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產業有哪些分類和概述,什麼是文化產業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發展形態和文化現象,文化產業在世界上引起人們普遍關注並對其展開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世界文化發展浪潮中,文化產業的概念不斷嬗變,內涵日漸豐富,專家學者對文化產業的概念進行了系統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個權威、標準的定義,沒有形成統一的稱謂。准確把握文化產業的概念和分類,對於中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發展的嬗變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進而能夠促進國內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推動新時期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概念;分類
「文化產業」概念源起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1947年對「大眾文化」的爭議和批判。自從他們把「文化產業」納入研究范疇以來,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便得到了學術界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文化產業的變遷和發展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在我國學術界,文化產業同樣是內涵豐富、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
一、文化產業概念區分
目前給「文化產業」這一概念界定一個准確的定義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從最為廣泛的人類學意義上來說,「文化」是一個「獨特人群或社會團體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的產業都是文化產業,因為所有的產業都與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有關。然而事實上,倘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社會秩序得以傳播、再造、體驗及探索的一個必要(雖然並非唯一)的表意系統(signifing system)」的話,「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的表述和使用就會更加精準和嚴謹。簡言之,文化產業通常指的是與社會意義的生產(proction of social meaning)最直接相關的機構(主要指營利性的文化企業機構,但有時也包含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和國家組織及非營利組織)[1]。因此,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大都應該包括廣播電視、書報刊出版、廣告以及表演藝術等。而所有這些文化活動的首要目標都是與受眾溝通並創作文本,最終多以文化產品的實體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從廣義上講,所有的文化製品都是文本,但由於它們可以任人解讀,必然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有些概念甚至還時常混雜在一起。
(一)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相對應的概念,長期以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在很多場合和領域混合使用,人們沒能准確認識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伴隨著快速發展的高新科技和不斷進步的現代生產方式,文化產業日益融入大眾日常生活視野並風生水起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體兩翼。
一般來說,文化事業是由政府主導,具有公益性質,通過提供無差別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而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則由市場主導,是經營性的,主要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推動文化企業發展壯大,調動更多非公益性資源和民營資本激活文化市場,以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2]從資本來源上看,文化事業的生產資本由國家或社會統一集中提供;而企業商品生產的資本來源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多元化,廣泛吸收民營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經營領域。從管理體制看,文化事業通常實行公益性管理體制,文化產業實行經營性企業管理體制。從調控方式上看,對企業單位,國家主要通過稅收政策、法律制度和價格杠桿進行間接調控並進行合理引導;而對文化事業,則偏重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
文化事業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公益性。絕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都是國家投資興建和撥付日常經費進行管理的,理所應當歸社會全體公民所有。二是社會共享性。公益性文化事業為社會公有並且共享。三是社會公用性。主要是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事業。
在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方面,文化事業起著重要的文化服務引導作用,文化事業導向和滋養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可以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激發社會開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加快文化消費步伐,滿足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事業的建設具有基礎性的補充作用,兩者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都是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現形式。[3]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行十多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明確了新的文化建設理念,明確區分了文化事業由政府主導,文化產業由市場主導。文化產業既有商品消費的經濟屬性,又有精神享受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業既可以成為一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強大經濟實體,又能體現國家軟實力,是一個具有無限生機的經濟增長點,能夠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的體制基礎。[4]在全面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兩手抓、兩加強」,要尊重兩大規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處理好兩對關系——文化發展之「魂」與文化傳播之「體」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並不意味著只注重市場規律而不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不能隨意誇大或簡單理解發展文化產業就是文化產業化或文化市場化。在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始終要引導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自覺擔當社會責任,絕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影響和諧穩定及國家安全來獲取經濟效益。[5]
(二)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
在國家層面,我國對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這兩個概念的使用有著明確的區分,並沒有不加區別地對待。在《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以及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涉及有關文化產業內容時,普遍使用「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創意」二字,文化產業並不是創意產業,創意只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而所有的文化產業都只是圍繞著創意來展開活動的。
英國最早提出「創意產業」這個概念。20世紀末,英國政府提出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英國振興經濟的聚焦點,專門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將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高度,首次明確提出了「創意工業」(creative instries)的概念,主要指那些充分運用個人的天分、技藝、智慧,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通過循環開發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和潛在財富的藝術思維活動[6]。「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①根據「有想法的人,特別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在很多情況下比操縱機器的人更有力量」的基本判斷,對創意產業做出較為寬泛的定義,他認為構成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藝術設計、專利申請、商標營銷和版權保護。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依靠人的靈感和創新,藉助現代科技提升傳統文化要素的內涵和品質的,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加工和移植,創意活動融注了最大的個性特質。
創意產業區別於文化產業的最大特徵主要在於它高度集納了創意元素、文化因子和科技力量,三者相互作用並深度融合,形成了高智慧、高文化的新型產業集群。[7]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中,知識產權、文化產品及服務被認為是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在國內,北京最早認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標准,側重從文化產業價值鏈的角度重新定義創意產業——以創新為根本要素和途徑,突顯文化內核和創意價值,主要體現了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徵的行業集群特徵。[8]而相對於文化產業,具有信息密集性和高知識性特徵的創意產業是高智慧和創意的結晶,始終處於價值鏈的高端。任何一種創意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利用人文積淀,通過重塑傳統產業結構來完成創意點燃和價值實現。如當今的3D電影、3D列印和高清數字電視等高科技文化產品都是通過數字新技術完成的。沒有創新也就沒有創意,創意是一種新科技理念。由於創意產業處於文化產業價值鏈條的高端環節,因此它的創新思維凝結在文化產品及服務當中,通過價值傳導進而實現它的附加值增加,完成跨行業、跨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進而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深度發展。
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關聯極為密切。文化中有創意,創意中有文化。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領域還是在政府制定實施決策方面,對「創意產業」一直存有較大分歧,特別是一談到文化必然提及文化產業,這一對平行的概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也有顯著差異。有時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有明確的區分,有時二者之間又可以互換使用。[9]在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形勢下,雖然強調創意產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知識創新、產業升級和效益倍增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量空間,但由於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所限,且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側重點等方面有所不同,與我國倡導的自主創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看來,盲目照搬英國等國的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既不符合我國國情,也不利於政府的統一管理。在理論和實踐上加強兩者研究,有助於明晰各自歸屬的產業邊界,廓清文化產業與創意之間認識上的誤區。
二、文化產業的分類
文化產業包含的內容和門類非常豐富,是一個多系統多組織構成的有機整體,長期以來沒有一個規范科學的分類標准,現在的分類標準是在各種產業分類標準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因為對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加之文化產業概念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多義性,世界各國地域、經濟、文化背景、產業政策等各不相同,所以與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相對應的文化產業分類標准和體系也不盡相同。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措施,根據各自的國情和發展目標制定本國的文化產業分類體系,以應對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目前在國際上各種產業分類標准中,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費希爾在其1935年出版的《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提出的三大產業分類法最廣為人知。根據社會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順序將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為農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即為生產和消費服務的部門,包括除第一、二產業之外的其他相關產業。除此之外,一些國際組織根據組織內部的產業劃分原則也制定了自己的產業分類標准。從世界范圍看,文化產業從組織結構上基本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製品等行業);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信息咨詢、文化旅遊等)。
當文化產業的內涵較為明確時,其外延描述就會更清晰。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准基本上全面反映了近年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客觀進程和可喜成就,特別是新的四層次劃分較為合理,對文化產業鏈條進行了新的提煉和梳理,更符合文化生產規律[13],更好地適應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這既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熱切關注,同時也澄清了以往在文化產業認識上的不確定認識,為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文化產業統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標准和行業導向,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人們對文化的認識逐步深入、文化與其他領域的加速融合,文化產業的涵蓋范圍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逐步完善文化產業的科學劃分體系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文化產業內涵進行科學界定和系統劃分,能夠正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恰如其分地定位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坐標,以便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進行有效的區別管理,推進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既要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同時也要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門類。
❷ 挖掘人民日報的「寶貴財富」
眾所周知,《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是我國政治走向的風向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生各種重大事件的匯總。《人民日報》中的文章可謂集全國專業政治寫作之大成,不但熱點追蹤非常及時,其觀點亦非常鮮明,完全可作為廣大考生熱點備考的指南針!而申論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備機關工作能力,在考生糾結如何才能在文中體現這種能力之時,是否忘記了《人民日報》這一「法寶」?帶領大家進一步挖掘《人民日報》帶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一、選對文章
並不是每一篇評論員文章都可以作為熱點積累,適合熱點積累的文章叫「新聞時評」。在對人民日報近期發表的新聞時評精讀和細思中,時評類文章不僅在熱點的選擇、整體的構思和語言的表述上,與申論寫作方法一脈相承,還能對考生起到啟迪和引領的作用。
二、學習開頭
新聞時評的寫作,多數都是從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話題引入,進而展開分析、評論,讓人有觸景生情、漸入佳境的感覺。在《讓文化味浸入旅遊市場》這篇文章中,作者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的泰山為話題,從「泰山旅遊不愁客源,躺著就能賺錢」這一看以理所當然的現象出發,引出當前「交通提速了,遊客離開得更快了」這一矛盾,最後提升到「只有找准泰山文化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契合點,才能走出與區域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產業之路……」,這一文章從熱點的選取到引出立意,可謂切入合理,恰到好處。
三、學習文筆
概括是申論的基礎,更是申論考試中最常見的題型。例如在《人民日報》文化建設類的新聞時評中,面對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或影響,作者多採取分類概括手法,對多個性質不同的問題或影響,以高度概括性和簡明扼要的語言予以表述,讓人一目瞭然。如在《用心於正才有媒體文明》一文中,對於部分媒體倫理失范這一社會問題,作者是這樣高度概括的:當前媒體的倫理失范雖然少數,但也值得警惕。從紙餡包子到「村裡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顧新聞真實性,這是「信息虛假化」;從「前任張太聲明」到標題使用臟字,迎合獵奇心理感覺刺激,這是「取向低俗化」;從消息讓位軟文到新聞被廣告綁架,這是「商業過度化」;從各種惡搞戲說到專抓明星緋聞,這是「娛樂泛濫化」。把八個社會熱點用「四個化」高度概括,使用了「從……到……,這是……」的排比修辭方法,短短的200字,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失范」的亂象、原因和帶來的危害,形成了:「負面事件+(導致事件的)原因+(事件帶來的)後果」的邏輯結構。
經常閱讀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既可以達到積累熱點、了解世情的目的,也可以從中學到如何由案例切入立意,更可以從中學到把散亂的、相關的熱點說清楚的技巧,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好老師、好課程、好服務。
❸ 2020國考申論備考:挖掘人民日報的「寶貴財富」是什麼
眾所周知,《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是我國政治走向的風向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生各種重大事件的匯總。《人民日報》中的文章可謂集全國專業政治寫作之大成,不但熱點追蹤非常及時,其觀點亦非常鮮明,完全可作為廣大考生熱點備考的指南針!而申論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備機關工作能力,在考生糾結如何才能在文中體現這種能力之時,是否忘記了《人民日報》這一「法寶」?帶領大家進一步挖掘《人民日報》帶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一、選對文章
並不是每一篇評論員文章都可以作為熱點積累,適合熱點積累的文章叫「新聞時評」。在對人民日報近期發表的新聞時評精讀和細思中,時評類文章不僅在熱點的選擇、整體的構思和語言的表述上,與申論寫作方法一脈相承,還能對考生起到啟迪和引領的作用。
二、學習開頭
新聞時評的寫作,多數都是從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話題引入,進而展開分析、評論,讓人有觸景生情、漸入佳境的感覺。在《讓文化味浸入旅遊市場》這篇文章中,作者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的泰山為話題,從「泰山旅遊不愁客源,躺著就能賺錢」這一看以理所當然的現象出發,引出當前「交通提速了,遊客離開得更快了」這一矛盾,最後提升到「只有找准泰山文化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契合點,才能走出與區域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產業之路……」,這一文章從熱點的選取到引出立意,可謂切入合理,恰到好處。
三、學習文筆
概括是申論的基礎,更是申論考試中最常見的題型。例如在《人民日報》文化建設類的新聞時評中,面對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或影響,作者多採取分類概括手法,對多個性質不同的問題或影響,以高度概括性和簡明扼要的語言予以表述,讓人一目瞭然。如在《用心於正才有媒體文明》一文中,對於部分媒體倫理失范這一社會問題,作者是這樣高度概括的:當前媒體的倫理失范雖然少數,但也值得警惕。從紙餡包子到「村裡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顧新聞真實性,這是「信息虛假化」;從「前任張太聲明」到標題使用臟字,迎合獵奇心理感覺刺激,這是「取向低俗化」;從消息讓位軟文到新聞被廣告綁架,這是「商業過度化」;從各種惡搞戲說到專抓明星緋聞,這是「娛樂泛濫化」。把八個社會熱點用「四個化」高度概括,使用了「從……到……,這是……」的排比修辭方法,短短的200字,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失范」的亂象、原因和帶來的危害,形成了:「負面事件+(導致事件的)原因+(事件帶來的)後果」的邏輯結構。
經常閱讀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既可以達到積累熱點、了解世情的目的,也可以從中學到如何由案例切入立意,更可以從中學到把散亂的、相關的熱點說清楚的技巧,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有疑問的可以點擊下方電話免費咨詢,或者是點擊下方進入官網找客服人員幫助大家解答!
❹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❺ 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文匯報 ,解放日報有什麼區別
這些針對的方向不同: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的機關報,部級單位,可以說是中國最權威、政治性最強的報紙;
光明日報是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的報紙,也算黨的機關報,比人民日報級別低,是副部級,不過也是很權威的,曾經以發表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文章而家喻戶曉;
解放日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機關報,屬於軍事類最高等級的報紙,是軍事領域的最高權威媒體; 《文匯報》由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領導,上海出版,立足長三角,面向全國;主流、高端、權威、親和,是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型綜合性日報。
(5)人民日報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成立於2000年10月9日,是以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為主報組建的一個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媒體集團。
集團媒體種類豐富、結構合理、人才薈萃、影響廣泛,目前擁有十一報五刊一個網路版一家出版社和一家文藝院團,現有在編職工1700多人。
集團實行黨委領導下的社長負責制。集團黨委是集團的領導和決策機構,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集團行政領導由社長、副社長組成。集團行政事務由社長負總責。新聞采編實行總編、主編負責制。
集團著力構建新聞業務與經營業務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的組織結構,注重強化集團的主體地位,突出主報《解放日報》的主導作用,同時激發各系列報刊和經營單位的活力。集團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集團是決策領導主體、人事分配主體、財務監管主體、資產管理主體和投資發展主體。
集團對系列報刊實行「六統一、四獨立」的管理原則,即在報刊的宣傳導向、發展規劃、報紙定位、資產管理、幹部任免、財務監管六個方面,由集團統一管理;同時對各系列報刊實行獨立建制、獨立編制、獨立采編、獨立核算。
集團對經營管理實行「經營與管理分開」和「統一管理、分類經營」的原則。集團下屬各經營單位,凡能獨立核算的,都從母體中剝離出來,實行獨立核算和公司化經營。
集團注重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繼實施中層幹部競聘上崗和全員聘任兩項重大改革,以此激活人才選優機制和勞動用工制度,優化和提高幹部隊伍和員工隊伍的素質。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制定實施了五年發展規劃,提出要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致力於改革創新,努力做強做大集團事業,走出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將集團發展成為導向正確、結構合理、人才充足、適應市場需求、國內名列前茅、國際上有影響的新聞傳媒集團。
❻ 關於文化產業管理方面的書籍
文化產業管理、中國古代史、西方文化專題、經濟法學、文化產業概論、文化經紀概論、商務談判、廣告實務、法律實務、財務管理、項目管理、投資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文化藝術管理、文化政策與法規、形象設計與推廣的相關書籍! 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xhrvip 徐浩然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遠東控股集團首席品牌官、高級副總裁、國家金話筒金獎獲得者 個人品牌探路者——國際品牌聯盟中國個人品牌委員會秘書長、品牌中國總評榜「金譜獎」品牌專家、全球華商百位品牌人物。近年來獲全國主持人金話筒金獎、全國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中國最具影響力財經主持人、年度中國最佳新聞評論主持人、中國傳媒新銳人物、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個人榮譽。 資深傳媒人——曾在央視、雲南衛視、廣東衛視、江蘇衛視任實習記者、助理記者、記者、主持人、主播、主任記者、總主持人、高級編輯等職,節目獲中國新聞名專欄、中國十佳電視新聞欄目、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等五十餘個國家和省級獎項。近年來擔任了學習型中國、品牌中國節等數百場大型財經活動主持人。《新華商》雜志總策劃、《廣州日報》時事評論員,君風傳媒《中國冠軍企業案例書系》主編。 終身學習者——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兼職教授、碩導,MBA導師。著編有《個人品牌》、《文化產業管理》、《中國電視頻道競爭力評價研究》、《浩然茶座》、《第一目擊》、《第二見證》、《兩思訪談錄》等十部書籍,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現代傳播》等發表約60篇學術論文。 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cn/xhrvip
❼ 2020國考申論備考:挖掘人民日報的「寶貴財富」
2020國考申論備考:挖掘人民日報的「寶貴財富」
眾所周知,《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是我國政治走向的風向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生各種重大事件的匯總。《人民日報》中的文章可謂集全國專業政治寫作之大成,不但熱點追蹤非常及時,其觀點亦非常鮮明,完全可作為廣大考生熱點備考的指南針!而申論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備機關工作能力,在考生糾結如何才能在文中體現這種能力之時,是否忘記了《人民日報》這一「法寶」?帶領大家進一步挖掘《人民日報》帶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一、選對文章
並不是每一篇評論員文章都可以作為熱點積累,適合熱點積累的文章叫「新聞時評」。在對人民日報近期發表的新聞時評精讀和細思中,時評類文章不僅在熱點的選擇、整體的構思和語言的表述上,與申論寫作方法一脈相承,還能對考生起到啟迪和引領的作用。
二、學習開頭
新聞時評的寫作,多數都是從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話題引入,進而展開分析、評論,讓人有觸景生情、漸入佳境的感覺。在《讓文化味浸入旅遊市場》這篇文章中,作者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的泰山為話題,從「泰山旅遊不愁客源,躺著就能賺錢」這一看以理所當然的現象出發,引出當前「交通提速了,遊客離開得更快了」這一矛盾,最後提升到「只有找准泰山文化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契合點,才能走出與區域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產業之路……」,這一文章從熱點的選取到引出立意,可謂切入合理,恰到好處。
三、學習文筆
概括是申論的基礎,更是申論考試中最常見的題型。例如在《人民日報》文化建設類的新聞時評中,面對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或影響,作者多採取分類概括手法,對多個性質不同的問題或影響,以高度概括性和簡明扼要的語言予以表述,讓人一目瞭然。如在《用心於正才有媒體文明》一文中,對於部分媒體倫理失范這一社會問題,作者是這樣高度概括的:當前媒體的倫理失范雖然少數,但也值得警惕。從紙餡包子到「村裡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顧新聞真實性,這是「信息虛假化」;從「前任張太聲明」到標題使用臟字,迎合獵奇心理感覺刺激,這是「取向低俗化」;從消息讓位軟文到新聞被廣告綁架,這是「商業過度化」;從各種惡搞戲說到專抓明星緋聞,這是「娛樂泛濫化」。把八個社會熱點用「四個化」高度概括,使用了「從……到……,這是……」的排比修辭方法,短短的200字,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失范」的亂象、原因和帶來的危害,形成了:「負面事件+(導致事件的)原因+(事件帶來的)後果」的邏輯結構。
經常閱讀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既可以達到積累熱點、了解世情的目的,也可以從中學到如何由案例切入立意,更可以從中學到把散亂的、相關的熱點說清楚的技巧,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❽ 人民日報社市場信息中心
人民日報社市場信息中心撤消了已經於2005年9月1日撤消了,現公告如下:
2005年09月16日
根據人民日報社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和相關工作安排,人民日報社市場信息中心於2005年8月31日起停止一切營業活動。自9月1日起,凡繼續以人民日報社市場信息中心名義開展的活動,均屬違法。
特此公告。
人民日報社市場報
2005年9月5日
《市場報》 (2005年09月16日 第一版)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3/15722/1390429.html
❾ 為什麼說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
趙啟正主張:制定國家文化發展戰略 對外輸出文化
中國網 | 時間: 2006-03-09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中國的文化產品貿易遠遠不像商品貿易是出超,而是嚴重入超。多年來,我們的圖書版權貿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兩會」期間,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政協委員趙啟正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強的國家,因此,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特別加強文化的振興,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我們是世界第一的電視機輸出國,卻不是一個能夠輸出電視內容的國家
趙啟正委員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為全世界的文明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曾經有四大發明,對推動人類進步起了巨大作用。但這都是祖先的貢獻和祖先的光榮,四大發明之後幾百年來我們沒有更重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我國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對世界文化貢獻作用開始加強,但必須冷靜地看到,如今中國對外的文化影響遠不如外界對中國的文化影響。
他介紹說,我國的文化產品貿易遠遠不像商品貿易是「出超」,而是嚴重「入超」。以圖書為例,多年來我們的版權貿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其中90%又是出口到亞洲國家和我國的港澳台地區。如果單看對西方的貿易,這種逆差大約在100:1,也就是說,我們買人家100個版權,人家只買我們1個。2004年從美國引進版權4000多種,我們只輸出14種;從英國引進2000多種,輸出16種;從日本引進近700種,輸出22種,這種逆差是顯然的。
趙啟正委員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決不是一個圖書貿易機構或政府部門的問題,是我們整個文化軟實力不夠,還有一個漢字不流行的問題。他說,「外文的小說為什麼能翻譯到中國,特別是英語?這是由於英語的流通,中國學英語的人有多少?大學生2000多萬,如果算上從小學開始學的,就是上億的人,而外國學習中文的人很少,美國中學生學中文的不到3萬,不足中國的千分之一」 。
「我們現在輸入了很多外國文化,也因此同時輸入了外國的某些價值觀。中國輸出了大量的電視機,卻沒有輸出電視機里的表演——輸出的電影很少,音樂很少,電視劇很少……我們是世界第一的電視機輸出國,卻不是一個能夠輸出電視機內容的國家。」
對此,趙啟正委員表示,一個強國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強的國家,如果沒有文化的支持,單靠經濟的發展是不行的,因此,作為政協委員,我希望盡快地制定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對外輸出文化是這一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通過這個戰略使世界了解中國,認同中國,支持中國的主張,所以,中國要對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貢獻,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
向世界介紹中國最大的難題就是文化差異
在擔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時,趙啟正委員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向世界說明中國,在他看來,向世界說明中國是中國外宣的內容,要說明的是中國的社會進步,中國的政策,中國人民的生活現狀,以及中國的明天,回答外國人對中國的不解之處。向世界說明中國是建立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所必需的,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目的是讓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國,有一個好的輿論環境,就是使中國有一個好的「國緣」。
他指出,在國際輿論環境中,由於誤解,由於利益矛盾,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就會有誤解、歪曲和攻擊,相比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地位是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向世界說明中國就更有糾正偏差的作用。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去掉他們頭腦中有偏差的地方。我們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渠道和辦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應該考慮到我們想要告訴別人的,和他們不知道的,他們想要知道的。
「現在顯然中國人對外國了解得多,外國人對中國了解得少,是很不對稱的。一個中國孩子可以說出美國電影的名字,美國球星的名字,一個大學生能說出很多美國政治家的名字,但反過來情況就不同了。這對中國是不利的,人家不了解你,對中國有誤解,造謠的人就有機可乘」,趙啟正委員表示,改革開放之前外國人對中國所知甚少,改革開放後迅速改善,但由於起點低,所以需要很長的時間扭轉這一狀況。何況中國作者不能貼近或者說不太了解外國人的思想方法,文化差異很大。所以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難點在於如何克服文化上的價值觀差異障礙,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如今,被海外媒體稱為「中國內閣發言人」的趙啟正委員,受聘擔任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他說,我作了將近8年的新聞工作,對於我們新聞人才的優勢和劣勢有很多體驗,一個重要的感觸是新聞人才的培養和實際需求之間還不夠緊密,因此我願意在新聞教育的教學方案上、課程設置上、以及和社會的溝通上應該做些工作,使學生德才兼備,更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徐雅平)
王永安簡介 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主任、教授,京華傳媒網顧問。
1964年7月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新聞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人民日報,長期從事編輯、記者、評論員和部門領導及新聞教育管理工作;有新聞學、法制學、社會學等方面的論著,被司法部聘為全國法制報刊評審員。
1998年以來從事網路傳媒的教學和IT研究,在中國高等院校中,依託人民網,首先設立電子傳媒專業;2000年在考察美國矽谷有關網站和多媒體教學中,提出把東方文化溶進西方科技的辦網構想得到了嘗試,受到加州大學海烏爾分校多媒體研究生院的重視,指導設計的北美琴社網站被「國際網站管理人與設計師協會」評為「2001-2002年度國際網站金獎」。
文化輸出己成必然趨勢
中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產品,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是炎黃子孫的也是全人類的。當中國進入一個新階段,朝氣蓬勃前進時,我們有責任、有需要、有本錢做好文化輸出工作。
輸出,其實是讓外界了解中國、迷戀中國、信任中國,形成文化經濟的全球互動。申奧申博成功、加入WTO,增加了我們對文化輸出的深刻認識。文化輸出有物質產品;有意識形態、倫理道德諸方面的精神產品,這些均是人類文明的見證。我們的產品、以及人文方面的東西怎麼對外宣傳,打開市場,產生良好的國際效應和可觀的經濟效應己不僅是認識問題,而是每時每刻碰到的、必須解決的問題。國外重視中國市場,比如最近歐洲為了打開中國的旅遊市場,他們也展開競爭。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這個形勢。黎園女土利用自身的優勢,主動張羅大家來談此類重大課題,很及時,我全力支持!
輸出必須藉助傳媒
談到輸出,自然要涉及傳播和傳播手段。中國人很講究傳播,老祖宗有精闢論述。
(一)「傳授」這個詞,韓愈《師說》解釋為傳道授業解惑。特別這個「解惑」,猶如三寸不爛之舌功。我們和西方打交道就要善於解惑。我比較欣賞這個觀點。
(二)「傳布」,這是《禮記》里所說的: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這第二句的意思是祖先的恩德知道了不說,不仁義啊!
(三)傳遞、傳達,講傳播手段。
比如,在發現兵馬俑的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傳播問題。(編者註:在發現兵馬俑的過程中,王老師策劃用內參破弗傳,結果引起中央重視,使世界八大奇跡公布後轟動中外。)
對此事寫得比較准確的是新華社記者楊兆麟2000年6月在《僑報》發表的內幕文章。我順便說說。引子就是知而弗傳。1974年農民打井時從井下挖到了兵馬俑,不知何寶,拉到當地縣文化館後,管理人員慧眼識真金,又擔心陝西博物館知道了肯定會上調,乾脆對外密而不宣,也這是「知而弗傳」。剛好我有個同學探親,知道了這情況,他覺得這么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被眾人知曉?他回京後急匆匆找我。當時正在批林批孔,我在報社評論部工作,知道中央的宣傳精神(但更深的內幕不清楚)。我說這武土俑對研究秦始皇、研究秦末漢初的文化非常有幫助。我讓同學立馬寫出來報中央。他第二天就寫好了,在稿子中點了當地的本位主義。為了能登內參引起上邊重視,我在導語部分又特別加了這個發現有什麼重要意義的話。姚文元先審閱,改了兩個字同意發內參。內參上去後,江青有批示,李先念副總理借江青很重視的話題批給國家文物局。那時誰都知道江青一句話的份量。國務院秘書長問情況,國家文物局不知道,就問省文物局,省里也不知道,一問縣文化館才知道了。國家很快組織力量挖掘,同年公布於世,引起轟動。「知而弗傳」,有時會誤國誤民,古人稱不仁義是有道理的。
傳播與輸出互動
當代新聞傳媒業發展很快,手段更科技化,運作更市場化,理念不斷潮流化。近代有新聞學,現代又引進了傳播學。就傳播與輸出互動而言,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有交往就有傳播,有傳播就有輸入或輸出的效應。關鍵是怎麼使用。其實輸出不是那麼神秘的,只要和它多打交道,就能多體會。
第二、中華民族的包容性決定了在輸出和輸入問題上的不排斥性。比如北京的飲食,不僅有陝西涼皮、河澗驢肉燒餅,還有四川的麻辣燙、杭州的小籠包,顯示了北京的包容性、開放性。凡排斥他方之長的地方、領域、行業,以老大自居,坐井觀天,肯定缺乏朝氣。
第三、一個國家越開放,經濟越發展,則越需要輸入。越是這樣越覺得自己不適應了。因為已經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而不是計劃經濟了。體制不一樣,看問題角度就不一樣。輸入,最大的條件是:越開放就越發展,就越需要吸收新的東西。要資金、要創意、要產品,最後乾脆直接請洋人參與管理。越需要往外走越需要輸入東西。盛唐為何盛,其中在文化教育中,包容了儒、釋、道思想,讓文人開闊了眼界,在創作中大膽吸收外來的佛學經典,講理論,講意境,講主觀能動,所以才能產生大量千古名篇。
第四、鎖國導致落後,這個大家都知道。近現代發生的洋務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運動、學習蘇俄運動等等,都在探索輸入的強國妙方。我們可以對這些思潮評頭論足,但不容否認的是這些思潮開啟了國人的思想。
第五、文革中解放全人類、世界一片紅的理念,輸出的是無政府主義、造反有理「主義」,造成了紅衛兵輸出、革命輸出的惡果。
第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強調輸入多於輸出,是因為長期以來閉關鎖國的需要。經過多年發展,現在要把文化輸出工作擺到議事日程上。
文化產業大有作為
在國外,很多人對中國的認識還存在誤區,處在一個有限的理解狀態中。看完中國的武打片,就以為中國人是不是都是留著長辮?還有些發達國家的人也會問:中國有電視機嗎?甚至還有國外朋友來我家裡表演他們的手提電腦。因為他們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你怎麼宣傳他們都可能相信!這個文化和文化的輸出,要談的點不少。
第一,文化有其特定的含義,廣義文化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隨歷史發展,越久就越具有民族性,形成民族的傳統。
第二,文化形態記錄了社會文明的進程,是人民聰明才智的佐證。
第三,為什麼要強調文化輸出?A、西方對中國的了解是有限的。B、我們的國際聲音是微弱的。C、我們優秀的文化不被認為是主流。D、我們不善於溝通,習慣於僵硬的交往;不善於宣傳,宣傳中套假話、空話,令人望而生厭。
有人才、有創意、有目標
我們現在具體做的工作有哪些呢?
第一、傳統文化的推介。
第二、重要在於工作:推陳出新,創意改革,市場運作(我舉一例,今年春節,雕石之鄉的河北曲陽縣洪昌雕塑石材有限公司經理董孟書,送來一件月亮女神石雕,栩栩如生。我出了個主意,讓石雕象照片一樣,進入社區家庭,可給自己家人雕塑,基座可寫生平、豪言壯浯,做生意的可寫廣告詞,肯定市場火熱)。
第三、提高整個民族的鑒賞力。就象歷代傳播唐詩那樣:一選二品三述。要會選,盛唐選精品,晚唐選綜合;開展評論 ;記述要事。搞輸出工作最需要人才,善創意 ,會公關,會說話。要有規劃 。這次對話先溝通,務點虛。話題太多,留給大家。下次要談,針對網民所提,乾脆務點實。謝謝。
任何一種交易或交流,應當具備一定的公正的大環境,另外還需要彼此了解對方的文化觀念和習慣,這種交流才能體現出平等。
據4月23日《無錫日報》報道,宜興紫砂在美國受到熱捧,美國人對中國文化所表現出的熱情,以至於讓應邀前往該國講課的一對陶藝夫婦深深驚嘆。
這對一般中國人來說恐怕已不算什麼搶眼的新聞,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來為世界所公認,以至於她對世界文化產生的巨大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璀璨的中國文化浩如煙海、包羅萬象,足以讓世界為之傾心,足以讓中國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風光無限。不過,這則新聞所透露的信息,讓我產生了與文化輸出相關的更多聯想。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熱情好客,樂善好施,有喜愛之物與別人同享,卻常常不圖回報。還記得,我們曾毫無保留地向日本食客詳細介紹過滿漢全席的配方和製作過程;我們曾免費向外國遊客傳授過泥人的手捏工藝;我們曾毫無防備地帶領洋專家參觀景泰藍製作的全部過程。可是我們一連串友好的姿態換來的是什麼回報呢?肯德基、麥當勞漂洋過海來到我們身邊已有二十年,除了賺走大把的銀子,有誰告知我們他們的配方和製作工藝?國人有沒有看過免費的好萊塢大片?出於好奇,曾有國人用手指觸摸一下某大國的隱形戰斗機機翼,卻被該國士兵厲聲喝止。我們當然沒有理由責備別人不夠交情,倒是這些洋人提醒了我們,文化是有經濟價值的,更代表著一種高貴和尊嚴,吝嗇何嘗不是維護尊嚴的妙方?任何一種交易或交流,應當具備一定的公正的大環境,另外還需要彼此了解對方的文化觀念和習慣,這種交流才能體現出平等。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喜歡免費奉送以示友好,而人家則習慣有償轉讓按規則辦事,在這種觀念差異面前,我們的慷慨和好意有時也可能會被理解為阿諛與軟弱。在這種交流過程中,是我們自己在無意中丟失了應有的利益和尊嚴。
一種文化的產生,一般都不是短時間內的心智,在大多數情形下也不是少數人的一時創造就能形成永久的積淀,而是傾注了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的集體智慧和探索,傾注了無數人的心血乃至生命。比如中國的青銅器、四大發明、瓷器、景泰藍、蘇綉、湘綉、紫砂等等文化的誕生,誰能估量出人們曾經為這些精美的東西做出過多大的犧牲?而在當代世界高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國人用數千年心血創造的傳統文化,別人可以在超短的時間內克隆,並且常常出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局面。
一種文化的產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一件普通產品的出現,它所蘊藏的文化信息往往是多元的,比如青銅器,它至少能傳遞出這個國家的礦藏、冶煉技術、科技程度、藝術品位、情趣愛好、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等等信息,而這些信息又屬於這個國家或民族所獨有,輕易輸出則會給自己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甚至嚴重的後果。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首先被西方人用於航海;中國人發明的炸葯,又首先被西方人製成堅船利炮「回饋」中國。類似的文化悲劇性輸出還可舉出不少例子。文化輸出的意義,首先在於她應該能夠展示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提高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其次在於她應該能夠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另外還在於她應該能夠促進各國文化互融,並且在這互融的過程當中,也使我們能夠接受到別國的先進的文明和文化,從而促進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新的創造。對比這三條原則,我們的文化輸出,很有點文化孵坊的味道,但有時換來的卻是「鐵公雞」,甚或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