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上海十二五文化產業

上海十二五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1-03-10 02:43:59

❶ 上海「十五」到「十二五」之間的城市功能定位分別是什麼

(2011年1月21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

上海市人民政府

目錄

第一章加快轉型的歷史選擇

第二章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第三章邁向「四個中心」

第四章構建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體系

第五章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型城市

第六章構築城鄉協調的發展格局

第七章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

第八章建設管理一流的現代都市

第九章營造生態宜居的綠色家園

第十章創造安居樂業的人民生活

第十一章 促進和諧有序的社會管理

第十二章 塑造時尚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第十三章 建設創新開放的新浦東

第十四章 爭當改革攻堅的排頭兵

第十五章 形成海納百川的開放格局

第十六章 行動綱領的實施保障

附錄 部分指標和名詞解釋

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是指導上海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對於在新的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加快實現「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章 加快轉型的歷史選擇

第一節 過去五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上海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上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砥礪奮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自身發展轉型的挑戰,把舉辦上海世博會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契機,把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勝利完成。

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2010年達到1.7萬億元左右,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18萬美元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7%左右,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873億元。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3.2%,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8%以上,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0%的目標預計如期實現,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削減量均超額完成目標。

圖1-1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高

「四個中心」框架基本形成。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股指期貨、「三港」「三區」聯動等取得重要進展,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國內融資總額比重預計達到25%左右,上海港國際標准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港口貨物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關區進出口總額、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佔全國比重均超過四分之一,經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明顯提升。

圖1-2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顯著增強

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1.3%和10.5%,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5%以內,市民各類基本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到98%左右,保障性住房體系不斷完善。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440公里,綠化覆蓋率達到38%以上,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大浦東統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政府自身建設加快推進,調整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952項,取消和停止徵收行政事業性收費312項。國資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加快推進。服務全國能力不斷提高,與長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對口支援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支援都江堰市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口岸通關效率不斷提高,外商直接投資和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取得明顯進展,對外投資總額預計比「十五」增長3.2倍。

舉辦了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辦成了一屆世界性盛會,生動詮釋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參展方和參觀人數均創歷屆世博會之最。通過舉辦世博會,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質明顯提高,城市精神內涵更加豐富,城市國際化程度顯著提升。世博理念、世博精神和世博經驗成為上海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優勢。

專欄1-1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圓滿成功

上海世博會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燦爛文明,展示了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展示了我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促進了我國同各國、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成為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參展規模:共有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累計入園參觀者超過7300萬人次,其中境外參觀者約480萬人次。

園區活動:舉辦各類文化演藝活動2.29萬場,觀眾超過3400萬人次。

志願服務:8萬名園區志願者、10萬名城市服務站點志願者、197萬名城市文明志願者提供了志願服務。

經過五年不懈奮斗,上海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國家交給上海辦好世博會的光榮任務,譜寫了「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新篇章。展望未來,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將繼續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奮勇向前,百折不撓,邁向新的征程。

第二節 未來五年的發展環境

「十二五」是上海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時期,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

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產業結構面臨新變革,我國國際經濟地位快速上升,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仍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正在形成以及國家對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支持政策,為上海參與全球競爭、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帶來了重大機遇。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速減緩,需求結構顯著變化,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中長期積累的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上海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

上海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智力資源較豐富、商務環境較規范、城市開放度較高以及世博後續效應釋放,為上海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發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頸制約和突出問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商務成本攀升,高層次人才缺乏,創新創業活力不足;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有待增強;常住人口總量快速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群體利益訴求日趨多樣、協調難度增加,社會矛盾增多;體制機制瓶頸更加凸顯,改革攻堅任務更加艱巨。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發展轉型迫在眉睫。

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和創新意識,充分用好各種有利條件,著力破解前進中的問題,率先走出一條具有特大城市特點的科學發展之路,努力開創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局面。

第二章 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按照中央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要求,緊緊圍繞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體目標,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四個率先」,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強大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充分發揮浦東新區先行先試的帶動作用和上海世博會的後續效應,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努力爭當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堅持科學發展,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央對上海的明確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上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繼續保持上海發展良好勢頭,解決前進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四個率先」作為上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力爭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各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上海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把創新貫穿於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和全過程,著力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堅持人力資源優先開發和教育優先發展,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使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上海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使城市轉型發展真正建立在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的基礎上。要切實擺脫習慣思維束縛,更新發展理念,實現體制機制、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大轉變,堅定不移調結構、促轉型,更加註重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基本要求是:

——必須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把改革開放作為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快建立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著力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文化軟實力和城市國際化程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

——必須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結構調整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積極把握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全面促進城市信息化,著力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和水平,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改造提升基礎和傳統產業,努力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必須更加註重以人為本的社會建設和管理。把改善民生作為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完善制度安排,創新社會管理模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滿意度,使發展成果更加廣泛、更加均衡地惠及人民群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著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轉型發展的重大任務,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充分發揮郊區在新一輪發展中的戰略作用,積極推進新城、新市鎮和新農村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城市管理體制,切實提升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構築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必須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轉型發展的著力點,更加註重源頭治理和長效機制建設,著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市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和維護司法權威有機統一,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加快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形成全社會依法共融、和諧共進的制度環境。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要進一步明確發展導向,推動發展理念向以人為本轉變,推動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向服務經濟轉變,推動生產生活向綠色低碳轉變,推動發展布局向城鄉一體轉變,推動開放格局向內外並重轉變,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率先轉變。

第二節 主要目標

根據國家對上海的戰略定位和要求,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

綜合未來五年發展環境和基礎條件, 「十二五」時期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 「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具體是:

——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預期為8%左右。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5%左右。單位土地產出率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城市創新活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3%左右,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600件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勞動者素質穩步提高,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35%。

——城市服務功能全面增強。「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國內融資總額比重達到30%,航運服務業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5%左右,服務貿易進出口額佔全市進出口總額比重達到25%左右。城市信息化整體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百兆家庭寬頻接入能力覆蓋率達到90%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左右,城市文化更加繁榮、更具魅力。城市交通體系更加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不低於人均生產總值增長率。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財政性教育投入佔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15%,人民群眾獲得更優質、多樣、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各類保障性住房新增供應100萬套(間)左右。就業崗位持續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率均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供水水質達到國家新的飲用水標准,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比「十一五」期末減少2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5%。

——改革開放取得新的突破。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示範作用充分顯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深化,市場配置資源能力進一步增強,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顯提高。開放型經濟和城市國際化程度達到新水平。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協商充分發展,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誠信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和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表2-1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

第三章 邁向「四個中心」

落實「四個中心」國家戰略,以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為著力點,全力推進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建設,不斷提高經濟綜合實力,全方位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地位,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專欄3-1 加快建設上海「四個中心」

1991年,鄧小平同志到上海視察時提出: 「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 「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2001年國務院批復《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上海要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2009年4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 《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從國家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對上海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節 金融中心國際化取得重大突破

抓住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上升的戰略機遇,以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先行先試和營造環境為重點,不斷提高金融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和資源配置功能。

進一步拓展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著力加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提升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衍生品、黃金、產權等重要市場的功能和國際化程度,積極推進證券交易所國際板市場、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市場、票據市場、保險交易市場、信託受益權轉讓市場等建設。不斷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加快開發固定收益類產品,加快推出新的能源類大宗產品期貨,探索推出黃金ETF、股指期權以及匯率、利率、股票、債券、銀行貸款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

加快建設人民幣跨境投融資平台。穩步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繼續推動經常項目下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爭取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上海先行先試,鼓勵發展相關的融資、擔保、對外直接投資等跨境人民幣業務。穩妥推進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在上海發行人民幣債券和股票,穩步擴大境外人民幣迴流上海的渠道。支持在滬清算機構發展,探索建立人民幣全球清算體系,基本確立上海在全球的人民幣資產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推動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加快拓展海外業務,提高在滬金融機構服務國際投資者的能力。

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吸引功能性金融機構、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及其營運機構總部等國內外各類金融機構入駐上海。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支持各類新型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發展。支持在滬金融機構拓展業務范圍,積極推動中外金融機構深化戰略合作,推進符合條件的金融企業開展綜合經營試點。

著力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積極推動金融改革創新和開放的先行先試。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中小企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等的金融支持。加快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消費金融的服務能力、安全性和便利化水平。

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發展環境。完善金融稅收制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推進金融領域與非金融領域的信用信息共享,積極培育民族品牌的信用評級機構。加強金融監管制度建設,配合和支持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加快陸家嘴—外灘金融集聚區建設。打造金融後台服務基地。
第二節 顯著提升航運國際服務功能

以資源配置型國際航運中心為目標,著力提升航運服務功能,完善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推進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營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環境和服務環境,努力提高國際航運資源的配置能力。

加快完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優化航運服務產業鏈,發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檢驗、船舶供應、船員服務、航運經紀、航運咨詢、海事法律和仲裁等各類航運服務。完善航運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船舶融資、船舶保險、航運保險等高端服務發展,積極培育航運再保險市場,加快開發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提高航運信息化水平,推廣應用集裝箱電子標簽技術,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平台。進一步拓展上海航運交易所服務功能。加快發展北外灘、陸家嘴、臨港等航運服務集聚區。加強政府服務和管理,完善航運發展相關的法規規章體系,營造有利於航運業發展的法制環境。

優化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以長江流域為腹地的國際航運樞紐港。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集裝箱江海直達。推進外高橋港區、洋山深水港區建設和功能提升,提高港口綜合保障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水水中轉,推進內河航道建設。完善貨運道路網路,積極推進海鐵聯運。加快建設國際郵輪母港,優化郵輪通關便利措施,促進郵輪產業發展。擴大航空樞紐空域容量,拓展國際國內航線,強化航空樞紐地位。

加快推進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國際航運船舶登記注冊制度,優化審批流程,加強政策配套,大幅提升國際航運船舶登記規模和質量。創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管理制度,加強口岸管理單位聯動,不斷提高通關效率。研究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航運稅費政策,提高航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加快完善企業開設離岸賬戶政策。積極借鑒航運發達國家(地區)經驗,推動有關航運支持政策的先行先試,加快集聚與航運相關的企業、船舶、貨物、人才等各類要素資源。

第三節 基本形成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

著力提高市場開放度和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形成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同步發展、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相互融通的發展格局,將上海建成具有國際國內資源配置功能、與我國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的現代國際貿易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加快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健全貨物貿易和大宗商品市場體系,重點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和輻射全國的批發市場體系,支持發展石油交易、鑽石交易等重要市場,培育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努力成為大宗商品信息中心、定價中心、交易中心和結算中心。完善服務貿易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級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技術貿易,成為國際服務貿易中心城市。完善電子商務市場體系和支撐環境,推廣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等服務新模式,實現實體市場和網路市場共同發展。規劃建設大型會展設施,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展會。

集聚高能級、有活力的貿易主體。集聚國內外大企業和地區總部,積極引入國內外企業的營運中心、物流中心、分撥中心、銷售中心、采購中心、結算中心。著力吸引有影響力的國內外貿易組織、貿易促進機構、行業組織、檢驗檢測和認證機構。鼓勵企業採用現代國際貿易運行新模式。支持中小貿易主體發展,形成萬商雲集的局面。

打造時尚購物之都。積極營造商品更加豐富、服務水平更高、業態更加多元、功能更加齊全、權益保護有力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引導消費潮流。發展地標性商業中心,保護和開發特色商業街區,加快社區商業建設。完善擴大消費需求政策,發展綜合消費和時尚消費。研究設立免稅商品購物區(店),發展一批國際品牌和國貨精品店。

營造國際一流的商貿環境。深化口岸通關模式改革,完善電子口岸平台功能。加強進出口服務平台建設,推動內外貿融合,形成全球貿易網路的樞紐節點。加快建設虹橋商務區,推動外高橋國際貿易示範區先行先試,支持新型國際貿易業態發展。建設服務全國的貿易促進和服務平台,打造集多種媒體、多領域、多語種於一體的財經信息綜合服務平台。

第四章 構建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體系

按照高端化、集約化、服務化,推動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產業結構的發展方針,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製造業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上海服務」和「上海智造」。

第一節 大力發展服務業

堅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場需求引領和新技術應用帶動,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不斷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品牌化、網路化經營,增強輻射力和國際競爭力。

大力發展金融、航運物流、現代商貿、信息服務、文化創意、旅遊會展等重點服務業。著力提升金融業、航運物流業、現代商貿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強城市資源配置能力和集聚輻射功能。做大做強信息服務業,提高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時尚創意之都。著力提高旅遊會展業國際化水平,建設國際都市旅遊目的地和會展中心城市。

-------------------------------------------------
這里字數限制了,麻煩你看參考資料的鏈接吧,希望你滿意

❷ 十二五規劃中關於文化產業的政策有哪些

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
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公共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鼓勵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注重滿足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建設和改造文化服務網路。完善城市社區文化設施,促進基層文化資源整合和綜合利用。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重要新聞媒體建設,重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建設、運用、管理,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傳播能力。加強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拓展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途徑。依法推進語言文字工作。建立國家文化藝術榮譽制度。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強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重點文化產業,培育骨幹企業,扶持中小企業,鼓勵文化企業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和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研發制定文化產業技術標准,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加快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影院建設。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構建以優秀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對外開放格局,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國家軟實力。

❸ 「十二五」時期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2011年1月21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

上海市人民政府

目錄

第一章加快轉型的歷史選擇

第二章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第三章邁向「四個中心」

第四章構建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體系

第五章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型城市

第六章構築城鄉協調的發展格局

第七章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

第八章建設管理一流的現代都市

第九章營造生態宜居的綠色家園

第十章創造安居樂業的人民生活

第十一章 促進和諧有序的社會管理

第十二章 塑造時尚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第十三章 建設創新開放的新浦東

第十四章 爭當改革攻堅的排頭兵

第十五章 形成海納百川的開放格局

第十六章 行動綱領的實施保障

附錄 部分指標和名詞解釋

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是指導上海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對於在新的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加快實現「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章 加快轉型的歷史選擇

第一節 過去五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上海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上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砥礪奮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自身發展轉型的挑戰,把舉辦上海世博會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契機,把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勝利完成。

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2010年達到1.7萬億元左右,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18萬美元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7%左右,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873億元。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3.2%,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8%以上,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0%的目標預計如期實現,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削減量均超額完成目標。

圖1-1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高

「四個中心」框架基本形成。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股指期貨、「三港」「三區」聯動等取得重要進展,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國內融資總額比重預計達到25%左右,上海港國際標准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港口貨物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關區進出口總額、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佔全國比重均超過四分之一,經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明顯提升。

圖1-2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顯著增強

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1.3%和10.5%,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5%以內,市民各類基本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到98%左右,保障性住房體系不斷完善。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440公里,綠化覆蓋率達到38%以上,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大浦東統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政府自身建設加快推進,調整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952項,取消和停止徵收行政事業性收費312項。國資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加快推進。服務全國能力不斷提高,與長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對口支援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支援都江堰市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口岸通關效率不斷提高,外商直接投資和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取得明顯進展,對外投資總額預計比「十五」增長3.2倍。

舉辦了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辦成了一屆世界性盛會,生動詮釋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參展方和參觀人數均創歷屆世博會之最。通過舉辦世博會,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質明顯提高,城市精神內涵更加豐富,城市國際化程度顯著提升。世博理念、世博精神和世博經驗成為上海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優勢。

專欄1-1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圓滿成功

上海世博會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燦爛文明,展示了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展示了我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促進了我國同各國、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成為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參展規模:共有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累計入園參觀者超過7300萬人次,其中境外參觀者約480萬人次。

園區活動:舉辦各類文化演藝活動2.29萬場,觀眾超過3400萬人次。

志願服務:8萬名園區志願者、10萬名城市服務站點志願者、197萬名城市文明志願者提供了志願服務。

經過五年不懈奮斗,上海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國家交給上海辦好世博會的光榮任務,譜寫了「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新篇章。展望未來,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將繼續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奮勇向前,百折不撓,邁向新的征程。

第二節 未來五年的發展環境

「十二五」是上海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時期,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

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產業結構面臨新變革,我國國際經濟地位快速上升,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仍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正在形成以及國家對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支持政策,為上海參與全球競爭、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帶來了重大機遇。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速減緩,需求結構顯著變化,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中長期積累的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上海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

上海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智力資源較豐富、商務環境較規范、城市開放度較高以及世博後續效應釋放,為上海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發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頸制約和突出問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商務成本攀升,高層次人才缺乏,創新創業活力不足;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有待增強;常住人口總量快速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群體利益訴求日趨多樣、協調難度增加,社會矛盾增多;體制機制瓶頸更加凸顯,改革攻堅任務更加艱巨。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發展轉型迫在眉睫。

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和創新意識,充分用好各種有利條件,著力破解前進中的問題,率先走出一條具有特大城市特點的科學發展之路,努力開創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局面。

第二章 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按照中央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要求,緊緊圍繞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體目標,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四個率先」,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強大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充分發揮浦東新區先行先試的帶動作用和上海世博會的後續效應,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努力爭當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堅持科學發展,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央對上海的明確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上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繼續保持上海發展良好勢頭,解決前進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四個率先」作為上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力爭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各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上海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把創新貫穿於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和全過程,著力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堅持人力資源優先開發和教育優先發展,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使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上海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使城市轉型發展真正建立在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的基礎上。要切實擺脫習慣思維束縛,更新發展理念,實現體制機制、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大轉變,堅定不移調結構、促轉型,更加註重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基本要求是:

——必須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把改革開放作為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快建立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著力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文化軟實力和城市國際化程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

——必須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結構調整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積極把握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全面促進城市信息化,著力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和水平,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改造提升基礎和傳統產業,努力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必須更加註重以人為本的社會建設和管理。把改善民生作為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完善制度安排,創新社會管理模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滿意度,使發展成果更加廣泛、更加均衡地惠及人民群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著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轉型發展的重大任務,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充分發揮郊區在新一輪發展中的戰略作用,積極推進新城、新市鎮和新農村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城市管理體制,切實提升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構築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必須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轉型發展的著力點,更加註重源頭治理和長效機制建設,著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市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和維護司法權威有機統一,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加快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形成全社會依法共融、和諧共進的制度環境。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要進一步明確發展導向,推動發展理念向以人為本轉變,推動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向服務經濟轉變,推動生產生活向綠色低碳轉變,推動發展布局向城鄉一體轉變,推動開放格局向內外並重轉變,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率先轉變。

第二節 主要目標

根據國家對上海的戰略定位和要求,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

綜合未來五年發展環境和基礎條件, 「十二五」時期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 「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具體是:

——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預期為8%左右。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5%左右。單位土地產出率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城市創新活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3%左右,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600件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勞動者素質穩步提高,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35%。

——城市服務功能全面增強。「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國內融資總額比重達到30%,航運服務業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5%左右,服務貿易進出口額佔全市進出口總額比重達到25%左右。城市信息化整體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百兆家庭寬頻接入能力覆蓋率達到90%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左右,城市文化更加繁榮、更具魅力。城市交通體系更加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不低於人均生產總值增長率。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財政性教育投入佔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15%,人民群眾獲得更優質、多樣、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各類保障性住房新增供應100萬套(間)左右。就業崗位持續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率均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供水水質達到國家新的飲用水標准,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比「十一五」期末減少2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5%。

——改革開放取得新的突破。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示範作用充分顯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深化,市場配置資源能力進一步增強,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顯提高。開放型經濟和城市國際化程度達到新水平。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協商充分發展,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誠信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和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表2-1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

第三章 邁向「四個中心」

落實「四個中心」國家戰略,以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為著力點,全力推進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建設,不斷提高經濟綜合實力,全方位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地位,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專欄3-1 加快建設上海「四個中心」

1991年,鄧小平同志到上海視察時提出: 「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 「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2001年國務院批復《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上海要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2009年4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 《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從國家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對上海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節 金融中心國際化取得重大突破

抓住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上升的戰略機遇,以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先行先試和營造環境為重點,不斷提高金融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和資源配置功能。

進一步拓展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著力加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提升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衍生品、黃金、產權等重要市場的功能和國際化程度,積極推進證券交易所國際板市場、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市場、票據市場、保險交易市場、信託受益權轉讓市場等建設。不斷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加快開發固定收益類產品,加快推出新的能源類大宗產品期貨,探索推出黃金ETF、股指期權以及匯率、利率、股票、債券、銀行貸款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

加快建設人民幣跨境投融資平台。穩步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繼續推動經常項目下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爭取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上海先行先試,鼓勵發展相關的融資、擔保、對外直接投資等跨境人民幣業務。穩妥推進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在上海發行人民幣債券和股票,穩步擴大境外人民幣迴流上海的渠道。支持在滬清算機構發展,探索建立人民幣全球清算體系,基本確立上海在全球的人民幣資產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推動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加快拓展海外業務,提高在滬金融機構服務國際投資者的能力。

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吸引功能性金融機構、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及其營運機構總部等國內外各類金融機構入駐上海。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支持各類新型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發展。支持在滬金融機構拓展業務范圍,積極推動中外金融機構深化戰略合作,推進符合條件的金融企業開展綜合經營試點。

著力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積極推動金融改革創新和開放的先行先試。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中小企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等的金融支持。加快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消費金融的服務能力、安全性和便利化水平。

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發展環境。完善金融稅收制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推進金融領域與非金融領域的信用信息共享,積極培育民族品牌的信用評級機構。加強金融監管制度建設,配合和支持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加快陸家嘴—外灘金融集聚區建設。打造金融後台服務基地。
第二節 顯著提升航運國際服務功能

以資源配置型國際航運中心為目標,著力提升航運服務功能,完善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推進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營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環境和服務環境,努力提高國際航運資源的配置能力。

加快完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優化航運服務產業鏈,發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檢驗、船舶供應、船員服務、航運經紀、航運咨詢、海事法律和仲裁等各類航運服務。完善航運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船舶融資、船舶保險、航運保險等高端服務發展,積極培育航運再保險市場,加快開發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提高航運信息化水平,推廣應用集裝箱電子標簽技術,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平台。進一步拓展上海航運交易所服務功能。加快發展北外灘、陸家嘴、臨港等航運服務集聚區。加強政府服務和管理,完善航運發展相關的法規規章體系,營造有利於航運業發展的法制環境。

優化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以長江流域為腹地的國際航運樞紐港。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集裝箱江海直達。推進外高橋港區、洋山深水港區建設和功能提升,提高港口綜合保障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水水中轉,推進內河航道建設。完善貨運道路網路,積極推進海鐵聯運。加快建設國際郵輪母港,優化郵輪通關便利措施,促進郵輪產業發展。擴大航空樞紐空域容量,拓展國際國內航線,強化航空樞紐地位。

加快推進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國際航運船舶登記注冊制度,優化審批流程,加強政策配套,大幅提升國際航運船舶登記規模和質量。創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管理制度,加強口岸管理單位聯動,不斷提高通關效率。研究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航運稅費政策,提高航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加快完善企業開設離岸賬戶政策。積極借鑒航運發達國家(地區)經驗,推動有關航運支持政策的先行先試,加快集聚與航運相關的企業、船舶、貨物、人才等各類要素資源。

第三節 基本形成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

著力提高市場開放度和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形成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同步發展、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相互融通的發展格局,將上海建成具有國際國內資源配置功能、與我國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的現代國際貿易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加快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健全貨物貿易和大宗商品市場體系,重點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和輻射全國的批發市場體系,支持發展石油交易、鑽石交易等重要市場,培育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努力成為大宗商品信息中心、定價中心、交易中心和結算中心。完善服務貿易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級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技術貿易,成為國際服務貿易中心城市。完善電子商務市場體系和支撐環境,推廣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等服務新模式,實現實體市場和網路市場共同發展。規劃建設大型會展設施,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展會。

集聚高能級、有活力的貿易主體。集聚國內外大企業和地區總部,積極引入國內外企業的營運中心、物流中心、分撥中心、銷售中心、采購中心、結算中心。著力吸引有影響力的國內外貿易組織、貿易促進機構、行業組織、檢驗檢測和認證機構。鼓勵企業採用現代國際貿易運行新模式。支持中小貿易主體發展,形成萬商雲集的局面。

打造時尚購物之都。積極營造商品更加豐富、服務水平更高、業態更加多元、功能更加齊全、權益保護有力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引導消費潮流。發展地標性商業中心,保護和開發特色商業街區,加快社區商業建設。完善擴大消費需求政策,發展綜合消費和時尚消費。研究設立免稅商品購物區(店),發展一批國際品牌和國貨精品店。

營造國際一流的商貿環境。深化口岸通關模式改革,完善電子口岸平台功能。加強進出口服務平台建設,推動內外貿融合,形成全球貿易網路的樞紐節點。加快建設虹橋商務區,推動外高橋國際貿易示範區先行先試,支持新型國際貿易業態發展。建設服務全國的貿易促進和服務平台,打造集多種媒體、多領域、多語種於一體的財經信息綜合服務平台。

第四章 構建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體系

按照高端化、集約化、服務化,推動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產業結構的發展方針,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製造業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上海服務」和「上海智造」。

第一節 大力發展服務業

堅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場需求引領和新技術應用帶動,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不斷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品牌化、網路化經營,增強輻射力和國際競爭力。

大力發展金融、航運物流、現代商貿、信息服務、文化創意、旅遊會展等重點服務業。著力提升金融業、航運物流業、現代商貿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強城市資源配置能力和集聚輻射功能。做大做強信息服務業,提高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時尚創意之都。著力提高旅遊會展業國際化水平,建設國際都市旅遊目的地和會展中心城市。

-------------------------------------------------
這里字數限制了,麻煩你看參考資料的鏈接吧,希望你滿意

❹ 文化產業在上海又稱作什麼

您好
文化創意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有著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世界各國政府都對這一產業的發展給予了特別關注和高度重視.
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效益日漸明顯.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創意產業園區建設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測,到2015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將達18000億元,佔GDP的比重將超過5%,文化創意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尤其是在一些基礎較好的城市,如深圳、北京和上海,文化產業更是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
作為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勢頭強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文化產業園區超過2500家,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多達500家之上,其中國家已命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各類相關基地、園區就已超過350個,分布於全國各地.
但是在各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的背後,一些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如園區太多、資源分散;建設模式雷同,房地產色彩濃厚;園區定位不明確,產業結構雷同;園區之間相互分離而自成體系,缺少必要的分工與合作;園區耗費巨資建成後,租金高,企業入駐率低,難以吸引創意階層,文化氣息淡薄等.
前瞻產業研究院創意產業園建設行業研究小組表示,盡管目前創意產業暴露出了各種問題,但從整個國際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創意產業仍有廣闊前景.因此政府目前暫停審批創意產業園,可以看作是一個調整改善過程,未來即將繼續加大創意園區的開發和建設,但與此同時政府管理將從嚴,向著適合社會產業需求的方向引導.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稱,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積極作用,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
此外,一些地方出台的「十二五」規劃中把發展創意產業園區提到了重要位置,如深圳市的「十二五」規劃中要求大力實施產業集聚,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統籌規劃,加快推進國家級創意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培育和推廣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頭企業和文化產品.在積極的產業政策推動下,創意產業園區也將迎來美好的發展前景.

❺ 上海文化產業有哪些

去文化和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局問,要麼宣傳部也行。文化產業大致:娛樂場所,書店,網吧,廣告設計……都算。

❻ 統計局 2016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比2015年增加多少

目前國來家統計局最新只有2015年的數據源。但根據《2016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上海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32.68億元,同比增長8.1%,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6.50%,占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比重的6%。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上海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❼ 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的內容是什麼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怎麼做

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指出,「十二五」規劃,更加註重以人為本版,更加註重全面權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媒體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有關表述,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即將啟程的「十二五」,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邁出更大的步伐,邁向更廣的領域,將為中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十二五」規劃將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

❽ 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如何編制

對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編制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國家級文化產業專項規劃

在當前的國際競爭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文化產業的廣闊前景要求我們站在人均GDP3000美元、即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高度上,審時度勢,在科學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態勢的基礎上編制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加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中國保持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平穩增長的任務非常艱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增長、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內外統籌,實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作用。新的時代起點上,國家級文化產業專項規劃對於文化產業來說尤為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出台一部獨立的指導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全國性的文化產業規劃。雖然文化產業規劃被包含於文化發展規劃中只要措施得力,也一樣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文化發展規劃往往面面俱到,考慮到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平衡問題,不可能詳細具體地針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開出「葯單」,而專項規劃則可以彌補上述之不足。更何況新的時代背景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已經開始呼喚國家級文化產業專項規劃的出台。可資借鑒的是,韓國政府1999-2001年就先後制訂了《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21》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等,這些規劃有力地促進了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韓國也從昔日一文化產業小國一躍而成為世界文化產業強國。當然,國情不同不能盲目照搬,但文化產業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戰略性產業,同時文化產業又是分屬幾個部門管理的由若干個行業組成的產業群,它的發展需要較高的協調性和統一性,尤其是在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進展緩慢的情況下,打破行政和行業壁壘,從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整合文化產業資源,更是少不了權威的、站在全國高度的文化產業規劃的指導,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國家級的文化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幫助文化產業擺脫計劃經濟思維的束縛,正常乃至超常發展文化產業。
(二)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樹立新的編制思路

一方面,如前所述,我國文化產業自身已經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面臨新的發展形勢,迫切需要文化產業規劃編制與時俱進,真正擔當起指導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任;另一方面,我國規劃編制工作的新發展已經向「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編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下面幾點需要引起重視。

首先,要全面、准確認識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加強與「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結果和2020年確定的發展目標的銜接。考慮到2020年是我國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的關鍵年份,十七大明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然相應要求經濟社會各項指標保持一定的增速,「十二五」規劃期是2011-2015年,距離2020年只有5年,所以必須要著眼於2020年國家一系列戰略目標的確定和要求。 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規劃的編制也必須服從這一要求。「十一五」文化產業規劃已經為「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的編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在「十一五」文化產業規劃的基礎上完全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其次,規劃編制要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內外統籌。文化產業自身發展和我國規劃編制的新特點都要求「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編制必須高瞻遠矚,立足國內,放眼世界,將文化產業放到世界文化產業格局中去考量。規劃編制過程中,要科學評估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我國整體、各省市文化產業的國際地位,從國際和自身文化產業發展雙重要求出發確定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實可行的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策略,內外統籌,加快「走出去」步伐,擴大我國文化的覆蓋面和國際影響力。為此,除國家要制定國家級文化產業專項規劃外,各省市也要根據自身發展實際,確立文化產業規劃的合理地位。文化產業發展狀況良好、業已或正在成為當地支柱產業以及文化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的省市可以考慮制定文化產業專項規劃。

規劃編制還要同時考慮城鄉統籌發展的整體思路。2008年10月12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對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和戰略舉措做出重大部署,此舉標志著我國農村改革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也是「三步走」戰略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文件提出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業。」這無疑已經明確了涉農文化產業的發展機會。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比重較大。然而長期以來,農村市場卻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農民的消費潛力還未發揮出來。因此,「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編制中,要充分考慮城鄉統籌發展的整體思路,給予涉農文化產業一定程度的重視,在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同時,因地制宜促進涉農文化產業發展,從而不斷縮小城鄉文化產業差距,城鄉協同發展,這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和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觀目標提出的要求。

(三)夯實規劃編制研究基礎

創建全國統一的科學合理的文化產業指標評價體系,准確量化文化產業本身發展水平,預測文化產業發展潛力。採用單項指標評價法、綜合評價法和偏離-份額分析法等分析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科學測度文化產業效益、產業關聯、產業資源、產業結構、產業環境等,為規劃編制打下科學基礎。有了指標評價體系,政府部門具備正確決策的基礎,規劃編制的目標才能量化,為規劃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編制規劃前,提前發布文化產業重點研究課題,鼓勵經濟學和文化界的學者進行相關研究。專家學者在研究中要注意運用產業理論分析文化產業的基本面和競爭力,認真做好基礎調查、信息搜集、課題研究以及納入規劃重大項目的論證等前期工作,及時與有關方面進行溝通協調。

文化產業規劃編制的研究基礎還包括充分汲取政府部門領導、企業代表、經濟團體、外來投資者、文化產業研究人員等不同的利益群體的意見。可採用政府座談會、圓桌會議、入企(入戶)訪問、社會問卷調查、產業發展協調會議等方式,提高社會公眾參與度。規劃過程的每一環節都重視顧問、參謀、思想庫、咨詢團、智囊團的作用,集思廣益,使規劃更加符合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

(四)加強對規劃編制的管理

健全文化產業規劃編制協調機制。設立文化產業規劃協調機構僅僅是科學的協調機制的一個環節,在建立機構的基礎上,要加強協作對話交流機制、重要信息溝通反饋機制、協調溝通長效機制等。協調機構要充分承擔起協調溝通等職責,建立統一的信息庫,實現資源共享,對需要共同協商解決的有關重大問題,應當及時向其他各方反饋信息,有效履行編制過程中的監督管理。同時,文化產業規劃協調機構不是一個為編制文化產業規劃而設的臨時組織,而應是一個常設機構,以便動態地追蹤文化產業規劃的編制、實施過程,做好組織、評估、修訂文化產業規劃的工作。

組織、確定編制團隊的工作要確保公開公平公正,避免受到人際關系不良影響,詳加審查編制團隊資質,同時要注意選調高質量的評審人員,防範出現「以低評高」的現象。完善編制工作評價體系,提高規制的約束力,根據規劃實施狀況反思編制工作漏洞,制定獎懲標准,把規劃編制、實施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在集中控制的基礎上,可分別對規劃的編制、評估、決策與實施建立幾個相對獨立的二級控制機構,分別完成編制目標、評估目標、決策目標和實施追蹤目標。

歸根結底,對文化產業規劃編制的最高管理方式就是用法律法規來管理規劃編制,讓文化產業的規劃編製做到有法可依,同時提高文化產業規劃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因而需要制定相關規劃法,提高文化產業規劃的法律地位和約束力,規范規劃的編制、實施、評估、修訂,保證規劃實施和編制效果的最終實現。這對於改進規劃編制方法、規范編製程序、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保障規劃的實施效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五)科學整合編制隊伍資源

對於編制隊伍問題,解決的根本之道即在於編制人員自身要提高素質,加強政治、文化、經濟學素養,努力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團隊,然而,這類人才和團隊的培育不是短期之內能夠完成的。因此,在國家級文化產業規劃編制的組織形式上,可以考慮由各相關政府部門、國家級重點大學、社科院、業界合作,組建文化產業編制團隊,由學界專家組在聽取相關部門領導、行業協會負責人、重點文化企業負責人、中介機構專業人士等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通過嚴格、科學的調查研究程序具體編制。學界專家應注意選擇國家布局在全國各大區域的重點綜合大學的高水平研究人員。國家級重點綜合大學學科結構較為完備,文化產業所需的各相關學科、專業門類如新聞傳播、歷史、旅遊、藝術、產業經濟、市場營銷、公共管理、區域經濟、會展經濟、企業文化、國際貿易、建築規劃、房地產、軟體設計、公共衛生等都較為齊全,水平較高,有利於整合學科資源。當然,所選學界專家最好有較長的文化產業從業經歷。業界專家則要重點考慮其行業成就與影響、公正性、學理性等因素。

地方文化產業規劃的編制主體則主要應由既熟悉地方情況又有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級研究型重點綜合大學的文化產業研究機構擔綱,各級行政部門的編制工作應由了解上一級全局的文化產業專業人員承擔。例如浙江省文化產業規劃應以浙江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機構為編制主體,聯合北京、上海等地甚至海外有實力的大學及浙江省屬機構的學者進行編制。規劃隊伍結構中,應注意當地規劃人員與外地規劃專家相結合,既充分發揮當地規劃編制人員熟悉地方細節情況等長處,又廣泛吸收外地專家學者參與規劃,以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角度、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提出更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總之,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的編制是一項工程浩大的動態過程,承擔著保證國民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發展的重任,涉及到各方面的切身利益,需要根據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的新形勢,釐清、優化編制思路,精心組織、協調,各方精誠團結,編制出高水平的科學的「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以更好地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的進一步振興和騰飛。

❾ 我國在開始啟動"十二五"文化產業專項發展規劃是在哪一年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回重大問題的決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2月23日,文化部以文產發〔2012〕7號印發《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該《規劃》分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主要任務,重點行業,保障措施4部分。

閱讀全文

與上海十二五文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