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中國海權發展的主要目的,也是中國海權發展的主要手段
海洋經濟是中國海權發展的主要目的,也是中國海權發展的主要手段。
海洋經濟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它主要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如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遊業等,它們都屬於現代海洋經濟的范疇。
海洋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後空間,發達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海洋石油工業、濱海旅遊業、現代海洋漁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已經形成,世界范圍內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資源消耗型到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海洋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我國是一個陸海兼具的國家,海岸線總長1.8萬公里,位居世界第四。按照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我國主張的管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同時,我國還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油氣資源沉積盆地約70萬平方公里,海洋漁場280萬平方公里,海水可養殖面積260萬公頃,淺海灘塗可養殖面積242萬公頃,等等。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國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有著巨大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
根據中國政府網2013年1月17日發布的消息,國務院印發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2015年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新建各級各類海洋保護區80個,2015年海洋保護區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比重達到3%。規劃還提出,「十二五」時期海洋新興產業實現突破性進展,2015年增加值較「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海洋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在海洋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繼續提高。規劃提出充分發揮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個經濟區的引領作用,推進形成我國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個海洋經濟圈,結合落實國家關於沿海區域發展的部署,著力培育一批重要的海洋經濟增長極。
總體看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較快,總量持續上升,但仍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海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十分明顯,海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山東和上海,2008年總計佔到全國海洋產值的53%以上;海洋開發仍以利用自然資源為主,海洋產業發展的結構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等傳統海洋產業佔全部海洋產業增加值的77%,而海洋生物醫葯、海洋電力等海洋新興產業產值只佔5%左右;不同區域海洋產業結構不均衡,區域海洋經濟的空間分布呈現較顯著的兩極分化態勢。
未來,世界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如何走好海洋經濟這步棋,充分發揮所擁有的海洋資源優勢,把握好全球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能否獲得新動力的關鍵問題之一。
參考;http://finance.qq.com/zt2013/hyjj/
『貳』 如何優化海洋經濟產業結構
日前有專家表示,當前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仍處於轉方式、調結構、去產能的關鍵時期,多地已經開始加速優化海洋經濟產業結構。
有專家表示,在海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東部沿海地區憑借更優越的區位條件、更雄厚的經濟實力、更開放的產業結構以及更強大的技術實力,將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叄』 關於我國海洋經濟的相關資料
現代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海洋經濟范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活動范圍多方向擴展,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增長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趨勢和特點是帶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海洋經濟發展步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眾多沿海國家和地區,海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概況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408億元,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286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4%,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1、海洋漁業
1992年以來,我國海洋漁獲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當年海洋漁獲量934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242萬噸;2005年海洋漁獲量已達2838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l 385萬噸,海洋漁獲量提高了3倍,海水養殖產量提高了5.7倍;海水養殖產量佔全國海洋漁獲量的比重已從26%上升到49%。2005年海洋漁業總產值達3258億元,是1992年海洋漁業總產值的7倍。
2、海洋交通運輸業
我國沿海港口吞吐量已連續3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國港口國際標准集裝箱吞吐量為6989萬標箱,是l994年的17.4倍,繼續保持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國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萬人次,是l994年的l.4倍。
3、海洋船舶工業
我國造船量已連續l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訂單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0%,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綜合噸,是1996年的7.2倍;造船總產值1 l45億元,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達到l l71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已佔世界市場份額的l9%。
4、海鹽業
2005年我國海鹽產量為2829萬噸,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海鹽和海洋化工業總產值433億元,是1994年的9.5倍。
5、海洋油氣業
2005年海洋原油產量3175萬噸,是l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氣產量62.7億,是l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氣業總產值866.9億元,是1994年的l2倍。
6、濱海旅遊業
2005年濱海旅遊收入3942億元,其中國際旅遊收入ll47億元,而l994年國際旅遊收入只有321億元。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特點新的可開發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近10年來,海洋科技突飛猛進,新的可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海洋已成為巨量財富源泉,為解決困擾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兩大問題展現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儲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葯物資源家族龐大。三是提取和開發利用深海基因資源前景廣闊。據估計,深海基因資源的市場潛力可達30億美元/年。四是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前景樂觀。隨著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場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擴大。總之,20世紀最後10年,多學科聯動的海洋科學發展,使新的海洋資源不斷被發現,由此,引發了世界范圍的以全面開發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為基本特徵的「海洋世紀」的到來。
海洋經濟產出快速增長。近10年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一直保持在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水平。「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年均 15.7%。其中海洋漁業經濟總量仍高居首位,占總產值的51%,年均增長18%;海洋油氣業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達到32.3%,產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貨物運輸量持續穩定增加,占海洋經濟總產值比重位居第二,為18%。另外,海洋旅遊業因統計口徑問題,僅是國際旅遊收入項,已經超過600多億元,占海洋經濟總產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統計在內的國內濱海旅遊收入至少還有約1000億元。因此,濱海旅遊業實際上已經位居第二,並正在展現其強勁的發展後勁。預計,濱海旅遊業將迅速成長為我國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首。
海洋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經過有意識的計劃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呈不斷優化趨勢。從「八五」末期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48∶14∶38到 「九五」末的50∶17∶33。最明顯的變化是,第二產業得到發展,第三產業升中有降,但整體經濟實力未減。海洋勞動就業隊伍擴大。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海洋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
「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全職勞動就業增加了近40萬人。在海洋三次產業中的分布也與產業結構相一致,海洋第一產業吸納了將近 70%的就業人口,以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海洋第二產業,勞動就業率較低,但勞動生產率最高。盡管海洋直接勞動就業統計數字只有400多萬人,但海洋產業還提供了約1000萬人的季節性或非全職工作機會。而且,目前我國的統計口徑只統計直接的行業勞動就業,而國際組織和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評價海洋就業貢獻的統計范圍非常寬泛,美國把臨海、與海洋開發利用相關聯的生存人口都計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機會之中,這樣,海洋對其國家的勞動就業就顯得極為重要。
海洋高新技術培育新興海洋產業。20世紀60年代以來,與海洋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同步發展起來的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術產業,海洋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帶動了海洋產業群的擴展壯大。1996年海洋高技術作為第八個領域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開發計劃(863計劃)。到1998年,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實現500多億元。目前,我國的海洋高技術主要包括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及其產業、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水養殖業、海洋監測技術及海洋儀器製造業、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信息技術等。
海洋產業成為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90年代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洋開發已然成為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跨世紀的地區發展戰略,海洋經濟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從2000年情況看,海洋產業增加值3000多億元,占沿海省區市GDP總量5.5萬億元的 6.88%。海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列依次為廣東、山東、福建、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海南、廣西、河北。最高的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超過750億元。
海洋經濟發展處於成長階段。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算得上是海洋大國,但還遠不是海洋經濟強國。我國海岸線總長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積與陸域面積之比小於0.3,低於世界沿海國家的平均水平 0.96;海岸系數(單位陸地面積平均擁有的海岸線)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國海洋資源絕對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線長度、大陸架面積、200海里水域面積、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資源絕對量在世界范圍內排位較前,是優勢資源,但是,海洋資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正處於成長期,產業結構正從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與傳統海洋產業改造相結合的狀態發展。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態勢21世紀將是人類挑戰海洋的新世紀。2001年,聯合國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紀是海洋世紀」。今後10年甚至50年內,國際海洋形勢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發達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將加速,海洋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海洋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後空間。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國際海洋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後的開辟疆域」,未來50年要從外層空間轉向海洋;加拿大提出:發展海洋產業,提高貢獻,擴大就業,佔領國際市場;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開發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英國把發展海洋科學作為迎接跨世紀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亞在今後10年~15年要強化海洋基礎知識普及,加強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開發。國際海洋競爭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發現、開發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開發新的海洋礦產資源;獲取更多、更廣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葯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線與運輸方式。
海洋是高新技術發展前沿領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日、英、法、德等國家分別制定了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提出優先發展海洋高技術的戰略決策,希望在21世紀世界海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同時也期望在海洋領域找到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目前,國際上海洋高技術發展有以下五個重點領域: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態系統模擬技術,海洋油氣資源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海洋環境觀測和監測技術,海底勘測和深潛技術。總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高技術開發已上升到各國最高層次的決策范疇,並進行了戰略性規劃安排。
世界海洋經濟發展前景看好。目前,全球現代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總值23萬億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已經形成,發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業。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儲量為200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80萬億立方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海上石油勘探與開發,投入開發的經費每年達850億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產量約13億噸,佔世界油氣總產量40%,產值約3000億美元。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產量將超過陸地油氣產量。二是濱海旅遊業。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濱海旅遊業收入佔全球旅遊業總收入的1/2,約為2500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遊目的地中有37個是沿海國家或地區;沿海37個國家的旅遊總收入達3572.8億美元,佔全球旅遊總收入的81%。三是現代海洋漁業。傳統的海洋捕撈業已發展為捕—養—加並舉的工業化漁業生產。近10年來,全世界海洋漁獲量每年達8500多萬噸,產值約2000億美元。四是海洋交通運輸業。全世界較大海港2000多個,國際貨運的90%以上通過海上運輸完成,1998年世界集裝箱港口吞吐量約為1.5億標准箱,海運收入1500億美元。總之,世界范圍內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資源消耗型到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世界海洋產業結構不久將可能出現三、二、一的排列順序。從我國海洋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可能要略滯後於世界海洋產業結構的轉變,首先可能過度到二、三、一結構。
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加速。目前,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區,有預測認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的城市密集區。這一地帶佔14.2%的國土面積,卻分布有44.74%的城市數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東部沿海地帶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別佔全國的59.81%和47.44%。研究預測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紀中葉,60%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隨著小城鎮建設的興起,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保持年均0.63個百分點的增幅,2002年全國城市人口比例將達到34%,而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現狀水平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7%。預計未來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還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未來50年,世界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我國已經具備了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和基礎。正在編制中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將對我國「十五」及以後10年的海洋經濟發展提出規劃安排。提高認識,認准方向,扎實推進,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成世界級海洋經濟大國甚至強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肆』 我國是個海洋大國,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哪些有利條件
1、我國有強大的海洋運輸條件,降低了運輸成本
2、近海漁業資源豐富
3、海鹽、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
『伍』 請問,世界上海洋油氣產值已佔海洋經濟總量的50%以上的國家有哪些
目前,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都已經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中國現在僅僅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現代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海洋經濟范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活動范圍多方向擴展,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增長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趨勢和特點是帶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海洋經濟發展步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眾多沿海國家和地區,海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概況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408億元,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286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4%,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1、海洋漁業
1992年以來,我國海洋漁獲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當年海洋漁獲量934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242萬噸;2005年海洋漁獲量已達2838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l 385萬噸,海洋漁獲量提高了3倍,海水養殖產量提高了5.7倍;海水養殖產量佔全國海洋漁獲量的比重已從26%上升到49%。2005年海洋漁業總產值達3258億元,是1992年海洋漁業總產值的7倍。
2、海洋交通運輸業
我國沿海港口吞吐量已連續3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國港口國際標准集裝箱吞吐量為6989萬標箱,是l994年的17.4倍,繼續保持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國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萬人次,是l994年的l.4倍。
3、海洋船舶工業
我國造船量已連續l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訂單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0%,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綜合噸,是1996年的7.2倍;造船總產值1 l45億元,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達到l l71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已佔世界市場份額的l9%。
4、海鹽業
2005年我國海鹽產量為2829萬噸,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海鹽和海洋化工業總產值433億元,是1994年的9.5倍。
5、海洋油氣業
2005年海洋原油產量3175萬噸,是l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氣產量62.7億,是l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氣業總產值866.9億元,是1994年的l2倍。
6、濱海旅遊業
2005年濱海旅遊收入3942億元,其中國際旅遊收入ll47億元,而l994年國際旅遊收入只有321億元。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特點新的可開發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近10年來,海洋科技突飛猛進,新的可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海洋已成為巨量財富源泉,為解決困擾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兩大問題展現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儲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葯物資源家族龐大。三是提取和開發利用深海基因資源前景廣闊。據估計,深海基因資源的市場潛力可達30億美元/年。四是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前景樂觀。隨著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場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擴大。總之,20世紀最後10年,多學科聯動的海洋科學發展,使新的海洋資源不斷被發現,由此,引發了世界范圍的以全面開發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為基本特徵的「海洋世紀」的到來。
海洋經濟產出快速增長。近10年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一直保持在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水平。「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年均 15.7%。其中海洋漁業經濟總量仍高居首位,占總產值的51%,年均增長18%;海洋油氣業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達到32.3%,產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貨物運輸量持續穩定增加,占海洋經濟總產值比重位居第二,為18%。另外,海洋旅遊業因統計口徑問題,僅是國際旅遊收入項,已經超過600多億元,占海洋經濟總產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統計在內的國內濱海旅遊收入至少還有約1000億元。因此,濱海旅遊業實際上已經位居第二,並正在展現其強勁的發展後勁。預計,濱海旅遊業將迅速成長為我國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首。
海洋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經過有意識的計劃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呈不斷優化趨勢。從「八五」末期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48∶14∶38到 「九五」末的50∶17∶33。最明顯的變化是,第二產業得到發展,第三產業升中有降,但整體經濟實力未減。海洋勞動就業隊伍擴大。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海洋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
「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全職勞動就業增加了近40萬人。在海洋三次產業中的分布也與產業結構相一致,海洋第一產業吸納了將近 70%的就業人口,以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海洋第二產業,勞動就業率較低,但勞動生產率最高。盡管海洋直接勞動就業統計數字只有400多萬人,但海洋產業還提供了約1000萬人的季節性或非全職工作機會。而且,目前我國的統計口徑只統計直接的行業勞動就業,而國際組織和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評價海洋就業貢獻的統計范圍非常寬泛,美國把臨海、與海洋開發利用相關聯的生存人口都計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機會之中,這樣,海洋對其國家的勞動就業就顯得極為重要。
海洋高新技術培育新興海洋產業。20世紀60年代以來,與海洋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同步發展起來的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術產業,海洋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帶動了海洋產業群的擴展壯大。1996年海洋高技術作為第八個領域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開發計劃(863計劃)。到1998年,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實現500多億元。目前,我國的海洋高技術主要包括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及其產業、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水養殖業、海洋監測技術及海洋儀器製造業、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信息技術等。
海洋產業成為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90年代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洋開發已然成為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跨世紀的地區發展戰略,海洋經濟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從2000年情況看,海洋產業增加值3000多億元,占沿海省區市GDP總量5.5萬億元的 6.88%。海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列依次為廣東、山東、福建、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海南、廣西、河北。最高的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超過750億元。
海洋經濟發展處於成長階段。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算得上是海洋大國,但還遠不是海洋經濟強國。我國海岸線總長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積與陸域面積之比小於0.3,低於世界沿海國家的平均水平 0.96;海岸系數(單位陸地面積平均擁有的海岸線)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國海洋資源絕對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線長度、大陸架面積、200海里水域面積、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資源絕對量在世界范圍內排位較前,是優勢資源,但是,海洋資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正處於成長期,產業結構正從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與傳統海洋產業改造相結合的狀態發展。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態勢21世紀將是人類挑戰海洋的新世紀。2001年,聯合國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紀是海洋世紀」。今後10年甚至50年內,國際海洋形勢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發達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將加速,海洋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海洋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後空間。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國際海洋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後的開辟疆域」,未來50年要從外層空間轉向海洋;加拿大提出:發展海洋產業,提高貢獻,擴大就業,佔領國際市場;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開發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英國把發展海洋科學作為迎接跨世紀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亞在今後10年~15年要強化海洋基礎知識普及,加強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開發。國際海洋競爭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發現、開發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開發新的海洋礦產資源;獲取更多、更廣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葯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線與運輸方式。
海洋是高新技術發展前沿領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日、英、法、德等國家分別制定了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提出優先發展海洋高技術的戰略決策,希望在21世紀世界海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同時也期望在海洋領域找到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目前,國際上海洋高技術發展有以下五個重點領域: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態系統模擬技術,海洋油氣資源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海洋環境觀測和監測技術,海底勘測和深潛技術。總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高技術開發已上升到各國最高層次的決策范疇,並進行了戰略性規劃安排。
世界海洋經濟發展前景看好。目前,全球現代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總值23萬億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已經形成,發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業。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儲量為200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80萬億立方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海上石油勘探與開發,投入開發的經費每年達850億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產量約13億噸,佔世界油氣總產量40%,產值約3000億美元。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產量將超過陸地油氣產量。二是濱海旅遊業。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濱海旅遊業收入佔全球旅遊業總收入的1/2,約為2500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遊目的地中有37個是沿海國家或地區;沿海37個國家的旅遊總收入達3572.8億美元,佔全球旅遊總收入的81%。三是現代海洋漁業。傳統的海洋捕撈業已發展為捕—養—加並舉的工業化漁業生產。近10年來,全世界海洋漁獲量每年達8500多萬噸,產值約2000億美元。四是海洋交通運輸業。全世界較大海港2000多個,國際貨運的90%以上通過海上運輸完成,1998年世界集裝箱港口吞吐量約為1.5億標准箱,海運收入1500億美元。總之,世界范圍內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資源消耗型到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世界海洋產業結構不久將可能出現三、二、一的排列順序。從我國海洋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可能要略滯後於世界海洋產業結構的轉變,首先可能過度到二、三、一結構。
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加速。目前,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區,有預測認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的城市密集區。這一地帶佔14.2%的國土面積,卻分布有44.74%的城市數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東部沿海地帶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別佔全國的59.81%和47.44%。研究預測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紀中葉,60%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隨著小城鎮建設的興起,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保持年均0.63個百分點的增幅,2002年全國城市人口比例將達到34%,而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現狀水平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7%。預計未來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還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未來50年,世界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我國已經具備了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和基礎。正在編制中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將對我國「十五」及以後10年的海洋經濟發展提出規劃安排。提高認識,認准方向,扎實推進,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成世界級海洋經濟大國甚至強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陸』 海洋經濟與海洋礦產資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2.1.1 2007年我國海洋產業經濟概況
隨著海洋產業的發展,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翻了5番,2000年達到4000億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平均每年遞增15.0%以上,大大高於全國經濟平均發展速度。
2005年,我國海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發展,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6987億元,海洋產業增加值為720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相當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海洋經濟總體水平在世界海洋國家中已達到中上水平。
「十五」期間,海洋產業布局更趨於合理,海洋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一、二、三產業結構已由「九五」末期的50∶17∶33調整為2005年的17∶31∶52。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海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十一五」開局的2006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達到20958億元。2007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492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0.11%,比上年高出0.1個百分點(圖2.1)。海洋經濟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的部分。《200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海洋經濟總的發展趨勢呈現4個特點:
圖2.1 2001~200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發展
一是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日趨突出。
二是海洋經濟發展速度有所回落,2007年全國海洋經濟增長速度為15.1%(按可比價計算),相比2006年有一定回落,表明逐漸由數量增長型過渡到質量增長型。
三是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三次產業結構為5.1∶46.2∶48.7,與2006年的5.4∶46.6∶48.0比較,第三產業增長了0.7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海洋科技發展水平有所提高,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海運交通和濱海旅遊及海洋服務業發展迅速。
四是涉海就業規模逐步擴大,涉海就業人員3157萬人,比上年增加191萬個就業崗位,佔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的15.8%。
2007年,我國12個主要海洋產業經濟發展,按其全年實現增加值由高到低排位如下:
1)海洋交通運輸業。全年實現增加值3414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全國億噸級港口增至14個,貨物吞吐量與集裝箱吞吐量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2615萬標准箱,首次躍居世界第2,僅次於新加坡。
2)濱海旅遊。主要包括海洋觀光游覽、休閑娛樂、度假住宿、體育運動等活動。全年增加值3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9.9%。
3)海洋漁業。包括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海洋漁業服務和海洋水產品加工等活動。全年實現增加值1904億元。山東省海洋漁業增加值佔全國海洋漁業增加值28.7%,繼續位居全國首位。
4)海洋油氣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全年增加值7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3%。中石油在冀東南堡新發現10億噸大油田;中海油在渤海灣、北部灣等海域新發現10個油氣田,其中9個為自營油氣田。廣東省和天津市海洋油氣業增加值之和佔全國海洋油氣業增加值的85.3%。
5)海洋船舶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全年實現增加值448億元,比上年增長17.6%。造船完工量突破1800萬載重噸,新接訂單躍居世界第1,超過7000萬載重噸。遼寧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29.5%,位居全國第1。
6)海洋工程建築業。沿海各地加快海洋工程建築業發展步伐,多個大型海洋工程項目投入施工。全年實現增加值342億元。山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49.7%,居全國首位。
7)海洋化工業。包括海鹽化工、海水化工、海藻化工及海洋石油化工的化工產品生產活動。全年實現增加值209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8)海洋鹽業。是指利用海水生產以氯化鈉為主要成分的鹽產品活動,包括采鹽和鹽加工。全年增加值50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山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54.4%,繼續居全國首位。
9)海洋生物醫葯業。是指以海洋生物為原料或提取有效成分,進行海洋葯品與海洋保健品的生產加工及製造活動。全年實現增加值40億元,比上年增長37.7%。山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46.3%,居全國首位。
10)海洋電力業。是指在沿海地區利用海洋能、海洋風能進行的電力生產活動(不包括沿海地區火力發電和核能發電)。全年實現增加值5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廣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24.9%,位居全國之首。
11)海洋礦業。包括濱海砂礦、土砂石、地熱、煤礦開采和深海采礦等采選活動。2007年,國家正式實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管理措施,海砂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大,海洋礦業呈現出穩中趨降的趨勢。全年實現增加值5億元,比上年減少24.2%。
12)海水利用業。是指對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活動等。2007年,《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穩步推進,海水利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海水利用產業化進展迅速,海水利用業初具規模。全年實現增加值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
目前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為5∶46∶49。各主要海洋產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特別是海洋船舶業、海洋油氣業、海洋工程建築業、濱海旅遊業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均超過17.0%以上。其中海洋油氣業在海洋產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逐年增長,而濱海砂礦業有所減少(圖2.2)。
圖2.2 2003~2007年海洋油氣業和濱海砂礦業在海洋產業總產值中的比重
2.1.2 海洋礦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戰略地位
當今世界海洋礦業,以石油與天然氣為主,其次為濱海砂礦、某些近岸固體礦產(如由陸地向海底延伸的海底煤礦、鐵礦)和磷鈣土等。
世界海洋石油產量從1990年的9.07億噸增至2007年的12.5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4%,天然氣產量7000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25%。近25年來,世界石油與天然氣總產量的增長主要是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的結果。海洋油氣業在海洋礦業中佔主導地位,在世界海洋產業經濟中居首位,其產值約6500億美元,佔世界海洋總產值(18500億美元)的35.13%;其次為海洋運輸業和海洋漁業。
據國家海洋局《2007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資料,全國海洋產業增加值為14844億元。比上年增長15.1%。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為: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3414億元,比上年增長21.1%,成為第1大海洋產業;濱海旅遊業增加值3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9.9%;海洋漁業增加值1904億元,退居第3位;排序第4位的是海洋油氣業,其增加值為7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前三個產業佔主要海洋產業總增加值的57.8%,成為我國海洋經濟三大支柱產業。
其餘9個產業佔全國海洋總產值的42.2%。其中海洋油氣業增加值769億元,居第4位;而濱海砂礦業增加值僅5億元,居第11位。由此可見,目前海洋礦業在我國經濟中的貢獻率較低,與世界海洋油氣業和濱海砂礦業相比,差距還相當大。
『柒』 海洋經濟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活動的總和。它具體通過海洋生產總值體
(1)圖1反映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經濟不斷發展,海洋GDP翻了一內番;容圖2反映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經濟結構得到不斷優化。 (2)①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有利於增加就業,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③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拓展空間。④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⑤有利於搶占海洋經濟發展的制高點,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
『捌』 金華地處浙江中部內陸怎樣與浙江發展海洋經濟
金華將以以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為龍頭,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載體,優化海陸聯動集疏運網路;以省級產業集聚區為主平台,提升特色產業合作層次;以區域統籌發展為目標,深化山海協作工程;以服務企業為核心,優化投資發展環境等五大措施發展海洋經濟。
一、以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為龍頭,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今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在義烏市開展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我們要整合市場資源發揮義烏市場的獨特作用,建立「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大力發展進口和轉口貿易,爭取設立保稅物流中心,打造義博會、文博會、森博會等國家級會展平台,建設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示範區、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
二、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載體,優化海陸聯動集疏運網路。我們將加強與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十二五」時期,我市規劃涉海腫大項目各、計劃投資722億元,其中交通、能源和物流類項目33個、投資546億元。發揮交通區位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優勢,加快形成以8條高速公路、8條鐵路和義務機場、蘭溪港為主幹的綜合運輸網路,提高海鐵聯運、江海聯運等多式聯運能力。大力發展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為龍頭的市場貿易型物流,以永武縉產業帶為主題的工業物流,以能源、建材、糧油為基礎的紐帶轉運型物流。加強與寧波-舟山港的合作,拓展金華、義烏等「內陸港」服務功能,建設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打造國家級物流節點城市。
三、以省級產業集聚區為主平台,提升特色產業合作層次。金華新興產業聚集區將著力發展遊艇等專業船舶製造、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制葯、新能源汽車、發電設備、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義烏商貿服務業集聚區將重點推進國際生產資料市場建設。全市12個個開發區將立足特色產業基地,結合這種信息產業園、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永康五金產業總部中心建設,加強陸海產業合作,打造陸海協調發展示範區。
四、以區域統籌發展為目標,深化山海協作工程。積極適應浙江海洋戰略布局,主動接受沿海地區輻射和帶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商會、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的紐帶作用,突出特色產業合作和勞動力轉移合作,深化山海協作,因地制宜發展生態工作。依託中心鎮和特色村,優先發展休閑產業,加強「浙中涼都」避暑度假游、義烏小商品城購物游、橫店影視體驗游、武義溫泉休閑游與海島風情游等旅遊目的地的對接,共同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做大做強生態農業,加快建設綠色產業供應基地。
五、以服務企業為核心,優化投資發展環境。支持全市民營企業抓住機遇,以創業創新、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的昂揚銳氣,積極產於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探索「低丘工業、緩坡村鎮、保護開發、集約利用」的新模式,積極爭取開發國家級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保障陸海科技發展用地。依託浙中地區擁有的浙江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浙江學院、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等10所高校,以及62所哦中專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中學校,加強涉海創新人才的培養培訓,通過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強化海陸聯動的人才支撐。
『玖』 海洋經濟的發展狀況
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408億元,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286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4%,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隨著陸地資源逐步緊缺,人類活動進一步向海洋延伸,海洋經濟地位加速提升。2006年,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近年來的最高點10%;之後便在9.6%左右徘徊,海洋經濟地位得到鞏固。預計後期隨著海洋開發力度的加大,其地位將會進一步提升。
據數據分析顯示,2003-2010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到21.08%。海洋產業結構方面,第一產業比重不斷縮小,第二產業比重有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產業佔比超過40%,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平分秋色,2005年,海洋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發展加速,第一產業佔比下降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產業佔比維持在5%-6%,第二、三產業佔比則維持在47%以上。2010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為38439億元,同比增長12.8%。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中國經濟發展和資源需求的增長,政府適時調整了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海洋經濟提到了國家戰略高度;與此同時,沿海地區已經相繼提出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十二五時期海洋經濟產業將會有跨越式發展。 海洋經濟產出快速增長。近10年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一直保持在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水平。「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年均 15.7%。其中海洋漁業經濟總量仍高居首位,占總產值的51%,年均增長18%;海洋油氣業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達到32.3%,產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貨物運輸量持續穩定增加,占海洋經濟總產值比重位居第二,為18%。另外,海洋旅遊業因統計口徑問題,僅是國際旅遊收入項,已經超過600多億元,占海洋經濟總產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統計在內的國內濱海旅遊收入至少還有約1000億元。因此,濱海旅遊業實際上已經位居第二,並正在展現其強勁的發展後勁。預計,濱海旅遊業將迅速成長為我國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首。
盡管增速有所放緩,海洋經濟依然保持相對較強勁的發展勢頭。據國家海洋局初步核算,2015年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27303億元,同比增長6.94%。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1158億元,同比增長2.8%;海洋第二產業增加值11690億元,同比增長5.3%;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14455億元,同比增長8.8%。 海洋產業成為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90年代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洋開發已然成為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跨世紀的地區發展戰略,海洋經濟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從2000年情況看,海洋產業增加值3000多億元,占沿海省區市GDP總量5.5萬億元的 6.88%。海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列依次為廣東、山東、福建、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海南、廣西、河北。最高的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超過750億元。
海洋經濟發展處於成長階段。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算得上是海洋大國,但還遠不是海洋經濟強國。我國海岸線總長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積與陸域面積之比小於0.3,低於世界沿海國家的平均水平 0.96;海岸系數(單位陸地面積平均擁有的海岸線)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國海洋資源絕對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線長度、大陸架面積、200海里水域面積、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資源絕對量在世界范圍內排位較前,是優勢資源,但是,海洋資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正處於成長期,產業結構正從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與傳統海洋產業改造相結合的狀態發展。
『拾』 如何加速優化海洋經濟產業結構
國家海洋局新聞發言人張占海表示,當前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仍處於轉方式、調結構、去產能的關鍵時期,部分產業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慢、融資難、盈利難等問題。因此,為了培育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各地紛紛把計劃重點放到了優化產業結構上。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表示,發展海洋經濟就是要立足科技引領,加強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實施重點突破,並推進智慧海洋工程建設。此外,要推動海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不斷提高海洋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效益。重點扶持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海洋生物醫葯、海洋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發展,積極發展港口物流、濱海旅遊、海洋信息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加快形成海洋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