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三五」時期我國氣象改革發展面臨哪些形勢與挑戰
一是全面發展,即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全面加強氣象部門黨的建設,實現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氣象工作法治化。二是創新發展,即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創新服務方式、創新管理方式,真正走出一條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的氣象現代化道路。三是開放發展,即深化合作、擴大開放、共享資源、共同發力,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提高開放型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水平,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氣象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氣象開放,為氣象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四是協調發展,即統籌協調區域氣象事業發展,統籌協調東、中、西部氣象事業發展,統籌協調各層級、各業務、業務與服務、業務與管理等發展,更加重視基層氣象現代化建設,更加重視西藏及四省藏區、新疆等民族和邊遠地區的氣象事業發展,實現全國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現在距2020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還有最後5年,任務很艱巨。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到2020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氣象服務能力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和要求不適應依然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最根本矛盾,氣象預測預報准確率和精細化水平依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氣象軟實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氣象業務服務的能力明顯不足,氣象核心科技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思想觀念與體制機制、隊伍整體素質不適應氣象現代化等問題依然突出,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挑戰和壓力依然很大。
面對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頻發重發的形勢,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能力,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挑戰和壓力很大。「十三五」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對藍天綠水、健康身心、安全福祉的保障需求越來越迫切。可以預見,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氣候安全、推進綠色發展等要求也將越來越高,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的挑戰和壓力很大。如果我們不能勇於面對這些挑戰和壓力、提升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和水平,氣象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職能、作用和地位就會被弱化。
面對國際氣象科技快速發展的態勢,加快提升我國氣象核心技術水平、實現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現代化的挑戰和壓力很大。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創新已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氣象部門憑借已有的雄厚技術積累與固有優勢,充分利用新技術,氣象業務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氣象業務核心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成果和產品已經向全世界全面滲透,對許多國家氣象業務服務產生了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沖擊。如日本發射的氣象衛星擁有美國研發的最先進的衛星技術,韓國氣象衛星的質量也很好。核心業務技術不強、科技支撐機制不暢,發達國家對我們的高技術封鎖短期內還難以破除,「借槍打鳥」的氣象業務依舊,氣象科技實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們實現氣象現代化的最大「短板」。到2020年要建成整體水平與同期世界先進水平相近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挑戰、壓力很大,任務很重。如何抓住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實現氣象業務核心技術的突破,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智能化技術等,大力推進氣象信息化,加快發展智慧氣象,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精準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提供更加及時普惠智能的氣象服務,挑戰、壓力很大,任務很重。培養能擔負起氣象現代化重任的高層次領軍人才,提高隊伍整體素質,適應氣象現代化要求,挑戰、壓力很大,任務很重。
面對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態勢,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的挑戰和壓力很大。隨著國家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和改革舉措的密集出台,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攻堅期。全面深化氣象改革也面臨著深層次利益格局和體制格局的調整。氣象部門雙重領導管理體制下的經費來源與人員身份多元化越來越不適應國家改革的大形勢;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確定,對堅持和完善氣象部門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和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提出了新問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和服務市場的開放,對氣象部門在氣象服務提供中的主體作用,以及開放氣象服務市場和加強市場監管提出了新挑戰;統籌設計和有效落實各項改革舉措,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內生動力,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又要保持部門穩定,鞏固和加強氣象部門在氣象基本業務和公共氣象服務中的主體地位,等等,已經成為我們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和挑戰。
面對到2020年全國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的沖刺形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協同推進、提質增效的挑戰和壓力很大。全國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到了最關鍵的階段。然而,氣象信息化、集約化、標准化水平還不高,上下發展、區域發展不平衡,各業務之間不協調等問題還仍然存在,氣象科技整體水平還不高,人才和隊伍還不適應,事業發展過於依賴規模、硬體、投入的局面仍然存在,發展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這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和嚴峻挑戰。
關鍵是我們要善於發現和利用好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治理體系完善、新型國家戰略實施,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良好機遇,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全面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協調發展。
一是緊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機遇,加快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水平將再上新台階,服務業將成為我國主導型產業,城鄉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國家「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三大戰略的實施,將對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法治建設等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這是拓展氣象服務領域、提升氣象服務效益、促進區域氣象事業協調發展的新空間,也是氣象事業發展的保障所在、動力所在、潛力所在。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機遇,開放發展、協調發展,著力提升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推動氣象事業再上新台階。
二是緊抓全面深化改革的機遇,加快形成有利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就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和全面推進法治建設,不斷推出改革措施,對氣象服務體制、氣象業務科技體制和氣象管理體制帶來深刻影響。長遠來看,這些改革將促進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更加合理高效,事權與責任體系更加清晰協調,依法治國和建設服務型政府更好推進。這些改革也為氣象改革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例如,對解決困擾了我們多年的事業經費不足、事權與支出責任不匹配、體制機制不順等問題有可能是個機遇。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全面深化改革新機遇,認真謀劃破解體制難題、制度難題、發展難題的新舉措,加快形成有利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體制機制。
三是緊抓當前科學技術快速進步的機遇,加快提升氣象現代化的質量和效益。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其中蘊藏著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的巨大動力。國家「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蘊藏著推動科技第一生產力的巨大潛能。國務院剛剛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2018年底前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 開放平台,率先在科技、氣象、海洋等重要領域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合理適度向社會開放,帶動社會公眾開展大數據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充分釋放數據紅利,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這對於釋放氣象服務消費潛力、激發個性化多樣化潛在消費需求、拉動氣象服務產品供給、提升氣象服務質量,無疑是新機遇、新動力和新潛力。因此,我們一定要主動適應和及時跟上科技發展的新潮流,以全球視野、發展眼光去謀劃和推進「十三五」氣象改革發展,力爭在氣象核心業務技術水平、提升國際氣象競爭力上取得新突破。
Ⅱ 跪求《中國氣象服務市場調查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任何年份的都可以,謝謝諸位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氣象服務產業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Ⅲ 氣象學的發展趨勢怎麼樣
氣象學的發展趨勢,尤其在大城市內,是一種「即時預報」,即極短期的預測可持續1~3小時。即時預報是20世紀90年代一種數據發展的產物,小規模氣象系統、快速電腦網路、精確的工程圖片、自動化觀測、像多普勒雷達這樣新工具、以及被稱作氣象刻度模型的全球氣象預報模型區域分析,由於對上述更好的理解,即時預報才順理成章。由於有了這些系統,氣象預報員現在可以預測小規模天氣特色的運動,諸如暴風雨、大雪或風向。這些在10年或15年以前是根本達不到的。
一些氣象觀測和警報屬另一種即時預報。其中一種大大降低了因惡劣天氣造成的傷亡。當大氣形勢呈現惡劣之時,就可以進行觀測。在美國,持續幾小時的惡劣風暴和龍卷風以及持續兩天的颶風經由國家特殊氣象中心簽署後方可大規、模地進行觀測。在惡劣天氣出現並向你迫近時才簽發警報。
20世紀50年代,地方氣象部門對龍卷風、大暴雨警報在30分到1小時後才簽發。持續預報要以計算機所得出大量控制方程式的模擬資料完成後而定。這些方程式比觀察更能描述大氣狀況,許多天氣預報單位在3~10天前就簽發大量有關氣溫和降雨的預報,這些預測主要依靠長期大量的模擬結果比氣候學略勝一籌。然而,它們對於像農業和交通這樣對天氣敏感的領域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從天氣方面作一點暗示,都會節省大量財富。
Ⅳ 如何全面提高氣象事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主要抓好以下八項工作:
(一)著力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
氣象災害防禦形勢嚴峻,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要切實履行基本職責,不斷加強能力建設,著力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水平和效益。
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努力做到重大氣象災害與衍生次生災害預報准確,預警及時,信息傳播快速,確保預報預警信息發布不出現失誤。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強化與各級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深化防災減災資源整合與協調配合。切實發揮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建設效用。
加強基層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著力推動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融入式發展。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逐步納入地方基層組織體系和公共財政預算,納入地方政府「三定」方案和績效考核體系。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發布手段融入地方社會治理體系和基層網格化管理體系,融入各部門減災示範社區、智慧社區創建,融入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實現信息發布手段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和安全運維。推動將氣象信息員納入地方公共服務組織管理體系,加強管理與效能考核。
依法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強化依法履職意識和責任,扎實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依法規范政府、部門、社會和公民在防災減災中的責任和義務。推動建立政府主導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的社會應急響應機制。強化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單位極端天氣公共安全的依法監督職責。引導和鼓勵社會志願者參與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進一步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工作。
提高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水平。強化風險防範意識,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加強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設災情信息管理系統,初步實現災害信息實時、快捷、綜合採集。開展台風、暴雨、乾旱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災害風險區劃試點,發展定量化的災害風險評估業務,著力提高對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施農業、交通氣象的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的針對性、有效性。發揮保險機構、紅十字會等組織在氣象災害風險轉移中的作用,建立重大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跨部門聯合調查制度。發展防災減災與公共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業務,逐步建立國家、省兩級氣象服務白皮書制度。
(二)全力做好各項氣象服務
氣象服務是立業之本。要始終把做好氣象服務放在首位,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全力做好各項氣象服務。
努力提升氣象服務「三農」的水平。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化聯合會商和產品製作發布機制,加強國家級與省級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技術指導和支撐反饋,強化關鍵農時、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和定量影響評估服務。服務國家農業對外合作,繼續做好國內主要農作物長勢監測和產量預報,並逐漸向國外重點農產品和重點農業產區拓展。推進中央財政「三農」服務專項建設與現代農業示範區、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等的融合,深化基層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發展試點,推動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可持續發展。
全力提高公眾氣象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方式,發展更加適應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專業化公眾氣象服務。繼續加強氣象服務品牌建設,強化按需服務、移動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發布,推進新媒體技術在公眾氣象服務業務中的應用。繼續推進氣象服務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進工地,進一步擴大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
做好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活動氣象服務。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大氣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務,優化需求導向的服務機制,強化專項氣象服務業務。做好大型運動會和2022年冬奧會申辦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加強各項專業氣象服務。完成全國交通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深入推進交通氣象沿線精細化預報和高影響天氣短臨預報試點。繼續推進與住建部城市內澇防治合作。加強流域氣象中心業務能力建設,發揮服務防汛抗旱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等職責。與國土資源部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繼續做好海洋、森林草原防火、旅遊、電力等專業領域氣象服務。加強安全生產氣象保障服務。
(三)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支撐工作
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攸關當前和長遠利益的大事。要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科技支撐作用,有力保障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
強化氣候變化適應工作。加快建設中國氣候服務系統,強化傳統天氣氣候服務與氣候變化應對需求的融合。推進省級氣候變化適應工作。做好能源設施、城鄉建設、交通基礎等關鍵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建立極端氣候事件預警指數和等級標准,繼續開展氣候變化對特色產業和行業的影響評估。
做好應對氣候變化決策支撐。做好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的支撐工作,圍繞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氣候變化立法、我國二氧化碳峰值排放路徑和氣候變化適應等開展決策咨詢。積極參加IPCC未來規劃,科學支撐氣候變化公約談判,參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深入開展氣候變化規律研究。強化氣候變化基礎數據建設,穩步推進全球氣候系統模式和區域氣候模式研發,繼續開展氣候變化檢測歸因研究,啟動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式研發。做好氣候變化最新科學進展和熱點問題的分析解讀工作。
更加重視氣候安全工作。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確定中長期氣候安全目標,減輕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水資源、生態、能源、城鎮化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文明氣象服務。加強國家級、區域和省級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業務能力和運行機制建設。推進與環保部門聯合開展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和空氣質量預報。發展污染源減排措施效果評估業務。繼續做好生態脆弱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快推進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工程立項建設。實施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促進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開展全國貧困縣光伏發電資源評估與服務,組織開展風能經濟開發潛力評估研究。加強城市規劃、重大工程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
(四)全面深入推進氣象現代化
氣象現代化是興業之路。要大力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氣象工作法治化,並將氣象業務現代化作為核心重點任務來推動,落實目標任務和主體責任,全面深入推進氣象現代化。積極發展現代氣象服務業務。認真貫徹第六次全國氣象服務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現代氣象服務體系的目標和要求,制定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集約化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核心業務能力。強化決策氣象服務業務能力建設。研發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發展基於影響預報的專業氣象服務業務。面向個性化服務需求,研發快速循環預報服務產品加工和產品檢驗監控系統。優化完善全國公共氣象服務共享產品庫。依託數據分析技術和新媒體,發展智能化公眾氣象服務業務。
深入推進現代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制訂現代天氣、氣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著力提升預報預測准確率和精細化水平。推進數值預報發展與應用,實現GRAPES全球模式業務運行,區域數值預報重點做好資料同化和產品應用工作。著力提高災害性天氣、局地性天氣的分析能力和預報技術。開展全國10公里解析度的精細化格點全要素預報業務試驗。加強海洋氣象、空間天氣預報業務能力建設。實現第二代季節預測模式業務運行,進一步提高動力與統計相結合的客觀預測技術水平。加快推進MICAPS4.0、SWAN2.0和CIPAS2.0系統建設,繼續推進縣級綜合預報預警業務平台的建設與應用。召開第七次全國氣象預報預測工作會議。
大力推進現代氣象觀測業務。強化綜合觀測業務的自動化、集約化、標准化,著力提高觀測質量和效益。開展國家天氣觀測網台站遴選,加強國家基準站網建設,實現國家級台站和其他台站的分級管理。完成縣級綜合觀測業務平台的試點工作並推廣。統一各類自動氣象站技術標准和數據格式,開展自動氣候站設備選型,提高觀測數據可同化水平。組織開展風廓線等觀測資料的應用試驗和觀測預報互動科學試驗,提高現代觀測資料的應用水平。規范溫室氣體等大氣成分業務,提高業務穩定運行能力。完成風雲二號G星在軌測試並投入業務運行,統籌在軌氣象衛星管理,優化地面應用系統設計,進一步提升氣象衛星和雷達觀測業務應用水平。加強國家級和省級計量檢定能力建設,啟動國家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分中心(新疆)建設。嚴格執行氣象專用技術裝備許可制度。
著力加強氣象資料業務和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制訂氣象資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加強氣象資料基礎工作。加快推進氣象數據格式標准化工作。以推進全球氣象再分析資料工作為抓手,優化氣象數據採集、收集、質控、存儲和應用業務流程。重點推進衛星、雷達等資料質量評估業務應用和同化工作。規范各類氣象資料質量和時效的考核評估。提高全國氣象廣域網傳輸能力。加快推進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系統(CIMISS)業務化,推進國家、省兩級集約化數據環境建設。國家級氣象業務內網和中國氣象數據網上線運行。啟動實施國家級高性能計算機二期建設和氣象業務異地應急備份中心(上海)建設。
進一步強化責任考核。出台《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完善氣象現代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切實推進各項保障政策落地。國家級業務單位要積極主動履責,加強與相關單位互動對接,完成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年度任務。省級氣象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著力推進省級氣象業務現代化,有序推進縣級綜合氣象業務發展。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氣象現代化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中。
加強試點經驗總結與推廣。組織開展江蘇、上海、北京、廣東、重慶以及浙江杭州和寧波等第一批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試點總結評估,推廣試點經驗。加大對河南作為中部地區於2018年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試點省份的工作推進力度。針對東中西部各自不同發展特點,把握好東部率先,中、西部趕超的節奏。
(五)著力深化氣象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源泉。要凝聚共識,密切跟蹤國家改革進展,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倒逼,以氣象服務體制改革為重點、以防雷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以氣象科技體制改革為抓手,扎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認真落實氣象服務體制改革部署。要按照《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部署,以國家級和部分省級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為試點,創新發展氣象服務業務體制、服務供給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及專業氣象服務實體規模化發展機制,更好地發揮氣象事業單位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作用。推進中央和地方政府氣象防災減災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健全政府購買氣象服務制度。以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及大城市社區氣象防災減災為試點,培育基層氣象服務多元化提供主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納入地方公共服務和保障體系試點。成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中國人工影響天氣協會。以上海自貿區氣象服務管理和氣象協會組織為抓手,制定出台氣象服務管理辦法、標准和規范,建立部門與社會組織對氣象服務的市場管理機制。
加快推進防雷體制改革。依法加強雷電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能,發揮防雷減災在保障公共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激發市場發展活力,提升服務能力和創新方式為重點,試點帶動,加快推進防雷體制改革,依法有序開放防雷檢測市場,強化法規標准建設和市場監管。統一準入標准,制定出台全國防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清理與改革要求不相適應的規范性文件,完善防雷相關法規標准及業務規范,加強防雷服務市場監管。重慶、廣東、浙江等試點單位要重點推進防雷工作政事企分開,發揮防雷服務行業協會作用,建立現代防雷企業制度,培育骨幹企業。
穩步推進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按照信息化、集約化、標准化的發展要求,改革氣象業務體制,優化氣象業務布局、業務系統和業務流程,提升氣象業務的效率和水平。通過試點建立省市縣三級集約化的業務布局和業務流程,制定氣象業務系統平台集約化發展指導意見。落實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產品製作向國家級和省級業務集約的氣象服務業務技術體制。規范全國數值預報業務布局,制定數值預報業務發展改革指導意見。強化預報預測質量檢驗考核工作。建立預報員團隊定量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改革科研組織管理方式,進一步集中資源聚焦核心技術突破。深化氣科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以技術突破與業務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強化中試基地與業務用戶參與成果評估,發揮學會等第三方機構在項目管理、科技獎勵和成果評價中的作用。完善合作共贏機制,引導利用國內外優勢資源參與重大核心任務協同攻關。
密切跟蹤落實國家各項改革。及時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科技體制、人事制度、財稅制度及其他改革政策。配合中編辦制定地方氣象管理權力清單指導意見。繼續推進氣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分類指導、上下協調、有序承接,建立完善規章制度、審批程序和事中事後監管措施,做到放管結合、監管到位。深化部門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完善雙重計劃體制和相應財務渠道,積極爭取地方財政解決氣象部門職工的地方性津補貼。
認真組織並推進改革試點工作。總結省級氣象局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推進省及省以下氣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切實抓好各試點單位經驗總結,查找並解決存在的問題,創造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探索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改革成果。
(六)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始終是推動事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實施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培養創新型人才,著力推進氣象信息化建設,有力保障和支撐氣象現代化。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核心攻關任務。發揮中央財政科技資金效益,落實四項研究計劃重點任務。做強部門科研院所,優化學科布局,構建科研業務緊密結合的學科體系和協同攻關機制。加強區域科技協同創新,圍繞區域重大業務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優化氣象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強化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的開放共享。建立氣象科技成果認定和分類評價制度。推動成果轉化應用和向技術標準的深度延伸。完善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力的激勵制度。深入推進科技研發任務法人責任制落實。
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進一步強化人才工作「一把手」責任制。圍繞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組建核心技術領域創新團隊。完善人才和團隊的評價激勵等政策措施。深入實施「雙百計劃」、強基工程和青年英才培養計劃。加強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培訓。開展人才政策執行情況評估,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聯合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加強氣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西部欠發達地區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推進氣象信息化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完成氣象信息化總體規劃編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氣象信息化標准規范體系建設,統籌氣象業務、服務、科研、教育培訓和行政管理等的信息資源和數據,逐步構建資源高效利用、數據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約的氣象信息化新格局。加強氣象信息化工作統一領導,開展國家和省級氣象業務信息化建設試點,推進氣象信息化總體規劃實施,推進「氣象雲」工程建設。建立氣象信息化社會運行保障機制。
提升開放合作質量效益。制定新常態下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計劃及方案,深化省部、部際合作。圍繞國家「一帶一路」等總體外交大局和氣象事業發展全局,做好第十七次世界氣象大會參會等重要國際氣象合作機制建設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加強多雙邊氣象合作,提升國際引智和培訓工作水平。加強氣象援外工作。繼續做好港澳台及周邊區域氣象交流合作工作。進一步規范外事管理,加強國際合作隊伍建設。
切實抓好規劃實施和編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好氣象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總結評估,積極參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重大專項規劃起草,組織編制「十三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氣象事業發展重大工程和建設任務。加快《海洋氣象發展專項規劃(2014-2020年)》、氣象衛星應用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審批。強化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等項目的統籌建設與管理。開展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一期工程竣工驗收。組織召開全國氣象部門西藏工作會議。完善對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區、新疆及艱苦台站工作方案。扎實推進新疆兵地氣象融合發展。重視和支持基層氣象台站能力建設。
(七)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
氣象工作法治化是新時期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要堅持依法發展、依法行政、依法履職,全面提高氣象工作法治化水平。
推進氣象立法和標准化管理。積極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涉氣象法律草案和國務院涉氣象行政法規起草。繼續推進氣象災害防禦法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例的立法進程及《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修訂。突出各地氣象事業發展特色,加快推進地方氣象立法步伐。切實提高氣象標准質量,不斷強化標准執行。加快霾等重點標準的制修訂,建立以標准為依據的業務管理工作機制,清理修訂完善現有業務規范,制定標委會績效評價指標,開展標准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提升依法履行氣象社會治理能力。全面梳理氣象行政管理職能,制定氣象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完善並實施氣象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管理辦法和指導標准,做好氣象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及時制止和查處違反氣象法律法規的行為。繼續開展防雷綜合治理督導檢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提高依法管理氣象事務水平。完善學法、用法制度,增強幹部職工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動改革發展的能力。完善重大決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積極推進國家和省級氣象部門法律顧問制度。突出抓好局黨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事業發展重點目標、深化改革各項任務等的落實。改進目標管理,完善綜合考評體系。重點解決不落實、難落實問題。強化職能調整和下放的銜接和後續工作。
(八)全面加強部門黨建和文化建設
加強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證。要強化責任,加強思想、組織、作風、廉政和制度建設,營造奮發有為團結和諧氛圍。
把從嚴治黨要求貫徹各項工作始終。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明黨的各項紀律。自覺把維護黨中央權威、遵守黨的政治規矩落實到全部工作中去。持續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執行有關制度。進一步精簡公文數量,提高公文質量。強化會議管理監督,提高會議質量效率。厲行勤儉節約,嚴肅查處違反「約法三章」問題。持續反對「四風」,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突出問題。組織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專項檢查,鞏固拓展活動成果,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繼續抓好機關作風建設月活動。
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是政治責任、直接責任。各級黨組(黨委)要統籌謀劃,把黨風廉政建設貫穿於各項工作的全過程。要緊緊抓住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以上率下,層層傳導壓力,級級落實責任,強化黨組(黨委)責任擔當,細化主體責任,建立責任台賬,對主體責任不落實或落實不力的要嚴肅問責,要分級開展基層黨組織主要負責同志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輪訓工作。
Ⅳ 中國氣象行業就業現狀怎麼樣
1、應用氣象學專業簡介
應用氣象學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堅實的大氣科學、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等方面的基礎,掌握氣象信息服務系統研製與運用、氣候資源開發與利用、產業工程的適用氣象技術研究、氣象防災減災對策與技術研究、生態環境調控以及解決氣象學在有關領域中應用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和較廣泛的科學適應能力;能夠在農業氣象及生態環境監測調控、信息分析處理、資源開發利用和防災減災等科研、教學和業務部門工作。
2、應用氣象學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可在農業氣象及生態環境監測調控、信息分析處理、資源開發利用和防災減災等科研、教學和業務部門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後主要在新能源、計算機軟體、環保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計算機軟體
3 環保
4 儀器儀表/工業自動化
5 計算機服務(系統、數據服務、維修)
6 互聯網/電子商務
7 電氣/電氣/電力/水利
8 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
從事崗位:
畢業後主要從事物流專員、廢氣處理工程師、演算法工程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技術支持工程師
2 高級售前工程師
3 java開發工程師
4 數據分析師
工作城市:
畢業後,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就業機會比較多,大致如下:
1 北京
2 南京
3 上海
4 深圳
5 杭州
6 武漢
7 廣州
8 成都
3、應用氣象學專業就業前景
目前來講,主要是到中國氣象局下屬的比如說各省、地、縣,這樣一些氣象部門,特別是到氣象台工作,另外就是到民航系統的氣象台,為航空方面提供氣象保障。再一個就是到部隊去,就是為部隊比如說特別是空軍,幾乎每一個空軍基地的話,它都也飛機場,這個飛機場都有氣象台,還有的一部分同學,就是到環保部門,以及相關的電力等等的。
Ⅵ 氣象學有哪些發展趨勢
氣象學的發展趨勢,尤其在大城市內,是一種「即時預報」,即極短期的預測可持續1~3小時。即時預報是20世紀90年代一種數據發展的產物,小規模氣象系統、快速電腦網路、精確的工程圖片、自動化觀測、像多普勒雷達這樣新工具、以及被稱作氣象刻度模型的全球氣象預報模型區域分析,由於對上述更好的理解,即時預報才順理成章。由於有了這些系統,氣象預報員現在可以預測小規模天氣特色的運動,諸如暴風雨、大雪或風向。這些在10年或15年以前是根本達不到的。
一些氣象觀測和警報屬另一種即時預報。其中一種大大降低了因惡劣天氣造成的傷亡。當大氣形勢呈現惡劣之時,就可以進行觀測。在美國,持續幾小時的惡劣風暴和龍卷風以及持續兩天的颶風經由國家特殊氣象中心簽署後方可大規、模地進行觀測。在惡劣天氣出現並向你迫近時才簽發警報。
20世紀50年代,地方氣象部門對龍卷風、大暴雨警報在30分到1小時後才簽發。持續預報要以計算機所得出大量控制方程式的模擬資料完成後而定。這些方程式比觀察更能描述大氣狀況,許多天氣預報單位在3~10天前就簽發大量有關氣溫和降雨的預報,這些預測主要依靠長期大量的模擬結果比氣候學略勝一籌。然而,它們對於像農業和交通這樣對天氣敏感的領域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從天氣方面作一點暗示,都會節省大量財富。
Ⅶ 20分 中國廣告業發展狀況怎樣
一 現狀掃描
統計顯示,2004年全國共有廣告經營單位113508戶,比上年增加11722戶,增長11.5%;廣告從業人員913832人,比上年增加42466人,增長4.9%;廣告營業額達12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占國內生產總值0.93%,占第三產業生產總值2.9%。
1.廣告公司
2004年底,全國廣告公司為76210戶,比上年增加9857戶,增長14.8%,廣告公司占廣告經營單位總數的67.1%。廣告公司從業人員達641654人,增加49007人,增加8.2%,占廣告從業人員總數的70.2%。營業額達565.2億元,增加120.4億元,增長27%。
2004年,廣告業內國有企業數量減少了13.26%,為6024家,但營業額基本持平;國有事業單位數量減少了1116家,減幅為11.45%,營業額略有增長;集體企業單位數量減少19.09%,戶均營業額變化不大;集體事業單位減少11.70%,營業額幾乎沒有變化;個體私營企業單位數量增加25.32%,達到了76916家,營業額增長36.48%;外商投資企業營業額增長56.06%;聯營企業單位戶均營業額略有增長;其他經濟成分單位營業額大幅增長74.34%。
2.廣告媒介
2004年,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廣告經營額為575.5億元,占廣告經營單位經營總額的45.5%。其中,電視經營額為291.5億元,比上年增加36.5億,增長14.3%,占廣告經營單位經營總額的23%;廣播經營額為32.9億元,比上年增加7.3億元,增長28%,占廣告經營單位經營總額的2.6%;報紙經營額為230.7億元,比上年減少12.2億元,占廣告經營單位經營總額的18.2%;雜志廣告經營額為20.3億元,比上年減少4億元,占廣告經營單位經營總額的1.6%。
2004年以來,戶外廣告、網路廣告的年度增長令人矚目。2004年戶外廣告經營額達到112.9億元,較2003年增長12.9%。網路廣告年度經營額達到8.1億元,較2003年增長30.7%,中國網路廣告市場規模達到19億元,2005年、2006年預計將分別達到27億元和40億元。
3.廣告投放
房地產廣告繼續保持投放量第一的位置。2004年,房地產廣告經營額125.31億元,佔全部廣告經營額的10%。葯品和食品廣告仍然處在第二和第三的位置,2004年的廣告經營額分別為122.39億元、107.04億元。
總體而言,廣告投放的行業格局基本未變,但在量比方面發生了一定的轉化。傳統的廣告重點投放行業,呈現「軟著陸」態勢。新興和新崛起的行業,廣告投放增長迅猛。如汽車廣告經營額為59.29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25.26%;化妝品廣告經營額為86.69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18.75%。
二 呼喚突破
縱觀我國廣告業的走勢,從1979年以來本土廣告業一直高速增長,目前已經具備一定的產業規模,並由原先的「低起點高速度」轉到當前的「高起點低速度」,進入了相對平穩的成熟發展階段。
原有的媒介格局下,廣告業各利益主體在不斷博弈中保持著微妙的平衡,而當行業發展進入平台期,各方面都在尋求突破,平衡也在發生著變動。在傳統媒體方面,各經營主體從原先的粗放式經營轉向精耕細作;另一方面,新興媒介不斷涌現,新的廣告形式不斷得到開發。
2004年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四大傳統媒體廣告經營總額為575.56億元,較2003年的548億元小幅增長5%。四大傳統媒體廣告經營總額雖然仍在持續穩定增長,但增長幅度低於新興媒介增長幅度,低於廣告市場整體增長速度。四大傳統媒體廣告經營額占年度廣告市場經營總額的份額也從2003年的50.8%下降到2004年的46.5%。如何准確的判斷這種變動,把握住今後的發展趨勢,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原有的商業模式下,廣告資源可以說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從形式到價格到合作模式,已經相對成熟和固定。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在固化的體制中滋長,長久以來也得不到解決。可以說,整體老化,缺乏繼續高速成長的動力,是現在廣告業面臨的一大問題。而新的媒體變局崢嶸初顯,廣告業處在新舊交替的風口浪尖,業界對此有沒有清醒的認識,決定著行業最後到底是及時抓住機遇,壯大發展,還是最終水土不服被風浪淹沒。
所謂新舊交替的新,一方面,是指新興媒介風生水起,傳統媒介逐漸式微,廣告業將如何應對新的媒介局面,是機遇也是挑戰;另一方面,整個社會處在從製造業向信息服務業轉型的重要時期,新興產業層出不窮,如何適應新的廣告主,需要開拓也需要創新。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還有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第一,當媒介不再以廣告為生存支柱的時候,廣告業對自身將如何進行重新定位?
目前的傳統媒體收入絕大部分來源於廣告,離了廣告,媒介的經營也成問題,雙方相互依存,共同生長。然而從國外經驗來看,在媒介發展得比較充分的國家,廣告收入在媒介總體收入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在美國、英國,媒介收入中基本是收視費、廣告費二分天下,內容版權的交易也占很大的一部分。從我國的媒介發展態勢來看,廣告發展已經到了瓶頸,媒介的經營勢必走向多樣化的道路。而大眾傳媒的數字化浪潮、融合化浪潮,更加劇了這種危機。我國現在推數字電視、付費電視,媒介資源大大豐富,受眾的注意力被高度分散。原有媒介依託廣告,數字化的大眾媒介依託什麼?在其中我們並沒有解讀到廣告。如果付費電視沒有廣告,而開路頻道再也沒有目前呼風喚雨的地位,廣告將依託什麼而生存?
第二,新的廣告載體的出現給廣告業注入了新鮮血液,而廣告業將以何種姿態應對這些新的變化?
從戶外廣告令人矚目的增長速度,我們應該已經能夠看出一些新勢力崛起的跡象。而樓宇電視、移動電視在國內外取得巨大商業成功,利用新媒體傳遞廣告,已成為業界、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點。是固守著原先的生存方式,對新媒體持續觀望、任其生長,還是積極介入,以自身的改變來謀求更大突破,是決定著廣告業是發展還是萎縮的關鍵性決策。
第三,面對越來越難以說服的消費者,廣告業將如何面對?
廣告的天職決定了它不得不關注市場,不得不關注消費者群。而消費者的本質也早已經在這個變化的時代中得到進化。《現代廣告》的陳永先生提出「消費者時代」的概念,說明消費者與從前相比已經判然不同。原有的強化式、灌輸式、被動式的信息消費模式不再是現代消費者的習慣,現在的消費者會更為主動地尋求信息;同時他們更有主見,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化,而市場也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總的來說,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在下降,影響廣告的不確定因素更多,廣告越來越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廣告還是不是向消費者溝通產品信息的最好渠道?靠傳統的、簡單的方法來建立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還能行得通嗎?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廣告業才能夠說服消費者,抓住廣告主,才能找到自身的生存價值!
應該說,廣告業已然面臨著一個全新的時代,用舊思路、舊模式已經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傳統廣告賴以生存的基礎正在弱化和消亡,社會的結構性升級、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匯集成強大的力量,作用於媒介市場、廣告市場,將給相關主體造成一系列的連動。傳統廣告運動運行到今天,已經遭遇瓶頸,我們應該看到,下一步的增長空間已經轉移,廣告業需要進行理論和實踐的雙重突破,才能獲得新生。如果固守著原有的生存空間,那麼僅有的一點生存空間也必將被擠壓、被剝奪;反之,若能抓住時代發展的潮流,則能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新的廣告運動、新的廣告主張、新的廣告形式在全球范圍已經展開,我們本土廣告業也要抓住機遇,應該主動出擊,不能拭目而待!
三復雜表徵
毋庸置疑,突破,是國際廣告業發展的必然方向。身處這一不可逆轉的時代大背景中,我們將視角回歸,反思改革開放近30年來的中國廣告之猛進,一個整體的表徵,就是「復雜」。復雜,給中國廣告業之突破,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復雜因素之一:廣告媒介——變革與新生
中國媒介結構復雜,運作模式模糊。長期的事業性經營,使大多數傳統媒介依靠政策壟斷,頗具曖昧性地生存於廣告市場。隨著媒介資源稀缺的狀態轉變,加之「國際化」和「新技術」的雙重推動,媒介生發了導致體制變革的強大內生力。廣電加快產業化和數字化進程,報業大踏步實踐集團化和跨地域經營。各方試圖打破舊有體制,進行力量重組,探索市場經營和資本運作的新道路,以提高媒介效能。同時戶外媒體的高速發展,以及數字技術帶來的IP網路、無線通訊網路等新生媒體的逐步成熟,給媒介市場提供了全新的活躍點。當今中國廣告媒介,正處於突破市場壁壘、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產業匯流與融合的「變革—新生」期。這一復雜過程,給中國廣告業帶來了充滿希望,卻又難以揣定的未來。
復雜因素之二:企業——後市場化時代的廣告觀反思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表現為非均衡狀態。有些產業市場化進程快、產業意識高,而有些產業還是計劃經濟體制。在同一產業中,有些企業發展超前,擁有全球化視角和強大競爭實力。同時,地方性的、經營封閉的企業依然數量龐大,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探索。從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結構看,這一失衡特徵更為明顯。包括一些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核心產業在內的中國各項產業,市場進入壁壘低,競爭結構不合理,造成領軍人物普遍缺乏,而難以左右市場狀態的「平民工廠」卻比比皆是。這些市場現狀,直接導致企業廣告需求的不平衡性。有些企業對於廣告的需求已經非常成熟,與廣告公司有良好的合作關系,但是大多數企業不具備成熟的廣告觀,甚至是最基本的企業宣傳意識都極其薄弱。
市場化的進程差距和產業發展的復雜性,對廣告提出了多樣化的需求。在改革開放20多年中,許多企業經歷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從瀕死到復活,從弱小到壯大,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在一輪又一輪的生死角逐中,廣告成為企業手中一把利劍。刀光劍影的惡戰之後,企業的廣告觀也越發成熟。從頗具「文革遺風」的「大媒體+大投放」,到以消費者為中心,依據科學的調查數據和營銷策略,注重整合行銷傳播和企業整體品牌的塑造包裝,說明已經有相當一批中國本土廣告主,告別廣告蒙昧,從無畏走向理性。企業在復雜市場競爭中,對於自身廣告觀的深刻反思,推動了廣告行為的素質提升,為中國未來的廣告服務提出了更高層次、更為復雜的要求。
復雜因素之三:廣告公司——魚龍混雜
從第一家國際4A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到WTO的「百分百外資准入」,任何人都相信,國際資本全面角逐中國廣告業,僅僅是一個時間表問題。許多人士在這一時刻,擔心本土廣告公司的生死存亡。我們不妨先將視線從「敵人」挪開,轉向自我,關注一下中國廣告公司現狀。在中國廣告業的大環境中,廣告公司不斷成長,現在卻依然是魚龍混雜。既有國際著名廣告集團,也有優秀的本土4A,加之新生的媒介購買公司、公關公司、市場調查公司和咨詢公司,還有數不勝數的中小型公司和中下游專業公司。有的理念領先、全球視角、實力雄厚,有的僅僅是地方媒介掮客、個人作坊。廣告公司經營理念、操作模式和業務能力存在巨大差距,正規軍與游擊隊並存,既有「豪門盛宴」,又有「路邊小店」。廣告公司結構的復雜性,說明這一市場的競爭層次偏低,無序競爭必然存在,根本上制約了中國廣告公司的做大做強。
復雜因素之四:消費者——超大規模中的細分
與中國消費市場的超大規模並存的另一特性,是由中國巨大的區域差異、城鄉差異和時代差異造成的消費者結構極為多元化。例如,一些經濟、文化發達的主要城市的白領、中產階級和青年,接受信息的主動性和認識能力超前,基本上與國際同步,屬於高端消費群體;但是在同樣的大都市中,還有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工。在龐大的消費群中,中小城市的普通收入民眾占據主體。再比如,家庭中,子女一代的消費需求高於父母一代。經過對中國這一龐大市場的多元細分,發現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廣告態度非常之復雜,高端群體會走得更快,而落後的,其現狀也不能在短期之內改變。消費者結構的復雜性,對廣告的情報化戰略,對營銷傳播策略的有效性,提出了更為強大的挑戰。
復雜意味著突破的困難,意味著存在不同層面的突破點。既有內部的經濟層面,還要有從社會責任和文化影響層面的外在思考。然而,困難,並不意味著「困惑」。中國廣告人,只有樹立堅定的信心,通過認真而深入的探索,才能找尋出一條適合中國廣告業的未來發展之路。
四 新廣告運動
突破也好,復雜也罷,舊的廣告經驗勢必無法解讀、沖破中國廣告業的混沌狀態,新的理論研究、新的市場變動都指向一個新的話語——那就是「新廣告運動」。
現在國際上已經存在諸多對廣告未來發展走向的認識。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今井賢一、小林保彥等日本學者提出的情報化社會和廣告情報化的觀點。他們認為進入數字化時代,情報的架構從金字塔結構轉向了網路結構,這種情報架構的後工業化催生出媒介領域的後工業化,從而帶來了廣告與生活者之間的關系變化。新的廣告策劃從定性分析中得到某種「洞察」,根據情報來制定戰略;新的廣告溝通不是「強制性傳遞」,而是有效傳播的「誘惑模型」。這些揣測雖然只勾勒出未來廣告圖景的冰山一角,但畢竟是在傳統廣告基礎上邁出了超越性的一步,預示著新的廣告運動不可阻擋地到來了。
那麼什麼是「新廣告運動」?正如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的講演論壇一般,每個學者、業界精英都在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行動方式詮釋「我看見了未來」。喧鬧後歸於沉思,我們發現一些新廣告運動產生的基礎、產生的預兆。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任何揣測都不具備把握五年後、十年後的真實全貌,但這些觀察代表了我們對新廣告運動發展方向的探索和思考。
思考一:回歸廣告本體,原有的傳播模式已經過時,新的傳播模式正在興起
新廣告運動回歸廣告傳播發生作用的機制本身。原有的傳播模式是強行灌輸的,受眾完全是被動接受的,廣告公司的作用在於充分利用威力巨大的大眾媒介。廣告傳播流程以集中投放壟斷媒介、重復訴求廣告信息、廣泛覆蓋大眾人群為特徵,依託大型媒體,製造大品牌效應,以期給廣告主帶來巨大的銷售效果和巨大的融資效果。這種做法是「文化大革命」時代一脈相承的宣傳觀和大媒體襯託大品牌的投放策略。而中國的媒介格局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電視時段資源和報紙版面資源趨向過剩;新的媒介頻頻涌現;新的內容消費形式占據了消費者的有限時間,這種變化造成了三個結果:情報壟斷被打破,情報激增導致壓力陡升,情報反映速度急劇加速。新的傳播環境意味著向受眾灌輸大量信息的傳統傳播模式已經無法發揮既有的作用。它不具備新時代的適應性,高度分化的消費者主動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和內容,而不是那些強加給他們的東西。在新的廣告傳播模式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是細分化、速度感、輕松和「日常會話」的溝通。
思考二: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逐漸轉型
R3亞太公司和《中國日報》進行的一項關於廣告付費方式的調查得到一組數據:在中國有47%的客戶願意按照傭金制付費、有51%的客戶願意根據廣告結果付費。廣告行業舊的盈利模式是代理制,現在按廣告結果收費的廣告模式得到更多的認可。廣告行業舊的經營模式圍繞的資源是媒介的收視率、覆蓋率,追求的目標是記住品牌並促進銷售,現在廣告主關注的焦點則是R-O-I(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新舊廣告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轉變對應一個問題,即企業支付廣告費、廣告時段和版面到底得到的是什麼?寶潔、LG和殼牌都希望廣告代理公司能夠提供更多的科學性的數據,而不僅僅是個花錢的公司。這種轉型意味著整合營銷傳播中的核心資料庫營銷將得到解決,新的廣告經營模式是基於消費者資料庫的互動的、雙向的營銷傳播,它具備更強的數據處理能力,能夠支持更為精確的用戶數量以及認知、興趣、慾望、記憶、行動各個層次效果的反饋。廣告公司未來盈利所立足的就是給客戶提供更大的投資回報率,協助客戶創造成功的市場前景。
思考三:反思現在的傳播者即企業
現在經濟界提出的概念是「新興服務業」。廣告業必須考慮到整個經濟的轉型問題。醫葯、食品、家電、化妝品、房地產、汽車業等行業一直占據著近幾年廣告投放的前十名,這些傳統的強勢廣告主同屬於大眾消費品、工業品製造業。但值得關注的是,阿爾文·托夫勒提出的「第三次浪潮」、波拉特提出的「信息時代」都已在國際范圍內得到市場信號的驗證。趨勢表明,信息產業、信息服務業將替代工業產業成為廣告費用的大宗來源。廣告所要服務的對象正悄然發生變化,這個問題是新廣告運動的起點和潮流所至。
越來越多的服務項目成為商品,金融服務業、通訊服務業、保險業、經紀人公司、咨詢公司等新興產業怎麼做廣告?這一定是IBM這樣的商業服務巨頭和新東方這樣的教育培訓新貴迫切關注並需要解決的問題。以金融服務業為例,中國的消費者都知道工行、建行的品牌,但很少人知道工行、建行提供的金融產品。劇烈的產業變革給廣告業帶來新的市場需求,現狀是廣告業跟不上經濟潮流,無法滿足企業獨特的要求。新廣告運動呼喚中國廣告業反思新興服務業、信息產業所需要的廣告形式是什麼?適合的媒體是什麼?解決好這些問題將使中國廣告業躍上新的增長平台。
思考四:廣告依託的技術路線即媒介出現變革
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稍有疏忽則落後於時代。現在各種類型的新媒介不斷涌現:數字電視、手機電視、網路電視、IP電視等等。而數字電視現在的政策是不播廣告,憑借內容吸引訂戶,依靠收視費生存和發展;手機簡訊的廣告經營也遭到信息產業部的嚴厲封殺。單不論行業政策的優劣,我們關注到兩類廣告公司雖違規操作,卻頗有蓬勃發展的新氣象:一個是簡訊廣告,一個是郵件廣告,可以說這正代表了新媒介的探索。技術上突破帶來的新媒介,不能做廣告,無法成為廣告傳播和經營的載體,給廣告業帶來巨大影響,等於一刀斬斷了廣告增長的新路徑。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上述兩類廣告公司違法嗎?其實這不過是消費者隱私保護與市場發展洪流的對抗,不過是市場需求與政策管制的博弈,在兩種力量中爭得生存甚至發展的空間正是新媒體廣告業務的核心。
思考五:追隨新一代消費者
一個「一切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時代已經來臨。日本博報堂廣告公司提出「生活者」的概念,其研究已經滲透到了「中國的生活者」,即領先中國消費市場的25~39歲的社會群體。留給本土廣告公司的時間並不多,新廣告運動能否發生效力的核心命題就是對未來消費者的把握。如果是一個10年左右的戰略考慮期的話,現在新廣告運動所要關注的正是被稱為「新新人類」的群體:15~25歲年齡段的新一代消費者,他們將是主宰未來廣告市場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消費方式和生活形態將是新廣告運動所要捕捉的市場機會與決策的依據。
早在1970年,托夫勒就在其《未來的沖擊》一書中預言,「未來世界將展現出層出不窮的稀奇事件、聳人聽聞的創造發明、不可思議的矛盾和絕頂新奇的困境」。今天的中國廣告業已經切實感受到這種實在的沖擊,感受到沖擊的深遠影響。要想控制未來,不被沖擊擊潰,我們惟有緊跟時代力量轉移的浪潮,關注變化、捕捉變化、主動變化。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廣告學院教授 丁俊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