成立的。因為,這個空間還很大。轉載自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
F. 《我國手機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各位高手幫幫忙!
我有知網上的文章《中國手機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需要嗎?
G.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旅遊行業將向著智能化,定製化,跨界結合的方向發展
1,人工智慧向旅遊服務廣泛滲透
人工智慧在2018年賺足了眼球,旅遊行業也開始研究在營銷與服務中應用AI技術再造流程、優化體驗。在目的地營銷、智慧化管理、客戶畫像、在線銷售、線下迎賓、遊客互動等多個領域,人工智慧都有廣泛應用的空間。同程旅遊已經率先開啟智能機器人在旅遊行業的運用,可以實現迎賓接待、微信購票、遊客互動等多項功能;技術大牛的去哪兒網的火車票搜索頁面,只需簡單一句話,10秒鍾即可出現車次;攜程還宣布有3個與簽證相關的技術與服務創新,已獲得國家專利發明;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旅遊服務的更多環節都將迎來AI的滲透。
2,定製旅遊向細分市場深耕
細分市場是定製旅遊市場逐漸成熟的必然要求,改變目前定製旅遊概念混亂、良莠不齊的狀況。但這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種細分市場都需要整合不同的資源,培養相應的定製師等人力資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進入實操層面,並完成對中小學的滲透式市場啟蒙,2018年研學旅行必將迎來井噴。表徵之一就是北京從2018年起將初中學生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成績計入中考成績,預計更多城市將出台類似政策,研學旅行爆發勢頭不可阻擋。細分市場對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甚高,只想蹭熱點炒概念的做法怕是行不通了。
3,跨界融合加劇
在大的格局上,旅遊與生態建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提升、新型城鎮化、產業轉型升級、脫貧攻堅有完美的結合點,特別地方政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為旅遊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小的方面,旅遊與個體的消費升級息息相關,從簡單的滿足觀光需求,到休閑放鬆、親子娛樂、家庭度假、蜜月婚紗、接受教育、培養興趣、滿足愛好、陶冶情操等,旅遊的功能得到極大擴展,在提升生活品質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目前,各種「旅遊+」還僅在初級階段,不管是大的格局,還是小的方面,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跨界融合的趨勢還將長期持續。
大市場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抓住旅遊行業新趨勢的企業對於人才需求非常強烈,紛紛給出高薪搶人,比如,在線旅遊巨頭同程,大多數產品運營和技術類崗位給出的年薪都在30萬左右~
H. 組合機床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在我國,組合機床發展已有28年的歷史,其科研和生產都具有相當的基礎,應用也已深入到很多行業。是當前機械製造業實現產品更新,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效率和高速發展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組合機床及其自動線是集機電於一體的綜合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製造技術和成套工藝裝備。它的特徵是高效、高質、經濟實用,因而被廣泛應用於工程機械、交通、能源、軍工、輕工、家電等行業。我國傳統的組合機床及組合機床自動線主要採用機、電、氣、液壓控制,它的加工對象主要是生產批量比較大的大中型箱體類和軸類零件(近年研製的組合機床加工連桿、板件等也佔一定份額),完成鑽孔、擴孔、鉸孔,加工各種螺紋、鏜孔、車端面和凸台,在孔內鏜各種形狀槽,以及銑削平面和成形面等。組合機床的分類繁多,有大型組合機床和小型組合機床,有單面、雙面、三面、卧式、立式、傾斜式、復合式,還有多工位回轉台式組合機床等;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一種新型的組合機床——柔性組合機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它應用多位主軸箱、可換主軸箱、編碼隨行夾具和刀具的自動更換,配以可編程序控制器(PLC)、數字控制(NC)等,能任意改變工作循環控制和驅動系統,並能靈活適應多品種加工的可調可變的組合機床。另外,近年來組合機床加工中心、數控組合機床、機床輔機(清洗機、裝配機、綜合測量機、試驗機、輸送線)等在組合機床行業中所佔份額也越來越大。
由於組合機床及其自動線是一種技術綜合性很高的高技術專用產品,是根據用戶特殊要求而設計的,它涉及到加工工藝、刀具、測量、控制、診斷監控、清洗、裝配和試漏等技術。我國組合機床及組合機床自動線總體技術水平比發達國家要相對落後,國內所需的一些高水平組合機床及自動線幾乎都從國外進口。工藝裝備的大量進口勢必導致投資規模的擴大,並使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因此,市場要求我們不斷開發新技術、新工藝,研製新產品,由過去的「剛性」機床結構,向「柔性」化方向發展,滿足用戶需求,真正成為剛柔兼備的自動化裝備。
從2002年年底第21屆日本國際機床博覽會上獲悉,在來自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機床製造商和團體展示的最先進機床設備中,超高速和超高精度加工技術裝備與復合、多功能、多軸化控制設備等深受歡迎。據專家分析,機床裝備的高速和超高速加工技術的關鍵是提高機床的主軸轉速和進給速度。該屆博覽會上展出的加工中心,主軸轉速10000~20000r/min,最高進給速度可達20~60m/min;復合、多功能、多軸化控制裝備的前景亦被看好。在零部件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數量減少的同時,加工的形狀卻日益復雜。多軸化控制的機床裝備適合加工形狀復雜的工件。另外,產品周期的縮短也要求加工機床能夠隨時調整和適應新的變化,滿足各種各樣產品的加工需求。 然而更關鍵的是現代通信技術在機床裝備中的應用,信息通信技術的引進使得現代機床的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操作者可以通過網路或手機對機床的程序進行遠程修改,對運轉狀況進行監控並積累有關數據;通過網路對遠程的設備進行維修和檢查、提供售後服務等。
在這些方面我國組合機床裝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我國組合機床技術裝備高速度、高精度、柔性化、模塊化、可調可變、任意加工性以及通信技術的應用將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I. 臨空經濟的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航空業的進步,世界各地的大型機場都先後推出臨空經濟區的建設計劃,並且,在整體規劃上,呈現多元化、多層次、輻射廣的態勢。 1959年,愛爾蘭成立了香農國際航空港自由貿易區,它包括緊靠香農國際機場的香農自由工業區和香農鎮,自由貿易區利用國外資金和原材料,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這是臨空經濟區的早期形式。
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先後提出了在東京、大阪建設三大國際空港的課題,新東京國際空港(成田)、東京國際空港(羽田)、關西國際空港成為日本最重要的航空港。日本採用了研究—建設—再研究—再建設的方針,使得航空運輸在日本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形成了建設與發展的良性循環。最典型的是日本長崎縣,依託長崎空港,在濱海區域規劃興建了一個臨空經濟區,建設一條商務辦公街,建立系列航空關聯產業開發區、自由貿易區、高級文化娛樂區、高級住宅區和高精尖端技術產業區。
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持續保持在歐洲機場客運量第四,貨運量第三的位置。機場不僅僅作為航空旅客的集散點,而是作為航空城來綜合管理,即構建高效樞紐,由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運輸形式互為補充。從航空港到航空港都市城的發展,丹史基浦機場將建立和發展機場城市來為利益相關者創建可持續發展價值,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 國內發展典型
北京臨空經濟區
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區
天津臨空產業區
鄭州航空港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