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來影視投資公司前景怎麼樣
電影娛樂已經成為全民消費的新模式,中國觀影人次和觀眾數量增長率在顯著提升,就連五線小縣城的影院在春節期間也是場場爆滿。觀眾選擇觀影的影院數增多,消費主導權也隨之提升。另外,電影導演、新製作公司紛紛加強與主流互聯網平台的合作,推動電影新勢力的崛起。加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導向,也讓電影投資成為未來5-10年最火熱的投資方式!
一起來看看近幾年電影產業總票房的增長情況
2013 年電影全年總票房 218 億!
2014 年電影全年總票房 296.4 億!
2015 年電影全年總票房 440.7 億!
2016 年電影全年總票房 457.1 億!
2017 年電影全年總票房達到 559.1 億!
2018 年電影全年總票房達到 609億!!!!
中國電影行業倍增長每年30%-50%速度增長。也就相當於,你參與票房分紅,每年你的投入資金以30%-50%速度增長。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距離財富自由,我們只差留言區一個機遇!!
㈡ 影視投資為什麼越來越普遍有什麼優勢嗎
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2017年中國票房收入高達559億僅次於北美,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而電視劇一直以來也有著龐大的受眾市場;現在國家政策方面對影視行業來說也是利好,說白了,就是有利可圖;
影片的參與門檻現在也比較低,最低的幾萬就可以,如果在以前電影壟斷的時代,這個資金量是絕對參與不了影片的投資的;
㈢ 電影投資能賺錢嗎這個風險如何
電影投資確實能賺錢,但是要有正規的途徑來的股份。說說投資,哪個沒有風險啊?電影投資相比較股票啊或者其它投資會好一些,它這個風險目前來說,是相對可控的,按比例虧損。也不會虧到哪裡去。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得有好的投資項目,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是可以投的,你可以找我, 我這邊目前有這塊的項目。
㈣ 到底普通人投資電影賺錢嗎普通人投資電影有沒有風險
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開始逐漸嚮往精神文化層面的追求,而影視產業正是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於政策上的開放以及大力度的扶持,人們開始把資本注入到影視產業中從而獲取更多利益,也就是當下最火熱的投資----影視投資。
第六 周期 正常的影視投資周期是6-18月,所以不會太短、太長也不可能超過18個月。而且只有院線上映之後才能分紅收益,並不是隨時或一個月或55天之內收益。你了解的影視投資,可能就是騙局!講了這多就是希望大家在選擇投資的時候一定要擦亮雙眼,切勿貪圖小便宜。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影視製作公司,這樣你的資金和收益才有保障!
㈤ 哪裡能買到2017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第1章: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環境分析
1.1 電影產業綜述
1.1.1 電影產業定義
1.1.2 電影產業產業鏈分析
1.1.3 電影產業研究對象分析
1.2 電影行業相關政策環境分析
1.2.1 電影行業政策點評
1.2.2 電影行業政策趨勢分析
1.3 電影行業經濟環境分析
1.3.1 國際宏觀經濟環境分析與預測
(1)美國宏觀經濟環境分析
(2)歐洲宏觀經濟環境分析
(3)日本宏觀經濟環境分析
(4)新興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分析
(5)國際經濟展望
1.3.2 國內宏觀經濟環境分析與預測
(1)國內經濟現狀
(2)國內經濟展望
1.3.3 宏觀經濟對電影行業影響分析
(1)宏觀經濟對國際電影行業的影響
(2)宏觀經濟對中國電影製片業的影響
(3)宏觀經濟對中國電影發行業的影響
(4)宏觀經濟對中國電影放映業的影響
1.4 電影行業社會環境分析
1.4.1 居民收入及消費分析
(1)居民人均收入增長情況分析
(2)居民消費水平分析
(3)居民消費結構分析
1.4.2 居民觀影習慣分析
第2章:國際電影產業發展分析及經驗借鑒
2.1 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分析
2.1.1 全球電影產業發展概況
2.1.2 全球電影票房收入規模
(1)全球電影票房收入規模
(2)全球電影票房地區分布
2.1.3 全球主要國家票房排行
2.1.4 主要國家本土電影市場份額
2.1.5 全球銀幕數量
2.1.6 全國主要市場平均觀影次數
2.2 美國電影產業發展分析
2.2.1 美國電影產業政策環境
2.2.2 美國電影票房收入
2.2.3 美國電影觀影人次及平均票價
2.2.4 全球電影歷史票房排行榜
2.2.5 美國電影產業發展模式
(1)電影融資模式
(2)電影製作模式
(3)電影發行模式
(4)電影放映模式
2.2.6 美國電影產業營銷戰略與典型案例
2.3 歐洲電影產業發展分析
2.3.1 歐洲電影產業政策環境
(1)投融資方面政策
(2)製作、發行、放映方面政策
(3)產業促進方面政策
2.3.2 歐洲主要國家電影票房收入
2.3.3 歐洲主要國家平均票價對比
2.3.4 歐洲主要國家人均觀影次數對比
2.3.5 歐洲主要國家國產片份額
2.3.6 歐洲主要國家電影票房排行榜
2.4 韓國電影產業發展分析
2.4.1 韓國電影產業政策環境
2.4.2 韓國電影票房收入
2.4.3 韓國電影觀影人次
2.4.4 韓國電影國產片份額
2.4.5 韓國電影票房排行榜
2.4.6 韓國電影產業崛起分析
(1)韓國電影崛起表現
(2)韓國電影崛起原因
2.5 日本電影產業發展分析
2.5.1 日本電影產業政策環境
2.5.2 日本電影票房收入
2.5.3 日本電影平均票價
2.5.4 日本電影觀影人次
2.5.5 日本動畫電影市場分析
2.6 印度電影產業發展分析
2.6.1 印度電影產業政策環境
2.6.2 印度電影票房收入
2.6.3 主要企業市場佔有率
2.6.4 印度電影國產片份額
2.6.5 印度電影票房排行榜
2.6.6 印度電影產業的特徵與經驗
(1)投融資方面
(2)製作方面
(3)發行、放映方面
2.7 香港電影產業發展分析
2.7.1 香港電影產業政策環境
2.7.2 香港電影市場整體情況
2.7.3 香港電影票房收入
2.7.4 香港電影票房排行榜
2.8 國際電影產業經驗借鑒
2.8.1 政策方面經驗借鑒
2.8.2 產品結構經驗借鑒
2.8.3 龍頭企業經驗借鑒
2.8.4 投融資體系經驗借鑒
2.8.5 營銷戰略經驗借鑒
2.8.6 院線建設經驗借鑒
2.8.7 電影產業鏈延伸經驗借鑒
2.8.8 電影技術經驗借鑒
2.8.9 盜版打擊經驗借鑒
第3章: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3.1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3.1.1 電影產業發展歷程
3.1.2 2015年電影發展新特徵
(1)IP全面爆發,熱潮不斷
(2)「自來水」口碑營銷助力電影票房
(3)在線購票平台競爭如火如荼
(4)導演更迭換代,「90後」觀眾成主力
3.2 中國電影產業經營情況分析
3.2.1 電影產業產量規模分析
3.2.2 電影產業市場規模分析
(1)電影產業收入總規模
(2)前十地區電影票房收入
(3)國產與進口片比較分析
3.2.3 電影產業營收來源分析
(1)國內票房營收來源
(2)海外銷售及票房來源
(3)國內非票房收入
3.2.4 電影平均票價
3.2.5 電影觀影人次
3.2.6 電影票房排行榜
(1)電影票房排行榜
(2)票房過億影片
3.2.7 電影票房區域分布特徵
(1)發達地區占據主導地位
(2)二三線城市快速增長
(3)農村放映工程全面實施
3.3 中國二級電影和農村電影市場發展分析
3.3.1 二級電影市場發展分析
(1)二級電影市場發展現狀
(2)二級電影市場競爭狀況
(3)二級電影市場存在問題
(4)二級電影市場發展策略
3.3.2 農村電影市場發展分析
(1)農村電影市場發展現狀
(2)農村電影市場競爭狀況
(3)農村電影市場存在問題
(4)農村電影市場發展策略
3.4 中國電影檔期市場分析
3.4.1 電影檔期發展特點
3.4.2 主要檔期市場分析
(1)暑期檔市場分析
(2)國慶檔市場分析
(3)賀歲檔市場分析
3.5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趨勢與前景分析
3.5.1 電影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1)更加註重影片質量
(2)更加註重結構調整
(3)更加註重公益服務
(4)更加註重科技創新
(5)更加註重國際市場
3.5.2 電影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1)電影業產量規模預測
(2)電影業營收規模預測
第4章:中國電影製片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4.1 中國電影製片業產量與生產格局
4.1.1 電影製片業發展現狀
4.1.2 電影製片業產量分析
(1)電影製片業產量
1)電影製片業紀錄片產量
2)電影製片業科教片產量
3)電影製片業動畫片產量
4)電影製片業特種片產量
5)電影製片業故事片產量
(2)電影製片業生產格局
4.2 中國電影製片業經營情況與轉型升級
4.2.1 電影製片業市場規模
(1)電影製片業投入產出水平
(2)電影製片業市場規模分析
4.2.2 電影製片格局轉型分析
(1)中國電影製片機構市場份額分析
(2)國有製片機構分析
(3)民營製片機構析
(4)合拍片市場現狀
(5)非傳統電影生產機構發展現狀
4.2.3 國產電影投資回報分析
(1)電影製片業資金回收渠道
(2)電影投資回報率
(3)國產電影盈利原因分析
1)投資額度方面
2)主演陣容方面
3)電影類型方面
4)製片發行發面
5)上映檔期方面
6)觀眾基礎方面
7)收入多元化方面
(4)國產電影投資回收典型案例
1)《人在囧途之泰囧》
2)《喜羊羊》系列
3)《畫皮2》
4.3 中國電影製片業發展趨勢分析
4.3.1 電影製片業發展策略分析
4.3.2 電影製片業發展趨勢分析
第5章:中國電影發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5.1 中國電影發行業發展概況
5.1.1 電影發行市場概況
5.1.2 電影發行模式分析
5.1.3 電影發行企業分類
5.2 中國電影發行業競爭分析
5.2.1 電影發行市場集中度分析
5.2.2 電影發行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5.3 中國電影營銷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
5.3.1 商業大片營銷案例分析
(1)影片基本資料
(2)影片優劣勢分析
(3)營銷策略分析
(4)營銷效果分析
5.3.2 小成本影片營銷案例分析
(1)影片基本資料
(2)營銷策略分析
(3)營銷效果分析
5.3.3 文藝影片營銷案例分析
(1)影片基本資料
(2)營銷策略分析
5.3.4 系列電影營銷案例分析
(1)影片基本資料
(2)影片分析
(3)營銷策略分析
5.3.5 熱門電影營銷模式分析
(1)《畫皮2》
(2)《泰囧》
(3)《桃姐》
5.4 中國電影發行業發展趨勢
5.4.1 電影發行業資本市場化
5.4.2 海外發行業務不斷加強
5.4.3 電影發行企業將注重網路構建
5.4.4 競爭越來越激烈
第6章:中國電影放映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6.1 電影院線市場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6.1.1 電影院線發展規模分析
6.1.2 電影院線市場競爭分析
(1)電影院線集中度分析
(2)電影院線競爭格局分析
(3)電影院票房分布
6.1.3 重點城市院線市場發展分析
(1)電影票房區域格局分析
(2)北京市院線市場分析
(3)上海市院線市場分析
(4)廣州市院線市場分析
(5)深圳市院線市場分析
(6)成都市院線市場分析
(7)武漢市院線市場分析
(8)重慶市院線市場分析
(9)杭州市院線市場分析
(10)南京市院線市場分析
(11)蘇州市院線市場分析
6.1.4 農村數字院線發展分析
(1)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簡介
(2)農村數字院線發展規模分析
(3)農村數字院線區域分布格局
6.1.5 電影網路院線發展分析
(1)電影網路院線聯盟的形成及發展
(2)電影網路院線聯盟運作機制分析
(3)電影網路院線利益格局分析
(4)電影網路院線對城市院線影響分析
6.1.6 電影院線擴張模式分析
(1)加盟模式
1)模式內涵解析
2)典型案例分析
3)模式優缺點分析
(2)萬達模式
1)模式內涵解析
2)典型案例分析
3)模式優缺點分析
(3)「數字放映+二級市場」模式
1)模式內涵解析
2)典型案例分析
3)模式優缺點分析
(4)全產業鏈擴張模式
1)模式內涵解析
2)典型案例分析
3)模式優缺點分析
6.1.7 電影院線發展趨勢分析
6.2 電影院市場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6.2.1 電影院發展規模及競爭分析
(1)電影院規模及增長情況
(2)電影院競爭格局分析
6.2.2 重點城市影院發展分析
(1)電影院區域市場格局分析
(2)北京影院發展分析
(3)上海影院發展分析
(4)廣州影院發展分析
(5)深圳影院發展分析
(6)重慶市影院發展分析
6.2.3 電影票價需求調研及走勢分析
(1)電影票價走勢分析
(2)影院觀眾票價需求調研
1)觀眾認可的合理票價調查
2)觀眾願意接受的最高票價調查
(3)電影票定價建議
6.2.4 電影院經營模式分析
(1)電影院經營業務分析
1)票房業務分析
2)賣品業務分析
3)廣告業務分析
4)其他業務分析
(2)電影院客戶群體分析
(3)電影院會員服務模式分析
(4)電影院銷售策略和手段分析
(5)電影院運營成本分析
(6)電影院盈利模式分析
(7)電影院經營模式創新路徑
6.2.5 電影院發展趨勢分析
第7章:中國不同類型電影市場分析與發展前景
7.1 中國數字電影市場分析與發展前景
7.1.1 數字電影發展分析
7.1.2 數字電影優勢分析
7.1.3 數字電影市場分析
7.1.4 數字電影發展前景
7.2 中國3D電影市場分析與發展前景
7.2.1 3D電影發展分析
7.2.2 3D電影盈利能力
7.2.3 3D電影優勢分析
7.2.4 3D電影發展前景
7.3 中國IMAX電影市場分析與發展前景
7.3.1 IMAX電影發展分析
7.3.2 IMAX電影銀幕現狀
7.3.3 IMAX電影需求分析
7.3.4 IMAX電影發展前景
第8章:中國電影產業消費者行為調研
8.1 消費者題材偏好調研
8.1.1 不同性別電影題材偏好調研
8.1.2 不同年齡電影題材偏好調研
(1)20歲以下電影題材偏好調研
(2)20-40歲電影題材偏好調研
(3)40歲以上電影題材偏好調研
8.2 消費者行為習慣調研
8.2.1 不同性別觀眾結構調研
(1)男性觀眾結構調研
(2)女性觀眾結構調研
8.2.2 不同年齡觀眾結構調研
(1)觀眾結構調研總體情況
(2)15-24歲觀眾結構調研
(3)25-39歲觀眾結構調研
(4)40-50歲觀眾結構調研
8.2.3 觀眾消費頻次調研
(1)不同性別觀眾消費頻次調研
(2)不同年齡觀眾消費頻次調研
(3)不同職業觀眾消費頻次調研
(4)不同學歷觀眾消費頻次調研
8.2.4 觀眾消費時間選擇調研
(1)節假日與非節假日選擇調研
(2)一周時間內消費時間選擇調研
(3)一天時間內消費時間選擇調研
(4)去影院看電影的時機調研
(5)隨行人和人數調研
8.2.5 觀眾影院選擇考慮因素調研
8.2.6 觀眾選擇電影因由調研
8.2.7 觀眾觀看電影的途徑調研
8.2.8 觀眾片源產地喜好調研
(1)觀眾片源產地喜好調研總體情況
(2)不同年齡觀眾片源產地喜好調研
第9章:中國電影進出口市場分析
9.1 中國電影進口市場分析
9.1.1 中國電影進口片票房收入
9.1.2 中國電影進口片票房排行榜
9.2 中國電影出口市場分析
9.2.1 中國電影出口營收情況
9.2.2 中國電影海外觀眾實證調研
(1)調研對象
(2)調研結果
1)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
2)海外觀眾關注中國電影情況
3)海外觀眾了解中國電影渠道
4)海外觀眾觀看中國電影渠道
5)海外觀眾不關注中國電影原因
6)海外觀眾認為中國電影需改進方面
7)海外觀眾最喜歡的電影類型
8)海外觀眾最喜歡的中國導演
9)海外觀眾最喜歡的中國演員
9.3 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前瞻建議
9.3.1 政府政策扶植
9.3.2 海推公司的集團化發展
9.3.3 明確影片的市場定位
9.3.4 注重其他市場的開發
9.3.5 成立專業的海外運作團隊
9.3.6 實現海外推廣的多元化
第10章:中國新媒體對電影產業的影響分析
10.1 中國新媒體在電影中應用分析
10.1.1 新媒體發展分析
(1)手機發展分析
(2)IPTV發展分析
(3)數字電視發展分析
(4)移動電視發展分析
10.1.2 新媒體在電影產業中的應用
(1)手機與電影
(2)IPTV與電影
(3)數字電視與電影
(4)移動電視與電影
10.2 新媒體發展對電影產業的影響
10.2.1 新媒體給電影產業帶來的機遇
10.2.2 新媒體給電影產業帶來的挑戰
第11章:中國電影產業主要企業經營分析
11.1 中國電影製片發行企業領先個案分析
11.1.1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運營特色分析
(5)企業發展方向分析
(6)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2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2)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3)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4)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5)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運營特色分析
(5)企業組織架構分析
(6)企業經營模式分析
(7)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8)企業發展戰略分析
(9)企業投資兼並與重組
11.1.3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4 樂視影業(北京)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5 橙天嘉禾娛樂(集團)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2)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3)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4)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5)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運營特色分析
(5)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6 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1)營收分析
2)票房分析
3)博納影院分析
(3)企業運營特色分析
(4)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5)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7 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運營特色分析
(5)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8 新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9 北京小馬奔騰影業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10 北京完美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11 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12 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13 峨眉電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14 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15 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3)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16 八一電影製片廠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17 中影華納橫店影視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3)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18 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19 北京今典影業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20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國產影片經營業績
(3)進口影片經營業績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1.21 海潤影視製作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電影作品情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2 中國電影院線領先個案分析
11.2.1 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市場規模分析
(3)企業票房業績分析
(4)企業加盟影院概況
(5)企業投資情況分析
(6)企業運營特色分析
(7)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2.2 中影星美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票房業績分析
(3)企業院線擴張效率
(4)企業運營特色分析
(5)企業明星影院
(6)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2.3 上海聯和電影院線有限責任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市場業績分析
(3)企業加盟影院概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2.4 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市場業績分析
(3)企業加盟影院概況
(4)企業運營特色分析
(5)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2.5 深圳市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市場規模分析
(3)企業票房業績分析
(4)企業加盟影院概況
(5)企業運營特色分析
(6)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2.6 廣州金逸珠江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票房業績分析
(3)企業加盟影院概況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2.7 浙江時代電影大世界有限公司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影院規模及布局分析
(3)企業市場業績分析
(4)企業投資擴張計劃分析
(5)企業發展模式及經驗分析
(6)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2.8 遼寧中影北方電影院線有限責任公司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影院規模及布局分析
(3)企業市場業績分析
(4)企業發展模式及經驗分析
(5)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2.9 四川太平洋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市場規模分析
(3)企業票房業績分析
(4)企業運營特色分析
(5)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2.10 世紀環球電影院線發展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市場規模分析
(3)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1.3 中國電影院領先個案分析
11.3.1 北京耀萊成龍國際影城五棵松店
(1)影院選址環境分析
(2)影院硬體設施分析
(3)影院經營業績分析
(4)影院經營項目分析
(5)影院營銷策略分析
(6)影院經營優劣勢分析
11.3.2 首都華融電影院
(1)影院發展簡況分析
(2)影院選址環境分析
(3)影院硬體設施分析
(4)影院經營業績分析
(5)影院經營項目分析
(6)影院運營特色分析
(7)影院經營優劣勢分析
11.3.3 上海萬達國際電影城五角場店
(1)影院選址環境分析
(2)影院硬體設施分析
(3)影院經營項目分析
(4)影院經營業績分析
(5)影院運營特色分析
(6)影院經營優劣勢分析
11.3.4 深圳嘉禾影城
(1)影院發展簡況分析
(2)影院選址環境分析
(3)影院硬體設施分析
(4)影院經營業績分析
(5)影院經營項目分析
(6)影院運營特色分析
(7)影院經營優劣勢分析
11.3.5 北京UME華星國際影城
(1)影院選址環境分析
(2)影院硬體設施分析
(3)影院經營業績分析
(4)影院運營特色分析
(5)影院經營優劣勢分析
11.3.6 北京UME國際影城雙井店
(1)影院選址環境分析
(2)影院硬體設施分析
(3)影院經營業績分析
(4)影院運營特色分析
(5)影院經營優劣勢分析
第12章:中國電影產業投融資分析
12.1 中國電影產業投資機會與風險分析
………………
㈥ 江漢環球電影院的放映業中存在的發展潛力和機會
當影院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的時候,整個電影產業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我們在分析問題和困難的同時,還必須以宏觀的、全局的和長遠的眼光,發現和把握存在於產業內部和外部的潛力和機會。
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從經濟學的宏觀角度來分析作為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放映業,不難發現,在處於低潮期的電影業中,即使有上述許多問題,放映業依然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甚至本身就佔有著巨額的有形或無形的資產。對於所有電影行業的部門和企業,尤其是剛剛成立的中國電影集團這樣的實力雄厚的「國家隊」,對放映行業的關注和投入,不但具有保護和發展本企業以及整個電影產業的積極意義,同時還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1) 放映業處於電影產業鏈的終端,是電影產品取得最終利潤的環節,不但具備了相當的創利能力,同時還直接影響到投入到整個產業中資本增殖的幅度和狀況。改革中作為中間環節、最先被推到市場前沿,領略競爭的殘酷性的省、市級發行放映公司,已經深刻地認識到:誰擁有影院,誰就贏得了競爭的主動和優勢;擁有了放映業,就會擁有電影業的巨大利潤。
2) 放映業是以現金形式獲得收入,類似於零售商業。現金的作用在商品經濟的逐步完善過程中會體現得越來越明顯。
3) 在增量資金嚴重匱乏的情況下,發現和盤活存量資產是產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建國後就開始的影院建設基本上占據了城市最繁華、人口最稠密的「黃金地段」,這些土地的價值遠遠超過影院本身的價值。這是歷史遺留給電影產業的最大也是最現實的一筆財富。邵逸夫在香港每興建一家影院,都毫不猶豫地同時購買影院附近土地,地產業使邵氏影業獲得了遠大於電影主業的收入。電影業內的這筆存量資產,不但其數額巨大,而且盤活和盤大的空間也最大。
4) 關注和發展電影放映行業,還具備許多客觀的有利條件:①文化建設和城市規劃的要求限制了影院佔地隨便挪做他用,這筆資產理論上和政策上還會留存在電影行業內部;②文化系統普遍缺乏建設資金,影院在某些地區成為文化部門的包袱,擴大再生產能力低,城市影院的改造和提高亟須資金投入,為進入放映行業提供了機會;③外資進入放映業還未全面對外開放,使我們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④電影行業屬於特殊行業,系統相對封閉,經營影院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術,這一專業壁壘,有效地防止了其他產業的滲透和控制;⑤與投資製片業相比,投資放映業的成本低、風險小,有機會分享黃金地段的有償土地使用權,對於規模大、資金雄厚的房地產業、商業以及境外放映集團等的合作,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⑥有組織地進入放映業,是國有經濟產業內部的資產重組,可有效地防止產業資本的流失,規避商業和投資風險,會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支持。
當我們關注電影院,關注我們的放映行業,我們能夠發現很多問題,也看到許多機遇。中國電影工業正在走向世界,我們也會感到肩負的歷史使命,電影院的建設和發展,與我們民族電影工業存亡息息相關。
電影的經濟發展史概述現代傳播媒介電影/電視/錄象中的電影的經濟發展史概述
電影是二十世紀科學技術的產物,它的誕生依靠的是工昭?ECHNOLOGY。這工藝學搞出來的是一個紀錄的機器。那些思想還處在十八世紀以前的藝術家給了這句說明歷史事實的話一個美名,叫「機器論」.工藝學能發明出藝術來?!這超越了十八世紀頭腦的理解力。
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它的早期,是一個工業,雖然目前的發展已經證明它不一定是一個工業。但是從歷史事實來看,它過去是,現在依然部分(商業經營的那一部分)是一個工業。電影的工具是一系列的紀錄機器,電影的機械復制功能使它成為最大眾化的媒介(在電視出現以前),因此它的社會影響甚於傳統的任何媒介。電影的語言,即電影的表現手段雖然完全不同於傳統的藝術形式,但是現在大多數人都承認它可以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但它是一門嶄新的、獨特的、不能從傳統的藝術形式來理解的藝術形式。因此在寫電影史的時候,很難在一本史書里把這三方面都包括在內,更何況電視和錄象的出現所形成的一個嶄新電影/電視/錄象媒介系統,對電影史的研究更不能局限在使用膠片的和在商業影院放映的電影的范圍之內了。美國電影理論家J.莫納柯所著《怎樣讀解影片》中把電影的發展歷史分為三部分:經濟、政治社會、藝術,另外還有媒介發展史,我認為這是非常合理的。奇怪的是,當這本書在中國大陸的電影雜志《世界電影》連載時,因篇幅所限,把這三章刪掉了,而當這本書改名為《怎樣看電影》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時,也把這三章刪去了。真是在中國,英雄所見略同。到了二十世紀後半葉,在寫電影史書時,把電影孤立起來,甚至把被孤立的電影的歷史再分為什麼電影文學發展史,那是荒誕派的做法。
電影史的編寫首先需要佔有大量的電影資料。我通過多年教授電影史,充分感到在中國研究電影史的困難。學生看不到影片,有些影片甚至連教師自己都沒有看過,如何講?在美國的電視廣告中甚至可以找到電影發明的第一個鏡頭「奧托打噴嚏」,可是我們有多少電影研究生看過這個鏡頭?即使在中國大陸確保存有一些電影史料的話,可那也得頗費周折的到「影片保管倉庫館」去找。著名的國際電影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是波蘭羅茲電影學院的畢業生。當人們問到他在羅茲電影學院學習期間最大的收獲是什麼的時候,他的回答是:看電影。他們學校旁邊的電影資料館免費為他們提供看片的機會,一個羅茲電影學院的學生就能從資料館調片子來看。他們的學院沒有電影院,他們是在大樓的一個通道里放映,他們都坐在樓梯上看,可以從早上八點看到晚上八點。北京電影學院也要這么看片的話,那麼教委撥給它的一個學期的經費在一個星期之內也就全都落入他人的錢囊里了。
我們過去也只是用外人所寫的史書作為教科書。現在在這個講座里,我也只能用他人所寫的史書。由於翻譯一本史書是非常艱巨的工作,我只能採用編譯的方法。我主要使用史書有大英網路全書中的詞條「電影史」。這是八十年代我為了向電影網路全書的編纂者提供參考資料而翻譯出來的。這個詞條的觀點非常准確。它提出,電影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擴展電影的時空的歷史。非常精闢,但是綜合藝術論者未必能懂。另外還有前面提到的美國電影理論家莫納柯著《怎樣讀解影片》中的歷史部分,它有很明確的媒介觀念。還部分參照美國電影理論家瑪斯特的《電影簡史》,尤其是蘇聯電影部分(還部分參照了美國電影理論家陳利蓍《KINO》,他曾是愛森斯坦的學生)它比蘇聯出版的《蘇聯電影史綱》要更明確、簡練,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偏見,更沒有隱瞞或歪曲歷史事實。比如說,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是電影歷史上的經典作品,居世界之首。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蘇聯當時並沒有給予它以應有的重視,那時這部影片一直是在二流影院放映的(查閱盧納恰爾斯基全集即可)。此外,該片的內容所講的歷史事實是按蘇聯政府的需要加以纂改和歪曲的。在蘇聯解體的前幾年,蘇聯《電影藝術》雜志曾刊登了一位蘇聯年青電影理論家的文章,它的題目是,愛森斯坦是一個偽善者、偽藝術家。這一標題的根據就是《戰艦波將金號》的內容歪曲歷史事實。在蘇聯沒有人有能力寫符合歷史真實的著作。蘇聯的《史綱》沒有任何歷史價值。就該書中所最推崇的幾個電影人物之中的愛森斯坦和杜甫仁柯,也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書中沒有提愛森斯坦被貶的歷史事實(在1935年的全蘇電影大會上他沒有得到列寧勛章,而是整他的那個電影委員會的主席SHUMIATSKI反倒得了列寧勛章),這只要查找1932年出版的蘇聯大網路全書和1934年的文化報就明確了。寫這網路全書的人「照例」沒有估計到以後的形勢,所以反倒成為真實的史料。《史綱》沒有提到杜甫仁柯的日記中的那句話「斯大林,我比你偉大(STALIN,YA BELIK CHEM TEBE),因為我沒有脫離人民,而你脫離了人民。」這是赫魯曉夫做秘密報告的那個年代,蘇聯《電影藝術》雜志連載的杜甫仁柯的日記中的話。正如一部中國電影史書中不提《小城之春》就失去了歷史價值一樣。正如在一部電影名人辭典中出現了某年至某年的一個純行政長官的字條除了說明編纂者的市儈態度以外,全書沒有任何價值。比如現在網上能看到的電影網站:愛電影院
㈦ 中國電影現狀和未來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內容提要9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出現了一次歷史轉機:電影市場復甦,國產電影呈現出重新振興的跡象。但事實上現實困境仍然束縛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國產影片面臨著「信譽危機」,電影市場份額比例失調,製片、發行和放映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電影市場片源不足,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中國電影亟待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轉化管理機制,提高影片質量,以創造民族電影工業的燦爛前景。 關鍵詞電影體制市場份額信譽危機後電影市場 作者簡介尹鴻,196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唐科,1972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博士生。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4.生長中的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 美國電影一直瘋狂地佔領和吞食著世界電影市場。除了香港、印度等少數例外,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美國電影都超過了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既包括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包括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一直都在採取各種措施支持和保護本土電影和民族電影的發展。如巴西政府就明確規定了每一年全國的電影放映單位放映國產影片的時間;中國也由原廣電部作出了國產電影必須保證佔有2/3的放映場次的明確規定。但另一方面,文化保護政策並不能真正保護國產電影的發展,提高國產電影本身的市場競爭力才是民族電影發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越來越重視本土電影的市場競爭力,一些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已經可以與美國電影抗衡,使國產電影擴大了市場佔有率。如香港曾經連續多年本土電影的票房收入、觀眾人次等都超過了外來電影;日本1997年票房紀錄前10位的影片中也有3部本土電影,其中《幽靈公主》還以100億日元的票房高居榜首(注5)。波蘭1997年國產影片《兇手》的票房收入達到了1340萬茲羅提(約合380萬美元),超過了美國影片《空中大摜籃》860萬茲羅提(合240萬美元)的票房紀錄(注6)。而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面對進口外國「大片」的挑戰,電影製作和發行者充分利用了各種機遇,使國產影片的生產和發行也取得了突破,從1995年到1997年,進口影片包括分帳進口影片的排片、市場份額逐漸受到了平抑,各地都有國產影片突破進口大片的票房紀錄的現象。 電影生產的發展、電影市場的復甦,電影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可以說都意味著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面臨一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轉折時期。 二現實困境 中國電影面對機會,同時也面對困境、面對挑戰、面對危機。與處在轉型期的整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息息相關,由於電影體制改革仍然還沒有到位,計劃經濟模式在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化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行業後遺症,從電影業的各級管理層到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層都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觀念和操作方式的誤區,整個電影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也還有待提高,整個社會的電影消費水平受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制約也還處在初級階段,這一切都是中國電影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1.影片數量短缺 按照經營經驗,電影院需要250—350部電影供應才能正常運轉,而按照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管理條例規定,國產影片必須佔2/3放映時間,這就意味著除了80—120部進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國產影片提供給市場。而這些影片中應該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場效果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正如電影發行人員所意識到的那樣,「片源供給是否充足,國產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撐市場的『拳頭』作品,是目前國產片市場經營能否保證良性循環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障,2/3時間放映國產影片才可能落到實處,顯示出實際的效果。」(注7) 近年來,每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新片投放量(國產片和進口片)大約維持在150至200部之間。如北京95年投放市場新片共197部,其中大片9部,普通進口影片44部,國產新片144部,此外還有復映片72部。而1997年,全年投放市場的影片有大幅度下降,國產電影為120部左右,其中不少都是往年的積壓影片。進口電影30部左右,共150部。市場差額越來越大。一方面限制進口影片的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國產影片的產量又明顯不足,特別是已有的大多數國產影片根本無法佔有市場份額,這對97年的電影市場帶來了明顯的消極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口片不是擠占而是填補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真空。電影產量的不足,將導致電影市場的萎縮、觀眾流失,使其他音像媒介搶占電影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會使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地被外來影片所代替。 導致電影生產量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電影市場機制不健全,製片方的利益回報率太低、投資風險太高,影響了電影的生產規模。二是電影管理制度還不夠合理,規劃、審查的尺度與電影本身的特點不完全吻合,特別是制度性和操作性不夠帶來了某種生產的不可預見性,使電影創作和投資者的積極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三是過多的非市場因素使電影生產和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受到干擾,也對電影生產產生了某些誤導作用。 2.製片、發行、放映業的矛盾激化 和整個中國的改革形勢相仿,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也已經進入到了攻關階段,進入到了要影響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權力格局的關鍵時期,因而,近年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業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正如廣電部電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認為,「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注8)中國電影發展面臨「電影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注9)。 而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之一,就是電影市場的無序和雜亂。中國的電影行業雖然一直以影片發行為紐帶貫穿全行業,但由於各級發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區域設置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分別屬於各級政府管轄,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已經嚴重製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改革現行經營格局和經濟體制迫在眉睫。93年以來廣電部一直推動「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收效並不明顯。原因在於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並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市場依然條塊分割、塊塊壟斷、沒有競爭、分配不公。電影市場的無序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更是嚴重地影響到製片業的利益。在整個影片業中製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70%影片的製作方虧損。據有關人士估計,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注10)。 目前,美國製片與放映的票房分成比例為48∶52左右,其中發行費用佔去製片費用的10—12%,製片方得到的票房收入為35%。目前中國電影公司的大片引進即參照這一比例。而國產片通常的分帳比例是製片、發行、放映分別占票房的35%、17%、48%。但製片方卻要負擔相當部分的拷貝費和宣傳費,而發行方的發行成本和風險系數與其利益所得相比卻並不相稱。此外,加上各種市場統計數字的弄虛作假,更使得製片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製片、發行、放映業矛盾的加劇,一方面傷害了電影生產的積極性,使電影的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傷害了電影的市場效果,電影片源嚴重缺乏,國產片的發行放映都面臨重重阻力。其結果必然是惡性循環,生產、發行、放映三個環節不是形成一種發展的合力,而是相互制約、相互抵消。因此,加速整個電影業的市場經濟轉軌、重組利益集團、打破市場壟斷、規范電影市場、加強電影經濟的法規建設和執行力度是解決電影業內部困境的出路。 3.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 如果將中國的電影產量和電影票房收入與中國的人口相比的話,中國可以說完全是一個電影小國。盡管中國的電影產量約為世界電影產量的1/30,但中國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的1/4。盡管95年以後,中國電影的市場狀況有所回升,但全國票房收入估計還不到40億,觀眾人次沒有明顯的增加。而1997年,除北京等極少數地區的票房保持上升或與96年持平以外,大部分地區的票房都下降了20%左右,而且,進口分帳美國影片的票房也在同時下降,這無疑是對中國電影市場敲響的警鍾。(注11) 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收入無論是與中國的人口數量相比,還是與美國等國家的電影票房收入相比,都還有很大的距離。1997年,《鴉片戰爭》全國票房收入為8,000萬,是國產影片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而美國97年票房收入排在第20名的影片其國內收入已經為2,400萬美元,接近2億人民幣,是《鴉片戰爭》的2倍以上。美國《泰坦尼克號》全美票房收入超過4億美元,合35億人民幣,更是《鴉片戰爭》的44倍。1997年,美國共發行395部影片,觀眾人次達14億,國內票房的總收入超過了60億美元(注12),是中國全國電影票房的數十倍。這樣大的差距,說明中國電影市場還有著巨大的潛力,電影消費還有廣闊的市場。 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也很不平衡。以分帳進口影片的市場份額佔有率為例,僅僅上海就佔全國分帳影片市場份額的16%,北京和浙江各佔14%,三個城市竟然佔有份額的44%。全國幾十個省、上千個大中城市和廣大的小城市、農村才佔有全國市場的56%(注13)。這說明,在大城市電影的消費市場還處在培育階段,而在廣大的中小城市,電影文化的普及還遠遠不足,大眾的電影消費需求沒有被充分調動,而農村電影市場目前基本處在未開放的蕭條狀態。
未完,請參考http://lw23.com/paper_37085161/
㈧ 如何看待中國影視業與國外影視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的電影文化業正在改進和提高,電影正在成為社會文化輿論的中心,在文化娛樂欄目里,電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的電影產業化改革正在進一步加快,中國電影業正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
一、 我國影視產業發展的機遇
(一)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影視產業的發展
2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頒發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並且重點發展具有創意的文化作品和影視製作、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對產業政策體系進行完善,推動中國的文化產業促進其產生跨越式的發展。隨著2010年1月出台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對創作生產十分重視並且加大對其支持力度、積極培育新的企業,對城鎮數字影院建設極力支持,鼓勵頒發更多的投資和融資政策,對院線管理經營規模進行繼續擴大,努力加強中國在國際間的影響力,積極推進科學技術的創新,加強公共服務,完善監管體系等從九個方面採取相應措施進而促進中國電影業的發展與繁榮。為了增強中國電影的在國際間的影響力,我國頒發了許多給予中國電影生產企業支持的政策,鼓勵中國影視產品從多個渠道實現真正的「走出去」。
(二)我國的經濟發展為影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
經濟增長是影視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發展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經濟基礎,恰好金融危機使全球各地的經濟步入「低谷」,文化產業也在這場風暴中經受摧殘:世界各地先後取消了一些大型的博覽,劇院接連倒閉,電影節停辦,電影拍攝的作品數減少。2010年,中國核心文化產品的進出口總額為143.9億美元,同比增長15.1%。在海外銷售中,中國自己產的電影銷售總額超過了35億元人民幣,圖書的版權輸出和引進從2005年的1:7.2縮小至2010年的1:3。2010年,深圳的文博會文化產品的交易額超過一千億元。通過這一升一降,我們可以看出金融危機有利於世界文化產業的模式建設並且有利於中國的影視產業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
(三)我國濃厚的文化底蘊為影視產業提供了多樣的文化背景
中國是一個擁有博大精深以及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對於我國所擁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具有我國悠久歷史的沉澱的特點,我國影視產業從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傳承以及加入創新思想,把傳統與創新結合起來,將文化創意和科技更好地糅合在影視產業中,使其在傳承原先優秀元素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展。現如今機遇與挑戰布滿了新世紀發展的道路,我們要對影視業的文化特性進行重新探討並且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給出新的定義,重新定位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據現代觀眾的習慣在審美層次和消費習慣上進行相應的改變,讓他們慢慢適應我們的影視產品特點。我國將豐富的文化資源充分利用了起來,在其基礎上不斷創新,結合了現代科技的特點,融入了現代科技的特色以及技巧,加入各種特效讓影視作品顯得更有技術性,讓國外的觀眾在觀看我國的影視產品時不僅對我國影視作品內容上產生認可,也對我國影視作品的製作技巧上也產生認同感。我國的影視作品將我國的特色與我國的影視產業結合在一起,在文化領域中學習其他國家的長處並且運用到我國的影視產業中實現了優勢互補。
二、我國影視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 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1. 起步較晚且發展水平較低
我國的首部電影在100多年前被製造出來,但是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大部分的影視作品都被用於宣傳一些看法和意見等,並沒有被用來售賣以產生金錢上的價值,商業上很難發揮出其優勢。我國的文化產業在90年代初開始嶄露頭角,漸漸開始發展起來,在發展過程中慢慢整合並且在原有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優勢一步一步進入軌道,迅猛發展起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文化產業也開始漸漸找到適合我國發展的方向,與此同時,我國的產業性質仍然發展得不夠完善,這是困擾著我國影視產業的一個大難題。1920年美國的影視產業開始走向產業化,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現如今美國的影視產業的產業運行機制已經發展得很完備。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說,影視產業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相比不具備競爭力,在我國整個文化產業中處於弱勢較無競爭力。
2.規模經濟效應尚未形成
我國現有影視產業的經營模式散亂,還有製作與發行的影視公司數量較多,但這些機構規模普遍較小。由於規模較小,很多的資源、設備在我國都不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現有影視產業再投資和擴大規模從目前看來是遙不可及的。中國的影視產業中外部規模經濟還沒有達到形成的要求。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擁有的各類廣播電視節目的製作機構約1160家,各類電視劇的製作機構約127家,規模大小不相等的電影製作機構約100多家。從數量上來看,我國的影視產業的各類製作機構已然是成為了生產大國,不過與影視產業強國相比較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每一家製作單位的工作都是分離的,之間並沒有相關的聯系,各自為自己所負責的區域擔負起責任。地理位置也分布的天南地北,影視拍攝基地可謂是「遍地都是」。為了拍攝一部電視劇、製作一部電影等,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都會成為製作成本中一筆不小的支出。
3.專業人才儲備不足
影視產業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僅體現在產品方面,還體現在專業的影視人才資源方面。一個國家是否擁有影視專業人才的培育體系關繫到該國影視產業的健康發展。影視產業市場缺乏一批對經營管理十分了解並且對文化市場發展走向掌握得淋漓盡致的資深專業人士,因此導致開發手段老舊並且沒有創意。除此之外,我國當下許多導演和編劇注重短期效益,對抗戰片和宮廷劇的市場情有獨鍾像如今熱播的許多劇中,宮廷劇佔了很大的一部分,雖然宮廷劇在我國得到了很高的收視率,但是這個收視率僅僅局限在我國,由於國外的觀眾本身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大了解,再加上語言上的障礙,宮廷劇對國外的觀眾來說起不到什麼吸引。我國忽視了開發具有文化深度的影視作品市場,無論什麼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人才儲備上的過硬才能促進影視產業的發展,專業人才儲備不足這個問題會在根源上制約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 (二)影視作品與市場需求不符
1. 強調民族性但文化折扣大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影視產業嘗試與國際接軌,但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一時間難以取得其國際上的認可。例如,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在注重藝術性的威尼斯電影節獲獎,但是在傳播范圍上仍然很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語言。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雖然是漢語,但是在中國之外的漢語使用人群多為亞裔聚集地,且絕大多數多在亞洲。歐美國家的觀眾難以理解電影背後所要表達的文化和意思,考慮語言障礙和文化因素是我國的影視作品在傳播交流的過程必須要處理好的問題。
2. 迎合本土市場而忽視國際市場
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本土文化融入影視產品也不例外。一方面,我國的影視產品的傳播有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但是當下影視產業的主題單一趨同,重復傳播不利於影視產品可持續發展,更會使觀眾對過分刻意宣揚的某些文化和精神產生抵觸感。中國影視產品自發展開始就有社會公共服務性,但若要向國際市場發展,那麼就不能繼續迎合本土市場,也不是簡單的出口到國際市場,我們要針對商業性需求來生產供給適銷對路的影視作品。
3. 我國影視產業平均產能和質量都偏低
我國的影視作品就絕對的生產數量而言還比較樂觀,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鑒賞水平的提高,影視文化市場上相對符合大多數觀眾需求的作品數量還無法滿足國人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另外,低質量影視作品的炮製,將嚴重阻礙影視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比如當下雷人的劇集層出不窮,武俠超人亂入抗戰劇。這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在數量和質量上兩手抓。
(三)我國影視產業投資體系有待完善
任何國家的影視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因此,建設和完善影視產業投資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中國在影視產業發展的初期,大多數影視產品主要靠國家扶持才能順利完成製作。在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也放寬了民間資本進入影視產業的限制,但是由於回報率不高,許多投資者轉投其他行業,也不將資金投入到支持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一直靠政府機構扶持才能發展的影視產業是沒有前途的,我國影視產業的若要向國際發展,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影視產業投資體系。
三、未來影視產業發展的可行方向
(一)建立完善的電影產業且形成產業規模
我國的影視產業應把優勢集中起來形成競爭的態勢,對我國現有的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並且在充分利用的基礎上開發新的優勢,從而降低影視產業的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集團化是美國的影視公司通過親自實踐而得來的戰略,要提高中國電影市場的集中度,市場的輔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應當鼓勵國有大型的影視集團繼續研究與強化股份制改革,成為國際大型影視集團的股東,與國際電影集團一起經營投資負其相關的責任。除此之外,要鼓勵中小型電影公司也有機會融入到產業分工合作中,盡快建立完善的電影產業價值鏈。這有利於增強我國影視產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完整的影視產業價值鏈有助於開發附加產品的價值。
(二)加強國際營銷力度
國際營銷渠道的建立主要通過完善發行網路,讓中國的影視文化產品有多種渠道打入國際影視市場。首先,應該讓中國的影視產業與其他國家的同行建立長期合作,爭取和聯合現有的發行網路來促進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其次,要對全球各個市場的需求進行調研分析,針對不同文化的偏好推出適銷對路的影視產品。最後,要盡量減少因文化差異性產生的影響,適當將本土特色結合先進的製片技術,加強我國影視文化產品的國際營銷力度,從而贏得國外的觀眾。
(三)利用文化因素
中國堅持全球文化多樣性的基本立場,支持世界各國共同建立公正透明的影視產業競爭體系。目前我國參與國際影視市場競爭的水平較低,我們盡一切可行的辦法保護中國影視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
經濟全球化使各民族的文化差異逐漸變小,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仍然很大,好萊塢電影無法替代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特徵與認同感,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特色是獨一無二的。對於這點,中國的影視產業應當充分利用中國多樣的文化傳統資源,要恰當應用並將其融入作品當中,由於國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以及歸屬感,不管國人走到哪裡,對祖國的熱愛與熱忱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具有中國特色影視作品在全球的華人華文電影市場擁有十分龐大的發展空間,這讓他們觀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作品之後能夠找到一種「家」的感覺。此外,中國影視產業可以藉助越來越流行的「漢語熱」和孔子學院,利用這些極受歡迎的平台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的有利因素,推進中國影視作品在國外的發展並吸引海外年輕消費者對中國影視文化產品的關注。
(四)加強政府對電影產業貿易的支持。
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給予中國影視產品製作經濟上的支持,並且在技術和題材上進行創新,吸引觀眾的目光,有利於增加票房。政府還應該鼓勵和支持影視風險投資基金和影視產業基金的發展,這對於擴大影視文化產業規模起著基礎性的保障作用。
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環境的好壞與政府是否有在資金上進行支持密切相關。政府可以在影視產業貿易上給予資金上的支持與幫助,幫助中國電影產業走向國際電影市場。例如,頒發一些政策以非關稅管理措施的方式來限制國外電影產業資金上的投入;規定國產電影在影片放映的總時間的最低佔比,以及規定外國電影在影片放映的總時間的最低高佔比;做好外國電影的進入許可證工作,宏觀調控進口電影的產品結構,適當採用政策性支持保障國產電影的發展;通過對不同種類的影視作品收取不同等級的稅來限制外國影視作品進入中國的總量。當然,對於中國的電影作品走向國際市場,我國的電影作品與進口的外國電影之間的關系的處理必須符合國際慣例的要求,盡可能消除貿易摩擦。
四、 政策建議
(一)影視產業層面
培養領導能力類型的影視產業。中國的電影和電視行業正處於轉型階段,在電影和電視的轉換應當加強企業間的戰略聯盟,以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和集團化發展,升華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價值鏈。 加大開發影視衍生品的力度,提高影視產品的附加值。我國的影視產業著眼於影視本身的開發與製作,通常會把影視衍生品忽略掉,但是影視衍生品的附加價值往往才是真正的大蛋糕,能夠產生巨大的收益,人們在觀看影視作品之後如果對該影視作品十分喜愛,對劇情或者人物十分喜愛的話,那麼有關該影視作品的影視衍生品將會在影迷觀眾之間大受歡迎。政府要引導相關企業轉變對影視衍生品的開發觀念,讓衍生品開發成為獲取影視產品價值的另一種方式,開發影視衍生品讓影視產業盈利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並且拓寬了盈利的渠道,我國在獲取影視衍生品的利益的同時還可以提取影視產品中的高科技因素,採用先進的製作技術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價值鏈向高端路線發展。
(二)政府層面
我國政府在影視文化產業的整合升級過程中要繼續發揮其積極作用,結合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並且在技術上進行創新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積極擴大我國影視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引導和支持我國的影視文化產業與世界各國的影視文化產業建立公正透明的分工合作機制,從而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升華。
㈨ 現在開電影院還有前景嗎疫情原因很受影響吧!
機遇與風險並存,但是現在感覺是好時機。
2020年投資,算你土建改造和裝潢申請許可證總共7個月算不慢的。可以說錯過了疫情期。整個電影院行業倒退。行業低谷期也是投資期。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