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明我國重視發展文化產業的重大意義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越來越需要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新時期新階段文化建設一項十分重大而又緊迫的戰略任務,是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迫切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對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 什麼是文化產業群建設文化產業群有什麼意義
什麼是文化產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指標體系框架》,「文化產業」這一概念被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提供文化產品、文化傳播服務和文化休息娛樂活動有直接關聯的用品、設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以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活動。
http://www.gyhtz.gov.cn/gxq.asp?id=334&zid=高新動態
文化產業在我國是個相對較新的名詞,在計劃經濟時代,文化只是事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事業中的相當一部分是可以遵循市場原則進行企業化經營的,於是近年來「文化產業」的提法就興盛起來。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目前「文化產業」的概念和提法,含義上並不統一,甚至該名詞是否合適都還存在爭議。本文所稱的「文化產業」,特指從市場供需角度理解的文化事業,不涉及文化事業本身的經濟性質問題。在統計上,2004年國家統計局印發了新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國統字〔2004〕24號),對文化及相關產業重新進行了分類。但是,囿於統計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仍然使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劃分標准下的統計數據。
這幾年,我們國家的文化產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也已經起步,但有關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卻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遍觀現有的國內涉及文化產業的文章,能夠從理論、哲學、傳播學和歷史的角度進行思考的文章寥寥無幾。理論研究是整個文化產業研究的基礎,有可能決定我們國家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作為依託研究型綜合大學而建立的省級文化產業研究基地,我們理所當然地要為文化產業的理論建設做出貢獻。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希望我們培養的文化產業專業的學生將來都成為只會經營和管理的「匠人」,而是希望他們能思考一些元問題和元理論,從更高和更深刻的層次上關注文化產業的發展。我認為,在文化產業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目前有四個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首先是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我們理解文化產業其他問題的基礎。一個國家文化產業要發展,主要決定於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文化資源和文化背景,二是經營和管理,三是傳播手段和生產技術。在這三個要素中,文化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生存之本。有人用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來解釋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即我們看到的文化產業只是一個巨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很小的一部分,它所依託的文化雖然隱藏在看不見的海面之下,卻構成了這個冰山的絕大部分。這個比喻還是比較貼切的。我們現在習慣於把文化產業看成是一種經濟,但我寧願首先把它看成是文化,我們理解它的順序應當是先文化而後產業。文化是文化產業的前提,文化產業是文化發展的結果。沒有文化的依託,文化產業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如果我們僅僅把文化產業看作是一個可以贏利的行業,那麼它就不可能有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從概念上看,文化產業應當屬於文化這個大范疇或大系統的一部分,是一個文化大范疇下的小范疇或文化大系統下的子系統。那麼,理解這個基本理論問題的意義何在呢?第一,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如果說其他行業的競爭主要是技術、管理和市場的競爭,那麼文化產業的競爭則加入了文化資源的因素。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各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在技術和管理上已沒有太大的差異,其能否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國家可以提供的文化資源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這就啟發我們去加大文化資源整理、保護、研究和開發的力度。第二,文化產業決不等於文化,它只是文化系統中隨著時代發展而轉換功能的一部分,文化的傳統功能依然存在,而且仍然是文化系統中的核心部分。這就需要國家繼續大力扶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審慎地進行文化事業的改革。並不是所有的文化要素都可以產業化,哪些東西可以推向市場,哪些東西需要政府的扶植,這些都應當去認真地評估。第三,對文化產業問題的思考離不開對文化基本問題的思考,因此文化理論研究應當是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基礎,文化產業研究工作者應當有一定的文化學素養和文化的視野,這也應當是我們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和經營人才時必須考慮的一個方向。
其次是我們如何把文化產業提到文化戰略的高度去認識。在當今世界的發展中,文化的因素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過去,文化只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是政治和經濟。而在後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的比拼,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比拼,文化已經被看作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過去,帝國主義對落後國家的控制主要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的控制,而現在,帝國主義對落後國家的控制主要依靠手中掌握的話語權和文化霸權,好萊塢、迪斯尼和肯德基的輸出遠比飛機和導彈更有力量,因而被稱為「後殖民主義」。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未來世界的沖突將不再是政治和經濟的沖突,而是文明的沖突和文化的沖突,這種「文明沖突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世界的現實。那麼,一個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認為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即文化的積累,文化的創新和文化的傳播,而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文化的傳播是最重要的方面,因為文化要真正成為具有競爭性的「軟實力」,還必須通過文化產業這個載體。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具有了戰略的高度和重要性,發展文化產業就不僅僅有經濟的動因,而且有政治和文化的動因。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可能迅速縮小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因為科學技術可以有先進和落後之分,文化卻沒有高和低的區別。在人類學的意義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的獨特性就是它的價值所在。過去我們說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力,現在我們可不可以說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呢?而且對後現代社會的不發達國家來說,它也許是比科學技術更重要的生產力。
第三,我們必須注意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文化產業是一把雙刃劍,他既可以推動我們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可能帶來許多我們始料不及的問題。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市場的開放,而文化市場的開放有可能導致文化安全的隱患,挑戰我們傳統的價值觀,消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比如青年人淡化傳統的民族節日,而去過西方的情人節和聖誕節,接受西方的價值標准。另一方面,市場化的追求也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傳統文化面臨被歪曲甚至消失的危險,如何保護和搶救傳統文化資源成為重中之重。其次,文化產業的開發主要以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為指向,有可能損害高雅文化的發展。在市場的標准下,藝術失去了美的崇高。典型的例子是電影的發行,藝術性的電影往往不賣座,賣座的電影往往沒有藝術。我們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充滿功利性和快餐文化的後現代社會里,我們如何去維護理想、品德、情操、權威這些傳統的價值。再次,文化產業對藝術作品的大量的復制有可能扼殺文化的個性和創造性,妨礙藝術精品的產生。如果我們沒有對策的話,象托爾斯泰、高更和莎士比亞這樣的藝術大師恐怕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第四,我們必須去分析文化產業出現和迅速發展的深層的人性基礎。有需求就有消費,文化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一種精神消費。人是具有兩重性的動物,既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和文化的需求。過去我們往往重視了前者,忽視了後者;只講唯物主義,不講唯心主義;只講科學主義,不講人本主義;只講知識,不講信仰;只講真理,不講價值;豈不知人的精神需求是人和其他動物相區別的標志。文化不僅是人的一種屬性,而且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因此我們應當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理解文化對於人的重要性,理解我們這個時代文化產業崛起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文化產業是一種後現代現象,與後現代主義有某種契合和共生的關系。後現代主義的出現正是對以高科技為主導的現代物慾社會的反動,20世紀80年代以後文化人類學成為顯學以及歷史學的文化史轉向,也印證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對精神現象的關注和精神需求的巨大增長,而這也恰恰是文化產業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出現也沖擊了我們許多傳統的理論認識,比如使我們重新思考文化與經濟的關系。過去我們往往把經濟視為基礎,而把文化看作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兩者是一種對立的關系。而文化產業的發展說明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文化中有經濟,經濟中有文化,上層建築同時也參與了經濟基礎的構成。我們深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產業實踐對理論界的影響必將進一步顯示出來。
文化產業作為當代世界經濟體系中新興的朝陽產業,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具有關鍵性的地位,愈來愈成為各個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和核心產業,其從業人員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佔全部從業人員的3%-6%,1980-1998年,文化產業的世界貿易額從953.4億美元增加到3870.3億美元,進入21世紀前後近幾年,其發展之迅猛,更是史無前例,成為當代黃金產業和人類未來經濟的象徵。
在日本,文化產業統稱娛樂觀光業,2000年文化產業的規模為85萬億日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在韓國,自1999-2003年,4大娛樂產業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2.8%,同期7大傳統產業的增長率為3.3%。
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的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30%左右,美國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總量的18%-25%,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業,20世紀90年代,美國消費視聽技術產品出口達到600億美元,美國已經搶占國際性產業升級運動的制高點。
本文主要是從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入手,分析我國當前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全面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相關策略與建議。
一、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科技、數字化的時代,努力達到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的平衡,已成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帶動的其他需求也極大地拓展了經濟發展的新的空間,文化產業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我
參考資料:網路
3. 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意義是什麼
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靈魂,文化是以人為中心對外部世界認識和體驗的總結,只能為人所創造,又為人的需求所服務。在社會與人全面發展進程中,文化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的新型形態,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特殊意義。和諧社會是社會各種要素和關系相互適應、協調發展的狀態,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自身等多重關系,其構成是經濟、政治、文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形成的文化產業,則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更直接,更顯示著時代特徵。在我國,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擴大內需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方面、多品種和多層次精神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對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 (一)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整合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社會正向市場經濟的方向轉化。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社會結構、利益關系調整所帶來新的不和諧因素,特別是人的不和諧因素,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障礙。要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激發社會發展活力,離不開文化。「以文教化」是文化的重要涵義,在現代文化的概念中,文化是法律制度以外調整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手段。發展文化產業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代替的「潤滑」和促進作用。首先,有利於形成適應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道德的認同和行為的調適,有利於人和社會共同發展。作為先進的文化,其強烈的感染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夠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大眾,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人民。對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養成,對人際關系的促成有著不可低估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再是,有利於提高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先進的文化對堅定信心、凝聚力量、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強大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是實現國家穩定的前提。只有當社會所倡導的主體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規范被社會成員認同和遵循,社會才不會出現核心價值觀的沖突,才會團結一心,人意和諧。我國古代就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個人不僅要對自己,更要為社會、為國家服務。可見文化對社會「大同」的作用。今天文化對構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團結一心,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有著十分重要的激勵作用。 (二)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文化資源是人的智力的組合,其自然成本幾乎為零,投入產出更可觀。比較其他資源,文化資源取之不盡,而且挖得越深越精彩。1、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它即屬綠色經濟又是循環經濟。我國處於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型期,工業生產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序很高,近年出現的生產能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產生嚴重製約。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急需轉變。目前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人們清醒認識到全球共同遏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限,是關繫到這個星球上有人居住與從此荒蕪的界限。不採取減排人類將會滅絕的危機感,節能減排成為全球共鳴。相比之下,而文化產業是文化元素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主要依賴高新技術和人力資源,對自然資源的佔有、消耗和污染極少,被稱為綠色GDP,這無疑有助於緩解我國經濟發展中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狀態。2、發展文化產業可以直接拉動其它經濟發展。文化產品是一種彈性很大的持續性消費,能不斷刺激人的消費慾望,它又屬循環經濟是其它類型消費無法比擬的。人類精神需求無止境,決定了文化消費的巨大空間,給文化產業造就了巨大的市場機遇。近年我國年均文化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甚至更多,涵養了稅源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成長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3、發展文化產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文化產業關聯度大、產業鏈長,帶動作用顯著。一台成功的演出,涵蓋創作人員、演出場所、經紀機構、演員本身,直至服裝道具等生產企業都受益。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旅遊業、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大家有目共睹。文化產業的信息產品,還有助於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這都為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積蓄了後勁。 (三)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動力。 1、為社會建設和發展提供原始動力。文化決定著人的價值取向,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行為最原始、最持久的動力。文化產業的發展,有益於啟迪心智、陶冶情感、砥礪意志、激勵理想,這種力量的凝結就是參入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原始動力。2、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文化作為一種成果,融於整個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脈絡之中,起著積極推動作用。只有動心動情尊重每個人、減少矛盾、達到和諧,促進個人對社會、對群體的認同感和熱愛度,才能調動方方面面參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讓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才能使人民群眾始終保持昴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才能使經濟社會發展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3、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科技發展和創新目的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文化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加大文化育人力度。事實上,我們所處環境、我們的工作、信息交流、娛樂活動無時無刻不受文化的熏陶。文化育人即是智力支持,這種支持不但有助於公民獲得知識、更新知識、應用知識,更為社會的長遠發展奠定必要的教育基礎。使社會具有更大的進步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4. 作為一名大學生,談談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參考一下,加點大學生之類的詞應該可以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和著力點
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沖擊的形勢下,我國文化產業卻逆勢上揚,呈現可喜的發展態勢,為我國經濟實現回升向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文化產業不僅是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深刻認識發展文化產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地位與作用?如何解決當前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本期「本周話題」刊發的3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
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
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 葉文成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知識密集和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低成本、無污染、可重復開發等特點,在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近年來,安徽省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把文化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根本動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根本動力。為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安徽省委、省政府下發「任務書」、細化「時間表」,並制定科學的調度和督查制度,實行「一月一調度、一季一督查、年底總驗收」;重點推動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非時政報刊和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推動市縣電台、電視台合並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努力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適應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以培育文化企業「航母」為發展重點。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一批品牌效應好、競爭實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的帶動。安徽省著眼於進一步提高國有文化資本的影響力、控制力、競爭力,充分發揮時代出版、皖新傳媒兩家上市公司的資本平台優勢,積極推動安廣網路、新安傳媒、華文經貿等公司股份制改造,大力推進跨地區、跨領域、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抓住國家批准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的重大機遇,研究出台《加快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意見》,高起點、高標准規劃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精心謀劃和推進一批成長性好、牽動性強、市場空間大、發展前景廣闊的重大項目,加快要素集聚,實現集群發展。同時,積極扶持各類「專、精、特、新」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形成了一批專業特色鮮明的民營文化產業板塊。
以培育新興業態為目標取向。以高新技術提升文化產業水平,增強文化傳播力,引領和擴大文化消費,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安徽省積極利用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促使其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大力推進文化產業與工業、農業、旅遊業等對接,支持和引導文化企業運用高新技術拓展產業領域,催生新的文化業態,積極培育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動漫等新興產業;制定實施全省動漫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加快推動合肥、蕪湖、馬鞍山動漫基地集群化發展,努力把安徽省建設成為動漫產業強省。
以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為重要支撐。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能夠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安徽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加快文藝演出院線、電影院線建設,積極推動廣電網路數字化轉換和大容量、雙向交互改造;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強出口平台和海外營銷渠道建設,大力推動安徽文化「走出去」,支持皖版圖書、音像、影視、版權、演藝等拓展國際市場;鼓勵安徽出版集團等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借船出海」,通過獨資、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在境外興辦實體,實現落地經營,加快推進由出口產品向出口品牌乃至出國創牌轉變。
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強大保障。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大量富有創意、精通技術、善於管理、敢於開拓的復合型人才。安徽省以「六個一批」雙百人才工程為龍頭,抓緊培育和引進文化產業高端人才和領軍人物;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文化創意、數字動漫、新技術、新媒體等專業;以出版傳媒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及工程碩士培養點為基地,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立文化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把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納入安徽省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范圍;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管理制度、與社會結構變動相適應的流動制度、與文化的創造性勞動相適應的分配製度,努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
正確處理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三個重要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 金民卿
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諸多領域,需要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在實踐中,應正確處理三個重要關系。
正確處理政府文化力量與民間文化力量的關系,把政府的助推力量同民間的自發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長期以來,政府集中了大量文化資源,一直承擔著管文化和辦文化的雙重職能。這不僅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也制約了民間文化力量積極性的發揮。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各種民間文化力量開始逐步釋放出來,形成了活躍的民間文化生產力。但是,民間文化力量較為分散,難以形成規模,而且往往缺乏全局戰略,這是影響其積極作用充分發揮的一大因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進一步明晰政府的文化服務職能,使政府的文化資源更多地集中在發展公益文化方面,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真正得到實惠;另一方面需要強化政府的文化管理職能,完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發展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民間文化力量的積極性,釋放民間文化資源的能量,引導和規范民間文化實體規模化發展,把民間文化資源真正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實現政府文化力量與民間文化力量的良性互動,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
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既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化路徑,又確保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引入市場機制,走市場化道路,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正確理解和准確把握市場內涵,真正確立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中的資源優化整合作用。但同時必須看到,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領域。文化產品不僅具有商品屬性,而且具有精神文化屬性,承擔著文化傳播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如果在市場化進程中放棄或者弱化文化的引領功能,文化產業發展就有可能走向歧路。因此,應在促進文化企業充分發揮其市場能量的同時,不斷引導其提升社會服務功能,把文化的經營性和公益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
正確處理借鑒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與保證國家文化安全的關系,在大力借鑒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同時,增強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比較落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與做法,盡快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但必須注意的是,文化不僅有世界性和普遍性,也有民族性和國家性。在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今天,出現了意識形態文化化與生活化的趨勢。一方面,文化產品中融入越來越多的意識形態內容,文化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的承載者;另一方面,意識形態也越來越向文化靠攏,一些意識形態的東西開始變換形式,由原來直接的政治方式向以文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綜合方式轉變,一些原本帶有較強意識形態色彩的內容在戴上文化的面紗後呈現「中性」的色彩。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注意在借鑒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同時,強化國家文化安全意識。
努力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西南財經大學 鄒燕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取得了突出成績。但也要看到,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主要是:總體投入不足,投融資支持體系比較滯後,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文化經營人才短缺,文化產業創新能力不強、競爭力有待提高;文化產業的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市場結構不夠合理;文化單位規模小、實力弱,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程度低,低水平無序競爭現象在相當程度上存在;文化貿易逆差較大,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有待加強;等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應堅持多措並舉,努力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攻堅階段,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具體而言,應加快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步伐,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的文化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盡快實現由管微觀企業向管宏觀規劃轉變;進一步降低文化產業的市場准入門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保護,營造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整合行政和執法資源,提高行業管理和市場監管能力,積極探索整合城市文化部門和市場監管隊伍的有效途徑,逐步實現統一管理、統一執法,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促進產業集聚集中。促進產業集聚集中,可以培養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更好地發揮其示範和帶動作用。應以文化企業為主體、以資本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龍頭,通過聯合、兼並、重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資等方式,盡快組建一批骨幹文化企業,以此來提高研發和營銷能力,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著力培育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主業突出、綜合競爭能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積極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研發基地和產業集聚區。
加強財政金融支持。各級政府可以通過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對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和保費補貼。支持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財政注資引導,鼓勵金融資本參與。在工商登記、土地徵用、規費減免、財政扶持、信貸等方面,給予民營文化企業與國有文化企業同等待遇。積極探索以國有資本、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資等為資本來源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文化產業投資來源的多元化。以股份合作制為主,探索政府以資源入股、企業以資金入股、農(漁)民以土地(漁場)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合作方式,鼓勵社會民間資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發展文化產業。同時,推動金融機構加強金融創新,提供金融支持。對於處於成熟期、經營模式穩定、經濟效益較好的文化企業,可以優先給予信貸支持;對於具有穩定物流和現金流的企業,可發放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貸款;對於租賃文化設備的企業,可發放融資租賃貸款;對於融資規模較大、項目較多的文化企業,鼓勵商業銀行以銀團貸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積極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產品,如開發分期付款等信貸品種,擴大對文化消費品的消費信貸。支持處於成熟期、經營較為穩定的文化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文化企業在創業板市場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集合債和公司債等方式融資。
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交易。抓緊制定和完善專利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評估、質押、登記、託管、流轉和變現的管理辦法;積極培育流轉市場,充分發揮文化產權交易所的作用,為文化企業的著作權交易、商標權交易和專利技術交易等文化產權交易提供專業化服務;創新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5. 推進文化建設,在當代有何意義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做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者,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
2、利於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利於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利於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於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我國文化發展,利於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3、利於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4、利於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加強和改進網路建設和管理;還不夠多,創作生產有影響的精品力作;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平衡城鄉、區域文化發展;擴大文化產業規模、結構合理,根本解決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
5、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關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關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6.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具有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體化趨勢,使文化的地位凸顯,文化從制約政治、經濟的潛在層面走到生活的前台,進而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順應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潮流,我國文化產業出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文化產業是文化領域和經濟領域的交叉門類,這種特殊性使其既有別於單純的經濟活動而注重自身的文化品位,又使其不同於純粹的文化部門而追求經濟效益。文化產業作為經營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企業,其最終目的是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精神文化消費。就其內涵而言,文化產業通常是指依託高科技和現代傳播、流通渠道,以生產和提供具有文化內涵的商品和服務為特徵,以文化市場為導向,以文化生產和服務的經營性企業為主體,通過大規模投入和產出,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經濟門類。一般來說,文化產業不是局限於孤立的某個產業,而是形成一個相互關聯具有「同心圓」或延伸產業鏈條的一個集群。通常「文化產業經營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需要包括三個要素的全部或部分,要提供信息傳播功能、滿足體閑娛樂功能,還要具備文化藝術內涵。; L 1 ]( P77)其核心要素即內容部分是信息提供和娛樂功能,而文化藝術內涵則是內容實現的特點和方式,也就是文化藝術內涵使得娛樂的層次和境界能夠升級。
7. 發展文化產業的要求與意義
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有這樣幾方面意義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發展文化產業主要有以上幾方面意義和作用。肯定還不乏更多種的、更深入的積極意義。明確了其意義和作用,我們各有關方面的行動,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綠色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具有較強的拉動性和「溢出效應」,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催生了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進了全球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技術、新媒體更是直接拉動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從質量到數量均處於弱勢地位。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也讓我們看到當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審視、去培育,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乘勢而上,採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著力點。
第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要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
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二,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要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第四,不斷加大文化領域各類人才培養力度。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頸,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動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
8. 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發展文化產業主要有以上幾方面意義和作用。肯定還不乏更多種的、更深入的積極意義。明確了其意義和作用,我們各有關方面的行動,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綠色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具有較強的拉動性和「溢出效應」,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催生了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進了全球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技術、新媒體更是直接拉動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從質量到數量均處於弱勢地位。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也讓我們看到當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審視、去培育,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乘勢而上,採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著力點。
第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要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
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二,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要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第四,不斷加大文化領域各類人才培養力度。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頸,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動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
9. 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發展和強盛,民族的獨立和振興,人民的尊嚴和幸福,都離不開強大文化的支撐。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而這種特有的文化就成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淵源於中華五千年文明、植根於當代偉大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徵,是最廣泛團結全國人民乃至全球華人的旗幟,是激勵各族人民建設偉大祖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要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
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實力和民族精神的競爭。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不僅帶來貨物、服務、資本、人員等在各國之間的頻繁流動,而且帶來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在世界范圍的激烈碰撞。總體上處於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上面臨巨大壓力,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優勢,就難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捍衛自己的戰略利益,就會處於被動守勢。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競爭中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在中國人民中間,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間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應當有繁榮的經濟,也應當有繁榮的文化。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長足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不僅給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也使得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堅持以人為本,加快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著眼於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著眼於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10. 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
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的新型門類,最現實的意義就是巨大的經濟效益、持久的生命力和開發潛力。呃,當然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