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業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應遵循哪些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哲學,是以人為中心開展工作的,這與傳統的以物為中心的管理思想根本不同。從企業內部看,企業不是單純製造產品、追求利潤的機器,而是使員工能夠發揮聰明才智,實現事業追求,和睦相處的大家庭。從企業外部看,企業與社會不是一種單純的商品交換關系,企業生產經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和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說:「主宰企業命運的,正是我們企業的員工們!以人為中心開展工作就是我們的真諦所在。」 「以人為本」具體地表現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三個方面。
尊重人 美國公眾議事日程基金會的一位官員指出,如今員工對工作提出10大要求,原來最熱點的問題——保障高額薪水和優厚的福利,已不在這10大要求之列。這就是說,員工的需求已從以物質需求為主轉變為以精神需求為主。因此,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應該懂得,人並不僅僅是為了金錢而工作的,絕不能認為只有工資才是調動人們工作積極性的唯一有效武器。要懂得使人們努力工作,還應該誠心誠意地把他們請進公司這個家族裡來,像對待每一位家庭成員一樣尊敬他們。
理解人 就是了解、熟悉員工的生理、心理,知識結構,技術能力、家庭生活以及個人需求方面的情況,對其觀念與行為予以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與員工的溝通和交往,有很多企業的領導為了加強與員工的溝通和友誼,建立起夥伴式的關系,採取與工人共進午餐,親自參加公司舉行的各種文體活動。
關心人 企業領導要多了解員工的需要和困難,盡可能地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問題,給予關懷和體貼,讓職工充分感受企業大家庭的溫曖。
二、「知行合一」的原則
優秀的文化不可能在企業中自然長成,它必須有一個提煉、塑造和精心培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用企業所倡導的文化來武裝職工的頭腦,這是「知」的過程,與此同時,要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努力地實踐企業文化,這是「行」的過程。只有這兩個過程的統一才能使企業員工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和共同的行為規范。
強力灌輸 加大宣傳力度,對企業員工進行強力灌輸,讓大家熟悉並掌握有關企業精神、經營理念、價值觀、質量觀、用人原則等企業文化,獲得心理上認同,是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企業進行強力灌輸的途徑很多,通過板報、標語、會議、企業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文體活動、競技項目等等途徑,反復宣傳,長抓 不懈。
實踐操作 通過不斷地宣傳、教育、學習和認同,企業員工形成一個初步理念,這種理念要想得到鞏固和進一步地深入,就需要通過種種機制,正式變為每一個員工的行為。不僅如此,企業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論文化,而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實踐文化,它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良好的管理,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這個目標的。所以,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企業絕不能只說不做,或者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應採取積極的行動,出台和完善實踐企業文化理念的各種配套制度。
三、「領導垂範」的原則
領導幹部既是企業文化的設計者又是文化的承包人,一個企業的文化能否真正建立起來,不僅要看他們設計計劃的完美程度,還要看他們執行和維護計劃的質量。具體地說,領導幹部要做兩方面的工作。
言傳 企業領導幹部要擔當「傳教士」的責任。有人講中國人的會很多,其實跨國公司的會更多,國外公司的培訓會很多。培訓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文化,而且公司的最高領導要親自講課。美國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無論多忙,每月都要為員工講幾次課。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在中國辦的商學院開學時,公司老總也都要過來講課。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向員工灌輸企業文化,使員工認同企業文化。
身教 在企業中,每個人都懂得去看領導幹部的實踐是否與其宣講的原則相一致。在波拉德剛到SeviceMaster公司任高級副總裁時,第一個任務竟然是到醫院和後勤小組一起清潔走廊、病房甚至廁所和馬桶。SeviceMaster公司要求每個管理人員花時間去干一些所管轄范圍內的下層工作,而且,不論職位高低,每年都要騰出一天到第一線去做面對顧客的服務。這就是現時代需要的領導藝術——當領導以服務他人引路,領導就成為員工學習的榜樣。中國人講「上行下效」,領導幹部所倡導的精神,價值觀、經營方針、道德准則等等企業的文化理念,只有在他們的工作作風和處世行為中一絲不苟地實踐著的時候,職工才能夠信服、擁護和仿效。
四、「內外兼修」的原則
好的產品不一定是好的商品,但好的商品必定是好的產品。那麼要想使自己企業的產品過硬,就必須加強內部管理,提升產品的質量,這是一個練內功的過程,同時,現在的社會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企業還必須著力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讓公眾在了解,認同,喜愛的基礎上購買你的產品,從而實現由產品向商品的轉化。
內練硬功 從企業長遠利益出發,企業文化建設首先要立足於企業內部,降低成本、減少內耗,生產出更新、更好的產品。比如,摩托羅拉公司在質量管理上實行「六個西格瑪」,六個西格瑪的目標,意味著每百萬個零件中只允許有3到4個不合格。質量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含量問題,而且也是職工的質量觀念和質量意識問題。海爾的張瑞敏在「等外品」的冰箱都有人願意買的年代,砸了76台冰箱,從此海爾人再也不爭論不合格產品要不要出廠的問題了。
外塑形象 也就是企業形象設計,是指企業有意識、有計劃地將本企業的各種特徵向社會公眾展示與傳播,使公眾在市場環境中對某一個特定企業有一個標准化、差別化的印象和認識,以便更好地識別並對企業留下良好的印象。 企業形象的價值並不是表現在商品上,而是表觀在關於商品的文化上。像大家所熟悉的麥當勞,只不過是兩片小圓麵包夾著一塊圓牛肉餅的快餐,為什麼能如此風靡世界,在消費者和社會公眾心目中樹立起美好的企業形象呢?究其原因,在於它確定的以品質、服務、價值和清潔四個方面為內容的經營理念和食品文化。
2. 十三五規劃對於文化建設有哪些新提法,新思路和新路徑
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布。文化建設作為「五位一體」建設中的關鍵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建議》中有六大要點值得注意。
堅持「以文化人」這條紅線
《建議》原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
《建議》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在主要目標中特別強調「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翻一番」的量化內涵其實是要求我們在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發展當中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指數的提升。我們要明確文化建設的目標理念與發展方式,始終堅持「以文化人」這條紅線,協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十三五」時期的文化發展體系建設將成為發展的重點,此次《建議》也強調了文化發展「體系」的建構與完善,這既包括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建設,也要包括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從頂層設計、宏觀布局角度予以思考,更需要從市場主體、項目落地等微觀環節密切籌劃。在注重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如會展出版廣告等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們也逐漸關注到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以及文化產業和新型業態之間的融合發展等問題,這都與文化發展的體系建構密切相關。同時,從社會環境到人才培育,從流通體系、金融支撐以及國際貿易等,這些要素都是「體系」中缺一不可的。
堅持文化產業支柱地位
《建議》原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十二五」時期,中央對文化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並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方面做出重要部署;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文化法製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面進行部署。
此次《建議》的目標要求之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十二五」的基礎之上,中央把這個目標延長了五年,這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五年當中我們過去所強調的倍增計劃可以繼續的往前推進。我國目前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也在不斷增長,但是不能只強調文化數量上的支柱性,還要強調文化產業在質上的內涵式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融合發展
《建議》原文:指出要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發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幹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
解讀: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要融合發展。公共文化是我國公民文化權的最基本的保障,文化產業是公共文化發展的最強勁支撐和推動力,兩者之間互相支撐,特別是在公共文化內容的提升上文化產業更是可以大有作為,公共文化的社會化當中也需要文化產業有更多的更現代化的更人性化的服務和表現。
此外,增強發展協調性也是本次《建議》的重要方面,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的協調發展在文化建設方面同樣非常重要。然而,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相一致,文化建設「東高西低」的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
不論是公共文化建設,還是文化產業發展,我國文化建設的速度與水平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基本相同,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態勢,人才、資本、技術、規模等方面,東西部文化的發展均存在較大差距。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文化產業新興業態層出不窮,產值所佔比重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文化產業、公共文化的發展都需要從全新的角度進行認識,文化建設的不平衡現象也要充分運用互聯網予以有效解決,全面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能級,深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的全新體系。我國的文化建設處於這樣的歷史背景當中,這就決定了「十三五」時期的文化建設要堅持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大原則。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要得到有機統一,讓文化建設更好的服務於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實現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有機統一,實現發達地區文化發展與欠發達地區文化發展的有機統一,是文化發展的最終目標。
雙效統一是文化發展的基本前提
《建議》原文: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解讀:文化及文化產業發展要堅持雙效統一。文化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產值的提高、數量的增多和門類的豐富,還應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這也恰好體現了文化產業具有社會和經濟雙重屬性的特殊性。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中,我們要始終如一地堅持這個基本原則和底線,這在國際發展當中也是有例可循的。
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如同一個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一樣,一定會跌跤。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是這個道理,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唯量」說話,GDP並不是全部。我們要發揮文化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始終把文化產業的社會價值置於首位。因此,文化企業要堅持生產社會效益良好的文化產品,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基礎上獲得經濟效益,事實也證明了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文化產品往往能夠取得客觀的經濟效益,兩者並不矛盾。而政府部門則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領導幹部考核體系,並加強監督,對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進行綜合評價。
網路文化安全事關重大
《建議》原文: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凈化網路環境。
讀:互聯網的發展給文化建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網路文化傳播的新形態、新內容,是「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需要予以重點關注的問題。網路文化安全是事關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密切相關的大事,也是當下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矛盾最為突出、亟需解決與面對的重要領域。
互聯網技術更新快、發展普及快、信息擴散快,新型網路傳播手段不斷涌現,網路文化建設面臨的形式異常嚴峻,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維護網路文化安全,則成為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之一。因此,網路文化安全將成為「十三五」時期的文化建設過程中予以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創新有為的重要方面,要通過積極建設與有效管理維護網路文化安全,實現網路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3. 十三五規劃主要內容有哪些
1、主要目標: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
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
3、強化結構升級支撐,提出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明確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及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等領域的重點任務。
4、強化民生改善支撐,提出實施脫貧攻堅重點工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社會關愛行動計劃等重大民生工程,明確教育、健康、就業、文化等領域發展重點。
5、補短板、促平衡、兜底線方面更加註重履行好政府職責,把實現全面脫貧、保就業穩定、保義務教育、保基本醫療、保基本養老、保民生底線等作為更好履行政府職責的著力點。
(3)十三五規劃之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十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2、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
3、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共產黨新聞網-解讀「十三五」規劃「三個看點」
4. 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何影響
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到了四個「體系」。其中,除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外,其他三個都是「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所沒有的,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體系的建立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利於可持續發展。在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進行全方位的統籌顯得十分必要,以期更好的發展。
而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系統布局和籌劃。從社會環境到人才培育,從流通體系、金融支撐到國際貿易等,這些要素都是「體系」中缺一不可的。
重視「網路文化」建設
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新增了「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凈化網路環境」這一表述。隨著互聯網的快速
發展,網路文化成為了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就專門提到大力發展網路文藝,推動網路
文學、網路音樂、網路劇、微電影、網路演出、網路動漫等新興文藝類型繁榮有序發展。由此可見,網路文化必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同時,互聯網的發展給文化建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因此,「十三五」時期的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對網路文化安全予以高度重視。
5. 「十三五」規劃內容有哪些
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新華社當天授權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建議」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十三億多人口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基礎設施水平全面躍升,農業連續增產,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建議」提出:「十三五」時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建議」指出: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建議」提出: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路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建議」提出: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
「建議」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建議」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建議」提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
「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建議」提出: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建議」提出: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凈化網路環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
「建議」提出: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完成國防和軍隊改革目標任務,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
「建議」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建議」指出: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建議」指出: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建議」指出: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
「建議」指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合理制定水價,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
「建議」指出: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建議」指出: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發揮國有林區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草原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
「建議」指出: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促進全球經濟平衡、金融安全、經濟穩定增長。積極參與網路、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
「建議」指出: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
「建議」指出: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建議」提出: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製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
「建議」提出: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的責任。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完善社會保險體系。
「建議」提出: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拓寬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加強風險管理,提高投資回報率。
「建議」提出: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出台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
「建議」提出: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發揮醫保控費作用。改進個人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建議」提出: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建議」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幫扶存在特殊困難的計劃生育家庭。注重家庭發展。
「建議」提出: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幹部,提高專業化水平。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調動各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建議」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
6. 十三五文化產業政策謝謝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重申,到2020年要將「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表明中央在「十三五」時期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目標的決心和信心。「十三五」是文化產業發展新的歷史機遇期,且呈現出諸多新的發展趨勢。抓住機遇、把握趨勢、依照中央頂層規劃、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適時調整發展策略,對於推動文化產業提質提效、變革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文化行業「十三五」市場前瞻與發展規劃分析報告》
一、「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十三五」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全方位拓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許多新機遇。
1.「互聯網+」為文化產業的全方位創新、集約化經營提供了新機遇。「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以移動和泛在的網路、龐大的資料庫和超強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推動了諸多傳統產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引發了社會生產、生活、思維方式的變革。文化產業是以知識和創意為主要資源的新興產業,「互聯網+」為文化產業的創新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渠道的技術平台;同時,便於對傳統信息傳播方式進行深度改造,從根本上推動文化產業實現高層次的集約化經營、科學化管理和專業化發展。
2.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已經和即將出台,為文化產業進一步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煥發活力提供了新機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對文化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諸多具體要求,並連續下發諸多與之配套的政策文件。按照中央深改辦的部署,今後還會有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陸續出台,如《關於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傳媒企業開展特殊管理股試點的指導意見》《國有控股上市文化企業股權激勵試點辦法》等。可以預見,這將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釋放新的活力。
3.文化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為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提供了新機遇。「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也是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但是第三產業的消費佔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文化消費的佔比還亟待提高。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必將使潛在的文化消費大市場拓展更大空間,推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4.「一帶一路」建設為文化產業跨地區融合並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機遇。「一帶一路」既包含經濟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一帶一路」的發展空間是一個立體化全方位發展的產業格局,文化產業可以在此戰略格局下突破傳統區域環狀分布而代之以線性帶狀分布,突破行政區劃的阻隔和產業門類的分割,以國際化的視野,整合國際化資源,開拓國際化市場。「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給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二、「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十三五」乃至今後更長的一段時期,中國文化產業進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呈現出互聯互通的諸多新趨勢。
1.文化生產跨界化。文化資源的跨時空整合、文化人才的跨領域聚合、文化元素的多樣化重組更為便捷和可能,文化生產可以突破在地文化生產(裝備製造、印刷包裝等)、在場文化生產(表演、放映、會展等)、在線文化生產(數字內容、互動娛樂等)等不同的門類,形成開放、包容、立體、多元的鏈條和系統。這種企業,突破了過去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與各類科研中心、網站、院線、開發公司等形成智能型聯接,高密度地交換信息、創意、技術和其他要素,並進行合作聯盟,重新打造文化資源的供應鏈、文化生產的價值鏈、文化服務的品牌鏈,推動了文化生產力的高速成長。同時,在互聯互通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並不局限於文化產業內部的跨界融合,而正在和工業、數字內容產業、城市建設業、現代農業等相關行業跨界融合。從全球范圍看,製造業和服務業向科技型、創意型升級是一個歷史性的潮流,也是我國製造業、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服務平台信息化。信息技術的全方位滲透和大數據處理能力的全方位應用,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支撐平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服務形式,並幾乎覆蓋了文化產業中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協同創新平台、多元化投融資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發布平台、在線交易和消費評價平台等的諸多服務平台,能夠發揮更多的功能,如資源集聚和交易配對功能、企業孵化和產業培育功能、跨業融合和集成創新功能、國際交流和貿易功能等,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加速了資源的集聚、整合和流動。
3.科技研發迭代化。迭代是通過大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採用可量化的精確市場定位技術,重復反饋過程的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更快地逼近預定的目標。每一次對過程的重復稱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結果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在螺旋形的上升中達到一個更高的技術和商業層次,如實現用戶的廣泛分布、信息的海量選擇、隨機消費和可度量、可調控的服務對接。隨著現代技術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迭代反饋的頻率越來越高。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企業正在不斷地迭代更新,大量整合新的科技創新資源,形成一個可持續化的迭代生態系統。
4.文化消費體驗化。在網路時代,新技術的應用極大推動了全新個性化體驗形式的出現,如電子游戲、移動式景觀、虛擬世界和擴增實境等。消費者角色發生了轉換,即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成為主動感受者、體驗者,甚至是參與文化生產的創造者,獲得了參與創新的體驗樂趣。在文化產業領域已經出現了「消費即生產」的態勢,必將引發「大批量定製」和「個體創造」時代的到來,引起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一輪變革。
5.文化產品虛擬化。文化產業不同於傳統產業,除了能夠提供有形的文化產品外,還提供大量具有象徵意義的無形產品,如文本、聲音、圖像和符號等。在大眾媒介和新媒體營造的模擬社會下,這些無形產品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傳播,在契合大眾消費心理的同時引發新的消費熱點,它能讓人們在缺席於某種場景時,獲得臨場的感官享受和神經的快感,擴大了人們的視聽和娛樂空間,從而加劇了社會的虛擬特性。文化產品的虛擬化總體看是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產物,而由虛擬現實等技術帶來的任何「不適應」的現象,則應置於時代大環境和多種文化角度下加以審視,這也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注意的問題。
6.文化貿易國際化。我國藉助文化貿易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斷加快。總體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明顯提升,文化產業的國際貿易有望進入新的歷史節點和快速增長期。這意味著本土文化得到保護和發揚光大的機會增加了,本土的文化、習俗、藝術、風格、文學、觀念和思想等將更多參與全球化。這為中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市場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結論與應對策略文化產業在「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內,都將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詮釋了一系列最新的前沿問題和產業現象,也清晰地顯示出,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揮二者協同創新,仍將是未來中國文化產業和科技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面對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大而不強、多而不精、原創不足、活力不夠等諸多問題,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既要抓住機遇、把握趨勢,還應充分考慮當下的困境及原因,謀劃合適的發展策略。一是要樹立全局觀念,不斷提升前瞻性戰略研判能力;二是要推進與文化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數字、網路等核心關鍵技術突破;三是要推進制度創新和政策配套;四是要培育消費市場,不斷拉動新興領域文化消費;五是要加強包括素質型、創新科技型、跨界復合型、貿易經營型等多類型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內容原創及其轉化能力,提升產業能級,促進產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