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說說「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地位和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為「二十個字」,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地位: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著眼於所有城鎮鄉村,重視把農村的事情辦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建設好農村這個最大的生態屏障。如果脫離農民群眾的願望,忽視農民群眾的利益,發展就沒有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如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農村生態環境沒有明顯改善,發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能否保持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人口過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城市貧困階層,致使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二元結構明顯的發展中大國,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近些年來,盡管我們做了很大努力,但長期形成的工農失調、城鄉失衡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觀,有些方面還在加劇。如果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不能擺脫落後面貌,我國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國家。我們要准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把農業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發展水平已經接近或達到一些發達國家水平,但農村卻還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喝不上干凈水。全國也還有6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民依然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社會群體。如果農業問題解決不好,農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變,農民生活得不到明顯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要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擴大國內需求是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人口佔大多數,集中著數量最大、潛力最大的消費群眾,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城求,接動整個經濟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民的消費環境,大大釋放消費潛力,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激活農村的巨大需求,不僅是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應對之策,更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長久之計。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把農村的事情辦好,使農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使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當前,農村總體是穩定的,干群關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環境污染、土地承包、農民負擔等引發的糾紛屢屢發生,有的甚至引發群眾性事件和惡性事件,影響了一些地方的社會穩定。相當數量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業技能低,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一些農民生存壓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社會矛盾。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加大力度,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持基礎。
B. 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
統籌城鄉發展,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科學判斷形勢,正確把握城鄉發展關系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創舉。它既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思路
統籌城鄉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兼顧,用新的發展理念調整城鄉關系,用全新的機制整合城鄉資源,用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三農」問題,用統一的規劃引導城鄉協調發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規保障城鄉健康發展,用雄厚的產業支撐城鄉穩定發展,做到在國民經濟的循環中統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在全社會的進步中統籌農村繁榮,在國民收入分配的總格局中統籌農民增收。主要應從以下六個方面把握:
只有增加農民收入,才能不斷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村產業發展;才能不斷提高農村購買力和農村消費水平,保持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運行;才能保持社會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因此,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措施上給予保證,千方百計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二要堅持把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為根本途徑,實現工農業互動、城鄉經濟互融。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轉變,產業結合點在工業,空間結合點在城鎮。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產業支撐,城鎮化則是工業化的載體。因此,必須堅持把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為根本途徑,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建立和完善合理有序的城鎮體系空間布局,構建合理的城鄉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框架,提高城鄉產業依存度和相融度,大量擴展就業機會和財富增長機會,增強城鄉經濟發展活力,實現工農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
三要堅持把市場機製作為主要方式,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要堅持按經濟規律辦事,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從根本上講,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就是突破狹小封閉的生產方式、打破城鄉之間的市場封閉的過程,就是促進城鄉經濟活動開放式、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城鄉資金、勞動力、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充分流動、高度整合的過程。因此,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既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需要。
四要堅持把政府宏觀調控作為必要手段,引導城鄉全面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實質是維護城鄉社會公正、協調公眾利益的公共行為。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市場配置資源存在的局限性和自發性,需要政府適時進行干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現實性,需要政府加以調控;農業具有的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並存的弱質性,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因此,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強化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糾正「市場失效」和市場自發性所帶來的弊端,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證社會的公平和公正,引導城鄉全面發展。
五要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基本動力,推動城鄉可持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關鍵是要沖破城鄉分割體制性的障礙。當前,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兩低」,農民負擔和鄉鎮債務「兩重」的問題,是深層次的體制性障礙造成的,只有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來解決。因此,加快改革創新步伐,著力消除城鄉割裂的體制性障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要求。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注重製度建設和體制創新,為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體制基礎和強大的動力機制。
六要堅持把政策法規作為重要保障,確保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有與之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規作為保障。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制定和落實好相關的政策法規,為統籌城鄉發展搭建堅實的政策平台。
積極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統籌城鄉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按照遠近結合、統籌規劃、標本兼治、分步實施的方針,著力解決農業和農村發展中體制性和政策性問題,著力解決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問題,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推進城鄉一體化,盡快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發展良性互動。
一要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布局。要樹立城鄉一體的規劃新理念,把規劃作為實施城鄉統籌的基本手段,引導和調控城鄉協調發展,形成分工明確、梯度有序、開放互通的城鄉空間結構體系。
二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農村、農民支持的力度。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加快建立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
三要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商業銀行將在農村吸收的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村,拓寬服務領域。改革和完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使其全面擔負起政策性金融支農的重任。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探索將一部分信用社改造成為專門的小額信貸銀行。
四要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加大對西部地區農業稅減免的步伐,按照城鄉平等的原則,廢除專門針對農業和農民徵收的各種稅賦,建立城鄉統一的稅制。落實和完善種植、養殖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從事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企業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區別不同情況減免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完善出口退稅政策,優先安排為農業龍頭企業及時足額退稅。
五要加快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加快合作經濟的法律建設,明確合作經濟的法律地位,參照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注冊、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深化供銷社改革,把供銷社真正辦成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
六要完善土地流轉、徵用制度,著力解決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採取出租、入股、質押、置換等各種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機制,要從土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專項用於投資農業和為失地、無地農民提供參加失業、醫療、養老保險的費用,使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
七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著力消除農民進入城鎮的制度障礙。按照「降低門檻、放寬政策、簡化手續」的原則,全面改革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盡快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促進城鄉居民平等地獲得發展機會。
八要加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著力解決弱勢群體和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要根據農村的不同情況,分階段、分步驟、分層次,採取多種形式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設,逐步實現與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對接。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建立由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鄉鎮企業和農民共同負擔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著力解決弱勢群體和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
九要加強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建立「政府主導、多方籌集」的就業培訓投入機制,將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納入各級公共財政支持范圍。
C. 我國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思路是在哪次會議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
D. 新時期如何統籌城鄉發展
些答案來源網路搜索:
1、積極先行探索,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新時期,全市上下正在奮力建設幸福大豐,客觀上要求我市迅速制定統籌城鄉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量化72萬大豐人的幸福感。創先爭優的大豐精神,客觀上也要求我市繼續在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上領跑蘇北。大豐港國家一類口岸的成功申報、百億企業集團相繼落戶、國家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建設縣成功獲批、部省合作示範土地整治項目建設等諸多成功實踐,都證實了「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只有提前謀劃,夯實基礎,才有可能爭取到更優惠的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優質項目、高端技術集聚大豐,共同發展。因此,我市迫切需要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一要強化宏觀指導。在成立統籌城鄉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加強人力配備,引入專家智囊團,為評價指標大類、指標因子設置、目標值設定等提供宏觀指導,確保我市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科學、前沿和富有大豐特色。
二要敲定大類分值。結合我市統籌城鄉發展現狀,在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統籌城鄉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統籌城鄉生態環境四大領域設置評價指標大類,圍繞「十二五」規劃目標和「以工強市、兩海齊抓、生態立市、旅遊興市」四大戰略,側重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和統籌生態環境,科學分配四大類分值,可分別確定為30分、20分、20分和30分。
三要組建指標因子。以2010年為評價基期年,評定現行水平,制定「十二五」期間各年度發展目標,側重比較類指標,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倍數、二三產從業人員比重、城鄉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比率、常年空氣污染指數差、城鄉信息化水平比率等,引入增長類和下降類指標,如城鄉居民收入增幅、物價上漲指數、城鄉高中教育入學率和醫療成本降幅、單位GDP能耗降幅等。
四要實施動態管理。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長期、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因此至「十二五」規劃期末,還需要根據未來發展情況,適度抬高目標值和調整評價因子,將我市統籌城鄉發展不斷推向縱深。
2、推進市鎮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增強統籌發展實力
圍繞「雙核一帶」,我市三區、十園和各鎮工業集中區空間布局合理,具備加速推進市鎮工業化的基礎條件。
一是傳統產業不放棄,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繼續發揮對我市拋丸機等四大傳統產業的支柱性優勢,加大技改投入和科研支持,提升傳統產業。依託傳統產業的品牌優勢,瞄準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招引成長潛力大的項目,依託港口優勢做足招引項目的後續產業鏈配套。同時,注重市鎮工業協調發展,通過產業分類、投資強度遴選,將不適宜在三區發展的項目轉移到鎮工業集中區。
二是統籌城鄉生態,發展特色旅遊業。我市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海洋、濕地、森林、迷路、知青等自然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中華麋鹿園和在建的幸福公社、知青影視基地等正努力打造5A級景區。對內服務全市人民,挖掘本地市場。我市的本地旅遊市場空間還很大,建議開通麋鹿園、二期碼頭、知青館、高科技企業、園區等旅遊專線,開發本地游項目。市民可以選擇周末參觀麋鹿園、感受知青歷史或是游覽高科技企業、園區,感受我市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不出遠門即可愉悅度假、休閑旅遊。對外加大品牌宣傳,拓展外地市場。藉助麋鹿節等大型活動,繼續與上海、蘇州等緊鄰旅遊熱點城市對接,發揮我市灘塗、濕地、麋鹿、知青等特色資源,開發「一日游」、「二日游」短線產品,吸引外籍外地人士來我市休閑、度假。開發「農家樂」、「開心農場」等特色農業旅遊產品,將新農村建設和旅遊產品開發結合起來。
3、加速人口城鎮化,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
「十二五」末,我市主城區將由20平方公里擴展至40平方公里,人口由目前的15萬人增至30萬人。各鎮的城鎮化目標都很高。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增強了市鎮經濟實力,增強了市鎮的資源集聚能力,為人口城鎮化奠定基礎。
一要留住本地人,吸引外來人。近年來,我市經濟持續向好快速發展,資源優勢日益顯現,回豐工作的本市大學生、來豐工作的外國人和外地人越來越多。「十二五」規劃對我市未來五年的人口導入有著明確的要求。今後,還需繼續實行稀缺專業人才、留學高學歷人才和創業領軍人才的扶持和安置優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層次、高學歷、高技能人才落戶,提升我市整體人口素質。
二要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序轉移農村人口。農業用地被征為城鎮建設土地的同時,伴隨的是大量失地農民向城鎮轉移。除此之外,全市每年列入增減掛鉤復墾拆遷的農民超過2000人。他們都是新進入城鎮的農村人口。通過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被拆遷農民即便在戶籍制度限制下,也能公平地享受市民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待遇,提升勞動技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增強他們對城鎮的歸屬感,實現農村人口的有序轉移。
4、加大「以城帶鄉」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
「十二五」末,規劃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在現有基礎上大幅增加至29800元和16600元。重點在農民增收,難點也是農民增收。按照我市人均耕地2.57畝測算,畝產純收益需達到6459元/年,方能達成農民增收目標。若實行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發展棉、麥、水稻等傳統農業,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是工業反哺農業,統籌城鄉基礎設施投入。 我市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較差,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亟待改善。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將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返還、土地出讓金收益、耕地開墾費等足額用於土地整治和增減掛鉤項目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民生活環境,讓農業農村分享到城鎮建設的增值收益。「十二五」期間,我市重點依託部省合作土地整治示範和國家級增減掛鉤試點單位的平台,積極爭取農業綜合開發治理和小型農田水利配套建設等土地整治項目,大力實施增減掛鉤復墾和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推進統籌城鄉發展。
二是發展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鼓勵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種田大戶集中。發展設施園藝、花卉苗木、畜禽規模等現代高效農業,依託品種改良種植大蒜、秋冬大白菜、青梗菜、甜葉菊等作物,進行蔬菜深加工,推進農業產業化。
同時,繼續強化農業品牌意識,鼓勵各類農業主體積極申報注冊商標,特別是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標識,參加各類評獎、評優活動,發揮麋鹿牌早酥梨、裕華牌大蒜等品牌效應,做大品牌,完善產業鏈。
5、打破條塊分割,創新實行資金全統籌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持續重視,國土、水利、農業、醫療、衛生等部門的支農惠農資金種類將越來越多,為有效發揮支農惠農資金對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綜合效益,建議市政府成立支農惠農資金整合統籌領導小組,制定資金整合統籌實施意見。
一是明確資金整合統籌主體。今後,國家及省、市各有關部門下達的所有支農惠農資金,均由鎮政府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前提下,整合落實到具體項目和載體。
二是實行資金使用、撥付和管理分離制。如水利部門下達的河道整治資金,村組為資金使用單位,具體負責項目實施;鎮政府為資金統籌單位,負責資金撥付並主動接受監督;水利局授權委託鎮水利站為資金管理單位,負責項目招投標、質量管理,並經水利局授權監督鎮政府足額及時撥付支農資金。
三是實行項目管理費制度。鎮政府按項目、資金計提一定比例的管理費給項目管理單位。結余資金仍由鎮政府扎口管理,按照用途不改變的原則,用於支持農村農業發展。
四是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堅持專款專用和整合利用相結合,既發揮職能部門爭取資金的積極性,又從維護和改善民生出發,切實發揮支農資金使用效益。引入審計、監察等部門,對資金整合統籌規范、有效的單位給予獎勵,對截留、挪用支農資金和違規違法使用的行為,按照相應規定依法追究責任,既處理事,更處理人。
6、嚴格規范試點,為面上推廣積累經驗
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試點必須是高標準的,我市統籌城鄉發展也是如此。高標准本身沒有錯,但為防止少數幹部從個人政績出發,搞大拆大建,低效利用和浪費有限的公共資源,不利於試點經驗的積累和面上推廣,需進一步嚴格規范試點。
一是加強政策宣傳。針對當前少數幹部存在的理解不到位、認識不準確的問題,加強政策宣傳,使其正確認識到這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開展試點是為了找准基礎性、關鍵性和全局性的工作,作為主攻方向,更好地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工作。及時糾正和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政績觀。同時,注重吸收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統籌城鄉發展工作。
二是組織試點自查工作。建議由市農工辦、市財政聯合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立即開展現有試點的資金投入、政策措施創新效果評估和試點區農民滿意度調查,對違背試點目標的試點暫停試點,對違反農民意願,搞大拆大建的行為追究責任。
三是規范資金使用和監管。建議建立統籌城鄉發展試點的資金管理和監管機制,市人大、市紀委監察和審計局參與,將試點建設的資金投入和以試點名義爭取的資金納入監管范圍,開展定期的資金效益評估。
四是鼓勵制度和措施創新。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評價試點工作,弱化試點對資金投入的依賴,鼓勵試點單位進行制度和措施創新,使試點成為檢驗政策、措施的科學實踐,為面上推廣提供可行經驗。
E. 為什麼實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的內涵和戰略意義以及如何實現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是相對於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而言的,它要求把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納入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之中進行通盤籌劃、綜合考慮,以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為最終目標,統籌城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環境建設,統籌解決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打破城鄉界線,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共同繁榮。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是給城鄉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通過城鄉布局規劃、政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進城鄉各種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不斷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和地區差距,使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均衡、持續、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分割的傳統「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現代「一元經濟社會結構」轉變。一句話,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讓城裡有的農村也有,讓城裡人過的好生活農民也一樣能享受,農村和城市齊步前進。
統籌城鄉發展,包括一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內容:一是統籌城鄉發展思路;二是統籌城鄉產業結構調整;三是統籌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四是統籌城鄉配套改革;五是統籌國民收入分配;六是統籌行政管理體制。
我國現階段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具體內容就是:
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長效機制。造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財政和金融對農村的支持不足。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並對今年明確提出了「三個高於」的原則:「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這無疑是今後幾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動作」,也是一個重要轉向,表明黨和政府已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向更多地支持農村建設轉變。在「三個高於」原則要求下,公共財政將更多地向農業農村傾斜,這對於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快形成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財政和投融資體制,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新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條件。
加快形成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市場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市場體制包括許多內容,當前農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鎮化進程中,應當通過加快完善市場體制來為農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業機會。
加快形成有利於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機制。農村發展的滯後還突出地反映在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方面。在以往較長的時間里,由於受財力的限制,政府對農村提供的公共服務不足,農村的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主要由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己辦,與城鎮差距很大。近年來,這種狀況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國家今後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在2005年的「1號文件」中,對此再次作了明確規定。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又提出:「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國務院將從2006年起,進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建立農村義務教育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將全面免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的學雜費,到2008年將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F. 什麼是統籌城鄉發展
第一、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把我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一個獨立、強盛的工業國,黨和國家採取了「工業優先、城市偏向」的發展方針。國家依靠行政力量汲取農業剩餘投入到工業和城市中去。盡管農民、農業和農村為國家的工業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由於城鄉分割,城鄉差距越來越大,2004 年城鄉發展居民收入補貼等因素,加上農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於再生產等因素,實際城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影響社會穩定。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城鄉社會和諧發展。
第二、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
業快速發展、農村經濟持續繁榮、農民生活不斷改善。但是,由於國家用於「三農」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水、電、路、通訊、教育、醫療、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後於城市水平。同時,由於受城鄉二元體制制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困難,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後。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重點解決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把城市和農村存在的問題及其相互因果關系綜合起來統籌解決,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使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工業和農業協調發展。
第三、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的宏偉目標,農村小康是關鍵。目前,農村還有將近一億的貧困、半貧困人口,還有一大批基本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其溫飽的標准還很低,一些地方還存在返貧的危險.農村人多地少,農業結構調整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農民的農業收入增加緩慢。就業形勢嚴峻,農民外出打工阻礙因素增多,這些都影響著農民收入的增長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決「三農」問題,要按照「兩個趨向」的要求,把推進工業化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把推進城鎮化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使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中去,從事非農產業,形成一個城鄉統籌的格局。
為此,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城鄉統一社會保障體系、城鄉統一義務教育體系,逐步推進稅收城鄉一體化。改革城鄉分割、區域封閉的二元戶籍就業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必須實行按居住地登記的新型戶籍制度。積極構建城鄉整合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加快土地徵用制度改革,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加快土地徵用制度改革,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建立新型行政管理制度,適應城鄉一體化的客觀要求。
G. 如何理解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積極擴大就業的重要性談談學習體會。
不能說色的話題
H. 聯系實際談談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性
各地新農村建設的報道
I.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什麼原則
一、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
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實現這五句話提出的要求,就是農村各方面實現協調、全面發展的過程。
——「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十一五」時期,農業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一方面協調糧食與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協調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一戶的農民由於生產生活分散,信息不靈,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帶領農民致富過程中有很大優勢,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新經濟組織,提升農
民的組織化程度。
——「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 。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就是要千方百計開辟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從我們先情況來看,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但文化生活卻單調乏味,同時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頭。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主要問題是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廣大農民過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 ,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管理民主」, 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
不要將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就是興建新村莊,只注重農村房子是否整齊劃一,道路是否寬闊等表面的東西。決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成農村新一輪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潔」,不能單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長。 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建設混同起來。農村有農村的特點,有的地方按小城鎮的要求搞農村建設,最後搞得不城不鄉,反而不利於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著力解決制約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一定要把握好五個「堅持」原則:一是堅持發展經濟,富裕農民;二是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三是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四是堅持循序漸進,務求實效;五是堅持節余資源,持續發展。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村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新平台,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促進農村經濟更大更快更好發展的新載體。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區域。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沒有全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客觀要求。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方針,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加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農村與城市統籌發展、城市化與工業化聯動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必將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再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業經濟,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素質,豐富農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鮮明特徵,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
三、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
首先,選准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3、加大對「三農」投入和服務,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 要求進一步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6、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7、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8、加強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
祝你順利,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鼓勵鼓勵熱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