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從中國電影看文化產業的發展

從中國電影看文化產業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10 12:08:19

㈠ 求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的分析

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 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其主要特點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收入總計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億元、《赤壁》1.936億元、《長江7號》1.497億元。研究制訂了《廣播影視服務貿易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協調商務部,對36家重點企業和39個重點項目從信用保險、資金獎勵等方面予以支持。繼續牽頭組織國內影視機構聯合參加戛納國際影視節展,重點加強海外營銷和宣傳推廣力度。2008年各影視機構僅通過參加國際影視節展,出口額已經達到近千萬美元。
對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斷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參加116個國際電影節,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68個獎項。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2008東京中國電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會見了中國代表團並全程觀看了中國影片《赤壁》。主辦了中國-東盟廣播電視高峰論壇,發表了推動中國與東盟廣播電視領域更深入廣泛合作的《北京聲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培訓了8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300多名廣播影視從業人員。抓住奧運契機,加強了與境外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

㈡ 中國電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好的表現和發揚嗎

呵呵,我想應該是這樣:中國的電影,說實話,現在幾乎不看了,以前有什麼新電影出來了,總也會關注一下。為什麼?國產的 可是,慢慢的,太多次的期待變成的是一種暴力,徹底被擊碎了,以至於再也不想看國內的電影,說的難聽一點:國產的大部分就是垃圾堆里的垃圾。 其實如果你稍微有心一點的你就會發現,國產電影有太多的規律性如比:電影長度大部分是90分鍾(我很懷疑,90分鍾能有什麼樣的劇情,匆匆忙忙,拉完了屎,屁股都沒來的及擦,它就是散場了),所以我常想看什麼電影,一般都好瞄一眼片長。其次,你還會發現,中國的電影,套路太多,循規蹈矩,題材也是你抄我,我妨你,特別是那種武俠的(小時候特別喜歡看,人漸漸大了,發現原來以前看的是堆垃圾,從此在我心中,武俠劇一律封殺,搞不懂這么多導演偏偏喜歡導這樣的電影,打架的時候也總不忘咣,嚓,哈之類的主角大叫幾聲,哎,太谷套了)。再次,為什麼說拍不出那麼好的電影,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導演,及演員的原因,他們的素質實在有點太低。很多人對我說:我很喜歡張藝謀。聽到這話我就想扁人。很多人認為別人都說其它導演不行,張導你總不能不服吧。可是我卻不是這么認為的,個人認為,張 他與其它垃圾也好不到哪去,弄出來的電影都是些嘩眾取寵的,他們認為,只要觀眾喜歡就行,能賣高票房就行。實在不想說太多的這些屁話了。差點忘了說演員,一個個都是些搞娛樂的人,哪有心思在電影角色溶解上做功夫,沒事就愛整些花邊新聞的(中學時代最喜歡和同學一起關注這些屁事,不過艷照出來後,情況變了點。現在連隔岸觀火都懶得了,搞不懂還有這么多人喜歡)。他們也是只要有錢賺就好。另外,再看一看就清楚,哪個人只要一火,不管你是唱歌的,跳舞的,隨便你是幹嘛的,種田的也行,打工的也好。馬上就可以拍電影,不管你會不會演,反正收視率不會差到哪去,有多少人喜歡這個演員,就有多少人喜歡這部電影----這幾乎是現在電影行業的真理了。你再仔細點就會發現,在中國,電影幾乎全是年青人的天下了,裡面充斥里全是些年青的演員,拍出的電影 也都是從演員選電影,而不是從電影選演員。都是某個劇本可能是為某個演員量向定做的,而不是某個劇本不是為某個演員量身定做的。相比之下你就會發現,就連老外的電影也一樣,幾乎大凡是經典的電影大部分演員都是靠演技及出眾的劇情贏來一片叫好,而其中的演員,多數是些中年人,因為他們更專注專業,說白一點,年青點多數的太嫩了點,演技太差,而我們的電影總是缺乏那些專業專注的人,都是只要有錢就好。哎,說的煩不想說太多導演及演員,以下省略幾萬字,還有很多有待你們去發覺。

最後,我認為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觀眾素質太低。----沒追求性(我說的是絕大部分,旁觀你周圍的大部分人你就會發現)。那些拚命的叫囂著韓劇好看的,其實說白了就是你沒看過那些經典的歐美電影,稍微看幾部,你就會發現,什麼時精品,什麼是垃圾。
說到底,說為什麼中國拍不出《美國往事》這樣的經典電影,仔細數數,幾乎為零。為什麼,要怪就怪觀眾,觀眾審美度太低,要求太低,隨便一點搞怪的電影,就能讓你樂的不成人樣。呵呵,有必要整那些深奧點的,富含人生哲理的嗎。沒必要,因為觀眾跟本就沒有這個需求,你只要讓人樂了,賣票房了,那就算電影合格了。觀眾也懶得管劇情離不離譜,細節捕足細不細膩,表演是否獨特到味,反正一個故事說的讓人明白了,就算over,沒有那麼高的要求。舉個例子說前段時間很火爆的電影《葉問》 周圍很多的人都說相當不錯,好評不斷,由於對此片期待較高,我看的還是最新出來的偷拍版。本覺得如果效果好,可能會等清晰版出來了,再溫一遍,結果,我再也沒看過,老實說,這部電影在國內而言,確實還算不錯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如果就國際而言,難登大雅。幾個簡單的場面,加上稍微不錯的演技,不少觀眾就跟幾百年沒看過好電影似的,說白了,進底之蛙太多了,哪知道天有多大。 當然我還是鼓勵大家支持國產(我徹底對中國電影沒有了期待,所以希望其它人代替我,繼續期待.....不知道是不是只有等我老了,國內電影才會是另一個層次)

不說了,打了這么多字,廢話也吐了一堆,只 是代表個人觀點,不同意見的,歡迎反駁。 個人喜歡大家一起討論

㈢ 如何看待中國影視業與國外影視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的電影文化業正在改進和提高,電影正在成為社會文化輿論的中心,在文化娛樂欄目里,電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的電影產業化改革正在進一步加快,中國電影業正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
一、 我國影視產業發展的機遇
(一)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影視產業的發展
2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頒發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並且重點發展具有創意的文化作品和影視製作、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對產業政策體系進行完善,推動中國的文化產業促進其產生跨越式的發展。隨著2010年1月出台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對創作生產十分重視並且加大對其支持力度、積極培育新的企業,對城鎮數字影院建設極力支持,鼓勵頒發更多的投資和融資政策,對院線管理經營規模進行繼續擴大,努力加強中國在國際間的影響力,積極推進科學技術的創新,加強公共服務,完善監管體系等從九個方面採取相應措施進而促進中國電影業的發展與繁榮。為了增強中國電影的在國際間的影響力,我國頒發了許多給予中國電影生產企業支持的政策,鼓勵中國影視產品從多個渠道實現真正的「走出去」。
(二)我國的經濟發展為影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
經濟增長是影視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發展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經濟基礎,恰好金融危機使全球各地的經濟步入「低谷」,文化產業也在這場風暴中經受摧殘:世界各地先後取消了一些大型的博覽,劇院接連倒閉,電影節停辦,電影拍攝的作品數減少。2010年,中國核心文化產品的進出口總額為143.9億美元,同比增長15.1%。在海外銷售中,中國自己產的電影銷售總額超過了35億元人民幣,圖書的版權輸出和引進從2005年的1:7.2縮小至2010年的1:3。2010年,深圳的文博會文化產品的交易額超過一千億元。通過這一升一降,我們可以看出金融危機有利於世界文化產業的模式建設並且有利於中國的影視產業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
(三)我國濃厚的文化底蘊為影視產業提供了多樣的文化背景
中國是一個擁有博大精深以及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對於我國所擁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具有我國悠久歷史的沉澱的特點,我國影視產業從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傳承以及加入創新思想,把傳統與創新結合起來,將文化創意和科技更好地糅合在影視產業中,使其在傳承原先優秀元素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展。現如今機遇與挑戰布滿了新世紀發展的道路,我們要對影視業的文化特性進行重新探討並且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給出新的定義,重新定位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據現代觀眾的習慣在審美層次和消費習慣上進行相應的改變,讓他們慢慢適應我們的影視產品特點。我國將豐富的文化資源充分利用了起來,在其基礎上不斷創新,結合了現代科技的特點,融入了現代科技的特色以及技巧,加入各種特效讓影視作品顯得更有技術性,讓國外的觀眾在觀看我國的影視產品時不僅對我國影視作品內容上產生認可,也對我國影視作品的製作技巧上也產生認同感。我國的影視作品將我國的特色與我國的影視產業結合在一起,在文化領域中學習其他國家的長處並且運用到我國的影視產業中實現了優勢互補。
二、我國影視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 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1. 起步較晚且發展水平較低
我國的首部電影在100多年前被製造出來,但是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大部分的影視作品都被用於宣傳一些看法和意見等,並沒有被用來售賣以產生金錢上的價值,商業上很難發揮出其優勢。我國的文化產業在90年代初開始嶄露頭角,漸漸開始發展起來,在發展過程中慢慢整合並且在原有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優勢一步一步進入軌道,迅猛發展起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文化產業也開始漸漸找到適合我國發展的方向,與此同時,我國的產業性質仍然發展得不夠完善,這是困擾著我國影視產業的一個大難題。1920年美國的影視產業開始走向產業化,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現如今美國的影視產業的產業運行機制已經發展得很完備。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說,影視產業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相比不具備競爭力,在我國整個文化產業中處於弱勢較無競爭力。
2.規模經濟效應尚未形成
我國現有影視產業的經營模式散亂,還有製作與發行的影視公司數量較多,但這些機構規模普遍較小。由於規模較小,很多的資源、設備在我國都不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現有影視產業再投資和擴大規模從目前看來是遙不可及的。中國的影視產業中外部規模經濟還沒有達到形成的要求。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擁有的各類廣播電視節目的製作機構約1160家,各類電視劇的製作機構約127家,規模大小不相等的電影製作機構約100多家。從數量上來看,我國的影視產業的各類製作機構已然是成為了生產大國,不過與影視產業強國相比較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每一家製作單位的工作都是分離的,之間並沒有相關的聯系,各自為自己所負責的區域擔負起責任。地理位置也分布的天南地北,影視拍攝基地可謂是「遍地都是」。為了拍攝一部電視劇、製作一部電影等,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都會成為製作成本中一筆不小的支出。
3.專業人才儲備不足
影視產業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僅體現在產品方面,還體現在專業的影視人才資源方面。一個國家是否擁有影視專業人才的培育體系關繫到該國影視產業的健康發展。影視產業市場缺乏一批對經營管理十分了解並且對文化市場發展走向掌握得淋漓盡致的資深專業人士,因此導致開發手段老舊並且沒有創意。除此之外,我國當下許多導演和編劇注重短期效益,對抗戰片和宮廷劇的市場情有獨鍾像如今熱播的許多劇中,宮廷劇佔了很大的一部分,雖然宮廷劇在我國得到了很高的收視率,但是這個收視率僅僅局限在我國,由於國外的觀眾本身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大了解,再加上語言上的障礙,宮廷劇對國外的觀眾來說起不到什麼吸引。我國忽視了開發具有文化深度的影視作品市場,無論什麼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人才儲備上的過硬才能促進影視產業的發展,專業人才儲備不足這個問題會在根源上制約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 (二)影視作品與市場需求不符
1. 強調民族性但文化折扣大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影視產業嘗試與國際接軌,但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一時間難以取得其國際上的認可。例如,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在注重藝術性的威尼斯電影節獲獎,但是在傳播范圍上仍然很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語言。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雖然是漢語,但是在中國之外的漢語使用人群多為亞裔聚集地,且絕大多數多在亞洲。歐美國家的觀眾難以理解電影背後所要表達的文化和意思,考慮語言障礙和文化因素是我國的影視作品在傳播交流的過程必須要處理好的問題。
2. 迎合本土市場而忽視國際市場
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本土文化融入影視產品也不例外。一方面,我國的影視產品的傳播有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但是當下影視產業的主題單一趨同,重復傳播不利於影視產品可持續發展,更會使觀眾對過分刻意宣揚的某些文化和精神產生抵觸感。中國影視產品自發展開始就有社會公共服務性,但若要向國際市場發展,那麼就不能繼續迎合本土市場,也不是簡單的出口到國際市場,我們要針對商業性需求來生產供給適銷對路的影視作品。
3. 我國影視產業平均產能和質量都偏低
我國的影視作品就絕對的生產數量而言還比較樂觀,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鑒賞水平的提高,影視文化市場上相對符合大多數觀眾需求的作品數量還無法滿足國人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另外,低質量影視作品的炮製,將嚴重阻礙影視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比如當下雷人的劇集層出不窮,武俠超人亂入抗戰劇。這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在數量和質量上兩手抓。
(三)我國影視產業投資體系有待完善
任何國家的影視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因此,建設和完善影視產業投資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中國在影視產業發展的初期,大多數影視產品主要靠國家扶持才能順利完成製作。在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也放寬了民間資本進入影視產業的限制,但是由於回報率不高,許多投資者轉投其他行業,也不將資金投入到支持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一直靠政府機構扶持才能發展的影視產業是沒有前途的,我國影視產業的若要向國際發展,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影視產業投資體系。
三、未來影視產業發展的可行方向
(一)建立完善的電影產業且形成產業規模
我國的影視產業應把優勢集中起來形成競爭的態勢,對我國現有的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並且在充分利用的基礎上開發新的優勢,從而降低影視產業的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集團化是美國的影視公司通過親自實踐而得來的戰略,要提高中國電影市場的集中度,市場的輔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應當鼓勵國有大型的影視集團繼續研究與強化股份制改革,成為國際大型影視集團的股東,與國際電影集團一起經營投資負其相關的責任。除此之外,要鼓勵中小型電影公司也有機會融入到產業分工合作中,盡快建立完善的電影產業價值鏈。這有利於增強我國影視產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完整的影視產業價值鏈有助於開發附加產品的價值。
(二)加強國際營銷力度
國際營銷渠道的建立主要通過完善發行網路,讓中國的影視文化產品有多種渠道打入國際影視市場。首先,應該讓中國的影視產業與其他國家的同行建立長期合作,爭取和聯合現有的發行網路來促進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其次,要對全球各個市場的需求進行調研分析,針對不同文化的偏好推出適銷對路的影視產品。最後,要盡量減少因文化差異性產生的影響,適當將本土特色結合先進的製片技術,加強我國影視文化產品的國際營銷力度,從而贏得國外的觀眾。
(三)利用文化因素
中國堅持全球文化多樣性的基本立場,支持世界各國共同建立公正透明的影視產業競爭體系。目前我國參與國際影視市場競爭的水平較低,我們盡一切可行的辦法保護中國影視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
經濟全球化使各民族的文化差異逐漸變小,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仍然很大,好萊塢電影無法替代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特徵與認同感,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特色是獨一無二的。對於這點,中國的影視產業應當充分利用中國多樣的文化傳統資源,要恰當應用並將其融入作品當中,由於國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以及歸屬感,不管國人走到哪裡,對祖國的熱愛與熱忱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具有中國特色影視作品在全球的華人華文電影市場擁有十分龐大的發展空間,這讓他們觀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作品之後能夠找到一種「家」的感覺。此外,中國影視產業可以藉助越來越流行的「漢語熱」和孔子學院,利用這些極受歡迎的平台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的有利因素,推進中國影視作品在國外的發展並吸引海外年輕消費者對中國影視文化產品的關注。
(四)加強政府對電影產業貿易的支持。
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給予中國影視產品製作經濟上的支持,並且在技術和題材上進行創新,吸引觀眾的目光,有利於增加票房。政府還應該鼓勵和支持影視風險投資基金和影視產業基金的發展,這對於擴大影視文化產業規模起著基礎性的保障作用。
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環境的好壞與政府是否有在資金上進行支持密切相關。政府可以在影視產業貿易上給予資金上的支持與幫助,幫助中國電影產業走向國際電影市場。例如,頒發一些政策以非關稅管理措施的方式來限制國外電影產業資金上的投入;規定國產電影在影片放映的總時間的最低佔比,以及規定外國電影在影片放映的總時間的最低高佔比;做好外國電影的進入許可證工作,宏觀調控進口電影的產品結構,適當採用政策性支持保障國產電影的發展;通過對不同種類的影視作品收取不同等級的稅來限制外國影視作品進入中國的總量。當然,對於中國的電影作品走向國際市場,我國的電影作品與進口的外國電影之間的關系的處理必須符合國際慣例的要求,盡可能消除貿易摩擦。
四、 政策建議
(一)影視產業層面
培養領導能力類型的影視產業。中國的電影和電視行業正處於轉型階段,在電影和電視的轉換應當加強企業間的戰略聯盟,以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和集團化發展,升華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價值鏈。 加大開發影視衍生品的力度,提高影視產品的附加值。我國的影視產業著眼於影視本身的開發與製作,通常會把影視衍生品忽略掉,但是影視衍生品的附加價值往往才是真正的大蛋糕,能夠產生巨大的收益,人們在觀看影視作品之後如果對該影視作品十分喜愛,對劇情或者人物十分喜愛的話,那麼有關該影視作品的影視衍生品將會在影迷觀眾之間大受歡迎。政府要引導相關企業轉變對影視衍生品的開發觀念,讓衍生品開發成為獲取影視產品價值的另一種方式,開發影視衍生品讓影視產業盈利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並且拓寬了盈利的渠道,我國在獲取影視衍生品的利益的同時還可以提取影視產品中的高科技因素,採用先進的製作技術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價值鏈向高端路線發展。
(二)政府層面
我國政府在影視文化產業的整合升級過程中要繼續發揮其積極作用,結合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並且在技術上進行創新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積極擴大我國影視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引導和支持我國的影視文化產業與世界各國的影視文化產業建立公正透明的分工合作機制,從而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升華。

㈣ 文化產業興起和發展的環境下,中國電影應該怎樣生存以一部電影電影為例請各位指教

文化產業興起並不阻礙電影產業的發產啊,我感覺二者是相輔相成一同輝煌的,文化興起可以帶動更多的影視素材,《孟子》,《孔子》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以文化歷史為背景。

㈤ 簡述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

1、1978—1999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預熱期。

這一階段,我國政界、學界和企業界對文化產業展開了熱烈討論,討論的焦點是文化可不可以產業化、文化能不能夠產業化、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文化是否構成生產力等問題。

2、2000—2005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初創期。

在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概念提了出來,強調:「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3、2006—2011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改革攻堅期。

這一階段,我國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視製作、發行、廣電傳輸、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首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政企、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逐步推進。

(5)從中國電影看文化產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的未來趨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對於我國文化產業來說,新時代意味著我國文化產業將從粗放的鋪攤子式的發展模式向高質量、高層次、精細化發展模式轉變。

這就要求文化產業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好未來發展藍圖;突出創新、創意、創造性發明和原創知識產權掌控,堅持內容為王;推動互聯網、數字技術、人工智慧等與文化、審美、藝術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新業態;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進一步跨界運行,創造出一批適應市場化運行的新形式;注重以文化產業新業態、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費新模式。

㈥ 中國電影產業現狀與未來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有了新的氣象,每年一度的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百合獎、童牛獎、評選出的多部電影精品和優秀影片足以說明了中國電影的非凡進步,使我們感受到了創作者們不但繼承和延續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電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經驗和傳統,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創作者們在現實題材領域里的堅持不懈與開拓,探索和創新能力又勝於以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的電影導演是與時代同步的。
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電影導演,特別是第四代電影導演,對於電影市場化的不適應,面對眼花繚亂的市場一時不知所措,一些看起來挺不錯的作品卻受到了市場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東西卻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市場說,電影雖然是藝術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時消費即時賺錢,你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但在市場上即時找到買主才能站得住腳,市場不承認文化功能,只注重商業價值。例如,廣大農村是中國電影最具發展力的市場,據文化部一項專門調查顯示,全國縣鄉鎮的電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當,幾年看不到一場電影。雖然政府努力想改變這個局面也出了不少資金拍攝給農民看的電影,但是這局面還是沒有根本改變。
一位朋友勸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農村片觀眾少,同樣費力卻不討好。當時我不得其解,我認為不論什麼題材的電影,只要拍得好看就會有觀眾。轉而一想,朋友說的也不無道理,這大概是中國進入新時期以來,中產階層的迅猛崛起所帶來的強勁的中產階級文化氛圍所致吧,這個階層所面對的是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他們講娛樂,講休閑,什麼「好看」看什麼,什麼「好吃」吃什麼,消遣成了他們看電影的主要目的。為此,一些影視快餐挺適合他們的口味,他們與「思想」的節目無緣,大凡涉及到的所謂「思想」也是金錢的概念。也難怪,投資人是講回報的,製片人是講利潤的,他們認為投資農村片是無利可圖的。特別是前一個時期,整個社會都比較浮躁,一個基本的心態就是想發財想暴富,都想盡快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這不是說我們民族的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是社會的進步呢。我是說,我們當電影導演的,必須直面這個社會現實。我想,隨著市場經濟的秩序化,使得這樣一些投資人對農業農村農民會有新的、深刻的認識,會逐漸地對農村題材的作品感興趣,他們面對自己經營的艱難,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態,因為他們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盡管強大的中產階層可以給平民百姓帶來利益,但實現中國的全面小康生活的關鍵,還是在農業農村農民,他們的事情解決不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繁榮就無從談起。
我始終認為,問題還是我們電影導演自己,因為題材本身不能決定作品的優劣和觀眾的多少,無論什麼題材,只要拍得好看,就能贏得品位和觀眾,真正的觀眾要求真正的導演,給他一個令人感動的人物形象,有了一個令人激動不已的故事,你的作品,市場就接收了。
由於市場經濟,許多製片人和藝術家受到利益的驅動,紛紛去拍賺錢片,這無可非議,好萊塢的電影產業,目的就是賺錢。可我們是中國,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硬去效仿美國並不見得會給你帶來什麼益處。不要迎合「商業」而去拍「商業」,不要迎合觀眾而去拍「趣味」,那樣反而失去了商業和觀眾,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順自己的思路,更多的關注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是觀眾最為關注的,可以這樣說,誰最關心平民百姓誰就擁有了觀眾,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證明了的。當然,現實題材的創作不能浮躁,不論市場怎樣喧囂,我們不能為蠅頭微利所惑,不能丟掉我們對電影的熱愛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種崇高的責任感。現在一提責任感,許多影視人都呲之以鼻,好像這是過了時的話題。如今時興的說法是按著藝術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這話沒錯。我所說的責任感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東西,真正的責任感是誕生優秀作品的基礎,特別是導演,一個導演連一點責任感都沒有,很難想像他能拍出有人生況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戲的時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種責任感,一個盲人過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淺薄,而我們攝制組要的就是這種崇高,把這種崇高作為拍好戲的目標,我相信會有好結果。我覺得,創新和審美品格,都是在劇中人物身上體現的,千萬不要從概念出發。誰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無定法,可為什麼偏偏在創作電影作品的時候,一涉及現實題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這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發現令你眼睛一亮的東西。這也是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揭示真理,說真話。
電影是20世紀受大眾喜愛的一門藝術,中國電影至今也快百年了,歷史己經證明,電影自身的發展在一個世紀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有人認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國電影,說從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敘事電影將可能形成六種電影形態,即影院電影、電視電影、網路電影、電視劇、網路劇、電影劇。我們很快就會進入一個不用膠片的數字電影時代,21世紀的中國電影在製作上將完成一個由拍電影到書寫電影的轉換過程,用計算機繪圖技術可以設計出與演員一樣的數字演員,隨著計算機的不斷完善,數字演員的表情和姿態將會和真人一模一樣,日本已經有人寫文章,說應當考慮被拍攝對象從攝影機前面消失的問題了。到那個時候,電影美術師和攝影師的概念,電影劇作和電影導演的概念就難以確定了,那樣的電影很難說是拍出來的,因為它不是拍電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狀態的電影時代很快就要到來。我們電影導演應該有這方面的准備。
就我個人來講是非常不願意看到這樣的電影時代的到來,那種電影很難定義為電影,那是另一種東西,肯定不是電影。電影就應當是人拍出來的,而不是科技出來的,任何科技都應當是電影的輔助手段而不應當成為目的,數字人畢竟是科學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體驗是數字化了的,模擬得再逼真它也是虛擬的世界,就像電腦游戲機。如果作為電影的一個品種出現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電影則是不可以的。敘事電影是人的情感體驗,情感這東西科技怎麼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樣。為此,不論電影變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電影是不會消失的,會長久地活躍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
未來是預測,重要的還是現在。中國電影若要繼續發展前進,就必須按著電影的自身規律辦事,認真地遵循市場規則,讓市場和歷史檢驗我們的作品,只要創作者能夠不斷地積累知識,吸收和參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精心製作自己的電影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的電影文化水準,才能與人類文化和文明進程同步。

㈦ 從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狀況出發,分析小時代現象

《小時代》自上映以來一直話題不斷,先是按排片率給影院返還分賬點,導致部分影城首映日全排《小時代》遭業界抨擊;上映後被吐槽為內容空洞炫富和奢侈品的堆砌達到一種病態境界的爛片;隨後又批為專門迎合「腦殘粉」潮流的「粉絲電影」;之後被批對物慾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惡趣,「單純對物質的追求等錯誤價值觀引導社會思潮,導致一個時代的人文建設和傳播失控」,使人看後產生了無法擺脫的不安。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該片首日排片率高只因市場預期好。因為,《小時代》在上映之前,無論是網路上的網路指數,微博的搜索量、媒體的炒作程度,均已經讓這部電影已經成為了社會熱點,首日排片率高已經成為業內的共識。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其實以排片率返點讓利影院的做法也不是《小時代》獨有,如果不是高額票房預期的影片,哪怕片方說不分成,影院也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為一部影片增加排映場次——因為沒有觀眾購票觀映造成停場浪費影院有限的放映場次。

其實,《小時代》對物質財富崇拜是當今社會一種現象,不必大驚小怪和不安,更不會導致一個時代的人文建設和傳播失控。也有不少人認為,說《小時代》宣揚拜金主義也太過片面,只不過是碰巧趕上了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陸家嘴所代表的寫字樓群,愛馬仕所代表的奢侈品,以及圍繞資本之物所產生的生活與情感的邏輯。都是改革開放後所帶來的一種社會新氣象。片中所展現顧里這個「富二代」為中心地位的群體,不也是先富帶後富的象徵嗎?窮家女南湘能參加時裝秀是顧里托的關系,最後被認為具有服裝設計技能的南湘能進入大公司當時裝設計師,這也是這個時代公平競爭的一種體現。服裝在這部電影中地位很重要,不僅是時裝秀組成了電影勉強的情節主線,而且構成了人物的靈魂顯影。為此,雖然片中所展示的生活確實讓人羨慕,但並不是說因為一部小說、一部電影就能改變年輕人的價值觀。

按理說,對一部電影評論有贊有彈很正常,但有些人的評論言辭的確被誇大了,看一部電影就會墮入「追求物慾的深淵」?不說進入市場的電影商品屬性其主要功能是娛觀眾,且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是自古定律。總之,在當今天社會「炫富!」的生活現象是存在的,電影不就是要展現生活中某個故事的藝術么?只是希望人們不要因為要「黑」這部電影或青年導演郭敬明而妄下結論,自己去看看書或是看看電影,了解了之後隨你喜惡,但求心安。

對電影新人多一點寬容電影不象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文學形式,寫好乃至發表或演出之後,還有修改甚至再創造的可能,電影是通過特殊製作手段一次完成的藝術產品,拍完之後就難以改動了。只能將終極成果發行放映,才能接受觀眾評判優劣成敗,幾乎無法按觀眾返饋意見進行修改。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部電影無論拍得如好都會留下不足與遺憾,故此業內人士把電影稱為「遺憾的藝術」。

作為青春勵志影片《小時代》的主創,郭敬明是從連續兩年參加「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都獲得一等獎,走向文學創作道路的80後暢銷小說青年作家;且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從出生於四川自貢普通小職員家庭走到國際大都市上海創業,成為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成功企業家,其本身的成長勵志經歷就值得廣大青年觀眾學習、借鑒。

此外,《小時代》的郭采潔、謝依琳、郭碧婷、柯震東、鳳小岳、陳學冬等眾多美女俊男主角陣容,大多都是電影新人,雖然演技有不盡人意之處,但能令觀眾賞心悅目。為此,我們無論是對新導演,還是新演員或者說是年輕電影人,都是應以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鼓勵、多一點支持的態度去評價一部由電影新人主創的電影。

㈧ 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策略 建議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有了新的氣象,每年一度的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百合獎、童牛獎、評選出的多部電影精品和優秀影片足以說明了中國電影的非凡進步,使我們感受到了創作者們不但繼承和延續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電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經驗和傳統,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創作者們在現實題材領域里的堅持不懈與開拓,探索和創新能力又勝於以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的電影導演是與時代同步的。
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電影導演,特別是第四代電影導演,對於電影市場化的不適應,面對眼花繚亂的市場一時不知所措,一些看起來挺不錯的作品卻受到了市場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東西卻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市場說,電影雖然是藝術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時消費即時賺錢,你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但在市場上即時找到買主才能站得住腳,市場不承認文化功能,只注重商業價值。例如,廣大農村是中國電影最具發展力的市場,據文化部一項專門調查顯示,全國縣鄉鎮的電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當,幾年看不到一場電影。雖然政府努力想改變這個局面也出了不少資金拍攝給農民看的電影,但是這局面還是沒有根本改變。
一位朋友勸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農村片觀眾少,同樣費力卻不討好。當時我不得其解,我認為不論什麼題材的電影,只要拍得好看就會有觀眾。轉而一想,朋友說的也不無道理,這大概是中國進入新時期以來,中產階層的迅猛崛起所帶來的強勁的中產階級文化氛圍所致吧,這個階層所面對的是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他們講娛樂,講休閑,什麼「好看」看什麼,什麼「好吃」吃什麼,消遣成了他們看電影的主要目的。為此,一些影視快餐挺適合他們的口味,他們與「思想」 的節目無緣,大凡涉及到的所謂「思想」也是金錢的概念。也難怪,投資人是講回報的,製片人是講利潤的,他們認為投資農村片是無利可圖的。特別是前一個時期,整個社會都比較浮躁,一個基本的心態就是想發財想暴富,都想盡快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這不是說我們民族的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是社會的進步呢。我是說,我們當電影導演的,必須直面這個社會現實。我想,隨著市場經濟的秩序化,使得這樣一些投資人對農業農村農民會有新的、深刻的認識,會逐漸地對農村題材的作品感興趣,他們面對自己經營的艱難,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態,因為他們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盡管強大的中產階層可以給平民百姓帶來利益,但實現中國的全面小康生活的關鍵,還是在農業農村農民,他們的事情解決不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繁榮就無從談起。
我始終認為,問題還是我們電影導演自己,因為題材本身不能決定作品的優劣和觀眾的多少,無論什麼題材,只要拍得好看,就能贏得品位和觀眾,真正的觀眾要求真正的導演,給他一個令人感動的人物形象,有了一個令人激動不已的故事,你的作品,市場就接收了。
由於市場經濟,許多製片人和藝術家受到利益的驅動,紛紛去拍賺錢片,這無可非議,好萊塢的電影產業,目的就是賺錢。可我們是中國,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硬去效仿美國並不見得會給你帶來什麼益處。不要迎合「商業」而去拍「商業」,不要迎合觀眾而去拍「趣味」,那樣反而失去了商業和觀眾,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順自己的思路,更多的關注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是觀眾最為關注的,可以這樣說,誰最關心平民百姓誰就擁有了觀眾,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證明了的。當然,現實題材的創作不能浮躁,不論市場怎樣喧囂,我們不能為蠅頭微利所惑,不能丟掉我們對電影的熱愛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種崇高的責任感。現在一提責任感,許多影視人都呲之以鼻,好像這是過了時的話題。如今時興的說法是按著藝術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這話沒錯。我所說的責任感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東西,真正的責任感是誕生優秀作品的基礎,特別是導演,一個導演連一點責任感都沒有,很難想像他能拍出有人生況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戲的時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種責任感,一個盲人過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淺薄,而我們攝制組要的就是這種崇高,把這種崇高作為拍好戲的目標,我相信會有好結果。我覺得,創新和審美品格,都是在劇中人物身上體現的,千萬不要從概念出發。誰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無定法,可為什麼偏偏在創作電影作品的時候,一涉及現實題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這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發現令你眼睛一亮的東西。這也是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揭示真理,說真話。
電影是20世紀受大眾喜愛的一門藝術,中國電影至今也快百年了,歷史己經證明,電影自身的發展在一個世紀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有人認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國電影,說從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敘事電影將可能形成六種電影形態,即影院電影、電視電影、網路電影、電視劇、網路劇、電影劇。我們很快就會進入一個不用膠片的數字電影時代,21世紀的中國電影在製作上將完成一個由拍電影到書寫電影的轉換過程,用計算機繪圖技術可以設計出與演員一樣的數字演員,隨著計算機的不斷完善,數字演員的表情和姿態將會和真人一模一樣,日本已經有人寫文章,說應當考慮被拍攝對象從攝影機前面消失的問題了。到那個時候,電影美術師和攝影師的概念,電影劇作和電影導演的概念就難以確定了,那樣的電影很難說是拍出來的,因為它不是拍電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狀態的電影時代很快就要到來。我們電影導演應該有這方面的准備。
就我個人來講是非常不願意看到這樣的電影時代的到來,那種電影很難定義為電影,那是另一種東西,肯定不是電影。電影就應當是人拍出來的,而不是科技出來的,任何科技都應當是電影的輔助手段而不應當成為目的,數字人畢竟是科學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體驗是數字化了的,模擬得再逼真它也是虛擬的世界,就像電腦游戲機。如果作為電影的一個品種出現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電影則是不可以的。敘事電影是人的情感體驗,情感這東西科技怎麼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樣。為此,不論電影變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電影是不會消失的,會長久地活躍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
未來是預測,重要的還是現在。中國電影若要繼續發展前進,就必須按著電影的自身規律辦事,認真地遵循市場規則,讓市場和歷史檢驗我們的作品,只要創作者能夠不斷地積累知識,吸收和參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精心製作自己的電影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的電影文化水準,才能與人類文化和文明進程同步。

㈨ 中國的文化產業(比如電影產業)以及體育產業(比如中超)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投資如此火熱

電影市場必然是高增長的,預計17年底中國電影票房就能超過美國,至少1000億票房前不會有太多停滯,甚至有些行業里的人認為中國電影行業的頂端能夠到300億美元,也就是接近2000億人民幣。

時至今日,影響球迷去球場看球的不是熱情,而是座位不夠,中超多數球隊的場均上座率均在80%上下,之所以沒有到100%是因為各地政府都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都會有大量預留位置,包括但不限於:客場球迷和主場球迷的隔離看台、疏散區的看台和一些過大的球場乾脆直接限制最高人數,中超至少有一半的主場都是場場一票難求。


作者:王亞暉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㈩ 如何看當前文化產業發展態勢

增強我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
目前渠道方面,推出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電視報刊、電視劇場以及手機電視,擴大中華文化的對外影響的必然要求。現在國際文化市場上主要講述的還是西方的故事,中國作為東方文明古國,基本扭轉文化貿易逆差較大的被動局面,可以把文化產業分為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從渠道的角度來講,主要有四條:一是出版物的發行;四是劇場連鎖。從內容生產來講,有電影生產、圖書和報刊出版、舞台藝術表演,就必須堅持「渠道優先、內容強勢」。
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是整合地域文化資源,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集中度。
此外,文化和旅遊、製造業的結合也將成為一大趨勢,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形象。只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示範園區建設,鼓勵和支持各地根據自身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帶和集聚區,形成具有強大帶動效應的區域文化產業孵化器和發展極,給予重點支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品名牌引領國內市場,進軍國際市場。
未來的骨幹企業,是戰略投資者、電視互聯網,劇場連鎖下一步也要重點發展,如出版物的發行,讓自主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最重要的發動機,打造實力雄厚、多種業態,包括圖書和報刊。爭取在未來幾年使我國的對外文化貿易有快速的發展。
在產業融合方面,廣電的兩張網,提高文化產業活力與競爭力。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又可以帶動製造業的升級與發展。
文化「走出去」,優化對外貿易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對外文化交流,即有線電視網路和無線移動網,下一步要建區域性的中心,強化分工配套,使各地園區成為吸納投資的主要土壤和產業擴張的主要增長點。要採取有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實現文化產業規模化。總之,文化產業要想快速發展,文化產業的行業界限會越來越模糊;廣電的網路也將變小網為大網,促進文化產業的內部分工與協作,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速度的必然趨勢。為此,隨著技術改造和規模化發展,將成為整合文化資源的重要平台,要實現全國的互聯互通,建立中國出版物發行的高速公路;二是廣電網路,包括有線和無線;三是電影院線;將文化創意與製造業相結合,把文化的內涵或者文化的元素植入到產品中去,積極鼓勵和支持原創,展示自己的文化,大力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增強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廣電節目生產,還有音樂等等、集聚化發展,理應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內容生產方面,要綜合性和專門化並舉。
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的狀況,走出受制於人的困境,必須立足於自主創新,未來將會形成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創新型文化企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骨幹企業培育、配套設施建設,會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基礎上,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著名文化品牌和知名文化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興文化產業和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手機電影、手機報刊,既是引領產業發展方向、推動產業創新,如新型陶瓷產品等建築裝修材料,勢必將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與附加值。例如,文化品牌的塑造,知名品牌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符號、新興業態培育和運行機制創新、增強產業集聚效應的戰略舉措,還要加快電影院線的建設、手機圖書等新業態。所以,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對原創性強,突出主導產業,加強企業集聚,既要做好宏觀布局,更會加強調控引導,才能真正從「中國製作」走向「中國創作」、具有一定市場佔有率的綜合文化企業集團,希望能夠培育出市值過千億的文化企業「巨無霸」,也是應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文化激烈競爭,加快民族文化產業振興的迫切需要。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和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引領文化產業發展、技術先進、能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前景良好的文化企業,出現電視圖書館、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文化藝術精品。比如,隨著文化資源的開發,深度旅遊必將會在中國出現,是拉動對外文化貿易;二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步伐不斷加快;三是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四是文化與旅遊及製造業的結合越來越明顯;五是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從自發轉向自覺。
對中國文化產業的框架結構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將呈現五大趨勢:一是文化資源進入大調整、大整合的時期。
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會從自發走向自覺,體現在國家層面加緊制定全國性文化產業規劃

閱讀全文

與從中國電影看文化產業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