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工業八大產業發展政策

工業八大產業發展政策

發布時間:2021-03-10 13:40:47

『壹』 什麼是「八大支柱產業」

1、石油化工產業
重點方向:石油化工產業重點向石化產業集群、精細化工材料、化工與精細化工、石油儲備基地等4個方向發展。形成原油、石油煉制、清潔油品、潤滑油產業鏈;有機原料、合成材料產業鏈;特種纖維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2、 有色冶金產業
重點方向:有色冶金產業重點向鋁冶煉及加工產業、碳素及加工產業、鐵合金及加工產業、鋼及鋼材產業等4個方向發展。形成煤炭開采、發電、電解鋁產業鏈;煉鐵、煉鋼、鋼材、鋼板產業鏈;電解鋁、鋁合金板帶箔材、汽車輪轂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3、 裝備製造產業
重點方向:裝備製造業重點向風電裝備產業、汽車及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石化裝備集群、自動化信息產業集群、專用設備產業集群等5個方向發展。形成風力電機、塔架、風電葉片、風電零部件生產及成套設備產業鏈;零部件配套、整車研發、生產、工程機械、汽車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4、 能源和新能源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生物能源、水電產業、火電及煤綜合利用、熱電聯產、太陽能光伏光熱產業、核電等6個方向發展。形成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液體燃料和生物能源生產產業鏈;水電開發、電網建設、熱電聯產、智能電網產業鏈;核能供熱技術推廣、成套設備製造和配套產品生產一體化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5、 戰略性新興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葯產業、新材料產業、航空航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5個方向發展。形成網路設備、系統集成等信息網路產業鏈;人用疫苗、治療用生物製品產業鏈;航空航天技術研究中心、研發、設計、飛控儀器航空航天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6、 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現代物流、現代創意農業、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等5個方向發展。形成玫瑰、百合種植、初加工、深加工產業鏈;休閑、觀光等現代創意農業產業鏈;紅鱒魚、奶牛養殖、初加工、深加工等一批產業鏈。
7、 現代服務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改造提升商貿服務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新型服務業、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務業、大眾服務業等6個方向發展。通過加快改造和提升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賓館業等傳統服務業,改造提升倉儲、配送業等工作重點,形成現代服務業的各個產業鏈。
8、 文化旅遊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打造標志性旅遊節會品牌、黃河文化旅遊、絲路文化、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等6個方向發展。通過整合全市旅遊節會資源,打造聞名全國的黃河文化旅遊品牌和沿黃經濟帶;大力發展傳媒、出版、演藝、策劃等文化產業,形成文化旅遊業的各個產業鏈。

『貳』 「十四五」時期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向是什麼

「十四五」時期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向是:一是要圍繞推動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防範化解風險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突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是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尤其要按照釐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關系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取得更大進展。
三是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要著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增強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叄』 產業布局政策的產業布局政策的內容

(1)制定國家產業布局戰略,完善產業投資環境,加速產業集中,優化區域產業結構
制定國家產業布局戰略,規定戰略期內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地區,同時設計重點發展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基本思路;以國家直接投資方式,支持重點發展地區的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及至直接投資介入當地有關產業的發展;利用各種經濟杠桿形式,對重點地區的發展進行刺激,以加強該地區經濟自我積累的能力;通過差別性的地區經濟政策,使重點發展地區的投資環境顯示出一定的優越性,進而引導更多的資金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入該地區的發展。
在產業集中發展戰略方面,可供採用的產業布局政策大致包括:通過政府規劃的形式,確立有關具體產業的集中布局區域,以推動產業的地區分工,並在一定意義上發揮由產業集中所導致的集聚規模經濟效益;建立有關產業開發區,將產業結構政策重點發展的產業集中於開發區內,即使其取得規模集聚效益,也方便政府產業結構升級政策的執行。
(2)地區發展重點產業的選擇政策
在經濟不發達階段,政府通常更強調產業布局的非均衡性。即強調優先發展某些地區,通過這些地區經濟的超常規增長,帶動其他地區以及整個國家經濟的增長。並且,政府也往往傾向於以建立開發區或在某些地區實行特殊政策的方式,將某些在政府經濟發展戰略中負有重要功能的產業(如出口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相對集中,以令其有較快的增長,進而提高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而當經濟較為發達之後,政府則從維護經濟公平和社會穩定等目標出發,偏重於強調地區經濟的均衡性。因此,除了個別特殊產業(如對環境保護有較大妨礙的產業)之外,政府已不傾向於通過重點扶持某一地區的經濟發展來帶動國民經濟增長,而往往對不發達地區經濟給予較多的支持,甚至在某些經濟發達地區或產業高度集中地區實行一定程度的限制進人政策。

『肆』 1949-1956年,中共在工業建設方面制定的重要方針,政策,重大措施

①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確定以經濟工作為中心,黨的總任務是將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

②建國初期,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合理調整工商業,進行民主改革與生產改革(開展增產節約、技術革新)。

③1953年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在進行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建設的同時,完成三大社會主義改造。

④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盡快將中國建成先進的工業國,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伍』 產業政策具體內容

第十三章 產業結構及政策 產業結構及政策 第一節 產業及產業結構 第二節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第三節 產業結構優化 第四節 產業結構政策 產業結構及政策 本章主要介紹了產業結構理論及產業結構政策的主要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產業結構理論及產業結構政策的主要內容。 分為四節: 分為四節: 在第一節中, 在第一節中,首先介紹了產業的概念及產業的分類 ; 在第二節中,主要介紹產業結構演進的一些基本規律; 在第二節中,主要介紹產業結構演進的一些基本規律; 第三節是關於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第三節是關於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第四節是產業結構政策的介紹。 第四節是產業結構政策的介紹。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與產業分類 產業與產業的形成 產業是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總和, 產業是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總和,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組織 的集合。 的集合。 產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是同社會分工的產生與發展相聯系的。 產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是同社會分工的產生與發展相聯系的。 經過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和古老的商業。 經過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和古老的商業。 產業及產業結構 三次產業分類法 費希爾首先提出,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 費希爾首先提出,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 也就有了三次產業的劃分: 也就有了三次產業的劃分: 第一次產業就是農業和畜牧業,包括採掘業。 第一次產業就是農業和畜牧業,包括採掘業。 業就以製造業為其核心,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 第二次產 業就以製造業為其核心,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並提供 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 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 第三次產業就是服務業。 第三次產業就是服務業。 克拉克大分類法 產業及產業結構 標准產業分類法 標准產業分類法是一般由政府的權威機構進行編制並頒布,具有權威 標准產業分類法是一般由政府的權威機構進行編制並頒布, 性、涵蓋性和實用性等三個方面的要求的分類方法 。 我國自1985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我國自 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前後經過了4次修訂 次修訂, 前後經過了 次修訂,目前實施的標准產業分類標准以四個層次將我 國國民經濟活動中的產業進行了劃分。 國國民經濟活動中的產業進行了劃分。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系統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 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系。 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系。 一個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 一個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這個產業結 構系統,具有一般系統所共有的特性,如系統性、層次性、 構系統,具有一般系統所共有的特性,如系統性、層次性、有序 性等等。 性等等。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各種表象 產出結構 作為資源轉換系統的產業結構的產出所構成的比例關系, 作為資源轉換系統的產業結構的產出所構成的比例關系,就是所 謂的產出結構,常見的產出結構,是以產值(增加值) 謂的產出結構,常見的產出結構,是以產值(增加值)為計量單 位的。因此,通常也稱其為產值結構。 位的。因此,通常也稱其為產值結構。 勞動力結構 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是一個比勞動力結構更為全面地反映投入要素結構的表 但在現實中,資本結構的使用率反而不及勞動力結構。 象,但在現實中,資本結構的使用率反而不及勞動力結構。 需求結構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配第- 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對不同產業收入的描述,揭示了產業間收入相對差異的規律 配第對不同產業收入的描述, 性,被後人稱之為配第定律。 被後人稱之為配第定律。 克拉克在其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隨著時間的 克拉克在其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 推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推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的人數相對於從事製造業的人數趨 於下降,進而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相對於服務業的人數趨於下降。 於下降,進而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相對於服務業的人數趨於下降。而勞 動力在產業之間變化移動的原因是由經濟發展中各產業間的收入出現 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 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庫茲涅茨法則 庫茲涅茨提出了庫茲涅茨法則: 庫茲涅茨提出了庫茲涅茨法則: 農業部門的相對比重,無論在產值結構方面還是在勞動力結構方面, 農業部門的相對比重,無論在產值結構方面還是在勞動力結構方面, 都處於不斷的下降之中; 都處於不斷的下降之中; 工業部門的產值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是趨向上升的, 工業部門的產值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是趨向上升的,但其上 升的速度則不一致。與產值的相對比重相比,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顯得 升的速度則不一致。與產值的相對比重相比, 基本穩定或上升相當緩慢。 基本穩定或上升相當緩慢。 在服務業方面, 在服務業方面,無論是產值的相對比重還是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與工 業部門一樣,具有上升的趨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卻與工業部門不同, 業部門一樣,具有上升的趨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卻與工業部門不同, 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要大於產值相對比重。 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要大於產值相對比重。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霍夫曼定律 如果將消費資料工業凈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稱之為霍夫曼 系數,霍夫曼定律表明,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系數,霍夫曼定律表明,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霍夫曼系數是不斷下降 的。 根據霍夫曼系數的變化趨勢,把工業化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 根據霍夫曼系數的變化趨勢,把工業化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高加工度化過程 所謂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業化的過程中, 所謂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結 構表現出的以原材料工業為中心轉向以加工裝配工業為中 心的發展趨勢。 心的發展趨勢。 高加工度化過程體現了工業經濟不斷從粗放式增長向集 約式增長的轉變。 約式增長的轉變。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經濟服務化趨勢 對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結構的實證的研究結果與庫茲涅茨 法則的結論並不相符: 法則的結論並不相符: 這些國家的第一次產業,無論是勞動力還是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 這些國家的第一次產業,無論是勞動力還是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 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 自70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第二次產業的相對比重,在 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 第二次產業的相對比重, 70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工業,特別是傳統的製造業在國 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工業, 民經濟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 民經濟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第三次產業則顯示出了強勁的上升趨 其比重已佔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一個被稱之為「 勢,其比重已佔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一個被稱之為「經濟 服務化」 服務化」的時代已悄然來到。 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產業結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構高級化的基礎。 構高級化的基礎。 關於判斷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 關於判斷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目前常見的主要是從以下五個方 面加以考察, 標准結構」的差異; 面加以考察,即 ⑴ 與「標准結構」的差異;⑵ 對市場需求的適應程 產業間均衡的比例關系;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 度;⑶ 產業間均衡的比例關系;⑷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⑸ 可持續地 發展。 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 與「標准結構」的差異 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人,統計回歸出產業結構的「 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人,統計回歸出產業結構的「標准發展模 這些「標准發展模式」 式」。 這些「標准發展模式」是大多數國家產業結構演進軌跡的綜 合描述,反映了產業結構演進過程的某種規律。 合描述,反映了產業結構演進過程的某種規律。 如果某一產業結構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標准結構」 如果某一產業結構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標准結構」產生了一定 的差距,可以認定這一系統違背了產業結構發展的規律, 的差距,可以認定這一系統違背了產業結構發展的規律,其內部的結 構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一個特定系統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 構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一個特定系統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其內 部結構恰好與「標准結構」相符, 部結構恰好與「標准結構」相符,可認定這一系統與產業結構發展的 共同規律是吻合的,其結構也是合理的。 共同規律是吻合的,其結構也是合理的。 產業結構優化 對市場的適應程度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結構的適應程度為檢驗一產業結構系統是否 合理時,應當注意的是: 合理時,應當注意的是: 由於市場需求的易變性和產出結構相對的滯後性及剛性等特點, ⑴ 由於市場需求的易變性和產出結構相對的滯後性及剛性等特點, 產出結構和完全地適應市場的需求結構,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產出結構和完全地適應市場的需求結構,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產出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間的偏差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 ⑵ 產出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間的偏差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即總 量偏差和結構偏差。 量偏差和結構偏差。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的適應一般可通過產品儲備、 ⑶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的適應一般可通過產品儲備、生產能力儲 備和生產能力調整的方式給予調整和解決, 備和生產能力調整的方式給予調整和解決,但這三種調整方式在適應 程度和適應時間上是不同的。 產業結構優化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一般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一般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提高資源 的使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的使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一個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其要素就是各個不同的產業。這些產 一個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其要素就是各個不同的產業。 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便構成了系統的結構。特定的結構, 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便構成了系統的結構。特定的結構,決定 了系統特定的功能。 了系統特定的功能。 對於一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而言, 對於一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而言,可利用的資源一般有兩類獲取 渠道,即系統內部的資源和系統外部的資源。 渠道,即系統內部的資源和系統外部的資源。 產業結構優化 可持續發展 所謂的「可持續發展」 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 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合理的產業結構應當是: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合理的產業結構應當是: 首先強調了發展,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⑴ 首先強調了發展,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當前的發展必須考慮到後代人將來的發展需要, ⑵ 當前的發展必須考慮到後代人將來的發展需要,不能為了目前 的過度需求而進行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生產。 的過度需求而進行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生產。 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產業結構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是經濟發 產業結構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 展的歷史和邏輯序列順向演進的過程,我們就稱之為產業結構的高級 展的歷史和邏輯序列順向演進的過程 我們就稱之為產業結構的高級 化過程。 化過程。 「標准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判斷 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錢納里、賽爾奎因等人所歸納總結的「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錢納里、賽爾奎因等人所歸納總結的「標准結構」 被稱之為是產業結構的「發展型式」 被稱之為是產業結構的「發展型式」。 產業結構高級化可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內容: 產業結構高級化可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內容:⑴ 產值結構的高級 資產結構的高級化。 技術結構的高級化。 化。⑵ 資產結構的高級化。⑶ 技術結構的高級化。⑷ 勞動力結 構的高級化。 構的高級化。 產業結構優化 以產值結構為指標的「標准結構」 賽爾奎因和錢納里在分析產業結構高級化時所使用的,以產值結構 為指標的「標准結構」,被稱之為賽爾奎因-錢納里模式。 以勞動力結構為指標的「標准結構」 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分布,就形成了勞動力結構。通過勞動力結 構來觀察產業結構,有一些理論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⑴ 勞動力作為 產業結構系統的投入,只是諸多投入要素之一。僅從勞動力要素一個 方面來觀察產業結構,繼而衡量其高級化有失全面性。⑵ 不同的勞動 力具有相當的異質性。⑶ 勞動力要素的市場流動問題也是在選用勞動 力結構指標時應當考慮的一個問題。 產業結構優化 相似比較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判斷 相似比較是以另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為參照系來評價和判別一個產 業結構系統的高級化。關鍵是構造一個關系式: 業結構系統的高級化。關鍵是構造一個關系式: rAB=∑in u Ai u /[( n Bi/[(∑i u 2)(∑ n Ai )(∑i u Bi 2)]1/2 被判別的產業結構系統為A,作為參考系的產業結構系統為 , 被判別的產業結構系統為 ,作為參考系的產業結構系統為B,Ui 為產業i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 自然, 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 為產業 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自然,UAi和UBi分別表示 和 分別表示 了產業i在產業結構系統 和產業結構系統B中的比例 在產業結構系統A和產業結構系統 中的比例。 了產業 在產業結構系統 和產業結構系統 中的比例。且 ∑i n ui =1 產業結構政策 主導產業的選擇政策 主導產業的特徵 所謂的主導產業, 所謂的主導產業,是指對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的未來發展具有決 定性引導作用的產業。 定性引導作用的產業。 主導產業的特徵包括: 主導產業的特徵包括: 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 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 能夠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 能夠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 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 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創造較高的生產效率和更 多的附加價值。 多的附加價值。 產業結構政策 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 關聯強度基準 赫希曼 在利用關聯強度基準選擇主導產業時,可以利用感應度系數和影 在利用關聯強度基準選擇主導產業時, 響力系數對各產業進行選擇。 響力系數對各產業進行選擇。 收入彈性基準 筱原三代平 應選擇收入彈性較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應選擇收入彈性較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某產業的收入彈性 = 該產業產出的人均需求增長率 / 人均國民收 入增長率 生產率上升率基準 筱原三代平 應當選擇技術進步速度較快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應當選擇技術進步速度較快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產業結構政策 幼小產業的扶植政策 所謂的幼小產業,是指在工業後發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中,相對於 所謂的幼小產業,是指在工業後發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中, 工業先行國家成熟的同行產業而言,處於「幼小稚嫩」階段的產業。 工業先行國家成熟的同行產業而言,處於「幼小稚嫩」階段的產業。 李斯特是早期主張對本國幼小產業進行保護扶植的代表人物。 李斯特是早期主張對本國幼小產業進行保護扶植的代表人物。 二戰後,主要的扶植政策手段包括: 二戰後,主要的扶植政策手段包括: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保護政策。 ⑴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保護政策。 財政和稅收的傾斜政策。 ⑵ 財政和稅收的傾斜政策。 ⑶ 金融和信貸的優惠政策。 金融和信貸的優惠政策。 技術的支持政策。 ⑷ 技術的支持政策。 直接規制等產業組織政策。 ⑸ 直接規制等產業組織政策。
希望採納

『陸』 產業政策的發展序列

產業發展序列,是各部門、各地區執行產業政策的基本依據,是各項經濟政策的導向目標。由於同一產業在社會再生產各個領域中的狀況往往不同,需要採取不同的政策。因此,產業發展序列要按社會再生產的不同領域分別排列。當前各主要產業的發展序列是: (一)重點支持生產的產業、產品是:
1、農業和農用工業,主要是糧、棉、油料、糖料、肉、蔬菜,森林撫育、速生豐產林,化肥、農葯、農膜、適用的農業機具及零配件。
2、輕工、紡織業,主要是糖、鹽、紙、紗、布、化纖。
3、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主要是交通運輸業中的煤炭、農用物資及外貿重點產品的運輸和旅客運輸;郵電通信業中的市話、長話及用戶電報;能源工業中的煤、電、石油;原材料工業中的鋼鐵、有色金屬、基本化工原料。
4、機械、電子工業,主要是大型機電成套裝備、機電儀一體化產品、高附加價值出口創匯機電產品。
5、高技術產業,主要是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生物工程技術。
6、經濟效益好的出口創匯產品,特別是加工製成品。
(二)嚴格限制生產的產品(出口產品除外)是:
1、國家定點外的汽車、摩托車;性能低下的普通機電產品,主要是普通機床和鍛壓設備。
2、超前消費的高電耗產品,主要是空調器、冷熱風機、電炊具、吸塵器。
3、用國內緊缺原料生產的高消費產品,主要是鋁門窗、鋁銅建築裝修品、易拉罐、化纖地毯。
4、生產方式落後、嚴重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產品,主要是土法煉焦、汽油和柴油發電、土法煉有色金屬、土法硫磺。
5、低質白酒、普通人造革、普通人造毛皮等。
(三)停止生產的產品是:
無證開採的有色金屬礦、化學礦、煤礦等;原機械部(委)公布的十批437項淘汰產品;紡織部公布淘汰的紡織機械;建設部等六個部門公布的建築機械第一批淘汰產品等。 (一)重點支持基本建設的產業、產品是:
1、基礎產業,主要是:(1)農業中的商品糧、棉、油基地建設、宜農荒地開發;林業中的速生豐產林;水利業中的大江大河治理;農用工業中的化肥、農葯。(2)交通運輸業中以煤炭為主的重要物資運輸通道、重要客運樞紐設施;郵電通信業中繁忙的長途通信、郵政、電信樞紐。(3)能源工業中的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4)原材料工業中的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石化。
2、裝備產業:主要是大型發電設備和相應的輸變電設備、集成電路、通信設備。
3、輕工業:主要是紙、糖、鹽。
4、出口創匯效益好的產品,特別是加工製成品。
5、社會公共設施中的大中城市生產和群眾生活必需的供排水、治理污染、公共交通。
(二)停止或嚴格限制基本建設的產業、產品是:
1、凡限制和停止生產的產品的建設項目,一律停止建設。
2、原材料供應不足,加工能力又有富餘的產品,主要是:(1)輕工、紡織業中的毛紡、棉紡、絛綸長絲、丙綸、化纖地毯、繅絲、絲綢、一般塑料加工、電風扇、機械表、電冰箱、洗衣機。(2)化學工業中的斜交輪胎、通用化學試劑。(3)有色金屬工業中的銅、鋁加工(列入國家計劃的除外)和鎢、錫、銻冶煉。(4)建材工業中的大理石、花崗岩板材,塑料門窗、鋁合金門窗。(5)機械電子工業中國家定點以外的汽車、摩托車、彩色電視機。
3、不符合經濟規模要求,經濟效益差,污染嚴重的小鋼鐵、小有色金屬、小鐵合金、小化工、小煉油(邊遠地區原油運不出的除外)、小建材、小造紙廠等。 (一)重點支持技術改造的產業、產品是:
1、農業、林業中的適用科學技術和有利於良種培育、新技術推廣的項目。
2、輕紡工業中有利於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項目。
3、機械、電子工業中有利於提高基礎機械、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重大成套設備的技術水平、擴大出口以及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並實現國產化的項目。
4、交通運輸、郵電通信、能源、原材料項目。
5、節約能源和綜合利用能源、原材料的項目。
6、經濟效益好的出口創匯項目。 出口方面:要採取積極方針發展對外貿易,以保證國家外匯收入,從而支持國民經濟生產建設。要進一步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根據國際市場需求情況,逐步提高製成品特別是深加工產品、機電儀產品出口的比重;努力改進出口商品質量,在提高出口商品檔次、創匯率上下功夫。對內、外銷要統籌安排,有些資源豐富,又不是國內十分必需的商品,要盡量多出口;有些國內外市場都需要的商品,要擠一部分出口;有關國計民生的大宗資源性商品,要嚴格按計劃出口;國內緊缺的產品,要限制或禁止出口。同時,根據我國資源短缺和勞動力豐富的特點,利用國際市場積極開展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組裝、補償貿易以及以進養出等業務。
進口方面:要確保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的進口;合理安排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及進口國內短缺的重要原材料和市場緊缺物資,以保證人民生活,支持生產和提高技術水平。同時,也要根據國內產業結構的狀況和消費政策,恰當安排進口的產品,以調整國內的產需結構,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
完善中國產業政策需要明確的問題
制訂產業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資源配置的均衡與效率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即市場供求關系與價格杠桿調節投資方向和投資規模,競爭機制決定企業的進退和存亡。產業政策作為政府行為,其作用主要是糾正市場失靈、彌補市場缺陷。在發展中國家以及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政策還具有實施趕超戰略、增強產業競爭力、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作用。從產業政策的性質和作用范圍看,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類屬於政府的規制,具有共性,所有的經濟主體都必須遵循,例如市場准入標准、競爭規則、關稅政策、國際貿易規則等。另一類是帶有特殊性的、針對個別產業制訂的發展規劃、投融資和稅收等政策。前者屬於廣義的產業政策,後者屬於狹義的產業政策。
當前,我國制訂產業政策和選擇戰略性產業,需要明確一些認識和方法問題。
第一,把廣義產業政策同狹義產業政策區別開來。廣義的產業政策,是政府管理經濟的普遍行為,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是規范經濟主體行為和市場競爭秩序,維護國家利益所必須的。美國和歐盟都標榜沒有產業政策,但事實上美國實行的「301條款」以及經常性的貿易報復措施和歐盟實行的產品安全與環保技術標准等非關稅壁壘,都屬於廣義的產業保護政策。而我們通常所講的產業政策主要是指狹義的產業政策。
第二,堅持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制訂產業政策不應遷就工業發達國家提出的過高要求。在世界經濟分工體系和國際貿易關系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競爭。發展中國家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產業發展上的差距,實行局部的趕超戰略,並對某些弱勢產業進行扶持和保護是必要的。
第三,把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同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結合起來。大多數競爭性產業的發展,主要應由市場需求和競爭機制去引導,政府的責任在於制定市場准入規則和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因此,產業政策的重點應當是對關系國民經濟全局和國家戰略利益而市場作用有限的少數產業實行扶持和產業保護。但這種扶持和保護也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與市場調節的方向一致。
第四,制訂產業政策必須有相應的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配套。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發布的一些產業政策,多是一些鼓勵或限制發展的產品目錄,而沒有相應的保障措施。其結果往往是被鼓勵的產品一哄而起,被限制發展的企業「限而不死」;同時也出現了被扶持的產業扶不起來的問題。而比較成功的例子是2000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布的《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在軟體企業認證制度、投融資、稅收、收入分配、人才吸引和培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提出了鼓勵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一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軟體產業的發展。其啟示是,產業政策的目標要細化和有明確的針對性,政策措施要具體和有可操作性。
第五,對於哪些產業可以放開,哪些產業需要政府扶持和保護,應當由官、產、學共同研究並形成共識。從以往經驗教訓看,應當早一點放開的汽車工業,放開的步伐過慢,在長期高關稅的保護下,既不利於提高汽車工業的競爭力,也助長了散、亂、差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保護了跨國公司在華的超額利益。另一方面,農業是我國競爭力最弱的產業,農民是社會各階層中的最弱勢群體,而且在短期內很難改變這種狀況,因此尤其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有效的保護政策。
第六,把利用外資同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升級結合起來。國內銀行存大於貸的情況表明,找不到回報效益好的投資項目是資本相對過剩的主要原因。從總體上考察,我國利用外資彌補國內資金缺口和市場供給缺口已不是主要目的,彌補高新技術缺口應作為利用外資的主要目標。因此,利用外資的戰略與策略也有必要進行調整,即引進外資的重點應當是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
第七,防止產業技術源泉的「空心化」。產業「空心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製造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導致本土就業機會減少,市場需求下降,經濟增長放慢,如日本和我國的台灣、香港地區出現的情況。二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沒有核心技術,形成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上述第一種類型的「空心化」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但其國民收入仍然是凈流入的。第二種類型的「空心化」主要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其後果是國際貿易條件惡化,技術上受制於人。現階段我國所要防止的主要是第二種類型的核心技術「空心化」。因此,應由合資合作生產為主轉向引進技術為主;引進的外資必須帶來先進技術,並盡可能堅持中方控股;引進技術的方式由購買設備為主轉向購買製造技術為主,努力增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必須以產業化為目標,從體制安排、運行機制、研發與生產的組織方式上,為科技成果產業化奠定基礎。
第八,戰略性產業的涵義及其選擇目標。加快我國戰略性產業的發展,首先必須界定清楚什麼是戰略性產業。所謂戰略性產業,是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國計民生、國家經濟和軍事安全有重大影響的產業。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專業化分工的條件下,每一個產業都有它的重要性。在一系列產業群中,如何選擇特定發展階段的戰略性產業或重點發展的產業,需要根據國民經濟、國防安全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和要解決的突出矛盾來確定。
具體地說,現階段我國戰略性產業的選擇需要實現以下幾個目標:一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要爭取在20年內實現和平崛起,既要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繼續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也要不失時機地推進產業升級,增強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戰略性產業的選擇要有利於改變為跨國公司做代工的狀況,有利於改善國際貿易條件,促進出口產品的結構升級。二是我國人口眾多但資源有限,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面臨著資源短缺,特別是優質能源短缺的矛盾和困難。戰略產業的選擇要著眼於解決這些矛盾和困難。三是在國際政治軍事關系中,某些國家針對我國的冷戰是否真正結束還有待研究。因此,建立以現代高技術為基礎的、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實現國防現代化,是一項不可懈怠的戰略性任務。能源、技術密集型的機械裝備製造業、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技術武器裝備研發與製造業,應當作為我國現階段的戰略性產業。

『柒』 中國工業政策的歷史演變、當前政策面臨的問題、趨勢、評估

一、建國以來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

1、趕超型發展戰略與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深化

受建國初期國際環境和歷史條件的制約,在前蘇聯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下,我國選擇了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特徵的趕超型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的核心是試圖通過重工業的優先發展,超高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由於我國是在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礎上推進工業化的,一是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儲蓄率低,資本積累能力不足,資金嚴重匾乏。二是傳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的比重,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不高,產出水平低下,支持工業化的能力有限。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既不能象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當初那樣通過對外掠奪來實現資本原始積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不可能通過引進外資的辦法來補充國內資本的不足。而且由於重工業資本高度密集性的特點,使得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特徵的趕超型發展戰略與我國的勞動力豐裕、資本稀缺的資源稟賦特點相矛盾。為了保證重工業的優先發展,必須依靠一種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統一調配資源,以降低發展重工業的成本,並減輕工業化過程中由於勞動力的轉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壓力。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統購統銷、人民公社、戶籍制度等在內的城鄉隔離的二元經濟體制。

趕超型發展戰略和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通過從農業中提取工業化所需的資本積累,以及重工業的自身循環所創造的社會需求,克服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初期的資本積累不足與有效需求不足這兩大難題,在較低的國民收入水平上實現了較高的工業化水平,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民族工業體系。但由於重工業的優先發展是以犧牲農業的長遠發展為代價的,這不僅造成了農業生產長期低速增長,而且也使農業內部的剩餘勞動力不斷積累,農村隱蔽性失業嚴重,從而使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特徵更加突出。二元結構強度一般用農業與非農業間的相對國民收入差距來衡量。美國經濟學家庫茨涅茲的統計分析表明,世界上發展中國家這一差距最大為4 .09倍,而1979年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強度卻高達6.08倍。

2.戰略調整、體制改革與二元經濟結構轉換

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的作用下,到70年代末,工農業之間的矛盾已相當突出,農業勞動力生產率的長期停滯,使傳統的工業化發展戰略無法繼續進行。

從1979年開始的發展戰略的調整和經濟體制改革,使我國的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不斷增強,結構變動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動,轉為市場導向。這種由發展戰略的調整和經濟體制改革所帶來的經濟運行機制的變化,推動了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市場機制的誘導下,農業生產不斷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加快了對傳統農業改造的步伐。以1987-1992年為例,在這短短的5年時間里,農業生產資料來源發生了十分明顯的變化。農業投入中來自農業內部的比重已從46.7%,下降為39.l%,而由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從41.7%,上升為44%。這說明農業與現代工業部門的產業關聯趨於強化。同時,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包括工業、建築業、郵電業、商飲業以及其他服務部門)對農業的服務貢獻率明顯提高,從1987年53.3%上升到1992年的60.9%。這意味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越來越多地進入農業的產前、產中及產後的生產經營活動之中,在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提高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第二,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作用,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改革開放以前,1952?1978年的26年間我國城市化水平僅從12.6上升到17.92,年均上升0.2個百分點,在這期間的1962??1978年城市化水平從17.33上升到17.92,16年間僅上升了0.59個百分點,城市化進程處於停滯狀態,而改革開放後,1978??1999年我國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3.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約0.81個百分點,是改革前城市化水平年均上升幅度的4.l倍。

第三,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速度明顯加快,就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78年一1998年,共有13585萬農業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就業,平均每年轉移為715萬人。與此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總的趨勢是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持續大幅度下降,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9年的50.l%。20年間共下降了20 .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穩步上升,從1978年的17.3%上升到1999年的23.0%,21年間共上升了5.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持續快速上升,從1978年的12.2%上升到1999年的26.9%,21年間共上升14.7百分點。

2、我國二元經濟結構演變的總體度量

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核心問題是實現傳統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向現代非農產業轉移。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傳統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向現代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隨著一國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完畢,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也就與非農產業勞動的邊際生產力趨於相等,農業部門與非農部門的發展水平、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趨於均衡。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的特點突出地表現在傳統農業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遠遠低於以現代工業為代表的非農產業的勞動邊際生產力。最直接的表現是:在傳統的農業部門中較大勞動力份額創造出較小的產出份額,而在以工業為代表的現代部門中,較小的勞動力份額卻創造出較大的產出份額。根據這種特徵,我們選用比較勞動生產率與二元對比系數兩個指標來衡量二元經濟結構的強度,並運用這些指標來計算1952年以來的二元經濟結構的強度,並以此為依據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進行總體度量。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一個部門的產值(或收入)比重同勞動力比重的比率。國民經濟中農業與非農業兩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別越大,經濟結構的二元性就越強。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國際比較表明,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低於1,非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高於1。從時間序列考察,在二元經濟結構加劇階段,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漸降低,非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漸升高;在兩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差別達到最高點後,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轉而逐步升高,從低於1的方向向1接近,非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則趨於下降,從高於1的方向向1趨近。

二元對比系數是二元經濟結構中農業和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比率。二元對比系數與二元經濟結構的強度成反方向變動,二元對比系數越大,兩部門的差別越小,反之,二元對比系數越小,兩部門的差別越大。二元對比系數在理論上的最大值為1,通常總是低於1。

我國二元經濟結構演變的基本情況。(1)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從總的變動趨勢來看是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的。這一點在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和二元對比系數的變動中表現得較為明顯。我國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高於1,從50年代初的3左右上升到60代年末期的3.4左右,然後轉而下降,到90年代末下降到1.63左右,從總的趨勢來看則是呈下降態勢。從二元對比系數來分析,中國經濟的二元性在70年代初最大,1970、1971、1972這三年二元對比系數最低,為0.13。在這之後二元對比系數逐漸上升,到90年代末上升到0.23左右,總的趨勢呈上升態勢。從這兩個指標的變化情況來看,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經歷了一個由形成和加強,到緩解和改進的過程。這期間的分界,大致在70年代初(見表1)。(2)經濟結構的二元特徵還很明顯。反映在比較勞動生產率上,農業部門與非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還有較大的差距,90年代中國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年平均為0.39,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年平均為1.72,這反映在二元對比系數上則表現為二元對比系數依然較低,90年代二元對比系數平均為0.22,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這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任務還相當嚴重。(3)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是在波動中進行的,說明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還不穩定。特別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我國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與一般趨勢有較大的背離,表現在我國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從總的趨勢來看來還呈現出一種下降的態勢,雖然80年代中期與70年代相比經歷了一個由降低到逐漸升高的過程,但是80年代中期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反而出現了下降的情況。這說明這一時期由於某些特殊的原因使我國農業產值結構轉換與就業結構轉換的差距進一步加大 (其原因主要是農村工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數量減少。)二是90年代末期我國二元對比系數較80年代中期有所下降,與80年代中期相比二元濟經濟結構又出現加強的跡象。

二、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特徵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大國,其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除具有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之處外,由於其結構轉換的國內外環境不同,在二元經濟結構轉換方面還具有自己的突出特點。

l、就業結構的轉換嚴重滯後於產值結構的轉換

我國三大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動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三大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在第一產業中表現得最為突出(見表2)。1999年我國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17.7%,而占社會總勞動力比重為50.1%,二者相差-32.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3%,勞動力的比重為23.0%,二者相差26.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3.0%,勞動力的比重為26.9%,二者相差6.1個百分點。顯然這種差異,第一產業最大,第二產業次之,第三產業最小。

由於各產業技術進步的速度不完全一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絕對對稱是不可能的。由於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勞動力的供給遠遠超過了非農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加之在其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中,第二產業的技術進步速度遠遠大於第一產業,一般說來,發展中國家就業結構的轉換要慢於產值結構的轉換。但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其就業結構滯後性更為突出。世界銀行在《1979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揭示出這樣一個規律,發展中國家工業與農業的產值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人均接近700美元時(1979年價格)達到相等,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兩部門的勞動力份額也達到相等。我國的工業與農業產值相等,是在1965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134美元時達到的,當時,工業為38%,農業為39%。到1984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提高1.3倍,達到310美元,而工業勞動力的比重,僅為17.2%,農業勞動力的比重仍高達68.4%。

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過程中的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轉換的嚴重失衡,造成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過程中的結構性扭曲。從工農業產值構成看,到80年代末,我國的工業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4,已基本實現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然而從就業結構來分析,到90年代末期,我國的第一產業仍占勞動力份額的1/2,基本上還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社會(見表2)。

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嚴重偏離,說明勞動力在社會各個產業之間的轉移還存在著較大的阻礙;同時也表明不同產業間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業結構的轉換嚴重滯後於產值結構的轉換,是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存在的直接原因。

2.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

除日本以外的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轉換都表現為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依次漸進的結構演變模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則表現為第三產業的超前發展,錢納里等人的多國模型表明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轉換過程中,「工業就業的增加,遠遠低於農業就業的減少,因此,勞動力的轉移主要發生在農業和服務業之間。」與此相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過程中存在著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的特點。

我國產值結構中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不僅遠遠低於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甚至低於印度等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而我國就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就業份額過高,又和第三產業就業份額過低直接相關。表3的數字表明,我國1999勞動力就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僅高於1988年的泰國和1991年的巴基斯坦,卻低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其他各國。如果以我國90年代初的就業結構來進行比較,則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份額是上述各國中最低的(1991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為60%、21. 3%和18%)。

3、城市化發展嚴重滯後於工業化進程

從歷史上看,城市化與工業化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發展過程。在一國的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不斷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與此同時,在空間結構上則不斷向區位條件相對優越的地點聚集,這種伴隨著工業化而產生的人口聚集效應是城市化發展的根本動力。錢納里發展模式表明,在低收入區內,城市化率超過工業化率,但差異不大,在人均GNP大於300美元時,城市化率明顯高於工業化率。

在我國經濟發展與結構轉換過程中,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關系表現出與上述城市化發展規律完全不同的特徵: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嚴重滯後於工業化水平(見表5)。1999年我國製造業比重為42.7%,不僅大大超過了處於工業化中期國家的水平,並超過了工業化後期國家的平均水平達10個百分點,而城市化指標僅相當於工業化中期的水平,為 30.98%。

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特徵既受傳統工業化道路和傳統經濟體制的影響,也取決於改革開放以來通過農村工業推進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非城市化發展道路。二元經濟結構轉換過程中的就業結構滯後於產值結構的轉換與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是直接相關的。塞爾昆在《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中發現,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不斷提高,服務業相對製造業來說,其就業彈性系數不僅大於1,而且呈現連續遞增的發展趨勢,與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能夠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就業。由於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導致就業結構的轉換嚴重滯後於產值結構的轉換。而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直接原因是由於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非城市化道路所造成的城市化發展滯後。這是因為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相比更依賴於城市化的進展。與第二產業不同,第三產業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具有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它不象第二產業所提供的物質產品那樣可以在產地以外銷售和消費。因此,第三產業只有在人口較為密集的城市才會有較大發展,而在人口密集度較小的農村由於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約,發展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相比,成本高收益小。因此,要進一步推進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轉換必需加速城市化發展進程,以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

『捌』 政府對那些產業有優惠政策

歡迎前來西部: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我國現代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經濟和政治意義。為體現國家對西部地區的重點支持,國務院制定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政策措施。現將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制定政策的原則和支持的重點

(一)制定政策的原則。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和艱巨的歷史任務,既要有緊迫感,又要充分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准備。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積極進取、量力而行,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科學論證,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防止一哄而起,反對鋪張浪費,不搞「大呼隆」。要加快轉變觀念,加大改革開放力度,貫徹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同搞好宏觀調控結合起來,把西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同各方面支持結合起來。

(二)重點任務和戰略目標。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特色旅遊業;發展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力爭用5到10年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的開局。到21世紀中葉,要將西部地區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三)重點區域。西部開發的政策適用范圍,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西部大開發,要依託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游、南(寧)貴(陽)昆(明)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大開發。

二、增加資金投入的政策

(一)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於西部地區的比例。國家政策性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在按貸款原則投放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區的項目。對國家新安排的西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投資主要由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其他專項建設資金、銀行貸款和利用外資解決,不留資金缺口。中央將採取多種方式,籌集西部開發的專項資金。中央有關部門在制定行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安排專項資金時,要充分體現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鼓勵企業資金投入西部地區重大建設項目。

(二)優先安排建設項目。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優勢資源開發與利用,有特色的高新技術及軍轉民技術產業化項目,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加強西部地區建設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資本金制、工程招投標制、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制、項目環境監督管理制等制度的建設和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

(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隨著中央財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對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在農業、社會保障、教育、科技、衛生、計劃生育、文化、環保等專項補助資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區傾斜。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的安排,重點用於西部貧困地區。對國家批准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糧食、種苗補助資金及現金補助,主要由中央財政支付。對因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工程而受影響的地方財政收入,由中央財政適當給予補助。

(四)加大金融信貸支持。銀行根據商業信貸的自主原則,加大對西部地區基礎產業建設的信貸投入,重點支持鐵路、主幹線公路、電力、石油、天然氣等大中型能源項目建設。加快國債配套貸款項目的評估審貸,根據建設進度保證貸款及早到位。對投資大、建設期長的基礎設施項目,根據項目建設周期和還貸能力,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國家開發銀行新增貸款逐年提高用於西部地區的比重。擴大以基礎設施項目收費權或收益權為質押發放貸款的范圍。增加對西部地區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優勢產業、小城鎮建設、企業技術改造、高新技術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在西部地區積極發放助學貸款及學生公寓貸款。農業電網改造貸款和優勢產業貸款中金額較大的重點項目,由農業銀行總行專項安排和各商業銀行總行直貸解決。有步驟地引入股份制銀行到西部設立分支機構。

三、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

(一)大力改善投資的軟環境。深化西部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搞好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加大對西部地區國有企業減負脫困、改組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強西部地區商品和要素市場的培育和建設。積極引導西部地區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凡對外商開放的投資領域,原則上允許國內各種所有制企業進入。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和中小企業服務機構。除國家重大項目和有特殊規定的項目以外,凡是企業用自有資金或利用銀行貸款投資於國家鼓勵和允許類產業的項目,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合並一道按規定程序報批,初步設計、開工報告不再報政府審批,相應簡化外商投資項目審批程序。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減少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強化服務意識,消除行政壟斷、地區封鎖和保護,加強依法行政,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強環境保護,防止盲目重復建設,依法關閉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廠礦企業。

(二)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一定期限內,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民族自治地方的企業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定期減征或免徵企業所得稅。對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等企業,企業所得稅實行兩年免徵、三年減半徵收。對為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生態林、草產出的農業特產品收入,在10年內免徵農業特產稅。對西部地區公路國道、省道建設用地比照鐵路、民航用地免徵耕地佔用稅,其他公路建設用地是否免徵耕地佔用稅,由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對西部地區內資鼓勵類產業、外商投資鼓勵類產業及優勢產業的項目在投資總額內進口自用先進技術設備,除國家規定不予免稅的商品外,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三)實行土地和礦產資源優惠政策。對西部地區荒山、荒地造林種草及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實行誰退耕、誰造林種草、誰經營、誰擁有土地使用權和林草所有權的政策。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可以依法申請使用國有荒山荒地,進行恢復林草植被等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在建設投資和綠化工作到位的條件下,可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減免出讓金,實行土地使用權50年不變,期滿後可申請續期,可以繼承和有償轉讓,國家建設需要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依法給予補償。對於享受國家糧食補貼的退耕地種植的生態林不能砍伐。對基本農田實行嚴格保護,實行耕地佔補平衡。進一步完善建設用地審批制度,簡化程序,及時提供並保障建設用地。現有城鎮建設用地的有償使用收益,主要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促進探礦權、采礦權依法出讓和轉讓的政策辦法,培育礦業權市場。

(四)運用價格和收費機制進行調節。深化價格改革,進一步提高市場調節價格的比重。合理制定「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價格,建立天然氣、電力、石油、煤炭產銷環節的價格形成機制。加快水價改革步伐,根據節水的要求,逐步將水價提高到合理水平,完善水資源費的徵收和管理。加強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嚴格執行計劃用水和水量分配製度,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普遍實行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收費專項用於污水和垃圾處理。加強江河上游和源頭地區水資源的污染防治和保護工作。西部省際間及省、區內航空支線票價實行經營者自主定價。對西部地區新建鐵路可實行特殊運價。加強西部地區郵政電信的普遍服務。

四、擴大對外對內開放的政策

(一)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領域。鼓勵外商投資於西部地區的農業、水利、生態、交通、能源、市政、環保、礦產、旅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以及建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擴大西部地區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將外商對銀行、商業零售企業、外貿企業投資的試點擴大到直轄市、省會和自治區首府城市,允許西部地區外資銀行逐步經營人民幣業務,允許外商在西部地區依照有關規定投資電信、保險、旅遊業,興辦中外合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工程設計公司、鐵路和公路貨運企業、市政公用企業和其他已承諾開放領域的企業。一些領域的對外開放,允許在西部地區先行試點。

(二)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在西部地區進行以BOT方式利用外資的試點,開展以TOT方式利用外資的試點。允許外商投資項目開展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項目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市。支持西部地區屬於國家鼓勵和允許類產業的企業通過轉讓經營權、出讓股權、兼並重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資。積極探索以中外合資產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方式引入外資。鼓勵在華外商合資企業到西部地區再投資,其再投資項目外資比例超過25%的,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待遇。對外商投資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項目,適當放寬外商投資的股比限制,適當放寬國內銀行提供固定資產投資人民幣貸款的比例。允許西部地區的某些項目適當提高總投資中國外優惠貸款的比例。對西部地區優勢產業及出口創匯項目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國家在國外商業貸款指標安排上給予支持。積極爭取多邊、雙邊贈款優先安排西部地區項目。

(三)大力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生產企業對外貿易經營自主權,鼓勵發展優勢產品出口、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到境外特別是周邊國家投資辦廠,放寬人員出入境限制。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設備,在進口管理上給予適當照顧。對從西部地區重要旅遊城市入境的海外旅遊者,根據條件實行落地簽證和其他便利入境簽證政策。實行更加優惠的邊境貿易政策,在出口退稅、進出口商品經營范圍、進出口商品配額、許可證管理、人員往來等方面,放寬限制,推動我國西部地區同毗鄰國家地區相互開放市場,促進與周邊國家區域經濟技術合作健康發展。

(四)推進地區協作與對口支援。在防止重復建設和禁止轉移落後技術與導致環境污染的前提下,在投資、財政、稅收、信貸、經貿、工商、勞動、統計等方面積極採取有力措施,支持東部、中部地區企業到西部地區以投資設廠、參股入股、收購兼並、技術轉讓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指導下,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強東西對口支援,進一步加大對西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援力度,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圍繞西部開發的重點區域,發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

五、吸引人才和發展科技教育的政策

(一)吸引和用好人才。制定有利於西部地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勵人才創業的政策。隨著工資改革,建立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提高西部地區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水平,逐步使其達到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依託西部開發的重點任務、重大建設項目及重要研究課題,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吸引國內外專門人才投身於西部開發。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允許到西部地區投資經營和參加開發的其他地區居民保留原籍戶口,凡在西部地區地級以下城市(含地級市)和小城鎮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人員,可根據本人意願辦理城鎮常住戶口,鼓勵農業富餘勞動力合理轉移和跨地區人口合理流動。擴大東部和西部地區之間的幹部交流。中央有關部門、東部地區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要加強對西部地區提供智力服務和人才支持。加強西部地區引進國外智力工作。依託中央有關部門和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加強對西部地區領導幹部、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和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

(二)發揮科技主導作用。加大各類科技計劃經費向西部地區的傾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科技資金用於西部地區的數額。圍繞西部開發的重點任務,加強科技能力建設,級織對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加快重大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步伐。支持軍轉民技術產業化的發展。支持西部地區科研機構、高校加強有特色的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機構向企業轉化,加強產學研聯合,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允許並提高西部地區企業在銷售額中提取開發經費的比例。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對西部地區具備條件項目的支持力度。對科技人員在西部地區興辦科技型企業,簡化工商登記,提高股權、期權和知識產權入股比例的上限。

(三)增加教育投入。繼續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加大國家對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努力加快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對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建設予以支持,擴大東、中部地區高校在西部地區的招生規模。加大實施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以及西部地區大中城市學校對口支援農村貧困地區學校工程的力度。建設西部地區遠程教育體系。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培訓。

(四)加強文化衛生建設。國家安排的補助地方文化設施建設、廣播電視建設投資和文物經費,向西部地區傾斜。進一步落實國家文化宣傳單位經濟政策,繁榮文藝創作。推進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進一步擴大廣播電視有效覆蓋面。促進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支持西部地區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對西部地區衛生、計劃生育建設的支持力度,重點建立健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體系。

1)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企業在2001-2010年間減按15%徵收企業所得稅;

(2)對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等企業,企業所得稅實行兩年免徵、三年減半徵收;

(3)對為保護生態環境,退耕嚴寒生態林、草產出的農業特產品收入,在10年內免徵農業特產稅。

閱讀全文

與工業八大產業發展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