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陶瓷發展的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及中國對陶瓷發展的主要貢獻。
1、陶器階段來
用黏土製源成毛坯,經過高溫(~1000
°C)
燒結而成,是原始人類製成的最重要的物品之一
2、瓷器階段
發明了釉、發現並使用高鋁質瓷土、高溫技術的發展(>1200
°C
)
3、現代先進陶瓷階段
原料純化——從天然礦物原料為主發展到
高純人工合成原料為主
新工藝層出不窮——
成型新工藝:等靜壓成型、熱壓成型、離心注漿成型、壓力注漿成型、流延成型等
燒結新工藝:熱壓燒結、熱壓等靜壓燒結、反應燒結、快速燒結、微波燒結、等離子體燒結、自蔓燃燒結等
理論日趨成熟——從經驗操作發展到科學控制、特定材料設計、工藝—結構—性質—使用性能
分析技術進步——顯微結構分析技術如X射線衍射儀、電子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特殊性能測試儀器等
相鄰學科發展——量子力學、固體物理、
固體化學、配位化學、
結晶化學、量子化學、
半導體、微電子等
4、納米陶瓷階段
原料納米化、陶瓷內部晶粒納米化、性能高
度優化、正在深入研究,預期將引起重要
變化。
『貳』 請具體論述中國陶瓷發展史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叄』 陶瓷現在在世界中的發展如何
行業增長概況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住房環境持續改善的幾十年中,陶瓷磚由於外觀精緻、圖案多樣,能夠實現美觀的裝飾效果,同時具有耐腐蝕、抗污性好、易清潔、材質堅固、防火防潮、輻射可控等特點,一直受到國內消費者的歡迎。2010-2015
年,隨著我國建築裝飾行業的蓬勃發展,建築陶瓷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規模以上建築陶瓷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2010 年的2,302 億元增長到2015 年的4,354
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3.60%;同期國內建築裝飾工程總產值從2.10 萬億元增長到3.39 萬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0.05%。
近年來,行業分化趨勢明顯加快,一批龍頭企業的業績增長幅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而一些新的品牌、新的黑馬又不斷涌現,以全新的產品特色、市場策略、營銷模式,為行業帶來新鮮力量的同時獲得自身快速的增長。
全球陶瓷行業發展概況和發展趨勢
經過長久的發展,國外陶瓷生產企業大多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優勢資源,從事陶瓷產業的某一個環節或者工序,以體現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隨著能源和原材料的限制,以及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和產能,世界陶瓷生產中心正在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在全球陶瓷市場上,陶瓷製品的需求呈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歐美國家更注重陶瓷製品的色彩、造型、安全和環保等性能;中國則更側重於陶瓷製品的花色、文化內涵和實用性能。基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藝術審美觀等方面的差異,市場上單一陶瓷品種難以滿足不同地域的需求,也早就了不同地區的行業企業具有各自不同的競爭優勢。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產品進口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日用陶瓷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指出,2015年進口陶瓷產品58.71億美元,同比增長0.56%,2016年進口陶瓷產品57.64億美元,同比下降1.82%,陶瓷需求保持穩定。2016年,美國建築陶瓷進口17.91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31.09%;衛生陶瓷進口10.25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17.79%;日用陶瓷進口13.17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22.85%;工藝陶瓷進口3.70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6.42%;其他類陶瓷進口12.60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21.85%。中國是美國陶瓷進口的最大來源國,201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陶瓷22.22億美元,佔美國陶瓷進口總額的38.56%。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分析,電子工業是先進陶瓷產業最大的終端應用市場,這一趨勢仍將延續數年。地域劃分來看,亞太地區2014年電子陶瓷市場份額超過
40%,是全球電子陶瓷市場規模最大的地區,而中國又是亞太地區電子陶瓷需求量最大的國家,其他依次為日本、韓國、印度。
近年受益於通信、計算機、電子儀表、家用電器和數字電路技術的普及發展,電子陶瓷元器件的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在下遊行業的拉動下,全球電子陶瓷行業保持穩定增長,2010年全球電子陶瓷市場規模為181.3億美元,2014年增長至205.9億美元。
在我國,電子陶瓷為政策指導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重點發展的關鍵戰略材料之一,呈現出迅猛發展勢頭,2007年我國電子陶瓷行業市場增長率為30.4%,除去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年行業增速維持在11%以上的水平,行業產量年均增速接近15%。
產業技術不斷走向成熟
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等整體呈上漲趨勢,部分陶瓷企業開始通過改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升級,採用新型、節能的自動化設備,以及新工藝、新技術代替傳統的生產方式,實現自動化流程和智能操作控制,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了產品品質,降低能耗和成本。
行業生產向智能化、自動化發展的趨勢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日用陶瓷行業的生產技術發展也很快,一些傳統落後的設備和復雜的生產工藝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等靜壓成型、自動修坯等智能化、自動化的先進設備和工藝簡單、連接緊湊的設備和生產線。陶瓷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勞力成本的不斷上漲,通過提高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日用陶瓷業的生產效率,成為日用陶瓷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色釉炻瓷作為最具有個性的日用陶瓷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色釉炻瓷為日用陶瓷細分產品,具有時尚個性、環保健康、實惠實用的特點,正日益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關注和青睞。對比分析國外日用陶瓷市場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日用陶瓷市場已經超越了實惠消費的階段,呈現出時尚文化消費和綠色環保消費的趨勢,未來對色釉炻瓷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陶瓷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陶瓷產業的有機載體,是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釉下五彩瓷,採用的「三燒制」製作工藝,釉面瑩潤光潔,顯得質朴古艷,色彩溫潤,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欣賞、裝飾、收藏價值。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倡導和對藝術鑒賞需求的提升,釉下五彩瓷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肆』 中國陶瓷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有一本《中國陶瓷史》的書,你可以去看看,下面是這本書的目錄。
第一章 陶器的起源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分布與分期 第一節 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第二節 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第三節 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第四節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製作和燒成方法 第五節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造型與裝飾藝術 第三章 夏商周時期主要制陶工藝 第一節 夏代初見端緒的灰、黑陶與白陶 第二節 中原地區商代陶器的主要成就 第三節 其他富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時代陶器 第四節 戰國時期的特藝陶器 第四章 秦漢時期陶器的發展與瓷器的出現 第一節 秦代大型陶俑的燒成 第二節 豐富多彩的陶器 第三節 東漢瓷工藝的主要成就 第四節 漢代陶瓷工藝的主要成就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進期的陶瓷 第一節 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 第二節 六朝著瓷與帶彩瓷器 第六章 隋代陶瓷的普及和提高 第一節 白瓷的燒製成工業區 第二節 著名的青瓷窯場 第三節 隋代青瓷的主要特徵 第四節 隋代陶瓷工藝的特色 第七章 唐代陶瓷的輝煌成就 第一節 南北方青瓷名窯 第二節 南北方白瓷名窯 第三節 獨樹一幟的唐三彩陶器 第五節 唐、五代時期陶瓷器的對外輸出 第六節 宋代陶瓷的歷史高峰 第八章 宋代陶瓷的歷史高峰 第九章 遼金西夏陶瓷的民族風格 。轉自博寶藝術網。
『伍』 陶瓷企業該如何創新,才能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陶瓷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色釉炻瓷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行業增長概況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住房環境持續改善的幾十年中,陶瓷磚由於外觀精緻、圖案多樣,能夠實現美觀的裝飾效果,同時具有耐腐蝕、抗污性好、易清潔、材質堅固、防火防潮、輻射可控等特點,一直受到國內消費者的歡迎。2010-2015
年,隨著我國建築裝飾行業的蓬勃發展,建築陶瓷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規模以上建築陶瓷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2010 年的2,302 億元增長到2015 年的4,354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3.60%;同期國內建築裝飾工程總產值從2.10 萬億元增長到3.39 萬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0.05%。
近年來,行業分化趨勢明顯加快,一批龍頭企業的業績增長幅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而一些新的品牌、新的黑馬又不斷涌現,以全新的產品特色、市場策略、營銷模式,為行業帶來新鮮力量的同時獲得自身快速的增長。
全球陶瓷行業發展概況和發展趨勢
經過長久的發展,國外陶瓷生產企業大多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優勢資源,從事陶瓷產業的某一個環節或者工序,以體現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隨著能源和原材料的限制,以及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和產能,世界陶瓷生產中心正在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在全球陶瓷市場上,陶瓷製品的需求呈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歐美國家更注重陶瓷製品的色彩、造型、安全和環保等性能;中國則更側重於陶瓷製品的花色、文化內涵和實用性能。基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藝術審美觀等方面的差異,市場上單一陶瓷品種難以滿足不同地域的需求,也早就了不同地區的行業企業具有各自不同的競爭優勢。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產品進口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日用陶瓷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指出,2015年進口陶瓷產品58.71億美元,同比增長0.56%,2016年進口陶瓷產品57.64億美元,同比下降1.82%,陶瓷需求保持穩定。2016年,美國建築陶瓷進口17.91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31.09%;衛生陶瓷進口10.25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17.79%;日用陶瓷進口13.17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22.85%;工藝陶瓷進口3.70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6.42%;其他類陶瓷進口12.60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21.85%。中國是美國陶瓷進口的最大來源國,201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陶瓷22.22億美元,佔美國陶瓷進口總額的38.56%。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分析,電子工業是先進陶瓷產業最大的終端應用市場,這一趨勢仍將延續數年。地域劃分來看,亞太地區 2014 年電子陶瓷市場份額超過
40%,是全球電子陶瓷市場規模最大的地區,而中國又是亞太地區電子陶瓷需求量最大的國家,其他依次為日本、韓國、印度。
近年受益於通信、計算機、電子儀表、家用電器和數字電路技術的普及發展,電子陶瓷元器件的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在下遊行業的拉動下,全球電子陶瓷行業保持穩定增長,2010年全球電子陶瓷市場規模為 181.3 億美元,2014 年增長至 205.9 億美元。
在我國,電子陶瓷為政策指導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重點發展的關鍵戰略材料之一,呈現出迅猛發展勢頭,2007 年我國電子陶瓷行業市場增長率為30.4%,除去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年行業增速維持在 11%以上的水平,行業產量年均增速接近 15%。
產業技術不斷走向成熟
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等整體呈上漲趨勢,部分陶瓷企業開始通過改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升級,採用新型、節能的自動化設備,以及新工藝、新技術代替傳統的生產方式,實現自動化流程和智能操作控制,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了產品品質,降低能耗和成本。
行業生產向智能化、自動化發展的趨勢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日用陶瓷行業的生產技術發展也很快,一些傳統落後的設備和復雜的生產工藝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等靜壓成型、自動修坯等智能化、自動化的先進設備和工藝簡單、連接緊湊的設備和生產線。陶瓷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勞力成本的不斷上漲,通過提高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日用陶瓷業的生產效率,成為日用陶瓷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色釉炻瓷作為最具有個性的日用陶瓷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色釉炻瓷為日用陶瓷細分產品,具有時尚個性、環保健康、實惠實用的特點,正日益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關注和青睞。對比分析國外日用陶瓷市場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日用陶瓷市場已經超越了實惠消費的階段,呈現出時尚文化消費和綠色環保消費的趨勢,未來對色釉炻瓷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陶瓷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陶瓷產業的有機載體,是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釉下五彩瓷,採用的「三燒制」製作工藝,釉面瑩潤光潔,顯得質朴古艷,色彩溫潤,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欣賞、裝飾、收藏價值。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倡導和對藝術鑒賞需求的提升,釉下五彩瓷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陸』 中國的瓷器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中國抄的瓷器萌芽於商代。在商襲代的遺址和墓葬中先後出土的青釉拍印花紋原始瓷,是中國最早的瓷器,它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各種條件,但製作原始、粗糙,處於陶器向瓷器的過渡時期。商代原始青瓷常見的器形有尊、罐、罍、瓮、缽、簋和豆等。有的釉下拍印方格紋、鋸齒紋、網紋、雲雷紋及弦紋等幾何形圖案紋飾。商代原始青瓷的問世,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深受人們的普遍歡迎。到了西周時,胎質更為細膩,施釉較為均勻,釉層顯著增厚。發展到春秋戰國時,除產量和質量提高之外,器形也逐漸增多,除了一般的碗、盤、缽、盂等,還模仿青銅禮器的鍾、鼎等造型及紋飾,尤為精緻。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是戰國的青瓷龍首鼎(現藏上海博物館)。鼎口一面飾一長頸龍首,一面為一獸形尾,旁有長方形立耳,下為三矮獸足,鼎身四周刻有弦紋、斜線紋及渦紋,釉色青黃。
『柒』 中國當代陶瓷行業發展前景如何
一般般啦,我一親戚就在佛山做陶瓷,他說今年比較難。
『捌』 中國古代陶瓷業的發展歷程
我把近萬年的中國陶瓷史劃分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獨秀等五個不同時期,並加以述說。
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一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
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一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一樣。
陶器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一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一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
中國陶瓷的萌芽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公元1世紀)
中國瓷器經過古陶器漫長的孕育,終於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約在夏商之際,原始瓷器發軔於贛、浙一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經像模像樣了,它可能為我國瓷器的鼻祖,屬於瓷器的萌芽時期,這為瓷器的發明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盡管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隻是偶然的現象,還不具有普遍的意義。
當商代冶煉青銅的爐火在神州大地閃爍以後,陶藝的光彩就日趨黯淡。此時,原始青瓷終於橫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產要具備下列條件:1、瓷土須是高嶺土;2、要有玻璃質感的釉色;3、通常燒制的溫度在1200~1300℃。與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質地堅硬和清潔美觀的優點,敲擊聲清脆悅耳。當中原國家大規模鑄造精美的大型禮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時,越人卻用珍貴的青銅鑄造工具、農具和兵器,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努力務實地發展經濟,將「耕戰」視為國家事務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勢建造龍窯,提高了窯爐溫度。採用泥條盤築法為成型工藝,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黃色釉,又因釉中含鐵,瓷器呈青綠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窯遺址時,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先生告訴我:商代最大的窯場已在鷹潭市童家鎮角山被發現,據專家對原始青瓷測試數據表明,它和近現代瓷器沒有什麼區別,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發現饅頭窯和龍窯爐近10座,先後出土完整和已修復器物570餘件,器形有鼎、壺、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見的平底器。裝飾紋樣最多的是雲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弦紋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時見過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蕭山、諸暨、紹興交界處考察印象特別深刻,那裡有質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這里好似今天的經濟開發區:煙囪林立,作坊滿地,窯場遍布,是當時手工業制陶和交易的中心,這為越國贏得巨大的利潤,也為最終越人擊敗吳國,作好了財力上的准備。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規范,胎泥精選,釉料配製,拉坯由手工盤條改進為輪制,器型紋飾部分借鑒青銅工藝漸趨美化。這證明長江流域、南方地區在商代同樣有發達的文明。
秦漢之際的原始青瓷技術從理論上講應該不斷前進,但事實卻出現了大倒退。戰國末年空前的征戰,引發社會動亂,導致原始青瓷技術發展的停頓,甚至中斷。秦漢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爐灶的,看不到直接的傳承關系,故只能稱之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國故地復興,又似乎說明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完全斷絕。秦漢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鼎、盒、壺、鍾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一類的飲食器。裝飾的紋樣以弦紋、水波紋、雲氣紋等為主,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常用的S紋等裝飾。
漢代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從墓葬出土來看,器物還是沿襲仿造青銅禮器隨葬的舊俗。西漢晚期燒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盤、罐、碗、耳杯等為主,同時出現了屋、倉、豬欄、羊舍、牛羊雞犬等明器和瓷塑。我們在浙江漢代龍窯遺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進的整個過程,青瓷終於隨著社會進步從萌芽走向成熟,這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陶瓷的建制時期(約公元2世紀—約公元6世紀)
凝聚著古越人智慧結晶的龍窯技術及其產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經歷戰國秦漢數百年的動盪與停滯以後,東漢晚期以上虞小仙壇窯址為代表的寧紹平原東部地區,終於率先燒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歷史上的「隸變」,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瓷器從此走進了建章立制的偉大新時代。中國是陶瓷的故鄉,「China」邁向世界,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從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越人率先奏響了成熟瓷器誕生的前奏曲,並最終成就了青瓷的發明創造。這件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創造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
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造價低廉;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容易推廣燒制。瓷器這一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中華大地茁壯成長。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等窯爐林立,爭奇斗艷,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器型更趨完備,成為引領瓷器潮流的帶頭羊。
瓷器到了三國時,吳國統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對平民百姓來說,價廉物美的隨葬器皿莫過於陶瓷製品。厚葬之風對制瓷業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見的,更促使青瓷製作技藝提高。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瓷器生產躍進時期,晉代首次出現了中國文字史上的「瓷」字,「晉瓷」不僅數量多,而且器型更加豐富多彩。青瓷製瓷區域也由南及北推進,特別是北方山東淄博窯在北齊時期已生產優質青瓷。我到淄博窯考察過,那裡的青瓷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窯的。青瓷一統天下,燒制的地域進一步擴大,但此時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發現。這個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斷,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傳入,促使陶瓷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繼出現,標志著中國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從出土文物看來,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迄今發現最早的白瓷是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業四年(608年)的李靜訓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其中的龍柄雙邊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可能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黑瓷的原產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遺址考察時還拾得春秋時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見黑釉瓷產生也有漫長的孕育發展過程。東晉之後,北方也開始燒制黑瓷。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這一切都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打下堅實基礎,也是唐宋瓷業高峰時期到來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