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流行音樂(定義)
所謂流行音樂准確的概念應為商品音樂,即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創作的音樂。
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商品音樂」這一概念比任何一個概念都科學、合理、准確。單從字面上看,「通俗」指易解易懂,「流行」指廣為流傳,這樣看來象《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東方紅》《南泥灣》等歌曲也可以稱為通俗歌曲或流行歌曲。
這些歌曲都雖然通俗易懂、流傳很廣。但是,這些歌曲是決不能稱為商品歌曲的,因為它們決不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創作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商品音樂」這一概念是科學、合理、准確的。
(1)流行音樂文化產業大會擴展閱讀:
流行音樂具有以下特性:
1、通俗性
這是流行音樂的基本屬性。與高雅音樂相比,流行音樂的歌詞相當淺顯易懂,沒有任何理解的障礙,這是流行音樂得以流行的必要條件。相反,如果歌詞意義隱晦、詰屈聱牙,那麼這些音樂便很難在文化水平相對不高的大眾層面廣泛流傳開來。
從專業演唱的角度看,流行音樂音域較窄,也最適合未經過專門聲樂訓練的普通聽眾演唱,這又促成了「流行音樂」的流行。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還在於它真正地走進了人們的內心,音樂內容通俗易懂、貼近人們生活是流行音樂得以流行的另一重要原因。
流行音樂很多作品都是抒發自我的真實感受,人們在音樂中感受到的是如同自己身邊的氛圍,聽到的是如同自己內心的聲音,從而喚起廣泛的情感共鳴。流行音樂所表現的是真實的生活與生存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流行音樂把藝術生活化了,同時也使生活藝術化了。
2、大眾性
可以說「大眾性」是流行音樂與生俱來最為關鍵的特點之一,也是流行音樂的社會基礎所在。
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形態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大步邁進,精神文明建設也放在了重要位置,人們在茶餘飯後、休閑娛樂的時候更多的是出沒練歌房、歌舞廳、咖啡廳、酒吧等等一些娛樂場所,交道打的最多的還是流行音樂。
因為其部分音樂風格的大眾化而能夠讓人們參與到這種文化形式中來,流行音樂的自娛自樂已成為人們放鬆身心的一劑良葯,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因而成為大多數人文化生活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3、時尚性
既然流行音樂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最時尚、最流行的物質緊密相連,那麼「時尚性」也就可以說是流行音樂具有的一個獨特的美學特色。
眾所周知,古典音樂時期形成的樂隊,從樂器到編制,幾百年來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動,這個時期形成的演出形式與環境仍然原樣地保持著。而流行音樂卻以追逐時髦和最新科技音像效果來不斷地裝扮自己。
如:電聲樂器(電吉他、電貝司等)、效果器、合成器,以及MIDI製作設備等。
這些「新元素」的灌入,使得流行音樂的創作、製作、表演等觀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除此之外,「時尚性」更多的還反映在流行音樂的創作理念上。許多的音樂人都在圍繞「時尚性」來做文章,其目就是在於反映社會時代的發展,人類思想的進步。
4、新奇性
新奇是一切流行事物的顯著特徵,好奇心是人類心理的一個特徵。而流行音樂作為一種主要以滿足消費為目的的商業化的娛樂音樂,它必然是「建立在契合了某種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心理因而能為大眾所普遍接受的基礎之上的。
」流行音樂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因而必然會「致使這種唱、奏、聽某一曲目或運用某一風格的行為方式及其對象在一定的社會范圍內擴展蔓延,並形成不同程度的社會風靡與社會群體性狂熱。」新奇性是流行音樂的基礎。
5、娛樂性
流行音樂在大眾文化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歌舞廳、卡拉OK、「練歌房」的興起,使得流行音樂越發成為大眾的娛樂方式。
流行音樂中的通俗音樂的作品內容通俗易懂,題材多取自於日常生活,以表現愛情主題的為多數,接受和消費的主體多數是以一般平民或亞文化群為主,因此它強調的是它自身的娛樂性和消遣性。它的通俗性決定了它擁有大眾的基礎。
人們可以主動參與表演,增加了能動的空間和樂趣,人們從中能得到放鬆與享受。因此,通俗音樂更為注重和強調自身的娛樂消遣性,「娛樂性」是通俗音樂的重要特徵與功能。
6、商品性
流行音樂的傳播載體是以作為大眾文化消費品的各類錄音磁帶唱片為主的,在市場經濟下,由於生產者面對的是一個巨大的商品市場,他們必然會以賺取利潤作為他的最終目標。
而流行音樂正是藉助現代科技時尚化的包裝、便捷的傳媒等手段, 實現了工業化大生產, 建立了整套的商業化運作機制, 從而實現其經濟效益。
7、快速更替性
既然流行音樂具有商業性,那麼它也和其他商品一樣,是群眾文化消費商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就必然存在著大批量的生產特性,產品快速的推陳出新,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斷更新的文化消費的需求。
在幾十年前、60後音樂、70後音樂被稱作是流行音樂,但隨著大眾文化需求的不斷變化,使得流行音樂的變更周期越來越短,之後立即被更為時尚新穎的21世紀(80後音樂、乃至90後)形式所代替。
8、參與性
流行音樂部分風格,有其是通俗音樂,旋律易記易唱,演唱時可以滿足自我的情感宣洩,產生自我陶醉感,從而獲得一種創造性的滿足感。這就使得流行音樂的可參與性大大增強。
9、即興性
即興性是指在流行音樂的表演過程中,經常會根據現場的情況,即興地進行一些創意性的東西,無論是語言、動作、旋律中的變奏等等。
即興是一次性不可再現的時間光點,是流行音樂中最值得期待和最富創造力的東西。即興往往是在表演者極佳的音樂感覺和良好的音樂功底基礎上產生的火花。
10、傳播科技性
流行音樂是以大眾傳播媒介(機械媒介和電子媒介)為手段和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可以說它是社會都市化的產物,它以都市普通市民大眾為主要受眾或製作者。
科技的進步使得流行音樂的傳播手段發生極大的變化,從最初沒有影像的磁帶、唱片、CD、廣播到有影像的電視、卡拉OK、VCD、DVD、MTV,再到攜帶型的mp3、mp4、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高科技的發明成果,這些科技產品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流行音樂的廣泛「流行」。
而MIDI、多軌錄音技術和電子音響合成技術的出現則大大提高了流行音樂製作的效果和音響表現的豐富性。因此,流行音樂的流行性的擴大離不開這些現代科技傳播手段。
音樂由民間的自娛自樂的活動到王公貴族的沙龍藝術,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大眾商品文化傳播產業,最關鍵的因素也是傳播技術的發展。
㈡ 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趨勢
當今社會流行音樂的發展展現出百花爭鳴的繁榮局面,與上世紀末相比,本世紀以來的流行音樂發展
眷顧傳統文化是當今流行音樂表現出的發展趨勢之一,即關注民族傳統文化或被國人廣泛接受的西方傳統文化,並將其注入流行音樂的創作中。
新世紀以來,港台地區的流行音樂發展開始變得不景氣,有影響的歌手減少。與此同時,長期與大陸的隔絕致使港台地區的流行音樂呈現出一種挖掘傳統文化的「尋根」意識。而大陸的流行音樂文化水平在與港台流行音樂交流中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必然會關注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新興的流行音樂文化產業,以提高具有中國特色流行音樂的文化內涵。因此,「傳統化」就成為了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必然趨勢。
㈢ 目前的流行音樂的產業主要大致可以分為哪幾類公司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流行音樂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取得可人成績,在我國文化產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既有效帶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也引發了人們對版權、商業模式、社會問題等方面的深思。因此,研究中國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突進,促進我國流行音樂產業健康長足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㈣ 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源於流行音樂的特徵:
1.通俗性
流行音樂的基本屬性。與高雅音樂相比,流行音樂的歌詞相當淺顯易懂,沒有任何理解的障礙,這是流行音樂得以流行的必要條件。
2.大眾性
可以說「大眾性」是流行音樂與生俱來最為關鍵的特點之一,也是流行音樂的社會基礎所在。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形態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大步邁進,精神文明建設也放在了重要位置,人們在茶餘飯後、休閑娛樂的時候更多的是出沒練歌房、歌舞廳、咖啡廳、酒吧等等一些娛樂場所,交道打的最多的還是流行音樂。
3.時尚性
眾所周知,古典音樂時期形成的樂隊,從樂器到編制,幾百年來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動,這個時期形成的演出形式與環境仍然原樣地保持著。而流行音樂卻以追逐時髦和最新科技音像效果來不斷地裝扮自己。
4.娛樂性
流行音樂中的通俗音樂的作品內容通俗易懂,題材多取自於日常生活,以表現愛情主題的為多數,接受和消費的主體多數是以一般平民或亞文化群為主,因此它強調的是它自身的娛樂性和消遣性。
5.快速更替性
既然流行音樂具有商業性,那麼它也和其他商品一樣,是群眾文化消費商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就必然存在著大批量的生產特性,產品快速的推陳出新,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斷更新的文化消費的需求。
由以上5種特性決定了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
(4)流行音樂文化產業大會擴展閱讀:
流行音樂是根據英語Popular Music翻譯過來的。流行音樂准確的概念應為商品音樂,是指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創作的音樂。它是商業性的音樂消遣娛樂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工業」現象。(見前蘇聯《音樂網路詞典》1990年版)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
流行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從音樂體系看,流行音樂是在叮砰巷歌曲、布魯斯、爵士樂、搖滾樂、索爾音樂等美國大眾音樂架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音樂。其風格多樣,形態豐富,可泛指Jazz、Rock、Soul、Blues、Reggae、Rap、Hip-Hop、Disco、New Age等20世紀後誕生的都市化大眾音樂。
㈤ 流行音樂幾大分類是什麼
流行音樂包括很多種類,包括R&B、HOUSE、Britpop、Trip-Hop、Gangsta、Rap、Synth Pop、ORCHESTRA、CHAMBER POP、民歌(FOLK)、BOSSA NOVA、CLASSICAL等。
流行音樂風格的形成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作品的風格,二是個人的演唱風格。
歌曲的歌詞、旋律及節奏的不同就產生不同的曲風,不同音樂風格的產生也必然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有著密切聯系。
歌手在演唱流行歌曲的時候,形成了個人獨特的演唱個性,我們稱之為演唱風格。演唱者的風格主要體現在不同的發聲狀態和咬字吐字的方法以及對作品的二度創作上。
(5)流行音樂文化產業大會擴展閱讀:
新時期流行音樂的演唱風格有下列幾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1、演唱風格
音樂劇是歌劇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它既反映了當代社會文化生活和哲理性的思索,又是通俗的,具備大眾親和力的流行音樂作品。
2、大眾風格
90年代中期港台流行歌曲盛播於亞洲各地。在歌壇上陳奕迅、任賢齊、謝霆鋒、蔡依林、梁靜茹、莫文蔚、孫燕姿等逐漸替代了初期的趙傳、周華健、葉倩文等前期耀眼的明星。
3、網路風格
1994至1997年是互聯網在中國發展的初始階段,到1999年,中國的「網路產業」開始成行成市。雪村的那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應該算較早在網路上發表的流行歌曲,它沒有經過電台、報刊宣傳,僅僅是通過網路就在全國范圍流行起來。
4、民族風格
民族民間的器樂、舞曲、戲曲等音樂源流,也是流行音樂創作的素材源泉。90年代前期由姚明、閻肅創作的「前門情思大碗茶」,就是民間說唱「京韻大鼓」的基本音調為基礎譜寫的歌曲,在配器上除運用了電聲樂隊外也保留了琵琶、三弦這些傳統樂器。
㈥ 中國流行音樂存在的文化問題
【摘要】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受相應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索的制約,有其獨特的發展軌跡。本文以我國流行音樂近30年的發展為線索,回顧了我國流行音樂30年的發展概況,發現其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流行音樂 發展 歷程 問題
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簡稱Pop Music)起源於美國的爵士音樂,基於其廣泛傳唱、流行一時甚至流傳後世的「流行性」傳播特性,流行音樂亦可稱之為「大眾音樂」。流行音樂植根於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從上世紀70年代末在我國歷經30年發展,流行音樂的廣泛傳播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
流行音樂在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是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音樂商品化、國際化,傳播手段現代化、表現方式多元化的過程,對繁榮社會音樂生活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近觀30年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復甦開拓期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特別是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國策提出為觸發,我國政治、經濟形勢引發了巨大變革。在音樂文化領域,從意識形態方面政治主導、高度一致下的革命歌曲一統天下,逐步發生了向抒情歌曲、娛樂性流行歌曲的轉換。
在大陸,原創音樂方面,如施光南的《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王酩的《邊贛泉水清又純》、《妹妹找哥淚花流》;王立平的《太陽島上》、《大海啊故鄉》、《紅樓夢》;谷建芬的《校園的早晨》、《年輕朋友來相會》。還有《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等時代主流音樂。此外港台、歐美音樂也成為國內流行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鄧麗君、山口百惠、劉文正、譚詠麟及披頭士等,國內流行音樂文化市場空前活躍,流行音樂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2.高速發展期
20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期,流行音樂文化市場逐步發展和繁榮。基於錄音機、唱片(磁帶)的快速普及,流行音樂個體化聽賞逐漸成為主要的消費方式,以新興的音像產業為核心,內地流行音樂市場不斷拓展。同時,電視傳媒迅速崛起,成為又一個覆蓋面極廣的傳播媒介,電視歌手大賽出現美聲、民族、通俗的專業分類,唱法的細劃在一定程度上使流行音樂的文化地位得到認可和提升。在新興藝術市場的需求方面,晚會歌曲、影視劇主題歌曲、唱片歌曲逐步成為推動流行音樂創作和繁榮的重要因素。
國內原創作品呈現空前繁榮局面,流行音樂的創作與演唱人才聚集,影響較大的如「西北風」,代表性作品有《一無所有》、《信天游》、《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心願》等。抒情流行歌曲如《我多想唱》、《我不想說》、《彎彎的月亮》、《濤聲依舊》等;搖滾音樂《一無所有》、《朋友》、《赤裸裸》等。
3.多元繁榮期
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文化發展日益網路化、全球化、一體化,互聯網應用普及,數字化應用提速,音樂藝術傳播途徑更加快速便捷。在國內流行音樂領域,港台音樂、歐美流行文化的無障礙輸入,使我國社會音樂生活面臨新的巨大變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新特點。
首先是音樂需求的多元化。大眾傳播媒介的迅速發展使音樂文化的社會需求量極劇擴大,多元化受眾使流行音樂風格更加多元化,流行音樂品種更多,如「雷鬼」、「饒舌」、「嘻哈」等等。其次是音樂創作多元化。數字化電腦音樂製作技術的普及,電腦錄音系統的家庭化都極大降低了流行音樂合成錄音成本以及創作門檻,流行音樂的創作或生產者更加層出不窮,良莠不齊。再次是傳播媒質多元化。除廣播、電視、影視傳媒、發行CD唱片等傳統傳播方式外,流行音樂具備了更多的傳播載體,如MV製作發行、網路歌曲、彩鈴、手機音樂等,特別是網路成為推動音樂傳播強勁引擎,網路原創歌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成為近年來流行樂壇的一大亮點。
至此,流行歌曲創作的技術手段不再受傳統方法或傳統模式所制約,正探索性地走向一條自由創新發展的新路。這也必然刺激和促進了音樂創作的發展和繁榮,為流行音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受眾的欣賞需求,使音樂更貼近人們生活,極大普及了流行音樂藝術。 二、國內流行音樂發展面臨的問題
中國流行音樂創作是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內流行音樂30年來的發展與倔起雖然生氣勃勃,但也有嚴重的先天不足,凸顯出這樣那樣的問題。
首先,行業發展的無序化狀態依然存在。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我國當前環境下,國內流行音樂市場的無序狀態依然存在,一些必要的行業規范、運行機制和市場秩序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法治,盜版現象普遍。其次,深層次的理論研究依然薄弱。國內流行音樂創作深受港台影響,加之歐美強勢文化的滲透影響,竊用與拷貝旋律或節奏的現象普遍,原創精神缺失,理論研究依然薄弱。再者,流行音樂創作人才依然缺乏。在網路傳媒推動下流行音樂創作泛化,大多數網路歌手、網路詞曲作者並不具備扎實的專業演唱技能和詞曲創作基木功,加之製作設備簡陋,在歌詞、曲調以及音樂製作、錄音合成上都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在內容上泛化和平面化,對音樂的藝術內涵缺乏進一步挖掘,有些作品甚至帶有明顯的低俗傾向,歌詞粗俗、曲調怪異、臟話連篇。
三、國內流行音樂發展的對策建議
時代背景決定了流行音樂的發展方向,流行音樂同時也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因此,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發展的。生產力是音樂是決定性因素;面對現實,面向我國實際國情的發展,商業化運作得當是促進流行音樂發展的最好方式。市場化,國際化是中國音樂文化走出世界的最佳方式,也合乎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要求。中國近10年來的流行音樂創作既有濃重的民族意識,也有包容世界的胸襟,這為它進入世界文化提供了可能。雖然這條路上,目前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它所擁有的潛力是毋庸質疑的,中國流行音樂來自大眾,亦將為大眾所擁有,相信經過進一步深入探索磨合,中國流行音樂的前景必將輝煌。
參考文獻:
[1]李慶玲,王蕾,趙耀.流行音樂對青少年的影響及應注意的問題[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3).
[2]金白穎.也談中國流行音樂特點及發展問題[J].黃河之聲,2008.
[3]張海英.流行音樂的概念特徵及其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8(5).
㈦ 求中國改革開放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
1977年起,隨著對外開放的先聲,少量港台流行音樂通過廣州進入內地。1979年,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內地中國唱片總公司獨家壟斷唱片生產和發行的格局解體。
內地開始大規模生產流行音樂。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一年即生產800萬盒帶。采錄了內地幾乎所有有名的歌手。伴隨盒式錄音機的引進,劉文正、鄧麗君等歌手的盒帶開始流入內地,引發了內地聽眾的強烈追捧。
1980年起,台灣校園民謠風靡內地。內地流行音樂開始進入開拓時期。同年,《北京晚報》與東方歌舞團舉辦「新星音樂會」,同年,《北京晚報》記者劉孟洪發表文章為歌曲《何日君再來》辯護,引發激烈爭論。
在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的歌曲一度被視為「靡靡之音」。但由於她的音樂充滿魅力,但仍不斷輸入鄧麗君灌錄的各種音樂製品,並於1986年正式解除了對她的歌曲禁令。當時在中國大陸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其中體現出的開放與包容,值得人民歡欣鼓舞,改變使人進步。
從1979年到1984年,大陸成立的音像出版單位達三百多家。由於中國當時還沒有著作權法,所以,大量的出版社使用內地歌手大量翻唱港台作品。鄧麗君、劉文正幾乎是所有歌手們學唱的樣板。大批內地詞曲作家也開始了流行音樂寫作的嘗試。
經過五年的發展,對流行音樂的爭論漸漸淡化。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邀請了香港歌手張明敏和奚秀蘭,表明了國家層面上對流行音樂的認同。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和奚秀蘭演唱的《阿里山的姑娘》不脛而走,說明流行音樂受歡迎程度。
1985年,北京國際聲像藝術公司舉行「南腔北調大匯唱」音樂會,將流行音樂形式與傳統戲曲、民歌相結合取得了成功。廣州率先舉行了「紅棉杯新人新風新歌大獎賽」,開流行音樂大賽先河。中央電視台「九州方圓」欄目採用流行歌曲為主題曲。
1986年,中央電視台青年歌手大獎賽首次設立「通俗唱法」,同年,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首屆全國民歌通俗歌手大賽」。
最具標志性的事件則是由中國錄音錄像出版公司和東方歌舞團錄音公司共同主辦、獻給世界和平年的首屆中國百名歌星演唱會《讓世界充滿愛》。 演唱會上,一批內地原創作品,特別是《讓世界充滿愛》和崔健的《一無所有》大獲成功,宣告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崛起。
(7)流行音樂文化產業大會擴展閱讀:
華語歌壇的全面融合
進入新世紀以來,對於中國流行音樂來說,有三個關鍵詞最為重要。它們是網路音樂、數字音樂(blog)和選秀。網路音樂在中國的發展幾乎與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同步,1997年,音樂人陳哲即建立了第一家音樂網站。
到2000年,全國已有各類音樂網站數百家。同年,北京喜洋洋唱片有限公司與新浪網合作在網站上推廣盧庚戌(聽歌)的新歌《蝴蝶花》。
2001年,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網路上一炮走紅,成為歌壇特大新聞。從此,眾多的歌手發現了一個新的可能。2004年,《老鼠愛大米》、《丁香花》、《兩只蝴蝶》相繼走紅,網路歌曲迅速成為風靡一時的文化現象。
在網路歌曲興起之前,內地的互聯網行業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一些網站因為無法明確贏利模式而出現財政危機,有的開始大規模裁員。
但是一種新業務的出現改變了一切,這就是彩鈴服務。簡便的支付方式,個性化的音樂選擇使得消費者大為興奮。網路歌曲的作者、網路運營商和通訊運營商也就挖到了第一桶金,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㈧ 未來流行音樂的發展趨勢
像是這樣的問題根本沒有統一答案,每個歌手的音色氣質都不同,這個時代太多資訊更替,大家都在追求新鮮感和視覺聽覺的刺激,所以不是說某一種風格會成為主流,應該是要不斷嘗試新的東西,也堅持屬於自己氣質和能力的音樂形式.雙囍兄弟組合剛發的《莫吉托》電台一播就很火,他們應該沒預料到.這就是嘗試新的形式帶來的機會.
㈨ 文化產業中,流行音樂的實質是什麼具有什麼特點
流行音樂就是商業產物,面向普通大眾,通俗易懂,簡單,感染人。大部分人都不懂音樂聽個熱鬧,簡單聽著有勁就行,誰管有沒有藝術感。
刀郎就是例子,能感動普通大眾,但是他的音樂就是流行歌曲有特色的地域特點,沒啥大的藝術感。
流行歌曲就是 幾個樂段鋪墊,在就是副歌輪唱。 關於愛情事業友情這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