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產業園的未來發展趨勢
1、產業園區的分類
產業園區大體上分類為科技園區、一般工業園區、專業園區三大類。科技園主要指聚集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園,是吸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科技園區的主要功能是:孵化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大學生創業、技術轉移,是新世紀、新形勢下的高端技術企業的研發地、人才聚集地、創新示範地。科技園區的產業主要以高新技術產業或國家戰略發展創新型產業為主,主要產業有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數字圖像、環境保護、化學醫葯、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領域。
圖片源於網路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19-2025年中國產業園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一般工業園區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行政手段劃出一塊區域,聚集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進行科學整合,提高工業化的集約強度,突出產業特色,優化功能布局,使之成為適應市場競爭和產業升級的現代化產業分工協作生產區。一般工業園區主要包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以及省級各類工業園區等。
專業園區主要是由政府集中統一規劃指定區域,區域內專門設置某類特定行業、形態的企業、公司等,並進行統一管理。為集中於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專業園區主要包括農業園區、物流園區、創意產業園區和總部經濟園區等。
2、業發展現狀
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緊跟國家政策,加緊建設各種不同類型的產業園區。產業園區投資運營商依託政府的政策、稅收支持,為終端企業客戶提供有償的園區開發和管理服務,以此創造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三方在園區開發運營過程中實現協作共贏。截至 2017年底,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超17.7萬 家。經過三十多年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通過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及一系列創新創業服務,已經成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企業家精神的重要載體,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將不斷提升創業孵化載體的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眾創-孵化-加速」機制銜接,通過創業孵化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區域轉型升級、服務科技型創業企業成長,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但是受片面追求經濟快速發展模式的影響,當前的產業園區普遍存在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產業集群程度不深、資源利用率不高、環境破壞、產城融合步伐緩慢、管理體制缺乏創新、園區配套設施不足、園區建設形象低端等嚴重製約著園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必須以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集聚、產城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生態園區建設為導向加快園區轉型升級步伐。因此,國內許多產業園區的孵化器功能日益顯現。
3、行業發展前景
(1)國家政策的支持
我國商業服務行業以及產業園區建設有較多的政策支持。2012 年 8 月 27 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中部地區鞏固成果、發揮優勢、加快崛起的關鍵時期,為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推動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應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重點物流區的規劃建設,規范產業園區建設。2014 年 10 月9 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全文》指出「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客觀要求,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關鍵一環,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2)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帶來的園區開發機會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鞏固當前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的根本舉措。圍繞體制突破和機制完善,深入開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服務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強製造業集聚區、服務業集聚區公共平台建設,是當前大力推動服務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主要舉措。各地區也因此紛紛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載體,優化創業環境,營造創新氛圍,吸引高新技術企業,使園區成為薈萃知識精英、激發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的創業園、孵化器和集中區。
(3)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近幾年,國家為大力發展經濟,頒行實施了一系列營造良好市場競爭環境的法律法規,放寬了中小企業的市場進入標准,為中小企業發展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這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小企業出現高速增長。中小企業的高速增長也為相關產業帶來機遇,這其中就包括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產業園區行業。
4、屬行業發展趨勢
(1)融資渠道日趨多樣化
產業園區以商業地產、工業地產以及園區配套的商業住宅開發建設為主。以商業地產和工業地產為行業關注重點,目前我國商業營業用房和辦公樓所採取的投資模式和其他用途的房地產類似,主要以銀行信貸為主,債券、股票、信託及基金等作為輔助方式。 從長遠來看,各級政府對當地開發區的建設日趨重視,同時大力支持並鼓勵優質的開發區概念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打開融資渠道。隨著國內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的密切程度加深,未來開發區可以股票、債券、信託及特定基金等方式打開融資渠道,緩解發展期的資金瓶頸。
(2)以增強園區特色為重點
進入 21 世紀,我國出現了「園區熱」。眾多的園區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然而許多園區在盲目發展的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定位,具體表現在產業功能定位趨同,產業布局重復較為嚴重。在以往的園區發展中,各園區存在主導產業定位相似度較高,競相發展熱門新興產業,片面追求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等問題。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以此作為主導產業的省份就有 21 個,其中東部 11 個,中西部 10 個,存在著嚴重的產業重復布局現象。針對以上問題,各園區從特色定位、特色產業、特色環境和特色制度等方面出發,結合自身優劣勢,打造各自的核心競爭力,突出差異化。
(3)園區間協作帶來共贏發展
園區之間的協作,主要體現在產業領域的協作,包括園區產業定位、產業規劃協作,產業鏈與產業集群的構建,以及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園區之間的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協作等內容。通過協作,使園區產業或實現優勢互補,或實現強強聯合,以進一步整合資源,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目前,上海漕河涇開發區、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無錫國家高新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寶鋼集團、上海電氣集團、華誼集團等 40 家園區和大型企業集團已經成立了「長三角園區共建聯盟」。
(4)由注重招商引資向促進園區內部企業發展轉變
園區的服務是園區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在大部分園區仍然處在「招商引資」的初始過程時,已經有部分園區向促進園區內部企業發展方面轉型。根據企業的成長需要,有些園區根據企業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為其提供不同的關鍵服務。
在企業創業階段,園區孵化器為企業提供創業孵化服務;在企業成長階段,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等,在幫助企業成長的同時,也拓寬了園區的多元化發展道路。
(5)增強園區產業綜合服務
各大主要產業園區紛紛努力在服務理念、服務水平、服務效率、服務能級、服務措施、服務平台等方面尋求新突破,並通過貼心服務展示園區開發商形象,通過增值客戶服務提升公司綜合價值。以服務園區客戶為中心,力爭把產業園區全方位打造成一個國際化、多層次、讓各類人才都有歸屬感的創新高地。
(6)產業園區戰略投資轉型
各大主要產業園區繼續保持對園區內高科技企業的股權投資強度,重點強化對已投資項目的增值服務和持有管理,適度退出已進入收獲期的財務投資項目,以實現產業園區公司的戰略轉型。
② 產業聚集的集聚效益
1.外部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有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規模經濟之分,前者指產業集聚的外部經濟效益,後者是指隨企業自身的規模擴 小型中小企業產業集聚的經濟效益
大而產品成本降低的經濟效益。產業集聚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發現,集中在一起的廠商比單個孤立的廠商更有效率(外部經濟)。相關產業的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進行業在區域內的分工與合作。
這主要體現在:
(1)有助於上下游企業都減少搜索原料產品的成本和交易費用,使產品生產成本顯著降低。
(2)集群內企業為提高協作效率,對生產鏈分工細化,有助於推動企業群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集聚使得廠商能夠更穩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應商的服務,比較容易獲得配套的產品和服務,及時了解本行業競爭所需要的信息。
(4)集聚形成企業集群,有助於提高談判能力,能以較低的代價從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處獲得公共物品或服務。
(5)由於集聚體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會對外地相關人才產生磁場效應。集聚區內有大量擁有各種專門技能的人才,這種優勢可使企業在短時間內以較低的費用找到合適的崗位人才,降低用人成本。
2.創新效益
產業集聚可以促進創新。企業的創新常常來源於企業之間,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在產業集聚中,新工藝、新技術能夠迅速傳播。企業更容易發現產品或服務的缺口,受到啟發,發現市場機會,研發新的產品。由於集聚,不同公司員工之間接觸溝通的機會增多,有助於相互間的思想碰撞而產生創新思維。同一園區企業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定期交流會對各個企業帶來創新靈感,這是知識技術外溢性的體現。
3.競爭效益
波特的企業競爭優勢的鑽石模型中四個決定因素是: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間競爭,這四個因素是企業擁有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產業園區的集聚企業具備這些條件,為提高本企業、本行業甚至本區域的競爭力提供了可能。產業集聚加劇了競爭,競爭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對市場的爭奪,還表現在其他方面:同處一地的同行業企業有了業績評價的標尺,可以相互比較。這給企業帶來了創新的壓力與動力,迫使企業不斷降低成本,改進產品及提高服務,追趕技術變革的浪潮。集聚區內的企業比起那些散落在區外的企業,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更容易進入這一行業的前沿。
③ 京津冀推動「冬奧人才發展」等13項重點工程是如何做的
近日,京津冀三地共同發布了《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年)》。這是我國首個跨區域的人才規劃,也是首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人才專項規劃。此次規劃提出了三地人才一體化進程中的「四個不適應」問題。
其中,「全球高端人才延攬計劃」、「冬奧人才發展工程」、「沿海臨港產業人才集聚工程」和「國際人才社區建設計劃」4項重點工程,將由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各部門配合,於2017年組織實施。
④ 如何打造產業鏈條完整,配套體系較完善的新興產業集群
一、構建產業體系,加強集群發展
現代產業體系的構成不是獨立的,而是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競爭力強勁的產業集群,既有主導產業和其他產業的多層次聯合發展,又有三次產業的相互促進。加強產業集聚發展,一是實現縣域內各產業的關聯、組合發展。主導產業生產技術先進,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其他產業的發展要根據自身特色,結合主導產業的導向,積極做好專業分工和協作配套,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相互依託、相互支持的產業集群。二是實現各產業園區協調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基本環節,產業集聚區、專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商務中心區是集群發展的戰略重點,各產業園區的協調均衡發展能夠加強三次產業的聯系,形成互促、互動、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實現各產業園區低碳環保發展。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設生態宜居郟縣」奮斗目標為工作要求和標准,形成優化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共識。
二、優化投資結構,提高質量效益
近年來,我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始終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投資增速連年保持在20%以上,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由於多年的快速增長,投資總額已接近GDP總額,投資增幅的上行空間變窄,持續增長壓力日顯。因此,必須推進投資結構的調整,提高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高新產業體系,把新興高新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工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大力發展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以服務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引導社會投資向第三產業傾斜,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研究與開發、電子商務、法律、資詢、會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醫療衛生、社區服務、文化休閑等消費性服務業。以農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加快土地流轉,延伸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鏈條,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二是推進各集聚區內項目建設進度,緊抓建成項目的投產達產。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前期工作,落實開工條件,爭取盡早動工建設,對久拖不動的項目啟動退出機制。堅持實行企業全程跟蹤服務制度,解決問題,積極支持,促進項目盡早投產、達產,盡早將投資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社會效益。
三、注重科技發展,強化創新驅動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變化,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和區域之間競爭發展的關鍵。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以科技創新破解經濟發展的要素性、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一是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支持企業建設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實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範機制。積極申報由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二是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結合集聚區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依託龍頭企業,重點對行業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進行聯合開發,探索建立科技租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進一步面向社會搞好技術服務。三是加強專業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合理配置教育培訓資源,研究和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健全培養、引進、激勵高技能人才的工作體系和政策體系,努力建設一支與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四、緊扣產城互動,發展惠及群眾
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產業集聚發展應與現代城鎮體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產興城、依城促產。推動產城互動融合發展需要突出抓好兩個方面,一是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平台與城市建設有機對接。按照產城一體發展思路,統籌各產業集聚發展平台和城市建設,強化功能集合構建。推進產業園區內金融、郵政、衛生醫療、生活服務區等功能設施項目的建設;推進城鎮與產業集聚園區發展規劃和設施建設的無縫銜接和功能共享,提升產業集聚園區的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二是以產業集聚發展帶動人民增收。產業集聚的直接效應是人口集聚,產業的發展決定了勞動力的流向。要及時引導和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鼓勵創業並且注重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⑤ 如何推進產業聚集與升級
一、構建產業體系,加強集群發展
現代產業體系的構成不是獨立的,而是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競爭力強勁的產業集群,既有主導產業和其他產業的多層次聯合發展,又有三次產業的相互促進。加強產業集聚發展,一是實現縣域內各產業的關聯、組合發展。主導產業生產技術先進,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帆毀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其他產業的發展要根據自身特色,結合主導產業的導向,積極做好專業分工和協作配套,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相互依託、相互支持的產業集群。二是實現各產業園區協調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基本環節,產業集聚區、專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商務中心區是集群發展的戰略重點,各產業園區的協調均衡發展能夠加強三次產業的聯系,形成互促、互動、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實現各產業園區低碳環保發展。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設生態宜居郟縣」奮斗目標為工作要求和標准,形成優化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共識。
二、優化投資結構,提高質量效益
近年來,我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始終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投資增速連年保持在20%以上,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由於多年的快速增長,投資總額已接近GDP總額,投資增幅的上行空間變窄,持續增長壓力日顯。因此,必須推進投資結構的調整,提高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高新產業體系,把新興高新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工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大力發展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以服務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引導社會投資向第三產業傾斜,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研究與開發、電子商務、法律、資詢、會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醫療衛生、社區服務、文化休閑等消費性服務業。以農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加快土地流轉,延伸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鏈條,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二是推進各集聚區內項目建設進度,緊抓建成項目的投產達產。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前期工作,落實開工條件,爭取盡早動工建設,對久拖不動的項目啟動退出機制。堅持實行企業全程跟蹤服務制度簡肢,解決問題,積極支持,促進項目盡早投產、達產,盡早將投資轉態咐備化為生產力和經濟社會效益。
三、注重科技發展,強化創新驅動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變化,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和區域之間競爭發展的關鍵。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以科技創新破解經濟發展的要素性、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一是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支持企業建設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實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範機制。積極申報由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二是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結合集聚區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依託龍頭企業,重點對行業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進行聯合開發,探索建立科技租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進一步面向社會搞好技術服務。三是加強專業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合理配置教育培訓資源,研究和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健全培養、引進、激勵高技能人才的工作體系和政策體系,努力建設一支與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四、緊扣產城互動,發展惠及群眾
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產業集聚發展應與現代城鎮體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產興城、依城促產。推動產城互動融合發展需要突出抓好兩個方面,一是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平台與城市建設有機對接。按照產城一體發展思路,統籌各產業集聚發展平台和城市建設,強化功能集合構建。推進產業園區內金融、郵政、衛生醫療、生活服務區等功能設施項目的建設;推進城鎮與產業集聚園區發展規劃和設施建設的無縫銜接和功能共享,提升產業集聚園區的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二是以產業集聚發展帶動人民增收。產業集聚的直接效應是人口集聚,產業的發展決定了勞動力的流向。要及時引導和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鼓勵創業並且注重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⑥ 京津冀要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區需要做些什麼
近日,京復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領導制小組聯合發布了《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首個跨區域的人才規劃,也是首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人才專項規劃。
「一體」即打造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共同體。「三極」即圍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把北京打造成創新型人才聚集中心,形成京津冀原始創新人才發展極;圍繞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建設,把天津打造成產業創新人才聚集中心,形成京津冀高端製造人才發展極;圍繞河北省轉型發展需要,發揮雄安新區創新發展示範作用和石家莊承接轉化帶動作用,形成京津冀創新轉化人才發展極。
⑦ 如何加強招商引資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三、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建議
1
、成立區級工業園區土地儲備中心。
通過合理核定年度
征地拆遷補償標准,以政府名義監督執行,有效控制耕地徵用
成本,確保國有灘地開發收益收歸國有;根據區位、產業、投
資規模,統籌確定各園區工業項目用地價格,並對優勢項目給
予政策優惠。多渠道、多途徑籌措土地收儲資金,為園區長足
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2
、成立區級招商服務中心。
強化招商引資服務中心機構
人員配置,發揮「領導效應」
,統領招商引資工作,有效提高
招商引資工作成效,增強客商投資信心;根據園區產業定位、
全區產業布局,統籌布局各園區項目落地,真正做到招大商、
引名企,資源要素聚集,園區差異化發展;綜合協調市、區政
府、部門及鄉鎮,切實做到項目紅線外的事情由政府做,紅線
以內的事由企業做,讓項目投資者專心搞建設,加快推進項目
建設。
3
、成立失地農民社保中心。
站在保民生、促工業的高度,
合理確定失地農民社保統籌項目、統籌標准,建立社保基金,
統一收取社保費用,幫政府管理好、用活社保資金,並協調解
決相關問題,切實履行好政府應承擔的責任,使園區從繁雜的
社會事務中予以解脫。
4
、成立基礎設施審查委員會。
各園區按照規劃,逐年向
委員會上報基礎設施項目,審查委員會統籌考慮各園區年度項
目供需,理性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以防止基礎設施重復建設、
⑧ 要推進科技和人才發展,關鍵要加強什麼創新
為深入實施人才高地策略,加快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實現區域發展模式由要素驅動向人才驅動、科技驅動、創新驅動的轉變,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建鄴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競爭優勢,促進區域又好又快發展,現就推進全區科技創新工作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創新突破、科學發展」的主題,牢固樹立「人才是科學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把自主創新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力,立足「一區五城」產業發展格局,立足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立足重大應用型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為重點,充分發揮新城產業發展載體、平台和項目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集聚作用,推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的「四位一體」,為打造「四個適宜」的現代濱江生態新城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標
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十百千」計劃(3—5年內,培育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10個,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0家,建設科技創新創業載體1000萬平方米)和人才隊伍建設「十百千」計劃(3—5年內,引進10名海內外領軍人才、100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000名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迅速集聚一支擁有自主創新成果、通曉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善於整合運作國內外資源的高素質企業管理和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成以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南京新城科技園為主體的科技城,形成高新技術、先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集聚地,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根本轉變,區域自主創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南京乃至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創新資源集聚地和創新成果輻射中心。
三、實現路徑
以「打造功能園區、培育產業集群、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服務環境、集聚領軍人才」為基本路徑,加快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聚集,實現科技資源優勢向現實生產力優勢轉化,為實現跨越發展提供強大驅動。
打造功能園區。全區域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重點打造科技城、金融城、會展城、文體城、商貿城,實施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南京新城科技園、街道特色產業園的梯度建設,分別集聚高端資本和產業形態、高新技術產業和中小科技企業。結合功能園區建設,引進和培養各類各層次的創新創業人才,為產業培育夯實基礎。
培育產業集群。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建設,制定並實施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形成高新技術企業、高技術服務企業集聚;聚焦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的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和培育,加快構築若干高端產業集群。以新的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吸引高端人才,形成產業促人才成長,人才促產業壯大的良性互動機制。
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完善有利於科技創新和人才集聚的政策體系和配套措施,創新人才和科技企業引進、培育機制,以新城科技園為主要創新創業基地,形成具有區域特點的科技成果孵化和產業化機制、科技企業成長機制、領軍人才集聚和培養機制。
優化服務環境。著力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和人才服務兩個平台,為科技企業和各類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服務。積極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優化投融資平台,著力營造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良好環境。
聚集領軍人才。大力實施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工程,加快高層次人才集聚,形成一支有競爭力的領軍型企業家和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重點吸引在產業核心領域有突出創新創業能力的領軍人才,為打造創新型城區提供有力支持。
四、主要措施
1、建設創新創業載體,打造科技功能園區。圍繞「一區五城」的產業布局,立足區域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合理確定開發建設的時序和方針,整合各類要素資源,集中投入,實施梯度建設,著力打造適合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載體,加快建成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功能園區,以良好的產業平台加速形成產業集群,快速集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致力將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打造成國際一流的頂級研發中心、頂級投資人聚集中心、頂級人才聚集中心,吸引國際國內的頂尖人才。新城科技園實施「533」工程,建設500萬平方米科技創新產業載體,引進或培育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300家,引進或培育在重點產業核心科研領域有突出創新能力和重大業績貢獻度的領軍型人才30名。有條件的街道要成立特色產業園,形成多元化、個性化的產業發展格局。力爭3—5年內,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5個以上,引進和培育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科技企業3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
2、創新人才引進方式,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立足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不斷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把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緊密結合,綜合運用招商引才、園區引才、企業引才、以才引才等多種方法,定期組織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推介會,積極組團參與境內外各類引才活動;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業平台的重要引才作用,以重點項目帶動人才引進;鼓勵領軍人才通過師承關系、同窗關系、同事關系、合作關系等引進人才,組建團隊,做大做強企業;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人才開發投入,鼓勵企業建設院士和博士後工作站,打造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鼓勵科技領軍人才參與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和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帶動科研人才向創新主體流動。
3、加大扶持引導力度,增加專項資金投入。區財政設立億元規模的人才和科技專項資金,其中:人才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育,適當資助企業人才引進項目,鼓勵企業引進領軍人才,並通過創業投資、風險投資、資金擔保、貢獻獎勵等方式直接資助符合條件的創新創業人才;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主要用於設立科技引導資金和知識產權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開展自主創新,設立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專項資金,提高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擔保的能力,創新科技經費的使用管理制度,提高財政科技投入的效益。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通過經常組織銀企對接活動,促進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增強對科技企業的扶持,優化資本環境。加強人才、科技、金融政策的研究和靈活運用,發揮風險投資、中小企業創新資金的作用,選擇、推薦一批成長性好的科技企業,爭取風投和創新資金的資助;與投資銀行、證券機構進行戰略合作,幫助企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實施創新型企業上市培訓計劃,培育和扶植一批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強的科技企業上市融資,實現創新型產業與資本市場的高效融合。
4、有效整合資源要素,帶動高層次人才集聚。整合南京國際企業孵化器、金陵留學生創業園、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創新創業平台,建立高層次研發中心,創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建立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信息庫,完善人才市場、高層人才服務中心建設,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吸納科研人員創業。幫助創新創業人才掌握現代管理理論,全面提升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大力宣傳表彰有突出貢獻的創新創業人才,提升他們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與上級組織、人事、科技等部門的聯系溝通,積極爭取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政策支持。優化培育機制和流程,適時成立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管理(服務)公司,集成各類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優化工作流程,滿足企業對信息、人才、資本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完善企業發展不同階段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構建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通道,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示範作用明顯的一流科技企業。
5、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通過「數字建鄴」工程和政務流程再造,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形成透明高效的一流政務環境。完善和發展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服務,以新城人才市場為依託,全方位提供人才招聘、求職推薦、人事代理、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建立專門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服務機構,注重對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創業輔導。完善和落實高層次人才項目資助、創新創業、子女入學等各項扶持政策,打通「綠色通道」,實行「一站式」服務。分類建立高層次人才協會,定期舉報高層次人才沙龍和論壇,深入開展以「職能部門聯系重點企業、領導幹部聯系高層人才」為重點的「雙聯系」活動,傾聽呼聲,掌握情況,解決問題。加快引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積極組織和參與境內外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為入駐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在重點科技企業、重大科技項目的審批、規劃、建設等環節上提前介入,落實「一對一」項目幫辦制,提升行政效能,降低政務、商務運行成本,致力將河西新城打造成為人才和企業服務示範區,為高新技術研發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一流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居住環境和人文環境。
五、組織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區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區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統籌協調和全面推進相關工作。領導小組分設人才隊伍建設辦公室和科技創新工作辦公室,負責落實專項工作。全區各部門、街道要切實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明確職責,落實措施,