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推動農業改革 加快鎮域經濟發展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建好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促進鎮域經濟發展,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按照「統籌兼顧,差異發展,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鎮域經濟發展活力,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鎮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農民增收。
到2016年,力爭鎮域GDP年均增速達到12%,地方稅收收入年均增速達到13%以上,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0%,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年均增加18%,農業規模化生產組織產銷對接率6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
二、功能布局
在嚴格遵循全區城鄉總體規劃、區域生態空間管控規劃、水資源規劃、環境保護等規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做到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不斷完善功能配套,積極打造鎮域特色經濟板塊。
工業園區配套板塊:大安、陳食、衛星湖發展鳳凰湖工業園區配套產業;松溉、朱沱發展港橋工業園區配套產業;三教、板橋發展三教工業園區配套產業,板橋重點建設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基地。
道口經濟板塊:高速路道口涉及的三教、雙石、臨江、五間、何埂以及青峰、紅爐等鎮重點發展建材、現代商貿物流以及工業園區配套產業,改造升級傳統產業。
中心城區板塊:中山路、勝利路、南大街主要發展傳統商貿業、現代服務業及房地產業。
農業園區板塊:五間、何埂、仙龍、吉安、來蘇、金龍、永榮、寶峰以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或特色效益農業示範園區為依託,重點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鄉村旅遊板塊:茶山竹海、黃瓜山、石筍山、衛星湖、十里荷香、松溉古鎮相關的鎮街重點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遊業。
三、改革發展重點
1、培育新型工業支撐體系。根據各鎮街產業發展現狀,結合鎮街總體規劃,選擇一批具備條件的鎮街打造特色產業園,編制特色產業園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各產業園的支柱產業。圍繞支柱產業發展,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拉長延伸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群,壯大鎮街特色產業。打造鎮街產業發展平台。做大做強現有8個市級「中小企業創業基地」。鼓勵盤活閑置資產,重點支持電子產品加工、機械製造加工、衛生潔具、傢具製造、農副產品深加工、服裝服飾、包裝印刷等產業發展。
2、引導鎮街工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資源型傳統產業,變礦石、煤炭開采為礦產品精深加工,鼓勵企業加快淘汰落後技術、工藝和裝備,支持企業技改擴建,通過收購、兼並、重組、聯營和產業轉移等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實施「微小企業上規模」、「規模企業上台階」工程,促進鎮街工業快速發展。建立鎮街與工業園區合作機制,發展配套加工製造業、電子信息外包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
3、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家庭農場發展規模標准及扶持范圍,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利益聯結創新試點,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支持龍頭企業持股農民合作社,與農戶採取保底分紅等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建立區域性專業化服務機構,探索農業生產種子、育苗、農資、耕種收全程代辦社會化有償服務試點。完善重要農產品基地安全生產可追溯體系,加強產地准出和農產品批發市場檢測工作,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
4、探索鼓勵城市資本下鄉投資經營機制。引導城市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積極創辦、領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延伸農業產業化鏈條,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產品增值和農民增收。建立城市資本下鄉投資引導項目庫。推進涉農建設性資金整合試驗,探索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分離辦證試點,開展農(林)業生產、管理附屬設施地權與房屋產權分離辦證試點。推行土地經營權流轉風險保證金制度,依法保護農民利益。
5、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與量化確權。對全區鎮街、村、組集體經濟組織,以及代行村、組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村(居)民委員會、村(居)民小組的全部資金、資產、資源進行清產核資,明晰產權,分類指導開展資產量化確權改革試點工作。將適合量化確股的資產,按認定價值和股份數量量化到人,建立相應的產權管理法人主體,探索集體資產經營有效實現形式,盤活集體資產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6、建立財政支農資金農民持股機制。對財政資金扶持農業經營主體100萬元以上(含100萬元)的補助項目(土地整治、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貼息補助項目除外),項目補助金額的50%作為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民和企業項目所在地集體經濟組織持股,其中,農民持股60%,集體經濟組織持股40%。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所持股份,不參與經營管理,不享有退股權,只按持股金額7%的標准實行固定分紅。分紅時間從項目竣工驗收時起,以整年度計算。分紅時限為項目存續期。
7、深化水利、林業和供銷合作社改革。開展農村水價改革和農村供水社會化服務試點。探索開展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和集體公益林管理經營機制。加強基層供銷社平台建設,推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8、構築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快城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放心」農產品直銷店以及來蘇、大安、朱沱、三教等鎮的農產品交易配送中心建設進度,依託「吉之匯」農貿城建設,打造面向全國的農產品電商平台,健全和拓展農產品購銷服務網路。支持有條件的農戶、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和其他投資主體在農村建設農產品營銷網點。支持舉辦各類特色農產品節會促銷活動。
9、培育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鼓勵各類工商企業通過收購、兼並、參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農村市場建設和農產品、農資經營,培育一批經營農產品的商貿企業和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發揮供銷合作社、郵政等傳統流通渠道作用,拓展為農服務領域。
10、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加快發展特色農業觀光旅遊、餐飲、物流服務、勞務輸出、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構建城鄉一體化商業服務網路,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檔次和水平。加快建設「萬村千鄉市場」、「農產品網上交易」等工程,大力發展農村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引導和支持流通企業、涉農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開設網店,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11、完善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管理工作機制。嚴格復墾條件,不搞大拆大建。強化復墾驗收,建立國土、農業部門聯合驗收復墾項目制度,嚴格驗收程序、驗收標准,落實驗收主體責任。每年實施土地整理50000畝,新增耕地4000畝,保障「占補平衡」,每年實施復墾項目500畝,保障「掛鉤」指標。加強耕地後期管護利用,防止耕地撂荒。探索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復墾新機制。嚴格復墾入庫、復墾驗收、價款撥付公示制度。農村建設用地和宅基地復墾騰退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於農村和小城鎮。防止借美麗鄉村建設等名義搞違規建設,堅決查處變相「小產權房」等違法建設行為並追究責任。適時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和農房轉讓試點。
12、構建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體系。積極穩妥推進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按照監督管理、交易規則、信息發布、交易鑒證「四統一」原則,構建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平台。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林權、集體資產、集體經濟組織股權、「三權」抵押物處置、養殖水面經營權、農村「四荒地」使用權、農業設施裝備、農業知識產權、林木及林產品等流轉交易。
13、完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機制。引導產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支持農業發展。拓展農村產權融資范圍,將抵押物由過去的「三權」逐步擴大到大中型農機具、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庫、塘、堰)、集體資產股份、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農業產業化工程資產、涉農補貼、涉農保險保單、鮮活資產等,逐步推廣農村土地收益權保證貸款。
14、加大金融支持「三農」力度。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貸款,放寬擔保抵押要求。創新「三農」保險品種,擴大保險覆蓋面,探索糧食、生豬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不斷提高農業保險理賠服務水平。
15、暢通農業轉移人口進城鎮落戶通道。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戶口登記制度。放開進城區、場鎮落戶准入條件,在城區、場鎮務工經商且具有合法穩定住所的、購買商品住房的、在城鎮投資興辦實業的農民工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在農村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年老父母投靠子女均可申請在城區、場鎮落戶。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處置農業轉移人口的農村土地。保護農業轉移人口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以及集體財產收益分配權等權益。對自願退出宅基地的,通過復墾推動宅基地財產權變現。以市場化方式妥善處置夾心房、連體房復耕難等問題。
16、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按照就近入學原則接納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入學;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准化建設;完善用工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有序推進公租房建設,採取信貸優先、稅費減免等措施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購房幫助。完善並落實社會保險接續辦法,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機制。
四、政策措施
1、統籌編制全區區域生態空間管控規劃、城鎮建設規劃、重點區域形態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負責場鎮建設規劃的技術指導、方案審查和銜接協調工作。適時修編鎮街用地規劃。
2、支持鎮街盤活學校、醫院、場鎮危舊房等國有閑置存量土地。
3、鎮街符合規劃的工業用地指標,由區政府統籌解決。
4、 每年安排300畝左右的土地指標,主要用於鎮街發展工業和商貿流通項目,其次是場鎮房地產開發。指標分配不搞平均主義,對「小產權房」等違法建設行為問題嚴重且不整改的,不予分配指標。
5、鎮街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增減掛鉤指標和地票解決。原則上復墾項目所在鎮街產生的增減掛鉤用地指標的50%留所在鎮街使用。
6、選擇2個鎮開展土地綜合改革試點,支持鎮街逐步擴大鎮域「縮小征地范圍改革試點」。
7、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施農用地建設。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集體建設用地,對外開展合資合作,發展股份制企業,辦理集體土地房地產證。
8、按區級現代農業園區政策,整合支農項目資金支持鎮街特色效益農業示範園發展。
9、採取「1+X」(一個工業園區帶動幾個鎮街)的方式,在園區內規劃一定的地塊,用於鎮街發展與園區主導產業相配套的產業集群,享受工業園區同等政策。
10、支持在工業園區以外有工業用地的鎮街建立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發展以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為主的中小型企業、小微企業。對建標准廠房超過5000平方米的按10元/平方米的標准一次性補貼鎮街。
11、鎮街建設專業市場、冷鏈物流項目按成本價供地;對引導限上商貿企業到鎮街新開設直營連鎖店的鎮街,每個補助1萬元。積極推動中心鎮商業集中發展,對新建1萬平方米以上商業綜合體的鎮街,每個補助資金20萬元。
12、鼓勵發展鄉村旅遊。支持有條件的農戶、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利用現有房屋興辦「山裡人家」;支持社會資本與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利用符合規劃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新建「山裡人家」。
13、調整完善區對鎮街財政管理體制,不斷提高鎮街財政保障能力。主城3個辦事處城市規劃區以外和其他20個鎮街的建設項目,城市建設配套費和土地出讓收入相關規費計提的永川區級留成部分全額返還相應鎮街。
14、全區徵收的社會撫養費全額安排給鎮街。
15、鎮街在區外招商引資實現的永川級新增稅收,給予100%的體制分成比例。
16、鎮街招商引資落戶工業園區的企業實現的稅收永川留成部分,鎮街分成50%;按到位資金的50%計入鎮街招商引資任務;項目實現的增加值按40%的比例計入鎮域GDP。
17、區財政統籌安排一定資金,給予承擔園區、城區征地拆遷任務的鎮街用於鎮域經濟發展。
18、城鄉建設增減掛鉤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按2萬元/畝給予工作經費補助到鎮街。
19、適當提高農村公路建設補助標准,硬(油)化路路基寬度為4.5米的,每公里補助45萬元;路基寬度為5.5米的,每公里補助60萬元;路基寬度為6.5米及以上的,每公里補助70萬元。
20、區政府設立的產業發展基金向鎮街傾斜。對區級中心鎮給予與市級中心鎮同等的區級配套補助政策,區級每年給予各鎮街一定專項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21、完善區領導、部門聯系鎮街工作制度。
五、組織保障
明確責任分工。成立以區長為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統籌城鄉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實行部門分工負責制,層層分解目標任務。各鎮街要充分發揮在統籌城鄉改革促進鎮域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加強調查研究,理清發展思路,制定具體措施,狠抓工作落實,努力發展壯大鎮域特色經濟。區級相關部門,對中央、市級擬出台的新政策要加強銜接,及時跟進,齊心協力推進改革與發展工作。
嚴格督查考核。把統籌城鄉改革促進鎮域經濟發展工作任務納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鎮街、區級部門的年度目標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中,區委、區政府督查室要開展階段性工作督導檢查和跟蹤評估,對政策不落實、服務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鎮街和部門要追究責任,確保各項改革工作順利推進。
Ⅱ 鄉鎮如何發展經濟
近年來,如何大力發展以「鄉鎮增財力、農民增收入、農業增效益」為重點的鄉鎮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因為鄉鎮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環節。鄉鎮經濟能激發基層的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城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認為,首先是要發展鄉鎮工業。發展鄉鎮又要以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為重點。鄉鎮要按照集約發展、效益優先的原則,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現在的豐順擁有縣工業園區、湯西工業園區、豐順潭江陶瓷工業園等,因此,建造符合地方鄉鎮的工業園區根據鄉鎮街道的要素和稟賦和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鮮明的鄉鎮工業小區,我們知道一個工業小區就是一個增長極。在鄉鎮工業小區的強力拉動下,增加鄉鎮街道的財政收入例如,新南方青蒿葯業基地的建立,是一種青蒿(第四代)抗瘧疾葯。它是一種獲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全球最先進、價格最低廉的青蒿復方(第四代)。已經帶動了周圍數千農戶種植青蒿,種植面積多達5萬畝,產值高達18.6億元,利稅將近1.5億元,各鎮都已建立了青蒿種植示範點,並全部簽訂了保價購銷合同。這個將有利於有實現農戶生產產品,企業定價定期收購農產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下對農戶生產農產品的積極性,使農民群叢的利益得到保障。
加快鄉鎮的重新規劃和建設既有利於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又有利於鄉鎮經濟的建設。因此,首先要以規劃為先導。縣鎮府應該高度重視發揮規劃在城鎮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著力調整城鎮格局。逐步完善以城區為龍頭,工業園區為亮點一縣兩岸三鎮為全縣城鎮建設城鎮化格局。其次,要以產業為依託。要充分發揮各個鄉鎮的資源、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開發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以此支撐城鎮的快速發展。再者,要以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人口集聚功能,在小城鎮戶口、建房用地、證件手續、銀行貸款和生產經營等個方面實施優惠扶持,促進城鎮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城鎮化水平。
二、錯位發展特色工業。以各鄉鎮的實際情況著力發展竹林、礦產、石材等資源加工業,縣城城鄉則以做大做強喇叭傳統工業,潭江以發展陶瓷為主要產業,湯南以發展地方食品面線加工業為主要特色,縣政府提供和創造相關產業鏈,以特色牽引競爭力。
例如,豐順准備做中國的「第一喇叭生產縣」,做走出圍龍看梅州的主打產品,目標是使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縣鎮府應該協助企業規劃和提供良好的生產、銷售和融資上,使豐順喇叭能成為具有的生產優質的產品的能力、上市能力和使產品不斷創新和擴展其他領域。能真正地成為地方經濟的特色,引領相應的配套服務上一個台階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發展以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口號,來錯位發展當地的特色經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現在豐順擁有電聲企業195家,從業人員多達2萬餘人,電聲行業產值達10億元人民幣,佔全縣總產值的32%全縣電聲產品及其配件出口3584萬美元。出口穩定而且出口國家和地區多達70個。實現以「豐順喇叭」來主打縣級經濟的產品是相當合適的。縣鎮府應該加大力度發展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擴大先的知名度。先找到一個做有把握吹響的喇叭,一鳴驚人;再藉助產品的影響力,凝聚各方合力使之形成產業集群。形成種類齊全、知名品牌、集群發展,並輻射到珠三角,成為全國主要生產電聲產品的基地之一,讓豐順喇叭走向世界。
三、著力扶持中小企業。想打造良好的企業品牌,就順著大勢積極擴寬國內外市場,爭取更大的發展。以高新技術引領產品進行創新和改造使之變成新的產品,具有新的功能。縣委、縣鎮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和擴大招商引資的渠道,完善工業區的信息服務渠道,為縣里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宣傳和服務性功能。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使之能做大做強,成為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例如,為工業園籌建工業園網站。來提高中小企業的知名度、塑造品牌和抬升企業產品形象。鎮府加大對這些中小型企業扶持力度,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產品展銷平台,以及產品的部分售後服務。加大對縣內的技術學校、培訓班和訓練場地的扶持力度,使之能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人才和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工人。
其次是發展現代農業。我們知道農業是一個縣的民生問題的關鍵,農業的發展站在縣域經濟的范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對縣域內的工業、建築工程和信息工程的建設造成嚴重的後勁不足。對豐順來說,既是工業基礎薄弱又是農業水利基礎落後的縣域。而發展基地農業可能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以解決個體化的農民小生產與市場化的社會生產的矛盾。所以一是建造基地農業,如現在八鄉鎮由鄉賢投資的茶園、番薯種植基地、八鄉水庫養殖基地和湯西鎮的甜玉米上產基地等等。現代農業就應該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以龍頭農產業帶動農民發展農業。從我市縣投資興辦專業合作社,自辦農業生產基地聯結農戶進行生產還組織為農戶培訓、咨詢、種子和種苗等。積極組織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與大學開展技術合作研究,引進、轉化及推廣科研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和產業化。從而有利於發展我縣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工業和提高產業化配套技術水平。
四、在我縣很有必要實施外向拉動經濟的發展,因為無外不活,無外不快。外向經濟的拉動有利於保持鄉鎮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這就是我們要實施外向經濟的關鍵所在。1、搭建平台「請進來」,縣鎮府對各個鄉鎮進行認真研究自身的區域優勢和產業優勢,精心構造招商引資的載體。增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各鄉鎮的工業小區的規劃評審,加快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加於精心策劃包裝項目。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項目為依託,來吸引外來企業帶進新項目。還要大力鼓勵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和創造條件扶持外向型、出口創匯型企業,使之積極參與全球競爭。我縣可以以電聲、紅木家私和茶葉等等為主要涉外生產企業,使之能與國際上的劇團公司競爭。
五、人才的招聘和管理。農業的產業化和產品的銷售上,人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渝了。我縣應該加強對人才的招聘和管理/以至於造成人才流失。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利於為農業的農貿供應、產後服務、解決農副產品的出售、企業的重組、安置和償債提供良好的策劃方案,尤其在組建產品銷售網路、產品經營和招商引資以及隊伍建設上等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還應該積極與市內大學通力合作,達到充分利用大學的學術、技術、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加速對農業的改造和農業產業化。
在我看來縣鎮府必須加強對鄉鎮的政策扶持,因為強化政策扶持也是發展鄉鎮經濟的堅強保障。以鼓勵經濟較強的鄉鎮率先發展,薄弱鄉鎮加快發展及對我縣的人才資源進行整合。在幹部的調配中特別注意縣直屬部門與鄉鎮幹部的交流,並盡可能把優秀幹部配帶鄉鎮第一線。在鄉鎮黨委換屆中進行縣直屬幹部與鄉鎮幹部的交叉調配,是鄉鎮幹部進一步年輕化。在公務員的挑選時以領導組織能力和文化程度並舉為人才選用機制,使鄉鎮幹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引領青年人才走向村寨、社區任職,強化基層班子的建設。可以通過優先提拔的職級激勵、獎勤獎優的經濟激勵和後退問責的責任激勵。以激發各個鄉鎮的你追我趕的競爭熱情。
在實行強鎮的戰略的同時,時刻不忘較為貧困的鄉鎮的幫扶力度,對財力薄弱的鄉鎮,在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財政分成方面加大資金扶持;對地方偏僻的、交通不方便、區位不優的鄉鎮,則在政績考核、水款徵收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從而實現鄉鎮經濟的均衡發展。
縣鎮府還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與品牌的樹立提供相應的幫助,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的規劃和策劃作用。開設相應的專業人才培訓班和行業聯盟及在縣內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於我縣的電聲企業實現行業聯盟一體化,從而增強電聲行業的整體競爭水平。再加上建立合適的供應鏈體系,更有利於我縣實現「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目標。由於我縣網路的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特別是企業間、企業內部的區域網網路、ERP幾乎沒有。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顯得更加落後,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來增強企業的相對競爭力有重大的作用。通過信息化來管理來增強企業、行業的競爭力明顯變得重要了。
企業才是鄉鎮經濟推動的主要動力和主要參與者。因此,各個企業也應該要向特色、專長、精密方向發展。能從自身企業的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要從本企業有特長的產品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要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才是最了解市場的需求,了解產品發展的動向,通過聯合才能較快地滿足市場需求。但對縣內的較大型企業擁有這個實力,可以為縣內的行業做些相應的貢獻。鎮府也應該積極鼓勵企業這樣做,從而培訓出更多的專業人才,使縣內的行業的技術人員水平有較高的提高。
由於本人擁有的知識有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尚未達到專業水平。
因此,此篇論文純屬個人簡陋的想法,有些地方可能以偏蓋全了。請多多指正!本人在此,多謝了!
來自---
riskgirl
riskgirl
Ⅲ 鄉鎮企業的發展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億萬農民沖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實現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鄉鎮企業成為了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農民轉移就業的主渠道,成為城鄉經濟市場化改革和以工哺農的先導力量,起到了其他企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我國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推進中國特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改變農村經濟格局開創農民就業新路
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農村經濟單純依靠農業發展的格局。
1978年,社隊企業總產值只相當於當年農業總產值的37%左右。到1987年,暨鄉鎮企業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鄉鎮企業中二、三產業產值合計增加到4854億元,這相當於農業總產值的104%,首次超過了農業總產值。這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中國農村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到2007年,鄉鎮企業增加值已佔農村社會增加值的68.68%,成為支撐農村經濟最堅實的支柱。
鄉鎮企業的出現和發展革命性地開創了農民在農村就地就近就業的新路子。到2007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1509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9.13%,比1978年的9.23%提高了10個百分點,極大地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優化了農村勞動力結構,同時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了條件。繼聯產承包解決溫飽之後,鄉鎮企業成為實現農村小康生活的另一把鑰匙。到2007年鄉鎮企業支付職工工資達13700億元,農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收入1420元,比1978年的10.74元增加了130多倍,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8%,比1978年的8%上升了26個百分點,大大加快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進程。
與大工業依存補充增加社會有效供給
從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間,鄉鎮企業用於支農、補農、建農的資金達4012億元,顯著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加了農業技術裝備。鄉鎮企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儲藏、保鮮、運銷業,實行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為農戶與市場之間架起橋梁,帶動農業的企業化、集約化和產業化。同時,在農村區域和市場條件下開創了中國特色農村工業化的道路。2007年鄉鎮工業增加值達47800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46.5%,而在1978年這一比重只有9.95%。從企業結構看,鄉鎮工業主要是中小企業,與國有大中型企業一起形成了我國大中小結合的較為合理的工業企業結構。
從產業結構看,鄉鎮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資源開發、勞動密集型、輕型加工企業為主,城郊鄉鎮工業相當一部分是為國有大工業加工配套的,與國有企業形成了互為市場、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
鄉鎮企業通過拾遺補闕成為增加社會有效供給的有生力量。目前,鄉鎮企業的許多產品,特別是日用消費品,已佔全國相當大的比重,如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佔17%,機械佔26%,原煤佔40%,水泥佔40%,食品飲料佔43%,服裝佔80%,中小農具佔95%,磚瓦佔95%,繁榮了我國的城鄉市場,增加了社會有效供給。同時,鄉鎮企業已成為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軍和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2007年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680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52%;出口商品交貨值30200億元,佔全國出口總額的34%;實繳國家稅金7200億元,約佔全國稅收總額的20%。
大小企業同步推進創新合作漸成主流
30年來,鄉鎮企業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很多豐富的經驗。但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創新。
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內部分化和差距日益擴大,並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沖破社區所有制對鄉鎮企業要素流動的限制,促進農村現代市場體系的形成。鄉村集體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大中型鄉鎮企業(包括私有企業)的主要組織形式。
同時,企業要加快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步伐。市場競爭的加劇逐步淘汰了那些落後的技術和企業,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更多的鄉鎮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創新、設備更新、科技投入,重視人才培養,重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管理。此外,鄉鎮企業以其在機制、產業結構、資源和已有的實力等方面的優勢,擴大與國外的合資合作,許多地方和企業利用國外資源、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管理水平的提升,沿海很多鄉鎮企業將朝著外向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隨著經濟梯度發展規律的作用,外向型經濟的觸角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區延伸。向工業小區和小城鎮集中布局。目前全國已有的4萬個鄉鎮工業小區、5萬個小城鎮包括1.8萬個建制鎮,很大程度上是鄉鎮企業帶動起來的,反過來進一步吸引鄉鎮企業的集中,使鄉鎮企業職工職業轉移與空間轉移相結合,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推進,經濟與社會共同發展,從而使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目前我國城市化率為30%,正在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城市和小城鎮將成為鄉鎮企業發展的主要「載體」,鄉鎮企業成為促進城市化的決定性力量。
Ⅳ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Ⅳ 找篇關於鄉鎮企業的發展的調查報告
一、我州鄉鎮企業聚集基本分布情況目前,黔西南形成了特色產業群體有近百個,其中有一定經濟規模的產業群體42個左右。2006年,黔西南州的產業集群分布在:以興義、頂效、安龍等縣(市)為主的以農副產品加工、煉焦、化學品製造、醫葯製造、有色金屬冶煉、建材等產業集聚發展區。二、我州鄉鎮企業聚集規模情況「十五」以來,黔西南州堅持把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引導鄉鎮企業集中連片發展,有效帶動了二、三產業的興起,壯大了小城鎮經濟,促進了小城鎮的快速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已經形成了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格局,鄉鎮企業已經成為黔西南州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興義市2006年就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495143萬元,同比增長14.24%: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完成552914萬元,同比增長13.75%;上交稅金15685萬元,同比增長17.69%。全市共有鄉鎮企業13292個,從業人員90000餘人,企業職工人均年收入超過600元以上。其中龍頭企業29個,從業人員3953人,鄉鎮企業總產值7837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7.23%;增加值2192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02%;頂效開發區到2006年底,全區建設園區4個,分別為建材工業園、冶金工業園、加工工業園、科技工業園,入園企業26家,2006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4.9億元;安龍縣德卧工業園目前已有電解鋅、鐵合金、農機製造、建材及化工生產等近二十家,總投資達1.5億元,其中,利用縣境充裕的電力發展起來的鋅冶煉業,生產能力2萬噸,可創工業產值1.6億元,創稅收1000元元以上,解決1000餘人富裕勞動力就業。同時,工業園的建設和發展還拉動了當地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但是,我州也有一些縣受地理環境、資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約,不具備鄉鎮企業集聚發展的條件,如興仁、晴隆、普安等縣。實踐有力地說明,發展鄉鎮企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中流程最短、農民最易接受的一條重要渠道。三、我州鄉鎮企業聚集區存在的困難及問題:1、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比重較低,第三產業發展滯後,主導產業不突出,支柱產業特色不明顯;產品結構中,名特優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少、規模小;出口產品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少;企業組織結構中,相當部分企業規模偏小,技術裝備落後,管理水平低;資源結構中,未能充分利用我市的區位、人才、市場、信息優勢,資源浪費與閑置並存,人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差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2 、工業產品結構較為單一,近年引進的企業多為硅錳合金、煉焦等高能耗的冶煉企業,科技含量不高,容易受到市場干擾。3、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少,規模小,實力較弱,帶動性不強,較難實現農業產業化。4、市場化進程相對滯後,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較,我市的市場化進程已明顯滯後,健全的市場機制、公平的競爭環境、完善的服務體系、具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等方面與先進城市相比均有較大的差距。四、我州鄉鎮企業聚集發展的主要特徵1、形成模式多樣化。分析黔西南州鄉鎮企業聚集的形成,其發展模式概括起來主要有:一是資源優勢型。主要是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培育壯大地方特色產業,並進而匯聚形成的產業集群。二是企業帶動型。由龍頭企業擴張裂變或帶動而成。如醫葯製造產業集群、汽車銷售和配件產業集群等。同時一些與產業集群相配套的專業化市場正在興建之中,主要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及果蔬冷藏保鮮、生薑系列產品深加工、芭蕉芋澱粉及系列產品加工等。三是「一鄉一品」型。是在某個鄉、鎮或村出現某個產品的集中生產,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比較典型的有興義的倉更、滄江、洛萬板栗產業集群、冊亨的桐油等。2、初步效應已形成。黔西南州鄉鎮企業聚集群已經有了合理的企業構成,涌現一批市場佔有率較高的品牌產品,集群的效應初步顯現。五、我州鄉鎮企業聚集的主要做法及經驗1、培育要素市場,加快產業集聚。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規范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健全以市場為基礎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市場化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促進生產要素有效地流動、集聚和優化配置。充分利用現有城鎮基礎設施加快生產要素集聚,積極引導、合理規劃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資源向優勢企業、優勢項目集中,鼓勵企業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2、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聚。積極引進和培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集團,發揮其輻射、示範、信息擴散和銷售網路的產業龍頭作用。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帶動效應,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通過企業之間的集聚效應降低綜合成本,增強競爭優勢。3、創造區域品牌,引導產業集聚。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重點扶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高、有市場潛力的名牌產品企業。4、努力擴大開放,拓展產業集聚。大力推行以股份制為主的公有制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引進導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放寬市場准入,改進對民營經濟的管理和服務,更多地把技術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製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州。六、今後應採取的措施我州要突出集聚鄉鎮企業發展的優勢,突出連片發展鄉鎮企業的特色,培育新的成長型企業,必須從三方面採取措施:1、在產業上創新,就是要連片培養新型產業,成熟、成長型產業居首位:2、在管理機制上創新,使連片鄉鎮企業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建立以人為本的激勵和約束機制;3、在集聚鄉鎮企業發展管理職能建設上創新,改善環境,強加服務。抓好一批重大投資項目,發揮我市民營經濟優勢,能啟示範帶動作用。
Ⅵ 新常態下,鄉鎮企業怎麼發展
新常態下,鄉鎮企業怎麼發展
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聚焦招商引資,壯大工業經濟。牢牢抓住工業興鎮第一要務,舉全鎮之力招引大項目、推進大項目、建好創業園,全力以赴壯大鎮域工業經濟,加快扭轉全民創業園入駐企業少、增量貢獻小的局面。一是大力攻堅項目引建。深入開展「激戰金秋」、「收獲四季」招商引資主題競賽活動,大力開展班子帶頭招商、專業招商、以商招商、依託招商,按照「招大、引強、擇優」原則,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帶動型、稅源型、本地產業特色型企業。二是全面提升承載功能。加快推進園區基礎設施配套,10月底前完成新區大道綠化苗木提升,對新建廠房外牆色彩、外牆材料進行統一規范,全面提升園區承載功能和整體形象。我們將吸取教訓,切實加強新區大道新栽苗木管護,確保全部成活。加強園區管理,實行「一對一」、「一條龍」幫辦服務,著力幫助企業解決用電、用工、生產、銷售等環節存在的問題,確保年底報裝容量、用電量、開票收入、入庫稅收完成率等指標全面回升向好,新增一般納稅人工業企業數、新增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數全線達標,園區新增就業300人。三是積極轉變發展方式。要更加註重節約集約發展,進一步強化畝均投資、稅收貢獻、土地產出等剛性約束,逐步推進「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網路換市,引導企業盤活閑置用地、建設多層廠房,切實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扶持引導佳士達手套和恆世塑業發展網路銷售。同時,推動標准化廠房由體量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確保年內入住率達95%以上。
二、突出建管並重,打造宜居城鎮。一是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全縣新型農村社區「五朵金花」之一、全市鄉里中心建設首批試點之一的樹強茗苑,確保10月20日前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二期工程啟動建設。緊緊圍繞精品社區打造,高標准建設水、電、氣、綠化、道路、水景、公廁等配套設施。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八位一體」要求,高標准建設鄉里中心,合理規劃功能區域,確保10月份竣工,11月通過驗收。二是狠抓城鎮功能完善。加快推進珠江路建設,確保10月底前竣工;加快推進沿街攤點向菜場路搬遷,徹底解決北京路擁堵問題;啟動富強南路建設,進一步完善鎮區路網。所有新建道路,管線一律入地,凈化鎮區空間。扎實推進污水處理「1+1」工程,確保年內鎮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100%,樹強、大元、顏圩、向陽、金星等5個村(居)污水處理設施投入使用。扎實開展生態鄉鎮創建工作,大力實施清流入鎮和鎮區綠化提升工程,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高標准通過省級生態縣驗收。三是強化村容鎮貌管理。規范鎮區車輛停放和攤點擺放,對輕型貨車進行重點管理。深入開展鎮村環境整治,全面清理鎮區范圍內的草垛;著力推進鎮區道路兩側土地流轉,統一用作綠化苗木培植,杜絕路邊田、路邊菜地現象;採取整村推進的方式,確保年底前全面完成51個自然村莊環境整治任務;完善鎮村垃圾中轉體系,每天早上7:30之前完成鎮區道路清掃、清運,確保垃圾日產日清。加強違章建築巡查管控,一經發現立即拆除。
三、發展現代農業,轉變經營方式。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加快建設優質稻麥生產基地、千畝特種水產養殖基地、萬頭生態商品豬生產基地,年底前再建1個5000畝以上的現代農業示範方;依託全鎮1.2萬畝林地,大力發展青飼料種植、畜禽養殖等林下經濟;加快江蘇鮮豐桃園建設,確保年底前竣工;積極宣傳推介藝術桃林觀光採摘園,打響張家圩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依託我鎮豐富的桃、奶牛、生豬、水產等農業資源,著力招引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助推產業提檔升級。結合2014年土地確權發證和「萬頃良田」、245省道沿線房屋徵收工作,積極推進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大力發展形式多樣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幫助更多農民走上經營致富、入股致富、合作致富之路。做好「五好」示範合作社驗收迎檢工作,確保創建成功。做好農業保險服務工作,為農戶生產經營解決後顧之憂。
四、辦好民生實事,提升幸福指數。一是做強村(居)富民生。加強村集體資產運作,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年底實現張圩、樹強等5個村(居)集體經濟收入翻番;完成源盛路延伸段、集體村十三斗、金星村石庄路等8條共5.64公里「一事一議」獎補道路建設,完成武王線等5條4.82公里農路新建、擴建和邢馬河十三斗橋、邢馬支渠橋改造建設;完成顏圩、向陽等6個「家門口就業」工程建設及項目引進;按照村(居)「新八有」目標,年內實現農庄村「新八有」標准村建設。二是做活文化樂民生。加大文化事業投入,充實文化幹部隊伍,激活民間文藝,舉辦第21屆「小村春晚」,打造遠近聞名的「小戲之鎮」。三是做強醫療惠民生。10月底前完成孕環情監測、免費孕前檢查、關愛留守獨生子女家庭等重點工程;深化醫改「1+2」工程,完成向陽、農庄、王圩等7個村(居)衛生室改造,進一步提升村級醫療水平;實現新農保、新農合等惠民政策全覆蓋。四是做實廉政促民生。認真落實黨委主體、紀委監督「兩個責任」和黨員領導幹部「一崗雙責」,在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時,認真抓好所分管條線和所駐村居的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確保既干成事、又不出事,大力營造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態,帶動社會風氣進一步好轉。
Ⅶ 如何促進農業發展,讓農民增收
第一, 利用區域特色,發揮當地優勢,促進農民增收。
鄉鎮黨委、政府處在新農村建設第一線,任務繁重。只有對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只有把握區域特色,謀劃當地發展方向。還要充分考慮當地條件,確定發展思路。不好高騖遠,不急於求成。多作調查研究,集思廣益,多聽取廣大農民的建議,找准當地促進農民增收的著力點,發揮當地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民增收。
第二, 注重經濟發展,找准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增收。
由於農村地域各異,條件不同,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更是各有千秋。各鄉鎮應找准符合當地發展的產業,符合農民意願發展的產業,不可「學樣板、套模式」,更不能「麻雀跟雁飛」。只有找准自己的產業,下大力氣為這些產業做好扶持工作,從基礎設施建設、生產過程管理、市場營銷幾個重點方面做起,讓農民創業有方向,增收有路子,致富有奔頭。
第三, 鼓勵和培育龍頭企業,吸納農村富餘勞力,促進農民增收。
發展農村經濟,各個鄉鎮各有優勢,各不相同。但共同的都需要有龍頭企業的帶動。無論是工業型的鄉鎮,或者是農業種植型的鄉鎮、水產養殖型的鄉鎮,還是蔬菜栽培型的鄉鎮,都離不開企業的帶動。因而,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農村企業的加快發展,拉動了農業產業化,推進了農村工業化,使農民就地轉化為工人。不但解決了農村富餘勞力轉移的問題,而且使他們有了可觀的工資收入,關鍵是促進了農民收入來源的多途徑增長和快速增長。
促進農民增收要落實措施注重實效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農民增收的問題,連續幾年出台了《關於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見》,今年又對新農村建設出台了許多扶持政策。這些好的政策需要落到實處。我們要把認真落實這些政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我市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貫徹到平常工作之中。
一是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新農村建設首先要生產發展,生產發展必須加大投入。要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來資本投入農業發展和農村二、三產業。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市、縣要支持,重點在鄉鎮」。市、縣支持,主要從放寬准入、融通資金方面。重點在鄉鎮,就要依靠鄉鎮黨委、政府引導和激勵農民創業,為農民構築創業載體。有工業優勢的,可整合資源,建設工業集中區,形成企業集聚效應。有種植業優勢的,可引導農民加快土地流轉,形成發展種植業的規模效應。有水產養殖優勢的,可引導成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扭轉過去「光有組織,沒有合作」的現象,形成規模化、合作化的市場效應。
二是注重農民增收的實際效果。農民增收,已經從前幾年的減免增收轉到現在的收益增收,「多予、少取、放活」,現在的重點應該是「放活」了。結合全市農村發展的情況,為了加快農民增收,應該怎樣放活呢?首先,應該從土地經營方式上放活。農村的現行狀況是「家家有田」,但是我們要打破「家家種田」的局面,大力引導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通過簽訂合同,讓種田能手「租賃承包」大面積土地,實行規模化、機械化種植。讓更多的勞力從事二、三產業,也就是常說的「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其次,應從金融環境上放活。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沒有資本是不行的,而靠農民原來種田的收益是無法辦到的。城市有許多方式的抵押貸款,農村也應創新金融扶持方式,為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緩解資金困難,相信農民也是講信用的,他們會利用有限的資金做出更大的事業。
三是創新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民增收,也要創新增收途徑。在挖掘當地資源潛力上多下功夫,當塗縣園藝村今年創辦的幾十戶「農家樂」,在當地「桃花節」、鮮桃「採摘節」期間,農民就增加了幾十萬元的收入。佳山鄉、霍里鎮的花卉苗圃業,發展相當迅速,為當地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道路。大公圩的螃蟹從去年開始打入了香港市場,價格得到了成倍增長,養螃蟹的農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博望鎮的機床這幾年來通過拓展國際市場,不僅銷量上升,而且附加值大大增加,企業利潤高了,在廠就業的農民職工收入也隨之增加了。還有許多農民增收的新方法、新途徑等著我們去發現、去開拓。只有農民增收了,農民富裕了,新農村建設的希望就成功了。
Ⅷ 鄉鎮政府該如何抓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當前,農村經濟出現有效需求不足,農村市場疲軟,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現實提出了農業結構調整是勢在必行的。只有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農農業和農村才有出路,才能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才能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的要求和挑戰,才能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成為了基層鄉鎮政府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筆者就鄉鎮政府如何抓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談一些粗淺認識。一、制定規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對農業和農村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分析農業和農村形勢作出的重大決策。這個調整,不僅要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而且要立足於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不僅要考慮農業和農村自身的發展,而且要考慮國民經濟的全局,是要進行一次具有全局意義的戰略性調整。為順利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作為鄉鎮政府必須深刻領會中央精神,更新觀念,統籌兼顧,科學決策,做好規劃。規劃主要是包括結構調整計劃、方針和政策,資源開發、技術改進和智力開發等方案,重點建設項目特別是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制定規劃要按照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同時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把中央精神和當地實際結合起來,防止生搬硬套,盲目蠻干。就三都縣而言,各鄉鎮就該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1+1」產業結構的抓好調整,可以採取「竹業+優質果蔬」、「竹業+辣椒」方式等等,依據鄉鎮的實際情況來作好規劃。農業生產結構必須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全面優化農作物品種,壓縮不適銷品種,擴大優質農產品生產,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就優化農業生產布局而言,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在調整中既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切實保護和穩步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又要全面發展一、二、三產業,優化農業的產業結構。這一切,都需要鄉鎮政府著眼全局,著眼長遠,著眼發展,科學規劃,組織實施,指導結構調整向深度和廣度推進。二、市場為中心,加強宣傳引導作為鄉鎮政府,要懂得用市場的方法來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要徹底改變一切由政府包攬計劃和行政命令調整的習慣做法,要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生產經營自主權。農民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主體。農民這個主體在結構調整中既是實施者,也是市場風險承擔者,調什麼、怎麼調的最終決定權應當掌握在農民手中,由農民自己作主,政府職能部門和幹部不能搞一刀切、瞎指揮,更不能強迫命令,層層壓指標,強迫農民種這個不種那個。這是進行結構調整所需要遵循的原則,切不可背離。但是,強調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不等於說政府部門可以無所作為,甩手不管。相反,政府職能部門和幹部在結構調整中的責任重大,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做好政策宣傳引導工作,讓廣大農民自覺參與到經濟結構調整中來,從黨的各項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實惠,使廣大農民能充分發揮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這既是農村改革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農村工作中一條不可違反的原則。鄉鎮政府要不斷加強和改善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同時要制定支持和推動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政策的威力,組織、引導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當前,應加強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政策引導。1、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糧食是農業的基礎,也是結構調整的基礎,在結構調整中一定要切實保護和穩步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認真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實施《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嚴禁亂佔耕地;貫徹執行中央關於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各項政策,切實保護好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實行糧食收購優惠優價政策,進一步拉開品種、質量差價,促進糧食品種結構調整。2、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帶動農業結構調整。鄉鎮政府應當搞好規劃,制定政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一是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合理的區域布局和規模結構,在多層次加工轉化中著重發展精深加工,努力開發新產品,積極發展優質名牌產品;二是要調整各項農業建設資金的投資方向和建設重點,加大扶持優質、高產、高效農產品加工和轉化的力度,金融機構應合理貸款結構,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支持;三是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降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增值稅率,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農產品進項抵扣率,並對企業進口農產品加工設備和引進先進技術,在關稅和增值稅上給予優惠;四是要重點扶持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基礎建設、原料采購、設備引進和產品出口等方面給予具體的幫助和支持,培育具有市場開拓能力、能進行農產品深度加工、為農民提供服務和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從而有效地解決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市場、運用現代科技和擴大經營規模等問題,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3、加強農產品市場的建設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進行結構調整,必須加強農產品市場的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對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首先,加快發展產地批發市場。產地批發市場是農民接受市場信息和出售大宗農產品最便捷的渠道,要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增加投入,重點扶持,加快建設,完善設施,規范發展。其次,堅持和完善多渠道流通形式。要堅持國有、集體、個體一起上的方針,在發揮國有商業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注意發揮農民購銷隊伍等渠道的重要作用,積極扶持各類農產品流通的中介組織,發揮它們搞活農產品流通、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再者,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發動和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市場建設,用優惠政策鼓勵和寬松的環境條件吸納更多的市場經營者。同時,要健全市場法規,維護市場秩序,反對封鎖和壟斷,使參與農副產品交易的各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可得,公平競爭,盡快形成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從而保證農副產品能夠有序、合理的流通。4、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科學技術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必須加強農業科研和推廣,將農業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當前,應主要實行以下傾斜政策:第一,支持農業科技工作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效益、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農業降耗增效技術,發揮科技對結構調整的作用。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搞好現有先進適用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在推廣優良品種、普及新技術、提高質量上下功夫,滿足結構調整的需要。第三,嚴格執行《農業技術推廣法》,穩定農技推廣隊伍,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以增強其推廣服務功能。建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普及的利益機制,把科技推廣服務與實際利益結合起來。第四,加大科學技術知識的培訓力度,尤其是利用各種辦學條件來加大對農民群眾的生產勞動技能的培訓,如各種高產栽培技術等,努力提高農民的勞動素質。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當前要著重抓好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植樹種草、水土保持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以公路、電網、供水、通訊為重點的農村生產生活設施建設,以優質高產糧食生產基地、飼料作物生產基地為重點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途徑,也是順利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保證,政府應高度重視,多向上爭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大投入,加強建設。協調農村信用社在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改善金融服務,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投入產,對農戶的種養業和小額信貸扶貧項目適當放寬抵押、擔保條件。要引導農民個人和集體增加農業投入。並鼓勵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多渠道引進外資。6、發展小城鎮和鄉鎮企業發展小城鎮和鄉鎮企業,可以推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農村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鄉鎮政府要認真制定政策,發揮扶持引導作用,發展小城鎮要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方針,合理布局,科學規劃。要研究制定鼓勵農民進入小城鎮的政策和社會各方面投資建設小城鎮的政策,走出一條在政府引導下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建設小城鎮的路子。要切實搞好規劃,制定有力措施,把農村市場建設、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三、開展信息服務,幫助農民走向市場農民對變化的市場還感到茫然和無所適從,導致種植結構調整的盲目性多,大多數地方缺乏這種條件,不是很重視信息服務,時而發生滯銷,造成的農產品積壓甚至毀掉的現象,農民利益直接受損。市場信息已成為產品銷售好壞的一個最重要因素。進行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既要從當地資源優勢出發,又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要花大力氣搞好調查研究,在充分佔有信息的基礎由搞好市場預測,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主要包括向農民提供價格、生產、庫存、氣象等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好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政府要把信息服務作為引導農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發揮政府部門信息靈通的優勢,建立起「農經網」等權威的信息網路,及時准確地向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同時,要注重組建本鄉鎮和村的專業營銷隊伍,保證產、供、銷各個環節的暢通。目前,農業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農業信息管理水平低,農業信息體系不健全,信息服務跟不上農業發展新階段的需要。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快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規范信息管理,改善信息處理和傳播手段,提高信息工作人員技術素質,完善信息發布制度,切實做好農民調整結構的信息服務工作。四、搞好技術示範,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要解決的不只是當前農產品難賣、價格下跌的問題,而是要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村經濟和效益,整體推進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要適應這個要求,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把結構調整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下,提高對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吸納能力,發展質量型農業。實踐證明,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業技術人員通過轉包農民土地,創辦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一方面搞試驗、示範,一方面向農民出售良種,提供技術服務,使科技對結構調整的作用得到很好發揮。政府要制定措施,狠抓落實,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努力向上爭取項目,使上級財政撥出專項經費,作為啟動資金,支持各地以現有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為基礎,有計劃、有重點地創辦一批農業科技示範場,使之成為農業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優良種苗繁育基地、實用技術培訓基地,在結構調整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更多信息請查看文秘知識
Ⅸ 鄉鎮產業發展規劃如何寫
鎮產業發展規劃
為加快我鎮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合理配置空間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競爭力,引導農業商業化,加速我鎮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我鎮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民增收致富,特製定2011-2020年全鎮產業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全鎮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堅持大力度、全方位扶持龍威、陽光等麵粉加工企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堅持多思路、多渠道培養發展商貿流通業、文化旅遊業、生態旅遊業等第三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服務體系為保障、創新機制為動力、增效增收為目標,應對市場調結構、依靠科技興產業、發揮優勢創品牌、夯實基礎增動力,加快全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二)總體目標。通過產業布局的引導調整,實現全鎮糧食穩定增產,全鎮農產品商品率提高,農業增加值持續增長,第二產業比重明顯提高,旅遊、商貿流通等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建立分工恰當、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和諧的產業支撐體系,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
主要指標:至2020年,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佔比40%,全鎮糧食穩定增產,全鎮農產品商品率達提高,農業增加值持續增長,其中糧食、畜禽、蔬菜產值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50%、30%、20%;第二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商貿流通、旅遊等服務業佔比3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
二、產業總體布局
按照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編制我區農村產業發展區域規劃:
1、商貿流通業:我鎮是河南進入河北的南大門,漳河生態園區規劃建設高速路入口,我鎮藉此可在兩小時內到達鄭州、石家莊,同時經此可轉蘭青線到達山西、陝西,向東可到山東。經講岳線往東可達山西,四省通衢,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發達,可借107國道、京廣線、京珠高速、中華路、講岳線為依託,爭取在五到十年時間內在講武城車站至漳河生態園區之間形成倉儲物流企業群。
2、文化旅遊業:我鎮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打造以前港天子冢、劉庄蘭陵王、北朝墓文化、漳河生態園三國影視城為依託的精品文化旅遊線路。
3、麵粉加工業:講武城鎮是農業大鎮,糧食主要生產小麥,玉米等。在我鎮轄區內有龍威面業、陽光面業等大型麵粉加工企業,年加工麵粉均在10萬噸以上。另有許多小型麵粉加工企業,可引導這些企業拉長產業加工鏈,向深加工發展,增加產值。
4、畜牧養殖業:目前講武城鎮轄區內有養豬場十多個,養牛場3個,養雞場十多個,主要是高錄、大冢營、朝冠、西陳、北白道幾個村。努力促使我鎮養殖企業擴規上檔。
5、糧食種植業:我鎮是農業大鎮,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糧食種植主要分布在京廣線以東的村莊。我鎮要加大優良品種的推廣,提高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確保糧食增產增收。
6蔬菜種植業:我鎮緊鄰古鄴蔬菜批發市場,種植蔬菜的村主要是三高錄、小寨、東、西陳南、北白道。目前有李明生育苗基地等具有規模的瓜果、大棚蔬菜基地,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爭取在五到十年時間內建成省級蔬菜瓜果生產基地。
7、生態旅遊業:又指觀光農業,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具有保護環境、生態美化環境和觀光旅遊等功能的農業,是將農村的空間和農產品等農業資源作為觀光資源加以開發和充分利用,以期產生除農業生產之外新價值、與觀光相適應的一種農業形態,具有觀光、採摘、休閑、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應觀光服務設施的單位,包括觀光、採摘、垂釣等。結合漳河生態園得相關規劃,在我鎮民有北乾渠以南大力培育出具有我鎮特色的生態旅遊業。
鎮人民政府
二〇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