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城市經濟中的財政收入包括了哪些內容
GDP只反映了一個地方的經濟總量,但是由於城市規模不同、人口數量不同、產業結構不同、經濟在居民收入上的體現不同,因此,需要將GDP與其他數據相結合,才能看到一個城市更深層次的經濟狀況。
統計發現,「財政自給率」表現相對較好的只有蘇州、無錫、杭州三座城市。2015全年,14座城市中有13座的財政自給率是下降的;2016年,14座城市中有12座下降。更令人驚訝的是,到了2016年,14個「GDP萬億」或「准萬億」城市,竟只有蘇州和無錫的財政自給率能夠在1以上。
② 當今世界各國財政收入中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
我國財政收入的形式和結構
(1)稅收:稅收是政府以政治權利為依託取得的財政收入,其使用范圍相當廣泛,而且沒有償還的問題,因此,它天然地成為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在許多國家,財政收入的90%以上要靠稅收來保證,以至於可以近似地用稅收收入的分析來觀察整個財政收入的狀況。發達國家以所得稅制為主,發展中國家以流轉稅制為主。
(2)國有資產投資收益:國有資產收益是政府憑借國有資產所有權取得的利潤、租金、股息(紅利)和資產佔用費等財政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國有企業上繳利潤、國有資產轉讓收入、國有資產股份分紅。
(3)債務收入:國家直接以債務人身份按有償原則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形式。包括國內公債和國外借款兩部分。公債是政府以國家信用為依託取得的財政收入,最基本的特點是有償使用。因此,有人認為它並非是政府真實的財政收入,也不能成為政府收入的經常性收入。這種收入在財政收入所佔的比重與一國政府稅收收入和財政支出的適應能力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有關。隨著市場經濟下政府對財政管理觀念的變化,國債不在被簡單地視為彌補赤字的手段,而是與政府主動干預經濟發展的政策聯系起來,因而債務收入在財政運行中已經變得越來越具有經常性的特徵。
(4)其他收入:①規費收入,國家機關為居民或單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務時收取的手續費和工本費,諸如工商執照費、商標注冊費、戶口證書費、結婚證書費、司法訴訟費以及公證費、護照費等,都屬於此類收費的范圍。
②公產收入,國有山林、蘆葦等公產的產品收入、政府部門主管的公房或其他公產租賃收入,以及公產變價出售收入等。
③事業收入,中央和地方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向國家繳納的收入。
④罰沒收入,工商、稅務、海關、司法、公安等國家機關和經濟管理部門依法處理的罰款和沒收品收入,以及各部門、各單位依法追回的贓款和臟物變價款收入。
⑤專項收費,是指國家為特定公共項目運營需要收取的費用、基金等,具有受益稅或使用費的特徵。諸如與政府相聯系的路橋費、城市水資源費、排污費、公園參觀門票等,都屬此類。我國財政收入中長期存在的各種基金收入,也大多屬於專項收費。
財政收入的項目結構
指國家財政收入由不同的徵集方式形成的結構。主要由各項稅收、企業收入(企業上交利潤)、債務收入(內債和外債收入)、徵集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國家預算調節基金收入等組成。1984年以前,財政收入的主要項目是稅收和國營企業上交利潤。實行利改稅以後,國營企業上交利潤改為征稅制,稅收逐漸成為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1990年稅收占財政收入的91%以上;企業收入,如將企業虧損補貼合並沖減計算,呈負數;債務收入,包括內債和外債,佔11%;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和國家預算調節基金收入,是為加強重點建設和調節分配能力而增設的專項資金收入項目,約佔10%。分析財政收入各項目在總體結構中的比例及其變化,有利於確保財政收入的集中,有效地調節收入的合理分配。
財政收入的所有制結構
指由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部門提供的財政收入形成的收入結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財政來自工業部門的收入佔44.5%(輕工業佔25.3%,重工業佔19.2%),農業佔14.9%,商業佔22.5%,交通運輸業佔7.5%,建築業佔0.5%,其他占 10.1%。到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財政收入的部門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工業佔77.2%(輕工業佔32.3%,重工業佔44.9%),農業佔4.4%,商業佔0.1%,交通運輸業佔6.5%,建築業佔0.4%,其他佔11.4%。工業和農業兩個部門已成為財政收入的支柱部門。財政收入的部門結構也可按三次產業結構劃分,即按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流通部門)劃分,形成以產業部門為主的財政收入結構。對財政收入的部門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為培植財源、調整結構、提高效益、實現增產增收提供主攻方向的選擇。
財政收入的地區結構
指財政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間以及各地區之間的分布,組成的具有層次特性的結構。①國家集中的財政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分布,組成財政收入的級次構成。中央支配的財政收入比例,不但制約中央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而且直接影響地方積極性的發揮。②財政收入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分布,組成地區性財政收入結構。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財政總收入和人均財政收入均高於經濟較不發達地區。1987年上海、天津、北京三市人均財政收入超過500元,而貴州、四川、西藏、河南、江西、安徽等六省(自治區)不足80元。有些地區,特別是「老、少、邊、山、窮」地區,財政收入的自給率低,還需中央財政補貼。進行地區結構分析,有利於國家財政統籌規劃、合理分工,使地區之間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利益兼顧,走共同富裕之路。
③ 我國財政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使用
第一,國家通過財政可以有效地調節資源配置。財政是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對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起著重要作用。
第二,國家通過財政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國家通過對財政收支數量、方向的控制,有利於實現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及結構的優化,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第三,財政可以有力地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科教文衛都屬於事業單位,他們或者沒有經濟收入,或者經濟收入有限,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
第四,財政有利於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建設支出是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內容,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財政通過稅收和社會保障支出,對社會分配進行著廣泛的調節,為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第五,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雄厚的財政實力可以有效地調節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起強大的國防,鞏固國家政權,保衛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實現人民的安居樂業。
④ 國家財政收入的作用
財政職能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職能及經濟發展職能。
(一) 資源配置職能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兩種方式來實現,即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由於存在著公共品、壟斷、信息不對稱、經濟活動的外在性等情況,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並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還需要政府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主要杠桿,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主體。因為,在經濟體系中,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數量有時是過度的,有時是不足的,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表現在對市場提供過度的商品和勞務數量進行校正,而對市場提供不足的產品和服務進行補充,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財政可通過採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消除地方封鎖和地方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等方法,促進要素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二是財政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如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高,政府就可通過產業政策指導和集中性資金支持,防止規模不經濟的產生。除了政府直接投資外,還可利用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方向,以及補貼等方式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三是市場無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一般以稅收等形式籌措資金,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原則,提供公共商品。
(二) 收入分配職能
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是政府為了實現公平分配的目標,對市場經濟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調整的職責和功能。在各種不同的財政手段中,實現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一、稅收轉移支付,即對高收入家庭課征累進所得稅並對低收入家庭給予補助二者相結合的方法;二、用累進所得稅的收入,為使低收入家庭獲益的公共服務提供資金。三、對主要由高收入消費者購買的產品進行課稅,並同時對主要為低收入消費者使用的其他產品給予補貼二者相結合的方法;四、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實際收入增加,個人收入差距縮小;五、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人口的合理流動,這是調動勞動者勞動積極性,遏制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有效途徑。
(三) 經濟穩定職能
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充分就業、穩定物價水平、平衡國際收支是財政的經濟穩定職能的三個方面。要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就必須採取相機抉擇政策,即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即時變動財政收入政策。如積極的財政政策、消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以及擴張的財政政策。同時採用「自動」穩定裝置,以不變應萬變,減緩經濟的波動。在政府稅收方面,主要體現在累進的所得稅上。當經濟處於高峰期時,可抑制需求;當經濟處於低谷時,刺激需求,促使經濟復甦。在政府支出方面,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支出上,用以控制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失業人口的數量。同時還有政府的農產品價格支持制度。這些都是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四) 經濟發展職能
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特別是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市場欠發達,經濟結構亟待調整,資本相對匱乏,企業家階層尚未形成,促進經濟發展是財政無法推卸的責任。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有效的財政政策,加快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
⑤ 如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 財政收入是財政分配的第一個階段,即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的需要,憑借一定的權力,將一部分社會產品集中起來所形成的各種貨幣或實物資產收入。作為一個過程,它組織收入、籌集資金;作為一定量的貨幣資金,它是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來的貨幣資金。
影響財政收的根本性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所以只有大力發展經濟,使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財政收入才能增加。增加財政收入要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的關系。財政收入的增加是財政支出的前提,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國家宏觀調控作用的基礎。雖然從長遠來看,國家實力的增強必然會給每個企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機會,但是,它畢竟與企業和人民的希望不完全相等。所以,必須把握財政收入增長的度。
如果國家財政收入過多,就是財政資金分配不當的一種表現。它的結果是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這對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最終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背離財政收入增加的初衷,反而導致財政收入增加困難。如果國家財政收入過少,其直接後果則是減少財政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降低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最終也將不利於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從而影響財政收入穩步增長。
所以,增加財政收入要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的關系。在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基礎上,使企業生產得到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應該看到,同其他國家相比,國家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偏低,國家掌握的財政收入偏少,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因此,我覺得國家應該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處理調整工資與國家財政的關繫上,既不能單純地為了保證財政收入而使工資長期凍結,影響職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又不能脫離國家財力的制約而任意提高工資,而是必須把財政收支的安排同工資增長的幅度密切結合起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處理好調整工資與國家財政的關系,保證工資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增長,這就要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採用高科技生產手段,完善企業管理制度,開展市場競爭,以達到財政收入的增長。
除此之外,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同樣影響財政的收入。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他的發展狀況會影響到人民生活水平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一產業也是我國國民收入的基礎。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財政收入的增長就會受到制約;第二產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對財政收入的增長起決定性的作用。第二產業主要指工業。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是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物質基礎,國民收入的絕大部分是由工業創造的;第三產業主要指除農業和工業之外的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商品流通業、交通運輸業、旅遊服務業等,是溝通生產和消費的橋梁。第三產業對其他產業財政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第三產業的發展,可為第一和第二產業提供科技服務與咨詢、信息、購銷存儲、交通運輸以及融資服務等。
⑥ 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可以理解為大力發展金融資本市場,如股市,讓更多企業上市。資本市場發展有利於經濟發展,並不直接增加財政收入。財政支出的范圍很廣泛,有些財政支出,可以同時起到多項作用。比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既是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也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般只看直接的影響作用。加大對大氣污染治理投入,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財政支農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支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這些舉措都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的,而不是直接提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大多數農業產出並不是一個高盈利的行業,市場調節會導致資源投入不足。這些舉措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內容,也可以理解為是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作用。
⑦ 「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是什麼意思
問:《決定》提出,要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一般不採取掛鉤方式。這一要求是基於什麼考慮提出的?
樓繼偉:這是解決當前預算管理中存在突出問題的重大舉措。我國目前與財政收支增幅或GDP掛鉤的重點支出涉及農業、教育、文化、科技、社保等7大類。2012年僅財政安排的上述7類重點支出就佔全國財政支出的48%。支出掛鉤機制在特定發展階段為促進上述領域的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帶來財政支出結構固化僵化,加大統籌安排財力的難度,全國財政從中央到縣四級都要求掛鉤,不符合社會事業發展規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不同,強項、弱項也不同,不同發展階段的重點也不一樣,掛鉤制度往往使財政預算安排脫離實際,也容易引發攀比,同時也是造成專項轉移支付過多、資金投入重復低效的重要原因。
⑧ 如何增加財政收入
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
財政收入是財政分配的第一個階段,即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的需要,憑借一定的權力,將一部分社會產品集中起來所形成的各種貨幣或實物資產收入。作為一個過程,它組織收入、籌集資金;作為一定量的貨幣資金,它是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來的貨幣資金。
影響財政收的根本性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所以只有大力發展經濟,使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財政收入才能增加。增加財政收入要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的關系。財政收入的增加是財政支出的前提,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國家宏觀調控作用的基礎。雖然從長遠來看,國家實力的增強必然會給每個企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機會,但是,它畢竟與企業和人民的希望不完全相等。所以,必須把握財政收入增長的度。
如果國家財政收入過多,就是財政資金分配不當的一種表現。它的結果是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這對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最終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背離財政收入增加的初衷,反而導致財政收入增加困難。如果國家財政收入過少,其直接後果則是減少財政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降低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最終也將不利於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從而影響財政收入穩步增長。
所以,增加財政收入要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的關系。在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基礎上,使企業生產得到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應該看到,同其他國家相比,國家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偏低,國家掌握的財政收入偏少,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因此,我覺得國家應該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處理調整工資與國家財政的關繫上,既不能單純地為了保證財政收入而使工資長期凍結,影響職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又不能脫離國家財力的制約而任意提高工資,而是必須把財政收支的安排同工資增長的幅度密切結合起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處理好調整工資與國家財政的關系,保證工資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增長,這就要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採用高科技生產手段,完善企業管理制度,開展市場競爭,以達到財政收入的增長。
除此之外,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同樣影響財政的收入。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他的發展狀況會影響到人民生活水平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一產業也是我國國民收入的基礎。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財政收入的增長就會受到制約;第二產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對財政收入的增長起決定性的作用。第二產業主要指工業。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是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物質基礎,國民收入的絕大部分是由工業創造的;第三產業主要指除農業和工業之外的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商品流通業、交通運輸業、旅遊服務業等,是溝通生產和消費的橋梁。第三產業對其他產業財政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第三產業的發展,可為第一和第二產業提供科技服務與咨詢、信息、購銷存儲、交通運輸以及融資服務等。
⑨ 財政收入和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燃氣供應業仍然是企業所得稅的主要來源,但這兩個行業對企業所得稅的貢獻是下降趨勢。而近年來由於房地產業的迅速膨脹,其對所得稅的貢獻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三)個人所得稅。「十五」期間,個人所得稅主要來自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社會服務業。總體上看,個人所得稅行業稅源相對均衡。三、「十一五」時期廣東省經濟總量預測(一)經濟總量預測。未來五年仍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及建設和諧社會的機關後勤工作應堅持「三i個.,r■●■●_■服務"金人慶部長提出:財政部機關後勤工作要「為部機關服務、為全國財政系統服務、為大多數人服務」。如何貫徹落實金部長提出的「三個服務」?簡單地說,可以用「方向、治理、戰略、作用」這八個字來概括。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朝著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方向邁進(一)關於服務中心政企分開的問題。按照黨的十四大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以及《中共中央關於印發<關於黨政機構改革方案)和(關於黨政機構改革方案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精神,機關後勤機構改革要以機關後勤服務社會化為目標,分三步推進:第一步,將後勤服務部門從機關行政序列中劃出,改為事業單位,使用事業編制,列支機關事業經費,與機關行政序列脫鉤。後勤服務以本部門為主,與機關建立經濟核算關系,實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獨立核算。第二步,經過過渡,服務機構在保障機關服務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可實行定額補貼,對重大戰略思想,為廣東省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經過二十多年改革開放,尤其是「十五」時期的較快發展,廣東省具備了經濟社會新發展的有利條件:一是經濟基礎好。財政收入、外貿進出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多年來一直居全國前列。二是發展潛力大。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有利於促進工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重化工業的加速發展,有利於推動經濟進入較長的增長周期;交通運輸方式的優化,特別是水運和鐵路運輸的加快發展,將為廣東省長遠的發展提供大運量、低成本的交通支撐。三是市場化程度高。廣東省在全國率先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改革不斷深化,有利於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持久動力。再加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域合作不斷加強等有利條件,可以確信,廣東省「十一五」的經濟增長仍會繼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保持較快增長的態勢。但是也要看到廣東省經濟發展面臨著嚴重挑戰:一是經濟增長方式仍具有明顯的粗放型特徵,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很大。二是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落後於珠三角的發展。三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主要來源於國外,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不多,高層次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短缺。基於上述分析,廣東省預測在「十一五」期間,經濟發展仍將會保持較高的水平。(二)產業結構變化趨勢預測。「十五」期間,廣東省形成了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為輔的「二、三、一」產業格局。「十一五」期間,預計第一產業的實際增長率遠低於第二、第三產業。在第二和第三產業保持較高增長的同時,第二產業的增長率又高於第三產業,結果是,第二產業的比重逐年微幅上升,第一產業的比重微幅下降。(三)財政收入預測。「十五」以來,廣東省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財政實力逐年增強。預計「十一五」期間,廣東省財政收入的增長率仍將保持在平穩較快增長水平。(課題組成員:戴運龍呂牡蓉張長治執筆:張長治)預算管理與會計·2007·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