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促進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結合所學可知,促進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內燃機的創制,故B項正確.
電的廣泛應用、化學工業的興起與汽車關系不大,故A項兩項錯誤.
鋼鐵工業的改進不是主要原因,應排除.
故選B.
⑵ 最近20年中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感想
我國的汽車工業高速發展是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基本上是外資企業在國內攻城略地。
目前中國的汽車零部件行業,小到輪胎、玻璃、雨刮,大到天窗、發動機、變速箱,幾乎全被清一色的外資企業把持著。跨國汽車公司一直標榜的國產化率的提高,是通過采購外資零部件公司在華分廠的產品來實現的;而自主品牌們一直吹捧的零部件配套國際化,也逐漸將中國自主零部件企業打入冷宮。
核心、關鍵零部件技術均被外資把持,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公司只能完成前期的市場調查、產品定義、外觀及內飾設計,中期的沖壓、焊裝、塗裝、總裝、檢測,以及後期的經銷商招募、銷售管理等步驟。而其中前期的市場調查多是委託AC尼爾森等國際市場調查公司完成,外觀設計多是委託義大利都靈街頭多如牛毛的汽車設計公司完成,內飾設計多是委託美國江森自控等公司完成;後期的經銷商招募的標准就更低了,不管以前賣沒賣過車,也不管以前是賣電纜還是賣家電的公司,只要你有資金、認同我所謂的「企業文化」就能取得銷售權。中國本土汽車公司越來越像電腦城的組裝門店,只要能夠「整合全球造車資源」,就能攢出一輛整車。
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在發展的過程中選擇了外包這一速成方式,但中國企業的外包跟外企的外包有著本質區別。外企是把自己不屑於乾的流程外包給中國企業,而中國企業則是將自己不會乾的流程外包給外企。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國家30年前就享受過中國當今高速的發展速度,但由於沒有及時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升級,至今還在充當發達國家製造基地的角色。
⑶ 求汽車工業史的三大變革的背景,原因,意義。。。求多一點 答好有會追加100
在100餘年的汽車工業發展史中,世界汽車工業經歷了3重巨大變革.第一次變革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推出T型車,發明了汽車裝配流水線,使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從歐洲轉向美國.第二次變革是歐洲通過多品種的生產方式,打破了美國汽車公司在世界車壇上的長期壟斷地位,使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從美國又轉回歐洲.第三次變革是日本通過完善生產管理體制,形成精益生產方式,全力發展物美價廉的經濟型轎車,日本成了繼美國、歐洲之後世界第三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
一、第一次變革——流水線大批量生產
1892年,美國查爾斯.杜里埃和弗蘭科.杜里埃兄弟製造出美國第一輛以汽油機為動力的器車。
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成立;1908年,通用汽車公司成立,推動了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
提到福特汽車公司,自然想到T形車。由於這種汽車的外形像T字,責成職位T形車。T形車可說是將家庭轎車神化變為現實的第一種車型。
在T型車出現以前,汽車是為少數人生產的奢侈品。為製造理想的大眾化汽車,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T型車。T型車的出現,是汽車從有錢人的專利品以變而成為大眾化的商品,在長達20年的T型車生產期間,T型車被稱為「運載整個世界的工具」。
1913年,福特公司在汽車城底特律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使T型車成為大批量生產的開端,汽車裝配時間從12.5h縮短到1.5h。從1908年到1927年,T型車共生產了1500多萬輛,這一車型累計產量記錄直到1972年才被德國甲殼蟲型汽車打破。售價從開始的一輛850美元,最後降到360美元。1915年,福特一個公司的汽車年產量就佔美國汽車公司總產量的70%,而當時生產汽車歷史較長的德、英、法等歐洲各國的汽車總產量也不過是美國產量的5%。
由於亨利.福特僅注重生產成本,不重視產品改進,十多年生產的T型車顯得單調、簡陋。到1927年,帶有豪華飾件的通用公司的雪佛蘭型汽車贏得了用戶普遍歡迎,終於擊敗了壟斷汽車市場20年的福特T型車,使他最終退出了汽車舞台。
二、第二次變革——汽車產品多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歐洲人就已經開始對美國汽車的一統天下不滿。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汽車公司尚不能一大批量生產、降低售價與美國汽車公司競爭。於是,以新穎的汽車產品,例如發動機前置前驅動、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承載式車身、微載式車身、微型節油車等,盡量適應不同的道路條件、國民愛好等要求,與美國汽車公司抗衡。因此,形成了有汽車產品單一到多樣化的變革。針對美國車型單一、體積龐大、油耗高等弱點,歐洲開發了多姿多彩的新型車。例如:嚴謹規范的賓士、寶馬;輕盈典雅的法拉力、雪鐵龍;雍容華貴的勞斯萊斯、美洲虎、神奇的甲殼蟲、風靡全球的「米尼」等車形紛紛亮相。多樣化的產品成為最大優勢,規模效益也得以實現。
到1966年,歐洲汽車產量突破1000萬輛,比1955年產量增長5倍,年均增長率為10.6%,超過北美汽車產量,成為世界第二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到1973年,歐洲汽車產量有提高到1500萬輛。世界汽車工業有由美國轉回歐洲。
三、第三次變革——精益的生產方式
世界汽車工業的第三次變革發生在日本。日本汽車工業起步較晚,日本第一大汽車公司及豐田汽車公司和第二大汽車公司即日產汽車公司均創建於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日本政府頒布了《汽車製造業企業法》,表明對發展汽車工業給與支持。二戰中,日本政府關閉了美國在日本所建立的汽車製造廠。二戰後,日本不允許外國到日本建廠造車。盡管如此,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汽車工業仍然發展緩慢。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經濟型轎車的生產在日本逐年增加。1960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500美元,196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突破了1000美元,為汽車普及創造了條件。同時,日本各汽車公司及時推出物美價廉的器車,其售價與20世紀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30%~50%,於是日本出現了普及汽車的高潮。日本稱1966年為普及私人汽車的元年。
同時,以豐田汽車公司公司為代表的幾家汽車公司,將「全面質量管理」和「及時生產系統兩種新型的管理機制應用於汽車生產。前者要求工人承擔更多的責任,把產品質量放在首要位置。後者要求做好技術服務,推行精益生產方式。兩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推動了日本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
1973年,日本汽車出口量達到200萬輛;1977年,日本汽車出口量達到400萬輛;1980年,日本汽車出口量猛增到600萬輛。
由於日本實現了汽車國內銷售量和出口量雙高速增長,迎來了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奇跡。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車道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和日產汽車公司「古有千里馬,今有日產車」的廣告實現了美好的願望。1960年,日本汽車產量僅為16萬輛,遠遠低於當時美國和西歐各主要汽車生產國的水平。但到1967年,汽車產量達到1100萬輛,超過美國汽車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成為繼美國、歐洲置後的世界上第三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即世界汽車工業有發生了從歐洲到日本的第三次轉移。
⑷ 我國汽車工業產業集群的原因
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的機構(如大學、制定標准化的機構、產業協會等),由它們構成的群體。產業集群的機理是通過地域的鄰近性來獲得與促進分工效率,同時降低因頻繁交易而產生過高的交易費用。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汽車產業都是通過產業集群的方式予以發展,如美國的底特律、日本的豐田城等,都是著名的產業集群。我國汽車工業存在諸多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長期的內部配套所導致的,尤其是配套點過於分散,配套規模過小。
目前,我國汽車產業散亂局面仍未改觀。不少地方政府都把汽車工業作為本地區支柱產業,在汽車工業贏利效應的示範下,新的汽車項目紛紛上馬。由於整個汽車工業競爭不充分,汽車項目贏利過於容易,導致跨地區的兼並重組地區間封鎖仍較為嚴重。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行業特邀研究員羅百輝認為,在目前我國的汽車產業中,先進的整車、發動機廠和落後的配套廠同時並存,既嚴重影響了區域內的協作配套,也增加了主機廠的采購成本。汽車工業的產業關聯度大了,不僅涉及了上游鋼鐵、有色金屬、橡膠、塑料和玻璃,以及提供裝備的機械、電子、電器等一系列部門,而且其產業鏈還要延伸到銷售市場網路、汽車修理、汽車配件、道路交通以及金融、保險等諸多行業。只有從產業價值增值的角度,使各個環節有機聯結,形成合力,才能造就主導產業的競爭力,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羅百輝認為,加強企業間分工協作,實施產業集群化,可以實現汽車工業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也可以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汽車工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提供一條可行途徑。羅百輝指出,在未來幾十年中,我國汽車產業一直都將面對著持續的、巨大的、但卻是日益精緻的市場需求,而我國汽車產業現狀又如此問題重重,這一矛盾要求我國汽車產業必須盡快地採用基於產業集群的戰略方式來提升競爭優勢。他認為,根據我國汽車產量地理集中的現狀,選擇幾個區域作為汽車發展方式予以發展,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⑸ 底特律的主導產業是汽車,說明該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1、交來通便利:底特律市是美國大湖源區重要港口,與湖濱各大城市聯系密切。五大湖—聖勞倫斯深水航道通航後,成為遠洋船隻的主要起訖點,對加拿大貿易的最重要口岸之一。有10條鐵路和多條公路通往各地。與溫莎間有跨越底特律河的大橋以及河底公路隧道相聯系。底特律國際機場位於西南郊,辟有19條航線。遠洋船隻的主要依靠港,美國、加拿大貿易的重要口岸。有稠密的鐵路及高速公路網與其他城市聯接。建有3個航空港 。與溫莎間有大橋及地下隧道相聯。2、
⑹ 我國汽車產業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整體的來講,都在不斷的模仿,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山寨貨。由此可見,中國會一直走發達國家的老路。
就發達國家來講,無論是美國還是小日本,他們的第一大經濟支柱產業就是「汽車工業」。
就中國國內而講,為了支持國產的汽車發展,國家出資已經幫吉利公司收購了一個「沃爾沃」的轎車的全部產權,包括知識產權。
綜上所述,中國的汽車產業會取代現在的房地產產業成為中國的第一大經濟支柱產業。
⑺ 我國汽車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的原因
前瞻網摘要:產業園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能夠在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中起到重要作用,還能實現GDP的增長,以及就業和稅收的增加。我國汽車市場的擴大與成熟,推動了地方政府建設汽車產業園的熱情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汽車產業園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研究顯示:2013年,我國在建的汽車產業園中,以新能源和汽車後市場的建設起主導地位,佔到總體80%。而以汽車文化為主題的產業園建設也初露頭角,有近10個在建項目,項目總投資規模接近500億元。包括六星國際汽車文化產業園、仙女湖國際汽車文化產業園、五洲國際汽車博覽城、中汽銅都汽車文化(創意)產業園、濱海汽車文化園等,單個項目投資規模均在10億以上。
在2011年汽車銷量較之前有所放緩的情況下,各大汽車生產企業出台了五年規劃,據初步統計,2015年中國汽車廠家的產能規劃總和超過了4000萬輛。要想讓市場實現這一龐大的規劃目標,未來四年車市的平均增速需超過21%。
2013年1-10月,我國汽車產銷1785.44萬輛和1781.58萬輛,同比增長13.58%和13.47%。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提高了9.02和9.91個百分點。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深度市場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分析預測:到2013年底,我國汽車產銷量均將突破2000萬輛,產銷分別在2179.20萬輛和2187.96萬輛左右。
希望可以幫到你。不明白的地方歡迎追問,
還望採納謝謝
⑻ 我國汽車產業是戰略性產業的原因
回樓主
1.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汽車產業是「個經濟規模大、波及效果廣、對國民經濟具有很強帶動作用的產業,因此,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汽車產業非常重視,多次提出要把汽車產業建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並為此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這一指導思想下,我國汽車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1990年,汽車產業銷售收入佔全國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2%,到2002年提高到5.43%。汽車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1991年為1.27%,2002年提高到1.55%。據測算,汽車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系數為1:3。2002年廣義的汽車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6%。近兩年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汽車產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到2020年要實現國民經濟翻兩番的奮斗目標,離開了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是難以實現的。
2.有利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發展汽車產業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一是有利於增加就業。汽車產業的大規模生產方式和對上下游產業的巨大帶動作用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根據筆者的測算和國外的相關經驗,汽車產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為1;10,即1個汽車產業的直接就業可帶來10個與汽車產業相關的就業機會。二是有利於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消費需求已逐步由吃、穿、用為主向住和行為主轉變,因此,發展汽車產業有利於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有利於推動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三是有利於改變人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和汽車普及率的提高,將極大地提高人們的出行效率,拓展活動空間,提高出行的舒適性。
3.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
汽車作為一個產品,是高新技術的結晶。作為一個產業,是新技術應用范圍最廣、數量最多、周期最長、規模最大的產業。它不僅本身的生產製造有很高的技術要求,而且對相關產業如原材料產業、裝備製造業、配套產業等也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因此,汽車產業的發展不僅要求本身廣泛發展和使用新技術,也要求相關產業廣泛發展和使用新技術。因此,發展汽車產業對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
4.推動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歷史過程,汽車產業的發展有助於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一是汽車的發展和普及,改變了城市交通的面貌,推動了城市交通的現代化,促進了城市經濟繁榮;二是汽車的發展和普及,推動了城市結構的改變,促進了圍繞大城市而建立的衛星城市群落發展;三是汽車的發展和普及,加強了城鄉之間在物質、文化、信息、人員等方面的交流和聯系,有利於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差別。三、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可參考
⑼ 汽車工業在中國迅速發展的最重要的區位因素
汽車工業在中國迅速發展的最重要的區位因素地理位置要好,交通方便。但中國技術不成熟,好多設備都沒有。核心部件依賴進口。
區位因素,指促使區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變化的原因或條件,這些原因和條件又被稱為區位因子。
根據區位因素本身的性質和狀態,可分為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區位形狀、地形、地貌、地質、地殼運動、太陽輻射、氣候、水體、生物、土壤等;社會經濟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文化、政治、政策、資金、土地價格、管理、市場等;技術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冷藏技術、良種育種、化肥、機械。此外,歷史習慣、時間也屬於影響區位的因子。
區位因素主要對農業、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和交通運輸業產生各種制約。分別為農業區位因素、工業區位因素和交通區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