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業支持文化產業的力度,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對接,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需要。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就要以風險分擔為原則,制定差異扶持金融政策,對不同類企業、不同類業務實行差異扶持。要鼓勵建立文化產業投資風險基金,制定無形資產評估質押貸款等辦法,為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便利。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制定文化產業類企業不良貸款呆賬自主核銷的辦法與措施。
第二,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收政策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策略,因此,要繼續完善稅收政策。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科技稅收政策,要根據形勢的發展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國家在促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已經相繼實施的一系列稅收政策。進一步完善非營利性文化組織的稅收政策,減輕其稅收負擔,促進公益性文化產業發展。
第三,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財政政策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是財政的重要職能之一。必須堅持財政政策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協調的政策目的,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立足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實,支持和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強化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的靈活性,拓寬文化產業資金投入來源,設立覆蓋多領域、多層次的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建立公眾申請、專家評審、公開透明的管理模式,形成多樣化和靈活化的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機制。
第四,深化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持政策。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制定文化產業人才長期發展規劃,整合人才培養的「源流」,構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從宏觀上調控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使之達到產業發展的需求。完善文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文化人才引進基金機制,解決引進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為加大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的引進力度,尤其是高層人才的引進,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五,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政策。要在現有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基礎上,構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體系。應當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框架、原則、體制等基本制度,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法統領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梳理完善現行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制度,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則性內容進行細化立法,系統構建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制度。
㈡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休系和市場休,完善以什麼為導向的文儀經濟政策
完善以市場導向為中心的經濟政策。。。。
㈢ 健全現代文化生產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以什麼為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
健全現代文化生產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
㈣ 怎樣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
第一,加大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完善投入方式,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突出農村基層這個重點,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的文化建設,文化領域新增加的財政投入應主要用於農村。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比重,用好彩票分成,更好地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
第二,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支持社會組織、機構、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引導文化非營利機構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設計,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通過國家批准成立的非營利性的公益組織或國家機關對宣傳文化事業的公益性捐贈,納稅人繳納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時,在一定比例以內的部分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
第三,加強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對文化內容創意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營實行稅收優惠。繼續對宣傳文化單位實行增值稅優惠政策,對電影發行單位實行營業稅優惠。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支持文化企業發行企業債和上市融資。通過財政貸款貼息或利用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等方式,對文化企業國際市場開拓活動給予支持。
第四,用好和擴大有關文化基金和專項資金。對中央已經要求設立的,如國家文化發展基金、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等,要抓緊設立;對目前運轉良好、支持文化改革發展作用明顯的,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出版基金和各級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要擴大規模;根據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設立專項藝術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優秀文化作品。同時,借鑒成熟資本市場的運作方式,發起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建立多渠道的社會投入機制,更好地扶持文化產業發展。
㈤ 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發展分析
嗯。剛寫論文
目前最全的了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已於日前發布。相關內容本報將陸續刊登,今日選登文化產業和對外文化交流部分。
發展重點文化產業。確定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推動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國產動漫振興工程、「中華字型檔」工程等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在重點領域取得跨越式發展。
1.影視製作業。發展影視內容產業,提升電視劇、非新聞類電視節目和電影、動畫片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發展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
2.出版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共存的現代出版產業轉變,從主要依賴區域性市場向綜合開拓國際國內市場轉變。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實力的出版企業集團,打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出版品牌。
3.發行業。支持出版物發行企業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重點發展連鎖經營、現代物流和網路書店等現代出版物流通系統,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建設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出版物市場。
4.印刷復制業。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碟復制業,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術先進的印刷復制基地,使我國成為重要的國際印刷復制中心。
5.廣告業。發揮各類媒體的作用,積極促進廣告業的健康發展,努力擴大廣告產業規模,提高媒體廣告的公信力,廣告營業總額有較快增長。
6.演藝業。推進營業性演出單位資產重組,發展演藝經紀商,加強演出協作網路建設,形成一批大型演藝產業集團。
7.娛樂業。發展電子娛樂業,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術先進的新興娛樂方式,創新娛樂業態。鼓勵連鎖娛樂企業的發展。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娛樂設施,加強文化娛樂主題園區建設。
8.文化會展業。發展各類綜合及專業文化會展,重點支持覆蓋全國並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會展,辦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相關文化活動及會展,使文化會展業成為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平台。
重點支持的文化會展
1.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
2.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路展覽會
3.中國國際動漫節
4.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
5.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6.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
7.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8.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
9.數字內容和動漫產業。積極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路化傳播為主要特徵的數字內容產業。加快發展民族動漫產業,大幅度提高國產動漫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積極發展網路文化產業,鼓勵扶持民族原創的、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研發,拓展民族網路文化發展空間。
重大文化產業推進項目
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工程——採用數字電影攝制技術與工藝,推動傳統技術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形成數字電影規模化生產和製作能力,全面提高我國電影的拍攝和製作水平。
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建設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和教學研究基地,建立動漫技術設備和公共技術平台支撐服務體系共享機制,增強國產動漫的原創製作能力和衍生產品開發能力,培育一批充滿活力、專業性強的中小型動漫企業和具有中國風格、國際影響的動漫品牌。
「中華字型檔」工程——建立全部漢字及少數民族文字的編碼和主要字體字元庫。重點研發漢字的編碼體系、輸入、輸出、存儲、傳輸以及兼容等關鍵技術。
國家「知識資源資料庫」出版工程——以各種信息資源為基礎,採用現代人工神經網路、資料庫和計算機信息檢索等高新技術,建立新一代綜合各類知識信息的資料庫,提高我國信息資源深度綜合開發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強省、強市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形成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格局。
1.加強重點文化產業帶建設。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為核心,加快產業整合,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文化產業帶。積極發展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等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推進科學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加快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步伐,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加入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不斷提高國際化水平。
2.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促進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使之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孵化器。形成若干出版、印刷復制、影視製作和文化產品批銷等產業中心,重點建設一批大型影視製作、動漫、音像電子、印刷復制和演藝等產業示範基地。
3.促進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充分發揮產業帶、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的帶動與輻射作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中部地區加快文化產業崛起,西部地區結合地方特色和資源優勢,著力增強文化產業自我發展能力,努力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
轉變文化產業增長方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轉變增長方式,提高效益,擴大規模,促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從單純依賴數量、規模擴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大力提高質量、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集聚,形成規模經濟效益,提高集約化經營的能力和水平。圍繞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合、兼並、重組,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2.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模式,推進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全面推進廣播影視製作、傳輸、發射、播映、存儲、交換以及影視和演藝後產品開發等領域的數字化。推動數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現代物流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積極拓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文化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
3.發展「專、精、特、新」中小文化企業。放寬市場准入,簡化審批手續,建立完善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鼓勵、支持和促進中小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優勢企業群體。鼓勵公民以知識產權作為出資,依法創辦中小文化企業。支持社會力量建立風險投資和擔保公司,為中小文化企業發展提供服務。
4.鼓勵發展文化相關產業。推動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促進文化產業與教育、科技、信息、體育、旅遊、休閑等產業的聯動發展,與工業設計、城市建設等經濟活動相結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支持文化企業充分利用自有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向相關產業延伸發展,開發多種形式的衍生產品。
培育文化市場主體。著力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提高國有文化企業競爭力,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1.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一般藝術院團和除少數承擔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務外的出版單位及文化、藝術、生活、科普類等報刊社,新華書店、電影製片廠、影劇院、電視劇製作單位和文化經營中介機構,黨政部門、人民團體、行業組織所屬事業編制的影視製作和銷售單位,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復制、發行、傳輸網路部分及影視劇等節目製作與銷售部門,分期分批完成轉制為企業的任務。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加強對文化事業單位剝離企業的監管,合理確定產權歸屬,明確出資人權利,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努力形成一批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與企業集團。
2.加快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改造。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使國有和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2010年前國有獨資文化企業基本完成規范的公司制改造,推出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上市文化公司。
3.培育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推動國有文化資本向市場前景好、綜合實力強、社會效益高的領域集中,充分發揮國有文化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運用市場機制,以資本為紐帶,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實力雄厚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鼓勵和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開發市場佔有率高的原創性產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4.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平等競爭機會,加強和改進服務,鼓勵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發展。
健全各類文化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1.發展文化產品市場。鼓勵發展城鎮中小型特色書店、專業書店、社區書店和網路書店。重點發展農村各種形式的出版物發行網點、代銷點和租賃點,鼓勵各種資本投入農村出版物發行,拓展農村出版物市場。規范和發展演出市場。在大中城市推廣票務連鎖服務,形成覆蓋全國的票務連鎖服務網路。繁榮電影、廣播電視節目交易市場,開拓動漫遊戲、移動電視、付費電視、網路廣播電視等新興市場。扶持藝術品市場發展,努力使我國成為亞洲主要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
2.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拓展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發行公司股票、企業債券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完善文化企業間接融資制度,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為文化企業向金融機構借款提供便利條件。規範文化產權交易,重點發展版權和其他無形文化資產交易市場。建立文化行業人才庫、人才評價體系,促進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完善文化信息、技術交易市場,提升服務水平。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技術交易、推介咨詢、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機構,引導其規范運作,向品牌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加強執業培訓,推行資格認證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機構管理辦法,規范中介行為,提高服務質量。
3.培育農村文化市場。運用市場准入、價格調節、財稅優惠等政策,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在出版發行、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網路服務等領域,積極開發農村文化市場。制定扶持農村文化經營單位和個體經營者的經濟政策,簡化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民營文化企業的登記審核程序。支持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電影放映隊等,扶持民間劇團的發展。鼓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支持農村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
4.健全文化行業組織。各類文化行業組織要依照法律和章程,認真履行市場協調、行業自律、監督服務與維權等職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中國記協等人民團體,要積極發揮行業自律和維權作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版權協會、中國演出協會、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等,要切實轉變職能,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到2010年,完成文化領域各種行業組織的建設和改造,實現政府部門與行業組織分開。
5.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領域,引導社會公眾的文化消費。文化產品生產單位要面向群眾,努力降低成本,提供價格合理、豐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具備條件的地方,可採用政府補貼方式,向社會提供低價文化產品。提高國民的閱讀意識和文化消費意識,拓展教育培訓、健身、旅遊、休閑等與文化相結合的服務性消費。改善文化消費環境,加強文化產品價格監管,建立和完善文化產品消費投訴、受理機制,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發展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組織和流通方式。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加快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實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
1.培育全國和區域性的大型現代流通組織。加強以跨地區連鎖經營、信息化管理和現代物流為特徵的大型現代文化流通企業的建設。鼓勵具有競爭優勢的文化流通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並、收購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實現規模擴張。重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輻射力強的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流通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流通領域的主導力量。鼓勵資產質量好、經營規范、成長性強的文化流通企業上市。
2.建設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加快文化產品流通產業布局及結構調整,支持立足區域、輻射全國的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鼓勵跨越區域、管理規范、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現代文化產品物流企業發展。列入規劃的文化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納入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並享受與之相關的優惠政策。
3.發展現代文化產品連鎖經營。鼓勵出版物發行、票務、互聯網上網服務、電影發行放映等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建立母子公司體制的直營連鎖網路,或通過品牌、商號、配送、管理技術等聯結方式發展特許經營網路,形成一批全國性和區域性文化產品連鎖企業,使連鎖業態成為文化產品流通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鼓勵文化產品連鎖經營企業跨地區發展,推動有條件的企業跨國連鎖經營。繼續推進電影院線制改革,建設跨區域規模院線、特色院線和城鄉數字電影院線。
4.積極發展文化電子商務。充分利用現代通信和計算機技術,構建網路文化產品和文化生產要素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產品流通。按照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的原則,發揮企業在電子商務開發應用中的主體作用,推進文化企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和完善文化行業信息資源共享和在線交易信用機制,研究制定文化行業電子商務規范,積極發展面向消費者的新型文化電子商務模式。
㈥ 如何制定和實施文化產業政策
文化產業的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實施,重點在於制定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迴文化體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於加強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文化體制的所有制結構,在於理順國家文化宏觀管理體制,針對長期以來宏觀管理體制存在的分工過細、職能交叉和「管辦不分」的積弊,突出精簡機構、提高效能的原則,對現有宏觀管理部門進行優化整合,建立統一、高效的國家宏觀文化管理機構,強化綜合管理職能,弱化行業管理職能,將行業管理職能逐步分解到行業協會,在於積極推進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把重點文化項目的投融資納人政府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的年度計劃,在國債投資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支持,推進國有資本的投資增長機制,積極組建文化產業基金,為文化的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進而推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新時期我國的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體制保證和宏觀政策支持。文化產業市場機制的建立和發展,主要在於借鑒市場經濟的發展經驗,培育健康的競爭機制,逐步適應國際化的文化市場,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文化產業利潤的最大化,確保文化產業的生機和活力,極力促進文化經營單位的優化發展。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政策
剛出爐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已於日前發布。相關內容本報將陸續刊登,今日選登文化產業和對外文化交流部分。
發展重點文化產業。確定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推動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國產動漫振興工程、「中華字型檔」工程等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在重點領域取得跨越式發展。
1.影視製作業。發展影視內容產業,提升電視劇、非新聞類電視節目和電影、動畫片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發展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
2.出版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共存的現代出版產業轉變,從主要依賴區域性市場向綜合開拓國際國內市場轉變。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實力的出版企業集團,打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出版品牌。
3.發行業。支持出版物發行企業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重點發展連鎖經營、現代物流和網路書店等現代出版物流通系統,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建設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出版物市場。
4.印刷復制業。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碟復制業,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術先進的印刷復制基地,使我國成為重要的國際印刷復制中心。
5.廣告業。發揮各類媒體的作用,積極促進廣告業的健康發展,努力擴大廣告產業規模,提高媒體廣告的公信力,廣告營業總額有較快增長。
6.演藝業。推進營業性演出單位資產重組,發展演藝經紀商,加強演出協作網路建設,形成一批大型演藝產業集團。
7.娛樂業。發展電子娛樂業,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術先進的新興娛樂方式,創新娛樂業態。鼓勵連鎖娛樂企業的發展。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娛樂設施,加強文化娛樂主題園區建設。
8.文化會展業。發展各類綜合及專業文化會展,重點支持覆蓋全國並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會展,辦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相關文化活動及會展,使文化會展業成為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平台。
重點支持的文化會展
1.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
2.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路展覽會
3.中國國際動漫節
4.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
5.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6.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
7.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8.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
9.數字內容和動漫產業。積極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路化傳播為主要特徵的數字內容產業。加快發展民族動漫產業,大幅度提高國產動漫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積極發展網路文化產業,鼓勵扶持民族原創的、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研發,拓展民族網路文化發展空間。
重大文化產業推進項目
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工程——採用數字電影攝制技術與工藝,推動傳統技術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形成數字電影規模化生產和製作能力,全面提高我國電影的拍攝和製作水平。
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建設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和教學研究基地,建立動漫技術設備和公共技術平台支撐服務體系共享機制,增強國產動漫的原創製作能力和衍生產品開發能力,培育一批充滿活力、專業性強的中小型動漫企業和具有中國風格、國際影響的動漫品牌。
「中華字型檔」工程——建立全部漢字及少數民族文字的編碼和主要字體字元庫。重點研發漢字的編碼體系、輸入、輸出、存儲、傳輸以及兼容等關鍵技術。
國家「知識資源資料庫」出版工程——以各種信息資源為基礎,採用現代人工神經網路、資料庫和計算機信息檢索等高新技術,建立新一代綜合各類知識信息的資料庫,提高我國信息資源深度綜合開發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強省、強市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形成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格局。
1.加強重點文化產業帶建設。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為核心,加快產業整合,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文化產業帶。積極發展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等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推進科學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加快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步伐,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加入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不斷提高國際化水平。
2.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促進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使之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孵化器。形成若干出版、印刷復制、影視製作和文化產品批銷等產業中心,重點建設一批大型影視製作、動漫、音像電子、印刷復制和演藝等產業示範基地。
3.促進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充分發揮產業帶、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的帶動與輻射作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中部地區加快文化產業崛起,西部地區結合地方特色和資源優勢,著力增強文化產業自我發展能力,努力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
轉變文化產業增長方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轉變增長方式,提高效益,擴大規模,促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從單純依賴數量、規模擴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大力提高質量、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集聚,形成規模經濟效益,提高集約化經營的能力和水平。圍繞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合、兼並、重組,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2.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模式,推進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全面推進廣播影視製作、傳輸、發射、播映、存儲、交換以及影視和演藝後產品開發等領域的數字化。推動數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現代物流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積極拓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文化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
3.發展「專、精、特、新」中小文化企業。放寬市場准入,簡化審批手續,建立完善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鼓勵、支持和促進中小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優勢企業群體。鼓勵公民以知識產權作為出資,依法創辦中小文化企業。支持社會力量建立風險投資和擔保公司,為中小文化企業發展提供服務。
4.鼓勵發展文化相關產業。推動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促進文化產業與教育、科技、信息、體育、旅遊、休閑等產業的聯動發展,與工業設計、城市建設等經濟活動相結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支持文化企業充分利用自有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向相關產業延伸發展,開發多種形式的衍生產品。
培育文化市場主體。著力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提高國有文化企業競爭力,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1.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一般藝術院團和除少數承擔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務外的出版單位及文化、藝術、生活、科普類等報刊社,新華書店、電影製片廠、影劇院、電視劇製作單位和文化經營中介機構,黨政部門、人民團體、行業組織所屬事業編制的影視製作和銷售單位,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復制、發行、傳輸網路部分及影視劇等節目製作與銷售部門,分期分批完成轉制為企業的任務。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加強對文化事業單位剝離企業的監管,合理確定產權歸屬,明確出資人權利,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努力形成一批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與企業集團。
2.加快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改造。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使國有和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2010年前國有獨資文化企業基本完成規范的公司制改造,推出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上市文化公司。
3.培育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推動國有文化資本向市場前景好、綜合實力強、社會效益高的領域集中,充分發揮國有文化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運用市場機制,以資本為紐帶,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實力雄厚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鼓勵和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開發市場佔有率高的原創性產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4.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平等競爭機會,加強和改進服務,鼓勵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發展。
健全各類文化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1.發展文化產品市場。鼓勵發展城鎮中小型特色書店、專業書店、社區書店和網路書店。重點發展農村各種形式的出版物發行網點、代銷點和租賃點,鼓勵各種資本投入農村出版物發行,拓展農村出版物市場。規范和發展演出市場。在大中城市推廣票務連鎖服務,形成覆蓋全國的票務連鎖服務網路。繁榮電影、廣播電視節目交易市場,開拓動漫遊戲、移動電視、付費電視、網路廣播電視等新興市場。扶持藝術品市場發展,努力使我國成為亞洲主要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
2.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拓展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發行公司股票、企業債券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完善文化企業間接融資制度,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為文化企業向金融機構借款提供便利條件。規範文化產權交易,重點發展版權和其他無形文化資產交易市場。建立文化行業人才庫、人才評價體系,促進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完善文化信息、技術交易市場,提升服務水平。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技術交易、推介咨詢、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機構,引導其規范運作,向品牌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加強執業培訓,推行資格認證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機構管理辦法,規范中介行為,提高服務質量。
3.培育農村文化市場。運用市場准入、價格調節、財稅優惠等政策,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在出版發行、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網路服務等領域,積極開發農村文化市場。制定扶持農村文化經營單位和個體經營者的經濟政策,簡化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民營文化企業的登記審核程序。支持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電影放映隊等,扶持民間劇團的發展。鼓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支持農村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
4.健全文化行業組織。各類文化行業組織要依照法律和章程,認真履行市場協調、行業自律、監督服務與維權等職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中國記協等人民團體,要積極發揮行業自律和維權作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版權協會、中國演出協會、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等,要切實轉變職能,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到2010年,完成文化領域各種行業組織的建設和改造,實現政府部門與行業組織分開。
5.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領域,引導社會公眾的文化消費。文化產品生產單位要面向群眾,努力降低成本,提供價格合理、豐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具備條件的地方,可採用政府補貼方式,向社會提供低價文化產品。提高國民的閱讀意識和文化消費意識,拓展教育培訓、健身、旅遊、休閑等與文化相結合的服務性消費。改善文化消費環境,加強文化產品價格監管,建立和完善文化產品消費投訴、受理機制,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發展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組織和流通方式。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加快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實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
1.培育全國和區域性的大型現代流通組織。加強以跨地區連鎖經營、信息化管理和現代物流為特徵的大型現代文化流通企業的建設。鼓勵具有競爭優勢的文化流通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並、收購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實現規模擴張。重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輻射力強的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流通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流通領域的主導力量。鼓勵資產質量好、經營規范、成長性強的文化流通企業上市。
2.建設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加快文化產品流通產業布局及結構調整,支持立足區域、輻射全國的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鼓勵跨越區域、管理規范、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現代文化產品物流企業發展。列入規劃的文化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納入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並享受與之相關的優惠政策。
3.發展現代文化產品連鎖經營。鼓勵出版物發行、票務、互聯網上網服務、電影發行放映等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建立母子公司體制的直營連鎖網路,或通過品牌、商號、配送、管理技術等聯結方式發展特許經營網路,形成一批全國性和區域性文化產品連鎖企業,使連鎖業態成為文化產品流通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鼓勵文化產品連鎖經營企業跨地區發展,推動有條件的企業跨國連鎖經營。繼續推進電影院線制改革,建設跨區域規模院線、特色院線和城鄉數字電影院線。
4.積極發展文化電子商務。充分利用現代通信和計算機技術,構建網路文化產品和文化生產要素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產品流通。按照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的原則,發揮企業在電子商務開發應用中的主體作用,推進文化企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和完善文化行業信息資源共享和在線交易信用機制,研究制定文化行業電子商務規范,積極發展面向消費者的新型文化電子商務
㈧ 如何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總體趨勢上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是,當前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前在產業政策的支持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我們要加快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業支持文化產業的力度,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對接,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需要。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就要以風險分擔為原則,制定差異扶持金融政策,對不同類企業、不同類業務實行差異扶持。要鼓勵建立文化產業投資風險基金,制定無形資產評估質押貸款等辦法,為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便利。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制定文化產業類企業不良貸款呆賬自主核銷的辦法與措施。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多層次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增加文化產業類企業信貸規模。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根據文化企業特點和風險防範的要求,積極與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和文化企業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信貸業務創新。鼓勵和引導保險機構根據文化企業的特點,推動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積極開發適合文化企業需要的保險產品。
第二,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收政策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策略。我國目前雖然已經有相當多的稅收優惠,但是這些稅收優惠大多散見於各個稅種,優惠范圍、手段缺乏協調配合,導向不突出、方式單一。因此,要繼續完善稅收政策。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科技稅收政策,要根據形勢的發展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國家在促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已經相繼實施的一系列稅收政策。繼續強化國家對動漫產業、數字電視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擴大稅收優惠的范圍,支持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非營利性文化組織的稅收政策,減輕其稅收負擔,促進公益性文化產業發展。對參與公益性文化產業的社會力量實施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產業。對於戰略性文化產業制定專門的稅收優惠政策,用稅收支持戰略性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帶動外圍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三,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財政政策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是財政的重要職能之一。必須堅持財政政策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協調的政策目的,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立足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實,支持和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我國財政已經通過專項基金等方式對文化產業發展給予支持,但還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還需要繼續強化和創新財政支持政策。探索財政與現代金融工具相結合的新型財政擔保政策與模式,實現財政資金的市場化運作,緩解文化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強化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的靈活性,拓寬文化產業資金投入來源,設立覆蓋多領域、多層次的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建立公眾申請、專家評審、公開透明的管理模式,形成多樣化和靈活化的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機制。此外,可以從政策上明確地方各級財政加大財政文化投入的長期性和階段性的量化目標,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
第四,深化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文化產業作為從事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產業,對人才有著特殊的需要,其所涉及的每一個環節都與人才密不可分。能否擁有充足的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決定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和速度。而我國當前文化產業最大的發展瓶頸就是人才,缺乏懂文化產業的高端人才。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制定文化產業人才長期發展規劃,整合人才培養的「源流」,構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從宏觀上調控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使之達到產業發展的需求。完善文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文化人才引進基金機制,解決引進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為加大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的引進力度,尤其是高層人才的引進,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根據文化產業人才的特點,建立和健全專門的文化產業人才信用和評價政策與體系,為文化產業人才的發展和流動提供可參考的標准。
第五,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政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要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我國有關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後,現有的法律法規難以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環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制支持,成為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要在現有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基礎上,構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體系。應當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框架、原則、體制等基本制度,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法統領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梳理完善現行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制度,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則性內容進行細化立法,系統構建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制度。各個地方也要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區域立法,通過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等區域立法形式,把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法律和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進行細則化、具體化,便於基於本地的實際靈活實施,為本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