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煤產業發展

煤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7 23:27:04

『壹』 目前煤炭行業發展前景如何

前瞻產業研究院煤炭行業研究小組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煤炭產量復合增長率將從過去的8.8%降至3.8%,年新增 產能將從過去的14億噸降至7.5億噸左右
前瞻產業研究院 中國煤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指出我國的煤炭表觀消費量已由2005年的18.43億噸增長至2011年的37.27億噸,年均增幅達到12.45%,煤炭產量由2005年的21.13億噸增長到2011年的35.20億噸,年復合增長率為8.88%。截至2011年底,我國煤炭行業資產總額達37573.96億元,當年銷售收入達到32593.92億元,同比增長37.83%。前瞻產業研究院煤炭行業研究小組認為,我國煤炭行業的盈利能力出現下滑趨勢,「投入即利潤」的時代即將結束,煤炭行業必須承受住深度調整的陣痛,才能實現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來自中國民用煤交易網,希望可以幫幫助到你

『貳』 煤炭的未來發展趨勢是會是怎樣的呢

我國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依然突出

綜合前文對於煤炭行業的供內需情況進容行分析:隨著我國煤炭行業的供給側改洞信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煤炭行業市場供需實現基本平衡,向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早輪展,且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波動。

但行業的改革發展依然存在新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全國煤炭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煤炭時段性供應不足、市場供需平衡不穩定以及行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鑒於行業發展現狀以及問題,未來行業發展要沿著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不斷深入供給側改革,保證煤炭行業發展質量;提升行業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市場體系建設。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煤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納睜輪告》。

『叄』 煤行業未來的發展

2008年以來,受國內多年積累的能源「瓶頸」因素影響及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深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國內煤炭市場呈現出極度漲落的特徵。主要成因為,近年來國內經濟顯著的「重工業化」趨勢加劇,經濟主要部類農業和工業發展呈不平衡發展態勢。農產品及主要消費品供應不足,首先導致前半年由cpi持續上漲引導的全面物價上漲,並形成相當嚴重的「泡沫化」價格;而長期依賴外部需求的的工業尤其是加工製造部門的擴張投資,直接造就了能源供應相對不足、價格大幅上行的前提,但一經遭遇外部需求突發性減弱,即暴露產能過剩的弊病。在過剩壓力態勢下,需求難以短期內恢復、價格大幅下滑、工業品利潤率下降、重工行業甚至虧損經營,是未來一定時期內工業行業的主要趨勢。 煤炭下游用煤行業如電力、鋼鐵、化工等行業目前下行的趨勢仍在加劇。雖然短期內政府刺激投資的經濟政策對提振市場信心產生了一定的正面效應,但到發生實質性的影響尚需時日;鋼鐵、電力行業的生產開工雖然相比四季度初有所恢復,但當工業保有資源量增加的情況下,價格仍然將下滑,煤炭需求仍將呈現低位盤整。那麼,影響09年煤炭市場的主導因素有哪些,下面筆者分利空及利好兩方面加以分析: 影響09年煤炭市場的利空因素主要包括: 1、宏觀經濟政策的不穩定性、宏觀調控決策難度在09 年逐漸增大,使09年煤炭市場變數加大。中央政府近期安排的四萬億元投資及在不到一百天內多達5次的貨幣政策調整,旨在通過增加貨幣流動性,從而擴大交易量來擴大內需,遏制工業品需求嚴重不足、價格持續狂跌、就業形勢嚴峻局面,而非對業已過剩的工業行業的重復「追加」投資。政策預期對工業品需求的拉動作用到底有多大,還很模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受價格及利潤影響,2008年年內已建成未投產能及在建產能,不穩定的市場及投資恐慌,將導致09年工業產能的閑置率仍將處於一定水平。煤炭下游產能不能充分運行,進一步使煤炭需求低位盤整。 2、在加大投資力度、刺激內需的時候,政府還必須防止投資方向走偏、並形成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苗頭。一方面,資金使用不當,不僅拉動不了需求,反而會無形中加大貨幣供應量,形成投資陷阱,造成新一論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面,投資方向失誤,將直接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為未來一定時期內再次產能過剩埋下禍根。在政府這樣的宏觀經濟路線考慮下,內需不可能象工業投資那樣對刺激經濟增長短期立竿見影,鋼鐵、電力原本產能過剩,煤炭產能過剩也是隨之而發生的事件。 3、鋼鐵、電力等主要用煤行業對明年一季度的需求預期仍不是很樂觀。一方面,一季度正值兩節期間,其下遊行業的放假、開工不足等因素促使產品需求走低,市場再次萎靡;另外,經濟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深化,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雖然調低,但對反傾銷的考慮及外部市場本身難以在短期反彈的因素,仍然決定著國內市場的走勢。 利好因素,主要為: 1、國家已經在12月份出台對礦產品增值稅稅率的調整計劃,從明年一季度開始,礦產品增值稅率統一調整至17%。煤炭產品的增值稅稅率將由原來的13%調高4個百分點,增加煤炭財務成本30元/噸左右(按照700元/噸的價格預算)。另外,國家對煤炭資源的資源稅制改革也呼之欲出,草案是由原來的從量計征改從價徵收,稅率為煤價的5%(可能達到平均30-40元/噸),比以前2.5-3.6元/噸的從價額擴大10多倍。兩項稅收制度的改革將增加煤炭成本 70元/噸左右。稅費的提高,將對煤炭價格形成一定支撐。 2、煤炭產品的不可再生性及初級資源屬性,不允許煤炭價格一直在低水平運行。我國的煤炭資源經過近3-5年的大規模開采,儲量已經大幅減少。20世紀曾經是主采礦區的各大礦業集團目前已把就業及滿足煤炭需求的目光轉向外圍煤田,而本土儲量大多接近枯竭,採掘銜接業已出現深層次矛盾。前半年煤炭價格大幅度上漲,正是煤炭「瓶頸」及採掘矛盾深層次暴露的體現。只不過稅費的調整未及時跟進,明年稅制改革的推進,將進一步使煤炭開採的隱性成本顯性化,反應資源的稀缺程度,進而促進煤炭價格趨於穩定。 總體看來,明年一季度影響煤炭市場的因素多空並存,整體經濟復甦、需求恢復仍然是決定性因素。煤炭資源開采部分隱性成本顯性化,將加大煤炭成本,對煤炭價格形成有力支撐。

『肆』 世界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人類對煤炭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國、希臘、古羅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記錄。距今大約2000多年前,古希臘開始開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國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發現和利用作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但是,由於生產力的限制,此時對煤炭的認識尚處於早期,柴草是當時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紀後,隨著手工業的蓬勃發展,木柴作為燃料越來越滿足不了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廣泛利用,取代木柴成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紀開始,煤炭成為西方國家的主要工業和運輸能源。早期工業化國家發達的煤炭產業,為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為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蒸汽機的推廣旦喚,冶金工業的勃興及交通運輸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國幾乎都在產業革命的同時,迅速興起近代煤炭工業。18世紀中葉由於工業革命的進展,英國對煉鐵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煉焦爐應運而生。

隨著鋼鐵工業的興盛,西方工業國家,尤其是英國,迎來了「煤鋼時代」。此時英國的主要煤礦產區大都經歷了一個鋼鐵行業耗煤量占煤炭總產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時段,模罩凱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現在1870年之前。

伴隨著能源消耗和產業轉型,煤炭產業在20世紀初迎來了繁榮時期。二戰前,煤炭生產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蘇聯,合佔世界總產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產量13.20億t,佔世界一次能源總產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從而進入了能源「煤炭時代」。

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大批煤礦被關閉,眾多礦工被解僱,這又引發了不斷的煤礦工人罷工。與此同時石油的大量開發,又奪走了許多煤炭市場,迫使煤炭產量出現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紀30年代,煤炭產業進入了最暗淡、最困難的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速了美國經濟的復興,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國煤炭產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國的戰爭和戰後歐洲的復興。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及大戰期間,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發展。1950年,世界煤炭產量比1913年增長39.8%,達18.18億t,佔世界能源消費的62.3%。

20世紀50年代開始,煤炭在工業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式微,煤鋼時代的幾個傳統大國在二戰後也都不復當年之輝煌。新興的美國和石油一起逐漸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天然氣與核能也在總的能源利用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總體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黃金時代,其間煤炭產業發展緩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產的蕭條時期,20多年間煤炭產量只增加12.2%。一些傳統煤炭生產國棄煤開油,西方國家的煤炭工業一度衰落。由於大量廉價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除煉焦工業隨鋼鐵工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外,工業上大規模由煤製取氣體燃料的生產暫時中止,不少工業化國家用天然氣代替了民用煤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的石油化工飛速發展,致使以煤為基礎的乙炔化學工業的地位大大降低。

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石油危機使煤炭工業重現生機,產量加速增長,生產和利用都有很大發展。1980年煤炭產量達37.89億t,比1970年增長29.3%;1989年世界煤炭產量達48.8億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產量達47.167億t,為悶哪歷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長59.4%。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產發生戲劇性的變化,由20世紀80年代的高速增長變為負增長,1996年產量為46.3億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蘇聯經濟嚴重滑坡,煤產量陡降,從1990年的7.03億t降至1996的4.192億t,下降40.5%;西歐國家逐步取消煤炭生產補貼,導致產量大幅下降,英國從1990年的0.944億t降至1996年的0.505億t,下降46.5%,德國從3.975億t降至2.351億t,下降45.8%;全球環境浪潮的沖擊,使發達國家煤炭需求減少,OECD國家煤炭總需求量從1990年的13.552億t煤當量減至1996年的13.35億t煤當量,減少1.5%;世界第1和第3產煤國中國和印度煤產量增長速度趨緩。此外,曾是世界主要產煤國的法國和日本,煤炭工業即將消失,1996年產量已分別降到990萬t和650萬t。

進入21世紀,縱觀當今世界各主要產煤國的煤炭工業,煤炭企業的發展正逐步走向集團化、集約化、信息化和國際化。除中國外,目前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的前4家煤炭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均在40%以上(美國45.8%、南非62%、澳大利亞64%),單井平均生產規模200萬t左右(德國280萬t、波蘭200萬t、英國180萬t)。

EIA近期發布的一篇報道稱:作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2010年,中國的煤炭產量幾乎佔了世界煤炭產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產國美國煤炭產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繼中國之後十大煤炭生產國的產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煤炭生產佔了全球煤炭總產量的75%,總產量增長佔到了98%;而世界其他國家煤炭增長僅佔7%。2000~2010年間,全球煤炭產量上漲了66%,年產量一度超過80億t。

『伍』 我國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1)古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充分說明,我國很早就已發現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塊煤精雕刻製品和煤塊,經鑒定為撫順煤田西部本層煤,「新樂遺址」出土文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這說明我國撫順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發現和利用了。1938年有撫順還發現過一處距今2000多年前漢代居民點遺址燃煤的遺跡。

從漢代開始,煤炭已經用於冶鐵過程中。西漢時期,開始採煤煉鐵;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晉代以及南北朝時期,江西高安、新疆庫車和山西大同等地區煤炭開發比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宮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煉丹家清虛子發明了黑火葯,使采礦業進入了爆破開採的時代。從唐代開始,我國煤炭開發利用的知識逐漸傳播到國外,在一些外國著作中,記述了中國人民利用煤炭的情況,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

宋代的煤炭開發利用以現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地最為突出。在宋代,我國人民就已經利用焦炭,煉焦技術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國統一之後,以蒙古貴族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鞏固統治,大力發展生產,注重礦業。特別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區,採煤業發展較為普遍,成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

明代,我國煤炭開發利用得到了比較明顯的發展。當時煤炭業不僅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有了普遍進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雲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

清代的採煤業,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清初到道光,歷代統治者對煤炭生產都是比較重視,並對煤炭開發採取扶植措施。由於各級官府對煤炭開發比較重視,加上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勞動,從而使清代採煤業有了普遍的發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出現了我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上的又一個高潮。

(2)近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中國正式建成的第一個近代煤礦是台灣基隆煤礦。至1895年為止,各地開辦了十幾個規模較小的近代煤礦,使中國的採煤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此為中國近代煤礦發展的第一階段。

1895~1936年,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家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情況下,又出現一批新式合資煤礦企業。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開辦淮南煤礦;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至1936年,全國年產5萬t以上的新式煤礦61個,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t,平均效率為每工0.3t。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各帝國主義相繼攫取中國礦權,以單獨經營或同中國合資經營的方式,控制了中國主要煤礦。這期間外國人投資的煤礦32個,投資額佔中國煤礦總投資額的51.78%。1933年全國煤產量屬於有外資的產額佔61.3%。②中國民族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開辦了一批煤礦,其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經受不住外煤傾銷的打擊,往往虧損。③生產環節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用新式機器,而回採工作面主要是手鎬刨煤,巷道運輸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5省。1936年這5省煤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的76.5%。

(3)抗日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繼1931年侵佔東北所有煤礦之後,又陸續侵佔華北、華中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華北、華中佔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煤礦開采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日本帝國主義為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煤田開拓方式主要採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東北有大小煤坑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採煤方法絕大多數為殘柱式,回收率僅20%左右。②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③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年本溪湖煤礦發生世界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後,隨著華北主要產煤區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發事業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新建或擴建日產50t以上的煤礦57個,規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30多萬t,其他煤礦年產量多在2萬t以下。從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共計產煤4562萬t。

(4)解放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所侵佔的煤礦大部分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這些煤礦因受日帝掠奪破壞和戰爭影響,多數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銷路不旺,產量銳減。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的29個煤礦只生產原煤1252萬t。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礦,嗣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灣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都曾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進行艱苦的修復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1949年,中國解放區約生產原煤2000萬t。

(5)新中國成立後的煤炭產業

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從舊中國接收了約40個煤礦企業、200處礦井和少數幾個露天煤礦,加上解放區民主政府興辦的小煤礦、公私合營煤礦和私人開辦的小煤窯,1949年生產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復時期(1950~1952年),全面恢復了原有煤礦的生產,對32處礦井進行了改擴建,並開工建設新井17處,設計生產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礦開采發展的基礎。

「一五」時期(1953~1957年)開始了大規模的煤礦生產建設,重點擴建了開灤、大同、阜新、鶴崗等15個老礦區,又開發建設了平頂山、鶴壁、包頭、潞安、石嘴山等10個新礦區,開工建設礦井194處,設計生產能力75.37Mt/a;建成投產礦井205處,設計生產能力63.76Mt/a;恢復礦井38處,設計生產能力11.34Mt/a,1957年全國原煤產量達到130.73Mt。

1958年開始的三年大躍進及這期間出現的高指標、瞎指揮等不科學的做法,導致不適當地擴大了煤礦建設規模,一些新建礦井簡易投產,一些生產礦井重采輕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礦方法,出現嚴重的採掘失調。針對大躍進帶來的問題,煤炭工業進行了第一次大調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時期,煤炭開發戰略和建設重點有重大改變。在此期間,集中建設了煤炭工業「大三線」——西南和西北煤炭生產基地,突擊性開發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設了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礦區的總稱)和攀枝花礦區,建設礦井共28處,設計生產總能力14.11Mt/a,建成投產礦井21處,設計生產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賀蘭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間,建設總規模達到42處,設計生產能力12.82Mt/a;建成礦井(露天)13處,設計生產能力11.22Mt/a,滿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顯著改善了煤炭開發布局。為扭轉北煤南運的局面,「三五」時期對江南煤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煤田地質勘探和分布范圍廣闊的礦區建設,到「四五」期末,建成礦井295處,設計生產能力39.36Mt/a。由於建設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實際,盡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轉北煤南運」的原定目標仍未能實現。

針對20世紀70年代偏重挖掘生產礦井潛力,新井建設規模縮小,一些生產礦井又出現採掘失調的情況,從70年代後期起,又進行了煤炭工業第二次大調整。加大了新井建設規模,建設重點由西南、江南轉向北方和東部,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產條件。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煤礦開採在質與量方面都有很大發展,新開發了10多個新礦區,新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大型礦井和露天礦,大力推廣采礦機械化和綜合機械化,有重點地建設多層次的高產高效礦井,大力發展了地方煤礦,開辦了遍布全國的鄉鎮煤礦,有選擇地建設了重點產煤縣,使煤礦開採在更大規模和高質量的基礎上持續向前發展。

20世紀的最後10年,我國煤礦開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應用現代高新技術與采礦技術及裝備相結合,加速推進煤礦生產技術的現代化,進行了高產高效礦井(露天)建設,並建成129處高產高效煤礦(井工123處,露天6處),少數礦井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開拓出了我國煤礦開采21世紀發展的新道路。[1]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迅速,掀起了煤礦開發及開採的新高潮。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我國原煤產量已達36.5億t。圖1-1為近六年來我國原煤產量及增長情況。

圖1-1 近六年來原煤產量及增長比例

『陸』 煤炭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是什麼

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天然氣。總之就是轉型,升級,清潔能源。
「十二五」末,天然氣需求為2050億立方米,五年復合增長率約13%。通常將天然氣按不同用途分為城市燃氣、天然氣發電、化工用天然氣、工業燃料四個類別,經過州昌信測算,到2015年各部分需求分別為701、295、120、935億立方米。供需和市場來講,國內天然氣的缺口較大。相關數據顯冊輪示,未來幾年內,我國天然氣需求迅消增長將快於煤炭和石油。未來中國天然氣消費的發展趨勢,一是需求量大幅增長,二是利用方向將發生變化,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環境保護力度的提高,我國天然氣消費結構逐漸由化工和工業燃料為主向多元化消費結構轉變。煤制天然氣將以城市燃氣為目標市場,適度發展作為天然氣資源的補充。

『柒』 煤炭經濟的煤炭產業發展

煤炭市場的景氣程度主要取決於我國工業生產的增長值,特別是電力、冶金、建材和化專工四大主屬要耗煤工業產品產量的持續增長。其中,電力用煤在煤炭消費中的地位最為重要,其消耗量約佔到全國煤炭消耗量的61%左右。鋼鐵行業是煤炭消費的第二大戶,其煉焦用煤佔到了煤炭消費的約30%左右。因而,可以說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與我國整體工業發展速率息息相關,特別是電力行業和冶煉行業需求,更是對煤炭市場的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這些下游產業如電力、冶金等行業在未來的持續發展將促使我國對煤炭的消費量日益增大。
在居民消費方面,我國多數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居民生活,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而且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目前農民生活中60%以上的能源仍然是靠柴草, 農村 從使用生物能源向礦物能源轉變是必然的趨勢,這將進一步擴大對煤炭的需求。
此外,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產國和出口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產煤國,我國將在本次能源結構調整中占據極為有利的地位。特別是石油價格上漲,導致海運費提高,這將提高中國煤炭 企業 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因此,我國煤炭的出口量將會有一定的增長。

『捌』 煤炭行業發展趨勢

討論可以,但要給鏈巧分哦。以下是本人觀點:山西煤炭歷經五六十年的開采,現在淺層煤已經到了快采完的時候了,預計還能棚者鍵采20年左右。目前山西省的各大煤炭集團都開始向外擴展,嫌族山西焦煤集團在內蒙古購得煤田,潞安集團在新疆購得煤田,陽煤集團在河北購得煤田。隨著山西煤炭行業的整改結束,山西省在煤炭行業也會進行產業調整。在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引導下,山西的煤炭行業逐漸由生產原煤開始轉向煤炭的深加工,從而獲得更多的煤炭附加值。比如清潔煤等煤炭深加工產品。盡管如此,由於歷史原因,在未來的三十年以內,山西煤炭行業的主導還將是原煤的產出,只是原煤產值所佔的比例會逐年減少。

『玖』 煤炭行業有發展嗎

當前合成氨、尿素等傳統煤化工行業產能過剩愈演愈烈,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煤化工企業必須要進一步掌握新型煤化工及精細化工的最新方向,探索現代煤化工產業高端化的可行路徑,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傳統煤化工出現了有技術沒市場、產能過剩的狀況,DMM(聚甲氧基二甲醚)、MTA(甲醇制芳烴)是有市場沒技術,而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既有技術又有市場,發展空間廣闊。

節能減排、低碳環保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發展現代煤化工也要遵循這一國策。面對傳統煤化工市場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形勢,發展現代煤化工是煤化工企業的必由之路。將結合當前各煤化工下游產品的市場、技術成熟度與工藝可靠性等情況,通盤考慮晉煤煤化工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煤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分析:現代煤化工必須堅持綠色、低碳、高新精細化的發展路線,才能提升行業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傳統煤化工還是現代煤化工,都必須符合國家煤化工產業綠色發展的要求,必須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嚴格節能環保准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真正實現煤化工產業全面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拾』 中國煤炭怎麼發展將來

今年以來煤炭行業效益繼續好轉,但業績出現分化,虧損面近三成,而且存在負債高的問題,降杠桿任重道遠,其中一些企業以轉產促轉型卻背上了新包袱。下半年將成立央企煤炭資源優化整合專項基金,地方也有相關規劃,兼並重組醞釀新動作。
全國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能過剩態勢沒有改變
全國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但產能過剩態勢沒有改變。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煤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17億噸,同比增長3.9%;煤炭凈進口1.44億噸,同比增長12.6%;初步測算,全國煤炭消費量約18.9億噸,同比增長3.1%,實現了產需基本平衡。但從產能規模看,目前全國煤礦產能40億噸/年左右,在建和改擴建煤礦產能約11億噸/年。其中,已形成生產能力約3億噸/年,進口2.5億噸左右,遠超全國每年40億噸左右的煤炭消費量。
煤炭行業規模以上企利潤分析
從煤炭企業利潤分布看,利潤主要集中在前20家企業,多數企業盈利水平低,少數企業仍處於虧損狀態,相當一部分企業扭虧尚未脫困,個別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現象依然存在,拖欠社保基金、稅費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年前5月4462個規模以上煤企中,虧損企業達1176家,約佔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26.4%。數量增加28個,虧損額上漲5.3%。
而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目前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25家上市公司,2017年4家發布了上半年業績預告,平庄能源和鄭州煤電預計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1119.2%和75%,中煤能源和露天煤業分別增長70%和25%。
煤炭兼並重組或有新動作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聯合12部委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並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要求,將通過兼並重組,實現煤炭企業平均規模明顯擴大,上下游產業融合度顯著提高,到2020年底,爭取在全國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億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發展和培茄搜育一批現代化煤炭企業集團。其中,明確提出推進中央專業煤炭企業重組其他涉煤中央企業所屬煤礦,實現專業煤炭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下半年穩步推進煤炭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以擁有優勢主業的企業為主導,打造新能源汽車、北斗產業、大型郵輪、工業互聯網等協同發展平台,持續推動煤炭等領域資源整合,加快推進煤炭碼頭等專業化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還將大力化解過剩產能,成立中央企業煤炭資源優化整合專項基金,探索市朝、專業化重組整合模式,穩步有序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槐納猜確保完成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萬噸、整合煤炭產能8000萬噸年度目標。毋庸置疑,電煤一體化企業的煤炭業務資產是接下來重組整合的重點。
企業負債高,轉型難困局待破
在煤炭兼並重組過程中,還面臨著債務處置等一系列問題。雖然今年以來煤炭負債率小幅下降,但截至5月份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資產負債率仍在66.4%,總額約為3.6萬億元,部分企業資產負債率逼近80%。
供給側改革促煤價上漲,煤企現金流大幅改善,但煤炭集團有息負債規模不減,償債能力仍未改善。預計2018年至2020年,上市煤企、煤炭集團待償債務合計分別為875億元、5318億元。
此外,企業的壓力鉛型還體現在轉型難上。部分企業以轉產促轉型,投資建設了一批非煤產業,但受人才、技術等制約,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據調研,部分企業非煤產業產值雖然佔80%以上,但利潤僅佔20%左右,甚至有的長期虧損;非煤產業規模大、質量不高、效益低的問題突出。
要正確處理好轉型與轉產的關系,轉型是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的升級;轉產是拓展新的產業領域和發展空間,需要創新的思維、人才支撐和項目正確論證,不能走別人走過的老路。

閱讀全文

與煤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