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 的意義、發展趨勢怎麼寫
小論文意義可以從帶動就業、活躍地方經濟入手、充分發揮企業的互補作用,發展趨勢要有案例研究做基礎,規模化、體系化、專業化。
⑵ 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的基本趨勢有哪些
近年抄來,產業集群作為推動襲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世界上引人矚目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已經越來越引起有關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廣泛重視。
隨著區域經濟的日趨發展,產業集群成為各省市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對產業集群的統計、分析、研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前,各個省市對產業集群的統計並沒有統一的標准,更沒有綜合評價的標准。然而科學客觀的評價產業集群質量,觀察產業集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探索提高產業集群市場競爭能力,如何科學有效的測評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都需要設計一套科學、完整、能夠從多方位多角度反映集群特質的指標體系。為此,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⑶ 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研究的版權信息
作者: 張明龍等著
出 版 社: 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字版數: 858000
頁數: 614 開權本: 16開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1787814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經濟理論
定價:¥88.00
⑷ 產業集群升級的研究意義
產業集群升級的研究意義,就在於為構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其他機構的關系方面,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方法,並創建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集群模式,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強綜合國力。
⑸ 四新一海的發展基礎
新型工業化:「四新一海」戰略奠定發展基礎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專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巨屬大的產業,正符合黃三角「高效」、「生態」的建設原則。
「礦產40餘種,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達50億噸和2300億立方米,地下鹵水靜態儲量約135億立方米,岩鹽儲量5900億噸,海岸線風能、地熱、海洋等資源豐富。」牛啟忠認為,黃三角的資源優勢具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巨大潛力,這為黃三角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條件。
黃三角將建設大型風電場,並發展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進行地熱、淺層地熱和潮汐能開發利用示範研究。預計到「十二五」末,新能源發電裝機將達到400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達到300萬千瓦。在新材料產業發展方面,將依託東營、濱州的高分子材料,樂陵的金屬材料、熱超導材料,濰坊的陶瓷新材料等資源優勢和特色,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同時利用濱州經濟開發區、鄒平、陽信、無棣、慶雲五大電子信息產業園優勢,大力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和軟體產業。五年內,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還將充分利用其海洋資源,加快海洋生物食品醫葯、海洋化工、海水綜合利用等領域的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
⑹ 產業集群理論的相關文獻回顧
1.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分工協作理論
亞當.斯密目睹了工業化初期生產分工和專業化生產所產生的效率。他認為,勞動分工是國民財富增進的源泉,是經濟生活的核心現象。他在《國富論》中分析到:勞動生產率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斯密不僅一般論述了採取分工生產的方式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深入分析了產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將分工分為三種:一是企業內分工;二是企業間分工,即企業間勞動和生產的專業化;三是產業分工或社會分工。第二種分工形式實質是企業集群形成的理論依據所在。正是因為這種分工,企業集群才會具有無論是單個企業還是整個市場都無法具備的效率優勢,過細分工和市場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業集群保證了分工與專業化的效率,與此同時還能將分工與專業化進一步深化,反過來又促進了企業集群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生產組織方式的選擇必須滿足降低個別價值的目的,否則,資本增值的目標將難以實現。所以當事實證明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分工與協作具有更高的生產率時,採取這種生產組織方式就成為資本家的普遍行為,以便利用分工的優勢降低成本。馬克思認為,建立在協作基礎上的企業生產,可以產生比分散生產更大的效率。產生合力效應原因是:第一,協作性的集體生產在相同產量的條件下比分散生產節約了佔用的空間;第二,有利於在交貨期臨近或其它緊急情況出現時,集中生產能完成較大的生產量;第三,在集體生產的環境中,個人能力可以通過勞動效率間的差異表現出來,努力爭先的競賽,提高了生產率;第四,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容納在一個企業中,有利於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產的連續性和比例性;第五,協作性的集體生產提高了生產資料的利用率。總之,對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為產業集群形成的內在動因。
2.馬歇爾的規模經濟理論
馬歇爾(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馬歇爾所指的外部規模經濟概念是指在特定區域的由於某種產業的集聚發展所引起的該區域內生產企業的整體成本下降。通過對英國一些傳統工業的企業集群現象的考察,馬歇爾發現了外部規模經濟與企業集群之間的密切關系,他認為企業集群是基於外部規模經濟而形成的。馬歇爾認為外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規模經濟同樣具有產業組織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這種經濟往往能因許多性質相似的小型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說的工業地區分布——而獲得。」馬歇爾把專業化產業集聚的特定地區稱為「產業區」。馬歇爾對導致規模經濟的原因作了細致的探討。他認為,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利益,是技術的經濟、機械的經濟和原料的經濟。因為,大工廠可以採用高效率的機械,從而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機械的經濟所獲得的各種利益是小工廠難以企及的。大企業的大批量采購可以獲得相對低的價格,而且大批量運輸保證了對運輸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著較低的運輸成本。企業集聚在「產業區」內,可以降低勞動力的搜尋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業的生產效率高於單個的分散的企業,特別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了知識在該地區的溢出。協同創新的環境也促進了企業集群的發展。
3.產業區位理論和新產業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Webber)在其1909年著作《工業區位論》中從產業集聚帶來的成本節約的角度討論了產業集群形成的動因。他認為費用最小的區位是最好的區位,而聚集能使企業獲得成本節約。一個企業規模的增大能給工廠帶來利益或節約成本,而若干個企業集群在一個地點同樣也能給各個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或節省更多的成本,技術設備發展的專業化、搜尋勞動力的相關成本的降低,也都促進了企業集聚。他把集聚帶來的好處視為成本的節省和收益的增加,正是成本的節約促使企業產生了集聚的動因。專業市場的發展可以提高批量購買規模和銷售的規模,使企業享有購買原材料的便利和順利實現產品交易,從而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效率。企業集聚有利於道路、煤氣、自來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共享,從而減少經常性開支成本,從而促進了企業集聚。
新產業區理論從企業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入手研究企業集群的形成動因。在對美國矽谷、德國巴登—符騰堡、義大利愛米利亞—羅馬格納等高技術產業綜合體實踐的研究基礎上,新產業區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應運而生。該理論認為,決定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資資本的數量與質量,而是與發揮人力資本潛力相關的經濟組織結構和文化傳統等社會環境因素。正如長期研究矽谷特徵的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森寧所說:「矽谷成功的真正奧秘,是因為矽谷有了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創新、有利於人才成長的文化生態環境。」此後,又出現了歐洲學派,它是由法國、義大利、瑞士區域科學家組成的GREMI()小組(區域創新環境研究小組),他們的主要概念是文化環境(Milieu)。這個概念把產業的空間聚集現象與創新活動聯系在一起,使該理論流派相當有影響力。5創新環境理論認為產業的本地化包括提升整個社區的技術和專業化水平,提供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增加輔助的貿易和專業化服務,滿足眾多公司的需求,為採用更加專業化的機構創造條件。企業聚集使大家可以共享單個企業無法實現的大規模生產和技術以及組織創新的好處。創新環境研究強調產業區內創新主體的集體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強調創新行為的協同作用,強調社會根植性。Capello(1999)、Hart&Simmie(1997)等人研究發現,在創新地區中,創新廠商群聚在特定區域,但通常保留他們彼此獨立運作,群聚區域內廠商運用的是區內良好的環境特質。
4.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也與產業集群的形成緊密相關。增長極概念及其理論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Perrour)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在分析經濟在空間上的非均衡增長時,佩魯引入了「推動性單位」和「增長極」的概念。所謂「推動性單位」就是一種起支配作用的經濟單位,當它增長或創新時,能誘導其它經濟單位增長。推動性單位可能是一個工廠或者是同部門內的一組工廠,或者是有關共同合同關系的某些工廠的集合。而所謂增長極是集中了推動性單位的特定區域。佩魯認為推動性單位具有三個特點:(1)新興的、技術水平較高的、有發展前景的產業;(2)具有廣泛市場需求直至國際市場需求的產業;(3)對其他產業有較強的帶動作用的產業。增長極同時具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
5.技術創新理論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及其擴散促使具有產業關聯性的各部門的眾多企業形成集群。因為創新不是孤立事件,幷且不在時間上均勻分布,而是相反,它們趨於群集,或者說成簇地發生。這僅僅因為,在成功的創新之後,首先是一些,接著是大多數企業會步其後塵;其次,創新甚至不是隨機地均勻分布於整個經濟系統,而傾向於、集中於某些部門及其鄰近部門。熊彼特在解釋經濟周期或經濟波動時認為,除戰爭、革命、氣候等外部因素外,創新的群集和增長的非周期因素是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上述認識,有兩點是極為重要的:首次創新會比隨後類似的創新要艱難得多,一旦突破入門障礙,對後來者的啟迪,包括觀念、認識、信心及行為都有極大激勵;創新是一個學習過程,首次創新的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都會給後來者提供少走彎路,快速實現創新成功幷較快獲得超過社會平均贏利能力的機會的借鑒。兩點重要性造成的結果將是客觀誘導後來者蜂擁而至,即形成技術創新的群集現象。歷史上有頗多類似的例子,比如由於合成材料在化學上的相似性,某公司的首次創新肯定會增加下一項發明的可能性;計算機問世後引發的多次再創新和換代產品的周期迅速縮短,正是群集的功績。
6.基於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理論
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跨國公司全球化的供應鏈和市場戰略下,投入要素可以從許多不同的地區獲取,但運輸成本的降低幷未使許多公司不把公司設立在原料來源地或者大的市場所在地。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clePorter)率先提出全球經濟下的產業集群理論,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競爭力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產業集群現象。10產業集群在競爭日趨復雜、知識導向和動態的經濟體中,其角色也愈來愈重要。波特提出了由四種關鍵要素所形成的「鑽石體系」理論,從競爭力角度對集群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顯示集群不僅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進激勵方式,創造出信息、專業化制度、名聲等集體財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夠改善創新的條件,加速生產率的成長,也更有利於新企業的形成。雖然群內企業的慘烈競爭暫時降低了利潤,但相對於其它地區的企業卻建立起競爭優勢。
7.其它與集群相關的觀點
(1)錢穎一(1999)運用「棲息地」(habitat)的概念來解釋集群企業的競爭優勢。他認為企業集群區是創業公司的「棲息地」,它至少包括七個方面的因素:①開放型的生產結構;②人才流動頻繁,跳槽的情況常有發生;③法律環境較為寬松,使跳槽變得容易;④容許失敗;⑤生活和工作觀;⑥外國移民多;⑦美國的全國創業板股票交易系統(NASDAQ)市場。
(2)台灣學者注重運用社會關系網路理論解釋台灣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他們認為長期以來,中小企業之間緊密的產業集群關系是台灣經濟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陳慧娟、吳秉恩,2000)。這種集群關系是建立在群內企業之間彼此承諾與信任關系之上的(王如玉、曾淑婉;1992),而這種承諾與信任則是需要依靠企業主之間的社會關系來建立,因此企業主之間的社會關系是維持群內企業安定的主要力量。由同家庭、同民族、同鄉、同學、同事等所形成的關系在無形中規范幷維持了集群區內的運作次序(陳介玄,1994)。
(3)內地學者對於企業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江浙與廣東一帶,特別是在江浙地區。由於中小企業集群在江浙的迅速發展,江浙的學者們對這個問題從區域經濟(方民生,1997;張仁壽,1999;武雲亮,2003)、產權制度(應煥紅,2001)、制度變遷(朱康對,1999;林毅夫,2003)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討,也得出了相關的結論;廣東學者則更著重於從企業網路或者企業家網路的角度來研究企業集群,同時也強調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在集群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0;吳國林,2001);北京大學王緝慈(2001)把企業集群看成是適合創新的空間,幷將其中原由歸結為地理鄰近和社會根植兩組效應。
(4)日本學者青木昌彥(MasahikoAoki,2001)從創業投資者對創新企業的控制權角度入手,提出了「只能在一群創新式企業和一組創業投資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背景之下才能理解矽谷模式」,幷提出了錦標賽制度的創業資本治理機制。青木主要從企業治理角度探討企業集群的發展問題,開創了企業集群研究的一個嶄新思路。但他過分強調代理人市場對企業治理機制形成的影響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5)Dunning(1988)提出「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認為區域優勢取決於要素投入和市場的地理位置狀況、基礎設施等,而這些正是聚集效應的體現。Dunning(1993)又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跨國公司的區位選擇不僅要考慮傳統的要素及其成本,又要考慮聚集經濟和交易成本、動態外在經濟性」。
(6)Krugman(1991)從區域經濟與規模經濟的角度,解釋了工業活動的集中性,聚集效應的關鍵是規模經濟,特別是外部規模經濟,聚集能導致生產某一產品的平均成本下降,進而產生遞增的規模效應。
⑺ 我需要國內產業集群發展研究現狀的資料,謝謝!
網路搜不到?
⑻ 產業集群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產業集群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世界上引人矚目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已經越來越引起有關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廣泛重視。
隨著區域經濟的日趨發展,產業集群成為各省市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對產業集群的統計、分析、研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前,各個省市對產業集群的統計並沒有統一的標准,更沒有綜合評價的標准。然而科學客觀的評價產業集群質量,觀察產業集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探索提高產業集群市場競爭能力,如何科學有效的測評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都需要設計一套科學、完整、能夠從多方位多角度反映集群特質的指標體系。為此,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推動地方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首先,發展產業集群,可以提高區域生產效率。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於一定區域,可以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在這種集群內發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細化而帶來的高效率外,而且還由於空間的臨近性,大大降低因企業間頻繁交易而產生的交通運輸成本。此外,在現代產業集聚體內,經濟活動主體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夠在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上達成共識,這種基於社會網路信任基礎的合作分工,可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相互欺詐,對於維持集群穩定和提高生產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發展產業集群,可以產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到此集聚。擴大和加強集聚效應。集聚本身產生的外部經濟就是外部企業進入的動力,產業集群的雛形一旦形成,便進入了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即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與單位向該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業與單位又增大了集群效應,如此產生滾雪球效應,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發展產業集群,可以促進集群內新企業的快速衍生與成長。在集群內部,不僅有很多的相關企業在此集聚,而且還有很多相應的研發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新企業在此發展,可以面臨更多的市場機遇,獲得更豐富的市場信息及人才支持,從而降低市場風險。而且由於集群內部分工的不斷細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業,從而進一步增強集聚體自身的競爭能力。 產業集中(instrial concentration)是指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在整個產業內的份額,是產業組織研究的一個重點。產業集中可以通過絕對集中指標和相對集中指標來反映,絕對集中指標通常用位於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的某項指標(如市場佔有率等)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來反映,從中可以看出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對整個行業的壟斷程度,而相對集中指標主要以洛倫茨曲線(Lorenz Curve)及以洛倫茨曲線為基礎的吉尼系數來衡量,可以反映整個產業內所有企業的集中程度。一般來講,如沒有特別說明,產業集中主要反映產
業內企業壟斷程度的高低,而與產業的空間分布沒有直接關系,同時也沒有對產業內企業間聯系進行特別關注。因此,產業集中與產業集群的概念相差比較遠,兩者沒有直接聯系。 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是產業鏈有效整合,通過確立產業鏈環節中的某個主導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相關企業關系使其協同行動,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產業鏈整合發展具有降低成本、創新技術、開拓市場、擴張規模、提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競爭優勢,同時它還是發展區域經濟、促進產業轉型的重要形式 。
產業集群發展的首要因素是具有行業領先的主導企業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兩者缺一不可,若缺少行業領先的主導企業,則群龍無首;若缺少完整的產業鏈,則市場風險因素較高。因此分析這兩個條件,成為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首要分析要素。
⑼ 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研究的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企業集群技術創新
第一節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研究的思維脈絡
一、企業集群技術創新問題的提出
二、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研究述評
三、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節企業集群技術創新概述
一、企業集群技術創新含義
二、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特點——「地方結網型」創新協同
三、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的意義
第三節企業集群技術創新優勢
一、集群經濟條件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
二、集群經濟條件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並促進其動態增長
第四節我國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企業集群發展的基本情況
二、我國企業集群技術創新模式及現狀
三、我國企業集群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地方結網型創新協同不充分
第五節「地方結網型」創新協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一、資源共享協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二、技術戰略互補協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三、集群合作創新協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第六節促進我國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對策
一、促進資源共享協同的對策
二、促進技術戰略互補協同的對策
三、促進集群合作創新協同的對策
第二章產業集群嬗變動力與模式
第一節產業集群嬗變理論概述
一、產業集群的內涵
二、產業集群嬗變機理
三、產業集群嬗變階段
第二節產業集群嬗變動力
一、產業集群嬗變動力機制概述
二、核心層原動力
三、內圈層互動力
四、外圈層推動力
五、競爭者壓力內化
第三節產業集群演化與嬗變模式
一、產業集群演化的一般性分析
二、相鄰集群演化的特殊性分析
三、產業集群的嬗變模式
第四節相鄰集群演化與嬗變的案例分析
一、濮院羊毛衫產業集群發展演化的案例分析
二、洪合羊毛衫產業集群發展演化的案例
三、兩個集群相鄰演化的比較
第五節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
一、發展型產業集群的推進措施
二、停滯型產業集群的推動方式
三、轉移型產業集群的治理辦法
四、衰敗型產業集群的救治對策
第三章產業集群集聚度分析
第四章產業集群風險及其防範
第五章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
第六章加強區域品牌建設
第七章推進原生型專業化產業區發展
第八章運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第九章運用經營理論加速城市化
第十章運用區域政策促進創新活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⑽ 濱州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優勢
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擴總量上規模作為率先科學發展的生命線,按照「一產抓特色、二產抓延伸、三產抓拓展、總體抓提升」的思路,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建區以來,以優良的環境、高效的服務,區內擁有渤海活塞、魏橋紡織、宏橋股份、芬蘭奧斯龍等7家上市公司,世界500強及國內500強的中信集團、魏橋創業集團、浪潮集團、月星家居以及芬蘭奧斯龍集團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來區投資興業,形成了鋁材深加工、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葯、紡織家紡、現代服務業、高效生態農業六大主導產業,產業聚集效應異常明顯。
環境友好型工業集聚膨脹。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培植,瞄準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葯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注重提升產業整體素質,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全區形成了以高精度鋁板帶箔、投資28億元的航空鋁材等項目為龍頭的鋁材深加工新材料產業鏈;以世界500強全球最大的高檔汽車用輪轂——中信戴卡輪轂公司、中國汽車零部件活塞行業龍頭企業——山東濱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汽車濾芯紙生產跨國集團——芬蘭奧斯龍濱州基地,以及國內內燃機配件骨幹企業海得曲軸等為龍頭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世界領先科技「蜂膠疫苗」發明企業——綠都生物、世界首創純植物萃取類脂疫苗佐劑發明企業——沃華生物、農業部定點生產獸用生物製品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華宏生物等項目為龍頭的生物醫葯產業鏈。以世界500強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濱魏工業園、高檔紡織產業園、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東方地毯等項目為龍頭的紡織家紡產業鏈。
現代服務業不斷壯大。立足現代服務業與工業良性互動,傾力打造黃河三角洲現代服務業拓展區。充分發揮省級環渤海萬畝物流園平台作用和轄區三個高速路出入口及汽車總站的交通優勢,全面對接濱州港,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努力把西城物流園區打造成環渤海物流集散中心。以浙江大市場、美信城世貿中心、福豪鋼材市場、五金建材城、月星家居商城等為載體,百億級商貿市場初具規模。圍繞打造環中海CBD,創新服務業態,積極培育綠色總部經濟,以齊商銀行、招商銀行、恆豐銀行、交通銀行、金融大廈及保險、擔保、證券等各類金融機構為引領,規范運作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構建起銀行、保險、擔保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形成了渤海18路金融一條街,打造千萬稅收樓座、億元收入樓宇,全面提升和完善服務功能,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大力實施「文化強區」戰略,注重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加快黃河三角洲文化產業園建設,建成創意性、藝術性、科技性高度融合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務集群。聘請國內一流設計公司規劃建設黃河文化與民宗文化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的南海文化旅遊產業園,打造「南海生態娛樂城,佛韻休閑宜居地」。按照「一河清泉水、一道風景線、一條產業帶」的理念,立足大氣、生態,體現特色,打造精品,建設了秦皇河公園,連接中海、南海、黃河,將黃河三角洲文化產業園、中海旅遊觀光園、南海文化旅遊產業園、黃河古鎮文化旅遊園貫穿一線,形成集旅遊、觀光、健身、娛樂於一體的「一軸四園」的生態文化旅遊新格局。
高效生態農業特色明顯。小開河為軸線,規劃建設了荷花長廊,將櫻花園、玫瑰園、海棠園、蔬菜園四大萬畝基地和綠洲「三A」級黃河溫泉旅遊度假村貫穿一線,打造「一廊四園」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 濱州市規劃局獲悉,省、市城鎮化工作會議之後,濱州市城區城中村改造規劃編制進度加快。濱州經濟開發區「14片區」建設布局規劃已編制完成。其中杜店辦事處規劃康怡小區、馨怡小區、博雅小區、和諧小區、平安小區5個片區,共安置村莊54個;沙河辦事處規劃河馨小區、河藝小區、河美小區、河諧小區4個片區,共安置村莊37個;里則辦事處規劃宿家小區、夏家小區、五街小區、蘇集小區、岔吳小區、彭集小區、張集小區、司家小區8個片區,共安置村莊97個。
2010年,經濟開發區規劃分局按照「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的工作原則,率先啟動6個居住小區(每個辦事處2個)規劃實施,涉及整村遷建7個,共規劃拆遷1587戶。其中,杜店南、北街村確保7月底完成整體拆遷,安置在馨怡小區;來家、李肖海村5月底實現整體拆遷,安置在康怡小區;沙河辦事處段家村6月底實現整體拆遷,安置在河美小區;里則辦事處宿家和街北趙村12月底實現整體拆遷,分別安置在禮義小區和禮志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