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蔬菜生產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菜籃子工程的實施,蔬菜生產在新品種選育、育種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無公害生產新技術、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對蔬菜品種改良及其產業化方面都得到迅猛發展,並取得了長足進步。截止l999年底,我國蔬菜人均佔有量已達到31lkg。另一方面,蔬菜生產面臨的生態問題,如三廢污染化肥污染、農葯污染和有機肥污染等而導致蔬菜質量下降,安全性受到威脅等,給綠色蔬菜的生產帶來良好的市場空間。綠色蔬菜,是綠色食品中的一種,是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蔬菜的統稱。2001年4月,一項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的「無公害食品行動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以「菜籃子」為突破口,對農產品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自此,綠色蔬菜革命已在我國悄然興起,正在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將會造福於整個社會。一、我國綠色蔬菜生產現狀蔬菜是綠色食品產品中發展速度較快,整體水平較高的一類產品。從1990~1998年,我國共有95家企業的144個蔬菜產品注冊綠色食品標志,佔全國綠色食品產品總量的14.2%,綠色食品蔬菜實物產量達328.8億kg,種植面積l9萬hm2。但從總體上,綠色蔬菜的種植面積僅佔全國蔬菜種植面積的1%,年綠色蔬菜產量僅占壘國蔬菜總產量的1%,且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北京、山東開發的綠色蔬菜產品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27.8%和25.7%,而在四川、甘肅、新疆、海南、寧夏等省(區)還沒有開發。在我國蔬菜總量呈結構性、區域性和季節性明顯過剩的情況下,發展綠色食品蔬菜潛力巨大。蔬菜產品是較為特殊的商品,多以鮮食為主,許多產品無包裝而直接進行零售,消費者難以區分哪一種是綠色蔬菜。並且有些綠色食品蔬菜企業不能完全按照綠色食晶生產技術規程操作。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仍然是「重治輕防」,農葯和亞硝酸鹽殘留量超標仍是我國蔬菜產品的瓶頸。二、發展綠色蔬菜的前景我國是蔬菜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發展綠色蔬菜有著巨大的國際市場和潛在的國內市場。一方面,隨著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於綠色蔬菜的呼聲越來越高,在目前許多地區蔬菜總產量新趨飽和的形勢下,以質取勝無疑是蔬菜業再上新台階的出路。我國已具有發展綠色蔬菜的很多有利條件,在我國適度規模地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蔬菜產品是切實可行的。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存在著蔬菜產品需求量增加與弱化蔬菜生產之間的矛盾,發展綠色蔬菜,增加蔬菜出口,為使我國進一步成為蔬菜貿易強國提供了機會,也為我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綠色蔬菜生產主要技術對策(一)合理布局,選擇無污染的生意環境潔凈的生態環境和安全無污染的生產過程是生產綠色蔬菜的基本保證。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應該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要選擇大氣環境、水體 土壤中的有害物質達國家標準的地區、遠離工礦區、在遠離城鎮的鄉村建立新的蔬菜生產基地城鎮近郊以設施栽培 無土栽培 高度集約化經營種植為主一在遠郊新建蔬菜基地以種植耐貯運的大路菜為主,形成一個以城市為中心,遠近郊相結台,多層次、多類型、合理布局的蔬菜生產模式,加強城市附近菜田的基本建設,灌溉水要清潔,排灌分家,減少「三廢」污染。(二)加強對優質、豐產、挽逆性好品種的選育。各地應該因地翎宜,加強對優質、豐產、抗逆性好品種的選育。根據當地氣候條件耕作制度、栽培制度,研究與之配套的綠色栽培和管理措施,做到良種和良法一一起推廣。(三)科學施肥在綠色蔬菜生產過程中,通過深耕曬地熟化土壤、輪作換茬、間作套種、養地用地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協調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平衡,不斷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化學肥料用量,通過增施優質的有機肥料,提高土壤中多種養分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滿足蔬菜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條件。由於鉀對改善蔬菜品質,減少硝酸鹽積累有明顯效果,因此應增施鉀肥。冬季日照弱,應不施或少施氮肥。高肥菜地富含腐殖質,應以有機肥作基肥,生物菌肥作追肥。菠菜、油菜等葉菜類蔬菜對硝酸鹽極敏感,分期施用氮肥可降低硝酸鹽累積,要重視「攻頭控尾」、「重基肥輕追肥,基肥比例為50%~70%時,有利於後期控制蔬菜硝酸鹽積累和提高蔬菜的品質。施有機肥料是一項有效降低蔬菜硝酸鹽累積的農業措施,有機質能促進土壤反硝化過程,從而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硝態氮的吸收。此外,有機肥料中含有多種酶類和生長促進物質,對蔬菜生長有促進作用。有機肥使用時,最好經高溫腐熟,並逐步實現標准化和規范化。特別提倡施用經沼氣池轉化後的有機肥。(四)設施栽培設施栽培是在相對可控制條件下進行蔬菜生產的一種方式,可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以至工廠化生產,因此綠色蔬菜應成為設施農業的主導產品可採用的技術方法有選育專用的抗病蟲和抗除草劑品種,根據蔬菜種類及季節的不同加蓋不同類型的無紡布、遮陽網,採用輪作、間作、嫁接換根、光照抑制、秸稈和CO2,施肥、昆蟲授粉等栽培管理技術,利用防蟲網隔離、天敵、性誘、色板誘殺、紫外線和臭氧水殺菌、弱毒性病毒防治病毒病等綜台防治病蟲,創造有利於蔬菜作物生長而不利於病蟲發生發展的生態環境,真正實現高投入、高產出、高收益。(五)病蟲害的綜合治理蔬菜種類多,生產周期短,生態系統不穩定,導致病蟲害種類多,發生演替規律復雜,防治難度高,目前,尚無一種防治措施和技術是絕對安全、有效的。病蟲害是蔬菜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納入作物管理的系統范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預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走綜台治理的道路。即要協調運用農業的、生物的、物理的防治技術,必要時科學台理地運用化學防治手段,經濟、安全、有效地將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㈡ 中國蔬菜保護地發展現狀如何
近年,各地保護地蔬菜生產發展很快,尤其是冬暖型日光溫室和春用大棚(包括單斜面大棚和大拱圓棚)更是較為普遍採用的保護地栽培設施。保護地栽培的目的,是為了生產反季節(時差)蔬菜,以滿足供應,提高效益。但是隨著保護地面積的不斷擴大,往往茬口雷同,作物類別單一,品種特性近似,結果又造成上市時間集中,出現了淡季中的旺季,效益依然不高。例如1999年元旦和春節期間,我縣的棚室韭菜因集中上市,銷售不暢,每kg 僅售0.15-0.20元。而春節後的露地春韭,每kg售價卻又高達1. 5-2.0 元。所以,僅僅有了保護地栽培設施,未必就能獲得蔬菜生產的高效益。
現就安徽六安地區蔬菜保護地發展現狀作以下闡述:
蔬菜產業作為我區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產業,對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雖然我區蔬菜產業已逐漸發展起來,但還沒有形成產業基地,生產規模較小,生產標准化程度較低等一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區蔬菜產業的發展,也困擾著我們每一位蔬菜工作者,為此就做強我區蔬菜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問題,做一下分析及提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一、我區蔬菜產業的現狀
目前,我區蔬菜種植總面積21萬畝,總產量2.5億公斤,年產值達2.65億元。保護地蔬菜生產面積6750畝,其中溫室面積是2900畝,大棚面積是3850畝。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區已基本形成了近、中、遠郊相結合的蔬菜生產格局;以及其他部分鄉鎮在自給自足基礎上的具有一定規模的菜薯、大蔥、紅干椒等專業化生產的三線基地。
二、我區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
1、種植蔬菜用地逐年減少。一直以來我區都是我市乃至周邊地區的主要夏秋蔬菜生產和供應基地。可是最近幾年,生產資料、煤、電等農用生產物資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致使蔬菜生產的成本逐年提高,一些保護地無人承包,導致閑置;加上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些惠農政策與蔬菜種植戶無緣,最近幾年大田作物收購價格上漲迅速,種植大田作物效益逐年變好,致使一些農戶改菜田為大田等一些因素的影響,使我區露地和保護地蔬菜生產均出現了萎縮現象。
2、蔬菜生產零星分散,產業化程度低。我區的蔬菜種植大部分都是一家一戶單兵作戰,生產比較盲目和隨意,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容易出現菜賤傷農的現象;另外,由於受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區蔬菜產業起點低,發展慢,產業化經營程度也不高。
3、蔬菜無公害程度不高。近年來,由於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如不合理施肥、用農葯等,農產品的不科學收獲,工業「三廢」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市場准入制度沒有完全建立以及市場監督管理不嚴等等導致農產品污染嚴重,尤其是農民不合理使用化肥甚至使用一些高殘留、劇毒農葯、盲目地追求高產,嚴重地破壞了蔬菜原有的品質,無公害蔬菜還遠遠沒有達到標准。
4、反季節蔬菜基本空白。我區的蔬菜生產已經能夠滿足我區居民三個季節的蔬菜供應,並有少量外銷,但反季節蔬菜在我區還很少有種植的。在反季節蔬菜銷售最好的春節前後,我區的蔬菜反而需要從外地引進,而且菜農們對此也沒有採取積極的態度,進行償試,使外地蔬菜在春節前後大量進入我區市場,對我區蔬菜生產也是個沖擊。
5、市場信息不靈活。由於農產品生產周期長,農民市場信息不靈,因而產品結構調整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當瞬息萬變的蔬菜市場價格下跌時,只能承受由此造成的損失,從而造成增產不增收。一年種什麼,種多少?這是多數農民最為憂慮的事情,但他們又得不到這些必需的信息服務,使他們缺乏對市場的前瞻性、預見性,有時甚至走入了盲目生產的誤區和出現隨波逐流的現象,難免造成菜賤傷農的尷尬局面。
6、忽視品質,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長期以來,在蔬菜栽培上多數菜農依然沿用傳統的栽培技術和方法,遮陽網、無土栽培、立體種植和沼氣的應用等技術推廣應用步伐緩慢,良種引進、繁殖和試驗示範還十分薄弱,品種更新周期長,品種種植結構亟待調整。
三、蔬菜產業的發展方向
蔬菜產業是我區農業產業之一,具備較好的種植傳統優勢和區域特色優勢。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如何做大做強蔬菜產業,使之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有力支撐,是亟需研究的課題。
1、確保蔬菜種植規模有新的突破。目前,我區的蔬菜種植面積有減少的趨勢,形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我們應加大對蔬菜種植好處的宣傳,蔬菜的種植周期短,經濟效益見效快,做好示範引導,使我區重點發展一些有特色的蔬菜生產基地,形成規模,擴大蔬菜的種植面積。政府和信合部門可以給菜農一些低息或貼息貸款,扶持一批蔬農。同時對發展較好的有科技示範作用的農戶適當給予資金支持,從而帶動廣大農戶科學生產蔬菜的積極性。目前,我區80%以上的保護地大棚或溫室都是多年前的木架結構,與生產技術要求相差很遠,我們要大力發展保護地生產,就要對舊棚進行改造,推廣越冬棚和多層覆蓋,應用沼氣、滴灌、二氧化碳氣肥、溫室張掛反光幕等新技術。有條件的村及農戶都用上了這些,並獲得了效益。例如工農村的集中溫室,每戶都有沼氣池,九月份區領導親自視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東興村和保平村有條件的農戶保護地都已經上了滴灌設備,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廣大農戶也非常認可,但都因為沒錢投入不起。
2、開發特色蔬菜產品,打造品牌,走產業化道路。蔬菜生產一定要走規模經營的道路,只有達到了一定規模,才有利於產品外銷,如果規模小,產品在本地不能完全售出,外銷量又不夠,這樣很難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必須搞規模化經營。可以形成一個產業,打開一片市場,加快蔬菜品種的更新換代,是推動蔬菜產業發展的關鍵。要充分發揮蔬菜協會的作用,以協會的形式組織和帶動廣大菜農進行蔬菜生產,避免盲目進行生產。我覺得協會成員應該有一定的待遇,促進工作的積極性,協會應以快速的信息和龐大的營銷網路為基礎,配以新品種、新菜種、新技術的應用,樹立和扶持一批典型用戶,用效益說話,從而得到廣大菜農的認可,這樣才能收到好的社會效益。比如當初的紅干椒種植,農民開始也不認可,通過科技示範戶種植,取得效益後,廣大農民一擁而起,富裕了一批農民;另外,大力扶持蔬菜經濟人隊伍,做到村村都有經濟人,這樣既有利於一村一品格局的形成,又可以迅速拉動我區蔬菜生產走向規模化。象我省延吉的元蔥、農安的豆角、公主嶺的茄子、辣椒、黃瓜等都有專門的出口基地和指定的銷售市場,他們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政府扶持的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營銷的農業經濟人。
3、建立健全產地無公害監督體系,進一步加強生產環節的管理,規范生產行為,嚴格控制有害物質污染,搞好產品質量監測,保證蔬菜安全上市。同時還要完善檢測手段,真正使無公害蔬菜達到優質優價。調整質量結構,實現質量安全水平新突破。圍繞產前、產中、產後關鍵環節,推進「從土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傳。農民盡量使用高效低殘留農葯,盡量施用有機腐熟的肥料,從源頭上做到「無公害」。第二,深入宣傳市場准入,實行編碼制度,蔬菜帶碼銷售,不合格產品可以查到生產者。第三,做好田間和市場監控。組織人員不定期的進行檢查和市場抽檢,對不合格的產品嚴肅處理。事實上我們的菜農早已經意識到產品信譽是無公害蔬菜佔領市場的關鍵,但由於管理上的原因,存在優質不優價的問題,嚴重製約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而對於我們消費者也完全懂得食用無公害蔬菜及食品的重要性,只是苦於不知道哪一個是真正屬於無公害的。前幾年建立了無公害蔬菜檢測點,也確定了幾個固定的銷售點和銷售攤床以及流動車,效果不錯,對促進無公害蔬菜生產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消費者對無公害蔬菜的認可程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而近兩年已銷聲匿跡。我想應該多方籌措資金,建立一個標准化的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對我區已建成的和再建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起到示範作用。從而帶動我區無公害蔬菜生產上水平上檔次。
4、調整栽培方式,實現種植方式的新突破。盡快研究反季節蔬菜的種植技術,全面推廣,填補我區這方面的空白。建立示範園、示範場、示範棚,使農民看得見、學得會,發揮其培訓、示範和引導作用,帶動農民自我調整、自我發展。與蔬菜產業的發展速度相比,近年來種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創新不足,發展滯後,農民過多沿用傳統種植習慣,同期播種,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產與市場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蔬菜種類多、品種豐富、栽培復雜、種植方式靈活的特點,加大推廣的力度,把設施、品種、技術以及栽培方式、種植模式進行優化組合,在同一地區分批播種,分批收獲,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過大,影響經濟效益。
5、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系統。要使蔬菜產業發生質的變化,政府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建立覆蓋市、區、鄉之間的計算機聯網,逐步形成現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傳播系統,適時發布蔬菜及其他農產品市場需求及價格信息,建立蔬菜產品價格信息和蔬菜生產預警系統;區蔬菜部門要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防止和克服蔬菜生產中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信息閉塞而造成的農民收入減少;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其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向廣大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優質服務,使種植農戶種有目標,銷有市場,增產增收。
6、突出科技服務。蔬菜科研投入和推廣一般偏向於硬體設施而忽視了人才的培養、技術服務等可能帶來的巨大間接效益的軟體投入,由於投入所限,蔬菜技術人員知識更新緩慢,缺乏再學習、再教育的條件,蔬菜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得不到及時普及,要對蔬菜技術推廣部門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質能文能武的技術人員隊伍,也就是說既能搞科研又能進行技術推廣,還擅長營銷的這樣一支專業技術服務隊伍,帶動我區蔬菜科學技術水平上個新台階。
㈢ 中國蔬菜產業發展面臨哪五大新問題
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傑表示,發展現代蔬菜產業是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蔬菜產業發展面臨著生態環境資源市場的制約。
他說,提高中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水平,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蔬菜產業的綠色發展;深入推進蔬菜種植的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優化,大力發展「菜籃子」工程,發揮比較優勢,加快轉型升級;大力培育蔬菜生產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大力加快蔬菜產業的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加快促進蔬菜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中國蔬菜的總產量超過了8億噸,種植面積達到3.3億畝,單產達到3280斤,人均佔有量達到1140斤。中國是世界上蔬菜生產的大國,蔬菜總產量占據世界的第一位。
來源:中國新聞網
㈣ 安塞縣在哪裡哪個省哪個市
安塞地處西北內陸黃土高原腹地,鄂爾多斯盆地邊緣,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西毗志丹縣,北靠榆林市靖邊縣,東接子長縣,南於甘泉縣、寶塔區相連,東經108°5′44〃至109°26′18〃,北緯36°30′45〃至37°19′3〃,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農村主導產業
大棚菜生產:安塞縣於1992年9月從山東引進了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技術。在近10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按照「突出特色、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強化科技,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和「大棚與中小拱棚同步發展,蔬菜與養殖,瓜果同步發展川遭與山區同步發展」及「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經營方針,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加大投入,健全縣大棚蔬菜生產走上了全方位、多元化高質量的發展路子。截止2000年,累計建成蔬菜大棚4205棚,年產鮮菜1000多萬公斤,除供應本縣和延安市場外,還遠銷西安、湖北、 山西、甘肅、寧夏等地,棚均產值穩定在7100元以上。種植區域遍及全縣14個鄉鎮的72個行政村;蔬菜品種發展到70多個,先後推廣普及了黃瓜,西紅柿,辣椒及厚皮甜瓜、苦瓜、紫甘蘭、綠菜花籌一系列名優瓜菜,並且推行了大棚養豬、養雞、養花、水果等多種經營方式;全面推廣了滴灌、C02施肥、 無土栽培、「五位一體」等大棚生產新技術,大棚菜生產的科技含量明顯提高。2001年,我們抓住全市上下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的良好機遇,進一步加大力度,全縣新增大棚菜3200棚,計劃用3年時間建成萬畝高效設施農業基地。
杏產業
按照「雙杏並舉,注重質量」、「以戶立業,分戶建園」的基本原則和「庭院起步、 區域發展」的開發模式,通過無償為群眾供應苗木等措施,充分調動群眾發展杏產業的積極性。全縣仁用杏面積已達12.5萬畝, 山桃山杏面積達15萬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明顯。我縣計劃到2005年建成30萬畝仁用杏基地,60萬畝山桃山杏基地,使杏產業真正成為全縣的骨幹產業。
畜牧業
近兩年,我們緊緊抓住山川秀美工程建設的機遇,把發展草畜產業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的重要措施來抓,提出了「種草先行,舍飼養殖,立草為業, 以牧富民」的發展思路,大面積實施人工種草,全面推行了以養羊為主的舍飼養殖。截止目前,全縣人工種草面積達到12.7萬畝,舍飼養羊3.5萬只,發展養豬、養鳴專業戶160多戶, 發展養鴕鳥、螞蟻、七彩山雞、兔、 甲魚等特種養殖戶 170多戶。計劃到2005年,全縣人工種草面積穩定在45萬畝以上,羊子飼養量達到30萬只以上, 出欄率達到30%,人均畜牧業收,人達到600元, 建設牧業大縣的框架初步形成。
蘋果
安塞縣土壤廣闊,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日溫差較大,是蘋果的適生區。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規模,初見效益。全縣蘋果掛果面積累計達4.4萬畝,年產優質蘋果1.6萬噸。主要品種有紅富士,新紅星,秦冠等,果品著色好,含糖量高1997年在楊凌農博會上,我縣選送的紅富士、秦冠獲「後稷」金像獎。1999年,我縣選送的紅富士蘋果在西安國際展覽會上獲一等獎,秦冠獲二等獎。安塞蘋果已大量銷住廣州、湖北、湖南,福建,武漢,內蒙等地, 深受廣大客戶好評。全縣計劃到2005年優質果梨面積發展到15萬畝,建成全市蘋果生產基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