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毒蛇的毒讓人致命的原理``
以眼鏡蛇為例,它的毒液是一種神經毒素,一旦讓它咬傷將會出現心臟和呼吸功能衰退,直接導致神經中毒和呼吸麻痹,30分鍾內沒有得到及時的醫治,就會直接死亡,是非常致命劇毒。
另外,眼鏡蛇毒液吐痰的能力可以達到3米,一旦碰上同樣會導致中毒。所以如果碰到它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它保持一定的距離。
蛇毒是復雜的物質,主要是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雖然酶起著重要作用,但一些更重要的蛇毒可能是分子量較小的多肽。
大多數蛇毒成分似乎與受害者多種生理受體部位結合,因此武斷地將蛇毒分為"神經毒素","血液毒素"和"心臟毒素"是膚淺的,可能導致臨床判斷的錯誤。
大多數北美頰窩毒蛇(響尾蛇)的蛇毒所含的毒性蛋白成分可引起局部和全身作用。這些作用可引起局部組織損害、血管損傷、溶血、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樣(去纖維蛋白)綜合征(見下文)和肺、心、腎及神經病變。
(1)毒蛇產業鏈擴展閱讀:
如何避免被蛇咬:
1、遠足時要避開人跡罕至的草叢、密林等,可以帶上軟質的長棍或竹竿,邊走邊打一打路邊的草叢,蛇會迅速逃跑,一般不會主動攻擊。另外,走進草叢前要穿上長褲和膠鞋,扎緊褲口,防止蛇的攻擊。
2、雨後的清晨和傍晚,最好不要在有毒蛇活動的環境中行走,尤其是洪水過後的幾天內,不宜進入群山峻嶺,此時是毒蛇游動最頻繁的時間段。
3、在翻轉石塊、採摘野果前要小心觀察,使用竹竿等敲打,這是由於一些蛇類經常棲息於樹上(比如竹葉青),其身體顏色多與樹干相近,稍一疏忽,就會被它咬傷。
4、盡量避免在草叢里休息,露營時,在帳篷周圍撒雄黃、石灰粉或水浸濕了的煙葉,然後將帳篷拉鏈完全合上。清晨收拾地席或帳篷時,要小心查看,有可能可愛的蛇昨晚與你同眠。
5、見到毒蛇後要保持鎮定安靜,不要突然移動或奔跑,應緩慢繞行或退後,沒有十足把握千萬不要發起攻擊,一旦被蛇追逐,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要跑出「之」字型路線。
2. 為什麼毒蛇多分布在南方
這與毒蛇的生活習性有關。蛇是變溫動物,它的活動與外界氣溫有密切聯系,氣溫達到18度以上才出來活動。在南方通常5-10月分是蛇傷發病最高時期。特別是在悶熱欲雨或雨後初晴時蛇經常出洞活動。另外這幾年春夏之交洪水偏多,洪水將大范圍的蛇洞淹沒,也會造成陸地上無家可歸的蛇增多。所以夏天雨前、雨後、洪水過後的時間內要特別注意防蛇。
蛇類的晝夜活動有一定規律,蛇種不同,活動規律也不同,眼鏡蛇,眼鏡王蛇白天活動,銀環蛇晚上活動,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動。蛇傷也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時,晚上18-22時。
此外蝮蛇對熱源很敏感,有撲火習慣,所以夜間行路要穿長褲,用明火照亮時,要防避毒蛇咬傷。露營時應將帳篷拉鏈完全合上。
毒蛇怕人,受驚後會迅速逃跑,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大多由於我們沒有發現它而過分逼近蛇體,或無意踩到毒蛇身體時,它才咬人。因此,在適於毒蛇活動的環境中行走時,提高警惕,並做適當的防護,許多蛇傷是可以避免的。
3. 毒蛇有哪幾種
我國主要毒蛇分類:
神經性毒蛇:金環蛇、銀環蛇、海蛇
出血性毒蛇:烙鐵頭、尖吻蝮蛇(俗名五步龍)、竹葉青、蝰蛇
出血性混合神經性毒蛇:眼鏡蛇、眼睛王蛇(俗名過山峰)、 蝮蛇
其中尤以眼睛王蛇的毒性最為劇烈,被咬傷後應緊急注射抗眼鏡蛇毒血清和抗銀環蛇毒血清,否則極少能夠存活。
以上十大毒蛇是我國分布最廣、毒性最大、也最為常見的毒蛇種類。以皖南山區、武夷山、雪峰山、南嶺、十萬大山、雲開大山等地密度最高。
金環蛇 Bungarus fasciatus
金環蛇 [學名] Bungarus fasciatus
[分類地位] 蛇目 眼鏡蛇科
[形態特徵]全長1200~1800mm,具前溝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較寬的金黃色環紋,體尾共有19~27+3~5環,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頭背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軀干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上唇鱗7,2-2-3式。背鱗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腹鱗214~230,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29~39枚。
[分布] 我國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
[生活習性] 棲息於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夜晚活動。吃蛇,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卵生,5~6月產卵6~14枚於腐葉下或洞穴中,卵徑45~54 mm×20~24 mm。
[估計數量] 野外已極稀少。
眼鏡王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眼鏡王蛇 [學名]Ophiophagus hannah
[分類地位] 蛇目 眼鏡蛇科
[形態特徵] 具前溝牙的毒蛇。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區別是眼鏡王蛇
①體形較大,常長達3~4 m,最大長度紀錄幾達6m
②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頂鱗之後尚有一對大的枕鱗
③頸部擴展時,擴展部位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
④背鱗中段15行,尾下鱗部分成單。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橫斑;腹面黃白色。頸部腹面橙黃色。幼蛇黑色,具34~45個黃白色環玟。
[分布] 在我國一般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貴州、廣東、海南、廣西,向北可達浙江南部、四川米易及西藏墨on$2。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
[生活習性]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m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白晝活動。主要捕食蛇,偶爾吃蜥蜴等。卵生,7~8月產卵20~40枚於枯葉築成的窩內,卵徑65.5mm×33.2 mm。親蛇有護卵習性。
[估計數量]估計國內野外已極少。
圓斑蝰 Vipera russelii
圓斑蝰 [學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類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態特徵] 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於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習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受驚時並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捲成圈,並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以鼠,鳥,蜥蜴為食,採用突襲方式,軀干前部先向後曲,猛然離地再向前沖並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屬於卵胎生,7--8月份產仔,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
[分布] 福建,廣東,廣西;國外見於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等地
白眉蝮 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白眉蝮 [學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類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態特徵] 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於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習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受驚時並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捲成圈,並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以鼠,鳥,蜥蜴為食,採用突襲方式,軀干前部先向後曲,猛然離地再向前沖並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屬於卵胎生,7--8月份產仔,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
[分布] 福建,廣東,廣西;國外見於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等地.
原矛頭蝮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原矛頭蝮(龜殼花蛇) [學名]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分類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態特徵] 體長一般在70--90厘米,尾長16--18厘米,體重50--70克左右.頭呈三角形,頸細,吻較窄,頭頂具有細鱗,並有倒V形褐色紋斑.體背面為棕褐色,在背中央線兩側有並列的暗褐色紋斑.左右相連而成鏈狀,在該紋斑下面還有不規則的小班紋.腹部為灰褐色,有許多斑點.
[生活習性] 棲息於山區灌木林,竹林溪邊,住宅區附近陰濕的環境中,常盤踞在柴堆內.多在晚上活動,尾有纏繞性,有時盤纏在樹上或竹子上.由於身體瘦長,捕食,攻擊都比較靈活.以魚,蛙,蜥蜴,鳥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為冬眠期,常利用樹洞,竹洞作為越冬場所.為卵生,每次產仔5--13枚,自然溫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鐵頭系管牙類毒蛇.
枚,自然溫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鐵頭系管牙類毒蛇.
[分布]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on$2、河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四川、甘肅、貴州;國外見於印度、緬甸、越南等地.
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
舟山眼鏡蛇
[學名] Naja atra
[形態特徵] 全長1000~2000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沒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在幼體較為明顯。受驚擾時,前半身豎起,頸部扁平擴展,顯露出項背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此斑紋的各種飾變。腹面污白色,頸腹具灰黑色寬橫斑及其前方的兩個黑點。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十分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沒有頰鱗;上唇鱗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鱗後入眶。第四、五兩枚下唇鱗之間嵌有一枚小鱗。背鱗平滑,中段21(19)行;腹鱗162~182,肛鱗完整或二分,尾下鱗38~53對。
[分布] 我國特有種。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廣西東北部、貴州、重慶東南部,包括on$2、海南及香港。
[生活習性]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與山區,見於灌叢、竹林、溪澗或池壙岸邊、稻田、路邊、城郊,甚至進入花園或住房。白晝與夜晚均見活動。捕食魚、蛙、蜥蜴、鼠、鳥及鳥蛋、蛇等。每年5月前後出蟄,11月進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產卵7~19枚,卵徑42~54 mm×26~31 mm;約經50天孵出仔蛇,全長約200 mm。
[估計數量] 無研究資料。
銀環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銀環蛇
[學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
[分類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態特徵] 全長1000~18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較尖。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上唇鱗7,2-2-3式。背鱗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腹鱗203~231;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37~55枚。本種有2亞種:指名亞種B. m. multicinctus Blyth 腹鱗203~218,背面白色橫紋30~50個;雲南亞種B. m. wanghaotingi 腹鱗213~231,背面白色橫紋20~31個。
[生活習性] 息於從沿海低地到海拔1,300 m的山區,常見於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處。夜晚活動,到水邊捕食魚、蛙或蛇類。白晝則隱匿於石下或洞中。4月出蟄,11月進入冬眠。卵生,6月產卵3~15(最高紀錄為20)枚,卵徑29 mm×16.5 mm~52 mm×19 mm;孵化期1~1.5月,剛孵出的仔蛇全長200~270 mm。
[分布] 指名亞種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包括海南與香港。雲南亞種僅見於我國雲南省西南部。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及越南北部。
4. 蛇靠什麼製造毒為什麼有的蛇有毒有的無毒
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較強,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出「毒性」,人的膽汁也屬這種消化液。
無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頜著生的尖銳牙齒來咬住獵物,然後很快用身體把活的獵物纏死或壓得比較細長再吞食。
因此區別有毒和無毒蛇主要根據以下幾點: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無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來。位於頭部兩側、眼的後方,包藏於頜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當毒蛇咬物時,包繞著毒腺的肌肉收縮,毒液即經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溝,注入被咬對象的身體內使之發生中毒,無毒蛇無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輸送毒液的管道,連接在毒腺與毒牙之間。只有毒蛇才具備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於上頜骨無毒牙的前方或後方,比無毒牙既長又大。
那麼,哪些無毒蛇容易與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誤認為是毒蛇的幾種無毒蛇,由於外形特殊,色斑鮮艷,而且性情凶惡,所以常被當地一些群眾視為是毒蛇而驚慌失措,其實這種蛇咬人時對人體是無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野雞勃子蛇)、赤鏈蛇(又叫火赤鏈)等。
外形或色斑與毒蛇容易混淆的無毒蛇黃鏈蛇(又叫黃赤鏈),由於背面有黑黃相間的橫紋,常被誤為是金環蛇;黑背白環蛇,由於蛇背有黑白相間的橫紋,也容易被錯認為是銀環蛇;頸棱蛇(又叫偽蝮蛇),體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兩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塊,頭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極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標)由於通身都是綠色,所以常與竹葉青混淆。
5. 如何鑒別有毒蛇和無毒蛇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無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來。位於頭部兩側、眼的後方,包藏於頜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當毒蛇咬物時,包繞著毒腺的肌肉收縮,毒液即經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溝,注入被咬對象的身體內使之發生中毒,無毒蛇無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輸送毒液的管道,連接在毒腺與毒牙之間。只有毒蛇才具備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於上頜骨無毒牙的前方或後方,比無毒牙既長又大。
那麼,哪些無毒蛇容易與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誤認為是毒蛇的幾種無毒蛇,由於外形特殊,色斑鮮艷,而且性情凶惡,所以常被當地一些群眾視為是毒蛇而驚慌失措,其實這種蛇咬人時對人體是無害的。如赤鏈蛇(又叫火赤鏈)等。
外形或色斑與毒蛇容易混淆的無毒蛇黃鏈蛇(又叫黃赤鏈),由於背面有黑黃相間的橫紋,常被誤為是金環蛇;黑背白環蛇,由於蛇背有黑白相間的橫紋,也容易被錯認為是銀環蛇;頸棱蛇(又叫偽蝮蛇),體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兩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塊,頭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極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詳情介紹)(又叫青竹標)由於通身都是綠色,所以常與竹葉青混淆。
6. 毒蛇每年奪走輸千人的生命,為什麼還要保護,什麼國家禁止殺害毒蛇,我在想,這不是給人類造成很大危害嗎
在蛇類看來,人才是兇殘的捕獵者。很多毒蛇因為其毒液的葯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殺,導致瀕危絕種。為了生態的平衡和自然發展,才要保護。
7. 毒蛇的天敵是什麼
蛇類在自然界中堪稱強者,能吞食各種活的小動物,但它的致命天敵也不少,有許多動物不僅不怕蛇,還專以蛇為食,成為蛇類的直接天敵,如野豬、貓頭鷹、穿山甲、刺蝟、黃鼠狼、蠓、鳶等;有些蛇類還以食蛇為主,如毒蛇中的眼鏡王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赤鏈蛇等,無毒蛇中的王錦蛇也以食蛇而著稱。此外,還有山谷溪澗中的棘胸蛙,它們本是蛇的食物,但在棘胸蛙的數量大、處於優勢時,會一起撲到蛇身上亂抓亂咬,直到把蛇折磨死。蛇是捕鼠能手,但在冬眠季節,天氣寒冷,蛇的活動能力明顯削弱,處於被動局面時,反而會被鼠類咬死。蛇類天敵中最小的動物是螞蟻,它專門與蛇作對。如非洲的劫蟻,蛇要是遇著了它們,即咬不著也壓不死,反而被成千上萬只螞蟻進攻作為美餐。
此外,蛇類最大的「天敵」就是我們人類。由於受利益的驅使,有些人大肆獵捕蛇類,有些珍稀蛇種甚至到了瀕臨絕種的境地,如蟒蛇、眼鏡王蛇等。為此,我們呼籲有關部門,在積極開展蛇傷防治的同時,應做好蛇類的保護工作,使蛇類這一寶貴的野生動物資源得以繁衍生息。
8. 中國目前有多少種蛇類,毒蛇大部份分布在哪些省
我國地處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生態環境類型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據統計,我國已記錄有蛇204種及27亞種,毒蛇58種及12亞種,分別佔世界蛇類與毒蛇的10%。
蛇的分布地區是依種類不同而各異。從我國蛇類的分布狀況來看,古北界蛇類的種類數量較少,僅有4科41~85種5亞種。其中絕大多數,即:3科33屬60種4亞種對古北界、東洋界廣布種,而只分布在古北界的僅有3科14屬25種1亞種。
在這25種1亞種中,珠光蛇、喜山過樹蛇、南峰錦蛇、平頭腹鏈蛇、黑帶小頭蛇、溫泉蛇、山坭蛇、小頭坭蛇、墨脫竹葉青、察隅烙鐵頭、西藏竹葉青只在西藏有見,草原蝰、花脊游蛇、水游蛇、棋斑游蛇僅分布在新疆,寧陝小頭蛇分布在陝西,蛇島蝮只在遼寧的蛇島上。餘下的3科6屬8種中,除了團花錦蛇、中介蝮和岩棲蝮分布在此界6~9個省區外,剩下的僅在本界2~4個省區有見。
從古北界范圍內各省區的情況來看,蛇的分布狀況多寡不一,相差相當懸殊。如青海省僅有白條錦蛇、虎斑頸槽蛇、中介蝮和高原蝮4種;寧夏只有6種,即:東方沙蟒、花條蛇、白條錦蛇、虎斑頸槽蛇、高原蝮和中介蝮。西藏地區是古北界蛇類分布最多的省區,有蛇36種及亞種;甘肅35種;陝西31種;河南18種;遼寧17種;其餘省區均分布有10—14種之間。
我國南方隸屬於東洋界,這里蛇類分布數量較多,約占我國蛇類總種數的88%,共8科58屬179種26亞種。僅分布在此界的為8科50屬119種22亞種,是僅分布在古北界蛇類的5.4倍。在141種及亞種中,僅分布在一個省區的特有種為67種(表2)。餘下的74種及亞種,有17種及亞種各分布在兩個省區,有12種及亞種各分布在三個省區,餘下的45種及亞種各分布在四個以上省區。
從東洋界范圍內各省區的情況來看,蛇的種類普遍較多,即使是蛇類種類最少的上海市,也分布有12種及亞種。雲南是我國蛇類種類最多的省份,有蛇100種。
從古北界、東洋界廣布的3科33屬60種4亞種來看,赤鏈蛇、王錦蛇、白條錦蛇、玉斑錦蛇、紅點錦蛇、黑眉錦蛇、翠青蛇、虎斑頸槽腹鏈蛇、華游蛇、黑頭劍蛇、烏梢蛇、竹葉青都分布在15個省區以上,其中赤鏈蛇分布廣達23個省區。黑脊蛇、鈍尾兩頭蛇、黃脊游蛇、黑背白環蛇、細白環蛇、銹鏈頸槽腹鏈蛇、小頭蛇、滑鼠蛇、白頭蝰、短尾蝮、菜花原矛頭腹和華東山烙鐵頭分布在9~14個省區。
從毒蛇的狀況來看,游蛇科僅花條蛇一種只分布在古北界的寧夏、新疆和甘肅。其餘5屬11種1亞種,除西藏分布有綠瘦蛇和紫沙蛇外,均在東洋界多個省區有分布。水蛇屬4種,全部分布在東洋界的一些省區。海蛇16種,主要分布在東洋界沿海的省區。古北界沿海省份的遼寧省,分布有半環扁尾海蛇、青環海蛇和海蝰;山東省分布有青灰海蛇、青環海蛇、淡灰海蛇、平頦海蛇、長吻海蛇。
眼鏡蛇科和蝰科均為陸生劇毒毒蛇,對人類危害嚴重,但同樣也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眼鏡蛇科毒蛇共13屬23種3亞種,除海蛇16種外,古北界中,僅西藏分布有麗紋蛇、孟加拉眼鏡蛇和眼鏡王蛇。這26種及亞種在東洋界均有分布,其中金環蛇、銀環蛇、福建麗紋蛇、麗紋蛇、舟山眼鏡蛇、孟加拉眼鏡蛇和眼鏡王蛇分布在3~14個省區不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蛇類。
蝰科蛇8屬23種8亞種,其中台灣蝰蛇、台灣竹葉青、台灣山烙鐵頭只在台灣有見;墨脫竹葉青、察隅烙鐵頭、西藏竹葉青僅見於西藏;雪山高原蝮見於雲南;草原蝰見於新疆;蛇島蝮只在遼寧的蛇島;極北蝰分布新疆與吉林;山烙鐵頭、雲南竹葉青和鄉城竹葉青分布在四川和雲南,分布范圍比較狹窄。白頭蝰、短尾蝮、中介蝮、岩棲蝮、白唇竹葉青、竹葉青、原矛頭蝮、尖吻蝮等10種及亞種雖分布范圍較廣,也僅見於4~14個省區。本科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蛇類。
從全國各省區的情況來看,毒蛇分布狀況相差懸殊,北京、河南、河北和天津四省市各自僅有1種毒蛇;山西、黑龍江、青海和上海四省市也各自僅見2種。雲南、海南、台灣、廣西、廣東、福建六個省區毒蛇種類較多,毒蛇種類均在22種及亞種以上,福建省和台灣是我國毒蛇種類最多的兩個省份,各有30種及亞種。澳門特別行政區蛇類分布狀況未見報道,但並不說明該特區無蛇類分布。關於具體的各省蛇類分布,請參考這個網頁:http://pet.poco.cn/bbs/thread-340273-1-1.html希望可以幫助你。
9. 中國上的十大毒蛇依次是什麼及各自的主要分布地區
你還催著感興趣,網路上就有,我找了找,如下白唇竹葉青
別名:青竹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頭部呈三角形,頸細,形似烙鐵。頭頂具細鱗,吻側有「頰窩」。上頜僅具管牙,有劇毒。體背鮮綠色,有不明顯的黑橫帶;腹部黃白色。體最外側自頸達尾部有一條白紋;上唇黃白色。鼻間鱗大;鼻鱗與頰窩間一般無鱗片。背鱗起棱,21-21-15行;腹鱗147-167;尾下鱗雄55-73,雌41-66。體全長雄性可達541-673毫米,雌性可達745-872毫米。
白唇竹葉青主要棲息於山地林區,日夜均有活動。捕食蜥蜴、蛙和鼠類。卵胎生,每產6-14條。
本種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以及華南地區。
灰藍扁尾海蛇
白眉蝮
毒性毒性很強可以使血液凝固
尖吻蝮
也叫:五步蛇
它為脊椎動物門眼鏡蛇科。蛇體細小,盤成圓形,頭在中央,尾含口內,狀如古代銅錢大小,故又名「金錢白花蛇」。蛇頭略粗於體,長方圓形,黑褐色。背部有一條隆起的脊棱,周身由黑褐色和白色細密片組成的橫環紋帶,黑褐色的節帶較寬,節帶四十五至六十節,腹部灰白色或黃白色,黑褐色的節帶,顏色淺淡,氣微腥。主要產地在湖北浠水縣蔡河、關口、望城等區。
葯用幼蛇乾燥軀體,性味甘溫,入肺經。功能祛風濕,鎮驚、攻毒。主治風濕關節酸痛、四肢還遂、口眼鼻斜、疥瘡、梅毒、惡瘤、破傷風等症。
它以身長五市寸以內的為一等口,頭部有毒腺,含有強烈的神經性毒,並含有溶血成分及血球凝集成分,但不含出血性毒。被它咬傷後,如不積極治療,在一、二天內,常麻痹死亡。因葯用部分是幼蛇,不能大量自然繁殖,需要很好保護成蛇資源。
金環蛇
分布於廣東、廣西、江西、雲南、福建、海南等省(區)。
喜歡活動濕熱地帶的平原丘陵、山地的森林中,近水域的水塘邊,溪流邊或山坡岩洞內和住宅附近,為夜行性蛇類,黃昏後出洞捕食其他蛇類,偶爾也吃蛇卵、魚、蛙、鼠類等。白天多不活動,常盤蜷著身體把頭藏在身下。它怕見光線,不主動攻擊人畜,性情亦溫馴,故少見有此種蛇傷病例。但幼蛇較兇猛、活躍。卵生,每次產8~12枚,多產於落葉堆或洞穴內,雌蛇有護卵的習性。
身體較粗大,一般長1~1.6公尺。頭橢圓形,略大於頭部,頭背黑色,有八字形紋斜過頭側。頭尾部有黑黃相間的寬環紋纏繞周身,黑環與黃環幾乎等寬。背脊有頭著隆起,背正中一行鱗片擴大呈六角形。尾較短,末端鈍圓。
它具有神經毒bungarotoxin及心臟毒,所以毒性強。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多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晝行夜伏,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地區。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它們要麼逃之夭夭,要麼成為眼鏡王蛇的腹中之物。
可是這種在蛇的王國中所向無敵的、世界最大的前溝牙類毒蛇,一直被人類視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蛇,卻難敵自然之最大、而又最貪婪的敵人——人類。長期以來眼鏡王蛇被人類捕捉殺戮,被人類作為餐桌上的美味、工藝品(蛇皮)以及葯物(蛇膽和毒液)。凡在野外被人類發現者,均遭捕殺,鮮有倖免。據統計1991和1992年僅廣西邊境,眼鏡王蛇的流通量分別達到36和18噸。目前,其種群數量已急劇下降,野外猶難得一見,處於瀕危狀況。 現在國內的部分動物園及養蛇場雖有飼養,但其飼養的眼鏡王蛇皆為野外捕捉;且由於多種原因,至今尚沒有在飼養下正常產卵孵化的報道;所飼養的蛇,往往在一、二年內死去,因此,通過繁殖以增加種群數量的目的一時尚難以達到。在這種情況下,保護眼鏡王蛇的自然生態環境,遏止或杜絕對野生眼鏡王蛇的捕殺,是眼鏡王蛇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眼鏡王蛇卻仍未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即不受國家法律的保護,長此以往,眼鏡王蛇在我國將有絕滅之虞。
銀環蛇
身體背面為黑白兩色相間的斑紋,黑色斑紋較白色紋寬。頭部為橢圓形,與一般毒蛇三角形的頭部大不相同。重要特徵之一是其背上最中央一列鱗片較附近的鱗片為大,且呈六角形。
分布於低海拔的山區和平地,常在矮樹林、竹林、草原、農田、菜園、溪流及住家附近等環環境活動,尤其喜好靠近水邊的環境。大都在地面活動,不太會爬樹。
怕見光線,白天往往盤著身體不動,把頭藏於腹下,到晚上較為活躍。
行動緩慢,性情在毒蛇之中尚算溫和,遇到攻擊時常縮作一圈。除非受傷或遭到極為嚴重的威脅與干擾,否則很少主動攻擊人。
毒性劇烈; 屬於神經毒,致死率甚高,被咬後中毒者臉唇及舌頭出現嚴重水腫,嚴重時造成呼吸衰竭。雄蛇頭比雌蛇大,尾比雌蛇長。用手指從雄蛇泄殖孔稍後處向前擠壓會出現一對交接器,雌蛇則無。
原矛頭蝮
原矛頭蝮是蝮蛇的一種,絕大部分生活在非洲。是體型
小但很可怕的毒蛇
圓斑蝰
也叫:百步蛇
頭部成三角形,嘴間向上翹,頭頂成暗綠色,頭側黃色,背部由頭部至尾有黃褐色黑邊之菱形斑,黑邊在體兩側形成褐色三角斑,左右對稱而成沙漏狀,是台灣體型最大毒蛇。台灣最危險的蛇類,致死率占第一位。
其毒液屬於出血毒,可使人在二小時內死亡。
中毒症狀:
臨床上可見明顯血小板減少,患出極為疼痛,局部迅速瘀血、腫脹、起水泡與血泡,對循環系統有嚴重影響。
舟山眼鏡蛇
全長1000~20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沒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在幼體較為明顯。受驚擾時,前半身豎起,頸部扁平擴展,顯露出項背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此斑紋的各種飾變。腹面污白色,頸腹具灰黑色寬橫斑及其前方的兩個黑點。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十分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沒有頰鱗;上唇鱗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鱗後入眶。第四、五兩枚下唇鱗之間嵌有一枚小鱗。背鱗平滑,中段21(19)行;腹鱗162~182,肛鱗完整或二分,尾下鱗38~53對。 http://..com/question/2814070.html?si=1這是鏈接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