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商務部出台二十二條穩外資重磅舉措
商務部3月1日消息,商務部印發《關於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做好穩外資工作的通知》,從五個方面提出二十二條具體舉措,布置今年穩外資工作。《通知》明確提出,制定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研究完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制度,放寬外國投資者戰略投資上市公司資質條件、持股比例、持股鎖定期等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十四五」時期利用外資面臨新形勢。今年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跨國投資持續疲軟,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在此背景下,推出穩外資舉措有利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動國際國內產業鏈對接融合
《通知》從五方面提出穩外資舉措。具體包括:一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吸引更多優質外部要素資源促進國內大循環。深入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落實《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0年版)》,推動引資與引技引智引才相結合,編制《「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
二是提升開放平台水平,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聯接點、支撐點。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深入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示範試點,推進國家級經開區創新提升,提升邊(跨)合區發展水平,積極推進區域開放發展。
三是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推動國際國內產業鏈對接融合。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積極吸引戰略投資,開展形式多樣的投資促進活動,充分發揮各類展會作用。
四是完善外商投資服務保障體系,確保產業鏈供應鏈重點外資企業穩健運營。推動重點外資項目加快落地和建設,持續加大外商投資保護力度,用好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
五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外資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營造良好環境。
積極吸引戰略投資
《通知》提出,制定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形成更多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復制推廣。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表示,當前背景下,制定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把市場准入的限制性措施通過負面清單形式列出來,有利於逐步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堵點,增強全球服務貿易發展信心。
此外,《通知》提出,積極吸引戰略投資。研究完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制度,放寬外國投資者戰略投資上市公司資質條件、持股比例、持股鎖定期等要求。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一方面,這將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另一方面,通過吸引戰略投資,把流動的國外資本通過戰略投資變為長期投資,有利於促進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㈡ 什麼決定一個國家吸引外資的競爭力
首先應該是一個國家的大環境比較穩定,國民生活比較富足,國民的消費水平在逐漸的上升,而且對於外資的投資有比較寬松的政策,這些都是吸引外資投資的增長點。
㈢ 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製造業擁有哪些顯著的比較優勢
我國形成了比較獨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內類當中全容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
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和專業技能人才隊伍優勢,正全力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促進產業增值鏈條不斷延伸。
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鞏固提高,反映的是我國比較優勢和綜合實力的發展變化,體現了經濟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國分工協作的深化,這一發展基礎和態勢不會因疫情的短期影響而改變。
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工業大國、第一製造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吸引外資第一大國和對外投資大國,在國際分工格局中,成為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㈣ 如何 產業鏈招商,實現產業集群化
產業鏈主要是基於每個地區客觀存在的區域差異,著眼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藉助區域市場,協調地區間專業化分工和多維性需求的矛盾,以產業合作為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區域合作載體。行業招商是基於不同產業鏈劃分的招商手法。
產業的本質是用於描述一個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結構,它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存在兩維屬性:結構屬性和價值屬性。產業鏈中存在著大量的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想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集群化生產有利於吸引上下游企業,帶動產業鏈發展。
產業鏈之所以能不斷地發展壯大,並對資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贏城分析其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方面:
首先,產業群有利於培養專業化的供應商。其次,產業群內的企業共享勞動力市場。再次,產業群內易於產生知識外溢。
產業群的外部規模經濟特性,為行業平均成本的下降和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基礎,這表明單個企業收益於其所在產業規模的擴大,這就為產業群的形成和擴張提供了潛力,也為後續資金的進入提供了機會。
顯然,一國或地區利用產業群來吸引外資,既可獲得更大數量的外資,也可以引導資本的投資方向。
成功實現產業鏈招商的關鍵在於要明確產業園區是否已有產業鏈、優劣勢在哪、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支撐條件是什麼,等等;此外,還要充分認識當前產業鏈招商的重點、主體、載體、服務等,達成產業集聚、功能轉型、綜合環境優化的目標。
首先,贏城咨詢認為要轉變招商觀念。
應以產業鏈招商為重點,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及產業園區實際,全面分析現有產業鏈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優勢與劣勢,抓緊研究和制定切合產業園區實際的產業發展「藍皮書」,圍繞支柱或優勢產業、產品制定產業鏈發展規劃,推出產業鏈招商項目,加速現有產業的鏈化延伸、補缺,做大規模,做優配套,集中投入,逐步提升產業園區的生產能力和產業集聚度。
同時,加大產業園區產業鏈招商宣傳力度營造輿論氛圍,讓國內外投資商明晰產業園區的產業政策、特色和走向。
其次,因地制宜,制定招商政策。
各級職能部門應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及轉移的趨勢,國家產業戰略變化及本地區的比較優勢、招商環境變化等,結合本地區現有的需求可能、市場發育、產業發展在人才、技術、投資、組織管理等放面具備的要素條件,以及政府在財政、配套、服務、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支持能力,以此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產業鏈招商考核機制及措施,確保產業鏈招商的導向性和可操作性。
再次,鎖定重點,創特色產業。
1,要大力促進現有產業的有機聯系。招商政策的重點應放在有效推動地方產業網路整合,提高企業產品、技術的關聯度等方面,為實現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奠定基礎。
2,要切實把大項目做成大產業。要有針對性地布點、規劃和建設好現有的大項目,為產業鏈伸展預留充分的空間,充分釋放大企業對產業鏈的規模帶動作用,提升區域生產能力和產業集聚度。
3,要全方位培育產業鏈招商主題。重點骨幹企業可通過項目合作實現並購嫁接;外資企業可通過增資擴股擴大生產規模;外資企業可通過訂單共享聯動發展;私營個體企業可通過出讓股權,連鎖經營。
4,要提升產業環節配套銜接。多渠道做好國外大企業本地化與本地企業國際化相結合的工作,切實促進大企業在集群中與產業價值鏈中的中小企業建立緊密聯系,發揮其在招商引資、技術創新和市場營銷中的骨幹引領作用,以提升技術延伸產業價值鏈,消除大企業核心技術「空洞化」隱患,促使品牌企業變成品牌產業,實現大中小企業互促共進、協同發展的集群集聚發展態勢。
最後,建好載體,完善配套服務。
1,要按照規模化、特色化、市場化、集約化要求、搞好產業規劃和產業功能布局,整合資源,協調發展。
2,要注重強化產業組織及服務創新。通過市場化運作,加快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現代物流網路、信息化網路,這樣既能形成整體優勢,又能建成發揮個體潛能的新型產業組織和產業服務體系。
3,要建設產業鏈招商服務體系。圍繞優勢產業,整合科研機構及其資源,構建產業鏈意義上的技術創新平台、行業協會等,積極引進或建好采購促進中心和第三方質量認證機構,推動跨境采購本地化,並大力發展與產業鏈相配套的職業技術教育,為產業鏈構建職業教育體系。
4,要針對不同產業用活鏈招商。如:工程機械、交通設備等製造產業應利用終端產品和核心產品優勢,吸引配套企業投資落戶;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應立足自身優勢,以組團式吸引投入;資源性和服務性產業應立足於引進優質企業或項目等。
㈤ 全產業鏈視域下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誰來幫忙解析一下!!
全產業鏈是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源頭做起,經過種植與采購、貿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飼料原料的加工、養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每一個環節,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營養、健康的食品供應全過程。
對外貿易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摘 要 我國加入WTO後,對外貿易企業面臨著與世界各國企業共同競爭的巨大挑戰。如何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企業所處環境、現狀,進一步研究了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並從企業生產上、銷售上和具體操作流程上的問題出發,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同時,由於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環境問題,於是在國際貿易中開始出現綠色壁壘等新型非關稅壁壘。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途徑,本文提出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成功實施就是解決外貿企業發展問題的關鍵。 關鍵詞: 中國對外貿易 可持續發展 環境研究 經濟發展 目錄: (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標准和具體表現……………..1 (二)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2 (三)相關焦點內容的探討………………………………….3 (四)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5 (五)切實制定好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貿易………………6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證明,愈是改革開放較早的行業,發展就愈快。中國加入WTO,從改革開放的邏輯上講,可以藉助外資和外在的推動力,促進改革進1步發展,突破改革進程中的瓶頸問題。經過了13年的艱苦談判,2001年12月11日,中國終於實現了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的目標。中國成功「入世」,標志著中國的經濟的改革開放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加入WTO後,不僅我國涉外業務的企業越來越多,而且貿易現狀和環境也相應的產生了變化。與此同時,由於世界各種重要資源日益減少,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整個社會的生態環境。面對這些變化我國的外貿企業就需要應用可持續發展戰略再造企業的經營管理,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在多輪淘汰中立於不敗之地,並不斷發展壯大,是許多國內企業迫切想要解決的課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解決我國外貿企業發展中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標准和具體表現。國內外研究認為對外貿易可持續包括貿易的公平性和貿易的發展性" 強調貿易的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 並把可持續作為對外貿易的限定和保證,但並沒有設定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標准和具體表現"因此有必要在這方面作一些嘗試性思考本文認為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的標準是貿易的發展應建立在對環境的保護和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的基礎之上貿易的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標准還應包括對外貿易不能造成出口貧困增長不能導致民族工業的衰落,貿易壁壘被控制在合理的程度和范圍之內"這些都與環境問題直接或間接相關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表現一是綠色貿易成為貿易的主要基調。二是關注環境問題成為各國外貿管制的主要內容。 三是國際綠色貿易管理體制形成。四是國內』國際環境貿易政策協調一。五是綠色貿易壁壘成為國際貿易中的唯一壁壘形式。(二) 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貿易作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極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已躋身於世界貿易大國的行列但從可持續貿易的角度看我國的對外貿易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 對外貿易給我國國內環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貿易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缺乏環境保護對外貿易一度給我國的生態和環境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這種影響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部地區有加劇的趨勢對一些出口產品的盲目開發,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如發菜』甘草的出口失控導致我國近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沙化 對一些出口型礦產資源的亂采濫挖,導致嚴重的資源破壞和地質災害土法選煉及。五小項目盲目開發高污染的產品出口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可怕的災難, 在進口方面缺乏相應的環境監管"造成對我國環境的污染一些不法之徒以兜售資源性廢舊物質為名將電子垃圾』醫葯垃圾』塑料垃圾甚至生活垃圾轉移至我國"這些進口廢舊物資極易造成污染。 我國環境管制措施相對寬松導致出現污染密集型產業向我國轉移這些產業包括石棉』鑄造』有色冶金、化工、醫葯、紙漿生產等據統計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屬污染型的占(其中高污染型占)(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也使一些跨國公司不願在我國投資, 我國引進外資"技術"設備缺乏環境意識導致有害環境的技術設備產品向我國轉移!沈陽某合資。企業引進早已被外國廢棄的工藝導致車間空氣中的汞濃度超標幾十倍嚴重損害了工人的身體健康和環境質量! 二 我國產品出口受到來自國外環境保護的強烈挑戰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考驗,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環境標准,技術標准相對較低出口商品結構和檔次仍比較落後全球范圍內的環境保護浪潮與綠色貿易壁壘的興起使我國對外貿易面臨嚴峻考驗。可以說我國幾乎所有的出口產已經或即將受到綠色貿易壁壘措施的影響!,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產品如紡織、機電、陶瓷等受到挑戰。以紡織為例近年來國外針對紡織品生產過程中的印花、染色和技術整理等工藝中使用化學物質的要求日益嚴格典型的如德國公布了 種禁用染料清單#其中我國正在使用的染料中有種( 我國的外貿出口市場到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我國的外貿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以及東盟等國家,近年來隨著這些國家環境保護措施的加強。我國的許多產品因達不到有關國家的環境要求經常被排擠在國際市場之外,如歐盟就曾以我國禽肉農葯殘留、獸葯殘留及有害微生物超標為由全面禁止中國禽肉向歐盟出口。 各國為保護環境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環境法規給我國產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以機電產品為例目前國外針對機電產品的環保法規主要有防止空氣污染法規"雜訊污染防治法規"電磁污染防治法規等。歐美、日本是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其環保法規也是世界上最嚴格最完善的,其中有許多條款涉及機電產品的性能,包括排污量限制、可回收率等眾多方面這些條款對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造成了不少限制和困難。各國推行嚴格的環境標准實行綠色包裝「綠色檢疫」生態標簽及環境標志制度,也給我國對外貿易帶來重大影響!,如美國就曾規定所有未經處理高溫熏蒸或防護劑處理的木製包裝一律不得進入美國這影響到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的。(三)相關焦點內容的探討。 一 關於環境成本內生化從理論上講環境成本內生化是解決環境問題以及協調貿易與環境發展進而推動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途徑,但環境成本內生化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不少問題,環境成本內生化只能解決一部分國內的局部的環境問題,大部分環境問題還需要採取其他辦法解決特別是對於那些全球性,跨境轉移的環境問題同時環境內生化必須首先解決環境資源定價、產權界定和政治失靈的問題,這也存在很大的難度如有些環境資源水"大氣"臭氧層等的價格確定起來非常困難等等。 二 關於嚴格的環境標準是否損傷競爭力,環境標准高的國家認為環境標准低的國家構成(生態傾銷)是一種不公平競爭,其實環境標准與競爭力問題似乎並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麼嚴重。原因有三:一是國際市場上價格競爭已逐漸讓位於非價格競爭;二是心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似乎要超過實際的影響,即使在環境標准比較高的美國其環境成本占生產成本的比例也很小;三是綠色產品逐漸成為消費時尚,對於企業來說優良的環境記錄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因此協調各國的環境標准應考慮到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特別要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合理要求在環境標准最終趨同的總原則下允許發展中國家分階段逐步推進。 三 關於貿易限制措施的使用環境保護主義者認為在缺乏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貿易活動加劇了自然環境的退化,為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可以使用貿易限制措施』。而自由貿易主義者認為環境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市場失靈和政策失靈而不是貿易活動反對為了環境保護而使用貿易限制措施,認為這將增加社會成本,對於這個問題最優的政策應當是針對污染源的環境政策著力解決市場失靈和政策失靈。當然由於某些環境問題具有全球性"外溢性的特點善意的貿易限制措施有利於環境保護。 四 關於貿易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本文認為貿易的環境效應可分解為四部分結構:效應、規模效應、收入效應和技術效應。 結構效應使國際貿易在世界范圍內對污染產業進行重新分配將污染問題從在清潔產業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轉移到比較劣勢的國家,規模效應反映出國際貿易促進了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也增加了對環境的污染!,收入效應是指隨著收入的提高。人們對潔凈環境的偏好增加願意支付更多的錢購買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生產的產品國家也會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標准與法規使生經貿論壇,單位產品對環境的污染程度下降,促使環境改善。技術效應是指通過國際貿易可引進先進的環保技術裝備,促使國內生產改進提升環保技術水平!有利於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貿易活動對環境狀況的影響是四種效應之和, 當影響呈現出正的效應時貿易改善環境當影響呈現出負的效應時,貿易導致環境退化或惡化。 五 關於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否可行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付出成本!,包括技術成本管理、成本制度成本機會成本等等,成本的高低將直接決定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選擇』。根據(庫茨涅茲曲線), 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階段傳統發展模式的成本低於可持續發展的成本,只要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收益率低於傳統發展模式的收益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就不可能成為中國的現實選擇, 但是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形勢所迫,大勢所趨』 從長遠看,實現貿易與環境的最佳協調,從而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完全可行的。 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我國外貿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反映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非持續性,同時也體現出國外綠色貿易壁壘對外貿的影響呈不斷強化趨勢,從根本上說,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建立比較完善且符合國際慣例的環境措施法律制度。一是在指導思想上要正視環境措施對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將環境措施的貿易影響納入環境立法中加以考慮,既要注意發揮環境措施對貿易的合理限製作用,又要使環境措施不至於成為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二是不斷完善環境措施法律制度並切實加大執法力度,為外貿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支持,主要包括將環境保護引入經貿法律體系,如在引進外資時,應按污染程度而非簡單的投資額建立投資審批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國環境技術法規體系,強化國家對環境保護的管制措施加強衛生檢疫及產品包裝方面的立法。建立綠色衛生檢疫制度和綠色包裝制度積極鼓勵環境自願性措施的使用,完善環境標志制度等等。 三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稅收制度, 一些國家特別是西歐國家為了協調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普遍實行(綠色稅收)制度,開征的稅種包括污染物排放稅+污染產品稅和生態補償稅』。我國應在稅制設計和稅收立法方面強化環保意識,增設環保稅種深化稅制改革,使之向綠色產業傾斜』。二 應綠色貿易潮流突破綠色貿易壁壘,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只有對外貿易保持一定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才能更好地實現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為此,一是要積極順應綠色貿易的潮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採用清潔工藝,生產對環境友好的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環保水平。二是積極鼓勵對國際標準的採用,國際標准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盡管它是自願採用的,但自頒布以來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根據國際標准化組織規定。只要企業獲得相關國際標准認證,就可以直接進入國際市場,不受任何非關稅的阻攔。三是實施從產品設計生產包裝到營銷的綠色一體化。 四是要對主要國家行業和產品的綠色壁壘進行認真研究,積極尋求對策,對於其中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合理要求,要通過提高本國產品品質,盡量滿足對方。五是要建立有利於生態環境的進出口產品結構,使我國出口貿易向節約原料節約資源的(綠色結構型)發展,鼓勵和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及可實現資源替代的產品出口,出口產品的開發重點應放在綠色產品環保技術與食品環境標志產品三類產品上,並使綠色食品的出口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導向型產品。同時,為了保護我國人民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我國應根據和有關多邊環境協議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綠色防範體系。 三 積極探索環境成本內生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環境成本包括開采生產運輸使用以及回收和處理商品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需的費用』。環境成本內生化意味著產品的價格包括環境成本』,其途徑有三:一是對環境資源進行合理的定價;二是界定環境資源的產權』,根據科斯的產權理論,環境資源的產權界定為污染者受害者或第三者都可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實踐證明,環境成本內生化對於解決一些局部的地區性的環境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三是制定合適的環境政策措施』,最優的環境政策應該是直接針對污染源徵收環境稅,同時,要著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強調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它是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新思維!,可以把貿易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符合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四 加強對外貿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對外國際交流與合作。一是可以解決環境政策制定方面的免費搭車和囚徒的困境問題有利於解決全球性及跨境轉移的環境污染問題。二是可以一定程度地解決國內環境政策制定方面的政治失靈問題三是由於有些環境問題具有全球性』外溢性的特點,如全球變暖等一國的環境問題會影響到相鄰的國家,解決這類環境問題,國際合作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我贊同有些學者的觀點:國際社會應成立一個多邊的、權威的世界環境組織。一方面為在環境領域進行國際合作,協調各國環境政策,促進環境成本進一步內生化,全面解決環境問題提供組織基礎;另一方面與一起協調貿易與環境的關系解決貿易與環境方面的爭端使貿易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 五 切實制定好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主要有三:一是進出口發展戰略, 進口方面要積極鼓勵引進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技術與設備,堅決禁止嚴重污染環境產品和國外淘汰的不利於環境的技術和設備的進口,加強進口商品檢驗和檢疫力度止危害公民和動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生態環境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出口方面應鼓勵重視環境標志產品的開發積極爭取國際相互認證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申請主要貿易對象國的環境標志,認真研究綠色包裝發展趨勢花大力氣建立出口產品的綠色包裝體系。二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發展戰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時必須考慮環境保護因素,使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與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積極鼓勵外商投資到具有重大影響的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領域,如清潔生產+科技創新等)必要時可要求跨國公司採取母國環境標准並向中國政府提交年度環保報告。三是綠化進出口關稅戰略,一方面國內應對進口關稅進行調整和完善實現進口關稅綠化,如對進口之後會給消費或生產,包括產品本身和有關包裝帶來污染的產品如農葯、化肥提高進口關稅大幅度降低林產品和礦品的進口關稅等等);另一方面從環境角度考慮徵收的出口關稅應當把重點放在那些污染嚴重行業,如造紙、冶金的出口產品上。參考文獻論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彭紅斌戴星翼——走向綠色的發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顏世——環境浪潮與中國對策。世界知識出版社李偉芳——保護我們的環境投資貿易新課題。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馬傳棟——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㈥ 外資在干什麼,國內資本該干什麼
就當前中國改革局勢及投資機遇發表了演講,現將部分的內容選編整理如下。希朋友們多提意見] 自去年四、五月份以來,金融界、投行界人士普遍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伴隨著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加大,大量海外資本進入國內,四處找機會投資,不管資本市場還是產業領域,都注入了大量的戰略投資。然而,很多國內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卻不知所措,不知投向何處。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看好中國市場?大量的海外資本或明或暗進入中國,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不少海外的私募基金開始在中國尋找投資機會。從一些具體的投資項目來看,海外資本把對產業的投資和未來資本市場的收益預期有機結合起來。他們對中國市場的預期看的非常清楚:什麼是時機,什麼是控制,什麼是策略,什麼是回報。那麼今後幾年,中國到底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投資發展機遇呢? 今天,來自全國21個省市的政府和企業界的朋友聚集這里,我想,無論從你們所供職的機構,還是從你們自身的發展,都想知道未來的發展機會在哪裡。第一,要清醒地認識到,全球技術與智力資源要素已開始向中國轉移。其中蘊藏著很多發展機遇。 這個問題,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中國今後五、六年,發展變化的最大特徵,就是勞動密集型向產業密集和技術密集轉換。應當認識到,勞動密集型優勢所支撐的盈利模式已非常脆弱,價格撕殺已刺破皮肉,觸及到內骨了。所以,以產業密集、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為特徵的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已悄悄地開始。 有這樣一個說法,發達國家對本國高端技術進行封鎖,不讓到中國來。對這種說法怎麼看待,我認為只是表象,不是根本問題。不妨做個假設: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你掌握某一個核心技術,而中國有非常好的盈利機會,你的國家不讓你來,能擋的住嗎?擋不住。西方企業的核心技術不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技術轉移的條件還不具備,並不是政府阻止他們。當初,日本不就是這樣子嗎?到了七十年代後期、八十年代初期,美國大量技術就流過去了。下一階段,國際上一些核心技術要素、人力要素必然會向中國流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機會。 勞動密集型產業最大的特徵是:勞動者不需要動多少腦筋,讓你怎麼做你做就行了。中國有龐大的消費人口基數和預期消費市場,所以,中國產業發展的勞動密集特徵,在美國、在歐洲永遠不能出現的現象。象浙江,很多企業扎堆,產業密集效應很明顯。「產業密集」靠什麼要素支撐呢?第一,有持續不斷的廉價勞動力;第二,不斷加劇的行業性產業依賴----國際市場對中國已經產生依賴。這個發展機遇是中國獨有的,即使讓歷史再倒退幾十年,歐美也不會有這樣的條件。 為什麼中國現在這么令人可怕呢?因為全球市場對中國已產生依賴。而核心生產要素、技術要素及高端勞動力必然會向中國轉移,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生產企業追求低成本的必然選擇,這就是發展機遇。因此,中國的民間資本就可以和一些外資進行聯盟。國內不少企業技術含量雖然很低,但產業鏈比較完整,生產運行的成本很低,因此可以與外資形成投資聯盟,可以吸引國際行業巨頭「加盟」。中國政府的經濟部門、高層官員,要看到國內很多地域的產業聚集效應是很厲害的。比如義烏大市場,國內外有頭有臉的生產企業都到義烏開窗口設點,銷售鏈直接連接到世界各地。同一行業的人都在這里聚集,這樣銷售成本就低了,我們從產業的角度要看到這一特徵。 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低勞動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很多以廉價勞動力為優勢的企業,產品出廠時是一分一分在壓價。如果還是靠廉價勞動力作為武器的話,那就會自己把自己的路斷掉。我們還要看到,中國市場最大的吸引力是源源不斷的不同層次的成熟消費者,中國潛在的購買力不可估量,十三億人口的基數中不斷產生成熟的消費者。中國人的消費總量才是最大的吸引力,投資機會就在於如何滿足中國不同層次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國際資本正是看到這點而來的,這種消費需求不僅僅是即期消費,還有預期消費。 我要特別強調的是,資本市場投資機遇多多。可是中國大量的民間資本面對資本市場一時找不到感覺,把握不住深淺。 今年以來,我發現國際投行用出吃奶的勁要擠進中國資本市場並不斷擴大投資規模。比如,大摩的CEO,最近半年來最專注的一件事情,是要中國政府核發直接進入資本市場的牌照,聽說大摩最近加緊公關中國高層。資本市場現在的投資機遇非常多,但我們很多人不了解裡面的游戲規則和投資法則。很多中國民營企業家不知道資本市場到底如何運作。好不容易選個投資項目,一投資就砸。民營企業家有大量資金,是直投還是間接投,是單個投還是合夥投,收益率預期是多長時間等等,都大有學問和技巧。中國資本市場缺乏職業化的服務機能,缺乏良好的投資信用環境。而國際投行背後大都有一個持久跟進的投資服務團隊,而中國的投資者是跟著感覺走,是單打獨斗,沒有一個好的投資機制。 中國資本市場現在有兩大投資機會:一是戰略性參股有長遠前景且目前資產質量較好的上市公司。比如很多QFII和游資已進入中國股市,也許有一天,他們會站出來對上市公司的高層人士和決策層擁有話語權或決策權;二是風險投資,催生未來的上市公司。現在中國風險投資機會非常多,但法制不建全。當前值得關注和研究的一個問題是:今後幾年會有大量的海外私募基金在中國資本市場日趨活躍。私募基金投資項目的選擇,首先是看人,看創業者團隊是不是做事情的,是否是有吸引力的管理團隊,能不能和國際投行進行有信用的溝通合作。如果投資者善於集結投資聯盟,意味著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產權結構,大家都會共同想辦法把事情做好,這才是最重要的。最後,再介紹一下國際的投資機構對華投資的一些策略和投資的動向。 雖然國際上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投資機構比較多,但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市場環境他們的投資策略是不一樣的。比如,現在很多海外資本投資入股中國有前景的企業,有兩個明顯的動機:一是投入資本和管理,做好一個企業,然後推動其到海外上市;二是期待二、三年後在中國股市上市。也就是說,現在不少外資正在埋頭為中國股市具備融資功能後的推動企業上市做准備。中國股市大概還需要兩年才會有比較強的融資能力。那麼二、三年以後呢,今天的風險投資涉及的企業已經差不多做熟了,可以上市了,到那時就會有大量的溢價收益。海外資本一直在尋找有持久穩定盈利能力的公司,包括國有和私人公司。對於欲進入國有企業的外國投資公司來說,他首先考慮到的是你的不良資產要清理掉,而國家是想把包袱甩出去,比如說銀行改革,國家就是想把國內的長期包袱甩到國際市場上去,外國的投資者也不傻,你要想甩掉,我就要求你的不良資產率要達到多少。好,你要求我不良資產率也行,我可以玩貓膩,你看我的不良資產率下降,但是隱性不良資產率還是非常大,而且我們還會不斷的製造不良資產,我反正是要把這個包袱甩出去。這就是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拉鋸」時間太長的原因。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外資機構投資入主中國國有企業,主要是看中國有企業對市場的控制、對資源的控制。機會在哪裡呢?國家控制的這些產業、這些企業,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市場化,若等到幾年後完全放開的時候再來接盤就不容易了,成本會很大。所以,還不如現在趁早就進去,不等到你放手的時候,他就已經有控制權了,這是他對國有企業投資的策略。他還可以拉民營企業並肩作戰,這就看你是否有好的團隊。 下一步,很多的外國公司,會進入到國家的主要控制企業,比如電力、石化,金融業現在已經開始進了。那麼對於電力和石化,外國投資者也在看,也在等機會。 還要看到「期貨市場」有很大的投資機遇,當然風險也很大。「期貨」說到底就一個字:炒。比如炒期貨,炒貨幣,炒石油,炒國債,炒原材料,炒黃金,再說不好聽的,炒空氣。連空氣都會炒,怎麼炒呢,空買空賣。中國現在是有節制放開,今後炒作資金會越來越多。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量的民間資本怎麼來配合,你配合不好就把你炒進去了,你不炒吧,又眼紅。
㈦ 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有什麼區別
1. 就待遇來講,當然是外企最好。1994年我在廣西某上市公司的待遇是年薪1萬二左回右,後來在湖北答某電力工程公司,如果在本部不出差,年薪1.8萬左右,但是福利比較高,每年的養老保險、公積金、醫療的個人賬戶有5000元左右。
2.目前在外企的待遇大約是每年8-10萬。也有養老保險和公積金等。
3.國企只有當官的才能出差坐飛機睡軟卧,民企只要老闆同意就能坐飛機睡軟卧,外企大家都能坐飛機睡軟卧。
㈧ 請問現在中國境內的外資企業,以哪些行業的居多另外在國外的中資企業,以哪些行業的居多
外資並購需要產業預警 近兩年,強大的外資並購在我國境內攻城掠地,一系列大動作令人目不暇接。據統計,在中國已放開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有外資參與。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就飲料行業而言,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以雷霆之勢殺入中國,數年之間,中國8家最大的飲料廠有7家落馬,幾乎全軍覆沒。北冰洋、天府可樂等當時名噪一時的民族品牌如今已銷聲匿跡。如果仔細研究當年「水淹七軍」的過程,不難發現當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合資和收購後「雪藏」該品牌。這樣的並購模式在其它行業也屢見不鮮。
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提供的一份「飲料製造業外資並購新動向」的報告中分析指出,之所以出現外資大量收購中國龍頭企業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全球產業轉移,發達國家的一些行業領先公司把擴張觸角伸向市場廣闊的發展中國家,以「品牌+資本」的方式實現快速擴張,將加工基地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區;二是跨國公司的利益驅使。由於對高額回報的追求,跨國公司熱衷於選擇市場前景廣闊、利潤率高的行業,選取行業中前幾名的企業作為並購目標,不僅能以最快的速度佔領市場,更能夠以最小的代價把潛在競爭對手扼殺在襁褓中;三是中國相對寬松的招商引資政策為跨國公司創造了機會。中國打開外資進入的閘門是希望利用發達國家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藉助國際並購熱潮,促進外資參與國企的重組改造,盤活國企存量資本,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相關行業整合。但在操作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小的副作用,使跨國公司趁機而入,搶占優質資源;四是中資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許多國內的行業龍頭為快速擴張、打敗競爭對手,急需獲取大量資金和技術,而不惜放棄控股權,找個「外國婆婆」。
郭永新告訴記者,外資的這種「斬首式」並購對中國產業傷害極大。一方面會導致國內企業喪失在行業內的話語權。跨國公司會利用其資金和品牌實力擠壓行業內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改變行業標准、市場標准以滿足跨國公司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利用控股地位逐步滲透自己的品牌,將民族品牌安排在低檔產品上進行「軟消化」,或者棄之不用。此外,跨國公司還有可能利用其市場影響力,操控原料收購價格,擠壓上下游企業,從而破壞產業鏈生態環境。
「可口可樂收購匯源」被否的四個暗示
郭永新認為,此次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並沒有外界議論的那麼復雜,「貿易保護主義」、「外資政策變化」、「可口可樂陰謀論」等說法都沒有充分的理論根據。
從國際范圍內看,可口可樂一直在全球陸續收購果汁、飲用水和其它非碳酸飲料生產商,卻在異國監管機構那裡屢遭慘敗。1999年,可口可樂試圖收購Orangina,法國政府阻止了其從Pernod-Ricard手中收購這個暢銷品牌。
同年,可口可樂收購吉百利在美國、法國和南非以外市場軟飲料業務的計劃,在歐洲再次遭到強烈抵制,原因是人們擔心這樣將使可口可樂主宰各國的本地軟飲料市場。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和《反壟斷法》出台不到一年的背景下,為防止果汁產業鏈受損,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在意料之中。
郭永新還表示,雖然果汁飲料市場並不涉及國家經濟安全,但是由於其產業的特殊性,涉及大量農民利益,與國計民生有關,又鑒於可口可樂在國際上的品牌地位,否決「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將成為《反壟斷法》實施的一座里程碑。其中也暗示了四大趨勢。
第一,產業安全將成反壟斷審查的考慮內容。產業的成長至少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企業的成長,二是品牌、技術以及營銷網路的積淀。龍頭企業和優質品牌在產業中數量有限、作用突出,其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如果可口可樂成功收購匯源,必將影響中國果汁飲料市場的產業布局。所以,商務部此次否決收購,最高興的應該是匯源的業內同仁。
第二,外資斬首式並購在中國將更困難。近年來,我國對外資的限制性政策越來越少,開放程度加大,但是對外資的管理日益加強,一些「超國民待遇」也越來越少。引進外資不再盲目地注重數量,而是更加關注質量和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反壟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台,重要目的就是為企業生存發展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因此,跨國公司打算像以前通過收購龍頭企業迅速佔領中國市場的做法無論是在民意上還是在法律上都將很難被認同。跨國公司也需要轉變觀念,以多贏的方式與中資企業合作。
第三,保護農民利益至關重要。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收購匯源」還釋放出一個信息,即農民利益要受到特別保護。「三農」產業是中國的民生產業,匯源也正是基於此,才能夠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可口可樂成功收購匯源,果農利益將難以得到足夠保護。
第四,民族品牌發展需突破瓶頸。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無論是市場競爭、資金、技術、管理、創新、產業鏈等諸多方面都面臨發展的瓶頸,要突破這個瓶頸,依賴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從歷史經驗看,這條路也並不好走。《反壟斷法》的出台讓並購難度加大。因此,民營企業要做大品牌,必須自我創新,突破瓶頸,積極尋求國內資本的支持。
維護產業安全的三條建議
為更好地促進行業健康安全地發展,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產業安全處陸薇博士對規范外資並購、維護產業安全提出三條建議:一是政府應嚴格按《反壟斷法》來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和配套法律,使外資並購更加規范、有序發展,加強外資並購中壟斷狀態認定、對行業競爭影響等方面的論證研究,培訓、幫助有發展潛力的內資企業掌握一些反並購技巧,採取有效防禦機制。二是加強產業安全監測預警,建立龍頭企業數據直報系統和外資並購案例庫,分析、判斷產業發展走勢,關注產業集中度變化,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實現產業保護工作前置化,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制定應對預案。三是強化企業品牌意識,完善品牌價值評估體系,在政策、資金、稅收等各方面加大對民族品牌的支持力度,通過輕工業振興規劃,利用3年調整期,加強民族品牌的發展和創新,扶持我國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㈨ 外資是否已經掌控新媒體產業鏈
我國政府復高度重視數字媒體制產業發展,將數字媒體列入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國家文化發展綱要,並作為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加以推動。目前國內僅有北京國家新媒體產業園已經開始運營,成都數字新媒體產業園及黑龍江數字新媒體產業園目前正在籌備建設階段。數字新媒體產業前景一片光明,必將成為類來媒體主流。
從市場需求、技術發展、產業競爭等角度分析,中國數字媒體產業未來5年還將保持33.6%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大大高於媒體產業和互聯網市場的發展速度。中國數字媒體從業企業數量有限,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主要以國有及控股企業為主。在數字內容策劃、數字內容製作等細分市場,民營及合資企業所佔比重較高。數字媒體產業的政策性進入壁壘正逐漸減弱,建立數字新媒體產業園、數字新媒體聯盟會在整個產業中面臨最好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