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基層地區體育產業統計工作
統計工作要「用數據說話,為決策服務」,在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的同時,做好對統計數據的深度分析,更好地服務宏觀決策、服務社會、服務公眾,這是統計的職責所在。那麼,基層統計部門如何搞准統計數據、搞好統計服務?結合工作實際,從三個要點談談怎樣做好基層統計工作。
建好基本單位名錄庫
基本單位名錄庫是開展各項政府統計調查的基礎,為普查提供單位清查目錄、為專業年(定)報提供調查單位庫、為規下和限下抽樣調查提供抽樣框,在統計工作中起到「龍頭」作用。
一是指標填報要准確,把好名錄庫第一關。法人單位屬性指標的真實、准確和規范,是准確進行數據匯總的前提。加強法人單位基本情況(MLK101-1)表的審核,對各單位相應標志和指標認真核對,如:核實企業單位所在地及區劃(05)和單位注冊地及區劃(15)是否一致,主要活動填寫是否准確,尤其針對營業執照經營范圍不止一類的,一定要詢問重點經營活動,便於准確進行行業劃分。核對登記注冊類型是否與營業執照相同,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是否瞞報,可以通過期末人數和平均工資來核實營業收入填報問題,檢查園區企業是否填寫「五區」信息代碼,還要注意產業活動單位、批發零售業態、營業面積是否漏填等。
二是建立資源共享,做好單位核查工作。建立工商、民政、質檢、國稅、地稅部門行政資料定期收集制度,將收集到的新增、變更、注銷單位合並整理後,按照屬地、專業進行分解。還要進行實地調查,對於調查過程中發現的達規模單位,及時通知相關專業人員,將其納入准「四上」單位監測庫進行跟蹤。
三是創新維護方式,將名錄庫更新維護向下拓展延伸。以河南省中牟縣為例,縣統計局按照「統一標准、一庫在線、基層維護、適時更新;分級負責、分級維護、分級核查」的方式組織實施,在縣統計局基本單位名錄庫領導小組領導下,將名錄庫維護和使用管理的節點向鄉鎮、園區延伸。通過拓展的名錄庫系統平台,充分整合利用鄉鎮、園區人力資源,發揮他們熟悉當地情況的優勢,及時、快捷、方便、准確地對名錄庫單位進行核實,提高了名錄庫的信息質量,使名錄庫基礎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Ⅱ 淺談如何做好企業統計工作
應該看到:我們許多公司、企業,由於企業領導不善於運用統計方法來對經濟運行狀況進行細致、科學的分析,造成公司(企業)經濟活動的原始記錄不全面、不準確,許多重要的經濟、質量、成本、生產等各方面都缺乏准確的記錄,導致企業各種經濟數據失真、造假,在管理上只能看到結果,不能分析其原因,不能描述過程的狀態。不能通過數量分析來揭示問題(或稱矛盾)的內部本質及其相互關系和發展變化趨勢。成為導致許多企業沒有勞動定額和消耗標准,管理混亂,費用失控,經濟效益低下的關鍵所在,導致在管理措施上只治標、不治本,在經營上感情用事,盲目決策、瞎指揮。使公司(或企業)的管理水平長期低下、粗放;抓管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症結所在。因此,可以說切實加強公司企業的統計工作,發揮統計分析的作用,已經成為解決上述諸多矛盾的一個突破口,成為改進經營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完善經濟核算、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利潤水平,實現管理全面升級的一項基礎性的基本建設。因此,我要大聲呼籲:要大力、切實加強企業的統計工作。
統計是認識社會的有力武器。統計資料是企業制定經營計劃,進行科學的經營決策的基本依據,統計核算是加強產品過程式控制制和質量管理、完善企業經濟核算的重要手段。統計數據,是企業制訂勞動定額、產品消耗定額和經營計劃的基本依據和基礎,統一管理統計數據資料,建立起完善的內部統計信息傳遞系統,是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完善監督考核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根據《中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山東省統計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公司具體實際,對如何進一步做好統計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全面加強統計工作,配齊統計人員。公司應在綜合部門設立一名專職綜合計劃統計人員,負責組織全公司綜合計劃統計工作,側重做好員工出勤、勞動工資、績效考核、安全生產和經營計劃完成情況的統計工作。負責組織指導各車間、各部門的業務統計,統一管理各種統計報表資料,開展統計調查、統計分析工作。各部門和生產車間原則上應配備兼職統計人員,兼職統計必須以統計工作為主兼做其他業務,全面完成部門和車間的統計工作。其中:由於經營部門承擔著從供方——企業——到顧客價值鏈(或稱供應鏈)的管理業務,因此,必須配備一名有專業能力和水平的專職或兼職計劃統計人員。
2、由綜合統計統一管理、發布各種統計數據。今後一律由公司綜合統計承擔對外(對政府、對新聞單位、對企業)提供統計報表資料的任務,不準數出多門。其他部門非經綜合計劃統計同意,不準對外提供統計數據資料。今後公司對部門工作進行考核、檢查、評比和總結,原則上一律以綜合計劃統計提供的數據為准。當業務統計與綜合統計發生矛盾時,應查清事實,協調解決。對不能協調解決的,必須維護綜合統計的權威。
3、提高統計工作的時效性和權威性。公司綜合統計有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山東省統計管理條例的要求,獨立的向各部門、各車間進行統計調查,查閱各種文件、各種原始憑證,業務憑證和有關的票據,收集各種統計信息資料。各部門、各車間應積極予以協助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刁難、推委、搪塞和拒絕。為使公司綜合統計人員全面了解生產經營狀況,掌握第一手資料,綜合計劃統計人員有權列席參加生產經營方面的有關會議,包括生產經營調度會議,經濟核算會議,經濟活動分析、質量分析會議,生產經營計劃會議等。
4、綜合統計人員,應根據企業管理的實際和領導的要求,在公司內設計一套綜合反映企業采購、生產、質量、消耗、營銷、倉儲和效益情況的內部報表,建立健全統計信息網路,及時、准確、全面的向總經理提供統計報表資料,完成各種統計調查、統計分析任務。指導各車間、各部門的統計業務工作,培訓指導各車間、各部門的統計人員。定期公布企業生產經營、質量目標和績效考核的數據,開展統計分析核算,運用統計監督,為公司領導指導工作提供依據。
5、建立強有力的統計信息網路。為在不增加非生產人員的前提下,做好企業的各項統計工作,建議由車間班組長兼任生產統計;由產品質檢人員兼任質量統計;由倉庫庫管員兼任倉庫統計;現將各部門、各車間統計的主要職責確定如下:
1)車間統計:主要是生產、消耗統計;負責產品品種、產量、產值、質量、生產進度的統計和產品質量的核算;負責原材料、燃料、設備、動力消耗的統計及單位生產成本、車間生產成本的核算;負責對工人出勤、勞動工時、生產定額、設備利用完成情況的統計。
2)業務部門統計:主要是采購和庫存的統計,負責公司原材料、燃料、設備、零配件和外協配件等生產用或非生產用物資采購、供應、調撥、庫存的統計、記錄和核算。主要負責采購合同訂貨數量、價格、金額、合同執行情況、貨款結算情況的統計與核算;負責公司產品銷售量、銷售額的統計與核算;負責營銷廣告發布數量、廣告發布費用的統計;負責建立產品用戶調查檔案和客戶檔案;
3)質量部門統計:主要是產品質量的統計;負責公司產品質量、原料利用率、產品合格率、返修率的統計與核算;負責公司質量目標、質量指標及質量計劃執行情況的統計和記錄;負責原材料、產品及零部件質量檢驗檢查情況的統計和記錄,通過統計掌握產品質量問題的分布、原因,描述和監控產品在不同生產工序的狀態。為加強和改進質量管理、制訂糾正措施提供依據。
4)財務部門統計:主要負責成本和采購價格的統計;做好公司大宗原材料采購的價格統計、價格數據的收集和比價、詢價工作,結合會計報表,進行產品生產成本、消耗費用、原料采購價格和企業經濟效益的統計與控制;負責公司企業資產、負債及營業外收支情況的統計。
總之,各車間、各部門應根據上述統計業務,建立有關的原始記錄、統計台帳和內部報表制度。
6、各級領導要加強對統計工作的領導與支持,確保統計人員有足夠的時間從事統計工作,為統計人員提供必要的業務學習、培訓機會與條件,保持統計人員的相對穩定性,以確保統計工作的連續性。把各車間、各部門統計工作完成的怎樣,作為考核車間、科室全年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凡不能按時按要求完成統計工作的,部門負責人、車間主任個人不得評為先進、模範。
採納哦謝謝
Ⅲ 文化產業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2002年,北京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3.5億元,佔全市GDP的5.1%。從1997年到2003年,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年均遞增15.2%,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北京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
一、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
(一)文化產業的內涵
按照國家統計局2004年4月公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北京市從1999年開始進行文化產業統計,統計的內容主要由來自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商業和工業4部分的15個行業類別組成。與國家最新標准相比,主要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對文化產業劃分的依據不同。
1. 文博資源
據第叄次文物普查統計,北京文物資源總量為3550處,文物建築200萬平方米,居全國首位。其中,世界文化遺產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
北京地區有注冊博物館121座,約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5.7%,館藏文物226多萬件,其中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與歷史價值,有些屬世界級、國寶級藏品。2002年全市博物館固定展覽200多項,臨時展覽400多項,年接待觀眾3000多萬人次,在規模和數量上居全國首位。目前,北京市民平均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已經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 文化產業資源
(1)文化設施資源。北京文化設施總體上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九五」以來,相繼興建了首都圖書館新館、中華世紀壇等一批現代文化設施。按照《奧運行動規劃》,未來幾年,北京文化設施投資將達到650億元以上,超過前50年的投資總和。
(2)文化企業和品牌資源。
點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
由於目前《文化產業分類》是依據文化活動的同質性原則劃分的,既包括了公益性的文化單位,又包括了經營性的文化單位,因此,無法用其劃分文化事業單位(公益性文化單位)和文化產業單位(經營性文化單位)。因此,在《文化產業分類》不敷出的基礎上,結合北京實際,我們將北京市現有文化單位按性質分為3類:第一類是事業單位,如圖書館、博物館等。第二類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可以被看作國有文化企業,如各類劇院、演出團體,報社、電視台、圖書音像出版社。第叄類是民營文化企業,如文化娛樂企業、私營圖書發行公司等。按照這一分類方法,並考慮到目前的文化管理還主要是傳統的行業管理,因此,對現有文化管理的主要政府機構,包括市文化局、市廣播影視集團、文物局、市新聞出版局等所屬的文化單位進行統計可知,這4家單位共直屬文化單位92家,其中文化事業單位19家,文化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43家,其它部門點30家。
一是文化企業品牌。北京歌華集團、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廣播影視集團初具規模,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民營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如廣播影視行業的中國保利華億傳媒。但總體上國有壟斷的特徵較為明顯。
二是演出季品牌。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暨相約北京文化活動、北京國際音樂演出季暨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等叄大標志性品牌已經形成。北京新年音樂會、北京電視藝術周等正在成為首都的文化品牌活動。
叄是文化區域品牌。主要有北京古玩城、潘家園舊貨市場、琉璃廠文化區。北京古玩城是全國首家文物監管舊貨市場,是亞洲最大的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總建築面積2.34萬平方米。潘家園舊貨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舊貨市場,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琉璃廠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主要經營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
(四)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情況
1. 文化產業整體概況
從2000年到2002年,北京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資產和經營收入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9.7%和18.6%,文化產業勞動生產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平均增速達到14.5%。但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仍然較低,近3年一直在5%左右,與成為首都經濟新的支柱產業點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2. 文化產業結構分析
(1)行業結構。
一是文化服務業佔主導地位。2002年,文化服務業資產總額、經營收入、增加值叄項指標佔全市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78.8%、62.5%和60.8%。
二是呈現四大主導行業。文化產業中的廣播電影電視業、出版業、印刷業、廣告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好的發展前景。2002年,以上4個行業的資產、經營收入和增加值分別佔全市文化產業的75.7%、68.5%、66.9%(見表3)。
(2)所有制結構。
2002年,全市文化產業單位中,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國有經濟、私營經濟、港澳台及外商投資經濟所佔比重分別達到33.6%、20.3%和5.5%。
(3)布局結構。
北京文化產業地域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具體表現在:一是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狀況決定各區主導文化產業類型。如「宣南」文化造就了宣武區古玩業和京劇表演業,朝陽區的國際化和發達的經濟水平促進了會展業、高雅藝術演出業的發展。二是文化產業布局的消費區指向特徵明顯。如海淀區蓬勃發展的圖書銷售業依賴於該區龐大的高校消費人群。叄是地域產業聚集初具雛形,如宣武傳媒大道、朝陽大環影視製作中心等,但並未形成真正的文化產業園區,規模效益不明顯。
二、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行業
概括起來講,北京文化產業中的重點行業主要包括四大現有強勢行業、叄大特有優勢行業、兩大新興增勢行業。
(一)現有強勢行業
包括出版發行業點、廣播電影電視業(含新聞)、廣告業,以及新統計口徑下納入的旅遊業點四大行業。
1. 出版發行業
按照國家統計局《文化產業分類》,出版發行業大體包括北京現行統計中的出版業、印刷業、圖書報刊批發及零售叄大行業。
書刊出版業是目前北京文化產業中綜合發展狀況最好的一個行業,經營收入、增加值位居首位,資產總量、文化產業勞動生產率居於第二位。如果再將印刷業、圖書報刊批發及零售業記入,叄者資產總量、經營收入、增加值3項指標,將分別占現行文化產業的42.7%、42.3%和48.2%,成為北京文化產業中的第一大行業。
2. 廣播影視業
(1)硬體設施居全國前列。
2003年,北京共有2座電視台、電視節目33套;3座廣播電台,廣播節目25套。現有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中影星美影院建設有限公司兩條電院線,共計64家影院。2003年兩條院線共放映120329場,觀眾698萬人次,票房收入13619.2萬元。
(2)擁有全國最大的影視節目平台。
一是擁有數量最多的影視製作公司。北京是全國影視製作的龍頭基地,有200多家影視製作機構,占國內影視製作公司的40%以上點。
二是電視劇產量最高。2002年,全國共生產電視劇698部,其中北京地區生產230多部,占總數的1/3以上,與分列第二、第叄位的廣東(37部)、上海(30部)相比,佔有明顯優勢。
(3)以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新業務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從2003年底開始,我國全面啟動有線電視從模擬向數字轉換(見表5)。據亞洲有線與寬頻協會(CASBAA)預測,2010年中國的付費電視及上下游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000億元,到2015年將增長到1.5萬億元。北京歌華有線是國內最大的平台運營商,以北京為首的華北地區,擁有最多的付費頻道資源,並對東北地區的網路運營商有較強的吸引力,發展數字電視前景十分廣闊。
3. 廣告業
廣告業是與廣播、電視、報紙、書刊等媒體相伴隨產生的,具有跨媒體的性質,它是文化產業中人均勞動生產率最高的行業之一。2002年,北京廣告業人均增加值達到121063元,是全市文化產業平均勞動生產率的1.7倍。
4. 旅遊業
雖然北京旅遊資源、旅遊景點的規模和數量、質量均居全國首位,但北京旅遊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卻不是最高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和入境旅遊者人數兩項指標,在全國均排廣東之後,位居第二位,提升的空間很大(見表6)。
(二)特有優勢行業
北京文藝演出業、古玩藝術品交易、會展業這叄個發展門檻相對較高的行業,雄踞全國首位。這些行業雖然總體規模並不很大,但具有窗口行業性質,與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最相符合,積極發展這類行業,對提升城市品牌和整體形象有著重要作用。
1. 演出業
演出業是首都文化產業中最有特色的產業之一,在體現北京文化中心地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2002年,北京市藝術業點的總資產為25.11億元,占整個文化產業的2.58%;經營收入4.01億元,佔0.79%;實現增加值3.77億元,佔2.3%。盡管在整個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較小,但與全國其它省市相比,北京演出業發展的優勢非常突出。
2. 古玩藝術品交易點
文物經營、舊貨市場、文物拍賣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全市共舉辦132場文物拍賣會,總成交額為9.53億元,總成交率為61%,各項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北京文物拍賣中年經營額超過億元的企業,排在前叄位的分別是中國嘉德(2.63億元)、北京瀚海(2.57億元)、中貿聖佳(1.78億元),它們同時也分別位居全國前叄位。
北京文物監管物品市場,2002年總經營額超過5億元,其中北京古玩城和潘家園舊貨市場,在規模、年經營額上均居全國同類首位。
3. 會展業
北京是全國主要的會展城市之一,會展業在全國起步最早。北京會展業的發展水平以及所辦展會的數量、規模和影響力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年北京市會展業創造增加值將達到72億元,約佔全市生產總值的2.3%。
目前,北京會展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成熟階段,與高新技術產業和開放型市場體系互為依託,呈現出以經濟貿易和科技展覽為主,國際會展增幅較大的特徵。在2002年北京市接待的916個展覽中,排在前叄位的經濟貿易展覽、科學技術展覽、文教衛生展覽,分別占接待總數的33.2%、24.9%和21.1%。特別是科學技術展覽增幅較大,比2001年提高了12.6個百分點。按照《北京會展業發展規劃》,到2008年北京會展總收入將超過70億元,實現邁向亞洲會展中心城市的目標。
1. 互聯網信息服務業點
從網路資源看,北京發展互聯網信息服務業潛力巨大。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3年,北京上網用戶共398萬,佔全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的5%,佔北京市人口的28%,上網普及率居全國首位。北京市上網計算機數為198萬台,佔全國上網計算機總數的比例為6.4%。北京地區共有WWW(包括.CN、.C0M、.NET、.0RG下的網站)站點12.3萬個,佔全國的21%,其中CN域名8.4萬個,佔全國的25%。
2. 以動漫遊戲為代表的內容產業
北京在發展動漫遊戲產業方面具有潛在優勢:一是動漫遊戲產業融合了叄維動畫製作技術、數碼錄音等高新技術,是文化產業中與現代科技融合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北京在高新技術方面優勢明顯。二是動漫遊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絕佳的創意和一流的製作水平,因此它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比較高,而這恰恰是北京的優勢。叄是動漫遊戲產業是一個帶動能力非常強的產業,如玩具、食品、音像製品等,這些產業的發展符合首都經濟的發展方向。
(一)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既有技術層面的,如文化產業統計變動較亂;也有體制層面的,如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企事業還未真正分離;還有操作層面的,如缺乏有針對性的文化產業支持手段等。除此而外,還有一些認識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制約了北京市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1. 技術層面:文化產業統計變動較亂,數據可比性差
由於北京市文化產業統計年度較短,到目前為止,只有1998年到2003年共6年的數據。加之如上所述統計口徑的變化,造成部分主要指標,尤其是增加值年度之間不可比,而且無法進一步准確分析首都文化產業與北京文化產業的結構和關系。其結果是,如果採用《統計年鑒》的數據,即15個行業的分類,那麼完整的數據只能從1998年到2001年;如果採用市統計局《統計報告》的數據,即12個行業的分類,那麼完整的數據是從2000年到2002年。而對各行業中央與北京隸屬關系的分析,則只能取到2001年的數據。目前,考慮到時效性,廣泛採用的是後一種分類所得出的數據。也就是說,現在使用的「2002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3.5億元」,是12個行業的口徑。由此可見,統計數據的變動,給宏觀決策和研究工作都帶來了困難。
2. 體制層面: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尚未真正分離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分離、文化管理體制的理順是兩個互相關聯的問題。在目前文化單位大多是部門歸口管理的格局下,文化企事業的分離依賴於文化管理體制的理順。而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深層次的原因正是由於沒有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職能真正分離。
市區兩級文化管理體制銜接不暢。在市一級,現行文化管理部門分得過細。比如,音像出版物的製作權管理在廣電局,發行權管理歸新聞出版局,文化市場管理在文化局,3家都有音像市場執法權力。在區縣一級,建立了文化委員會,開始試行文化綜合執法。區縣文委在組成上,大部分是「四合一」,即由文化局、文物局、新聞出版局、廣播電視局合並而來。在崇文區和宣武區甚至是「五合一」,即已將旅遊局並入文委或合署辦公。由於上下工作機構不能對接,區縣文委往往要接受上面4個甚至5個局、1個辦(「掃黃打非辦」)的指揮,精力不足,影響了工作效率。
叄是社會文化市場主體還沒有完全納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視野。目前的文化管理,實際上只局限於北京市屬文化部門,特別是市屬的國有文化單位,與中央部委及部隊所屬文化企業資源缺乏整合,對民營文化企業更是底數不清。
3. 操作層面:缺乏有針對性的產業支持手段
文化產業發展問題是一個產業問題,是市場問題,不是傳統的事業問題。從1996年底北京市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產業來看待和發展,雖然僅僅8年左右的時問,但隨著文化企事業單位改制,卻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比如,人員的分流安置、資產的處置、財政稅收、土地政策的優惠、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的認定,等等。
4. 認識層面:處理好首都文化產業和北京文化產業的關系
從某種程度上講,北京的優勢不在於自身,不在於北京的地域和地緣特點,而在於承擔了首都的功能。北京文化資源密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首都的優勢。以出版業為例,2003年,全國共有書刊出版社570家,237家在北京,占總數的41.6%。其中,中央所屬220家,北京市屬僅17家。而這17家中,8家在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構成了北京市屬出版行業的主體。這種分布狀況至少可以說明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北京文化產業資源豐富,是針對於首都而言的,北京市屬可掌控的資源相對少得多。
(二)促進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 理順文化管理體制,使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真正分離
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和文化產業雙重屬性。原有的文化管理體制更多地是把文化作為意識形態來管理,已經不能適應日益壯大的文化產業發展要求。因此,盡快理順北京市文化管理體制,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進北京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我們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一是盡快分離現有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職能,實行全行業統一管理,探索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的新型架構。
2. 制定、整合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北京市有關部門應在兩個《實施辦法》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加強北京市現已出台的各項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的整合力度,盡快制定統一的《北京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第二,借鑒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管理模式和做法,成立文化產業園區或文化產業功能區。具體做法有3種:一是在原有科技園區內將文化產業納入,擴大產業優惠的范圍。
3. 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夯實基礎工作
把文化產業作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必須要有真實、可靠的相關統計數據和翔實的發展情況作支撐。只有情況明、數字准,才能為政府科學決策和宏觀管理提供依據。
針對目前北京市文化產業統計相對滯後的情況,建議:一是抓住全國經濟普查的有利時機,參照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結合北京實際,盡快明確北京市新的文化產業統計的范圍(行業)、統計對象(所有制)和統計內容(指標)。二是列出開展文化產業統計工作的時間安排,並對以前年度數據做適當調整,盡可能保持年度數據可比、相對穩定。叄是做好文化產業統計的組織實施工作。首都大文化的發展觀念
一是要將首都功能和文化產業發展統一起來,通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內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設國際性文化之都。二是打破行業、部門等所屬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資源,將民營文化企業、中央及部隊所屬文化企業資源納入文化服務和管理體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和企業集團。叄是要加快推進市屬文化行業的改革,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打破行業壟斷,吸引民間資本投入。
Ⅳ 文化產業統計主要關注哪些經濟指標
既然你做「文化產業統計」,我想一定是統計系統下發有這方面的文件,那其中一定有統計口徑和統計范圍的說明,「關注哪些經濟指標」就在這裡面找。我想一般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從業人員數,相關單位個數,營業收入,創造產值,擁有資產等等。
Ⅳ 統計員怎麼做才能把統計工作做好
作為統計人員,不僅要遵守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而且要遵守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是一條鐵的紀律。除非上級決策有重大失誤和隱患,否則任何人、任何單位均不得違背、均不得打折扣。作為一名統計人員,就是要毫不猶豫地服從領導的安排,不能拈輕怕重,瞻前顧後,再苦再累,也要勇挑重擔。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統計人員。
Ⅵ 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統計分類標准和體系是什麼
分類標準是文化產業統計工作的前提和基礎。2004年,為規範文化產業的統計范圍,建立科學可行的文化產業統計,我國研究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並作為國家統計標准頒布實施。這也是文化產業分類標准首次亮相。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為依託的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並發展迅猛,日益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理應把這些新業態及時納入統計范圍。2017年6月30日,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正式頒布。同年8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文要求從2017年統計年報和2018年定期統計報表起統一使用新標准。「作為派生產業統計分類標准,客觀上需要根據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進行修訂。」殷國俊說。
Ⅶ 文化創意產業統計范疇包含哪些大類
(一)明確文化產業的基本內涵。
從廣義上講,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文化產品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它是指語言、文學、藝術以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為滿足政府規劃文化產業發展藍圖,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的迫切需要,必須建立科學的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以統一文化產業的界定范圍、統計口徑,規范數據來源渠道,提高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學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正確反映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決策提供依據。
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應包括行業構成、指標體系、數據來源和指標解釋等內容,其中指標體系應由核算指標、分析指標和基礎指標構成。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文化產業概念定義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各項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的活動集合。根據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活動的屬性特點,劃分為公益性文化活動和經營性文化活動兩大類。
根據上述概論,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提供文化產品(如圖書、音像製品等)、文化傳播服務(如廣播電視、文藝表演、博物館等)、創意文化和文化休閑娛樂(如旅遊景區服務、室內娛樂活動、休閑健身娛樂活動等)的活動,它構成文化產業的主體;同時,還包括與文化產品、文化傳播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活動有直接關聯的用品、設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以及相關文化產品(如工藝品等)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它們是文化產業的有益補充。
(二)設計統一規范的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
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多層次的系統。這個系統應該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之集合。主要包括:文化產品製作和銷售活動;文化傳播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文化用品生產和銷售活動;文化設備生產和銷售活動;相關文化產品製作和銷售活動。
其分類與界定的標准為:一是按照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分為文化服務和相關文化服務兩大部分;二是照按層次的級別,分為文化產業核心層、文化產業外圍層和相關文化產業層;三是根據部門管理需要和文化活動的特點分為9個大類;四是具體細分80個小類。
文化服務。主要有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路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
相關文化服務。主要有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三)確立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
文化產業統計的建立,無論是指標體系設計還是統計數據的收集,以及信息的發布與利用等,要體現出這樣的基本原則:
科學規范原則。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既要符合科學化、規范化的要求,又要科學合理,系統完善,標准規范,便於操作。
與時俱進原則。文化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既要注重歷史的傳承,更要把握時代發展的最新動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由於新技術、新科技日新月異,當今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突飛猛進,因此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也必須本著與時俱進的原則。
統一設計原則。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要有大文化觀念,有系統工程思想。因為文化產業涉及各個地區、諸多部門和行業,而且這些部門和行業的統計業務關聯度很高。因此,對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要統一設計,互相兼容,避免重復矛盾。
分工協作原則。文化產業是由政府的諸多相關部門共同管理的,包括宣傳部門、統計部門、文化部門、廣電部門、體育部門、信息部門、旅遊部門等。因此,文化產業統計必須堅持分工協作原則,業務上由統計部門統一協調,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責,互相配合,分工協作。
信息共享原則。統計數據收集完成後,不能束之高閣,要為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服務。應建立一套規章制度,規定各相關部門將統計數據按時報送統計部門,集中統一管理,建立文化產業統計信息資料庫。為社會公眾提供綜合信息服務,做好資源整合,實現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建立文化產業統計應著力解決的幾個問題。
1.以增加值為核心,重點反映文化產業的經營規模、經濟效益。增加值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同度量指標,將增加值作為文化產業統計核心指標,有助於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接軌,以反映文化產業總體規模、發展水平以及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力;也有助於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進行同度量的對比分析。
2.指標體系的設置要適應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與可能。建立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要突出科學性、實用性和目的性。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充分考慮目前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公益性和事業性與一般產業存在較大差異的現實,所建立的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要有利於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促進文化產業單位走向國際市場,參與世界競爭,加快文化產業化進程。
3.緊密結合現行統計、業務和財務制度,有利於統計數據的收集和調查實施。文化產業統計指標要力求科學、簡約、規范,具有可操作性,盡量利用現行的統計、業務和財務資料。
4.非生產經營所得的收入不能計入增加值。GDP核算的生產經營原則規定,國內生產總值必須是常住單位的生產經營成果,凡是非生產經營所得的收入不能計入國內生產總值。因此,一些與經營和業務無關的收入均不包括在內,如外單位轉來的利潤、銀行貸款、下級單位上交收入等,這些收入實際上是其他單位的利潤和收益,已計入其他單位的增加值,否則就重復了。
5.文化主管部門辦的獨立核算的非文化產業單位,不能納入文化產業增加值核算范圍。因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把基本單位或機構單位作為基本核算單位。由於經濟的發展,跨行業經營的現象非常普遍,許多機構單位、機構部門從事多種經營活動,這些機構單位和機構部門就必須劃分若干個不同產業的基層單位。因此,各文化主管部門開展多種經營活動,開辦的獨立核算的非文化產業單位應該按其各自經濟活動的特點,歸入相應的行業核算增加值,不能納入文化產業增加值核算范圍。
6.正確處理政府綜合統計部門與有關文化主管部門的關系。多年來,政府綜合統計部門與有關文化主管部門在文化統計工作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為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是,仍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問題,比如,部門間信息不能共享,互求信息仍存在一些障礙,彼此溝通渠道不夠順暢等。因此,應該從法規制度上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切實解決各方面的彼此關切
(五)創意產業的崛起,要求為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傳統文化資源和文化元素豐富多彩,為中華民族繁衍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創意產業的催生,為傳統製造業發展與改造提供新的支持系統和持續發展因素的同時,也帶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創造,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思維空間。創意產業的崛起與發展,在改變傳統製造業和傳統經濟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重新認識。歷史文化價值觀的更新,將對文化產業發展和人們關於發展文化產業的思維方式提供巨大的推動力。各種經濟形態將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產生新的生產力形態。
(六)統計工作要適應文化產業新業態變化
有專家提醒,在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修訂中,需特別關注「科技對文化產業的影響怎樣體現」「文化創意的概念和范疇到底是什麼」「統計指標如何兼顧公平和地方特色」等問題。比如動漫遊戲,有的動漫遊戲企業屬於文化系統,有的動漫遊戲企業則屬於其他行業,如盛大游戲的計算機代碼就屬於高科技企業。文化旅遊也面臨同樣的尷尬。哪些屬於文化系統?哪些屬於旅遊系統?手機電視、手機音樂、手機出版、手機動漫等,圍繞手機的娛樂文化形態豐富多彩,且產值巨大。那麼由流行音樂本身及其派生出的產業鏈和新業態也應當界入文化產業統計范疇中。
「不能讓產業適應統計,只能讓統計去適應新的產業變化。」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不僅僅是一個統計工具,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文化產業政策,它帶有很強的導向性。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完善要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上重點關注文化產業新發展、新變化和新形勢,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新業態。
個別企業出於避稅考慮,上報數據可能低於實際情況。還有個別企業為爭取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上報數據可能誇大。由於對文化產業分類和界定的誤解導致數據誤差的情況也會時有發生。另外,在政績考核的壓力下,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被裝到文化產業的框框里,導致數量與質量失衡、規模與效益失衡。這就需要建立對統計數據審核與糾正的專門機制。
(七)面對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捷足先登的嚴峻態勢,要求我國的文化產業必須迎頭趕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速,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像文化這種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近年來,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他們的文化產品大舉挺進中國市場,尤其是韓國的影視作品更是捷足先登,嚴重地沖擊著我們的視覺器官,對我們的民族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急起直追,迎頭趕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構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鑄造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堅強盾牌。
Ⅷ 如何做好文化產業統計
建立高效文化產業統計調查工作機制。文化產業的主體是與文化相關的各級主管部門和單位,應充分利用宣傳部門的牽頭作用,提高認識,讓各部門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配合,順利、准確、及時報送相關數據,對部門工作進行合理分工,建立工作責任機制,充分整合資源,建立暢通的信息交流機制,重視和積極支持文化產業統計工作,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為文化產業統計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三經普為契機充實文化及相關產業單位名錄。單位名錄是文化產業統計的基礎,抓住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有利時機,對普查採集到的全部法人單位、個體經營戶和產業活動單位的文化活動屬性進行甄別,對其中確認為文化及相關產業的法人單位和個體經營戶,以及其他法人單位所屬的具有文化活動屬性的產業活動單位進行認定標識,生成文化及相關產業調查單位庫,把文化及相關產業調查單位庫建設工作做好做實。同時,建立文化產業統計質量控制和評估辦法,規範文化產業統計工作,加強統計過程管理,切實保證數據質量。
加強文化產業統計隊伍建設。要求各縣(市)區充實文化產業統計人員,確定專職或固定兼職工作人員,並選擇責任心強、工作能力強的同志負責此項工作。通過以會代訓、集中培訓等方式,加大對基層統計人員的培訓力度,使他們熟練掌握報表及統計基本知識,夯實源頭數據質量。
做好文化產業統計調查改革工作。一是對於部分包涵但未納入文化產業統計范疇的單位,實行重點調查或者抽樣調查,按比例納入統計。如家電零售,幾乎很少有零售單位是專門賣彩電、音像的,往往都是日用家電、文化家電在一起銷售,而且其所賣的文化家電占整個家用視聽設備的比重也較大,對於這部分文化產業,應該採用重點調查的方法,從整個銷售額中把歸屬於文化產業的部分統計出來,納入統計范圍,或者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部分文化產品品牌的銷售情況進行檢測,然後按比例推算總體,將這部分產值納入統計。二是對於納入但不完全屬於文化產業的單位,剝離非文化產業部分,余額參與統計。例如,軟體行業,該行業單位往往多元化發展,單一做多媒體軟體或動漫軟體的單位少之又少,那麼對於這部分單位,應該通過產品細分,將不屬於文化產業的部分剝離出去,只保留屬於文化產業的部分。三是文化產業統計採用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進行。依託文化產業單位基本名錄庫,對於規模以上、重點文化服務業企業和限額以上的企業悉數採用全面調查;規下、限下和服務業企業採用抽樣調查;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及個體經營戶均採用重點調查進行。
Ⅸ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做好統計工作
1、認真做好各類憑證,獲得第一手的資料;
2、能夠設計調查表,搜集企業需要的版資料;
3、對權各方面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作出統計分析報告,供決策部門使用;
4、做好每個月的統計報表工作。
(9)做好文化產業統計的基礎工作擴展閱讀:
統計基層基礎工作是做好統計工作的前提條件,對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反映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提高統計為決策服務的水平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統計基礎工作的扎實程度決定著統計數據質量,統計數據質量的真實程度直接關系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統計基礎工作是上級統計部門評審統計數據質量的一項重要依據,也是國家統計局開展統計督察的一項重要內容。
現代企業應充分認識到統計調查工作的重要性,加強統計力量,調整服務對象,建立適宜企業經營管理的統計體系,合理運用統計信息網路和現代化辦公條件,統計人員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積極適應現代統計工作的要求,標准、科學、高效的統計調查工作必將為企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Ⅹ 如何做好文化產業統計
建立高效文化產業統計調查工作機制。文化產業的主體是與文化相關的各級主管部門和單位,應充分利用宣傳部門的牽頭作用,提高認識,讓各部門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配合,順利、准確、及時報送相關數據,對部門工作進行合理分工,建立工作責任機制,充分整合資源,建立暢通的信息交流機制,重視和積極支持文化產業統計工作,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為文化產業統計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三經普為契機充實文化及相關產業單位名錄。單位名錄是文化產業統計的基礎,抓住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有利時機,對普查採集到的全部法人單位、個體經營戶和產業活動單位的文化活動屬性進行甄別,對其中確認為文化及相關產業的法人單位和個體經營戶,以及其他法人單位所屬的具有文化活動屬性的產業活動單位進行認定標識,生成文化及相關產業調查單位庫,把文化及相關產業調查單位庫建設工作做好做實。同時,建立文化產業統計質量控制和評估辦法,規範文化產業統計工作,加強統計過程管理,切實保證數據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